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一品富贵-第1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问他是不是在读书是假的,实际是警告李煜,你的国早成了我的国,包括你的藏书都成了我的,就不要再哼哼唧唧了。
然而李煜继续在写那些牢骚满腹的小令。
“一江春水向东流,难道你还想回到金陵吗!”
……
春去春来,又一年春天来到。
赵匡义让张洎带着密信出使高丽。
宋九对此诏摇了摇头,不起作用,不过随着张洎离开,还有一支人马也去了高丽,那就是河洲的一个新作坊,他们带着大量兵器,同时赶向高丽。因为宋九未真正指望过高丽,因此这些兵器还是以谋利为主。
高丽不重视,会丧失一次大好崛起机会,若重视,会使他们财政雪上加霜。就看高丽人有什么想法了。
实际与张洎出使高丽一样,实际作用不大,只是起恶心契丹之功能。
真正让宋九感兴趣的还是那群女真人建立的小国家。
张洎前面离开,赵匡义于政事堂问曹彬:“周世宗及我太祖亲征太原,以当时的兵力却不能拿下太原,何故也?是城壁坚固不可近?”
曹彬答道:“世宗时,史超败于石岭关,由是人情震恐,大军乃还。太祖顿兵甘草地中,军人多腹疾,因此中止,非城垒不可近。”
“我今若举兵太原,卿以为如何?”
“国家兵甲精锐,人心拥戴,若行吊伐,何有不可!”
薛居正道:“陛下,不可,昔日世宗起兵,太原倚北戎之援,坚壁不战,以致师老而归。及太祖破敌于雁门关南,尽驱其人民分布于河洛之间,虽巢穴尚存,而危困至极。得之不足以辟土,舍之不足以为患,望陛下熟虑。”
“今事同而势异,彼弱而我强,昔日先帝破此敌,徙其人民而空其地,正是为今日事。”赵匡义忽然停下,看着宋九。
宋九也喜欢权利,但这个权利之心不是很重,都做到参知政事的高位上,还想什么?如果不是为了玉苹,他的进取心更淡了。
正是因为他的知足,中书几个大佬对宋九不恶。
大家相处比较和睦,薛居正与沈义伦也老了,于是平时政务多交给卢多逊与宋九处理,这也给了宋九表现机会。
这近两年中,宋九在中书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而且因为他的谦逊,做得也不错,这让赵匡义更看重。
但此时赵匡义看到宋九拧眉,于是问了一句:“宋卿,你有何意?”
宋九先是缄默,眼睛却不自觉的看了一眼北方。
终于用兵北方了……
第三百六十章 轻敌
宋九想了想说道:“其实昔日先帝就可以拿下太原了。”
赵匡义额首。当时若不是急着撤兵回去,再留下半个月,太原城墙自己就垮了。
然而他与宋九私下交流这件事时,宋九说了正反两面,正面是提前得到河东,反面就是可能因为这件事,契丹愤怒,两国恶战不休,不利于国家将南方全部统一。
但在那次交流中,宋九不怀好意地打了一个小报告,因为赵普提出的先南后北政策,固当时赵匡胤出兵河北之时,赵普等人不赞成,上下不能齐心,也造成北伐困难。
赵匡义认为说得对。
宋九又说道:“陛下,臣以为可以伐太原,晋燕不灭,北方始终有警,终不利于国家也。人生起起伏伏,国亦如此。就算我朝世世代代有明主在位,还免不了有天灾人祸。若是国家处于低谷之中,晋燕又为北戎所控,那么国家危矣。若为国家万年计,必收晋燕。”
“卿言极是,晋燕不平,我朝何以得安。”
“臣以为河东可以拿下了,如陛下所言,先帝将河东百姓尽徙之于河洛之间,国力虚弱,我朝正相反,将整个南方收复,我强彼弱,何以不能平之?”
