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品富贵-第1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你们为什么对她一起这么关心?”

“二郎,南下有风险。”

“是有风险,但二郎,将角度换一换,自古以来,从婴儿计算,将战死的,病死的,灾害死的,或者其他原因不得善终的扣除下来,有几人是正常死于晚年?人生七十古来稀,非是人活不到那时候,而是非正常死亡比例太高了,因此很少有人能达到你先父那样的高寿。这样一想,南下那一点风险又算什么?不但我让她去,等我家宝儿玉儿稍稍长大一点,我也让他们南下呆上一年两年才回来。”

“啊。”

“为何中兴之君不是太多,为何又说富不过三代,正是他们在温室里长大,不知外界饥苦,为何汉宣帝作为中兴之主,善始善终,正是他有一段宝贵的民间生活经历,才造就了明君。所以我让两个孩子南下呆上一段时间,给他们磨历机会。”

“弟媳,你同意?”

潘怜儿点头。

“你们夫妻果然是一对,与他人想法两样。”符昭寿啼笑皆非带着两个洋婢回去了。

潘怜儿问道:“你对柴家那个孩子有何看法?”

“看什么看,若是其他人家孩子我倒也无所谓,只要人品中就可,但他是柴荣嫡系孙子,你认为陛下会同意?”

“难怪不同意。”

“帝王心思哪……”宋九叹息一声,但不是为柴家叹息的,而是为接下来那件事发出谐叹。

马上宋九就要面对这个帝王心思了。

第三天宋九去政事堂,赵匡义忍不住问道:“宋卿,李瀚提议你想好没有?”

宋九入朝后,大多数奏折,或者诏书,他皆没有反对,然而对大多数却进行了变动,这个变动是在原诏书上做了修改与补充,进一步的完善它们。

但宋九本身却没有推出大的改革与诏令。

这一点与后来的宋朝名相王旦,吕夷简很相似,也就是喜微调,而不是大动作的去折腾,以免波及到太多利益纠纷,产生麻烦。不过与老好人式的王旦相比,宋九多了一份活泼与主动,与大权在握式的吕夷简相比,宋九多了一份谦逊。

也许宋九还远没有达到房杜姚宋的高度,但是能与戴至德、郝处俊这些名相相媲美了,关健宋九还年青,有无数上升空间。

这让赵匡义很欢喜。

李瀚提议,赵匡义草诏,交给中书审阅,做为文人,无论卢多逊或者沈薛,自然对此举万分赞同,但在宋九这里扣下了。

大家想法是一样的,认为宋九是想进一步的完善它。

事实它也需要完善,难不成下一道诏书,自此各节度使不再辖管州县就结束了?

不过时间拖长了,赵匡义终于沉不住气。

他的心情宋九能理解。

向拱张永德等人罢去节度使,不是没有节度使,还有。

平卢节度使赵延进,归德节度使高怀德,彰信节度使崔彦进,天平节度使石守信,泰宁节度使折御勋(折御勋非直管,是留后代理),山南节度使潘美,忠武节度使曹彬,义成节度使杨信,镇安节度使党进,永清节度使孟元喆,成德节度使刘审琼,彰德节度使李汉琼,义武节度使祁庭训,安国节度使郭贵,昭义节度使乐继能,建雄节度使王政忠,永安节度使折御卿,保平节度使杜审进,定国节度使冯继业,保大节度赵赞,静难节度使宋偓,雄武节度使张炳,定难节度使李克叡,淮南节度使候斌,忠武节度使王审琦……等等。

在赵匡胤手中一共产生了四十多个节度使,后来陆续取消了几个,但大多数保留下来。

赵匡义这一年来取消的节度使最多,但继续存在着近三十个节度使。

中间还有取别,例如折御勋的泰宁节度使是暂代,它无关紧要,曹彬等人的节度使成了虚职,是拿工资的,取消领代州县的实权也不会在意,李克叡与折御卿的节度使是西北王,有没有更不会在乎,人家甚至都不拿朝廷的工资。

