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品富贵-第1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猩侠矗渌哪忝遣还堋!

徐铉见到赵匡胤劈开第一句便是响亮的声音:“陛下,李煜无罪,陛下师出无名!”

不能因为李煜不参加什么烧柴祭,就要派大军来灭国,这个理由太勉强。

群臣鸦雀无声,有人害怕赵匡胤一怒之下举起玉斧往徐铉嘴巴上抽。

第三百二十八章 才子(下)

但赵匡胤没有动怒,而是让他走近说话,徐铉再出惊人之语:“李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为何见伐?”

于是满肚子委屈一一倒出,说了几百句。从古到今,旁征博引,言语哀切,其言悲咽,若不是怕赵匡胤会动怒,有的文臣都开始听得摇头晃脑了,这才是第一流的文士!

赵匡胤一直没有辨驳,而是让他说完,也没有多辨,这时徐铉准备赴死了,怕个球,真辨起来赵匡胤也辨不赢的,因此轻描淡写地问了一句:“你说一说,父子能分开吗?”

一句话就让徐铉语塞。

高人周惟简见势不妙,将李煜亲笔写的书信递给赵匡胤。李煜文采更是勿用置疑,写得不错,赵匡胤也看完了,但说了一句让两个差一点郁闷至死的话:“你们国主所说的,我看不懂。”

不与你谈古论今,咱是大兵,有大兵的办法。

李煜无辄了,朱令赟无辄了,他只好出兵。国家都快完了,也不顾什么后路不后路,尽出湖口兵将,对外号称十五万,缚木为筏,长百余丈,战舰大者高十重(十层战楼),能纳一千名兵士,顺流而下,目标很简单,焚烧采石浮梁。王明在舒州皖江独树口屯兵,探得这个消息,让儿子亲自骑马赴京入奏,请求再造三百战舰,增援兵,以迎朱令赟。

赵匡胤道:“此非应急之策,朱令贇一旦兵起,顺风顺风,朝夕便可到达采石,一旦烧掉浮梁,粮草无法供应,三军必乱,我军不得不撤回江北,金陵之围解矣。”

于是密令王明在长江洲浦间多立长木,若帆樯状。

王明忽信忽疑,但这是皇上的命令,不得不听。这时宋军占据池州的好处便显露出来,想要刺探,没江南岸边的支持,派小船前去刺探纯粹是送死的。

朱令赟到达皖江口,看到远远那么多帆樯,以为是伏兵,因此将船队停下观察。赵匡胤这一招是直指人心,若是朱令赟胆子大,该出兵早就出兵了。到现在才发出大兵,说明他心里上暗弱,害怕。这给曹彬赢来宝贵的时候,派出刘遇及时地赶到。两军会合,一刻未耽搁,向朱令赟发起进攻。这时唐军一个致命缺点暴露出来,船太大了,而这时江水开始浅起来,无论行舟或调头转向,极其的不方便。而且据传朱令赟的舰船高达十余重,上树大将旗旙,宋军围着它攻打。

朱令赟急迫之下想出一策,他看到风向罕见地刮起了南风,下令将桐油倒入大江中,点火烧起。顿时一片火海飘向宋军,刘遇不支,眼看大败。但风向又突然变成了常见的北风。

朱令赟烧宋军,宋军还好一点,他们没有中连环计,所有战舰一起散开的,能驭船避一避。而他的战船皆庞大无比,调头不便,转向不便,一烧一个准。

十万大军眨眼全军覆没,朱令赟与副将王晖生擒活捉。

很险的一场战役。

但曹彬继续在磨洋工,恐怕这时候连赵匡胤都不知道他的想法。曹彬磨洋工,给了李煜勇气,又派出徐铉与周惟简出使宋朝。好说话的曹彬再次放行。

赵匡胤也接待了,但这一回没那么正规,仅是在便殿接待了徐周二人。此次徐铉只能挑温顺的语气说话:“陛下,李煜事大礼十分恭敬,上次是真的生病了,才没有朝谒,不是胆敢拒诏,请求陛下缓兵以全一方百姓之命。”

言语哀切之极。

他好话赵匡胤也好话说,就与他说道理。但两人目标不同,赵匡胤是收复南唐,徐铉却要求撤兵。说着说着,就辨了起来。讲道理赵匡胤哪里能说过徐铉,连辨四回,都没有辨赢,徐铉反而越说越激动,赵匡胤大怒,按剑喝道:“不须多言,江南亦有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乎!”

