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品富贵-第18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过一万来乱民,由四川官员自己来解决吧。

去年年底,张玘带着官军来镇压,两军在江原会战。张玘用冷箭射伤王小波,但王小波仍凶悍地激战,击败官兵,将张玘杀死。义军占领江原,王小波箭伤发作去世,义军推选李顺为领袖。

正月开始,北方百姓一起平安迁徙到河北河南京东等地区安置。

风停了。

可能萧燕燕会报复,可能暂时不能报复,这场风刮得契丹太苦逼了,就是她想报复,也要看辽国有没有那能力。

但就是报复,她的军队还陷入辽东泥潭里没有拨出。

赵匡义在上元节御楼很得意的赐从臣宴,对吕蒙正说道:“晋汉兵乱,生灵凋丧殆尽,当时谓无复太平之日,朕躬览庶政,每念上天之贶,致此繁盛,乃知理乱在人。”

吕蒙正避席说道:“乘舆所在,士庶走集,当然繁盛如此。不过臣尝见都城外不数里,饥寒而死者甚众,未必尽然。愿陛下视近以及远,苍生之幸也。”

赵匡义咽住了。

中书选人,吕蒙正将名呈于赵匡义,赵匡义不许。过几天吕蒙正再上此人,三问,三以其人对,赵匡义怒,投其书于地说:“何太执耶!”

吕蒙正说道:“臣非执,盖陛下未谅耳。”

又说:“其人可使,余人不及,臣不想用媚道妄随人主意以害国事。”

同列皆鸦雀无声,吕蒙正抱起牙笏,将书拾起来徐而下。

赵匡义最后怂了,说道:“是翁气量,我不如也。”

于是同意吕蒙正所选之人。

这件事的背景有二。

其一第一次吕蒙正下,是赵匡义恨其不大管事,这次上来,吕蒙正被逼着管事了。

其二去年陆续出现一些灾害,朝廷经济虽比史上得好,可这个风刮得虽厉害,用钱更厉害,为了使风顺利刮起来,朝廷税务便紧了紧,不能说宋九不对,成功了就是对的,辽国危害多重,大家都知道,然而百姓确实受到牵连。事儿还没有完,前线陆续建设砦堡,特别是顶在最前的紫荆关、灵邱县城、平型关,不但要修,还要修得坚固高大,这才能抵御未来辽国可能发起的一波波进攻。

虽然宋朝这一战多少有些偷机,所伤害契丹最大的便是毁城与迁徙大量百姓,但真正杀伤大量契丹将士的是女真人,然而宋军也死了许多战士。

有功的要赏,牺牲的要抚恤。

继续得花钱。

这两年陆续迁徙燕云五万多户近三十万百姓,许多还没有真正安置下去,宋九为他们构筑一个美好的未来,安置要不要钱帛?

就不要说四川那个烂摊子了。

四川出大事了。

原先许骧知成都府做得还可以,然而他回来后也隐约看到四川的危机,说了一句话,蜀土虽安,但朝廷必须选忠厚者为长吏前去镇抚。

赵匡义未太注意,让吴元载代许骧知成都,吴元载用法苛察,那怕小罪也要严惩。这也没有关系,诸葛亮治蜀同样是严法,然而两者环境不同,本来巴蜀在积累着矛盾,吴元载苛察用法治民,使百姓怨怒更大,于是王小波起义,元载不能捕灭。朝廷用郭载代元载。

郭载到了梓州,有人对他说,成都必陷,公往亦当受祸,少留数日可免。

人家是好心好意,郭载却发怒了,说,天子诏吾领方面,危急之际,岂敢迁延!

于是马不停蹄到了成都,成都还有一个官员,一代名臣樊知古。

虽然陈恕被他坑了,但樊知古还是不错的,若是宋朝每一个官员都象樊知古,那么宋朝可以提前实现四个现代化了。

然而四川这种形势,谁来都不管用!

郭载勇气可嘉,樊知古也不错,然而李顺认识谁?

