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一品富贵-第20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就是这道任命,宋九产生疑虑,又不知问题出在哪儿了。
想不明白,但还得要准备。
冬闲起,朝廷又从曹、单、宋、亳、陈、蔡、汝、颍等京畿两路挑选了五万丁壮,编入禁军。这使得禁军数量达到了赅人五十一多万之巨。挑选好了,将他们立即送到西北操练。
以至春天时,田锡上书,去秋以来,霖雨作沴,近畿诸处水潦为灾,虽为检覆灾伤,乃是虚名,即行赈贷,且非实事。又,国家为阙兵备边,遂于曹、单、宋、亳、陈、蔡、汝、颍之间拣选强壮,并押赴西北。失信如此,下民宁无怨望!古者民为邦本,食为民天,今国家取壮丁为兵,已失邦本,以灾伤去食,宁有民天!五万人并离农亩,灾沴之馀,寇盗若起,适足为外敌之利耳不能怪老田。
老田不知道真相。
不仅到西北操练,连今年南河套绿化也没有了,将节省下来的钱在陕西以及西北各族广购牛羊以及猪肉,然后腌制,再加上本来屯田与定牧圈养的大量牧畜,因此导致了士兵吃了练,练了吃,几乎顿顿是肉食,吃肉是好事,可天天吃,并且未经过认真烹饪,于是九成兵士吃得要呕吐。
然而练当练,甚至因为接乎实战性的训练,导致几十人在训练中伤亡。
这又引来言臣的弹劾声。
然而让他们感到奇怪,无论他们怎么说,赵恒始终于动无衷,做管财政的三司使陈恕也从不表态。尽管他为了理财,差一点累趴了。
咸平五年,除了宋九发疯似的用钱,边境倒也安静。
动的只有西北,曹玮到了西北,他现在可没有老朋友李继迁做他的敌手。不过渭州一带生活着许多吐蕃人、羌人与党项人,有的开始表示效忠宋朝,有的于动无衷,包括渭州通向灵州最重要的葫芦川道与石门峡道周边各部亦是如此。
他前去宋九还刻意将他喊到中书,主要就是将秦渭灵原庆形成一个整体,便于防御。
因此曹玮一去渭州后,便主动写信给各个部落首领,晓以利害,恩威并施。大多数部族还是纷纷表示效忠宋朝的。
但也有许多部族仍置若罔闻。
正好秦翰在河北立功,以都监身份去了西北,于是两人开始用兵,迅速将许多桀骜不驯的部族灭掉。仅是一年时间,西北到屈吴山,西南到陇山,北边到杀牛岭,诸部全部诚服。但现在还不能说真正得到这么广大一片领土,不过能勉强说与灵州形成一个整体。
相比于他父亲曹彬,有许多人反映他用兵苛刻。有一个例子,山东名士贾同去西北拜访曹玮,曹玮登门看望。贾同很奇怪,为何来我家他一个侍卫也没有带。直到将曹玮送出门才发现,门外居然部署着三千铁甲军,但三千铁甲从人到马皆鸦雀无声,静得就象没有人一样。
然而宋九接到这个消息后,却大加赞赏。
做武将的还是莫学李广,学习程不识吧。看看古今名将,从前面的李靖程不识等人,再到后世的岳飞戚继光,那一个大将不重视军纪?
