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牧骇然变色。    赵军厮杀了一天,损失惨重。刚才秦军的最后一击虽然没有完成,但已经攻破了他们的战阵,就在他们行将崩溃的时候,代北骑军救了他们。现在,代北骑军正在穿插分割,正在一层层地包围秦军,正在一片片地围杀秦军,两军将士纠缠在一起,战斗空前激烈,这时候代北骑军根本来不及退出来重整战阵。更没办法挡住这支突然从血色夕阳里杀出来的汹涌洪流。

赵军将士还没有来得及喘口气,他们正在令旗号鼓的指挥下重列战阵。而弓弩手们则急速向秦军中阵的两翼移动,打算以箭阵压制箭阵。从而帮助代北骑军和材官车兵们撕碎秦军最后一个战阵。就在这个时候。秦军的援兵到了,浩浩荡荡的骑军。如狂飙一般席卷而至,而弓弩手们首当其冲,正好与这支骑军迎头相撞。

“轰”战场上突然传来一声惊天轰鸣。

赵军弓弩手崩溃了,瞬间崩溃。数万人狼奔乘突,拼命逃亡。没有材官的正面保护,没有车兵和骑军的两翼护卫,弓弩手撞上呼啸而来的骑兵大军根本没有还手之力。他们除了逃跑没有任何救命的办法。

李牧痛苦地闭七了眼睛。

桓酶棋高一着,竟然在鸿山连设陷阱。先是空营,后是烧山,现在伏兵又出来了,可谓步步为营、算无遗策。败了,这一仗终究还是败了。

桓腑笑了,他冲上高台。远眺战场,目光紧紧追随着神兵突降的援军。

援军杀进了赵人的弓弩军。那是毫无悬念的屠杀。赵人弓弩军崩溃得太快太突然,前面的人四散而逃,后面的人还不知道,结果人撞人人挤人。就连逃跑都找不到方向,白白丢掉了性命。

骑军的越来越快。号角连天,令旗舞动。传递给将士们的只有一个讯息,加速,加速,加过”

庸比。公和公孙豹都知道这支骑军中看不中用,若想把它的威力发挥到极致,只有一个。办法,奔跑,不停地奔跑,拼命地奔跑,将速度提高到极限。利用一往无前的气势震慑敌人,威吓敌人,打击敌人,在战场上横冲直撞,打乱敌人的攻击节奏,破坏敌人的攻击部署,从而帮助主力大军展开凌厉反攻。

跑起来之后就不能停,千万不能停,一旦停下来,失去速度,这八千多苍头老军就只有挨宰的份,必死无疑。

战场已经乱了,秦赵两军已经陷入了混战,此刻的战场就像一个咆哮的漩涡,大家都在里面挣扎,厮杀,稍有不慎就会被漩涡席卷而去,突然之间,一柄擎天之剑从天而降,狠狠地砍在漩涡上,可想而知。不论是秦军还是赵军,这柄利剑逮谁杀谁,根本不会有敌我之分。

骑军不能停,风驰电掣。闭着眼睛冲,但一旦误伤了自家兄弟。便宜了赵人,甚至因此而导致秦军大败,那就事与愿违,哭都来不及了。

庸公急得连声吼叫;公孙豹怒目圆睁,拼命地挥动战旗;宝鼎、曝布和几个黑鹰锐士一人抱着一支号角狂吹不止,但这一切努力没有任何作用,战场早已混乱,早已沸腾到了极致,这样一股厉啸的狂飙突然冲进来,锋锐所至,尸骨无存。

骑耸越来越快,狂飙咆哮。惊天动地,刚刚以匪夷所思的速度席卷了赵军弓弩手,接着便一头扎进了正在血腥混战的战场。

一队秦骑正好迎面撞上,措手不及之下。当取被一口吞噬,连挣扎的机会都没有,连人带马瞬间消失。

宝鼎眼睁睁地看着一名秦军士卒被撞上了天空,然后坠落于地。接着便被无数的马蹄践踏一净。

宝鼎急红了眼,扯着嗓子叫起来,“我是公子宝鼎,让开,我是公子宝鼎

曝布、黑鹰锐士,还有池身边的原烈卫们,听到宝鼎声嘶力竭的叫声,古联苕腻声狂呼。“公子,宝鼎,”