能将赵匡胤逼到赤裸裸地说出这番强盗理论,徐铉无论成不成功,真的不容易。

赵匡胤没有理这个人才,而是诘问周惟简,天子一怒,伏尸百万,高高人吓着了,嚅嚅道:“臣本居山野,非有意仕途,是李煜强行派臣来也。臣素闻终南山多灵药,它日愿得栖隐。”

天下道山,何其之多,江南的庐山,茅山,又比终南山差了吗?这有话音的,赵匡胤这才放过二人。

不再说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足矣,有这一句,说什么也没有用了。徐铉默默地回去。赵匡胤却打开了地图,因为他从徐铉身上看出南唐还是不甘心。他看了许久,然后指着宋军北寨说道,快通知曹彬,马上在这里挖深沟,南唐人一定会在夜里偷袭这里。

北寨,哪里是潘美的防区。

从这一点也能看出几人军事能力的高下,曹彬肯定不及潘美了,然而潘美又不及赵匡胤。

果然没有多少天,南唐五千兵马来袭,可是潘曹二人早有准备,来了,但一人没有回去,第二天打扫战场,从死尸身上搜出十几个将帅印符,这证明城中没有兵士了,连将帅都亲自出城送死。有,白衣军,老百姓军。而且从春天围到冬天,居民樵采路绝。城中粮食很多,再守一个三年四年的都没问题,但冬天来了,金陵城不是广州,老百姓要烤火,要做饭,没有柴禾哪行?再加上打一次败一次,城中渐渐夺气。因此曹彬还是慢悠悠地进攻,也就是将虎炮与伏虏弩搬出来,往城头上砸。至于宋军攻城兵士伤亡几乎是零,死了一些人,可是因为生疫病死的,与攻城几乎一点儿关系也没有。

说是缓攻,实际根本就未进攻。

曹彬这才派使入城,对李煜说,此月二十七日,城必破矣,你想做什么早点准备吧。

李煜不得己,只回信对曹彬说,“我先派儿子李仲寓去京城做人质,然后再请降。这摆明了要拖延时间,但曹彬有惩潘美南汉之戒,居然答应了。但李煜只说不做,等了好几天没消息,曹彬只好催促,并且说,郎君不须远行,只要到我大寨之中,马上四面罢攻。”

若无潘美前例,曹彬万万不敢说这样的话,这也是害怕李煜逼急了,学习刘鋹放一把火,那是第一次,若是再发生一次,自己惨了。实际若不是因为这个钱,即便曹彬的这种打法,也早向金陵城发起总攻,何必拖了近一年时光。

曹彬的姿态很低了,李煜心动,可是张洎等人复劝,金陵城墙坚固,岂可克日而破,若能拿下,宋军早就拿下。于是李煜派使对曹彬说他儿子衣装行李还没有准备好,宫中的饯宴也未举行,二十七日必出。曹彬怒了,派使对李煜警告,不要二十七,就是二十六日出,也晚了。李煜不听。

曹彬没办法了,拖到今天,居然还是要强攻。

但就在这时,曹彬忽然生病,病得还不轻,大家伙儿急了,这马上要真正开打,你老人家怎么能生病呢,诸将一起来看望,曹彬气喘吁吁地说:“我的病是绝症,没得治了。但有一个方法能治,你们能保证吗?”