正因为曹玮凶悍的战斗表现,六谷部首领巴勒结派蕃官来贡,表示诚服。赵恒以巴勒结为朔方节度使,灵州西面都巡检使。从此,名义上兰州与凉州也属于宋朝的了。
这很不容易。
历史上巴勒结虽表示诚服,那是为李继迁所逼。
现在没有了李继迁,若无曹玮的表现,说不定他们能与宋朝产生不必要的磨擦与敌意。
于是赵恒将曹玮改任为知秦州,兼泾、原仪、渭、镇戎缘边安抚使。国家如今头号敌人是辽国,二号敌人还是辽国,什么交趾大理统统要摆在后面,那么容易对付的南方峒蛮也得摆在后面。不过西北也不能说没有事,北部得要继续安抚,还要防止辽国人策反,灵州那边更不能松懈,防止辽国突然从阴山后面绕到贺兰山发起进攻。但最重要的还是西南方向,哪里有一块土地叫河湟,河湟上生活着一群人,叫吐蕃人,而且力量还不小,据说百姓数量达到五十万户以上。
咸平六年四月,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这时候天气渐渐热了起来,辽军不会再南下了。
因此西府一道道命令发出,该换防的换防,该整休的整体。
特别是诸多骑兵,河北边境没有很好的牧场,必须换下来,或者去西北训练,或者在京城休息。
当然,植树也停了下来。
这个植树也起来极大的迷惑作用,若是宋朝有心进取,干嘛花那么多钱在河北载树,南河套还差不多,哪里沙漠化了,要固土定壤。
然而就在这时候,辽军再次南下。
与萧燕燕无关,而是由南京统军使萧达凛与南府宰相耶律瓜奴共同发起的总攻。
王超闻讯,聚集六万大军于威虏军城相候。然而再次出忽王超意料,辽军抵达长城口时忽然绕道,顺着西边扑向了望都。
这让王超感到有些苦闷了,他手中没有多少骑兵,一起到西北或在京城休息了。
于是只好从军中抽出可怜的两千骑,先行与辽军接战,阻止他们南下。自己率领大军列阵随后跟上。但他还是不大放心,正好轮戍过后,军中一半是新兵,即便不是新兵,大家也有些陌生,不易配合。还有自己这几万兵马是步兵,从破虏军城赶到望都,必然会有些疲劳,兵力不及对方,又多是步兵,再加上疲军,前景就有些不妙了。
因此他向高阳关周莹发出求救。
宋九担心的问题来了,周莹很快给了答复,必须要有枢密院的命令我才能领兵出战。
他这个做法对不对,不对。首先按照官职来说,王超是他的上级,有权调动他。而且自赵匡义起,宋九发起的军制改革,便明文规订了前线指挥官有事急从权,临时便宜行事的权利。
等到了枢密院,再商议好,然后再送到前线,黄花菜也凉了。
然而周莹以老卖老,王超无奈,只有独力奋战。
两军于望都北面郊外打响战斗,辽军想挟宋军略有疲劳之时,发起进攻,然而两次进攻皆没有成功,反而被斩首两千余级。萧挞凛迅速率领攻打望都的主力返回援救,收住阵型。
第二天继续作战,辽军仍不能击败宋军。不过王超虽能打,但也不是奇才,并不比萧挞凛高明到哪里去。因此辽军虽进攻不务,王超率领着实力相对要弱一点的宋军,也不知道如何趁势取胜。
不过总的来说,萧挞凛要高明一点,这一改道,让王超所有布置全浪费了。因此王超不得不下令,让后方将粮草送过来。于是王超又出了一个漏子,粮草送过来也没有错,那么多人得吃饭。不过他下令送粮草过来时,并没有下令派多少兵士保护。因此让萧挞凛成功将粮草劫走。
六万宋军,扎的大营很长的,东侧是王继忠,他最先得到粮草被劫的消息,离得不是很远,于是带领着人马过去察看。萧挞凛立即看到这是一个战机,立派耶律瓜奴前往堵截,将王继忠包围了。这一隔,王继忠与宋军主力脱节,只好向西山突围,试图逃到破虏军,哪里还有几个名将,以及一些兵马。可是辽军死死围上,王继忠只好且战且逃,到了西山,镇州副将李福与李升看势不妙,率先逃跑,王继忠却寡不敌众,最后力竭被生擒活捉。王超见王继忠兵败,粮草被烧,只好退回定州。萧挞凛趁机南下掳掠各州县。不过这时候魏能、杨延昭、李继宣等将主动站出来,纷纷出兵接应,不过李继宣可能没有摸清楚情况,他的军队就驻扎在徐河一线,离得不远,可行军缓慢,有些怯懦的样子。怯懦不可能的,可能他在考虑这种情况下如何打胜,或者是能不能打胜。