声音传开,更多的卫士。更多的苍头老军也紧随其后,纵声高吼“公子,,宝鼎”    很快,数千人都叫了起来。喊了起来,迅速形成了一道巨大的声浪。如惊雷一般在战场上空轰然炸响,气势恢宏,霎间席卷了整个战场。

天下人都知道宝鼎,刺客宝鼎,他是大秦的勇士,他已成为传奇。此刻他的大名突然出现在战场上,突然被这支杀进战场的军队喊出来,立即让所有的大秦将士意识到,这支援军是宝鼎的军队,宝鼎来救他们,宝鼎正将他们从死亡的边缘拉回来。至于“公子”直接被他们无视了,战场上不需要公子,只要勇士,只要宝鼎。

“宝鼎”大秦将士们兴奋地叫起来,激动地吼着,他们身体里的热血再一次沸腾,疲惫的身躯再一次爆发出力量。士气再一次高涨起来,他们高呼着宝鼎的名字疯狂地冲向了敌人,杀,紧紧追随着大秦勇士。杀,一起杀出去。

战场形势在大着将士震耳欲聋的呐喊声里再一次发生逆转。

大秦骑士们纷纷摆脱代北骑士的追杀,汇聚到宝鼎的旗下,他们追随宝鼎一起杀敌。追随宝鼎一起奔腾,短短时间内,这支队伍就扩大了整整一倍,他们风驰电掣,他们横冲直撞,战场在他们的吼声里颤抖,赵人在他们的冲杀下溃不成军。

李牧神色漠然地望着战场。眼里露出深深的悲恸。

“大将军,幕府长史催马走近李牧,小声提醒道:“天要黑了。”说到这里他的声音突然颤抖起来。以致于哽咽失声,再也说不下去。这一仗打得太惨烈了,以如此大的代价取得这样一个结果,谁都无法接受,但事已至此,再打下去,已经没有意义,不过两败俱伤而已。

“宝鼎”公子”李牧喃喃自语,忽然转目望向荆柯。

荆柯面如止水,平静从容。

“刺客宝鼎  公子宝鼎  ”李牧苦涩一笑,“我打造了一个传奇。”

荆柯笑笑,目光望向战场,望向正在战场上浴血厮杀的两军将士,似乎要从千军万马中找到宝鼎的身影。李牧在代北亲造了一个传奇,今天,他在宜安战场上,又再次给这个传奇镀上了一层殉丽夺目的金光。

“时也命也。”荆柯淡然说到。“他本是一个传奇,非人力可以打造,天道使然。”

李牧若有所悟,抚须沉吟。

“时势造英雄,他今天就是秦人的英雄。”长歌忽然催马而出。脸上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如此英雄。到了咸阳,将有一片大大的天地。”

荆柯看了他一眼,问道:“你想和西门老爹一起去咸阳?”

长歌没有说话,目光悄悄投向李牧。

李牧抬头望天,神情专注,不知想什么。良久,他唷然长叹 冲着幕府长史挥挥手,“收兵。”

幕府长史答应一声,打马飞奔而去。

“我打造了一个传奇。”李牧望着战场,喃喃低语,声音里透出一股浓浓的落寞和无奈。

天色越来越暗,薄薄的雾霄在西边鸿山升起,炫丽夕阳慢慢湮没其中。血色晚霞悄然流逝。

金钰之声响彻战场,回荡在暮色之中。

赵军主动撤离了战场。

秦军擂动了战鼓,吹响了号角。疲惫不堪的将士们就地整军,连夜向鸿山撤离。

宝鼎、唐公和公孙豹带着卫士们飞驰中阵。一路上。秦军将士们纷纷躬身致礼,所过之处,欢呼声震耳欲聋。将士们高呼着“宝鼎,宝鼎,”一个个,声嘶力竭。此时此刻,他们只能以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宝鼎的尊崇和感激。

宝鼎热泪盈眶。他成功了,在秦军最危急时刻,他带领苍头老军杀进了战场,创造了一个奇迹。一个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的奇迹。直到如今。他还仿若梦中,即使是惊天动地的欢呼声也无法将他从梦中惊醒。

