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之领主天下-第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都司大人深夜前来,不知道有什么吩咐?”苟德子问道。

“苟德子,本将命你现在立刻打开城门,本将要率军出城。”李都司喊道。

“什么?打开城门?率军出城?可是除过他身后那四名侍卫,自己可是没看到一兵一卒啊。”苟德子满腹的疑惑。

看到苟德子没有应声,城下的李都司急了,大声喝道:“苟德子,本将是根据面的命令,连夜带兵出城执行秘密任务。只是担心泄露了消息,才亲自过来传令。你他娘的是长了几个脑袋,竟然敢违抗军令,是不是活的不耐烦了。”

苟德子一听,对呀,人家官大,出了事自然有他顶着。自己若是抗命的话,很可能马就会丢脑袋。所以还是乖乖听命,管人家干什么呢。

“大人稍等,卑职这就让人打开城门。”苟德子向下大喊道。转身吩咐旁边的几人道:“赶紧打开城门。”

那几个亲兵跑到吊桥的吊索开关那里去,随着一阵咯吱咯吱的声音,巨大的吊桥被慢慢的放下来了。

哐当一声,吊桥落到了护城河的对岸。十几名清兵下到城门楼子中取下巨大的城门闩子,将沉重的城门缓缓的拉开了。

当城门完全拉开之后,李都司身后的那四名侍卫中的三人突然下马城门楼奔来。

苟德子不知道这三人来干啥,也没有见李都司下命令,还在傻愣愣的看着他们时,一柄锋利的刀刃就已经架到了自己的脖子面。一个阴冷的声音道:“李都司已经弃暗偷明,你难道还想帮着鞑子卖命么?”

正在此时,那抢城楼的三人中的一人从怀中掏出一支焰火,用火折子点燃。砰的一声,焰火炸响了,一串火花冲天而起。

很快,在城外的黑暗的天空中也突然的出现了一串焰火。紧接着,黑暗中便亮起了无数点的火光。那些火光伴随着隆隆的马蹄声向泰州城的方向迅速的靠近。

苟德子一看这动静,就知道人家是早都算计好了。自己要是还不识相的话,也只能是枉送一条性命而已。再说了连都司大人都降了,亲自跑来诈开城门,自己这个小小的把总还有什么还挣扎的。

于是,苟德子很自觉的扔下了手中的腰刀,抱着头蹲在了墙根下,并且向其他的清兵喊着让他们放下武器,乖乖投降。

李国英也看见了城外的火光,听见了滚滚的马蹄声,叹息了一声,却是感觉心中踏实了许多。他向身后那名监视自己的侍卫转头说了几句话,征得他的同意后向着城楼的清军士兵大喊道:“弟兄们,咱们都是汉人,不能再帮着鞑子卖命了。秦国公派了定北军来了,兄弟们好生的配合着,定北军保证不杀一个。若是有人不识时务,还要为鞑子卖命,那就是自寻死路,怨不得别人了。大家都是汉人,应该知道该怎么做。”

众清兵本来被苟德子这一番话都说动了,这下听到最高指挥官说是定北军来了,更是没有一点放抗的心了,都是哐当哐当的将手中的武器扔到了地,抱着头在城墙根下蹲成了一排。

火光点点,蹄声隆隆,本来隐藏在黑暗中的大军很快的就出现在了泰州城下。放下的吊桥,敞开的城门,已经宣告着泰州这座千年古城重新回到了汉人的手中。

二百零三章军统给力

在城外接应城中密探的是萧英带队的五千骑兵。

萧英次在清流关有效的阻挡了清军两路大军的会合,才而且跟萧贵配合默契创造了振奋人心的清流关大捷。

事后,萧毅很是夸奖了萧英一番。但是萧英却有些不满足。这些系统制造的将领每个人的骨子里都是一个好战分子,萧铁如是,萧英也是如此。他不喜欢守在关隘城池当中打防御战,而是喜欢向萧铁,武功,武奇他们一样带着骑兵纵横驰骋,在野战中击溃敌人。

所以这次里应外合取泰州的计划制定之后,萧英就向萧贵自动请缨要求担任突袭部队的主将。萧贵看着他次守关的功劳边答应了。

萧英这次带的五千骑兵全都是轻骑兵和弓骑兵。因为天降大雨,重骑兵因为装备较重,很容易马蹄陷入淤泥当中,从而迟滞行动。所以这次全都是轻装骑兵。而且这次本来就没打算攻坚。成功取下泰州的关键就在于军统司潜中的人能否顺利的说服清军驻守泰州的守将李国英。

萧英此刻正坐在原本的清军大营中属于李国英的椅子,两边侍立着几十名亲兵。”“

李国英也是一脸谦卑的站在一旁。在定北军骑兵入城之后,他总算是见识到了威震天下的定北军的威势了。那些骑兵个个都是彪悍至极,身那种彪悍肃杀的气息是那些根本不曾经过恶战,硬仗的军队所能具备的。他为自己的决定而感到情形。而且他现在也不敢再提什么条件了,只是希望定北军能够遵守承诺,饶了自己一条性命。