因此魏能到达时,变成了孤军奋战,然而他毫无惧色,派魏正与刘知训从小路包抄,然后自己迎头痛击。这一战辽军死伤惨重,尽管双方兵力差距太大了,魏能也不可能会击败辽军,然而萧挞凛看到李继宣等宋军陆续赶过来,于是见好就收,撤了回去。
等萧挞凛全军撤回辽国,周莹才带着诏书姗姗来迟。
这一战王超肯定出现了失误,但没有象曹彬那样被完全击崩。至于开始斩首两千余人,也不止两千人,如三都谷之战宋军说斩首数千人,直到战场全部拿下来,才清点出几万吐蕃死尸。当时战场在辽军控制当中,因此这个数字也被缩小了。再加上王继忠的血战,魏能的败敌,辽军也牺牲了近万人,当然宋军更惨,牺牲的兵力达到一万五千人以上。
然而这一战,却极大的振奋了辽国的士气,况且又捉住了王继忠这样的高级将领……也给了萧燕燕信心与勇气。
战后,赵恒派人查问真相,将李福与王升贬到岭南,可是不问周莹。宋九未说其他,而是带着一份财政报表,上面标注了这几年扩军练兵以及备战所用的钱帛数字,然后说道:“陛下,若是将这些钱帛放在百姓身上,天下会是如何?”
赵恒无奈了,问:“宋九如何处置。”
“调赴楚州吧。”
楚州是一个不错的地方,这些年也繁荣起来了,不再是以前那个被柴荣屠杀后的鬼城。
实际就是让这个怯懦的大将远离未来的主战场。
也不算是严重处罚,然而诏书下达后,周莹不情不愿。
这么频繁的入侵,已经是很不正常了。于是宋九再次提议,抽出一部分钱帛,修筑或扩建河北诸城,然后再抽出一些钱帛赏赐河东河北诸乡兵,以及提供优良的制式武器。
其实自宋九在赵匡义手中改革兵制后,乡兵也算是辅助兵种了,待遇不及禁兵,但与厢兵相仿佛,另外划分耕地给他们家眷耕种也与厢兵差不多。但不同的是乡兵会进入战场,作为辅助兵力,厢兵则是提供劳役。
然而此次不同,朝廷发放了一大笔补助,就是加强他们的训练,并且训练他们如何在辽人入侵时,及时将百姓带撤离到各个城池或堡砦中。
此次用费更多,非是乡兵的补贴与发放制式武器,而是修筑城池堡砦的费用。
但表面上还是预防。
可就在这时候,一个人出了事。
第五百一十三章 遗言
陈恕母亲去世了。
宋朝丁忧没有三年的说法,当然能熬三年那是最好不过,但象陈恕这样的能臣不可能给他熬三年的,过了一百天后就要下诏复职,又称为夺情。
然而在这一百天内必须搭小棚子,禁音乐歌舞荤腥,以及一切娱乐活动。在小棚子里过一百天苦行僧般的生活,否则就是不孝。
陈恕小心替国家经营着财政,身体熬得差不多了,再加上这一百天的苦行僧生活,以及母亲去世后的悲痛,虽然过了一百天后再次任命为开封府尹,不久便离开人间。
此人与宋九一样,不喜多说话。因此功劳大家都没有注意,然而咸平之治,战争没有少打,惠政没有少施,但国家变好了,百姓变富了,财政增加了。不仅有赵恒咸平之治的功劳,不仅有吕蒙正、吕端、张齐贤、向敏中与李沆这些宰相的功劳,陈恕的小心经营绝对不可忽视。
至于寇准,与寇准无关,他的功劳在后面。
因此宋九坚持赵恒赐其文莫谥号,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德正应和曰莫。
文莫正是陈恕一生的写照,又让吕蒙正给其写神道碑。
一个得力助手失去了,但接下来的事该怎么办还得怎么办。
宋九进了皇宫,找到赵恒说道:“陛下,以臣之见,当以李继隆知胜州。”