大家面面相觑,我们这不是一直在听你话吗,包括至今未开打,不然早就进攻了。曹彬继续上气不接下气地说:“我的病非药石所能康愈,只要大家共为信誓,破城日不妄杀一人,我之病则愈也。”

然后伏床大咳。

诸将一起要晕倒,你索性直接说出来得了么,还在装!无奈了,只好许诺,相互焚香约誓。前面誓言说出,后面曹彬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与大家商议如何攻城。

曹彬不算无耻的,无耻的在城中。

围到现在,城中许多大臣建议投降。

早先想投降的是耻辱,这时候想投降的则是明智,若能反抗那就打吧,可打一次败一次,特别是最大的倚仗湖口十万大军瞬间化为灰烬,还用什么来反抗。

不过张洎与陈乔始终坚持要战。两人相约以死铭志,李煜附和,一面与曹彬周旋,一面在皇宫四周准备了许多干柴,城破之日,我与我的族人与二卿同存亡!

真正的攻城开始。

宋朝的十几万兵马,还有吴越的兵马,同时吹响了进攻的号角,敲响了总攻的战鼓。

一块块巨大的石头向流星雨一般飞上天空,又落了下来,接着一支支劲弩又抛上天空,再跟着落下,然后一支支普通的箭矢象雨点一样落上城头。

宋军还没有到城墙下,城头上已经倒下一片又一片的尸体。

云梯与各种攀援设备搬到城墙下,一个又一个宋朝大兵上了各种各样的梯子,迅速爬上城头,未见什么反抗,城头上的白衣军就脱下纸甲,放下农具,逃入城中。

不到一个时辰,各个城门大开,宋军象蚂蚁一般涌入城。

曹彬、钱俶、潘美等人皆愣了一会,这就攻城若大的南唐都城了?曹彬有些后悔,早知如此,该提前数月就强攻了。但不能说出来,否则不是有功,而是有罪,说道:“我们也进城吧。”

城破了,张洎带着妻子与行装与陈乔入宫见李煜,陈乔说道:“臣负陛下,愿加显戳,若中朝有人责问陛下,以臣为托辞。”

李煜说道:“运数已尽,卿死也无益。”

陈乔说道:“陛下纵不杀臣,臣也没有脸面见国人。”

于是自杀。

张洎却在边上说:“臣与乔共掌枢务,国家灭亡当俱死,但臣担心陛下入朝,谁替陛下辨明此事,所以不死者,是以待将来维护陛下,替陛下辨明冤情。”

对张洎的无耻,李煜已经没心思计较了,而且他马上也要无耻。先是挥手让张洎退下,看着那些干柴,烧还是不烧,可是看着美丽的小周后,黄保仪,若不是小周后吃醋,赶跑了一些,后宫之中还有更多更多的天姿国色,流珠、乔氏、庆奴、薛九、宜爱、意可、窅娘、秋水、小花蕊……

不是我舍不得死,是我在做词啊。

四十年来家国,

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

玉树琼枝作烟萝。

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

沈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

教坊犹奏别离歌。

垂泪对宫娥。

就要敌虏的降臣了,祖宗也早死了,咱不需要垂泪对祖宗,因此是垂泪对宫娥。

战鼓声渐渐近了,喊杀声渐渐近了,似乎就要到皇城门外……

第三百二十九章 脱变(上)

春节到来,得给老丈母娘拜年。

潘怜儿坐在车里,抱着宋玉,车中还带着宋福娘、宋小鱼、宋盼盼,还有两个小家伙,宋万娘与宋宝,他们让宋九抱着,坐在马背上。但莫要小视了宋家这几个孩子,玉苹在京城时教,潘怜儿更在教,宋九看似宠爱,实际是寓教于乐,也在教。七岁的宋福娘能算出三位数以内的加减乘除,能用算盘勉强打出加减,勉强地读出论语,宋宝也勉强地读千字文。而且在宋九带领下,他们性格外向,又会讲很多故事,虽不及极少数七八岁就会作诗的宋朝天才儿童,但智慧表现比其他的孩子高出一大半。

宋宝好一点,那是男孩子。

但宋万娘不同,她是女孩子,从一出生就集千宠百爱于一身,再加上长相好看,许多贵妇人都喜欢。然而听她在读论语,大家都无语了,一起责备潘怜儿,她是女儿身,你这样教她,以后谁家来娶她?