不仅有国家的大势,还有宋九的功劳。
在武器研发上,一直很缓慢。主要宋九对武器不了解,无奈之了。然而宋九带来的影响不可忽视,比如冶炼业与开矿业,去年数量是最高峰,铁课量达到三千多万斤,但还是真正的铁产量,民间开始出现许多私人高炉,导致大部分钢铁流向民间了,据三司估计,去年全国铁产量可能达到五六千万斤。
宋九未当一回事,那也只有三万吨钢铁,并不算多。
然而与以前相比,这个产量十分惊人。
其他的金属产量同样皆提高了两到五倍以上,仅是去年一年,就铸钱三百七十多万缗钱。
又因宋九的推动,虽然避免不了,一部分铜钱外流,不过金银开始出现盈余,特别是来自倭国的银子,这使得银价开始下跌,但它也解决了部分钱荒问题。
它是矿业,冶炼业与贸易,宋九带给宋朝的变化。
还有种植业,养殖业,水利,圩围田。
这些变化使是百姓更富裕,粮食产量也在渐渐提高,并且棉花在北方逐步普及,因为那个新式纺织机器还没有研发起来,所以没有带来棉布的影响,但北方出现了棉衣棉被。
正是这些变化,提高了百姓收入,也提高了国家收入,因为宋九的调控,轻税薄敛,国家盈余不是很多,但给百姓带来深远的影响。最大的变化,就是人口逐渐激增。
这让两国国力悬差更大。
“固臣以为国力对比如伐,中国分裂已久,百姓饱受苦难,因此吴越漳泉回归,京城百姓欢呼一片,民心可伐,为了国家门户也必伐。然而……”
“然而什么?”
“臣以为伐河东易,收幽云难。非是幽云不能收,但不可轻视,从军队战斗力来说,我朝仍不及契丹,想要收幽云,必须采取先帝之想法,进行持久战,用国力耗之。或者学习孙子伐楚,先慢慢将楚国削弱,最后一举平定。”
“宋卿多虑了。”赵匡义一乐道。
太原还没拿下来呢,想什么幽云十六州。
……
“朝廷要用兵河东了?”潘怜儿问道。
宋九未说,可这是大事件,想瞒也瞒不住。
“是啊。”
“官人,为什么你不大高兴?”
朝廷用兵河东宋九不担心,他担心的是后续的事。
主要他记得的历史知识不多,赵匡义两伐幽州是记得的,潘美冤枉也是知道的,然而具体的就不知道了,甚至未来宋朝之前,还以为宋朝军队战斗力很差,杨业军事能力远远超过了潘美。
所以能让他利用的金手指不多。
但正因为知道赵匡义伐北汉后又伐契丹,所以他才担心,因为这次似乎是惨败。
若是按照宋九的想法,先不急伐幽州,而是再等一等,先让乌舍国得到大量的武器,这些武器必增加了乌舍国的力量,那么他们必然向南发展,辽东南部地区多是女真人,现在说法是熟女真,渤海人,以燕颇的能力,就是得到这些武器也颠覆不了契丹,但会严重削弱契丹的实力,起到牵制作用,就象后来的西夏牵制了北宋一样。
还有纺织机械,所有人都轻视了它,但宋九没有轻视。阻卜人的力量不可小视,主要他们太贫困了,纺织机械的改进,不但可以织棉布,也可以织羊毛制品,那么皮毛业就会为阻卜人带来庞大的财富,一旦与宋朝紧密联系在一起,一东一西牵制,就是宋朝不用兵,契丹也会头痛了。
那时候才是收复幽云十六州的时间。
然而赵匡义十分强势,例如处理政务,处理政务最多的不是卢多逊,也不是宋九,而是赵匡义。
现在宋九能给赵匡义带来影响,赵匡义也看重宋九,但还不能够让赵匡义全部认同他的想法。
宋九喝着茶,坐在哪里沉思。
“走,到你家去。”宋九道。
“我也要去。”宋玉在边上闹道。
“那就一起去吧。”
夫妻俩带着一群小家伙来到潘美府上。
潘美家也有一群小家伙,潘怜儿的小弟弟小妹妹们,以及潘惟德与惟固的孩子,一大群小孩子在玩耍。田氏站在边上微笑,这是两家人丁兴旺的表现。
宋九却在与潘美认真的谈话。
“丈人,若陛下拿下太原,又连伐幽州,你认为胜算几何?”