赵恒脸色微变。
知胜州说实话委屈了李继隆,然而现在胜州统辖着大部分南河套地区,也包括扎在哪里十几万昼夜训练的兵士。
宋九委婉地说道:“陛下,不能因一小人而害国家栋梁之材不得用,臣可以担保之。”
“这个……”
“如今不缺将,以臣之见,国家最少有二十多员良将,王超只能在这二十几位良将中居于末等。”宋九这话不是贬低王超,他说的数字只有二十几人,国家从中到高有多少将领了,王超能排进前二十几位,算是高估的。
“但国家缺的就是统帅,能指挥几十万军队作战的统帅,以臣之见,即便前线能战的杨延昭、魏能等将,恐非也不能,无他故,他们缺少统帅这么多兵马的经验。然而谁也不敢给他们试验,请陛下三思。”
赵恒仍有些犹豫不决。
宋九想骂王继恩的娘,只好又说道:“如吕蒙正,昔日曾帮助过二皇子,如今还不是对陛下忠心耿耿。再如唐朝的尉迟恭,程知节等人,那一个不是以前唐太宗的敌人。况且李继隆乎。”
宋九劝说了好久,赵恒这才同意。
当然,这是最后一块板图了。
还要感谢一个人,辽国供奉官逃到宋朝来投,见到赵恒时说,辽国所管幽州汉兵,约一万八千余骑,所署将帅,契丹、九女奚、南北皮室、当真舍利、八部舍利,山后四镇诸军约十万八千馀骑,内五千六百常卫契丹主,馀九万三千九百五十,即时南侵之兵。
“这样说来,契丹兵力也不多了。”
“陛下,非也,北国全民皆兵,若有需要,可以立即向奚、霫、渤海、沙陀、吐浑等族调兵,甚至可以向室韦、女真、鞑靼与乌古敌烈那边调动兵力。如耶律斜轸征讨高丽时便动援了近四十万兵马,号称七十万,去攻打高丽的。”
四十万铁骑,当时大殿里鸦雀无声。
辽国每次只有十来万骑兵南下,但那一次宋朝不是打得很吃力,甚至会失败。
若是四十万辽国铁骑南下,那将是宋朝的恶梦。
迫于这种压力,赵恒这才同意李继隆前去胜州,事实知胜州也是假的,主要让李继隆了解现在的这些劲旅,未来好方便指挥。
……
宋九最敬重的人不是陈恕,但陈恕能排到第二位,尽管此人一度是他的下属,许多理论还是宋九教他的。
最敬重的人非是吕蒙正,吕蒙正名声大,可有点虚名其外的感觉。实际在宋九心中,吕蒙正地位还不及张齐贤。
但也不是张齐贤,张齐贤太豪放了,宋九学不来。
更非是向敏中,向敏中还不及吕蒙正呢。
至于吕端为首相是什么风采,宋九未看到过,不会做评价。
他最敬重的人可能是许多人都不知道的,那就是圣相李沆。
这是一个妖孽般人物,赵恒去了大名府,李沆留守京城,回来后京城治理得井井有条,赵恒便与他谈心,问治理国家先注意什么,李沆说道,不选用浅薄好大喜功的人,这是最应当注意的。
可以对照一下历史上北宋的后期以及明朝那些事儿……
寇准这时与丁谓关系很好,多次向李沆推荐,李沆不同意,说观丁谓为人,怎能让他位于高位呢。
寇准说,象丁谓这种人,你能压制他一辈子吗。
李沆道,如果你以后后悔了,就会想到我的话。后来寇准被丁谓陷害,然后想到了,悔啊悔。
李沆每天将四方水旱盗贼奏呈递给赵恒,王旦以为小事不足烦上听,李沆道,人主少年,当使知民间疾苦,不然血气方刚,不留意声色犬马,则是土木甲兵祷祠之作也,吾老了,看不到了,你还小,恐怕会让你以后烦恼。
后来赵恒到处找神仙,王旦烦恼了。
这不是宋九敬佩的地方,只是有些佩服罢了。
以前赵匡义将他贬下去,宋九略略有些小视此人,这次来到中书,耳闻目睹,亲眼看到李沆是如何做事的,不争不吵不说,只是做,即便宋九,有了金手指,在许多事上拿捏还远不如此人。
李沆才是咸平之治最大的功臣。但宋九疏忽了一点,那就是这份拿捏得费多少脑细胞。
但前面赵恒为了能封刘娥美人而改了年号,后面李沆就病重了。
赵恒带着群臣看望李沆。
李沆卧床不起,但看着宋九。
“李公,你有什么话要说?”
