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品富贵-第9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商议很长时间后才做出决定,一个初学,一个中学,一个高学。宋九准备用小学中学大学,让张博士狠斥了一顿,你知道何谓小学大学?反正是一个代词,何必与儒学上的大学小学靠。初学五个年级,第一年启蒙教育,主要教识字与一些算术基础。第二年教宋九编写的启蒙课上知识,包括一些自然知识。一直到第三年级,还是这些知识,但三年级增加了算盘。虽进度慢了,考虑招收的学子年龄与他们家庭背景能接收的知识面,也只能如此。四年级与五年级学的就是现在一年级内容,包括少量二年级上半年知识。课程差不多。中学一年半教育一拆为三年,然而任务不轻,除了原来的课程外,还有几项选修课程,农学,包括种水利农具,种植业养殖业,若细分又包括瓜果蔬菜,鱼牧农林。工学,包括各种具体物事,如桥梁房屋城墙要塞等的建造,各种器械的制造。武学,包括弓马与军事修养,武器的研发。哲学,包括佛老,以及法家墨家等知识,不是让学子成为他们信徒,而是让学子分析他们,引为国用。书礼,书法与画技,包括音乐舞蹈礼仪礼器。明律也变成辅课,但这是律法的深研,包括法制等等。商学,顾名思义,商业管理,但不仅是商业管理,还有税务的管理,历朝历代税务与财政上的得失。最后就是医学,这一课也重要。另外还有物格,算术与经义三项主课。三门主课必修,七门辅课必须修两门,不让他们全部学,没那精力,但不管那两门,这两门必须要学好。中学三年毕业考试后通过者,才能发放书院的毕业证。否则什么证也没有,书院也不承认他是书院的学子。

中学三个年级每个年级六班,初学五年年级四个班。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对外招收学子,这个必须要考进来,一直到中学一年级,每年期末考试之前就要考,将名次成绩存档,根据需要与上下等户,录取前列者入学。也就是录取多少名,三等户以上者与三等户以下来一切为二,择取成绩前茅录取。

初学一年级二年级只择三等户以下来,各州县烈士,也就是军人家属子弟,义士,做好事的人,孝子,但有一个不受限制,那就是善户,一些经常做事善的大户子弟也可以择取录用,还有一个,忠蕃,也就是各羁縻州一些忠于朝廷蕃酋子弟,但未必会有人来,说不定书院是好心,他们还以为是做人质的,来不来不强求。

年龄也有限制,这一来要学八年,而且年终考试不可能再让张燕二博士开后门,要严格考试,象会计学,初学五年级就必须全部通过,中学时只是略略温习,留级现象会十分普遍。因此一年二年级学子只限制在十岁到十二岁,太小了生活不能自理,太大了跟不上进度。三年级十岁到十四岁,四五年级十三岁到十五岁。中学十五岁到十八岁。二年级是升级上去的,不对外考核。

至于高学学的什么?宋九还没有想清楚呢,就不议了。只有一个计划,一门课设高低两班,低班是学,高班是议,就是没事做在一起争议,共同进步,顺便做先生教学子。在高班里呆上几年,才能成为专科的专家。

但这一来,所有课本打乱,还有的不大好编写,特别是中学,例如工学,农学,商学,书礼,武学。有的好编写,可必须请别人来帮助,例如明律,燕博士一人肯定主持不了这个任务。经义也不行,宋九并且说了,也不能单教经义,古今往来一些好的策论,例如魏征的一些札疏,就可以收录到中学课本当中。毕竟其中一半人要为朝廷所用。

只能说小学的没有多大问题,甚至大半学子就可以帮忙,将它们全部编写出来。

因此宋九忙得不可开交。

有的看似难,实际不难,例如农学,就是花钱,请几十个文人到全国各地,问老牧人,有经验的老农,或者养殖户,或者果农,向他们请教,这些农民不会给钱的,但会记录他们的名字,哪里人氏那个人口述的。还有一些可怜巴巴的农学书籍,让这些文人看了,逐一整理对比,然后也记下他们名字,雕印成书。随后就是试种试养,慢慢改正。