“若那样……”潘美认真的想了想说道:“如果陛下真有此意,必须速度快。”
“为何?”
“幽州多是汉人,我朝大军亲临,百姓必然夹道欢迎,况且幽州留守韩德让乃是一个孺毛小子,因此必须快,抢在契丹反应过来之前,大军抵达幽州城下,那么就有八成把握拿下幽州。若是速度慢,就成了五五之数。”
若没有金手指,宋九一定认为潘美说得有道理。
但是宋九知道没那么简单,特别是这个韩德让,那可是汉朝的萧何,要命的还有一个韩信!
从宋朝国力来讲,应当总体国力更强大了,百姓多了,财富多了,它们也是国力。一个国家想要强大,必须有财政与一定的人口数量以及面积,特别是农耕国家,没有充足的经济与人口数量,根本难以打败游牧国家。就是唐初那么强大,李世民军事能力还远在赵匡胤之上,手下猛将更胜过了宋朝,依然对突厥人隐忍许多年,直到国家平稳以后,才对突厥人动手,而且每次都挑好时机才动手击败突厥人的。至于西汉隐忍的时间更长,经过漫长的文景之治后,才造就了汉武大帝。
隋朝的不算,那是在鲜卑人建立的北周国家身上的寄生胎。
因此,现在宋九了解得更多,更佩服后来的那个皇帝朱元璋,虽然他十分残暴,可他才算是真正的大帝,武功远胜过了赵匡胤。
这是国力。
军事上宋朝没有衰落,除了总指挥赵匡义差了外,精兵猛将大多数还保留下来,因此南方的统一,这些年的恢复,总体军事力量还在开国之初之上。
但契丹那边更强大了。
并且越来越强大,这个强大有四个人,辽景宗耶律贤,让宋九恨得咬牙切齿的萧燕燕,韩德让,耶律休哥!
然而岳父说他是孺毛小子。
轻敌啊。
宋九郁闷地回到家,想了想,又来到书院转了转。
如今书院比以前更繁荣,挤满了数千学子,然而宋九悲哀地发现了一件事,那就是武学的末落。
才开始成立时,因为许多名将来讲学,武学最受学子欢迎。也走出了许多学子,进入枢密院或者让各节度使收召,造成武学一直生机勃勃。然而自从朝廷将节度使权利全部收回去后,这些做书吏的学子多转为各州县胥吏,学习武学的学子也越来越少了。
=》文《=这是一个很不好的征兆。
=》人《=宋九想了半天,心中默念道:“再看看吧。”
=》书《=宋九愁肠百结,其他人却不清楚。
=》屋《=不久朝廷下诏以潘美为北路都招讨制置使。河阳节度使崔彦进攻其城东面,彰德节度使李汉琼城南面,桂州观察使曹翰城西面,彰信节度使刘遇城北面。
原来因为曹翰职位最低,仅是观察使,由他来负责攻打太原城难度最小的北城,但他不服气,盯着了刘遇,说道,你不行,让我来攻打西城。太原城西离北汉宫城近,防御力量最强,由是曹翰吃定了刘遇。
刘遇大怒,谁怕谁啊,他同样是一员猛将,皖江口一战,吃掉南唐十万兵马。
两相争吵起来。宋九看着他们吵,有些挠头,若是从将领能力上来看,真的不错,潘美,崔彦进,李汉琼,曹翰,刘遇,田钦祚,郭进,皆是拿得出手的名将。为什么会惨败呢?