先是李顺引众攻成都,烧西郭门,不利,退去,转攻汉州彭州,这一转义军数量急剧增加,人多了力量就大了,变成了近十万兵马,再度攻打成都。郭载寡不敌众,与樊知古斩关而出,逃向梓州。

不久郭载战死,樊知古受此惊吓,不久同样去世。

李顺占据成都,自称大蜀王,继续“均贫富”,杀土豪,分田地,短时间就结聚了三十万兵马。

想想整个若大的宋朝有多少禁兵?

第四百八十一章 将功折罪

李顺继续扩张,北抵剑关,南距巫峡,十几个州府全部被他占领。

然后急攻剑门。

剑门只有疲兵数百人,正好成都监军宿翰带领属下逃到剑门,与剑门都临上官正奋力御战,大破数千李顺部,只有三百人逃到成都,李顺怒其惊众,悉斩于东门。

观微知著。

就从这件事上,那怕他们喊出的口号多少响亮,宋九也认为此人是李自成之流,一旦此人成事,祸害国家,祸害民族!

试问同样是起义发家的刘邦会做出这种事吗?朱元璋会做出这种事吗?甚至大半也能算是起义军发家的刘秀会不会做出这件事?

正是两人的英勇奋战,保住了剑门栈道。

不然朝廷就大麻烦了。

于是朝廷以上官正为剑州刺史,充剑门兵马部署,宿翰为昭州刺史。

又让王继恩前去四川镇压起义军。

然后又让裴庄与雷有终为峡路随军转运使,刘锡与名臣周渭为西川随军转运使,河北勇将王杲兵趋剑门,尹元由峡路水路并进。

三月诸军临行,赵匡义一定叮嘱王继恩:“戒前军所至,若贼党敢搞王师,即当诛杀。若偶被胁从而能归顺者,并释之,倍加安抚。”

接着下诏,让李继隆知定州兼飞狐军,各个堡砦还没有修好呢,必须由李继隆坐镇,张齐贤判太原,将宋九调回。

……

“李将军,此行谨记我一句话,汉武帝扬威大漠,乃是文景二帝多年的积累。若无文景之治,就无汉武扬我大汉之威之时。”

“然唐太宗何喻?”

宋九微微一笑,反问道:“李将军,我且问你,不说李靖李绩,就说唐太宗,我朝武功有几人能及之?”

李继隆默然。

李世民不仅是一个明君,更是一流名将。

不要说李继隆,就是赵匡胤在世的时候,也不敢自夸军事能力能及李世民。

“唐太宗有没有胡人血脉?”

“有何关系?”

“有啊,不然何来天可汗之名?至少有了这个血脉,胡人不会因为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冲突,对唐王室,至少对开始的唐王室产生多大排斥。他是名将,因此能抓住机会。虽屡次击败突厥人,但你再想一想那一次不是抓住机会才开战的。况且唐初产生了那么多杰出的将领。李靖等人一去世,唐太宗硬伐高丽,最后是什么结果,国家又成为何种光景?”

“财力?”

“正是财力。为何我在朝堂上再三说节流,无论怎么开源,若不节流,财帛都浪费地用下去,真到了用钱帛的时候,国库却拿不出钱帛了。当今之即,难道是君王昏庸乎?难道是吕蒙正无能乎?难道魏羽在三司不称职乎?都不是。几年有灾害,又因为战事不停,国库积余不多,勉强支持这场浩大的战役。于是百姓苦疲。”

“好可惜的机会。”

“无妨,虽错过,以后还会有。而且凡事有利有弊,巴蜀盗贼蜂起,也有好处……”

“好处?”李继隆惊讶道。

“想一想巴蜀的旁户吧。不经此,不大破就不能大立。一旦巴蜀平定,太阳便能普照到那个风景美丽的所在。”

宋九在李继隆临行前说这番话,就是害怕李继隆好大喜功。

向上,敢战,是好事。

但这时候宋朝同样有些苦逼了。

因此必须要迅速休养息。

……

益王赵元杰尝作假山,花了不少钱。假山成,请僚属观赏,众皆叹其美。唯益王府翊善姚坦不视,赵元杰强迫他看,姚坦说道:“但见血山,安得假山!”

