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一品富贵-第19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个火炮要涉及到许多基础知识与工艺,因此动一发牵千钧。
其次宋九要求的比较高。
最后一个原因,宋九进入仕途,没有一个好的带头人。包括宋九本人,因前世种种原因,对武器方面的知识都不大熟悉。
为什么是火炮,这是无奈的事,在封建时代,内治北宋做得还不错的,包括昏庸的赵佶同志,也不能算是暴君。事实没有了西夏之危机,史上那个宋神宗不会因熙宁北伐大败而气成重病,那么就不会英年早逝。宋神宗不死,金大神无比赞扬的高滔滔同志就不会上位,那么宋哲宗有病就不会捂着不看,导致有作为的宋哲宗死得更早。那么连带着赵佶就不会上位了。
其实没有西夏,契丹耗也将他们耗死了。
但军事一直是宋朝的弱项。
比如史上的北宋,若没有西夏与契丹之逼,南宋没有金国与元蒙之逼,那又会如何,会不会容忍交趾与大理的存在。或者如明朝,如果没有鞑靼,女真,又会如何?
若是在宋九手中,将先进的火炮研发出来,那么接下来就可以利用这种成熟的技术,向后发步枪进军。有了这两样东西,骑兵将会失去作用。
可是一直没有进展。
好在随着种种研发,带来各种先进的技术,推广到其他领域,包括冶金技术、铸造技术。
—》文·—因此为第二样东西出现打下了基础,蒸汽机。
—》人·—这叫有心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
—》书·—随着蒸汽机出现,接着又利用这些年来的技术,研究出来一种比较笨重的水泵。
—》屋·—赵匡义参观的就是这个蒸汽机与水泵。
看着它,几乎所有官员都知道其意义,不用宋九书上所写的猜想,有了它,纺织机器可以大幅度改进,甚至未来有了火车,还能推广到船只上,从此大型船只不必要借助季风,不管什么时间都能航行。以及印染、冶金、采矿,都可以运用到它,提高效率。
不说别的,就说眼下的这个。
灌溉一直是国家最头痛的事,尽管宋九搬来了筒车,而且这些年在逐步改良,甚至出现风力推动的更先进筒车,然而有太多局限性了。要么就是普通的水车。
想一想,现在的种植业依然是广种薄收的局面,宋九后世的农作物往往是一亩地以一千公斤计算,相当于二十一石!然而现在两季合在一起出现五六石,那么就是高高高产,高得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
所以普通的一户人家最少得要三四十亩地才能满足温饱。
三四十亩地,用那种水车来抽水,仅抽一次水得要多长时间?
“好东西啊。”赵匡义喃喃道。
宋九离开书院,好久未出现好东西了,这次终于出现,就凭借这个东西,这些年花的钱也值了。
可以想像,这个物事一旦推广开来,会一年带来多少粮食增产?