桓酶白衣竹冠。负手站在华盖之下。辛胜、任嚣、屠雕,二十多个秦军将率军吏站在他的身后。等待着那个创造奇迹的传奇公子。

宝鼎出现了。一个披头散发的瘦弱少年,一套笨重的铠甲套在血迹斑斑的衣服上,人还没有走近,一股难闻的腥臭味就扑面而至。可以想像这几天他杀了多少人,这股腥臭味带给将率们的不是恶心 而是敬畏,发自内心的敬畏。

宝鼎抱着兜幕,大步走了过来。

桓腑躬身。然后施大礼。他的腰深深弯下。灰白的头颅深深垂下。恭敬之致。

辛胜、任嚣、屠睢和将率军吏们紧随其后,深深施礼。

如果没有公子宝鼎,没有八千多苍头老军,没有他们舍身赴死的决心,没有他们一往无前誓死奋战的勇气,秦军必定全军覆没。公子宝鼎救了他们,救了十几万条性命。挽救了这一场惨烈的决战。

        第九十八章 晋阳要出大事了

他看到了桓腑,看到了一张苍老的面孔,洗惚之中,他仿佛看到这位老人单人独骑,布衣竹笠,孤独地行走在山野之中,那孤寂苍凉的背影让他黯然神伤。

漂浮在虚无之中的心神蓦然惊醒,他突然发现自己又回到了现实,回到了一个令人窒息的血腥世界。

我成功了,我没有放弃,我改变了宜安大战的结局,我挽救了十几万人的性命,历史的轨迹发生了偏转,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桓腑上将军的命运又将如何改变?历史上的记载非常明确,宜安大战改变了桓腑的命运,有记载说他从此流亡荒野,一去不返,也有记载说他逃到燕国化名樊于期。

历史真相到底是什么?我改变了宜安大战的结局,秦军逃脱了全军覆没的命运,桓腑上将军的命运肯定也要改变,历史的真相已经无从探寻了。

既然历史被改变,桓腑上将军的命运发生改变,咸阳的政局当然也要随之改变,那么历史的既定轨迹是不是还有参考价值?如果它失去了参考价值,自己穿越重生而来的优势也就荡然无存,对未来也就不再具有掌控力,自己发展的路是不是因此变得更加艰险?

有得必有失,人生就是如此,没有十全十美的时候。宝鼎淡然一笑,把这些乱七八糟的念头从脑海里赶了出去,然后快步上前,把桓腑扶了起来,“上将军礼重了,末将担当不起。末将救援来迟,还请上将军谅解”

“公子过谦了。”桓酶打断了宝鼎的话,抬手指指四周的将率军吏,又指指战场上此起彼伏的欢呼声,“将士们对公子援手之恩感激涕火,    他毫不吝啬赞美之辞,真诚地感谢了宝鼎。宝鼎谦逊了几句,不敢独占功劳,急忙把滕表公、公孙豹让到了前面。

公孙豹神情冷凛,昂着头,嘴角挂着一丝不屑,对桓腑的笑脸没有任何回应。

桓腑不以为意。年轻时他常常被公孙豹欺负,但几十年过去了。时过境迁,彼此的头发都白了,昔日恩怨早已化作烟云。

“你老了。”桓腑笑道,“我们最后一次见面是在邯郸城下,当时你被免职了,从邯郸前线返回咸阳,我随王龄将军去送你。一转眼,二十多年了。”

公孙豹微微颌首,往事一一涌上心头。当年楚系外戚被赶出朝堂,桓腑受到牵连,在军中的日子也不好过,或许是因为兔死狐悲的关系,桓腑竟然送了自己一程。记得当时自己心情不好,看到桓腑气不打一处来,劈头盖脸地骂了他一顿,但桓酶一笑置之。如今想起来,倒是有几分歉疚。

“老匹夫,活着就好。”公孙豹勉强给了个笑脸,“到了咸阳,老夫请你吃酒,再陪你手谈几局。”

桓腑笑着连连点头,“豹率,今日援手之恩,老夫必当厚报。”

“你的死活与我何干?”公孙豹不屑地挥挥手,“老夫只是担心公子死了才跟来看看。”

桓龋苦笑摇头,又向唐公躬身致谢。

庸公向桓腑请罪。赤丽战事紧张之际,他却到了鸿山,为此他必须承担赤丽失守的责任。

“将军何罪?”桓腑郑重说道,“河北战事失利,我这个统率负有全部责任,所有罪责,我一力承担。”