军事也是如此,反正朝廷养了许多老将军,让文人将他们心得记录下来,关于军事方面的书籍不要太多,稍做整理,武学就有了课本。书礼是交给几个先生了,书法绘画的什么宋九不行,礼仪宋九也不拿长。之所以将它们联系在一起,宋九对前者更看重,那才是真正的艺术,可这时代不看重,反而更看着一些乱七八糟的礼仪。但这些仪礼离不开礼器音乐舞蹈,也涉及到绘画书法。于是将它们放在一起。

商学名为商,实际非是商,涉及到财政,岂止是商业,因此要找小吏记录,找一些良吏问询,包括吕馀庆与赵普,不要以为他们不会接见,相反的若不找他们,他们准会急,这可是留名于教课书的大事,能缺少他们吗?甚至宋九还找到赵匡胤,陛下,你也写一写吧。你老人家可是大宋第一战将。别人都能缺,唯独你不能缺。

医者必须有救人之心,因此请了十几个大夫,让他们整理历代医书,但宋九又做了细化,单独分出来一些杂项,例如兽医,包括包括牲畜,还包括鱼农果蔬的瘟病研究。现在这方面还没有专家,但有一些书籍里零碎地有一些记载,派人将它们整理出来,以后让学子一边学习一边摸索,最终能成为一个个细科。

难的就是工学,有的工匠到现在仍然敝帚自珍,决不吐露半句真言。

而且宋九大方向得把握好。

这个动静太大了,仅是派出记录的文人就达到一百六十七人,京城寄读着无数贫困文人,这两年因宋九故他们都有了话计,不在为生计发愁。

宋九正在家整理教材,两步计划,第一步是初步,得将各年级教材编写出来,这个由学子代劳,不过宋九要负责审核,然后再请国子监的博士负责文字加工。

是其他博士,与燕张二人无关,他们也忙得不可开交,河洲露天教育都没空去。

玉苹在顺店,潘怜儿就坐在边上看,偶尔递上一杯茶,或者看管着潘惟正,若他不读书,去玩,就豪不客气地用鸡毛扫帚往他身上抽。于是小三很悲催,只好成了一个用功苦读的好孩子。

正在这时,一行人来到宋家。

赵匡胤带了,还是便装,只带了几名侍卫,骑马而来,但他来过两次,街坊们都认识,看到他来了,哗啦啦一起伏下。赵匡胤挥挥手让他们走来,宋九立即迎出来,将赵匡胤迎进去。见怪不怪,老赵经常干这事儿,不稀奇了。

赵匡胤看着一叠文稿,笑了笑道:“宋九,你准备忙到什么时候才能休息。”

宋九苦逼地说:“陛下,微臣认为今年会好起来,往后越来越好,可真正书院即将成立,一细想,事儿更多。也许微臣认为以后会有喘息的时候,但真到了后面,说不定又有事儿发生。想要富贵,不易儿。虽然微臣现在富有了贵也有了。”

双胞胎急忙上茶。

赵匡胤看了她们一眼,这事他听说过,许多人认为宋九是暴殄天物,潘家为了凑足十一对貌美如花的双胞胎,不知花了多少心血,几天时间就让宋九送走了九对。不过赵匡胤倒是认同,若论貌美的女子,天下不要太多,难道想要一一纳到家中?何苦。

喝了一口茶说道:“虽苦,你的思路却让朕开阔了眼界,何谓学问,得这样教。太学那边不行啊,看看那些学子,没有一个能学到学问的。”

宋九不敢回答。

赵匡胤又说道:“宋九,朕心中有一个疑问,若是太学那边也这样教如何?”