然而还有近二十位节度使是真正有实权的节度使。

一旦取消,权利减少,隐形的收入也相对减少,要命的是他们手中还有数千兵士。

是李瀚提议的,但李瀚仅是见风使舵。

赵匡义罢免了赵普张永德等人节度使,其他的例如张全操犯了错误,李继勋告老,多达近十位节度使取消,可朝廷也没有再授予新的节度使,等于大幅度削减了节度使数量。

其次赵匡义三月时又下诏,让各节度使子女进京担任班职,虽授了官,但实际是人质。

因此李瀚猜测赵匡义的心思,提出这个建议。

不过这让有些节度使不悦了,而且这些节度使多是赵匡胤提拨上来的,有的是赵匡胤的心腹,赵匡胤死得莫明其妙,部分节度使与大臣心中略略有些不满。

一旦拖久,不能执行,引起骚动,骚动的后果严重就会导致哗变,最后甚至能威胁赵匡义的皇位安全。

但实际整件事的背后推动者是赵匡义。

之所以如此,还是他的帝王心。

北宋立国时诸将士轻视他,让他对这些将士不放心。

安史之变,藩镇割据,五代更替,给国家与百姓带来了沉痛的教训。

军事上赵匡义一直是短板。

应当来说,也不全是坏事,举宋一朝,武将没有形成国家危害,至少内部比较安定。

让宋九感到惊讶的是他发现赵匡义非是想黜武重文,朝廷拨出更多的钱帛用于豢养兵士,制造武器盔甲,赵匡义本人时常检阅禁卫军,又刚刚在城南建阅兵台,由崔翰指挥,检阅所有京畿地区军队,看到长达二十里路的军队号令如一,阵型整齐,赵匡义十分高兴,将他的黄金衣带赐给崔翰。

但是,但是……

有军队,没有得力大将能成么?或者大将积极性不高,又能打好仗么?

强行劝阻是不可能的,为了这件事,宋九想了许久。

看着赵匡义,宋九道:“陛下,臣以为一个人想要成功,一是天运,二是努力,三是智慧。青年有作为的唐明皇造就了明相姚宋二张,晚年昏庸安于享乐的唐明皇却造就了李林甫的专权,杨贵妃艳名史册,杜子美的悲凉诗篇,唐朝的衰落。若是臣不遇到陛下,也不可能坐在政事堂议事,这同样是臣的天运。”

宋九对后来一句名言很不耻,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与百分九十九的汗水,然而若没有运气能成么?若是爱迪生跑到工匠为下品的明清,他能不能有那样的成就?

所以一个人的成就七分打拼,三分天注定,这个七分打拼里还包括了努力与智慧,运气在一个人作为当中占的比例不低。

当然,宋九在这时说这句话,能得到更多人的认同。

不过赵匡义古怪的看着宋九,不知道宋九说一个人能不能成功,与削节度使之权有何关系。

第三百五十八章 矫正(下)

宋九徐徐说道:“同时要努力,若是臣不努力,谦逊,兢兢业业,就是陛下包庇臣,其他人不认同,纷纷弹劾,陛下也不得不将臣的官职拿掉。”

赵匡义额首。

“但不能忽视智慧,臣年少时不知事理,一心想考取进士,然诗赋非臣之所长,屡屡落第,若是臣不改变方向,从此定会泯然众人矣,甚至此时会十分落魄。然而臣改变了方向,发挥臣之所长,渐渐进入先帝与陛下法眼,这就是智慧。”

“决策也需要智慧,臣首先说节度使由来,唐朝实行的是府兵制,前期唐朝强大无比,往往多次以少胜多,伤亡也不大,因此每次出征所获足以弥补军费赏赐抚恤费用,将士积极性高,又有充足的耕地安置府兵家属,故造就了一支强大的府兵。后来唐朝自高宗晚年,武则天渐渐掌权薛仁贵兵败于大非川起,伤亡越来越大,纵观武则天掌权时起,在她手中唐军就被契丹与吐蕃伤亡了近五十万之众。”

