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3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主要是赵宗实这小子不争气啊,韩琦首先主动闭嘴。

无奈之下,只好看着狄青的灵柩一天天运向京城,郑朗在这个争议声中动身,返回京城,准备吊唁狄青。

同来的还有江杏儿与郑航。

郑航的亲事同样是一出肥皂剧,范家求亲,郑朗不大乐意,女儿岁数太大了,时人也不大赞成这门亲事。狄家两个最小的儿子也没有订亲,相貌出众,一个郑狄赵,直接将两家联亲拒之门外。

但郑航一天天长大成人了,拖延不得。

最后郑家终于找到一个女婿人选,王直。

一个历史上名气很小的人,但将此人背后剖开,却是很了不得。首先其家出现三槐王,也就是太原王姓中最重要的一脉。一个是太原王,一个是荥阳郑,门第上十分般配。尽管现在崔卢李郑王已不再象唐朝那样尊贵。

还有背后庞大的权利门第。

发迹远自唐朝,王彻成为状元魁首,三槐王家开始显达。其子王祜为宋太祖与宋太宗手下名臣。王祜有三子,一是王懿,二是鼎鼎大名的王旦,三是王旭。

王懿有后代王白,王震,岁数还小,已进入仕途。

王旦不用说了,有子王冲,王素,王素还是郑朗的至交好友之一。另外这一脉孙辈中又有王厚,王益,王顼,皆开始绽露头角。

王旭这一支又有王质,王诲,王端,皆在朝廷为官,但没有王旦王素有名气。王质有子王毖,王复,皆中进士为官。王旭还有一个名声不显的儿子王徽,其有四子,次子王黯与王直皆有学问,幼子王黯更了不起,不足弱冠之年便于今年登为进士。

说老实话,虽然王旦王素名气很大,可是王徽王直父子名气却是很小。但考虑到王家的门第,以及王直没有订亲,立即成为榜下捉婿的香宝宝。

当时富弼母亲没有去世,庞籍也在朝堂。他们没有出面,但他们夫人先后出面,派人将王直拉到自家保媒,替郑航保的媒,门第差不多,郑家更贵一点,不过郑航有庶出的嫌疑,两相结合,算是差不多吧。王徽与王素为堂兄弟,王素与郑朗乃是好友,辈份也差不多。天作之合啊,没有经郑家允许,两个夫人自己作主了。

王直当时没有醒过神,富夫人出面,他敢拒绝么,况且他何必拒绝。接着又到了庞夫人出面,将这小子雷了。

不但他雷了,王家那边也雷了。

问了生辰八字,郑航实际还大一岁,但大一岁与大五岁性质不同的。老夫少妻在这时代彼彼皆是,可是老妻少妇却少之又少。何是生辰八字,还不在媒婆嘴中一句话?

十分般配,两个夫人又立即写信给崔娴,别挑了,过了这村便没有这店。

崔娴心中大肯,范家不错,可王家也不错。丈夫略重武将,已经让一些士大夫产生怀疑,若是有这门亲事,会将自家紧密地与士大夫联系在一起。况且还有许多,郑王二姓的渊源,官宦世家,年少进士,有什么可挑的。还有呢,王家是大名府人氏,离郑州不算太远,来往方便,家境情况好,郑航嫁过去不会受罪吃苦。书香世家,与郑家也合适。

一分析,江杏儿更是开心万分。

春天订下的亲事,明年王直才到加冠的年龄,那时候才能成亲。一年时间不要紧,但两家得准备商议了。因此崔娴与江杏儿带着女儿回京,顺便与王家商议这门亲事的操办。

其实在崔娴心中,自己女子挑的女婿都不及王直。不过看在种家对自家女儿好的份上,也就不计较了。女儿的幸福才是关健的。

这门亲事前面一订下,后面王直立授予知县,承事郎的官职,连磨勘都省了。

但谁敢反对?