背下里还有一个人心里也悬着,赵匡义夫人符氏去年因病去世,临终前拉着赵匡义的手说,大王,别忘记了柴家。

赵匡义苦笑点头。

宋家那般教法,那是培养妖孽,自己那个侄孙真不般配啊。

来到潘家,潘仁美马上要回来,但不会太久,庆功宴后,他要回到驻地,也就是去汉中。但也不一定,也许赵匡胤会换地盘。或者象广州那样,带这个虚职,留在京城。节度使职位渐渐模糊了,有虚职与实职,即便是实职,权利也不多了,多少受文臣节制,有领兵与练兵权,可兵力很少,并且都是厢兵。

宋朝官职也开始含糊不清,如以宣徽南院使、义成节度使曹彬为枢密使、领忠武节度使,山南东道节度使潘美为宣徽北院使,一般人会十分糊涂,但放在宋朝,官员们自己儿就知道了,那就是曹彬为西府宰相,同时身领着忠武节度使的虚职,这个虚职无实权,是一种荣誉,同时多拿一份工资。不过这个宰相有可能也是与石守信他们一样,成为一个使相,那就是两大虚职。潘美的情况会复杂一点,去汉中赴任了,那个西府重要的职位宣徽北院使成为虚职,荣誉与多拿一份工资,没其他的意义。若不赴任,召入西府谋事,节度使变成兼带的虚职。若闲赋在家,两个职位会全部变成虚职,若是征太原,两个职位是虚职,征太原的职位则是实职。也就是结缀,不过他们二人这个缀结得太大;尽管不多,但是一等一的官职。

所以田氏也在家中做了一些准备,防止去外地赴任。

看到几个孩子,田氏高兴地迎了出来。

宋九家的几个女孩子个个都垂涎三尺,不仅是宋九,自从赵匡胤承诺了国公之爵,以及其他种种迹象之后,无一人小视宋九。还有她们自身的素质,以及宋家那个十万。

田氏也想来一个亲上加亲,那是不可能了。

她没有小视宋宝,这孩子精灵古怪,说不定将来会有大出息,而且女儿与宋九那个小妾关系不错,终于成功地为宋家生出一个男孩子,马上就取名为宋玉,宋九不同意,说有一个古人叫宋玉,潘怜坚持,自古以来同名的人太多了,咱们要么不同名,要么与名臣同名。两人争了一会儿,宋九华丽丽地撤退下去。

在宋家一切似乎反过来的。

实际这个名字,就是对玉苹的一种挂念。

相互传压岁钱,田氏微笑,两家人丁兴旺,她也感到喜欢。宋九对自己几个老小十分痛爱,这种景象是她乐于看到的。不过她也不大明白,为什么当初刘家看不上宋九,或者宋九为何那么迟才通了“七窃”。

宋九问:“丈母,丈人什么时候回来?”

不大好说,若是赵匡胤想留他们弹压江南,说不定又要呆上一段时间,若认为江南没有大问题,马上就能召回来。田氏在城内,消息灵通,因此问一问。

“老身听闻皇上即将下旨宣曹将军与你丈人一道率军回京,不过老身担心在京城时间不会太长,陛下又让我们去汉中。”

“去汉中未必,怕是接下来攻打太原。”宋九道。

邸报上说曹彬进入金陵城后,申严禁暴之令,士大夫保全者甚众,又派军法官大搜于军,没有搜出一个兵士敢匿人妻子,这才没有搜下去。然后让文臣许仲宣按籍检视,曹彬一概不问,攻伐是武将的事,治理交给文臣,因此这一行征伐虽慢,中间险象环生,也花了更多的钱帛粮草物资,但没有作孽,为接下来治理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这是邸报上说法,潘美在家中里还提到一件事,曹彬临行前,赵匡胤曾许诺,等到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想一想官拜宰相,又兼领着节度使,那几乎是武将荣誉的巅峰。

进入金陵城,将李煜捉住后,潘美贺。曹彬说道:“不然,此行能成乃是仗着天威,遵庙谟,我有何功,况且使相极品之职。”

潘美还不大相信,曹彬又说道:“太原未平尔。”

老曹心胸很广大,可未必了,这一行他暴露出许多缺点,特别是皖江口一战,险之又险,若那个南风继续刮,朱令赟成功突破皖江口,直下采石矶,战况又是另外一种情问。赵匡义也许会用他,但精通军事的赵匡胤不可能会继续以他为主帅,北汉弱小,可背后有一个庞然大物!因此接下来只能用潘美,要么赵匡胤再次亲征。

“还要打啊?”