没有人知道宋九的心情,敢抢功是好事,并且是争着抢攻打难度最高的太原西城,说明大家有信心有勇气,但不能让他们一直吵下去。最后赵匡义看了看,比起曹翰这个屠夫,刘遇终是底气弱了,于是将他们互换。
接着以八作使郝守濬充西面壕寨都监,马军都虞候米信,步军都虞候田重进充行营马步军都指挥使,西上合门使郭守文、判四方馆事顺州团练使梁逈监其军。
米信是奚人,生性残暴,可同样是一员虎将。郭守文也不弱,曾随潘美平灭南汉,多立战功。田重进同样也不错,郝守浚差了一点,但也有过辉煌的表现,采石矶那座浮桥就是他搭的,梁逈最差,然而做为监军问题也不大。
接着再诏郭进为太原石岭关都部署,西上合门使田仁朗、合门祗候供奉官刘绪按行太原城四面壕寨,阅视攻城梯冲器用。田仁朗与刘绪又是能拿出手的将领。
再以祠部郎中刘保勋为行在转运使,右补阙高继申副之。
宋九忽然说道:“陛下,这个转运使由臣来担任吧。”
第三百六十一章 必死(上)
刘保勋急了,道:“宋公,你政绩赫赫,御驾亲征,必须由你来留守京城。”
巴蜀灭了,南唐灭了,南汉灭了,荆湖拿下了,吴越与闽国归降,只有晋燕了,幽云十六州大家暂时还没什么想法,唯独功劳就是北汉,又是御驾亲征,这是大好的立功机会,刘保勋能不急吗?
而且宋九功劳够多了,这事儿与你无关,何必凑热闹。
宋九说道:“刘郎中,陛下亲征,十数万大军,无数民夫,后勤尤关重要,若有失误,后果不堪设想,我所以请行,非是邀功也。”
刘保勋无语了。
宋九没有老百姓眼中想的那么伟大,但在大家眼中,同样是文武全能,不但在赵匡胤亲征太原时担任转运使出色,还与何继筠取得石岭关大捷,虽那一战何继筠为主导,但是宋九献过有用的计策,更不要说是广南与交趾。
要阅历有阅历,要战功有战功,要地位有地位,刘保勋拿什么争。
而且宋九对刘保勋十分欣赏,说他是一个纯善官员,大约正是宋九提起,所以皇上才让他担任行在转运使。
他想了好一会,对赵匡义说道:“陛下亲征太原,京城却是根本所在,离不开宋公。”
“陛下,京城有薛公,沈公在,大不必忧也,自世宗与先帝屡征太原无功,此行不能再无功也,固臣请命随行。”
实际宋九真不想争这个功劳。
现在赵匡义肯定没有产生收复幽州的想法。
薛居正反对,不是他保守,或者与赵普一样的想法,即便与赵普一样的想法,也是先南后北,现在南边解决了,难道不北吗?主要一旦无功,十几万大军随行,几个月耗下来,即便不败,也会用掉许多钱帛。
然而赵匡义不会这样想,彼弱我强,能用兵了。而且赵匡义十分渴望证明自己。
柴荣未拿下太原,赵匡胤未拿下太原,但在赵匡义手中将太原拿下了,是否代表着赵匡义胜过了大哥。
但拿下太原,赵匡义会不会产生另外的想法,柴荣与大哥只夺下三关与易州东南部分地区,而自己将幽州再拿下,是否全面超过大哥,若那样,无论大哥是怎么死的,全国上下臣民会心服口服。
所以一旦拿下太原,赵匡义必会又亲征幽州。
然而那样宋军会必败。
现在宋九说什么也不管用,又不大好说,难不成对赵匡义说陛下,你武功不行哪。即便能委婉的进劝,也必须让赵匡义尝到苦头后才能进劝。
宋九要请行,是想将失败损失看有没有方法减少。同时尝试能不能学到一些经验,想出扭转的办法。
现在宋九手中有权,可以办很多事情,然而必须要实际,想法多,最好将倭国灭掉,但可能吗。最好将回鹘、辽东、甚至吐蕃与外蒙一起收回来,提前做到真正的大一统,但可能吗?
首先交通落后造成的管理不便,就让这想法不切实际。如果物格学发展到将交通落后的状况改善的地步,那么不要说外蒙,都能将兵力延到葱岭以西,再度到达河中,控制河中!
所以宋九第一个想法,是宋辽之战,宋朝渐渐占据上风,迫逼那个萧燕燕将玉苹释放回来。
第二个想法就是将幽云十六州拿下。
只要拿下了,北宋就没有危机了。几百年后,谁能想到几百年后?