城中的所有清军已经都被解除了武装,现在都被暂时关在了他们的军营中。在接管的过程中,除过驻守在知州衙门的百名满洲兵反抗而被屠戮殆尽外,其他的清军都是极力的配合,没有人生起一丝反抗的心思。定北军当然也是遵守自己承诺,只要投降,绝对不杀。

现在城中的防务已经被定北军全本接管。四处的城门楼都是重兵把守。城中也有骑兵在来回的巡逻。城中的百姓虽然因为定北军刚进城时有些惊慌,但是很快在定北军巡逻队的来回宣传之下就暗下了心。定北军的威名早都是传遍了天下,泰州城的百姓早都盼着他们来了。但是没想到他们这么快的就来了,而且还是的拿下了城池。很多人因此激动的半夜披衣而起,难以入睡。

待城中的局势基本安定下来之后,萧英这才好奇的问起了那些军统司的密探是如何成功的控制李国英以及诈开城门的。

这次的任务谢虎子委任给了黄志忠和汪天和。黄志忠和汪天和也早一步潜入了城中。

此刻两人居于萧英身侧,都是满脸的笑容,当然神色中还是带着一些骄傲的。这次的事情做得很是漂亮,他们也确实有理由骄傲一回。

萧英作为一个系统制造的职业军人,和一般的武将一样,推崇的都是在战场真刀真枪的厮杀,向来对于那些阴谋诡计之类的没有好感。对于军统司的人,他一向都是避而远之,眼不见心不烦。

没想到这次的任务却要他和军统司的人互相配合,他心中老大不愿意,但是将领难违,只得依计行事。他本来以为军统司的人不太可能会成功的,最后还是得要真刀真枪的。没想到人家进城就三四天的时间愣是完美的完成了任务,立了头功。这不能不让他心中感到意外,也很好奇他们究竟是怎么完成这个任务的。

黄志忠改换门庭,不当锦衣卫,加入军统司以来,这是立的第一个功劳,所以对于萧英的垂询也是很乐意回答他。

“总兵大人,这次的事情其实说来也很简单。这次能够成功,汪公子和汪家也是立了大功的。”

“哦?说来听听!”萧英来了兴趣。

黄志忠于是将将整个过程娓娓道来。

黄志忠和汪天和带着人潜入城中之后,先是利用汪家的人熟知城中情形的优势打听到了泰州城的清军兵力,守将还有各个城门的部署。而且期间得到了一个很关键的信息。

汪家有一个绸缎铺子,在泰州城中也是非常的出名。城中的达官贵族还是富户乡绅家中的女眷都喜欢去那里买布匹丝绸。就连城中的很多秦楼楚馆的当红姑娘们也喜欢去汪家绸缎庄买东西。

话说这城中最有名的青楼莳花馆有一个红姑娘叫做青鸢,也是这汪家商铺的常客。有一天又去了汪家绸缎庄选购绢丝。青楼的姑娘们为了自己的身价涨也是喜欢吹嘘自己。这青鸢姑娘就无意中说出了这些天城中清军守将李国英天天晚天一擦黑就来找自己的事情,而且顺嘴说起那李国英总是心事重重的样子,经常地唉声叹气。

这汪家掌柜的本来已经接到了汪家两位大东家的通知,注意搜集各类信息。正好汪天和来到泰州,嘱咐他们打探李国英的消息。他琢磨着这条消息有用,便将这消息告诉了汪天和。

汪天和得到消息后立刻告诉了黄志忠。黄志忠一听这消息,凭借自己多年的锦衣卫经验,断定这李国英忧愁的原因一定是跟当下的局势有关。因为泰州离扬州最近。鞑子已经缩进了淮安城中。如果一旦定北军进攻泰州,这里将会是孤立无援的。所以他果断的决定利用李国英逛妓院的机会截住他,对他进行策反。

李国英虽是武将,但是却成天的住在知州衙门里,大概是嫌军营中不够舒服。

黄志忠派出好几拨探子在知州衙门附近监视李国英的行踪。不了一连监视了三天,都没有见到他从衙门里出来。这让黄志忠也不禁有些担心,是不是消息泄露了,李国英有了防备。

但是后来又一想,不太可能,若是真的如此的话,李国英说不定早已经带着士兵搜索全城了。所以他们又耐心的等待了下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被他们等到了这一天。

但是还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萧英的五千骑兵并不是一个小数目,而且在平原之行军很容易被清军的探马发现的。所以,为了避免被发现的几率,萧英率领五千大军趁着暴雨悄悄的逼近了泰州城。而等清军的斥候发现的时候他们已经到了城外五十里的地方了。

清军的斥候发现了定北军的踪迹之后,立刻派人带着情报向城中报信。

黄志忠在布置的时候也充分的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另外派了一拨眼线在西门附近监视。一旦发现清军的斥候,立刻就会进行拦截。当然,他们也成功了。