一路西上,确实宋朝变好了。

没有河工也变好了,郑朗这些年一直不敢动制度,怕引起争议。但做了很多的实事,不但有农田水利,轻徭薄敛,还有一条,就是不得将牲畜计入财产,更不得征税,用来鼓励百姓饲养牲畜。

再加上朝廷从西夏与契丹购买了大量牲畜,通过借贷或者其他手段,甚至有时候免费赐给有功将士之家,或者免费发向五等以下户,普及到了北方整个大地上。

实行结果未必有那么理想,最大的好处还是各个权贵获得,不过也推动了宋朝牲畜数量的增加。养牲畜的人多了,养家禽的人也多了,鸡子价格大迭。甚至朝廷一年采购几千万只鸡子,用来喂养朝廷的马匹。

河工带来的好处更大。

耕地仅是一部分,黄河河工已经砸下去两亿缗钱,再加上南方砸下的钱,达到三亿多缗。不是砸,这非是苛民之政,而是雇佣制,因此产生的连带经济价值更是不可估算。甚至十亿缗都会有之。

好处仍然为大户所得,不过老百姓也多少有些受益。比如一个五等户,家中儿子没有钱帛结婚,父子俩上河工劳动两年,苦一点三四十缗钱就攒了下来,办一场婚礼还是漂漂亮亮的。这个钱又流放到市场上,一个不多,十个许多,产生多少良性的循环。儿子成亲,父母心愿也了,一家人便会感到幸福。

唯独不好的地方,便是商税的不完善,朝廷得利不是很大。

但朝廷未得利,这个产生的良好经济,便会在民间循环。最大的变化,造就更多的顶级巨商。现在有银行诱惑,资本没有形成危害。若没有银行诱惑,这么庞大的资本一旦倒在兼并土地上,那真的乱了。

懂的人不多,仅是郑朗提醒下,少数几人知道。庞籍知道未说,司马光与王安石也知道,因此他们不想老师淡泊政坛。

国家真的需要老师。

一路西上,能看到原来的道路上出现许多漂亮的房屋,有的老百姓穿着也变得更好。这就是变化。

当然,还有不好的。在所难免。司马光与苏辙说不好不好,那是让帝王戒骄戒躁。郑朗却看得很开,就是到达后世美国的地步,依然有贫民窟,有人睡马路。

以宋朝的条件,能到达后世美国的经济程度?生产力与科技的制约,那是不可能的,至少在这五百年时间不可能。除非科学推广发达,宋朝没有灭国,还要引向正确的方向,那么五百年后会是什么样子,那就可观了。

郑朗没有作声。

崔娴担心万分,国家是在变好,几乎一年一个样,但这一年发生太多的事。庞籍离开朝堂,司马光违背郑朗心愿,使赵宗实走出前台,狄青身死,让丈夫很不开心。

怕丈夫回京怒气发作,弱弱地问了一句:“官人,你以为狄青当得以何等谥号?”

第七百七十六章 纯洁

“为何要参与进去?”郑朗反问道。

崔娴抿然一笑,赵宗实走出前台,让她大惊失色,但随后听闻种种,默想韩琦与欧阳修的苦逼,崔娴感到很好笑。狄青一案,丈夫是没有必要参与进去,就是给狄青忠武谥号与郡王追赠,狄青能从灵柩里活回来?

可下面郑朗所做的所说的,又让崔娴心悬了起来。

郑朗道:“航儿,替我准备笔墨。”

郑航拿来笔墨纸砚,郑朗写了一封私信给狄谅。

信的大意还是很温和的,让狄谅主动写辞呈,辞去郡王追赠与武忠谥号,言语要诚恳。还有一个中书令,保留那个对狄家没有多大妨碍。

崔娴看着信道:“这样做好。”

“非是好,若狄家真如皇上的愿,受了武忠谥号与郡王追赠,那么狄家从此休想有抬头之日。”

就是狄青死了,也休想安份。

“是啊,做人,要学会牵就与忍让。”

“牵就的是狄家,但我倒想参与进去。”

“官人……”

“非是为狄青,而是为千千万万对国家忠心耿耿,浴血奋战在前方的将士。”郑朗说完,将信装入信函袋里,派下人提前送向京城。

别人的话狄家也许不听,但郑朗的话不能不听,狄谅于是上书辞表。

欧阳修进谏,既然狄家都不受了,皇上,你就听听士大夫的话吧。谥武肃,赠中书令,对狄青已谓不薄。这一省,那个郡王又没有了。赵祯更是不悦,道:“诸卿,朝廷诏命官职,往往拒之不受,朝廷非得下三诏四诏五诏,方才受之。若此,朝廷可因诸卿一诏不受而不授任也?”