“事成之后公若何为?”
“事成之后,必收拾后事,相信那时候国家民生会变得很困难,但一年成否,我都会致仕。公累病了,病成这样,我没有公的心胸,还想安享晚年。”
“宋公,非是李某逼你当众表态,公之操守,李某信之。不过不能由公开一个坏头,如唐玄宗待薛讷那样,当然薛讷远不如公。”
“我知道。”
“以后要辛苦宋公了。”
李沆不行了,宋九就苦逼了。当真指望王钦若与王旦吗?王钦若有能力,操守太差,王旦太过年轻,现在只能说在慢慢培养着。还有吕蒙正,似乎也在生病着。那么宋九会很苦逼。
“唉,陈恕一去,我朝等于少了一个管仲。君若……那等于少了一萧何,或房杜。”宋九叹息道。
当然,他俩这番对话很多人听不懂。不过没关系,赵恒听明白了。
也不能怪李沆,如今宋九威望太高了,许多重臣是他的下属,或者沾一边的学生。说完了这件事,李沆安心地闭上眼睛。
赵恒放声大哭。
景德元年,七月,仅五十七岁的李沆去世。
随后吕蒙正也因生病,请救致仕。赵恒也怕吕蒙正出意外,于是同意了。赵恒不得己将毕士安提拨上来,这几年他治河颇有功劳,一不忧民,二没有发生纠纷,三账目清楚,经过几年治理,虽然前年黄河水势很大,但没有任何一处缺堤,只是内涝免不了了。但也比黄河决堤强。
但对毕士安本人来说,一是获得了政绩,二也是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
有了毕士安还不够,未来的事很多,宋朝这几年在军事上投入了很多钱帛,包括斥候,甚至收买了辽国数位高官,因此得到一些辽国的秘密情报。
消息刚送过来,所以才有了李沆那些话。
实际宋九对李沆敬佩,李沆对宋九也是万分敬佩,只是他做梦也没有想到宋九是带着金手指的。
因此有了毕士安还不行,赵恒问谁可与卿同进?毕士安说道,准兼资忠义,能断大事,臣所不如。
赵恒担心地说:“朕闻寇准好刚使气,奈何?”
“准忘身徇国,秉道疾邪,故不为流俗所喜。今北方未服,若准者正宜用也。”
毕士安一句话便将寇准送到了中书。
寇准再度踏入中书。
不过他抬头看着上面,上面有两人,毕士安又是第二个吕端,然而还有一个人如同大山一般。
宋九看到寇准来了,笑了笑,然后递给他一本小册子。
“平仲你看,这是户部去年统计上来的户数。七百八十余万百姓,太宗晚年天下有多少百姓,仅是六年时光,天下增涨了多少百姓?两百余万户!当然,还有三司的收入,陈恕推荐你去了三司,你比我更清楚。但这些年发生了多少起战争?与辽国数次大会战,西北也略略有战事,以及巴蜀之乱。又有多少灾害,旱灾,蝗灾,黄河决堤,内涝,瘟疫流行。有这个政绩,何其不易。”
“之所以想说这个,有这个成绩,不仅因为陛下兢兢业业发起了咸平之治,以及诸位宰执与重臣的努力,还有一种气氛,如中书,实际各个宰相之间也有着矛盾,比如张齐贤与向敏中一向就不大和睦。可是国家在高速发展中,为什么?因此大家以国事为首任,而将恩怨放在脑后,团结一心地治理着这个国家。”
“昔日赵普相公推荐你,我也看好过你,太宗陛下器重你,为何,敢担当!敢担当才能做好事。但不能急躁……不为你的前途,再坏些又如何,还不是能身为一个大州的知州或知府。但延长你的政治生命,乃是为了国家。”
宋九这番话不可谓不语重心长。
然而不久寇准就对宋九不满了。
向敏中下,西府一直空缺着首相。
枢密副使也被什么同知枢密院事代替,当然,若是东西两府能合并倒也罢了,但宋九知道不是。
于是提出一个建议,每隔十天,若国家遇到了严重困难,那么是三到五天,东西两府宰执,三司重要的各部司使,两制草制官员,御史以上的言臣,全部于政事堂集中,由赵恒主持,商议国家军政财政务。以防各部司分权,彼此不熟悉,贻误政务。
毕竟政务都是联系在一起的,如政务难道就不考虑军务与财务,军务就不考虑政务与财务?两制官员草写诏书,实地与言臣等于是一种监督机构,然而不知道军政财务,如何监督,难道非是盯着大臣们那点家务事吗?