赵元杰大惊,这可不是好话啊,问其故。

姚坦答道:“坦在田舍时,见到州县督税,上下相急以剥民,里胥临门,捕人父子兄弟,送县鞭笞,血流满身,愁苦不聊生。此假山皆民租赋所出,不是血山是什么?”

赵匡义正好也在命人造一假山,听说后说道:“伤民如此,何用山为!”

命人将两山一起毁去。

赵元杰一有错,姚坦便进劝,因此王府上下皆不喜。左右便教赵元杰称病不朝,赵匡义派御医来看,也看不好。于是召乳母入宫问情况,乳母不敢隐瞒,将真相说出。赵匡义大怒道:“吾先端士为王僚属者,固欲辅王为善,今不能用规谏,又诈称病,欲使朕去正人以自便,何可得也。且王年少,未必如此,必尔辈为之谋。”

于是派人将王府胥吏抓起来,杖数士,又召姚坦说道:“卿居王宫,为群小所嫉,大为不易,卿但能如此,无患谗言,朕必不听也。”

姚坦从容答道:“臣闻宋公回,以为有边功。但不见自去年至今年,多处百姓流离失所,巴蜀乱象环生。若无此边功,用此钱帛宽民,何来患乎?”

宋九要回来了,同时还带回来一批立功的将士,有的可能也会调到巴蜀平叛。不过要考虑到前线的情况,哪里更需要将士,特别是拿得出的名将坐镇。

因此诏书未下,要等宋九回来决定。

但京城里很热闹,张灯结彩。

主要毁掉幽州,让赵匡义狠出了一口恶气。

这个城池让他伤心了,以至每当天气恶劣之时,他的腿伤发作,让他痛得生不如死。

还有就是感激。

虽然赵匡义缺点不少,但一个大臣做到宋九这一步,岂能不喜欢?

因此准备隆重地欢迎宋九。

姚坦进谏便是指出这件事做得不对。

倒不是他刻意找宋九麻烦,他还没那资格,然而不能好大喜功,不顾老百姓一味开边了。

赵匡义叹息一声,说道:“明天朕告诉你答案。”

风刮过了,没有保密的必要。

赵匡义第二天刻意将两府两制三司以及其他重要的官员,包括姚坦,一起喊到西府,将那个计划打开。

然后赵匡义面色沉重地说:“宋公有功,朕都不忌也,诸卿就勿要忌其功。朕不欲使宋公心寒,也不欲使天下功臣心寒。之所以得功,乃是朝廷谋定而后动。若非盗贼,北方未必不可平……”

赵匡义说完了不由地摇头。

就是到这地步,赵匡义与李继隆一样,还是想打一打,使辽国彻底的雪上加霜。毕竟辽国才是最大的边患。

然而宋九说了,赵匡义便收回了这个想法。

因此又说道:“宋公言不能再用兵,朕也听取了,然每当想起,心中也十分惆怅,这样的良机并不多啊。不过朕亦不想子民饱受创伤……”

“陛下英明。”

大多数人附和。

不过吕蒙正等少数人同样很是惆怅,若是让他们站在宋九的角度,如何选?

如果不是考虑到百姓,乘势再刮一场风,很可能就会建下奇功伟业,名垂青史,然而放弃了。

但宋九没有这种后悔。

古胜州神武军飞狐军建制,这三个要地要么是群蕃杂居的凶悍场所,要么就是易守难攻的山区,加上诸多高大坚固的砦堡关卡竖起,边境从地形上已占据有利的位置。

一些军事改革落实,军队会变得更强大。

连番大捷,以及政策舆论风向的改变,宋朝不会象史上那样重文黜武,渐渐内取保守。

西北安定,再无西夏这个隐患。

即便不催毁幽州数州城,掳走近半百姓,宋辽强弱之势已经开始互换了。

与张齐贤交接后,宋九带着家人迅速返回京城。

快要到京城了。

大苏兴奋地问:“官人,这一回朝廷得封你什么官职啊?”

“重要吗?”

窅娘抿起小嘴乐。

小苏道:“应当是真正的首相吧。”

宋九至今未担任真正的首相,成了宋朝一大风景与奇闻。

“见好就收吧。”

“谁敢对官人不利?”