前世宋九对武则天褒大于贬的。

这一世看了更多史书,认真反思,却是贬大于褒,虽然在内治上武则天还可以,但在军事上太差了,诛杀诸多名将后,每战每败,大非川之战,青海之战,寅识迦河之战,罗汗山之战,黄獐谷之战,东硖石谷之战,往往一败就伤亡多达十万军队,若放在三川口之战,仅伤亡数千军队就震动朝野的宋朝,简直不可想像。

不能因为武则天是一个女人做皇帝很了不起,就将武则天无限地夸大。

“伤亡巨大,赏赐不足,耕地紧张,产生恶性循环,再加上府兵征调速度的缓慢,由是府兵制度崩溃,唐朝这才设置节度使制度。才开始是比较好的,对外数次战役,胜多败少,国家也渐渐强盛起来。但因为唐朝武将也入相,李林甫为了专权,剥夺汉人为节度使领兵作战的机会,多任胡人为节度使掌兵。不一定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例如党进将军,唐朝的黑齿常之,哥舒翰,高仙芝等人。然而唐明皇越来越昏庸,无限放大节度使之权,安禄山一人兼带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有行政权,有兵权,有财权,还允许他铸钱币,其管辖面积胜过了北汉数倍,几乎囊括了河东河北大部分地区,比吴越面积还要更大,由是尾大不掉,这才产生了反心。若是他仅有一镇节度,敢不敢谋反?”

“未必……”卢多逊想打断宋九的话。

“卢公,我知道,唐朝后来许多藩镇管辖面积不大,可也不听朝廷调动,五代时更糟糕,但那是国家衰微的产物。我也非是反对朝廷此举,仅是说节度使的由来,以便决策。”

“有两点,这些年边防军对契丹始终占据着上风,有诸将的功劳,也有政策上的便利,他们可以独立调动地方赋税,可以多商盈利,也有了钱帛招募勇士,收买密探,奖励将士,若是全部收回去,那会造成什么后果?”

不但如此,赵匡胤还善待这些大佬,郭进修的豪宅超过皇家规模,大臣弹劾,赵匡胤反而大骂,让郭进有事急速造来,无使复言。

所以马仁瑀敢孤军深入,将幽州西北数州抢之一空,再加上田钦祚三千打六万,契丹人才寒了心。

不然契丹岂能坐视宋朝平安的将南唐收回去?

这个就不能说了,赵匡义会很不快的。

“其次一旦全部取消节度使,将不知兵,兵不知将,大战来临,如何保证胜利?”

“那你认为如何?”赵匡义眼中略略闪过冷意,沉声问道。

“节度使制度危害严重,此时取消,上下赞同,这是天运,也是天时。但臣以为还需要智慧,与努力。”

“何为努力与智慧?”

“努力与智慧就是聪明的定位,吸其长,去其短,以便正确的决策。这些天臣一直在考虑其优弊,始终还没有完全想明白。但臣以为可以取消,也要保留部分。首先是中原与南方危害不大,这些节度使可以取消,让官员正常治理,以便政权集中,利于国家统治与安宁。但西北与北方的边区却要甄别出来,未必设节度使,但可以设置一些观察使与团练使,而且这些边区百姓耕地少,多是兵士屯田,朝廷可以将财政税权继续下放给诸将士,以便他们灵活机动的对付来犯敌人。不过管辖范围要进一步缩小,好使一些将领不会产生野心。”

赵匡义脸上阴冷终于去除,出现犹豫之色。

“再者,人有所短,也有所长,文人长于治理,武将长于领兵作战,固臣以为这些观察使与团练使必须由武将来担任,文官莫要干涉。最后就是轮戍制度化,诸将士轮戍三年一换,分成三班,以便让各个团练使与观察使了解大部分下属,弥补轮戍制度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一些缺陷。”

“诸卿,你们意下如何?”赵匡义看着薛居正、沈义伦、卢多逊、曹彬、楚昭辅、潘美与王仁镐问道。

薛居正与沈义伦沉思,曹彬习惯性的沉默,潘美与王仁镐权利稍小,这是很大政策的变动,不好插言,并且潘美还需要避讳,倒是楚昭辅说了一句:“若是这样,臣以为可以。不但扬长避短,而且避免了矫枉过正。”