唐公毫不客气,马上顺水推舟,感谢了桓腑。

此仗惨败,虽然伤亡的具体数目没有出来,但战败是事实。桓腑是楚系在军方的领军人物!楚系为了保住他,肯定要找个替罪羊,而替罪羊是谁?当然就是他唐公了,否则为什么不让王剪到河北,偏偏把他放到了河北,就是为了以防万一啊。楚系动不了王剪,但动他还是轻而易举的事。

庸公早有心理准备,他不惜代价追随宝鼎杀到宜安战场也是存了私心,假若战局侥幸逆转,他这个替罪羊虽然要顶罪,但也不至于被整治得家破人亡,最多也就是解甲归田。这个结果他能接受,回家就回家吧,颐养天年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桓腑随即把自己的部下一一介绍给宝鼎。他介绍得很详细,出身、爵位、功绩、甚至有些什么优缺点都毫不避讳地说了出来。

桓腑这种举动初始还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但渐渐众人就察觉到不对了,不但宝鼎十分诧异,就连辛胜等人也是惊讶不已。虽然桓腑已经把公子宝鼎深厚的背景告诉了众将,但宝鼎毕竟年少,目前爵位也低,就算未来前景不错,也不止于如此高看吧?上将军是不是做得太过了?

公孙豹和唐公当然不至于像辛胜等人一样看不到宝鼎的未来,但桓腑是楚系,他的部下都刻上了楚系的烙印,军中的楚系将率和老秦武人还是泾渭分明,以后宝鼎假若上位了,即使有心要用楚系将率,也会遭到老秦武人的抵制,所以桓腑这番异常举动根本就是多余。

公孙豹和踊公面面相觑。两人都有一种不详的预感。此仗结束之日,正逢咸阳风暴掀起化刚,桓解做为楚系的军方领军人物,此玄向公子宝鼎示却,安卜有深意。

介绍完了宝鼎,又介绍公孙豹。公孙豹威名显赫,众将自然是敬重不已,但相比井险要塞那位稗将的疯狂,这些人就表现得很正常了。

这和军中派系有关,楚系年轻一辈即使崇拜公孙豹也不敢当着桓腑的面表现出来。另外今天公子宝鼎的出场太震撼了,整个战场都在喊着他的名字,此起彼伏、震耳欲聋、经久不绝,这对秦军将士的冲击太大了,已经深深刻在心里,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公子宝鼎是新一代的英雄,他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挽救了秦军,挽救了十几万人的性命,这都是大家亲眼看到、亲身经历的事,所以相比起来,公孙豹这位老英雄的魅力就直线下降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不服老都不行了。

一大群将率官长们寒暄完了之后,便团团围在公子宝鼎、桓腑、公孙豹和滕公左右,商讨战局。

赤丽的状况怎么样,谁都不知道,目前众人能够了解的就是鸿山、宜安的战局发展。

好消息是公子宝鼎料敌于先机,在他的努力下,不但保住了辐重,还挽救了决战战场上的秦军主力。坏消息是,宜安决战,秦军惨败,实力损失惊人,而赤丽又在赵军手上。所以秦军至今还在赵军的包围之下,还是没有脱离全军覆没的危险。

“我们先撤到鸿山,利用充足的粮秣武器继续坚守。”桓腑考虑了一下后说道,“马上派人翻山越岭赶赴井险要塞求援。如果王剪上将军救援及时,他的军队现在已经到了井险要塞,明天他就可以攻打赤丽。假若李牧以重兵阻截我救援大军,决意要将我们困死于河北,那大军在鸿山休整三天后必须攻击赤丽,以便尽快与王剪上将军里应外合,杀出赵军的包围

公孙豹、唐公、辛胜都表示赞同。

“公子的意见呢?”桓酶客气地问道。

宝鼎脸一红,连连摇手,“我没意见,我听匕将军的安排,唯上将军马首是瞻

桓腑看上去虽然就像一位毫墨老者,而宝鼎不过一个弱冠少年。但以两人身份之间的差距,桓酶礼貌性地问一句也很正常,不过在宝鼎的眼里,这就相当于一个三军统帅折节询问一个懵懂少年,让他颇为惶恐,一时间还无法适应公子身份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化。