“北汉未复,何来大一统之说?”

“若那样,岂不是还有燕云,还有吐蕃……”

“丈母,燕云就足矣了,吐蕃太远,又没有危害。这个你不用操心了,自由皇上考虑。”

他们在说话,潘怜儿在发果子,潘惟正过来抢,潘怜儿敲他的脑袋:“你都是大人了,马上就要成亲,还好吃。”

看着这和协的一家子,田氏又快乐的微笑。

宋九说道:“丈母,我还要去一趟皇宫。”

“去皇宫?”

“献冶铜技术。”宋九道。去年冬天南方传来捷报,蔗糖可以实际推广了,并且托驿使带回几百斤白糖,不是卖的,都送人了。这不代表着技术成熟,可能还存在一些缺点,但在试验室里找不出来,因此先进行小规模的投产,再发现问题进行调整,大约会花费两年,那时候技术基本能成熟,那时不仅能大规模上蔗糖,还会产生许多连带技术,包括改进硫酸的制造方法,包括一系列的结晶沉淀等相关的技术。最终这一系列的技术一起起来,整个工业就会产生彻底的脱变。

若是变在农业,味道差不多,选种,小田种植,推广到大田。

但冶铜技术还逊色一筹,准确地说现在就进行小规模的实产还有些早,这个只能宋九一人清楚,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赵匡义叮嘱过自己,最好抢在南唐捷报传来,将冶铜技术交上来,来个喜上加喜。

赵匡义有这个心,宋九也想它早点成功,最好连纺织机械也研究成功,但不是想就能实现的,捷报传来,马上李煜就要带到京城了,宋九不得不提前交上去。

也不大碍事,先来一个小规模的投产,会找出更多的问题,大不了国家会浪费许多钱帛,可除了宋九,谁人知道?

宋九还想与赵匡胤来一个私下的交易。

再者是挂钟,如今改了名字,开宝仪,不伦不类的名字,开宝仪同样有很多问题,但能作为一件商品销售了,反正好与坏,无一人知道,投入许多钱帛,也培训了一些工匠,打造了许多零件,宋九听从赵匡义的吩咐,一直没有组装销售,别人同样也不清楚,于是又将早期打造的零件毁去,打了毁,毁了打。虽技术进一步提高,工匠手艺也渐渐熟练,但这个浪费太大,也到了销售的时间。

因此宋九打算先行将这个技术交上去。

田氏不大懂,道:“那也好,这是正事儿。”

大的道理她不懂,但基本的还懂,国家缺钱用,以至下令铜钱不得过江,以前仅是南汉与湖南,如今南唐收回来,还能让铜钱不过江?

她忽然想起来道:“陛下曾承诺给你一个国公之爵。”

“丈母,国公之爵无所谓,只要安心做事,还愁没有官爵,以前陛就曾想让我担任三司副使与秘书省少监,都被我拒绝。想不想做官,在我一念之间,何必急着做国公?树大招风哪。”

“你这孩子,也好,低调做人,省得别人眼红,去吧。”

宋九骑着马来到皇宫。

知道他来是献宝贝了,赵匡胤马上吩咐太监将他带到便殿笔吟吟地看着宋九道:“弄出来哪?”

