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品富贵-第19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倒也罢了,向敏中臣听闻多智数,晓民政,又历任过广州知州,且在荆南供过职,也算是经历了半个边旅。然而张昌言呢?”

“国家非是缺少人才,这么大的国家,五百多万户,几千万百姓,怎可能缺少人才?非是缺少人才,一是人才缺少磨砺以及重用,二是人才没有用对地方。刘昌言臣听闻是能臣,赵普与钱俶、陈洪进都对其倍加推崇,但用在东府还可以,用在西府,他知民政,但知军务吗?”

“且臣回来也打算觐见陛下,陈述两件事。第一件事是三大边境人才,李继隆主防河北,他已经有了证明,又是国舅,陛下大可信任之。张齐贤虽知军务,也有土蹬寨之功,不过那是小规模的战斗,不能称为大型战役。故臣向陛下推荐一员武将配合张齐贤。”

“谁?”赵匡义关切地问道。

宋九的L形防御战线,对辽国山后构成了威胁,不过神武城与偏关顶在前面,也随时会遭到辽国攻击了。

“石普。”

“此人可以重用……”赵匡义沉吟道。

石普与耶律休哥曾有一战,也证明了其军事才华。

他久在女真,多次与辽国发生激战,那比宋朝武将更困难,至少宋朝举国上下支持,石普却由乌玄明拖了后腿的。

而且石普是他的王府旧臣,赵匡义也相信。

张齐贤搭配石普,能文能武,再有杨嗣、尹继伦、高琼等将在河东,河东可保万无一失。

宋九又道:“臣在西府,与王显熟悉,王显短于政务,然对军事十分精通,包括这次周密的策划,王显居功甚伟。西北人素重种,如今与辽国正式交界,尹宪、杨琼、张凝等人虽不错,但若是让王显去西北就更妙了。”

素重种就是重视出身身份,不仅西北,岭南也有这个情况,如后来丁谓去了岭南,因为他曾是宋朝权相,诸蛮争相与之结交。

王显身份也不弱,毕竟坐镇十年西府首相,他去了西北,西北诸蕃一定会喜欢。最少代表着朝廷重视他们。

“王显哪……”赵匡义又沉吟了。

“陛下,如果王显这样也认为委屈,那岂堪重用?”

赵匡义眼中终于略过一丝暖意,拍了拍宋九肩膀说道:“非是每一个人都象你啊,那样朕就省心了。”

“陛下待臣如国士,臣岂敢不服效陛下,不过臣坚持要去西府,还有一个想法。”

“何?”

“陛下爱民,但陛下扪心自问,朝廷是不对待巴蜀数百万贫困百姓太薄了。”

“治大国若烹小鲜,何其不易。朕居开封府时就重视民间疾苦,故登基后时常宽免贫困百姓税务。然张观上书说朝廷虽免贫困户税务,但因官吏执行不力,反为细民所趁,免的不是贫困百姓税务,而是豪绅之税。地方官吏为征齐税务,继续苛征贫困百姓赋税,于是富者益富,贫者益贫。朕听后默然不语,如何法治?难道学那两泼盗,将天下豪绅尽数杀光,均分田地吗?”

“是啊。”宋九一声叹息。

后来出现了许多古古怪怪的主义,制度。

不用那么复杂,其实就是集权与分权。集权的未必全部集权,中国漫长的君王时代,从远古奴隶社会一变,到春秋战国又是一变,汉光武再变,唐朝又是一变,宋朝变化更大,后世有的怦击宋明集权更重,错了。

宋明皇帝有的时候真悲催的。

非是集权重,而是分了相权,在一步步给贫困百姓生机,一些道义。

分权的也未必全分给了百姓,并且多少有些办事拖沓的弊端,弄不好在这片产生过无数野心家的土地上,瞬间能让国家四分五裂,战火连连。

不过皇权时代的集权,本身就是最大的弊端。

“陛下,故赵普说齐人哪。”

赵匡义缄默不语。

当真齐人?