“陛下,不可,微臣这边教的是专业性人才,初学是总纲,中学开始细分,到了高学就是专业,是专业人才,而非是官员。若是做小吏还是可以的,一旦大规模教育开始,一个良官带着各项高学高班人才下去,那么农工商军医律礼算术账目,都有专业人士指点他们,只要这些官员不贪不墨,能虚心听从他们意见,又不苛民,略有些智慧,一方就能大治。然而做为主导官员他们不行,一是细分了,学得越多他们在专业上越突出,但综合能力会变差。二是做官不仅有才能,还必须有心机权谋,微臣这里教什么心机权谋?即便做了官,没有后者,他们很难在官场上生存。”

“心机权谋重要吗?”

“陛下,听真话还是听假话?”

“都说说。”

“假话就是权谋也是一项学问,那怕是孙子兵法,它是武学,实际许多战术也用到权谋机变。真话就是这个权谋产生了大量内斗,一个个为了自己利益无所不用其极,而不顾正业,整个国家与民族一起消耗在这个内斗当中。不然以中原的肥沃与这个民族百姓的勤劳,岂止是契丹,什么丹也非是华夏民族的敌手。这就象秦国,正因为团结最终才能强大,可李斯写了逐谏客论后,却不知道将六国也视为秦朝领土,对六国暴征横敛,最终而倒塌。”

宋九没有多说,朝廷能让学院办起来,甚至默许了这些专科的成立,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不能再强求,又说道:“这是千百年来的传统,非人力可以催毁。不过太学那边虽不能象书院这么教,但那边确实要反思了,不能象这边这样教,也不能象那边那样教。如何,微臣不知也。”

“若太学那边增加策论呢?”

宋九笑了一笑,看来自己让张燕博士增加策论也引起一些大臣注意,说道:“陛下,增加策论是好事,但看怎么教,比如唐太宗破突厥,朝士多言北狄分散于河南诸州境内,教其耕织,化虏为民。颜师古却说置之河北,分立酋长,各领其部。李百药说各分其部,令阿史那氏只统其直辖一部,那么就不能抗衡中国。窦静也以为不当置之于河北边境,而是妻以宗室之女,分其土地,使之各部一个个变小变多变弱,即便危害也不重也。温彦博却赞同颜师古之意,说汉朝也这么做的。魏征不同意,说夷狄人面兽心,弱则请服,强则叛乱,说汉朝之典故,且看晋初,郭钦江统看到诸胡与民杂居,劝晋武帝驱出塞外,武帝不听,几十年后五胡乱我华夏。温彦博说有教无类,只要教导得好,就不会发生五胡乱华之事。太宗听从温彦博之言,安史之乱有了,并且陕西西北皆是羌蕃部族,说不定也成为我朝之害。”

赵匡胤点了点头,宋九南下湖南时就写过他的想法,没有说迁移,那弄不好就会成为麻烦,因此宋九的想法是一弱化,就是将它们分化,一个个部族分得更小,二就是汉化,传其文明,教其耕织,兴办教育,使其生活变好起来,变富起来,汉蛮融合。没有全部采纳,但也采纳了一部分。其中有的想法很细稚,不过考虑到其资历年龄,还是可喜的。

宋九又说道:“故我评太宗之过,非是征高丽之错,一过文成公主下嫁,这也没有错,但不当带去几万名工匠。二过就是这个安置。但换成我教这段历史时,我会提出一个假设,若是唐朝用李百药之策会不会成功,别看有道理,实际很难的,例如当真能将阿史那氏威望打压下去?就象拓跋李家在西北的威名,或者彭家在湖南北江的威名。或者迁于河南与江淮之间,又会不会成功。转虏为汉是好事,既为我民,何分汉虏,若无这个心态,又谈何包容天下。”

“说得好。”

“陛下,不敢,但有一条,这些胡虏以游牧为生,生活习惯又不同,非是高丽人,他们大半是耕,小半是牧,因此一批批迁于淮南一直平安无事,以至于今,全部融合为中国人口。因此真安置了又会发生什么?我会提出这两种假设,让学子去讨论,那么学子学习过后,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但太学那边各个先生让学子必须按照严格的曲礼对待先生,要尊敬,要守礼,不得提问,不得疑问。实际呢,里面学子都是衙内,谁怕谁啊,于是先生教得不开心,学子也没有真正学到什么知识。这个僵化的教育不改进,就象我将一百名学子放到王全斌帐下,王全斌能善待巴蜀百姓吗?”