还用得着宋九禀报吗,他眼睛同样在盯着那个试验。

“差不多吧,不过微臣来还说另外一件事,关贸保护政策。”

新名词,赵匡胤茫然了。

宋九解释道:“关贸也就是国与国之间的贸易,自古以来,对此比较忽视,因为微臣主持着市舶司的一些事务,后来认真思考过这些商贸,发现了一件趣事。”

“说来听听。”

“比如进口,也就是从外番进过来的货物,微臣打一个比喻,就说香料吧,香料到了我朝,一做了美味佳肴的调味品,二是薰香或者薰衣,薰器皿用掉。中间获利的第一个是市舶司的关税,第二个就是商人。再就没有了。”

“那有什么不对?”

“有啊,微臣再说出品,做一个比喻,瓷器,最后一道收益是市舶司的关税,海上也有收益,但那都是海商的事,多为大食南海所得,我朝海商现在不多,若有,我家规模最大。”

赵匡胤笑了笑,别的人经商他未必很在意,倒是宋九家经商规模越大越好,那是反馈给国家的。

“微臣只说陆上的收益,其次是运上两个市舶司商人的收入,再次便是瓷器作坊的收入,这中间朝廷都会征到商税,但与进口不同之处,便是已多了一个瓷器作坊的税务。这才是一个开始,瓷器作坊随着出口规模的庞大,每卖出一件瓷器,便会有一些钱流入作坊主口袋里,也有一部分流入仆役口袋里。卖得越多,养活的仆役会越多。但瓷器不是凭空造出来的,它需要瓷土,需要石炭,以及其他种种,连带着许多产业规模变大,养活的人会数不胜数。国家商税也会变相地越征越多。这些百姓生活变好了,又可以购买更多的商品,整个国家处于一种良性循环状态。”宋九尝试着用最浅显的语言表达。

“其次就是钱,无论金银做准货币,还是铜钱为货币,一旦大肆进口,这些钱币是对外流通的,并且我朝文明经济发达,就象水往低处流一样,相对外国的钱币少,若不进行控制,进口数量会远大于出口数量,我朝得利不多,钱币也会紧张。但出口不同,钱币是向我朝流通的。除非我朝钱币多得都用不完,那是不可能的。”

“宋九,你想说什么?”

“国家来控制,两个市舶司征关税时,出口货物不征任何税务,鼓励刺激出口,仅征进口关税,最少此举能勉强使进出口数量持平。这就叫贸易保护政策。”

赵匡胤有些迟疑,若那样,国家一年就会少收入几十万缗的关税。

“陛下,实际若舍得,每出口一样货物,国家给予一些小小的奖励,那么不久以后若精心统计,会发现商税不是减少,相反的是提高。当然,这必须要商税规范化。国家商税征收严重不均,越有钱有势的商税征不到,相反的只能征中小商人税务,渐渐会成为弊端。”宋九说完第一条,没有再说了,这得看赵匡胤如何看,自己解释得够清楚了,于是才说正事。国公的什么他不在乎,可在乎的赵匡胤未必能同意。

第三百三十章 脱变(下)

赵匡胤翻着图纸说道:“宋九,做得好,朕赐你为蒲国公吧。”

宋朝的国公多以春秋诸国为号封公,象石守信就是卫国公,高怀德是冀国公,理论上所有国公地位都是一样的,区别是封邑与实邑多少。但大国国公与小国国公肯定有那么一点儿区别,就象长孙无忌是齐国公,候君集是陈国公,那个国公大?石守信是卫国公,高怀德是冀国公,那个国大?天知道冀国在哪儿。冀国也许有人知道,可是蒲国在哪儿?宋九想了大半天才知道历史上是有一个蒲国,似乎就在河东蒲州地区一带。若不是穿越过来,看了许多史书,放在前世,将他打死了也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小国家。

不过终是国公,这也算赵匡胤兑现了承诺,对宋九功劳的认可与小小的补偿。

但这个补偿来得太晚了。

宋九道:“陛下,这个国公微臣就不受了,若赐还是赐收复江南的功将吧,若陛下赐恩于臣,可否答应微臣一个小小的请求。”

“什么请求?”