不过书院几个学生也做了解释。
想推广还不行,它还有许多局限性,如容易损坏,如造价比较高昂。不过有了大模样了,不用十年,就可以渐渐推广。
“十年就十年吧。”
赵匡义黯然叹了一口气。
这个学问太神奇,这个东西更神奇。需要一些时间能理解的,不过自己大约是看不到了。
到是儿子有福气。
前人载树,后人乘凉啊。
怀复无比复杂的心情,赵匡义回到宫中多吃了一些酒。然后他就真正病倒了。连早朝都没有办法上,若有大事,让大臣们到便殿请示,他睡在病床上指示……
……
如果说王禹偁他们是宋朝官场上的奇葩,另类,有一个人可能是一个传奇。
一个伟大的诗人。
诗写得真不错。
佳人佯醉索人扶,露出胸前白雪肤。走入绣帏寻不见,任他风雨满江湖。
潘阆。
这个人云里来,雾里去,居然都没有人知道他的籍贯,因此有人说他是扬州人,有人又说他是大名人,还有人说他是山西太谷人。如果都象他,那有点糟,国家整没办法管理了。
不过他颇有才气,因此当时的名流如王禹偁、柳开、寇准、魏野、钱易、宋白、孙何、丁谓、张咏都曾与他唱和。但他传奇的不是他的诗,而是他在政坛上闹的那些事儿。
因为其才气,被赵廷美召入王府,成了秦王府的记室参军,并且与卢多逊来往密切。后来赵廷美与卢多逊“谋反”,无论从赵廷美角度或者卢多逊角度,潘阆同样罪该万死。
然而就在京城密集抓捕下,潘阆居然神奇地逃了出去,逃到中条山隐居。然而中条山隐居生活太苦,他终是一个假隐士,非是林和靖。因此耐不住,可要生活啊,于是出来卖药,王禹偁在长洲县做知县时,他在杭州绍兴一带卖药,大约生意做得不好,又跑到成都卖药。然后他通过好友的口风,看到抓捕风松下去了,于是又来到京城,于开封大相国寺东门外讲堂巷开了药铺,以刘少逸、鲍少孤二人者为药童。
虽然因这段经历,让许多人以为不耻,但为了生活,也没有做错。因为去过的地方多,所以写了很多优秀的诗词,如酒泉子: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涛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淳化年间,王禹偁在商州十分苦逼,潘阆卖药生意越做越大,手中也有了钱,便送了许多白银资助,因此老王同志很感激,写了一首热情洋溢的诗:卖药先生白布衣,书来方信在京师。减君炉里烧丹术,助我山中买酒资。闲似野云终不仕,闭如笼鹤已多时。飘飘又去黄河北,更负中条几首诗。
不仅老王,还有那么多贵人与他交好,包括寇准,后来的权相丁谓,上位也是必然,当然这些人不大好介绍,于是有意无意地便让他与王继恩相会。
寇准希望张洎相助,王继恩也希望有雅士成为他的好友,一拍即合,因此在赵匡义面前说了好话,赵匡义便赐其为进士及第,国子四门助教。
然而这时候高人与王继恩越走越近。
于是第二次传奇开始。
不过也奇怪,他犯了这样的大事儿,被抓后,赵元侃居然不久又将他释放,还给了一个滁州参军的官做,孙何与张咏还亲自替他送行。一直到十年后,平安老死在泗州任上。
潘阆是这件事的始作俑者,但还有一个前提,一个藏在张耆家中同乎没人注意的美丽妇人的心情。
这个女人快成妖精了。
若不是到了关健时候,她都不会找宋九。然而那一次以后,她又彻底消失。
但若疏忽了她对赵元侃的影响,那就大错特错了。
谁不念家乡好,为什么史上宋朝有交子,正是因为四川缺钱用,不得不用纸币代替铜钱,然而这引起了很大的混乱,包括许多假币。于是刘娥认真派官员筹划交子,由官府出面发行交子,解决四川用钱紧张的问题。
大家都是格老子……
王继恩在巴蜀的胡作非为,刘娥听闻后十分不满,这种心态也影响了赵元侃。
赵匡义不行了,王继恩就担心了。
他的好朋友,高高人潘阆就看到了这个问题,因此背下悄悄地说:“王总管,南衙(指开封府尹赵元侃)曾自谓当立,若立,对你不利啊。不如建议陛下重立皇储。”
王继恩傻了。
“立不当立者。”
那个皇子最没有希望做皇帝,这样扶上来才会感谢你。
“这怎么可能?”