但暂时第一个想法都不能实现,不过想实现,就必须要认真去思考,认真去观察。
因此宋九必须要亲行。
赵匡义想不到宋九的内心想法,最后笑了笑道:“刘卿,你就勿必争了,这样吧,以宋九为行在转运使,你与高卿同为副使。”
那也行,刘保勋道:“臣遵旨。”
再诏,以命宰相沈伦为东京留守兼判开封府事,宣徽北院使王仁赡为大内都部署,枢密承旨陈从信副之。
这份诏书颇有含味,留守的不是薛居正,而是沈义伦,其实原因很简单,薛居正与赵普关系友善,赵匡义之外,还有赵德昭,赵廷美,天知道呆在京城的赵普会弄出什么妖蛾子。
因此赵匡义对受过赵普陷害的沈义伦反而更放心。
至于王仁赡陈从信更不用说了。
原先赵光义想用赵廷美为东京留守,是想,未下诏书,赵廷美信以为真,但与他相善的开封府判官吕端进谏,主上栉风沐雨,以申吊伐,大王地处亲贤,当表率扈从,若掌留务,非所宜也。
若赵匡义真的想以赵廷美为东京留守,诏书早就下达了,这是假仁假义,做给其他人看的,你不能当真。赵廷美醒悟,请从行,果真赵匡义马上就同意他请行。
但赵匡义仍对京城不放心,以他的心腹石熙载签署枢密院事,再诏书河北转运使侯陟与陕西北路转运使雷德骧分掌太原东、西路转运事。
大军隆隆而发。
赵匡义出发前,将潘美诸将与大臣们召到长春殿宫宴,刘鋹及淮海王俶、武宁节度使陈洪进等皆与。
刘鋹上前说道:“朝廷威灵及远,四方皆四方僭窃之主,今日尽在坐中。旦夕平太原,刘继元又至,臣率先来朝,愿得执梃,为诸国降王长。”
赵匡义大笑。
卢多逊摇头:“第二个安乐公也。”
“安乐公很聪明。”宋九低声道。
刘鋹是与刘禅一样的不要脸,但这是明智之举,李煜倒是聪明,可现在他在哪里?
车驾始发。
契丹闻讯大惊失色,连忙派耶律拽刺梅里为使,匆匆来到宋朝,在临城县撞到赵匡义,问赵匡义:“何名而伐汉?”
他们让柴荣与赵匡胤打蒙了头,这时候还没有找到自信心,因此虽不满,仅是询问。
赵匡义答道:“河东逆命,所当问罪,若北朝不援,和约如故,不然,惟有战耳!”
赵二杀气腾腾,将耶律拽刺梅里吓了一大跳,逃回了契丹。
宋九正好坐在下首,看到赵匡义信心满满,神色古怪。
赵匡义问道:“宋卿,你想说什么?”
“陛下,臣以为战略上可以藐视敌人,战术上却要重视敌人。”
宋九想了许久,一直想不明白挽救的办法,而且他内心对耶律休哥很害怕,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待拿下太原后,得知赵匡义的下一步军事计划,再与潘美商议。
大军渡河,有官员呼道旁,自言献封事,赵匡义命黄门接过来看,乃临河主薄宋捷,敢情他想学张齐贤,自赵匡义毛遂自荐,自我推销。封事上说得乱七八糟,可是赵匡义看到他的名字,宋捷,十分欢喜,好兆头。
这就象赵匡胤看到宋九的名字一样,宋九,宋久。宋捷,岂不是宋军大捷?立即授予太仆寺丞之职。这是半路搞笑的一幕,但赵匡义继续在调兵遣将,以刘保勋为北面转运使,解晖与折彦赟攻打隆州。又闻听北汉依险筑城,再命尹勋攻隆州,三面围敌。再调齐延琛与候美攻孟县。
一路行驶,一路不停地增加兵力。
另一场大战却已打响了。
大军未发之前,赵匡义诏郭进与田钦祚率军先赴石岭关。
从这一点来看,赵匡义就不如赵匡胤。
宋朝欲攻太原,契丹必然会派兵来援,赵匡胤是等到契丹军队到来时,才派何继筠反击。但现在大军未发,赵匡义就先派孤军深入石岭关。