赵匡胤苦瑟的喝着茶。

宋九又说道:“性质也不同,书院不是培养官员,只是小吏或者其他人才,要的是活力,是创新,是想像力,必须要有天马行空的思维与思考能力,拘束不能太多,否则会墨守陈规。那边是官员,若是过份天马行空,无拘无束,那如何了得?故微臣知道太学种种,却无从着手。”

这个问题还是让赵匡胤继续头痛吧,主要宋九不能插手,那样忌讳会更多。

赵匡胤忽然问道:“你那个火药是否能将太原城墙炸倒?”

“炸太原城墙?”

第二百三十五章 夜宴(五)

“正是太原城墙。”

宋九想了好一会答道:“陛下,提到太原城墙,微臣忽然想到唐朝一次战役,史思明将太原城围困,李光弼派人广挖地道,通向城外,又在下面用木撑撑起,故意以粮尽约降,约降那天等到史思明大军前来迎接,将木撑抽掉,数千叛军陷入地底,李光弼乘叛军慌乱之时,三军出击,击毙数万叛兵。这个时间很长,因此微臣琢磨其地下会十分干燥,便于开挖地道。但微臣为牛之事下去时,从河东数郡经过,看到各条河流湍急,太原城边上就是汾水,若是北汉人有备,将护城河挖宽挖深,水位悬差再大,非是京城护龙河,水流平静,就不易丢土填河。不能填河,地道挖不起来,火药就无法送到城墙之下发挥作用。”

“这个该死的刘继业。”

“杨重勋哥哥杨业?”

“就是他,他派手下如你所言,重新浚挖了太原城的护城河。”

“陛下如何想到了太原城?”

真相赵匡胤没有说。

刘钧病危,刘继恩日夜伺候,什么招都不管用,就这一招最管用,例如曹操的儿子曹丕,曹操出行,曹植作诗写赋,天花乱缀,却拼不过曹丕几滴眼泪。再如唐高宗李治。于是刘钧意已定,临终前执郭无为手,托负后事,望郭无为成为北汉的诸葛亮,说了许多哀切的话。郭无为那时也很感伤,他从武当山下来,先是投奔郭威,郭威一脚将他踢走,是刘崇接收他的,到了刘钧手中更加重用。这是知遇之恩。

本来这场托孤大戏做得很好,然而一转眼郭无为看到刘继恩眼中有一些闪烁,刘家的恩情又化为一空。在赵匡胤两个高级奸细的劝说下,他终于决定投降宋朝。

三人联名写了一封信,派手下秘密将信送到开封城,说刘继恩虽是刘钧养子,实非刘家血脉,这说法也不对的,不过刘继恩虽有刘家血脉,那是来自他母亲不能作数,因此北汉群臣未必服气。只要宋朝一出兵,他们就能劝说刘继恩投降宋朝。

赵匡胤看到这封信,脑海里做了分析,有两个条件,一是如郭无为所说,血脉不纯,这与柴荣不同,郭威没有兄弟,甚至连柴荣的亲戚都让后汉隐帝杀掉了,即便这样,还遭到冯道的刁难。想一想刘钧那些如狼似虎的兄弟吧。再者,郭无为为相多年,在北汉也布下了庞大的势力。因此可能会以很小的代价取得北汉,那样何乐而不为。得信后先诏卢怀忠二十二人领兵潞州,以备随时征北汉。

然而天杀的太原城墙……怕出意外,于是来到宋九家问这个问题。

宋九狐疑地看着赵匡胤,难道他真改了先南后北的策略,要对北汉动手?