那只是一个口号,用以减缓国家矛盾。若真齐人,他这个皇帝怎么办?齐人不当真,儒家的尊尊亲亲才是真格的。想要治理国家,还需要士大夫与权贵,由皇帝来领首,治理这个国度。

所以后来宋神宗与王安石变法失败了,就是没有想通这个环节。

变法是好的,不变也不行了,可有的太蛮干了,而且就象张观说的那样,上面是好的,下面却不能执行,或执行走样,导致反对者越来越多,然后党争开始,整个国家一起坑下去……

若不变,中国以后还是这个样,这才是最可怕的真相!

宋九想得没那么远。

想通了,实际还真的没办法想。

因为在他记忆里,虽有各种各样古怪的制度,但没有一种真正适宜这片古老土地的制度。

就是西方国家,那些制度里弊端同样很多,更不适宜这片土地。

他非是思想家,想不通索性不会去想。

并且现在家人团聚,子女成长起来,自己集富贵于一身,宋九比吕端还感到更满足。

不要说到西府,就是到三司,他也不会有怨言。

但这正是赵匡义气恼的地方。

你有本事,为什么不报效朕?早知如此,还不如不将你那个小妾换回来。

宋九又说道:“给贫困百姓更多生机,民有衣食就不会暴乱,这才是国家久安之策。但是巴蜀与夔峡却未能享受到国家的齐人之策。治大国若烹小鲜,当初平叛之时,那些豪绅们又出过力的,国家不大好处理,于是良吏下去,细心治理,民间初定。然而又能有多少良吏,并且要有才能的良吏,如吕馀庆辛仲甫之流。一旦官员做不好,这些矛盾激化,便会有叛乱产生。所以臣以为,凡事有利有弊,王李二贼之乱,未必是坏事。朝廷借他们手,平分了耕地,击杀了贪婪的豪强,大破而大立,巴蜀以后便不会有这些矛盾存在了。然而臣还有一个更大胆的想法。若是将他们向夔峡驱逐呢?”

“驱向夔峡?”赵匡义惊奇地问。

宋九这段话万万不能公开的。

但说中了赵匡义的心坎。

这些豪强的做为太过份了,也超过了他容忍的底线。

杀就杀吧,杀了是替国家铲除祸害。

不过驱向夔责,赵匡义想都没有想过。

忽然赵匡义大笑起来,道:“你是赞成那个均贫富?”

“不可能,十个手指有长有短,能者多得,勤者多得,若是真均了贫富,国家还会有动力吗?反正不做事,一样的分粮食财富,为什么要做事?”

“中的也,朕初闻也觉得好笑,若那样,不出两年,天下无人愿意勤奋劳动,必哀鸿遍野,国家亡矣。”

宋九心中又是一声叹息。

“陛下,故儒家说中庸啊,非是让人变得平庸,以免木秀于林,风必催之,而是让人持德操去适中地做事。贫富严重不均,必然会产生黄巢王小波之流,若是真的均了贫富,可能出的事情会更大了。故人君必须要居中调度,然而很多事不是想做就能做成的,如以前的巴蜀,或者现在的夔峡。”

这样讲就讲通了。

赵匡义踱来踱去,最后说道:“有点不大好办啊。”

夔峡一些蛮族首领掳掠贩卖汉人,又刳人心肝蒸食,或者要初夜权,对此赵匡义早忍无可忍了。

然而迫于国家形势,不能忍也得忍。

就象候仁宝被交趾杀害,赵普只能找相关官员泄愤,但能不能向交趾发兵?

若是李顺能带着这群乱民去夔峡路也来一个杀土豪,分田地,赵匡义还巴不得。

但没那么容易。

镇压李顺不难,不是国家衰微之时,全国各地吏政也没有全部腐败,乱也不过乱在巴蜀,当年是诸多蜀军叛变,最后都镇压下去了,况且是一群农民起义。

然而如宋九所说的,会是很难。

镇压容易,但天知道主战场最后在哪里?

他们是人,不是牲畜,怎能听由朝廷驱逐?