宋九摇头。

莫要小看了这些人。如史上的小寇,澶渊之盟后,功劳大不大?肯定比自己大吧。然而不谦虚,于是上上下下。不过这个小寇现在还未成长起来吧。

寇准一度的折腾,让宋九有些火大。

然而他还没有看到小寇的性格,认为他未成长起来,就象吕蒙正,第一次为首相,虽还行,多少也有些不称职。然而现在担任首相了,赫然有名相风采。

小寇如何,他迟早会领略到其滋味。

大小苏不会想那么多,她们幸福满满,昔日潘家陪嫁诸女,都让宋九送人了。只有她们爱慕宋九才华,东不成西不就,一直到陪玉苹去辽国。这一生以为再也不能回来了,没成想不但回来了,还得偿心愿。

这让她们很开心,左右搂着宋九胳膊紧紧不放。

终于回京城了。

尽管宋九很低调,然而京城百姓听闻他回来,还是夹道欢迎。无数百姓涌过来,高呼宋公。

宋九无奈,立即去中书述职。

赵匡义却率领群臣迎到了宣德门前,是出皇城迎接的。

一见面拉住宋九的手说道:“宋公,朕又有两年多未见你了,心中十分挂念。”

以前他与宋九交谈时,宋九曾开玩笑,说吕馀庆是宋朝的救火衙役,哪里有危险哪里去。赵匡义大乐。

但现在宋九才是宋朝的救火衙役。

并且宋九为人低调,不夸功,让赵匡义更欢喜。

宋九呆住了,喃喃道:“宋公……”

有些蒙头。别人喊无所谓,可老人家你不能当着诸臣的面喊啊。

“当居之。”

宋九先是苦笑,说道:“陛下,有一种杀人,名曰捧杀。陛下莫要捧杀臣,还是让臣有始有终吧。”

有的大臣眼红,有的大臣听了这句话后偷乐。

宋九又道:“并且臣一路回来,心中有愧有罪。”

轮到赵匡义蒙住了。

“陛下,此次谋划,乃崔彦进首先提议,由陛下居中谋策,群臣出力辅划,到前线又是诸将士浴血奋战,举国百姓血汗钱帛支持,不知多少人家因此流离失所,然臣一路回来,看到许多流民,却由臣居首功,臣心中有愧,更是不安。”

“王继恩去西川,陛下诏曰,戒前军所至,若贼党敢搞王师,即当诛杀。若偶被胁从而能归顺者,并释之,倍加安抚。何故,不知者不罪,不主动者不罪。但四川之豪绅凶恶,臣早有所闻,也隐约感到出大事情。然而臣先是在中书为副宰,后来居西府之首枢,又一度权领三司,却没有想出良策应付。以至有今天之巨变,无数百姓遭到殃及,更导致朝廷失去一举定北寇之良机,岂能无罪?”

说完宋九伏了下去。

“这个罪……也不能怪卿啊,快快请起吧。”

但宋九说的不是这个。

当真有罪啊?

就包括这场风也要刮的,虽然百姓苦一苦,但长久来看,它为宋朝打下了多好的基础。

一是为了避功,再多的功劳,对宋九来说也不过是锦上添花,甚至添的是恶花,没那么必要。另外还有一个目标。

宋九又徐徐说道:“巴蜀之乱,一错在哪里的恶绅贪得无厌,逼得百姓不得不反。二错在朝廷没有作为。三错在臣知道它的危害,没有想出好的良策。因此唐太宗说君是舟,民是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臣恳请陛下再诏书王继恩,除在战斗中抵抗官兵者,除首恶者,其他人等无论他们有没有沦为盗贼,也勿得追究,更不得象王全斌那样胡乱杀人!这样吧,要么陛下给臣将功折罪一回,臣在巴蜀略有名声,让臣去巴蜀平叛。”

第四百八十二章 驱(上)

“卿置朕于何地?”赵匡义干笑几声。

感觉到神情不自然,赵匡义又说道:“国家多秋多难之时,卿回来了,要替朕分忧解难啊。”