“事在人为,如此……这般即可。”
于是王继恩找到赵匡义,秘密说道:“陛下,奴婢听闻陛下重病后,太子殿下在府中庆祝。”
这句话太过恶毒。
不过王继恩低估了赵匡义的智商,而且宋九临行前也对刘娥说过,不动如山,若动,可以动,学习唐高宗吧。因此赵元侃时常进宫探望赵匡义。
可能史书上因澶渊之盟以及拜神仙将他列为昏君,实际这个人还可以,也重感情。每次探望时那种悲伤也是真情的流露。
赵匡义便不相信,便派人秘密查了一下,查出真相。
然而没有王继恩就没有他这个皇帝,赵匡义没有处执王继恩,仅将高人潘阆贬官,用做警告。
事情到止应当就差不多了。
可这个王继恩胆贼大,本来可能会没有事,这一回真有事了。
他愁肠百结中便想到了另一个人,李皇后。
王继恩找到李皇后说道:“皇后,陛下龙体欠安,御医束手无策,皇后要早做准备。”
悲伤的李皇后莫明其妙。
“皇后,昔日登基,奴婢一直参与其中,虽然陛下得登大位,乃天下重望,随后恕臣斗胆一句,德芳德昭秦王之死,天下人不是很服气。正是这种原因,开宝皇后死后,王禹偁等人纷纷不顾陛下威严,上书不平。陛下在,群臣可以压制,陛下不在,群臣未必能压制。五代更替,往往原因莫明其妙,况且是这等原因。以奴婢之见,不如扶持大皇子登基,一是大皇子曾替秦王以及两位太祖皇子鸣不平,另一边又是陛下长子,他登基后,双方都会服气,国家自可平稳过渡。并且太后收养大皇子之长子,与大皇子也走得更亲近一点。”
还不说,李皇后真心动了。
什么德昭兄之死,天下不平,那与她有屁的关系?
主要就是从感情上,李氏与赵元佐更近一点。
而且如潘阆所说,立当不立者,正是赵元佐不可能上位了,自己扶立起来,才会有功劳。
李氏犹豫不决。
那就好办!
“况且李大将军召回京城担任都殿前指挥使之职!”
第四百九十九章 大事不糊涂
赵匡义身体越来越差,也担心身后事,便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将宋九贬到苏州。
第二件事便是李继隆。
然而他功劳大,又是国舅,要命的还是武将。在地方上就能带兵,而非是文官,因此只好调到京城,变相地释去兵权。
还有一件事让李氏也掉下了水,那就是赵匡义上位的顺利。
赵匡义上位有多难,那么多精兵猛将都是赵匡胤一手培养出来的,赵匡胤还是不明不白死掉的,丈夫还不是顺利做了皇帝?现在这些精兵猛将却是丈夫培养出来的。
不管那个儿子都是丈夫的亲生儿子。
还有大哥在背后做保障,怕什么?
李氏猛傻了。
事后宋九差一点想将王继恩与潘阆大卸八块。
本来赵元侃上位,李氏也支持的,那么没有王潘二人,上位后赵元侃兄弟还是会很和睦,毕竟是一个妈生出来的。但正是因为这件事,蒙在谷里的赵元佐惭愧不安,终生不与弟弟相见。
不仅如此,国家不敢用李继隆了。
那是与神将级别的耶律休哥打了平手的人物,甚至某种意义上李继隆比耶律休哥更厉害。
等于让二人将国家一座重要的长城自己毁掉了。
不过眼下危机越来越重。
得到李氏同意,王继恩更加如鱼得水,又拉拢了两个重臣,第一个是知制诰胡旦,不是宰相,可这个职位能写诏书啊!