就算成功了,会不会象李继迁那样,借助夔峡路群山崇岭,与朝廷官兵躲猫猫,最后朝廷难道也要发十几万官兵前去剿灭?

“故臣要去西府啊。”

“让朕想一想。”

……

“爹爹,你真没做成首相啊?”小鱼不服气地问道。

“你不懂。”

“鱼娘,不要胡闹了,当初你爹爹梦想仅是做一名知县或者知州,得陇望蜀不是好事。”

“得陇望蜀,光武大帝才成就丰功伟业。”

“胡说,你爹爹敢与他相比?”

“这叫不思进取,娘娘,你当真服气吗?”

玉苹哑口无言。

她同样想不懂。

潘怜儿道:“你爹爹他做得对。”

可能赵匡义会激怒,但自己得清楚,千万莫当真。

难道卢多逊对赵匡义差了吗?至于卢多逊那个谋反的啥,更不能当真。再说赵普,宋九虽然做得不错,可有赵普做得狠吗?那是背负着千古骂名,在替赵匡义做事。儿子一闹事,加上略有些灾害,下去了。还是硬逼着下去的。

岐沟关之败,国家需要得力大臣主持事务,再度起用。那是赵普想上位想疯的,一个权利迷,换自己,就是丈夫能放下这个身架,自己也要劝说。

就象父亲,一生未做宰相,现在退休了,时常在京城转悠,岂不是很好。谁人敢不尊重?

这才是皇上的本质。

真丈夫做了首相,说不定不到两年,皇上就看不顺眼了,到时候下来,非是现在这样,定会灰头灰脸。说不定功劳越高,跌得越重,抹得越黑。何必?

但这话儿就没必要对子女们解释了。

滋福殿一番私密的交谈,终于使赵匡义同意了宋九的请求。刘昌言调到东府,宋九三度出任西府首相。

然而很多人难受。

宋九未定落之前,吕蒙正感到有些失落。但定落了,仅是西府的首宰,吕蒙正又如芒刺在背,这么大的功劳,未做成首相,自己何德何能做首相?

至于柴禹锡欲哭无泪。

他不求东府的首相,呆在西府做首相心满意足了。可屁股还没有坐热,就挪了位置。

要命的是他以前巴结赵普,多少有些出卖宋九的嫌疑。

听着赵匡义的诏命,柴禹锡心里在想,这难道是佛家所说的,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到了报应自己的时间段了?

实际宋九哪里顾得上他那点小心思。

一旦驱逐计划成功,意义非同小可,但真的真的不容易!

第四百八十四章 真相

“若论大度,我不及吕端吕蒙正远矣。但我也不喜那种只想做老好人,唯唯诺诺式的大度。”宋九突然没头没脑说出这句话,让柴禹锡、向敏中与赵镕莫明其妙。

宋九又说道:“不过我更反对那种为了权利,不择手段的攻击。两府这几年皆有些失控,固然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与此两种不无关系。过去的事就过去了。”

三人听明白了,这是说给柴赵二人听的。

宋九来到西府,柴赵二人很老实。

可是宋九却不安心。

有一种笑叫笑里藏刀。

有一种蘑菇叫秋日小圆帽。

有一种蛇叫土地蛇。

西府有许多公务,大多数能公开,可有一些却不能公开。就象上次的计划,西府人选换来换去,特别是为了争权夺利产生的调动,一度让宋九十分担心,省怕有的人不知轻重泄露出去,大事休矣。

特别是这个赵镕。

他为了上位那才叫不择手段。

对自己越恭敬,自己越得小心。现在回来了,立功回来的,又是主动要求去西府。西府不象东府,兵权三分,西府与地方以及三衙,西府决策军务,但没掌兵权,三衙有掌兵权,但没决策权,地方有兵,可兵都是分散着的。权利最大的一次就是宋九下去的那一次,有权调动河东驻兵,同时还能权宜地下令河北与西北驻兵。可这个时间段很短,只有用兵时才行,若是平时就下令,恐怕赵匡义未必开心了。

但就是西府,难道不忌惮吗?