一行人进了皇宫。

赵匡义设宴款待。

宋九徐徐又说道:“陛下,太祖权衡轻重,因此知道巴蜀弊端,没有革除,说起来是朝廷愧对巴蜀百姓,陛下是天下君父,巴蜀的百姓也是陛下子民。手掌心是肉,手掌背也是肉。所以臣进谏勿务不杀,至少少杀。”

赵匡义面色才霁了起来。

刚才他表情有些不大自然,不是宋九要下去让他不乐,别人他不会相信,但绝对相信宋九是想国家好的。

主要就是宋九说的不杀。

对前朝前代或者他国,能夸夸其谈。但轮到自己是两回事,换谁,或者皇帝,总统,主席,总理,无论什么呼喟吧,都不希望自己手下老百姓动不动就造反起义。

宋九说不杀,不惩,赵匡义能快活么。不过这一说,就辨了过来。

不是俺的错,是俺大哥的错,由俺来承担了。

宋九又说:“但陛下勿要担心,好在那片地区没有得到陛下仁泽,其他地区都得到了陛下光茫笼罩,因此乱就乱在巴蜀,其他地区影响不大,那么就不会动摇国家根本。唯今之计,而在天下。天下稳,则巴蜀乱平。天下不稳,则巴蜀平天下更乱。臣一路前来,陆续看到一些流民,于是停下肩舆,问询原因。实际原因很简单,历年来北方陆续种植了一些棉花,有的以旱地种植,但有的图收益,以腴膏之地载种。加上北方粮食产量偏低,国家承平已久,人口增加,因此倚重于南方之粮。然去年边事动用了无数兵士,持续的时间又长,粮草消耗巨大,加上去年又有涝灾。实际也无事,南方丰收,粮食足矣。可国库里备粮不足,春荒到来,难免有许多奸商囤积居奇,导致粮价上扬。于是一些百姓买不起这个贵粮,开始成为逃户流民。不过好在夏收即将到来,国家也不用在北边用兵了,若是朝廷下诏,禁三四两月部分地区酿酒,以示拯民之决心,粮价必会大跌。”

吕蒙正说得很严重。

但实际没那么严重,有些流民。朝廷同样也想了办法,包括从两浙荆湖江南调粮食过来,所以宋九提都不提。

还有一处粮食很贱,广南,当年宋九让潘美调粮食过来,但当时的情况不同,大家顺便替朝廷带一带,权当来密州港投石问路的。如今航路打通,商人以利为己任,不可能再学雷锋,做好事了。

但根本原因,还是这几年灾害有些频繁,有的地区今年旱灾,明年蝗灾,后年河决,大后年内涝,即便朝廷免赋税,也活不下去了,只好做逃户。

至于边境用粮还不是主要原因,大多数储粮是宋九在河东刻意储备的粮食,朝廷提供的粮食很少,可不能说一点原因不是,多少起了一些抬扬粮价的因素。

朝廷禁酿酒,会有很重损失。

每年榷酒的盈利,渐渐都超过榷盐专营的所得,但这道诏书一下,朝廷减少一部分收入,那么就能挤出部分粮食,也会逼得一些商人出手,粮食越不紧张就越不紧张了。

没什么大道理,也没有什么圣人大义。

然而句句说到实处。

实际宋朝开国之初,不是宋九一个人重视实用,然而这群饱读诗书经义的进士上位后,喜欢夸夸其谈了。

但还不是宋九要说的重点,他又说道:“巴蜀之乱,根本原因非是朝廷不义,乃是主户苛剥旁户,大肆兼并,让旁户无法度日。于是王李二人喊出均贫富的口号,杀劣绅,分土地,一呼百应。随着我朝内治,人口渐渐增多,臣担心的巴蜀的今天,就是朝廷的明天。因此臣以为朝廷必须明确进一步的齐人之策,反对兼并,鼓励大户义举善行,惩治一些劣绅为恶乡里的做为。这才是百年千年永安之计。”

“卿言如朕之意也。”赵匡义嗟叹道。

他登基之初,先是卢多逊,后是赵普,宋九又杂相协助,感到很满意。

可是后面就不那么美满了。

这有一个比喻,好比夫妻离婚,为什么二婚离婚率更高,主要容易与前面的比较,这一比较反而多数时候更糟糕……

这才是名相啊,不用拽俺龙袍,也不用语出惊人,更不用吵吵闹闹,而且再不用,也不大象话了。

难道让此子真的成为宋朝一奇,奇在不居首相!