公孙豹眉头一皱,面孔一寒,对宝鼎这种谦恭拘谨的态度大为不满。

辛胜等人却因宝鼎这句谦恭的话和他脸上羞赧拘谨的表情对他的好感大为增加。贵胄公子他们见得多了,但才智出众而又谦恭知礼的实属罕见。不过这仅仅是他们对宝鼎的第一印象,一旦他们知道宝鼎在晋阳拳打脚踢,把公子厉和辐重将军魏缚都给打趴下了,估计他们对宝鼎的印象就要彻底颠覆了。

当夜,秦军撤到鸿山扎营。鸿山辐重营的军吏和民夫们看到主力大军顺利突围,公子宝鼎和数千名苍头老军安全返回,无不惊喜交加,欢呼不已。

第二天,李牧果然移师鸿山,以主力戍守赤丽,重兵阻截秦国的南下援军。

王剪没有发动攻击,他先后接到了废公和桓腑的书信,知道鸿山粮秣武器安全,还能支撑一段时间,于是陈兵赤丽城下,等待时机。

同一天,王剪上奏咸阳,详细呈述河北战局。他不经咸阳同意,擅自率军进入河北战场,虽然事出有因,但必须尽快解释一下,以求得咸阳的谅解。同时递奏的还有桓腑写给咸阳的书信。

秦军在鸿山休整了三天,于第四日向赤丽方向突围。同日王剪也向赤丽城发动了攻击。    李牧考虑再三,放弃了阻截围杀。赵军损失太大,粮秣武器严重不足,如果不计代价再次与秦军决战,胜负难料。各军将率都反对再战,因为宜安一战他们前后歼灭了大约十万秦军,虽然付出了和秦军相差无几的损失,但他们的的确确打赢了,把秦军击败了,把秦军赶出了河北,这算是空前的胜利,完全没有必要多此一举,眼前还是牢牢巩固宜安大战的战果,把大好形势维持下去才是上上之策。

赵军主动撤出了赤丽城,任由桓腑带着秦军主力与王剪会合。很快,秦军撤回到井险要塞,而赵军也重新占据了赤丽城,河北大战至此结束。

半个具后,秦军撤回太原。

河北大战,秦军前后作战三个多月,损失超过了十万。桓酶奏报,宜安大战,秦军损失虽大,但赵军也遭遇重创,双方算是打了个平手。

咸阳除了下诏安抚前线将士外,对宜安大战的最终结论一直保持沉默,这让晋阳焦虑不安,将率们无不忐忑,纷纷揣测咸阳的用意。

去年底,桓腑在漳水河围杀了十万赵军;今年夏,他在河北战场又损失了十万人马,功过相抵完全说得过去。就算认定宜安大战秦军打败了。桓腑最多不过降职而已,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有必标  ”再拖,搞得大军卜下人心惶惶吗。该赏的赏,该罚的”以抚恤的抚恤,完了将士们就可以分批回家与亲人团聚了,这么拖下去必将招来将士们的满腹怨言。

宝鼎也在等咸阳的诏书。他一边养伤,一边读书,日子倒也过得逍遥,不过他察觉到晋阳形势越来越紧张,风雨欲来风满楼,暗流正在涌动,只是不知第一个惊雷何时在晋阳上空炸响。

在他赶赴河北作战的这段日子里,卑阳私盐大案爆发。咸阳下诏,此案先由太原郡府审理,军方配合,等到驰车庶长赢豹、廷尉卿李斯和宗正卿熊布赶到晋阳后,再与三位上卿联合审理。

如今这三位上卿都到了晋阳,正在审理私盐大案。至于东篱宫刺杀一案,因为公子厉已经被扯进私盐大案,所以两案并一案,刺杀已经不重要了。宝鼎回到晋阳十天,除了礼节性地拜访了一次三位上卿外。就再也没见过他们,三位上卿似乎忘了这位公子也是两件大案的当事人之一。