这是对制度的完善。
赵恒同意。
然而宋九又推荐了一人回来,赵恒还同意了,那就是重新委任张齐贤与王继英同为枢密使。
寇准立即提出反对。
但他前面说出来,后面立即感到不对,因此有两道寒光让他浑身冷溲溲的,那就是宋九与赵恒的眼神。
第五百一十四章 开始了
话说去年望都之战后,“伟大的军事家兼文臣”冯拯同志突发奇想,建议扼险于制敌之冲,若于保州威虏间依徐鲍两河为阵,即可取胜。
于是赵恒同志再次加工,下了一道诏书。
令镇、定、高阳三路兵悉会定州,夹唐河为大阵,量寇远近,出军树栅,寇来,坚守勿逐,俟信宿寇疲,则鸣鼓挑战,勿离队伍,贵持重,而敌骑无以驰突也。又分兵出三路,以六千骑屯威虏军,魏能、白守素、张锐领之;五千骑屯保州,杨延朗、张延禧、李怀岊领之;五千骑屯北平寨,田敏、张凝、石延福领之,以当贼锋。始至,勿与斗,待其气衰,背城挑战,使其奔命不暇。若契丹南越保州与大军遇,则令威虏之师与延朗会,使其腹背受敌,乘便掩杀。若契丹不攻定州,纵轶南侵,则复会北平田敏合势入北界,邀其辎重,令雄、霸、破虏已来互为应援。又命孙全照、王德钧、裴自荣领兵八千屯宁边军,李重贵、赵守伦、张继旻领兵五千屯邢州,扼东西路,敌将遁,则令定州大军与三路骑兵会击之。
这就是所谓的定州大阵。
但居然宋九没有作声。
可能他成了东府宰相,在军务上没有多少发言权吧。
萧小姐便看到了机会。
她还看到了许多机会,如河北的兵士战斗力状况,宋九提议,新兵有时候会操蛋的,别看几十万军队,若是有一部分贪生怕死的新兵逃跑,整个军队就可能被他们带得崩溃了。
因此招来的十几万新兵,要么送到西北,要么送到前线。
让他们提前感受到战场上的气氛。
这样一来,就要不停地重新编制,尽管宋九很小心地协助着西府,仍出现大量问题,看上去有些乱。
再加上几支劲旅一直调到西北去训练,看上去宋军战斗力也不是很强大。
望都一战,又给了萧燕燕更多的信心。
但也是被逼的,即便在历史上,宋仁宗被李元昊弄苦逼了,辽兴宗立即逼宋朝加码,提高岁币,即便宋神宗临终前还说了一句,谁得燕云即拜异姓王,连宋徽宗那样的主还要想收回燕云,不管做得对错。
史上辽国运气很好,有了西夏牵制着宋朝。
但现在没有了西夏,宋朝内治上,一个皇帝做得比一个皇帝厉害。若这时候不解决,往后去后人堕落,那就是宋朝的下饭小菜了。
因此在经过几年持续性试探后,总攻开始。
非是十万兵马,也非是史上的二十万铁骑,而是三十万铁骑,打着五十万大军的旗号,几乎举国之兵南下。
这个原因乃是因为现在的宋朝更强一点。
这才是国与国的战争。
……
前线急报源源不断送到京城,赵恒对大臣们说:“累得边奏,契丹已谋南侵,国家重兵多在河北,敌不可狃,朕当亲征决胜,卿等共议,何时可以进发?”