这中间的区别就象巴西踢国足,会不会派人来看录像,拳来拳挡,脚来脚踢,然而国足踢巴西,就必须要先看录像,先派兵布阵。正是因为没有把握,所以赵匡义才先调兵去石岭关。
非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赵匡胤干过,赵匡义想学,但肯定学不好。可就是赵匡胤运筹运帷,那也是对付巴蜀南汉,不敢用在契丹人身上。
兵法说水无常形,兵无常势,同样的却月阵,史上只用过一次,同样的背水一战,韩信用是大胜,若是赵匡义用那将会是三军全没。
这种提前调派,马上会让赵匡义,宋真宗两人吃上大亏。
然而这次赵匡义误打误撞,却是调对了。
正好北汉将兵力压缩在几个关健地方,郭进几乎畅通无阻地来到石岭关下,在这里北汉布下一个大营,郭进到达后,马上下令进攻,毙敌无数,仅是战俘就抓了一千多个。
但不能称为大战,北汉兵一出太原,什么也不是。
然而郭进也没有想到这次契丹派兵这么快,前面得到石岭关,后面就听到契丹派南院宰相耶律沙为主帅,冀王耶律敌烈为监军,又派南院大王耶律斜轸为侧应,左千牛大将军韩讬、大同节度使耶律善补为本路军南援,三路庞大的兵马,都胜过了那次赵匡胤来伐太原时契丹援救的兵力数量,互有援助,向太原层层推进。
郭进想了想,让田钦祚留守石岭关,他主动带着大军出石岭关一路夺向东北。来到石岭关东北一百多里白龙山下,这里都是胡汉交界处了,与契丹军队碰撞在一起。
两军隔着一条大涧相望,耶律沙观察到这支宋军阵型整齐,杀气凛然,隐约感到不好对付。于是犹豫不决,这是明确的做法,再等一等,另一个狡猾的大将耶律斜轸来了,战争可能会是另一种走势。然而监军耶律敌烈狂傲无比,强烈要求耶律沙出击,并且带头冲向大涧。
那只好战。
等的就是这一刻。
郭进等到契丹人半渡时,发起了进攻。只是一会儿,契丹大军崩溃。
几万逃兵散于满山遍野,郭进在后面猛追不舍。幸好耶律斜轸赶上,将大军放开几个豁口,让败军撤到后方,又于前线组织兵士放箭,不让宋军挟着大胜之势杀进来。
郭进犹豫了一下,这才下令撤军回去。
一旦三军崩溃,那种惨况不堪想像,若是其他人,早让逃兵将阵型冲散了,那种后果可能让郭进将数万契丹兵马全部吃下。但眼前这个大将不仅没有让败军将阵型冲散,还及时的组织了防御,不简单。
耶律斜轸……郭进记住了,然而,然而他最后却没有将这个消息带回去……然后惨剧发生。
这一战宋军击毙了一万多名真正的契丹将士,包括耶律敌烈,耶律沙的儿子,数位上将军。
郭进徐徐撤回,但刚回到石岭关,就听到一些不好的消息,郭进出击,北汉也来反攻石岭关,田钦祚闭寨自守,不敢出战。随后契丹大败,北汉兵也仓皇撤退,田钦祚还是不敢追击。这还能用田钦祚手中的兵力少做借口,然而田钦祚非但没有心思作战,反而用将士的薪酬军粮谋利。
大捷报于赵匡义,赵匡义大喜。也同时将田钦祚的做法报于赵匡义,赵匡义贬田钦祚为睦州团练使,但继续让他做护军。
宋九隐隐感到这份处罚有些不妥,可没有太在意。
宋军开始攻打太原城了。
第三百六十二章 必死(下)
赵匡义先让兵士剑舞。
宋九虽佩服那几百名舞剑的兵士,这玩意儿真是技术活,一个不小心未接好剑,就会当场死亡。
然后下令攻城。
为了彰显他武功不比大哥差,赵匡义亲披盔甲,冒着箭雨在前线指挥,大臣进劝,赵匡义说道:“将士争效命于锋镝之下,朕岂能坐视之。”
不管怎么说,让他这一折腾,所有大兵脑门上全部在冒热血,不要命的往城头上猛攻。