欧阳修不能辨,但这个好办,亲自来到狄青家中,非是包拯,一个武将家庭,主心骨都死了,有什么好惧哉?直接对狄谅说,你上辞表做得不错的,但上一表不行,得连上三表四表,就象皇嗣赵宗实那么做。

狄谅哪里敢得罪这个大佬,于是又上第二表。

狄青灵柩此时也来到京城。

不过因为谥号之事未决,也无法下葬。甚至都不大好下葬,现在士大夫争的乃是谥号,随后还有赠郡王一案,得逞后又要争陪葬一案。早着呢。

赵祯是好心,可导致一个活着的狄青不得安生,一个死着的狄青同样也不得安生。

郑朗来到狄府,呆在狄青灵柩前久久不语。

狄青乃是范雍提拨上来的,上位过程中有范仲淹、尹洙与庞籍多人的功劳,不过郑朗遇到狄青时,仅是一名副将,在狄青上位过程中起的作用最大。当初遇到狄青时,仅是一员勇将,还有些青涩。郑朗是一步步地看着狄青成长起来的,狄青的过世,对郑朗打击也很大。

闻讯,许多大臣赶来。

一是郑朗对狄青谥号的态度,二是一大堆事务。

今年淮南用工比去年少了,包括京东路,然而黄河开始正式着手,从三门峡开始,一直到济水入海处,江东两浙百姓这次没有惊动,可是淮南,两京,两河全部惊动,甚至从陕西路发来少量劳工。

民夫数量最高峰时仍达到两百四十多万人。

工程进展快了,但钱帛用得依然象黄河之水一样,朝堂为赵宗实分了心思,郑朗回京,正好过来问一问。

韩琦、曾公亮、张昇、欧阳修等重臣全部陆续到了狄家。

司马光与王安石也来到狄家。

郑朗也不作声,就呆坐着,这些大臣有的比郑朗职位低,有的心中有鬼,于是不敢打忧。实际论资历,此时朝堂上仅有一人可以相比,韩琦。庞籍也来了,可他已经不能算是宰相。

其他的人,要资历没资历,要政绩没政绩,许多人比郑朗岁数大,可在郑朗面前仅算是一个晚字辈或者小字辈。

郑朗终于抬起头,淡淡地冲大家施了一礼。

论态度的谦和,无人能出郑朗与富弼。

然后来到司马光与王安石面前,两人老实地认错:“郑公,我们错了。”

赵宗实这小子太二百五了,司马光此时心中十分后悔。

“对错我不提,介甫你性格怮固,君实你性格偏激,都有点儿喜欢走极端。论才华资质与能力,整个宋朝能超过你们的人所剩无几,可这个极端正是我担心的。因此我时常让你们书信往来,或者呆在一起共同协商政务,就是让你们相互的中和。因为极端,必然会重视各种手段,以达到自己目标。有利有弊,但想你们成为第二个范希文那是不可能了。”

就当着诸人的面,公开点评两个学生。

有好的一面,有坏的一面。可总体而言,好的一面胜于坏的一面。个个象范仲淹,可能么?