北汉问题不大,还有契丹。

不能说骑兵对步兵就是全杀,中国史上步兵破骑兵的战例太多了,刘裕却月阵,蒙恬破匈奴,谢玄北府兵在野战中对北魏骑兵战绩也不俗,最惨烈的一次是李陵,率五千步兵从居延海向北行军三十天抵达浚稽山(蒙古戈壁阿尔泰山),与匈奴单于三万人相遇,击杀上千人。单于羞怒之下召集援兵,共八万骑兵。十六比一!李陵只好且战且退,因为是步兵,速度慢,无法摆脱单于大军。一路几十场激战,前后杀死上万匈奴骑兵,撤到囗汗山(蒙古谱颜博格多山),弹尽粮绝,兵败被俘。俘前李陵说了一句,只要再给我们一人十枝箭,就能支援到边界。

还有,李牧大破胡兵,以步兵为主,骑兵为辅,与现在的宋军很相像。

但总的来说,骑兵对步兵,骑兵是占着绝对优势的。

赵匡胤说道:“宋九,你又在想着你那个先幽州,后北汉吧。不行,契丹不可轻视,一旦两国耗在幽州,后果不堪设想,你书院设武学是好事,可看来放在你手中教只能误人子弟,朕以后会派几个老将前去指导。”

物格学赵匡胤不插手,这个武学行不通,还不知道会让宋九教出多少危害国家的赵括。

“陛下,这是最好不过……”宋九道,也没有多高兴,这些老家伙过来,说不定将书院搞得乌烟瘴气,想了想说道:“陛下,微臣一直在想一件事,书院以后成立,必须要设一山长。不如请陛下来做这个山长。”

“不妥,朕可没有空来教学子。”赵匡胤道,那也不成体统。

“非也,只要开学或者毕业后陛下前来,说说话,这些学子将会成为天子门生,非是微臣学子,非是张燕博士学子,而是陛下的学子。那么以后他们就能更加精忠报国。”

赵匡胤十分心动。

说老实话,非是这个学舍出的学子,一旦是书院,招收的学子名额又多,一起拢在宋九名下,虽宋九不思进取,也不大好。宋九看到了,隐隐也验证他的判断,赵匡胤心地不是太恶毒,这不得不承认,可是猜疑心还是比较重的,因此又说道:“陛下,微臣再斗胆请第一第二副山长。绵州通判梁周翰为第一副山长,宜城令朱昂为第二副山长。”

两人在文学上名气不小,据说梁周翰十岁就能写词,与高锡柳开范杲称为高梁柳范,本来赵匡胤准备用其为知制诰的,语于石守信,石守信提前通知了梁周翰,小子激动之下上表谢,赵匡胤大怒,连连贬职,现在贬到眉州做小通判。朱昂来头也不小,大儒朱遵度好读书,人称为朱万卷,但朱遵度却目昂为小万卷。二人文名重,可在官场上作为不大,也许以后有作为,也许没有,但是担任这个副山长却是极佳的人选。并且他们来了,因为盛名,宋九只能乖乖地做第三副山长。

赵匡胤看着宋九。

宋九道:“只有这样,才能取消微臣在书院的烙印,学舍是微臣的学舍,包括房屋都是微臣的,可书院非是太乙书院,他们独立于世外,这个书院培养的是吏才,也是国家的臣吏,若带上个人的烙印,必须是陛下的,而非是那一个大臣或大儒的。国家需要夫子的学问,但不需要第二个夫子。恰如昊天,只能有一轮太阳。”

赵匡胤不语。

宋九太自觉了,弄得他反而不好意思答应,宋九又说道:“非是微臣,乃是为后世开法度。”

“朕准此奏,为了编这些书籍,用了不少钱帛吧?”最好宋军一到,郭无为将事情摆平,轻松收回北汉。若不能,只能派人看,能不能将太原城护城河填上。若不能填上,宋九同样不能将火药威力发挥出来,太原城还会让人头痛。问出答案了,等于不是答案。转移话题,看着书稿问道。

“是用了不少钱帛,不过微臣另一边也有了收益,我五月时曾与两个舅哥联手,派人带了一些镜子,去吴越福建以及广州,将镜子卖给番子,福建与广州的那边没有消息,杭州的有了消息。两个管事卖了八万多把镜子,得了三万多缗的利。应当能维持微臣的开支。但也不是太理想。”