同时数万箭雨向黑去一般飞入城中。
后勤是属于宋九管理的,这些年课铁产量稳步上升,与宋初课铁量相比,那是惊人的数字。充足的钢铁,以及良好的经济,使得这些年制造了无数盔甲武器。
宋九随赵匡义来攻打太原时,兵士一半还继续穿着各种布甲皮甲与纸甲,但现在九成以上皆是铁甲,七成换上了新盔甲。此行带的武器同样惊人,几千万支箭矢,几百万支专门用于伏虏弩所用的强弩,几千台虎炮,因此赵匡义大手一挥,每次进攻都发放几百万支箭,但这几百万支箭眨眼之间就射完了。
甚至还动用了火药。
然而在北汉坚守下,太原城仍坚守不倒。倒是从城头上撤下来的宋军带来几个俘虏,从他们嘴中得到一件事,刘继元在城中出十钱换一箭,已经收集了几百万支箭。
赵匡义大笑道:“为朕所贮也。”
攻破了太原城,这些箭还是宋朝的,可关健它们是谁制造的?在未攻下太原之前,这些箭能不能用来杀伤宋军?
就在两军血战之时,传来一个不好的消息。田钦祚贬成护军,可还有一部分监军之权,继续奸法谋利,郭进劝他也不听,反过来羞侮郭进。郭进一怒之下上吊自杀。
田钦祚先是说郭进病死,不过这消息肯定瞒不住的。
宋九大惊失色。
在赵匡胤手中,真正与契丹发生的战役并不多,一次是曹彬李继勋等将合作,在平晋击败六万来犯契丹军队,但那次不能算是两国真正交战,虽说是六万兵马,大多数是北汉的,而且属于河东南方,又有城池可以倚守,水份多。
田钦祚三千打六万,只是起了拖挡契丹大军南下,未能真正击败,虽不错,依然有水分。
另外就是何继筠的石岭关大捷。
然而中间有赵匡胤谋划之力,不能算是何继筠真正独立的战斗。
最后就是宋朝史官可能不想记载,实际意义非同小可的马仁瑀主动出击的那次掳获。契丹能打草谷,我们宋朝也可以打你们契丹的草谷。打来打去,宋朝边境上百姓很少,后面是庞大的中原,然而幽州若因为宋朝时常来打草谷,百姓不得耕种,那就会出大事。
正是这种忌惮,使得契丹默视宋朝一统江南,不敢南下。
后来却没有人注意,在数次大败下,只敢被动防御,于是契丹来打草谷,西夏来打草谷。直到范仲淹时,才提出类似的想法,最终在章楶手中实现,那就是章楶有名的浅攻战术,一度差一点使西夏灭亡。
但这次还不能算是正面会战。
只有郭进这次是真正的大会战,以少胜多,全是契丹兵士,野战,大捷,独立指挥。
若是放在几个月后,这样的大捷那就算超级大胜了。面对契丹大军,能做到这一点的,整个宋军将领不会超过三人。甚至宋九怀疑他的岳父都未必能做到。
然而就这样死了,并且因为陵侮不平自杀,这让宋九很弄不懂,就是田钦祚为监军,权利也并不比郭进高,而且仅是说了几句话,就能逼得郭进自杀?
宋九看着赵匡义,忽然醒悟,郭进是必死啊。
不管立不立功,也是必死,否则田钦祚犯错后,不调走,仍为护军。
这使他又想到另一个人,张琼。
这哥俩……
宋九不由一声叹息。
有暗的一面,也有光的一面。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让宋九还是很赞赏赵匡义的。
血战了一个多月,太原城沦陷。这一个多月,在赵匡义刺激下,宋军那是不要命的进攻,死了无数兄弟伙伴,皆杀红了眼。闻听城破,三军不要命地往城头上爬,那一刻杀气冲天,几乎整个太原城上空都布满了血气。
赵匡义喝道:“三军勒麾稍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