“那就这样吧,卢卿,你来草诏。”赵匡义道。

不能再拖下去了,必须雷霆般地通过执行,以免产生意外。

卢多逊写草诏,还不能称为诏书,必须由知制诰再誊抄后,才能称为真正的诏书。

宋九又道:“臣刚才说的是将,还有兵问题同样未解决。”

“说来听听。”

“先帝有惩唐朝府兵制度与藩镇制度的弊端,固将禁兵养于京城之中,然而这个弊端更严重。”

“继续说。”

“若陛下想听,可否让臣出宫,带一个百姓进宫。”

“这不妥当吧。”薛居正道。

“无妨,宋卿,你带他进宫来吧。”赵匡义道。

如果说赵匡胤英明神武,或者说皇上,你在军事上远不及你大哥,那叫不识相。

但说补充修正赵匡胤的政策,赵匡义会十分喜欢。

宋九心中哭笑不得,离开政事堂,许久,带了一个长相秀丽的妇人进来。

妇人吓坏了,都不知道怎么行礼。

宋九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民女叫何四娘。”妇人哆嗦地答道。

“你夫君是谁,从事什么行当?”

“夫君名叫李瑞,是天武军兵士。”

“他是禁军兵士,为何你要做军妓?”

“易安,你将一个军妓带到皇宫来,未免……”沈义伦说道。

“沈公,问题严重啊,请允许我失一回礼度。何氏,你回答本官。”

“民女家中贫寒,又有两个孩子,夫君薪酬不足以养家糊口,民女只好做军妓……”

宋九点点头,让太监将她带下去,然后看着赵匡义说道:“陛下,这就是大问题所在。朝廷虽是好心,然而包括厢兵在内,军士数量多达三十余万,一旦与北方有战事,兵士数量会更多。特别是禁兵,多在京城,京城物价昂贵,又有一些不好的中低层将领克扣下层兵士的薪酬,大多数兵士不能养家糊口。以前先帝时,征荆湖,南唐,巴蜀与南汉,哪里各州各县皆有些财富,通过掳掠财富,可以弥补一些收入上的不足。但中原即将一统了,大敌是北方。试问出兵北兵,能掳掠到什么财富?”

“或者朝廷提高兵士薪酬,使他们养家糊口,可臣计算了一下,一家打算四到五口人,想要在京城能勉强温饱,再加上将士克扣的部分,将领的酬劳,武器盔甲的制造保养费用,养一个军士最少得花费一百多缗钱。那么三十多万兵士最少需四千万缗。国家一年的总收入全部花在将士身上,还会不足。但若保持原貌,就会出现这样让妻子去做军妓的凄惨状况,连家人温饱都不能解决,试问他们作战会不会积极?”

这同样也是大问题了。

“而且京城是繁华之地,这是好事,可是禁军久在京城,难免会沾染一些浮华,浮华不怕,但放在军队上就会可怕,这批将士南征北战,是悍卒,但到了他们老去的时候,下一批将士如何得用?封常清兵败洛阳,难道封常清不是名将?非是他不会领兵作战,而是所征用的兵卒皆是东都洛阳纨绔子弟,怎能是安禄山手下将士的对手?”

“你认为该当如何?”

“禁兵拱卫京城用意是好的,有了庞大禁兵在京城附近驻扎,各地就不敢大肆谋反叛乱,然而不一定非要全部在城中。朝廷可以将大部分禁兵放于京城周边郊区,如今人烟还不算密集,有许多旷土可以开垦,那么可以划出许多耕地作为禁兵的永久性屯田,抽空耕种,部分上交军营,作为后勤供给,部分规禁兵自己所得。再于其间划出一些桑林之地,让其女眷植桑载麻,增加其收入。同时生活在郊外,生活成本也会下降。一家人温饱了,兵士才会有作战的信心。”