两人恭敬地低下头道:“我们受之有愧。”

“不需有愧,实事求是也。介甫,你重视结果,重视国家与百姓,可重视的是表象。例如看到国家疆域的变化,收入的多少,这都是表象。虽重要,败坏起来也快。君实你重视的是制度,国家的框架,以及稳定,轻视了表象,内核未必是表象,但表象却是内核着重反应的物事。其实无论是表象,还是更重要的制度与稳定期,你们皆疏忽了一样东西,一样更隐秘更深层次更重要的物事。”

“请赐教。”二人更恭敬地说。

到此时已明白过来,老师不仅是说给他们听的,也是说给朝堂诸位大臣听的。

“那就是精神。例如士大夫的精神,士大夫作为国家的臣子,实际乃是君王的大脑与眼鼻耳手足,眼鼻耳将所听到的所嗅到的所看到的反馈给陛下,给两府宰执,两府大臣协助皇上决策,用手足来施行。这才是士大夫的职责与精神所在。可是许多人产生误会,认为做官就是为了荣华富贵,官员手中有权利,自贵,可如何富?即便宰执一年薪俸也不过数万缗,然而我朝一年收入几十万缗的大贾大户彼彼皆是。因此即便做了宰执,仍然贪墨,或者用国家利益收入中饱私囊。有了这种思想作祟,如何做好士大夫。希文去了数年之久,仍为朝野敬重,正是他身上这种真正的士大夫精神。”

大家伙儿一起不作声。

敢质疑死了的狄青,可敢质疑死了的范仲淹,况且所站的几十位官员一半是范仲淹的信徒。

“鱼与熊掌不事兼得,想要钱帛,更多更多的钱帛去做大贾吧,想要权利,就不能过份的要求钱帛,而安心地替陛下与国家做好大脑耳鼻眼手足。这仅是其中之一,最重要的精神便是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精神。我朝包容商贾,由是国家举世最富。但其他方面就差了,内敛,内斗,懦弱,保守……道家讲究此消彼涨,荣极必衰。如开元盛世,于是有天宝坏政,安史之乱。但这是道家消积的法门,不是儒家真义。儒家也讲亢龙有悔,泰极否来。但不是道家那种消极的亢龙有悔,泰极否来。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夫子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躁,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只要戒劝人君不要挑战天地尊严,凌驾于天地法则之上,不顾国家百姓,成为炀帝秦皇那样的暴君,顺应民意地利天时,让云气随龙而舞,让风随虎啸而起,让河水流向低湿之所,让火烧向干躁的地方,让扎根在天上的亲附天,扎根地上的亲附地。各安其所,各伺其职,百姓爱戴官员,官员忠诚君主,君主兢兢业业。那么天下便会停留飞龙在天这一层次,而不会跃于穷天之上,亢龙有悔。或者帝乙归妹,中以行愿也。把持着公正中立的心,用公平之心做事,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意,那么泰就不会变成城复于隍,其命乱也(泰卦最后一爻,城墙倒在护城河里,政令错乱,于是卦象演变成凶卦否卦,这也是泰极否来成语的来历)。”

“国家虽富,可是仅仅到了见龙在田这一层,只要我们小心的如夫子所说的那样,庸言之信,庸行之谨,还可以飞龙在天。至于其他的,莫要说飞龙在田,不如说是潜龙在渊。此消彼涨,乃是万物定理。国家缺少自强不息的强者之心,就不会强大。若此满足,必潜龙勿用,潜龙为深渊扼杀,我朝必被他国慢性扼杀,或者因贫富分化,导致揭竿而起,土崩瓦解。这个国家也许算是开明了,可有没有这颗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强者之心?”

欧阳修道:“夫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故一个国家不能穷兵黜武。”

“永叔,我朝因为积弱,故我夺下升龙城,立即撤兵回国,狄将军夺下西夏六州,也随后撤兵回国。你从哪儿看到穷兵黜武这四个字了。此消彼涨,我朝积弱,必有敌国强大。因此龙的成长,必须从深渊里插翅飞出,而不是困于深渊。不谈经济,仅是兵事,我朝能否达到乾二之数,不用兵就让周边诸国善世,而不来侵犯的地步?”