自己不是无为而治的王显,那怕呆十几年也没关系。

无为不好了,有为也不好。

特别威望越重越是坏事,如曹彬,他怎么下去的,似乎就是眼前这两人弄下去的。

戒告一下,国家还没有平安呢。辽国那边不知道什么情况,巴蜀又不知道乱到什么时候。熬过去了,即便退也可以退了。但就是退,也要学张齐贤。

人家是豪男,自觉,不对了,俺自己退。省得一头灰。

若是赵匡义知道宋九是这样的想法,能用玉玺往他头上砸。

都是聪明人,一听就懂了。

宋九这才徐徐下值。

回到家中,一家人开心地迎出来。

张齐贤是大宋豪爽男,宋九是大宋好男人。有许多人也因此讥讽宋九,不过大宋愤青男王禹偁对宋九很钦佩,特别是宋九的平易近人,不讲架子,可这个愤青命运很悲催……

不过今天潘怜儿的神情有些古怪。

宋九看着妻子。

潘怜儿低声说道:“官人,京城里传闻官人杀戳太多,以至家中多是女儿。”

玉苹年龄大了,大小苏却是风华正貌之时,在河东先后给宋九又生了两个女儿,宋大双,宋小双。用人丁单薄,不能攻击宋家的。并且宋家保持着“晚婚晚育”的好传统,几个孩子都平安地长大,在这时代几乎就是奇迹。而且宋宝在西北又给宋九带来一个孙子与一个孙女。

但还是让人找到了借口,就象韩愈所写的《幽兰操》: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众香拱之,幽幽其芳。不采而佩,于兰何伤?以日以年,我行四方。

文王梦熊,渭水泱泱。采而佩之,奕奕清芳。雪霜茂茂,蕾蕾于冬,君子之守,子孙之昌。

周文王是好人,所以子孙繁荣昌盛,据传有一百个儿子……

宋九家子女多,可多的是女儿,而且是超级“陪钱货”,于是给了一些人攻讦的理由。

“木秀于林,风必催之,除非我急流勇流,那么马上舆论就会交口称赞了,但可能吗?”

玉苹在边上笑。

就是宋九想退,皇帝会同意吗?况且宋九又不是六十七十高龄,凭什么退啊?

“我担心玉儿。”

让宋玉下南洋去磨砺,潘怜儿又赞成又害怕。看到宋宝成长起来,潘怜儿颇是心动,并且宋宝在下面做得很好,赵匡义下诏调到秦州时,百姓写万名书请转运使留请,又呆了一年多后,赵匡义又下诏调到邠州,但这一回是知州了。百姓再次留请,但这一回宋九没有同意了,写信给儿子,马上走!

父子二人威震西北,是美名,但弄不好也是祸事。

宋宝这才悄悄离开灵州,去了邠州。

可能宋宝永远达不到宋九的高度,但他某些作风颇有宋九风采,小心谨慎,勤奋努力,这一辈子在仕途上也不会太差了,最少比几个舅兄要强。

如果没有在海外磨砺呢?

然而海上风险太大,就是到了南方也未必适应那种天气,所以潘怜儿一直焦心挂肚。

特别是这个谣传出现后,若是宋玉在回来的路上出事,那更坐实了这种谣传。况且与高家也约定好了,等到宋玉回来,鱼娘出嫁。

“海上虽有风险,但这些年来出过多少事故?想一想替朝廷押运税粮的荆湖厢兵吧。若是你担心,莫要忘记,我家与你娘家在海外有二十多艘船,那些人也是人,那么会给坐实了别人的口证。”

潘怜儿不语。

丈夫意思她懂的,想要士兵不怕死,做为主帅第一个就不能怕死。因此每次作战时,丈夫那怕不指挥,也站在前线。

想要下属清廉,自己同样要带头清廉。

如果影响深远,象李广带的兵虽悍战可目无纪律,程不识的军队就军纪森严了。

不过……

“都回来了,再说这些何用,当初还不是你同意的。不做事便罢,一做事就会有好的一面,不好的一面。不要活在别人的世界里。”