在晋阳气氛越来越令人窒息的时候,咸阳终于开始对宜安大战做出奖惩决定,但咸阳依旧没有给宜安大战下一个结论,既不说战败 也不说打个平手无功而返。

公子宝鼎第一个受赏。加爵一级,九等五大夫爵,赐田若干。没了。诏书之中,自始至终就没有召他返回咸阳的意思。

这个嘉赏一经公布,当即在晋阳掀起了轩然大波。宜安大战,秦军最后能撤回来,完全是公子宝鼎的功劳,而咸阳也承认这一点,在诏书中大加赞赏,第一个。奖赏他也是因为他功劳最大,但河北大战损失惊人,毫无建树,所以只能赏这么一点,这还是看在他宗室公子的面子上,否则连爵都没得加。

老秦武人破口大骂。公孙豹更是雷霆震怒,跑到晋阳大营把桓腑骂了个狗血淋头。不用说,这事肯定和楚系有关,楚导蓄意报复,坚决打击公子宝鼎,不但不赏,连咸阳都不让他回去。

桓腑再也无法保持平淡的心境,他预感到了危机,而且这个危机正在向自己扑来。他帐下的将率官长们也从这份诏书里看到了危机。轻赏宝鼎其实就是否决宜安大战,宜安大战的最后结论极有可能是战败,如此一来,桓腑和其帐下的将率都将受到不同程度的惩处。将率们疑惑不解,华阳太后和相国熊启这是干什么?自毁长城啦?

就在晋阳军方惶惶不安的时候,咸阳的第二封奖惩诏书到了。

咸阳认为,滕公将军在战事最为紧张的时候离开赤丽城是导致赤丽丢失的直接原因,其后鸿山辐重大营受到赵军袭击,宜安三万秦军将士全军覆没,都与赤丽城的丢失有莫大关系,鹿公为此要承担重责。

咸阳罢免了唐公的军职,降两级爵位,就此解甲归田。

这下晋阳军方炸锅了。宜安大战中,瘾公立功了,其功劳仅次于宝鼎,就算他在战事紧张之玄离开赤丽城有罪责,但功过足可相抵,结果现在咸阳绝口不提熊公的功劳,却无限制夸大他的过错,还罢了唐公的军职,降了他两级爵位,这在军方算是极其严重的惩罚了。

老秦武人被彻底激怒了。脆公就是替罪羊啦。咸阳认为宜安大战损失大,这个损失要由人来承担责任。桓腑自己不愿意承担,于是就拿滕公做替罪羊。    庸公的两位稗将冯母择、马兴带着几十号大小将率官长气势汹汹地冲进了晋阳大营。马兴暴跳如雷,指着桓腑的鼻子骂,“直娘贼,腐公将军救了你,你不感激也就算了,你竟然还要害他,你还是不是人啦?”

桓腑沉默无语。楚系将率心中有愧,也不好拦阻。按道理桓腑绝对不会做这种事,即使他要找替罪羊,也不会找唐公,毕竟唐公救了秦军主力,实际上也等于救了桓腑这位上将军,所以桓腑无论如何也不会害庸公,不会卑鄙无耻到这种地步。他难道就不怕激怒老秦武人,惹下天大的祸事?

行辕有行辕的规矩,马兴、冯母择带人冲撞大帐,辱骂上将军,严重违律,所以幕府长史看到事情有失控的趋势,马上命令卫士将他们赶出行辕。

马兴、冯母择等人本来就怒不可遏,这下正好,双方一言不合,当即大打出手。有个军吏看到行辕卫士太多,自己这边要吃亏,急忙乘乱跑出了行辕,回去搬救兵。

行辕刚刚把马兴等人抓起来,蒙恬就带人冲了进来。又是一场厮杀。蒙恬大发神威,黑鹰锐士更是强悍,很快就把马兴等人救了出来。

辛胜、任嚣等人忍不住了,们动军队围捕。这下事情真的闹大了。王贲勃然大怒,亲自带着军队去救人。

晋阳要出大事了,但军方几位大佬一个不出头,桓腑、王剪、庸公,都不出头,任由自己的部下大打出手。



        第九十九章 动静太小了

二鼎在军营里的作息很简单,练武、读书、写字,基和上饥一三件事。

大军撤回井险耍塞后,宝鼎把练武的时间都用来演练战阵。第一次上战场,宝鼎最大的领悟就是个人的实力太渺小了,就算你是天下第一剑术大师,到了战场上也只有挨宰的份,所以他抓紧了战阵演练。这可是在战场上保命的唯一办法。宝鼎有时候与黑鹰锐士配合,有时候与虎烈卫配合,有时候则与乌氏短兵配合,他本人有天赋,又勤于练习。渐渐也有模有样了。    宝鼎把大部分时间用来读书,写字。随着书读得多了,字也认识得更多。唯一遗憾的就是字写得太差,实在有点不堪入目,估计没有长年累月的练习,也不敢拿出来丢人现眼。