下面几个官员低下头。

吕蒙正与宋九不恶,不过好不容易上来了,也准备大有作为了,马上就要交位子,心情肯定有些不大好儿。

吕端无所谓,现在几个宰执中,他的权利欲望最低。而且某种意义上,吕端也能算是宋九的长辈,难道父母会吃孩子的味吗?

苏易简以才学进,喜酒,但为人有城府。恐怕宋九回归,最不开心的就是他。

还有一个人,赵昌言,这是一个超级大嘴巴,为人刚腹自用,然而识人很有本领,他有两个女婿,一是李沆,一是王旦,都成为宋朝的一代名相。

去年王小波李顺起义,朝廷困于北境边事,而且如宋九所说,巴蜀旁户那是真正的逼反的,许多人有同情心,因此诸人认为要安抚招降。只有赵昌言一人建议发兵。于是王继恩下去后,又调赵昌言下去督战,命其为川陕五十二州招安行营马步军都部署。赵昌言推辞,赵匡义不许,又赐其铠甲宝马与白金五千两,令从王继恩以下,均受赵昌言节度。然而这个大嘴巴委实得罪了许多人,因此有人诬蔑赵昌言无子,鼻梁不直,有反相,不宜使之手握重兵入蜀。

为什么宋九回来明明有功,反而请罪。

赵昌言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但也没有关系,如赵普,赵匡义就没有怀疑过,再如宋九,赵匡义也没有怀疑过。真假未怀疑,不大好说,不过赵匡义肯定心中说俺从未怀疑过。

还是看各自怎么去做。

不是每一个人都让赵匡义相信的,赵匡义看到后,便在北苑门说,昨令昌言入蜀,我想了想,还是有所不便,况且蜀贼是小丑,赵昌言是大臣,没必须让赵昌言前往,暂令他驻守凤翔,只派内侍卫绍钦带朕的手书指挥军事就可以了。

诏书到时,赵昌言已到凤州,只好留在驿馆……

宋九还不知道,因此他说要下去,所有大臣脸上都感到有些古怪。不过宋九并没有坚持,否则赵匡义会尴尬了。

至于西府就好玩了,柴禹锡当时附从赵普,与宋九闹了一些矛盾。

赵镕在西府时就有反骨,一度让宋九大恶。

向敏中还可以吧,而且他的妻子是张去华的女儿,也就是宋宝的联亲。不过他与宋九没什么来往。

刘昌言更好玩了。

他曾是陈洪进手下得力干吏,陈洪进归朝刻意将他带过来,后来考中进士,赵普重视,钱俶上表力荐,由是成为西京通判,赵普病重,府政悉委于赵普,赵普死后,刘昌言感激赵普,主动替其经理家事,护理后事。赵匡义以为其人忠,由是重用。然而其人做了一件很不好的事,其母妻皆在泉州,刘昌言发迹后不迎接,却另娶一美艳的旁妻。赵匡义下诏让泉州给钱办装,所过县续食,将其母与原妻迎到京城。又替其隐饰,诏曰光禄丞何亮家在果州,秘书丞陈靖家在泉州,皆不迎其亲,因此父母在剑南,峡路,漳泉,福建,岭南,皆令迎侍,敢有违者,御史台纠举以闻。

有的人眼红,想用这件事做文章,然而看到这份诏书,傻眼了,谁还敢再说啊!

这个不管了。

但他才真正是赵普的人!