比如宋家门丁单薄,于是潘怜儿当初很急,有了两个儿子,还要纳妾。相信纳妾纳得多,潘怜儿多少也不高兴。然而怕人说闲话儿。玉苹也是如此,所以当初南下时,才被几个太祖父欺负。明明不高兴了,几个异母兄弟掳到宋朝,依然央请自己花了一些钱,在开封郊外买了一些地,置办了一些房舍,用以安顿他们。

也不能不尊重别人的意见,可尊重不是完全听从,那是没长脑子的表现。

但宋九也在纳闷儿,这个谣传是谁发起的?

大苏端上菜。

宋家养了不少人,但关系有点复杂,很难说他们是家丁,还是侍卫,可能僮客奴仆,或者客气地说法,傔客。男子多是保护宋家,或者随宋九南下北上,女子宋九让她们出去做工,替儿女们攒一些钱。包括郭二他们死了,这些妇孺宋家继续收留着。

实际多半是以前雇佣的老人,然而衣不如新,人不如旧,宋九基本用的就是这些人,后来没有雇佣新人了。有时候他们也主动做一些家务,如打扫卫生的什么,或者做一些粗活。家中带孩子,做饭菜,洗衣服,就是李婆婆,以及后来雇佣的两个妇人。玉苹与大小苏回来了,李婆婆也老了。大小苏便主动顶替李婆婆做一些家务活。

饭菜很可口。

四月天气始热,晚风吹来习习的月季花香。

宋九呷着甜酒,边逗弄着几个小女儿,忽然一个黄门到了宋家,让宋九进宫议事。

石普等人风尘朴朴从辽东回来了。

……

“臣有付陛下重托。”石普道。

这次与前几次不同,虽然也败了,也必然败,就算石普有完颜阿骨打的能力,他不是女真人,没号召力。主要是乌玄明能力问题。没有一个好的领导人,又是最强契丹,女真必然会败。但以前无论怎么败,总保住了一些家底子,随后又东山再起。但这次不同,全部打残了。让辽国杀的杀,降的降,逃的逃,再也没有崛起的机会。

女真对辽国牵制作用有多重要,石普是知道的,况且为了这个女真,朝廷前后投入多少钱下去!

“石将军,你将详细情况说一说。”

“可恨乌玄明!”石普咬牙切齿地说。若非可能还会用到这个人,石普在船上就想将乌玄明推下大海去。

石普将真相徐徐说出。

究竟朝廷要做什么,石普原先还真不知道,但下令让他蛊惑乌玄明出重兵于辽南。

开始是好的,那怕就是耶律休哥来了,石普同样将他击败。

但后来情况就不同了,听到萧燕燕举全国大军来伐,石普知道女真人肯定不支,于是相劝乌玄明,勿要再攻打东京城,急速向北退,那么能战则战,不能战则能迅速撤回大本营,到了大本营后,非是远征,那么就可以调集更多的战士。可能若是听石普的,不仅能给辽军重创,逼迫辽军撤回,最少也让辽军吃大亏,不会灭掉所谓的渤海国。

然而乌玄明不听,认为以前能拿下东京城,现在连东京城都没有拿下,如何撤。况且此次南下,多次大捷,未必会败。实际他心中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恢复渤海国的盛世。

某些时候他连宋朝都渐渐不放在眼中,况且是石普。

然后在东京城下惨遭失败,逼迫乌玄明只好撤军,但那时太迟了,让辽军堵在银州,前后夹击,虽然女真人的凶悍,杀伤了许多辽兵,可最后却失败了。乌玄明带着惨兵败将逃回黄龙府,再次遭到两军夹击。于是再败。可那时逃回兀惹城,非是原先撤回兀惹城。辽国十几万大军随后扑来。

乌玄明败得那么惨,又是一个部落联盟制度,一些部族纷纷倒戈,虽然有的部族英勇反抗,数役下来,一度杀伤辽军几乎能接近十万人。不过内忧外患之下,节节败退。并且辽国这次下了狠心,对一些反抗的部族进行了屠族制度。乌玄明只好仓皇地随石普逃到宋朝。

赵匡义大怒:“召乌玄明觐见!”