欧阳修不能言。

郑朗与狄青先进而后退,让保守的士大夫确实无懈可击。

“即便见龙在田,它还是很弱小,随时会被强敌扼杀,只有飞龙在天,才是一个真正富强的国家。我朝想达到这一步,还差得太远呢。何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道刚强健壮,无论君子的个人作为,或者国家,或者人君,必须要奋发图强,永不停息,这才是合乎天道的唯一法门。”郑朗说完,没有再理欧阳修,重新转向司马光与王安石,道:“再好的假象,没有好制度配套,必不长久。再好的制度,终是人订下的,若制订者不保持一颗自强不息的强者之心,国家就不会强大。若制订者不保持一颗谦卑之心,骄傲自满,便不会看到自己的短处,而使阴阳失其平衡,国家迅速走向衰亡。这才是国家最重要的物事。”

“你们一个偏重于框架制度名份,一个偏重于数据收入疆域大小,可曾考虑过精神?”

“是。”

二人智慧聪明绝顶,若没有郑朗一直在教导,也许偏激了不听,郑朗这些年来一直在教导,郑朗的思想对他们多少有些潜移默化的作用,再次垂下头。

郑朗这才说另一件事:“你们参与皇储一事,我不是很反对,皇储对国家来说也很重要。不过我心中还有小小的遗撼,陛下身体一直不大好,然而你们将皇储一案立起,陛下心情会是如何。狄将军因多人怦击诬蔑打压攻击,病重身亡……”

“行知,狄青病势许久。朝中言臣仅是让他调回京城。”欧阳修又忍不住说道。

“调回京城?狄青于枢密院受了些什么?狄青临终前又说了什么?”郑朗大喝一声。

狄青临终前只说了两条,第一个带话给皇上,皇上对我好,我只想凭一身粗力为陛下肝脑涂地,但不能怀疑臣的忠心。第二个是遗撼不能替陛下马踏贺兰山。

郑朗一声责问,狄府上下全部在抽泣。

郑朗放低声音,说道:“君实,介甫,皇储的事你们有了私心。你们是想为我好,这两年相处下来,你们看到我对权利越来越淡泊,怕我淡出朝堂。可是陛下对我信任有加,我做为大臣如何回报呢,只有为国家做一些事,让国家越来越富强,而非是象现在这样潜龙苦于深渊之中,受困于西夏契丹,甚至未来更强大的北方游牧民族。我三十而立之年执掌两府,经历过了,也不稀罕了,因此对权利淡泊,但不意味着我放下国事。只要有可能,我为了回报陛下,也要为这个国家尽一份力量。”

因为狄家上下在抽泣,郑朗声音不大,但还是有人听到耳中,一个个肃然起敬。

这才是君子的风范,大臣的风范。

“还有,你们担心有人掣肘河工,试问,几亿缗的用度,谁敢掣肘?”

司马光与王安石又低下头。

这是客观原因,主观原因就是他们想做事,想做事就想拥有权利,因此才参与到皇储争执中来。不过当着这么多的人面,郑朗不便揭开。实际才发生时,郑朗也很生气,二人连写了几封信解释,郑朗一封信不回。

过了好几个月,郑朗这口气才平息下去,才有今天这番劝说。

不过有人看着韩琦,韩琦也很尴尬,郑朗就当着大家的面指槐骂桑,他心中不喜,可怎么办?实际当时就隐隐用此条威胁司马光的。没有想到这小子太给力了,一下子将这件事给办得妥妥当当。

但郑朗心中仍然不大开心。

皇储定下来,未必对国家没有利,可对赵祯来说,却是一次严重的打击。立皇储了,也证明赵祯没用了,一个废物男人,心情低落郁结,还能长寿么?

然而国事大于皇帝本身,郑朗也不能指责。

于是指槐骂桑地讥讽了韩琦。第一指明了韩琦,你敢不敢在河工上做文章?第二不要以为你是首相,惹恼了我,大家再次鱼死网破,我对权利不在乎,你在不在乎?

郑朗若真的火拼韩琦,完全可以将韩琦拼下去,不但韩琦,甚至连带着欧阳修等人一起拼下去。

韩琦十分尴尬,不想郑朗再这样说下去,于是就当听不到郑朗话外之音,转开话题,问:“行知,汉臣去世,谥号争执很久,以行知之意,当如何?”

“郡王过了,国公可否?”