赵普临终前与宋九示好,宋九也不错,从河东返回来时,刻意去了巩县,先拜祭赵匡胤,后拜祭赵普。然而宋九与赵普之争,谁人不知。

也就是西府没矛盾的,宋九多少有些避讳,不需要避讳的,都与宋九有矛盾。

但西府几个宰相无所谓。

宋九这一回还呆西府吗。况且从人数上来看也不对啊,东府是三个人,西府是四个人。宋九到东府,正好一样多,到西府,东府三个人,西府变成五个人,也不合理啊。

然而让他们大出意外。

宫宴开始。

赵匡义又问了具体的北边情况,宋九一一交待。

宴后,赵匡义下旨了。

宋朝此时不算危机。

若无巴蜀的事,可以说即便有些小难题,面对这样超级大捷,也不算什么。

可是眼下却有点儿小头痛,巴蜀在造反,规模大的怕人,国库空虚,要钱没钱,要粮没粮,还要防止辽国举国之兵来报复,北方继续要用钱……因此赵匡义不顾北方边境事情还没有结束,便将宋九召回来。

患难识知己,扳荡知忠臣。

国家需要一个能臣忠臣,将眼下的小难关渡过去。

至于王小波的几十万起义兵,呵呵,真没有人当作一回事,若是比较人数,那早就收回了燕云。

并且宋九不居功,反请罪,让赵匡义很是满意。

于是下诏,以宋九以太保侍中昭文馆大学士的身份任平章事,位于群臣诸王之上。

柴禹锡松了一口气,心道,果然。

但一点也不果然,宋九立即说道:“陛下,巴蜀之乱,臣有严重失职之罪,陛下不罚反赏,何以明天下?”

“这个罪的……”

“陛下,若不相信,可以问李继隆,臣去年就曾说过一句话。”

“什么话?”

“那时张玘还没有与两贼在江原会战,臣就说过一句话,来得不是时候啊。”

赵匡义有点儿明白了,可听着怎么不是滋味,难道还想它来吗。

宋九继续说道:“实际巴蜀主户豪绅形成了利益链,因此朝廷明知其弊,却无法处理。反正已发生了,陛下应看到好的一面。经此叛乱,巴蜀将不会再出现罪恶的旁户一词,广大贫困百姓也终于有了一份生机。但不当在这时候发生!”

“这个……”

“陛下,巴蜀乱要平,北境虽暂时大捷,却要防备辽国大兵反扑,若是陛下宽恕臣之罪,还是让臣去西府吧。要么让臣去三司。”

柴禹锡、刘昌言与赵镕一起傻眼了,就连魏羽也傻眼了,你老大哥干嘛与俺争这个破三司使的位子啊。

“朕不准卿无理取闹,是罪就是罪,是功就是功。”赵匡义也不乐意了。

宋九索性挑明了,问:“陛下,诸葛亮之后,何人能接手蜀国之重任?无他故,诸葛亮谨小慎微,事必躬亲,省怕误了先主之遗托,固定美名传之于千古,然而将自己活活累死了,手下无人得到磨练。再说,先帝之时,赵普离开相位,若无卢多逊勉强维护,陛下于开封辅佐,何人能接手之?为何卢多逊与赵普一不在相位,陛下选相如同走马灯一般。也是这个道理。陛下,群臣治国,是群臣辅助陛下治国,而非是某一两人,这对国家只有害而无一利也。吕蒙正卷土重来,再度为相,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吕端走南下北,对全国各地情况熟悉,气度宽大。皆赫然有名相风采。陛下为何不重用之?”

宋九说得有道理。

但不能这么听。

柴禹锡苦笑。

这是宋九指两府人才的,东府人数少,可个个管用。西府人数多,可不大管用。因此宋九才主动请求继续呆在西府。

然而,然而宋九来到西府,自己还有好日子过么?

第四百八十三章 驱(下)

滋福殿内,赵匡义厉声道:“宋九,朕待你难道比先主待诸葛亮薄吗!”

柴禹锡听出一种想法,赵匡义却听出另一种想法,认为宋九想急流勇退,这不是好事,意味着宋九认为自己不能善待功臣。

宋九不会学小寇,强拽赵匡义龙袍,却呵呵乐道:“陛下,你还真将臣与诸葛武候相比啊?陛下有这个心,臣也没那个胆哪。臣要求去西府,确实是东府人才济济,况且吕蒙正再次为相,兢兢业业,民间传诵,现在无辜居于臣之后,岂非让吕蒙正心寒乎?再看西府,柴禹锡与赵镕经过军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