想责问乌玄明凭什么不听宋朝的话。

宋九拉住赵匡义的手说道:“陛下,石将军愧疚,非战之罪。即便是用了一些钱,然而值不值?”

不是值不值,太值了,就凭借这次风计划顺利完成,仅是辽东就杀伤了近十万辽军,就远远超过这个投入了。想一想宋朝那一次战役所花的钱帛,就是大捷的唐河之战与徐河之战,赏赐抚恤的钱帛也足以支付起这些年对辽东的支持。

宋九又说道:“他们终是野蛮女真人,哪里有这个远见呢。”

他本来想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但那置折家与王家于何地。还是要怎么看。

古今往来,中国一直在养白眼狼,多得数得不胜数。

甚至美帝也养了一些白眼狼。

因此又说道:“外族无论忠叛,没必要太介意,总之,朝廷以后一定要保持一颗冷静的头脑,一切为了壮内,若无壮内的需要,没必须为了所谓的万邦来仪,而耗内壮外,那么早晚会成国家的危害。”

赤裸裸的务实思想,功利主义!

“再说,万一他还有用场呢。武力也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相信怨恨辽国的女真部族还有不少,乌玄明父子以后依然会有作用。”

赵匡义这才冷静下来。

其实说白了,就是相互利用关系,难道宋朝当真不顾自己的国家,硬扶持乌玄明成功建起新渤海国吗?

石普道:“宋九说得对,侯中勋他们做得很不错,虽然极个别人开始傲慢,但在这些学子与小吏带领下,辽东欣欣向荣,他们也深受各部族百姓的爱戴。可惜了,那么好的地区让辽国得到了。”

侯中勋他们做得不错,朝廷也没有亏待,国家缺的就是能与少数民族打交道的官员,这几个学子与小吏回来后,立即授予各个官职,有知县,也有各州的幕职官,虽多是边区州县,但陆续得到任命,成为国家的正式官员。而且只要不犯严重错误,这个履历很辉煌的,以后上位会更快。

不过宋九倒是不在意这个。

书院子弟出现不少优秀的官吏,不说他在,就挡住了这些学子的前程,若没他在前面做盾牌,几个官员渠道的群体中他们是最弱势的。这些年的沉淀会起来很好的积累作用。一旦宋九退下去,那时候这些学子官吏就会强势的崛起。除非后面那个皇帝象赵佶一样的昏庸。但相信这不大可能。

他又说道:“无妨,与你想法不同,我反而渴望辽国人这样做,也许粮食多了,以后能丰衣足食了,说不定会使百姓数量急剧增加。但是论富庶,他们如何能及我朝中原?论勤奋,能及汉人勤奋?相反的,从马背走下来,只能与我朝比拼经济人口与内治,那个辽国还让人害怕吗?”

赵匡义额首。

宋九担心不无道理。

但眼下国家还有许多问题,在这些问题面前,赵匡义想到是宋九的好处,而非宋九的“坏处”。不过宋九的易于满足也是一个因素。真要宋九做宋朝的诸葛亮,等着瞧吧。

并且莫要小视了宋九,宋九对赵匡义也产生了一些影响,比如对官员优劣更重视,对百姓更关爱,至于开拓进取,史上赵匡义这一条始终没有做得差,就是方法不对。看上去的保守,那是困于西北,北伐打一次败一次,但始终没有懦弱过。

赵匡义道:“石普,此行辛苦了。”

“为了陛下,臣愿肝脑涂地。”

赵匡义这才看着宋九,也是他将宋九喊来的真相,道:“辽国虚弱了。”

第四百八十五章 背嵬

宋九点点头,又叹息道:“王李二贼来得真不是时候啊。”

王小波李顺喊出均贫富,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可不能过份夸大之。

所谓能起意义的,比如秦始皇结束诸候制,开始郡县治国,那就是意义。

汉武大帝陈汤喊出一句,凡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让这个民族从此有了脊梁,那就是意义。