也刚回来没有多久,去的时候是轻舟,速度快,一个月就到了杭州,开始寻番商,其实也没有宋九想像的多,因此虽是稀罕物,获利同样没有宋九想像的多。

八百多把镜子,毛的只卖了五万多缗钱,不算贵,一把一缗钱还不足。然后还要租船南下泉州广州,租费不是太高,还是小船,只有几十料,主要就是快,轻便,甚至能逆风操桨行驶。但镜子也要成本,还有税务也要交。四艘海船又花掉了近八千贯钱。这一算,只获利三万多缗。并且还是两家一家一半分的。

但还会有,管事与学子迅速将钱帛用快舟带回京城,番商手中主要是金银,轻便易带,也非是宋九所想像,番人经商,出口占的比例大,也就是贸易在另一边,吴越是进口国。因此他们手中有大量铜钱与布帛,精美的布帛要带回大食,劣质的就不大高兴要了,或者购买其他货物回去,另外铜钱也不感兴趣。于是将这些布帛与铜钱也当成货币交给了管事。于是去的时候两艘船空荡荡的,来的时候两艘船满载,并且还雇了一艘船。不然速度会更快。

香料河洲也经营,但非是宋九经营,交给其他管事处理,两个管事又带着几千把镜子下去,高档琉璃没有带,大食那边也有,眼下还是以暴利为主。

宋九没有隐瞒,相信能瞒过诸衙内,一定瞒不过赵匡胤。但确实不是太理想,潘家兄弟够了,宋九远远不够。这件事宋九也不提,又说道:“陛下,微臣带你看一样好东西。”

宋九一提好东西,那就是好东西。赵匡胤随宋九带到城外,看那些棉花田。

以试验为主,暂时还顾不了它,种籽也不多,只能种六七亩田,宋九看过的,但不大懂,于是划成了十几个小块,做不同的试验,比如营养钵育苗,他也听说过,但不知道何为营养钵,有的用竹筒打肥泥做营养钵,有的用纸筒子做营养钵,再试验其用肥量,肥料种类,三肥土坚决不用,百姓用不起,只能用农家肥与草木灰做试验,再试验亩株数,低的亩株数只有一千几百株,高的能达到五千株,然后试验打茬技术,这样收成上来,会得出一个比较。再从最高产的那两三块来年进一步的试验。反正也不急,可以慢慢来。几年后种植方法试验出来,种籽也适应进化了,就可以向百姓推广。

也不是太理想,但这是宋九意料之中。

宋九摘下一个棉桃说道:“陛下,就是它,若是纺织机器能研究出来,再进化成功,它将会给整个北方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例如这个棉絮,用它来做被褥,百姓冬天就不会寒冷,若用它来做棉衣,兵士就可以不畏北方寒苦。还有它的产量,也胜过桑蚕数倍,一亩地桑蚕只能取丝一斤点,而它能取棉絮六到七十斤,是蚕丝的五十倍。今年是试验,不会太多,将健壮的棉籽留下来做种外,大能得皮棉一百来斤,到时候微臣做几床棉被,送几床给陛下。”

赵匡胤看了大半天,宋九挣的那些钱是小事,主要还是一衣二食。最后带了几个棉桃子回去。

第二天赵匡胤下诏书,以李继勋为河东行营前军都部署,也就是主帅,党进为副帅,曹彬为都监,何继筠为先锋,康延泽的大哥康延沼为都监,再以赵赞为汾州路部署,也就是第二路大军主帅,司超副帅,李谦溥为都监。几个大将个个都是宋朝的勇将,让他们率领两路大军向太原出发。

接着又下了一道诏书,以西人爱因斯坦为恩献候。赵匡胤曾问宋九他先生详细情况,宋九说不清楚,连那一个国家也不知道,只好在前面冠一个西人。昨天看到棉花,使赵匡胤十分想念爱因斯坦……