眼下实现这一条不是很难,难就难在大部分兵士未必乐意放下身体去耕种,但可以做微调处理,慢慢地推广。往后去,人烟密集了,耕地紧张了,想执行都不可能了。

“所谓兵者,乃是用来作战的,而非是一个昂贵的玩具。因此务必将军营里的老弱病残羸弱者全部淘汰掉。制订严格的退伍制度。除将领外,兵士达到五十,气血已衰,上战场作战战斗力下降了,因此五十岁后全部要退伍。但朝廷必须拿出两百缗钱,用于他们安养晚年,或买地,或经营,或购宅,或生活,让他们老有所养。”

“这会花去不少钱帛。”薛居正道。

“是如此,但薛公,你可曾从另一面计算过,将兵士放在郊外,无论用什么形式屯田,朝廷都不需要负担他们的粮食布帛了。即便负担,数量也会减少,这一年会花去多少钱帛?并且还有一个隐形的,这些粮食布帛不能用市价来计算,它们都是从各地运来,沿途需要多少劳役?将这些节约的费用计算下来,几十年会节约多少,岂止是两百缗钱。同时又减少了多少百姓的劳役?而且放于郊外,让兵士远离浮华之地,也会提高军队的总体素质。”

戚家军之所以强大,不仅是训练有素,戚继光的指挥能力,还有关健的一条,戚继光全部用农民为子弟兵。

不用戚继光举例,只要宋九提起了,大家也能想到。

“最后就是将抚恤制度也要制订下来,一旦有了丰厚的战功赏赐与抚恤,那么将士作战时不但有积极性,也减少后顾之忧。这样的军队,才是长久之计。”

若这些举措通过了,将是一场大折腾。

但无论怎么折腾,会使宋朝黜武重文的弊病削弱。

而且宋九也想了许久,之所以一反他以前的做法,来这场折腾,还是有内在基础的。

现在宋朝仍在草创阶段,就象一张空白纸一样,想构画比较容易,最少比王安石变法时阻力要小得多。

其次赵匡义内心深处只是对大多数将领不放心,想打压的是他们,而非轻视武功,尽管他的做法最后导致了宋朝彻底的轻武。

再者,赵匡义雄心壮志,喜欢折腾,不怕折腾,这一条与后来的宋神宗差不多。

宋九将他的想法说完了,但他说的不能算,薛居正说不算,卢多逊也不行,实际到了他这一步,不得不佩服赵普这些权相,想让皇帝言听计从,何其困难,那是对心理、时势、言语、政务无比了解,才能实现。

自己不要说对国家不好的提案,就是好的提案,也未必能让赵匡义言听计从。

两相比较,自己离赵普,差得太远了。

不过现在还好,赵普没有话语权,否则自己也学曹彬?

宋九收回心思,看着赵匡义。

第三百五十九章 杀气

“易安,陛下新登基不久,如此,天下熙熙攘攘,未必妥也。”薛居正说道。

如果拿下节度使,也许还有点容易,但再执行宋九的政策,禁兵反感,就可能引起更多的变故。

“薛公,非也,契丹有诸多部族,为何能迅速调节大军?翰鲁朵也!”宋九道。

耶律贤当了皇帝后,拥护他的汉官高勋封为南枢密使,加拜秦王,韩家的韩德让先为上京留守,后为南京留守,拜燕王,实际等于将南大门交给了韩德让。

随着这个变化,一系列的典章制度与军队制度也渐渐成熟,那就是南北面制,北面称国制,是契丹人的,南面称汉制,给汉人预备的,又在北面官当中再分南北枢密院,是全国最高系统,军政财权一把抓,又分北南宰相府,由皇族后族成员主管,这个是荣职,只有“佐理朝政”之权,北南大王院,相当于各族的大管家,北南宣徽院,类似工部,大惕隐司,掌管皇族政教事务,夷离毕院,刑部,敌烈麻都司,礼部,大林牙院,翰林院。