王李虽喊出了这个口号,可历史的车轮依然照常运转,除了杀死许多贪婪的巴蜀主户土豪外,并没有对历史产生重大影响。

就象朱元璋,他杀了许多人,不好,可认真分析,他杀的多是百姓最恨的贪官污吏。为什么没人讴歌,因为他没有对历史进程产生积极影响,反而造就了最黑暗的国度,最贪婪的国度,甚至李自成义军逼到眼前,那些土豪乡绅宁肯让李自成抄家灭族,都不愿意交一文钱支持官兵作战。所以历史只看到朱元璋留下的黑暗背影……

因此宋九对王李二人的起义,看法也不是太公正。

可以起义,但不要在这关健时间添乱子。

不过这也不是赵匡义喊他来的原因,宋九想了想,问道:“陛下是将重心往内治上偏一偏,还是往辽国那边偏一偏?”

“如何讲?”

“辽国经此重创,大约北边能数年相安无事了。并且臣听闻高丽人闻女真大败,开始以辽国年号为国号。”

赵匡义脸色有些不大好。

当初宋九提议,资助女真人,赵匡义便说高丽。最少高丽是一个国家。不过宋九对高丽人十分鄙视,认为不可信,顶多起一点点侧应作用。赵匡义不大相信,也暗中资助了一些物资武器。若非高丽始终不肯发重兵相助,赵匡义说不定资助得更多。没想到高丽还真是一个风刮两边倒的小人之国。

宋九笑了笑。

前世对棒子宋九同样瞧不起的,包括金三在内。但他想法更客观,没有金三,美帝就能将军队驻扎在鸭绿江畔了。

大家利用吧,就不能真做呆事,可以资助,但必须掌握好分寸。

他又说道:“陛下恼怒,辽国人也未必高兴。这次年高丽趁辽国无法分心,大肆收留了许多逃向高丽的渤海人。只要我朝不流露出北伐之意,辽国必对高丽动手,以除后患,好专心与我朝相抗卿。那么我朝会有几年太平时光。”

“但过后呢。”

“陛下,要休生养息了。况且还有巴蜀之乱呢。”

赵匡义毛躁地走了几步,道:“你说偏一偏是何意?”

“往内治上偏,就是用臣的驱虎之策,辽国遭此重创,我朝可以放心大胆执行此策了。顺势将夔峡一些生蛮借贼人之手铲除掉。那么陛下所治辖的所在,就会阳光普照,所有百姓能享受到陛下的光辉。若是往北偏一偏,立即将二贼扑灭,迅速安定巴蜀,不在夔峡多事。就象太祖那样,将这个问题留下来以后解决。从而迅速休生养息,再度北上。”

国力就那么大,只能二选一。

赵匡义犹豫很久,说道:“看情况吧。”

夔峡也许不重要,但赵匡义心中还有一个梦想,说宋朝统一中国,那真不算。交趾未收回来,甘凉兰河湟也未收回来,还有大理……想得到大理,夔峡就是关健。若是夔峡象现在这种情况,就不要谈大理了,那个谈没有用,相反的,能如大哥所说,是以伤中原百姓为代价,而多生边患。

不过燕云更重要。

特别是现在的情况有些古怪,唐朝末落后,对西北控制力弱了,燕云却一直控制在手中。现在燕云在敌人手中,西北控制力却渐渐加强,宋朝已经开始对北河套都产生了一些影响。这想来,让赵匡义啼笑皆非,宋朝首都不是在陕西长安哪,而是在河南开封!

……

石普到了河东。

这时的石普军事能力已经超过了史上的石普。

总的来说,除非霍去病那样的天才将领,普通将领是打出来的,就象李绩,战争打得越多,军事才干越高。

辽东磨练尤为关健。

夏税徐徐上来。

实际宋朝经济情况真的变好了。

若是无北方一次又一次的战事,多灾多害,加上巴蜀大起义,去年刮风所带来的自伤,随着夏税,以及其他各种收入上来,马上就能渡过难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