此公同样也是一个想急吼吼上位的人物。
其次是范仲淹的二岳父李昌龄,不知道怎么被王继恩游说,居然说服了。
有写诏书的,有宰相,还有军方大佬李继隆。宫中有李氏与王继恩,几乎大局已定下来了。
但有一个人让他们有点儿头痛,那就是吕端。
最糟糕的是王继恩先行做得太急,已经在赵匡义面前进了谗言。因此怕吕端面见赵匡义时,赵匡义将这件事说出来,让吕端有备。于是王继恩又做了一件更傻的事。
吕端到宫中问赵匡义病情,这不是要讨好,皇位过渡在封建国家里,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
然而却没有见到,被太监打发出来。
吕端便隐隐感到不对。
于是他用牙笏写了两个字,大渐,让密吏带给赵匡义。
这个大渐意思就是病危。
很含糊的一个意思,若是赵匡义看到就明白了,不是你病危,而是可能宫中有不好的动态。
但是也没有听到赵匡义答复。
这让他担心万分,因为他根本不知道危在何处,那些人在密谋。因此想找人商议都不敢找。还好,他这时担任好几年首相,包括东府一些胥吏,与他关系皆相处得不错。
因此王继恩在谋划,他也在谋划。不过相比王继恩,他更加被动。
但很万幸。
潘阆终是一个小博士,得到内情比较晚,因此他进献妙策时间更晚。王继恩动手得便同样晚,赵匡义这次病重,没有熬多长时间。因此留给王继恩时间并不长。
还有就是宋朝的制度,惩唐朝宦官专政的危害,宋朝太监数量一直很少,也不让太监掌握大权,甚至不喜大臣与太监交结。
这才将吕蒙正贬下去。
若吕蒙正在,他是首相,又与王继恩穿一条裤子的,大事可去矣。未必赵元佐上台后会变得很坏,但这个头开下去,那么可能就象东汉那样了。
时间在吕端忐忑不安中迅速过去,不久后,赵匡义病逝。
王继恩带着李皇后的口旨,请吕端进宫议立新君。
至此,吕端已经猜出来,不管宫中将要产生什么样的变化,这个胆大妄为的王继恩一定参与其中。
但他面上没有任何表情,平淡地说了一句:“我收拾一下就进宫,你到房里将我的那个书盒子里的先帝所赐墨诏拿出来。”
王继恩没有想到其他,就进去了。
他刚进去,两个胥吏拿来一把超级大锁,将门锁上。
王继恩拍打着门:“吕相公,你要做什么?”
“先帝驾崩,国家危急关头,请王总管忍耐一会。”说完吕端从皇城中的中书离开,前去后面的内宫。
王继恩继续恫吓中书的胥吏,可是吕端安排好了的,无论他怎么恫吓,胥吏就是不开门。
李氏看到了吕端带着大臣们进来,没有看到王继恩,心情就开始紧张起来。实际这时候她发一下狠,说先帝临崩前下诏一定要立楚王,吕端还真没辄。或者王继恩在边上提一下醒,大事又休矣。
然而王继恩关进了中书小黑屋,李氏又非是刘娥、高滔滔、向太后那样的人物,紧张之下,说了一句:“宫车宴驾,立嗣为长,顺也,今将奈何?”
按照规矩是要立长的。
不过赵元佐不是不立,却犯了严重错误下去的,如今有了一个皇太子,赵元侃!
在这个大义面前,立嗣为长算个屁啊。况且李氏又语气不定地心虚地补了一句,今将奈何?
应当怎么办啊?
吕端心里说道,哦,知道了,这件事还有这个皇后参与。
不过她这种语气,吕端也就放心了,这不是干大事的人,便盯着帘后语气坚决地说道:“先帝立太子正为今日,岂容更有异议!”
然而有的大臣趁机附和,特别在胡旦与李昌龄两人带动下,后殿中开始出现支持李氏的声音。
吕端大笑:“诸位,你们置皇太子于何地!”
赵元侃不仅是开封府尹,而且又得到皇太子的封号。你们现在改变,那不是立新君,是在谋反,包括太后你也在谋反。
仅是一句,诸臣闻之恐悚,没有一人再敢说话。
李氏看不到王继恩,又看到吕端语气如此坚决,以为事败,外面早就有了安排,只好默然。
吕端趁热打铁,让太监立即将赵元侃喊到宫中,不过这时候李氏还磨磨蹭蹭的,将赵元侃一起拉到帘后。
吕端想骂娘,你是想找死啊。
不过这时候不能动怒,不能激动,站在殿下不拜,请卷帘。
千万里面不要坐着其他人。
李氏一步步被逼,一步步后退,又沉默一会,让太监卷帘,看到是赵元侃坐在里面,吕端这才带着大臣们山呼万岁。吕端让参知政事温仲舒宣遗制,赵元侃正式登基。
当然,王继恩也放出来了,不过王继恩这时候哭都没眼泪了。
但吕端高明就高明在接下来所做的。
发生了这种事,换谁恐怕都要清洗,不知道多少人会被抄家灭族。
可没有,随着安排赵元侃继位仪礼,以及山陵。
提拨太子宾客李至为工部尚书,李沆为户部侍郎并参知政事。他们是赵元侃的亲信,并且李沆以前就担任过参知政事一职,不算过份的做法。
接着让郭贽出知大名府,郭贽还有些不大明白,恳辞,赵元侃说道:“魏地重寄,卿宜速去。”
郭贽无奈退下。
然后赵元侃问辅宰,郭贽愿留,如何?