“可。”韩琦爽快地答道。王德用活着的时候就得到国公爵位,况且死了的狄青。一个郡王,一个国公,中间差别乃是天壤之别。

但还有呢,用眼睛看着郑朗。

郑朗地用手抚摸着楠木棺材,徐徐说道:“陛下优待群臣,自己省吃俭用,却对臣工赏赐无度。也换来两个忠臣。稚圭,若论心地纯洁似雪,这天下间仅有三人,一个就是范希文,一个就是狄青。”

“狄青上阵杀敌……”

“不错,他是杀人如麻,可他杀的乃是敌人,乃是强盗,但对国家对陛下的忠诚,是否纯洁得象白雪一样?”

韩琦无言。

狄青最后一句遗言非是家事,而是说不能替皇上马踏贺兰山!能说他对皇上不忠诚么?

郑朗又说道:“去年京师无冰,今年岁冬无冰,不要说落雪了。记得范希文去世前后那两年京城也没有落雪。也许是这两片晶莹剔透的雪逝去了,连老天也不忍落雪结冰。”

不是喜欢往天象上引吗?

郑朗索性往天象上引,这两年的暖冬给河工带来极便,使得冬休期变短,延长了施工时间,但天气却很反常,北方的开封城入冬以后,居然连冰都结不起来。(我在书中说的大范围天气,皆是真实的历史天气,记载于史册的)

但……大家面面相觑,想辨又不敢辨,狄青棺材就放在这里,不能争得都不让人家下葬吧。怕郑朗过份地站在狄青的立场说话,那么在皇上的固执下,就会闹成一场天大的笑话。

于是大家再次寂寞无言。

“至于武忠谥号,也不算过,诸位既然强行反对,布德执义为穆,中情见貌为穆,狄青一生,对陛下忠心耿耿,布德见义,又是性情中人,那么就武穆吧。还有陪葬一事,也勿需争执,陪葬先帝陵于礼不合。让他葬于故乡吧。还有,狄夫人,请选狄将军一件衣冠给我。”

“好。”

狄青妻子刘氏进去拿了狄青一套衣冠,递给郑朗,郑朗小心地将它收好,然后从怀中掏出一张大纸,上书十六个大字:巍巍昆仑,千古良将,精忠报国,举世无双。

十六字评价远胜过那个什么武忠。

郑朗来到棺材前,摸索着,掏出火舌,将它点燃,说道:“汉臣,若是以后陛下问臣边事,臣向谁问策略?你这一去,国家长城无疑倒了一半啊。”

大家再次无言。

不要以为狄青不重要,若是国家打仗了,没有狄青真的不好办。

郑朗就是有金手指,具体策略还要靠许将领替其谋划,不然只能成为诸葛亮的隆中对,累死在五丈原,遗恨千古。

看着火舌在跳动,郑朗眼前浮现出自己与狄青相处的一幕幕,忽然泪如雨下,放声大哭……

第七百七十七章 天下有雪

没有郑朗,狄青、种世衡与张亢就难以放出更夺目的光彩,没有狄青诸将,郑朗就是有金手指,有战略的眼光,没有人谋划具体的策略,在军事上也难以有做为。

狄青功劳最大,他的去世,郑朗悲伤别人难以理解的。

但有一点,皆知道狄青乃是郑朗的嫡系。

曾公亮走了过来,说道:“行知,人死不能复生。”

他是一个老实人,狄青心情郁结,病发身亡,不能让郑朗心情郁结,重蹈覆辙,那么对宋朝来说,才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两人关系平时很不错,郑朗听了他的劝,停下哭泣,但在狄青灵柩前喃喃自语,是在念经,《地藏本愿经》。

《地藏本愿经》讲的是地藏菩萨受释迦牟尼佛的托咐,使世人皆得极本荐亲,共登极乐世界,地藏受此重托,在佛前发下誓愿,六道不解脱,我不成佛。于是先入地狱,所做的便是清空地狱所有亡灵怨鬼。