南面官与北面官差不多,区别就是用的是汉人官职,多与唐制差不多,另外就是只能管理幽云汉人地区,北契丹人可以担任南面官,可汉人想登北面系统的大门很难。

这就是最早的“一国两制”。

另外就是宋九所说的翰鲁朵制,这个成立时间很早,汉语译过来就是帐幕之意,早在阿保机时就从全国海选出来精锐兵士,组成了皇帝亲卫队,与皇帝形影不离,这就是翰鲁朵,随后每一任皇帝都会组成一支翰鲁朵。

翰鲁朵入则居守,出则扈从,若是皇帝死了,他们又作为遗产由下一任皇帝继承。

平时他们在契丹划出的地盘放牧,自给自足,因此不需要国家来担负费用。出战时契丹也不出军饷,来自何处,靠他们抢去,所抢来的全部属于他们自己的。

这是在唐朝府兵制上延伸出来的产物,但宋朝不能执行它。原因很简单,宋九也说过,打巴蜀南汉南唐,兵士积极,是因为有财富可供兵士掳掠,但打契丹,能抢到什么?然而契丹开战,那怕是平灭各部族叛乱,也能得到牛羊奴隶,更不用说是对付汉人了。

正是这种古怪的制度,又因为他们聚在一起,契丹轻易的不需任何费用,得养十万大军,到开战时又能迅速将十万大军聚集在一起。

宋九说出翰鲁朵,几人终于沉默。

契丹有契丹养军队的办法,宋朝有宋朝养军队的办法,赵匡胤将禁兵一起放在城中养,无非就是将大军控制在朝廷手中,而非是在地方,以免叛乱产生,可是成本太高了。

因此宋九借鉴了唐朝府兵制,藩镇养兵制,契丹翰鲁朵,宋朝禁兵制,想出这种新的养兵制度。

大家都在改,为什么到了赵匡义手中不能改革?

而且宋九所说也不能不重视,刚才的军妓也让几人感到震憾,连妻子都在卖身,这样如何让士兵愿意奋死作战?

宋九提起这个翰鲁朵,终于让他提议得到通过,赵匡义诏书,从开封、郑州、洛阳、孟州、滑州、宋州等京畿周边地区十二个州府划出五万缗耕地,作为禁军的永久性屯田,将禁兵由城内向城外转移。

但实际执行下去,还是引起无穷的麻烦。

为了高昂的退伍费用与抚恤赏赐费用,三司官员不高兴,群臣反对。

然而没有它们,大多数兵士不愿离开京城,那么会直接导致禁兵哗变。

到了下面,又因为屯田与百姓产生了诸多争执,还有许多将领贪没屯田所得,或者变相地额外占有耕地,租佃给百姓耕种谋利。

花了一年多时间,才勉强将城中的四分之一禁兵迁于郊外。

这也在宋九意料之中,权当是在江州折腾了一回。宋九此举着眼的不是现在,而是未来。

而且在他的建议下,各边防将领权利得以明确保留,只要不改变,那么北宋以后再也不会出现文人领兵,太监挂帅的情况。

除了这一条,在其他方面,宋九还是赢得了广大士大夫交口称赞。做事细心,为人低调谦虚,有耐心,提拨后进,考虑全面,仁政爱民,也懂经营之道。这一年多来,在宋九处理下,国家财政越来越健康,至少做为一个参知政事,当之无愧。

……

宋九看着奏折,范昱上书说钱氏据两浙八十年,外厚贡献,内事奢僭,地狭民众,赋敛苛暴,鸡鱼卵菜,纤悉收取,斗升之逋,罪至鞭背,少者数十,多者至五百馀,讫于国除,民苦其政,请朝廷罢除之。