宋九微微一愣,不是说寇准强行将赵恒的龙车推到澶州的吗?
想到这里,再想到这几年赵恒小心翼翼地治理着这个国家,宋九有些苦笑。他终于明白了,正是因为赵恒先说的,寇准可能随后才敢强行提议,让赵恒去澶州。但这个真相却有意被大家疏忽了,从而成全了寇准。
毕士安说道:“陛下已命将出师,委任责成即可,必若戎辂亲行,只能驻跸在澶渊遥控指挥,可澶渊城非广,久聚大军,深恐不易,况冬天还远,亲征一事,更望徐图。”
也就是他也是赞成亲征一派的,然而考虑到澶州城的实际情况,不赞成这时候就亲征。
寇准说道:“大兵在外,须劳圣驾暂幸澶渊,进发之期,不可延缓。”
王继英说道:“禁卫重兵,多在河北,所宜顺动以壮兵威,仍督诸路进军,临事得以裁制,但不能越过澶渊,陛下亲自进发更要谨重,尤宜缓图,若真的去了澶州,必不可久驻,以防不测。”
这时候去澶州非是为了鼓励士气,而是为了路程。
如威虏军到京城二十一程,顺安寨到京城十九程,北平寨到京城十九程,定州十八程。一程就是三十里路。
但将国家机构搬到澶州,那就节约了一半路程,前线消息能在最快时间送达朝廷,当然也能以更快速度做出决策。
不过王继英与毕士安所言也有道理,辽国来的可是三十万铁骑,若是赵恒去了澶州兵力少,必被辽国人所乘,来一个斩首行动,甚至还外搭几十名国家重臣,北宋完了。
因此必须有大量士兵保护,可是澶州城的实际情况,根本就办不到。
所以赵恒的提议作罢。
然而宋九与张齐贤对视一眼,到了这时候,赵恒还没有透露口风,大事可成了!
战斗先在破虏军打响。
不过先来的仅是一百来人,一个外国大和尚树蕃僧为帅,带着一百几十名辽军抢在前面来打草谷捞便宜的。
辽国信抑佛教,用和尚为一股小部队的主将倒也无不可。
然而你这个和尚信的是那门子佛教?难道佛祖教导你主动带着辽军去打宋朝无辜老百姓草谷的?
破虏军主将是魏能,当然这么多辽军南下,他也感到了空前压力。
有可能因为这个原因,还没有摸清楚辽人来了多少,便与田敏与杨勋配合,将一百多个辽兵与树蕃僧拿下。
搞了半天,只有这点人,还是一个野和尚,魏能感到悔气无比。
不过马上撒气的机会到了,辽军的主力部队渐渐到达。魏能主动出战,这支来的乃是辽军的前锋,甚至连前锋也算不上,不过现在的辽军那怕随便抽出一支兵马,都是以万来计算的,魏能兵力少,渐渐不支,于是往后撤了一点。
就这一点儿,离北平寨便近了。辽军随后追击,但北平寨田敏也派最强大将,曾经的背嵬四将之一张凝。
两军再度交手,然而辽军体力渐渐被魏能消耗,忽然张凝杀出。
这又是一员不亚于魏能的勇将,在他的带领下,北平寨的铁骑几乎如入无人之敌。
辽军看势不妙,只好后退。
破虏军不好惹,那就进攻北平寨吧。
这一回他们更悲催了。
田敏消失了很长时间,但不是消失,而是去了西北,担负着所有背嵬军的训练工作。只是他们在南河套那个罕有人迹所在,宋朝保密工作做得好,就连寇准到现在还不知道真相呢,况且辽国。
去年田敏调了回来。
随着他,还有一系列的调动,不过宋朝官员与将领调动频繁,导致大家根本就没有注意。
没有背嵬军,有,现在根本不能动,也不在河北。
但北平寨宋兵也不可小视,并且田敏以北平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