因为此经,又导致许多版本传说,说地藏菩萨不清空地狱,誓不成佛,大约六道清空太难了,老百姓替他降低难度。

此经全长两万多字,郑朗只诵读了其中一部分。

郑朗不信佛的,为什么在狄青灵柩前诵念《地藏本愿经》,事后引起许多传言。

直到赵祯听到郑朗回京,派石全彬请郑朗进宫,郑朗才停下诵经。

看着石全彬说道:“石内侍,勿用了,虽司马君实与介甫以国家为重,参与到皇储事中来,臣也有愧陛下,羞于相见。”

司马光与王安石更象是两个做错了事的孩子,耷拉着脑袋。

韩琦也是无辄,赵宗实若争气倒也罢了,可这个孩子在拼命地发邪,自己底气不足。

郑朗来到庞籍与韩琦面前,说道:“醇之兄,听闻你来亲自替狄青写神道碑,我就不献拙了。稚圭,你不想问我所说的第三个纯洁的人?”

韩琦做贼心虚,无力地说:“不用问,我知道,那是陛下。”

“是啊,一个人君心思如此纯洁干净,自古未见也。陛下病重时,你们多去寝宫,寝宫里布置如何,你们亲眼目睹,他宁肯自己熬吃省用,但对诸位呢,自古优待士大夫无一人君能及也。陛下一生连亲生母亲都没有看到一眼,数子夭折,悲情如此,纯净如此,但春秋已高,身体又不大好,还望你们藏起各自的心思,稍稍善待陛下吧。我拜托了。”

说着,深深的施了一个大礼。

然后走出狄府,骑上马,返回郓州。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仅在京城停留了几个时辰。

赵祯听闻后,匆匆出宫,向狄家赶,可是郑朗早就离开京城,他喃喃地伏在狄青灵枢前,哽咽道:“狄卿,你才五十出头,为何这么急离开朕?”

然后来抽泣道:“郑卿,你既然返回京城了,为何不看朕一眼,你这样做,不嫌狠心吗?”

有人想说陛下,你过了。

可忽然间,他们觉得所有言语在此时变得那么苍白无力。

庞籍抬头看着天空,说道:“下雪了。”

大家奇怪地看着天空,天空中万里无云,一片蔚蓝,哪里来的雪。

但一起抬起头,看着天空,天空蓝得象宝石一样,司马光道:“是下雪了。”

这一天,京城天气晴朗,然而是下雪了,一把洁白无瑕的大雪下在所有人心田。

天下无雪,天下有雪……

这把大雪下得如此的干净,如此的洁白,如此的温暖。

不久,赵祯将高滔滔喊来。

他久不见赵宗实了,这个心情很好理解,他不是没有儿子,可一个儿子都没有活大,看到赵宗实,心情更难受。而这个高滔滔十分精明,想要国家好,不仅皇帝要好,也要皇后好。每一个成功的男人后面皆站着一位贤妻良母,皇上也不例如,光武皇帝有阴皇后,窦太后也不差的,尽管做了一些不好的事,总体而言也算是一个贤皇后,她在文景之治中功不可没。隋文帝独狐皇后,李世民的长孙皇后,同样是一代贤后。赵祯的曹皇后不及这几女,可也胜在安静省事。

虽赵祯对刘娥不感冒,也不得不承认刘娥对父亲的规劝作用,以及执政时的种种。

一个高滔滔,就无形中替赵宗实加了分。

赵祯不仅未见赵宗实,赵宗实屡屡上辞表的事,赵祯暂时因为韩琦隐瞒,并不知晓。

高滔滔施了礼,赵祯问:“滔滔,可听到郑行知哭祭狄青的事?”

“儿臣听说了。”因为赵宗实基本得到皇嗣之名,高滔滔改成儿臣自称。

郑朗哭祭狄青后,匆匆回郓州,主持河工,引起了举国强烈反响。

首先便是郑朗收下狄青的一套衣冠,有何用意,引起很大猜测。其实这个容易猜测,郑朗准备灭掉西夏后,可能在贺兰山上替狄青建造一个衣冠墓。但知道了,皆不敢说。

狄青死了,突然间大家也意识到一个问题,若西夏来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