“若是契丹来使节时,陛下可否对他们说一下,将臣的小妾释放回来。”宋九说完了,眼巴巴地看着赵匡胤。

“你啊,当初苦求朕,让朕默视你将小妾送到契丹境内,现在后悔了吧。”

“微臣没有想到,早知如此,前年应当在春天让她过去,那时冰雪不会封海,看一眼就回来,也就没有了这回事。”

“朕听说你花了不少钱吧。”

“用了一些钱帛,微臣听闻契丹那个皇后扣留了玉苹,又送去五万缗金银,让马家通融。还安排了几个幽州商人为我眼线。去年年底,消息反馈回来,玉苹生父说钱用掉了,但没有效果,请微臣再送十万缗钱帛过去。或者用第二种办法,交出火药技术,契丹就会答应放人。”

“为何不答应?”

“陛下,不能答应。若真的微臣交出了火药技术,契丹放人,恕微臣说句私心的话,微臣真会不顾陛下动怒,将火药技术交出来。”

赵匡胤大乐。

“但微臣不是傻子,今天交出了火药技术,明天契丹就会勒索我交出琉璃技术,后天会交出钢铁技术,说不定有一天勒索不到了,还能将玉苹处死。”

萧燕燕敢情想好事呢,不过她低估了宋九,后世这样的事太多了,几包烂茶叶怎么就骗去了南京一个老太太几十万人民币,就是这样一点一滴骗走的。

宋九又道:“我也通过那几家商人打听到一些消息,不但契丹那个皇后的要求我不会答应,就是俞家的要求我也不会答应。今天给了十万缗钱,后天就会要我二十万缗钱。但微臣也赌了人性,在玉苹生父心中,女儿的幸福重要,还是钱帛重要,或者马家那个妻子重要,又派人送去了五万缗钱帛。若是玉苹生父有心,不要说玉苹,就是苏武,这么多钱帛砸下去,也能从大漠带回来了。”

“朕估计你会失望。”

“臣也知道,因此求陛下,毕竟陛曾赐她如夫人。”

“她是小妾,你让朕如何开口?而且她生父如今成了契丹人,契丹也有理由拒绝。”

“陛下……”

“也罢,朕给你官职你也不在乎,给你钱帛你更不在乎,但你也为朝廷做了很多好事,就当朕给你额外的赏赐吧。”

“谢陛下。”宋九大喜过望,不要看这是小事,但赵匡胤能答应了,真的不容易。只要赵匡胤开口了说,最少会收到十几封弹劾奏折。不过宋九过了许久,才想明白,赵匡胤同意,不仅是给自己一个补偿恩惠,另外他也需要一些借口。南唐拿下了,吴越与闽国无所谓,宋朝重心将是北方,包括北汉与幽云十六州,但与契丹翻脸,也需要一些理由的。这是一箭双雕。但这时宋九喜出望外。

“你国公之爵就不要拒绝,有这个爵位,朕才好开口,不然朕也无法开口。”

“这……”

“不过你希望也不要抱着太大,契丹非是南唐,他们很强大,若不答应,又有理由,朕也无可奈何。”

“陛下能替微口开口,微臣已是感恩不尽。”宋九道,这才说真正的正事,又说道:“陛下,虽这个技术快研究得差不多,但大规模生产与试验室里试验是两回事,因此微臣建议,莫急着大规模推广,就象以前的钢监,南方的蔗糖作坊一样,先行小规模的试产,反正几乎所有的铜监产地都在南方,北方几乎一处也没有,因此可与现在试验场所进行试产,经过两年试产期,找出更多的问题,成熟后,正式投入到南方中去。”

“对此朕不懂,你写一个奏折呈上。”

“喏。”

宋九出了皇宫。

与赵匡胤一番对话,给他带来许多反省。赵匡胤说你受了国公,朕才好开口。以前自己却认为自己无一官职在身,玉苹去契丹不会引人注意。那可能不引人注意,况且契丹自上往下梳理治理幽云,对韩马这些大家族十分重视,玉苹去了俞家,马家肯定听说,那么契丹还能不注意吗?正是因为自己无一官职在身,契丹才敢做。若是自己象卢多逊这样身居要职,契丹此时还不想多事,就会产生顾忌。这个道理就象一个凶犯想杀人一样,未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