有人便说,近例亦有之。
赵元侃道:“朕初嗣位,命贽治大籓而不行,则何以使人!”
实际过了许久大家才明白过来。
河北乃是李继隆的根据地,宫中差一点政变成功,李皇后也是主谋之一。因此大名府尤为重要。所以赵元侃才让耿直的郭贽前去看守它。
然而这些话儿不大好说出口,可是郭贽没有弄明白,反而请辞,赵元侃便想要改变主意,便问宰相,可这些宰相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反而说近例有之。
赵元侃无辄了,想来想去,还得要郭贽去大名府。
郭贽到了大名府,赵元侃才动手,在吕端暗中策划,一次十分温和的惩处。正是因此,北宋政治风气越来越温和,远不象其他王朝那样充满了血雨腥风。李昌龄责授忠武节度行军司马;宣政使、桂州观察使王继恩责授右监门卫将军,均州安置;胡旦,削籍流浔州。
不过李氏依然还加了太后,至于李继隆改领镇安军节度、检校太傅,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归本镇。
官职很大,有节度使,有太傅,有中书门下平章事,不过那都是职,不是差。至于镇安军节度使原来是管辖陈颖二州,军城在陈州。也就是你乖乖在陈州呆着吧,哪里都不要跑了。
其实李继隆真的很冤枉,他从头到尾一点都不知道。
更冤枉的乃是赵元佐。
怎么说都是一个妈养出来的,于是复封楚王,听养疾于朝,然后亲近去看望他,赵元佐就是不开门,说:“虽来,不敢见。”
俺这个大哥做得很惭愧啊,被人利用了自己居然不知道。
到这时候李氏才产生后悔,不管怎么说赵元侃做得十分仁义了,若没有这件事呢?相信以他以前的态度,一定会将自己当作亲生母亲一般,自己立下赫赫战功的大哥也不至于跑到陈州提前养老。
因此郁郁寡欢之下,几年后去世。
作为始作俑者,将许多人坑得不轻的大诗人雅兴很高,几年后张咏去杭州,写了一首诗:
吴山挂魂碧,浙江入梦清。旦暮东南望,徒使华发生。君今运邦计,不得同舟行。即听江仓丰,伫见汴廪盈。
晓帆迭迭飞,夜橹连连鸣。贪吏诫守廉,饥民苏念生。岸花有异态,沙鸟无娇声。钱塘太守贤,好共致升平。
将李继隆废掉,还太个屁平!
但这次潘阆会十分十分的悲催……
第五百章 大秘密
接着追皇叔涪王廷美为秦王,赠皇兄魏王德昭太傅、岐王德芳太保。
这时候赵匡义的尸体还没入山陵。
有人说赵元侃,不,现在改名为赵恒做得有些刻薄。实际不是,这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
之所以有这种不自信,那是他的成长环境。大哥,并且是一个妈养的亲大哥那种下场,再到二哥。他好不容易做了皇子,什么都不敢做。他在开封府第二年,开封下属十七个县都反映发生严重旱灾,百姓颗粒无收。
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个老好人,他还有一个更好的儿子,中国历史上唯一能被称为仁的皇帝。
于是他骑马下去看了看,看到后忍无可忍,便下令免税。
这是爱民的表现,有这样的接班人,宋朝人应当幸庆才对,然而却有人打小报告了,说皇太子夸大旱情,收买人心。
赵匡义一听大怒,立即派人调查,那些天赵恒在开封府里吓得憟憟发抖。幸好下去调查的人当中有一个叫王钦若的官员,他回来后说确实严重,减免的税还不够。
赵恒才躲过一劫。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人,要么会变成杨广那样的疯子,要么就变成谨小慎微,胆小怕事。正是这种心理,才有了澶渊之盟。当然现在情况不同,那时候巴蜀乱了又乱,西北狼李继迁成长起来,夺下灵州,宋朝的大环境确实太过恶劣。
所以在这种性格下立即追封赵德昭兄弟与赵廷美,不提赵德昭兄弟死得多屈,赵廷美当真是谋反?