宋九没有太在意,那怕封一个国公也无所谓,一个虚拟的人物。但他心中还在狐疑,真发兵河东啊。似乎史上赵匡胤并没有拿下河东。不知道这次会不会成功。

第二百三十六章 夜宴(六)

宋九回家抽空再看史书,打北汉了,避免不了要与契丹铁骑相碰。前世有很多人比喻骑兵在冷兵器时代对于步兵来说,就是坦克。但就是坦克也有办法对付,他专门找史书中有战争场面的看,居然看到很多战例,甚至还看到诸葛亮用步兵破了魏骑。不能说魏骑不厉害,曹操就是先北后南策略,不但先北后南,先西后南,北方胡人,西方羌人,皆被曹操击败,不管这些胡人与羌人是何人统领。

又看到大天王冉闵也有多次步兵破骑兵的记录,若是东晋眼光短浅,鲜卑慕容忽然加入,说不定就让冉天王实现他的目标。

不仅是陌刀,之前肯定也没有陌刀。

然而将这些战例集中起来分析,他看到最重要的一条,多离不开三样,一车二盾三弓弩,其中车最为重要,一般以步兵破骑兵皆会用到车,包括却月阵,裴行俭的粮车伏兵,不一定要特制的大车,普通的辎重车粮草车皆可以,用车逼迫战马停下或者慢下来,不能冲腾,用盾挡住敌骑的弓射,在盾牌掩护下,用弓弩反击敌人,当敌骑跑不起来的时候,受沮士气低落,迅速从车后杀出,一场大捷便到来了。

实际还是很难。

宋九对军事不懂,但他也能想像得到,首先就是时间,若是提前布车,能冲就冲,不能冲我派游骑困住你,难不成你用车挡十天一个月,稍有大意,三军集合,马上冲来,除非象匈奴单于让李陵杀红了眼,管你是什么车,俺就要冲。

也不能太迟,一旦太迟,来不及将车子布在前面形成防线,让敌骑冲进阵中,还会大败。这就是要对斥候重视,斥候也很困难,若是步斥人身安全能得到保障,但来不及通知,若是骑斥,目标太大,他在跑,敌人必然发现,会派人追赶。况且现在野外人家很少,地形复杂,得派多少斥候才能确保敌兵一到就能得到消息?

最后是战,就是敌骑慢下来,战马冲腾的力量减弱,一个是在马上,一个是在马下,步兵仍占据着劣势,而此时不但在胜利,还要大胜,小胜都不行,敌人是骑兵,及时撤退,利用速度优势退到远处集合,稍做休息,还能卷土重来。

说来说去,依然是六个字,帅智将勇兵悍。

这六个字太难了。

宋九也没有太在意,契丹人也不傻,这时候宋军不大好啃,他们让柴荣杀怕了,宋朝立国以后也发生过战斗,例如乾德二年宋辽之战。宋朝攻打北汉的辽州,契丹派南院大王耶律达里率六万坦克来援。李继勋、罗彦瓌、郭进、曹彬也率六万宋军,数量一样,小米加步枪对阵坦克,于辽州城下大战,结果契丹大败。

宋九又听到一个说法,因为玉苹之故,宋九便与那些走私商人谈了谈,他们从契丹人哪里听说的真相不同,不是说契丹主动来援,而说北汉诱骗了契丹出兵,败王继勋兵于石州。

宋九先是感到古怪,为何两样结果,说法也不一样,一个是援,一个是诱。他对军事不行,地理行,做驴友地理感不行还称为驴吗。于是立即察觉出来耶律达里在撒谎。因为辽州与石州之间还隔着一个汾州,严格说石州还在太原西部,离辽州最少有五百里路,赵匡胤连太原都不想取,李继勋跑到石州干嘛,也许耶律达里被李继勋杀惨了无法交差,逃到石州后杀死许多北汉百姓,用他们脑袋冒功逃罪,可这次大败让契丹心中后悔,因此迁怒于北汉,说是北汉诱他们出兵。

因此这才眼睁睁地看着宋朝从容地收复南汉南唐,完成大一统。

大戏开始。

李继勋大军未发,刘钧死,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