冯劫恪守老师的职责,每天晚上到宝鼎的军营为其答疑解惑。宝鼎很不好意思,师傅竟然每天晚上跑来给弟子上课,这怎么可以?我的伤好得也差不多了,还是我去郡府向师傅请教吧。冯劫每天晚上跑到军营来。最大的理由就是宝鼎身上有伤,行动不便。宝鼎对痛觉很迟钝,天天活蹦乱跳,哪里行动不便了?冯劫纯粹找理由。公孙豹有此调侃冯劫,你是不是看公子这里饭菜好,故意找理由蹭饭啦。哪知冯劫一口就承认了,我正是来蹭饭的,搞得公孙豹哭笑不得,只好每天好酒好菜招待着。这吃得可都是钱啦。偏偏宝鼎现在是个穷光蛋,用得都是乌氏和琴氏的钱。

冯劫不辞辛苦,天天晚上出城来军营,上午才回府,自有其不得已的苦衷。但另一个方面也确实是为了教授宝鼎。

宝鼎肯定要回咸阳,大王其实迫切希望他回去,但如今机会没到,还要再等等,不过这咋,时间肯定不会太长。在这么有限的时间里把宝鼎培养出来,把该教会他的东西都要教会,难度可想而知,但让冯劫吃惊的是,宝鼎太聪明了,聪明到都不能用天才来形容,因为宝鼎不但可以轻松地学会他教授的东西,还能举一反三,常常说出一些让冯劫目瞪口呆的话来,但仔细想想这些话小却是非常有道理,只不过脱离了实际。太理想化了,或者根本就是荒诞不经的奇谈怪论。

冯劫由此更加坚信自己的判断,也更加钦佩大王的远见卓识 公子宝鼎果然非同凡响,到代北一剑就名震天下。到晋阳一拳就打出个风暴。到河北又一战成名,这样的人才世所罕见啦,将来的成就难以估量,把冯氏拉上这条大船,绝对不会有错。

今天宝鼎有客来访,辐重营长史唐仰与琴氏大匠琴唐来了。

唐仰因为在宜安大乎一锅端了,而鸿山抬重营的军吏又几乎给宝鼎杀光了,所以北方大军的抬重大营如今成了一块死地,有背景的人避之不及,桓腑顺手就给了巴蜀人一个人情,让唐仰做了长史。

抬重营长史是个很有权力的位置,一般都由抬重将军的心腹担任。现在非常时期,桓腑不过兼领一下抬重将军一职,他对这事也不上心。顺手就让唐仰做了长史,全民负责辐重营的日常事务,其实这也就是个临时过渡,等新任抬重将军到了,自然有新长史,唐仰就得让位继续做他的吏了。

宝鼎无意听到王离说起,说唐仰升职了。于是备了份礼去恭贺。琴氏如今和他的关系非同一般,而这个唐仰又是唐老爹的子侄辈。在鸿山的时候又帮了大忙,于情于理都要去恭贺一下,也算是给琴氏和唐老爹的面子。赵仪在琴家,还要指望唐老爹照抚,与琴氏这位家老搞好关系当然是有利无害。

宝鼎去了,公孙豹、司马断、白公差、曝布、乌重等人也各备了一份礼,跟着一块去了。公子都送礼恭贺了,他们当然不好空手去,反正这礼金也是琴氏送给宝鼎的钱。羊毛出在羊身上,无所谓了。王离听说了,竟然也备了份礼跟着跑去凑热闹。

唐仰做个长史,在士伍庶民操属的眼里。那是个了不起的大吏了,但在这帮人眼里狗屁不是。官和吏差远了,两个档次。根本不是一回事。不过既然宝鼎高兴,非要拿这事图个乐。他们也就乐得跟在后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