反个鬼吧。
这是安反侧,释宿怨,以前谁对谁错,那是我老子与两个堂哥、叔叔的事,与俺无关。俺们也追封了,儿子孙子也加官了。没俺的事了。
各位再用这个借口反对朕,那就是你们的错。
接着再放内宫宫女。
实际这时候宫中的太监与宫女真的很少,赵匡胤时最少只有二百三十人,赵匡义时只有三百人。
说句不中听的,就是一些大家族家的仆役可能都超过了这一数字。
又追赠小潘氏为皇后,美丽的小潘早早去世,也是他心中的一个痛。
随着起用曹彬为枢密使,无他故,曹彬听话,在军方有很大的影响,用之安定军心。李惟清怎么搞下去刘式,并且将刘式活活气死,赵恒看得清楚,用钱若水代替李惟清同知枢密院事,继续以向敏中,以及他的老师夏候峤为枢密副使,周莹为宣徽院北使。新的一届领导班子搭起来,东府吕端、王化基、温仲舒、李至,李沆,西府曹彬、向敏中、夏候峤,以及钱若水、周莹。
但还有两个人……
到了第二年吕端病重,以张齐贤与李沆为首相,向敏中为参知政事,杨砺与宋湜担任枢密副使,李至、夏候峤与温仲舒以本官免相。
但还有两个人……
到了第三年杨砺与曹彬去世,起用王显为枢密使,继续还有两个人动都没有动。
这中间有一些能让人理解的原因……
封赏的封赏了,赵恒这才睁大眼睛,看着外面的世界。
外面的世界很不美好,巴蜀再次给他当头一个棒喝。
四川有张咏,又设了川骑兵,一时间“蕃羌蛮僚”纷纷来朝,表示效忠宋朝。大家以为巴蜀平安无事了,实际取消旁户,加上张咏内治,两次叛乱带来的沉重创伤,巴蜀大多数百姓也不想再造反了。
然而内部的危害永远大于外部。
就象李自成若不贪图陈圆圆的美貌,当真女真过万则无敌?
就象赵构不杀了岳飞,南宋会不会那样窝囊?收回中原,力量更强大,忽必烈能不能顺利拿下宋朝?