宋九在后面批注,汝心意佳,然勿多言,否失之磊落也。

然后将它交给赵匡义审阅。

宋朝拿下江南,都眼巴巴地看着东南,晋燕也想,但那将是恶战,东南才是主要的。

钱椒来到京城,卢多逊等大臣请求赵匡胤将钱俶留下,谁知赵匡胤不同意,反而对钱俶说,有我在一天,你就会平安地做吴越王。

赵匡胤死了,赵匡义登基。

钱俶让他的长子钱惟演带着庞大的贡品来京城贡贺。

可是赵匡义屡诏他来京,钱俶无法推辞,不得不来。

但这一回赵匡义没让钱俶回去了。

宋九也赞成留下钱俶,虽这件事做得不地道,不过让东南独立,那成了什么,难道将历史倒退,实行商周的诸候制?而且接下来与契丹鏖战,更离不开东南的支持。

可是钱俶做了一件糊涂事,他不满意赵匡义的做法,一连上了三十道奏折,请求赵匡义恩准他回杭州去。又从吴越运来大量钱帛,贿赂官员,包括宋九,都接到他一大批昂贵的礼物。

实际宋朝于公于私,不可能让吴越存在了,这样做不但得不到有用功,反而会引起赵匡义的疑心与反感。

但钱俶有他的想法,难道在京城做阶下囚比在杭州做国王更好?因此钱俶与他大部分臣子继续要求朝廷将他们放回去。

然而这时陈洪进突然献出漳泉二州来归,陈洪进老了,六十四岁,要地盘没多少地盘,要兵士没多少兵士,看到朝廷又将钱俶扣下不放回去,知道赵匡义用意了,主动献土投降,求一个富贵太平的生活。

赵匡义大喜望外,封陈洪进为同平章事,让他的长子陈文显为通州团练使,仍回去掌管泉州,又让他另一个儿子陈文凯为滁州刺史,仍知漳州。

那天京城全城欢庆,可在欢庆之余,大家不由地看着驿馆。

陈洪进突然的献土,导致钱俶无后路可退了,但他还是不甘心。还好,他手下有一个头脑清醒的,崔仁冀,进劝道,朝廷意可知也,大王不速纳土,祸将至。

但其他大臣依然七嘴八舌,崔仁冀又问了一句:“今在人掌握之中,去国千里,只有羽冀才能飞去。”

各位,你们长翅膀没有,若没有,请问你们有什么办法回杭州?

钱俶无奈,献出吴越八十六县,五十多万户百姓。

由于他的不自觉,享受不到陈洪进的待遇了,朝廷核派官员前去知两浙诸州事,卢多逊推荐范昱,宋九与范昱南下共事过,两人关系不错,宋九同样认为范昱是一名良吏,能文能武,仁政爱民,颇有其父之风,因此以范昱权知两浙诸州事。

这是范昱去杭州后写来的第一份奏折。

在奏折里范昱过于丑化了钱氏对两浙的治理。

是不错,吴越税务有些重,但那是无奈,为了自保,吴越不得不养了十来万军队,同时又要向宋朝每年纳贡大量金银钱帛,税能不重吗?

但钱氏治理吴越并不差,例如吴越首先发明用笼石法治理钱塘江,大修水利,开发太湖流域,使得东南人烟成为全国最密集的地区。仅是一个苏州与浙江,福建少量北部地区,户数达到五十多万,这容易吗?

甚至正因为钱氏的治理,为宋朝提供了最重要的供给基地。

如今吴越归宋,不需要进贡,也不需要养活那么多军队,朝廷可以宽赋于民,还能收买吴越百姓之心。

范昱此举是很正当的。

然而也不需要过份贬低钱氏的功劳,在内政上,除了宋朝,余下数国无一国及吴越!

而且因为钱氏的献土,朝廷不需要征伐,能得善始善终,还能减少无数军士百姓不必要的流血牺牲,况且以前吴越对宋朝的帮助,从这几条来说,钱俶是有大功于宋朝的。

范昱丑化钱家,有点儿嫌得是小人之心了。

赵匡义看了奏折,又看了宋九的批注,忍不住笑了起来。

这是小事儿,正好国家库充足,于是下诏免吴越一年所有赋税。

然后他眼睛看着西北方向。

但在这之前,还有一件事要办。

数月前,三馆竣工,他召群臣参观,也召见了李煜与刘鋹,曾问李煜:“闻卿在江南好读书,此中简策,多卿旧物,近犹读书否?”

问他是不是在读书是假的,实际是警告李煜,你的国早成了我的国,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