这次的事件就是内部矛盾引起的。
宋朝军制存在着许多矛盾,特别是募兵制,将所有士兵豢养在一起,贵族兵看不起平民兵,京城兵看不起外地兵,禁兵看不起乡兵包括川兵,许多低层将领胡作非为,贪墨扣克,导致军中产生了许多矛盾。特别是驻扎在巴蜀的禁兵回不了家,便怨恨巴蜀百姓动乱,也将这个仇恨放在收编过来的巴蜀士兵身上。
西川都巡使使韩景佑带着部下去怀安,正是这个矛盾,让广武的一个兵士刘旴忍无可忍,带着大家袭击韩景佑,韩景佑爬墙逃跑了。刘旴掠怀安,多次叛乱战乱,导致连一个完整的城墙都没有,又攻破汉州与永康军、巴州。幸好马知节与上官节迅速出兵镇压,事情才没有变大。
这说明国家存在着许多问题。
因此孙何、王济、马亮、王禹偁、田锡,包括张齐贤等人上书要求“深化改革”。“若守旧规,斯末尽善,能立新法,乃显神机。”
应当从内治上来说,到了赵匡义手中,基本的大框架搭了出来,仍有很多弊端,特别是这两年赵匡义病重,群龙无首,非乃吉,相反的一点也不吉,弊端在加重。
然而稳重派吕端、李至、李沆等人却十分反对,“利不百,不变法。”
不动还好,一动马上会出现很多问题。
那么是否不动?若此,李沆都不会成为“圣相”,他与后来的吕夷简,唐朝的姚宋处事方法一样,不是不动,而是微调,然而他名声比吕夷简好就好在他没吕夷简那样霸道,胆大妄为。
不过这次争议并没有引起朝堂动荡,有好几个原因,第一现在危机没有熙宁宋神宗时那样严重,再加上宋九种种微调,经济、民生以及军事上的情况也远胜过另一个时空。
其次赵恒虽动了,但不象王安石那样动得彻底。
第三个原因那可是一个大秘密……
各人上书,赵恒皆未置与否。
但他开始了第一步行动,百姓的欠税。
欠了就要讨,讨的过程就会很惨忍了,胥吏过来,敲骨吸髓,不听,立即抓起来做牢,笞杖,让他们家破人亡。
王钦若便将这些情况,以及天下欠税数量写了奏折,递给赵恒,一千多万贯。这是一个可怕的数字,相当于唐朝一个国家半年的总收入。
赵恒大惊,问:“先帝不知?”
这个玩意儿有些不大好回答,却没有难倒王钦若,徐徐答道:“先帝知道,这是专门留给陛下施民恩的。”
赵恒大喜,立即下诏由王钦若主持此事,将这一千多万贯欠税全部免去,几千个关押的贫民一起释放出来。
但有一个问题,刘式仅是免去江淮的欠税,便差一点使朝堂震动,为什么王钦若免去天下的欠税,却平安无事?在史书上他是一个奸臣,主要原因就是与澶渊之盟后面的寇准做对,然而为何刘娥也要重用这个奸臣?寇准没有打压政敌吗?
这就是那个秘密。
自古以来经济可以开源,可以将面包做大,权利还是那个权利。
宋九在苏州还在思索制度,最后依然茫然。做得公平的不得不承认是西方的民主制度,但它的秘密不是全民参政。那个扯了,全民参政,没房子的希望房价掉到一百块钱一平方,有的房的希望涨到一百万一平方,房产商希望涨到一亿一平方,至于老百姓死活,管房产商屁事!那岂不是乱套了。
所以许多国家掉到坑里去了。
真正的奥秘就在一个选举制度,承诺得好,才会选你,但做不到,下届马上就会落选,这逼得官员小心做事。
但就是这个民主的真正奥秘还有许多弊端,要取悦选民,还有数党掣肘,那么就不敢做事,或者做事拖拉。甚至为了拉选票,募选举资金,成为权贵与利益集团的代言人,与全民参政有屁的关系?
就是这种利弊参半的制度现在也不能执行,首先精英集团的反对,可以想像一旦执行下,会引起多少反响,那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其次百姓还没那思想觉悟,更没有选举所必备的交通条件,更无法保障选举的透明度。
因此还回到原路上。
王钦若宋九是知道的,不过进入政坛后,也不大相信史书评价了,那是士大夫写的,肯定站在了士大夫的角度,因此让王钦若自然地发展,并没有干涉他的成长道路。
这次在苏州听到王钦若消息后,宋九便开始了反思,为何?
难道后来寇准就做对了,整天将澶渊之功挂在嘴上念,置皇帝于何地?
况且现在寇准就展现出那么多缺点,整是一个有头脑的中二青年。
最后才想清楚原因,那就是权利。
除了少数被五分收买下去的汉奸以及被洗脑的公知,若对外时,大多数肯定会热爱这个国家。但在一国之内,又会热爱自己的家乡。但在一家之内,又会热爱自己的亲人兄弟。这是群体动物的自然生存反应。
若是制度还是如此,那么皇帝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