当黄志忠他们将李国英抓走之后,而逼他投诚的那个关键的东西就是从那斥候兵身搜出的情报。

李国英自然人的自己人的情报标识,知道自己没有选择的余地。这才心甘情愿的配合他们诈开了城门。

黄志忠讲的虽然平淡,但是萧英却知道这其中是下了很大的功夫的。在时间也是要把握的非常的准确才可以一举而毕其功。

萧英听完之后对黄志忠和汪天和等人是赞不绝口,而且也很大程度改变了自己心目中原本对于军统司的印象。心中对于自家大人当初设置军统司的良苦用心有了更深的认识。

萧英对一名亲兵道:“将消息马传回滁州,告诉总督大人这一好消息。并且将黄千户和汪公子的等人的功绩都要写的清清楚楚,方便总督大人论功行赏。”

那名亲兵领命而去了。黄志忠和汪天和两人则是一脸的喜色。尤其这黄志忠,这次自己立了这么大的功劳,秦国公一定会对自己刮目相看的。自己这百户官也该再升一升了。说不定很快的也会被总督大人倚为心腹干将。想到这里,黄志忠对于自己当初离开锦衣卫投奔萧毅麾下感到十分的庆幸。

萧毅吃过早膳,便和萧贵一直呆在作战指挥室中商量萧贵拟定的作战计划。忽然他抬头问道:“泰州那边有消息了吗?”

萧贵道:“大人不必担心。泰州已成孤城,那里的几千绿营兵根本就没有多少战力。就算军统司在城中的密探失手,我们也可以进行佯攻。那些绿营兵毫无战心,说不定迫于我军威势很快就瓦解了。”

萧毅笑道:“如此最好了。可是还是有些担心,毕竟我们是以五千骑兵取泰州这么一座大城,不得不小心呢!”

两人正说着,陈子龙风风火火的走了进来,手中拿着一份战报喜气洋洋的对萧毅说道:“大人,大喜啊!泰州大捷,泰州大捷!”

萧毅闻言急忙接过战报,匆匆的浏览了一遍,看完之后禁不住的哈哈大笑起来:“黄志忠这小子还真是个人才啊!本督这个墙角挖得好啊,挖的好!”

萧贵接过萧毅手中的战报快速看完,也是大喜道:“大人,泰州一下,就能与拔掉了鞑子在淮南的最后一颗钉子。从此,我们就可以放心的去向北推进了。”

萧毅笑道:“不错。来,我们继续研究下一步的计划。”

二百零四章 一石激起千层浪

为了配合军统司的下一步行动,不至于引起清军的警惕,关于泰州光复的真正原因萧毅下令进行了严密的封锁。除过几个当事人以及定北军的高层之外,其他人对这件事情的始末并不清楚。

为了进一步的分化绿营兵和鞑子的关系,泰州的光复被定北军有意识的宣传成了绿营都司李国英迫于定北军的强大威势而幡然醒悟,决定弃暗投明,改旗易帜,主动开城邀请定北军进驻的。

而秦国公萧毅为了嘉奖李国英悬崖勒马,重归大明的功劳,故而准许他恢复在大明时的副总兵一职,并且调任总督府听用。

可是此时的李国英却在滁州城城东大营一个小小的院落中看着天上的太阳发呆。在这个院落的周围有着许多神情冷峻,持枪荷甲的士兵在来回的巡逻。

萧毅兑现了他的诺言,留下了李国英的性命。但是这却将他暂时监禁了起来。在萧毅看来,功劳归功劳,罪过是罪过,这是两码事,没有什么功过相抵的说法。有些事情可以被原谅,但是有些事情必须付出一些代价。所以在他没有想出更好的处理办法之前,李国英只能每天蹲在树底下数蚂蚁了。

泰州光复之后,定北军又在滁州举办了声势浩大的出征仪式,公开宣称要将所有的长江以北,淮河以南的清军驱逐出去。而且秦国公萧毅在誓师仪式上昂然宣布,要用手中的宝剑亲手砍下卖国求荣,为虎作伥的大汉奸洪承畴的脑浆,用来祭奠那些惨死在鞑子手中的大明将士和百姓的英魂。

同时,秦国公萧毅又以江北总督府的名义向南京朝廷上奏了一封汉奸榜,其中总共列举了数十位臭名昭著的汉奸。

这些人绝大多数之前都是大明的臣子,但是后来都是投降了满清,反过来帮着满清朝廷屠杀大明的百姓,攻占大明的城池。秦国公在奏章之中公开表明,这些人非死不可,而且坚决拒绝他们投降。

在这个汉奸榜中,吴三桂,洪承畴,范文程,冯铨,耿仲明,尚可喜,孔有德等人名列榜首。

这封奏章被送到南京之后,在朝野中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很多人被秦国公的魄力震惊不已。但是在震惊之余,却是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有人大声叫好,有人却在担心此举会讲那些人彻底的推向清廷的怀抱,也有人是冷笑不已,摆出一副等着看好戏的心理。

马士英收到萧毅这封奏章之后,就如收到一个烫手的山芋一般,不知道该如何处理。

南京本来就是聚集了一帮子没有真才实学,却沽名钓誉,整天空谈误国,自诩为正人君子的所谓清流之辈。这些人在国事糜烂之际,惶惶然不知所措,担惊受怕,丑态百出。有人高喊着要以身殉国,却跑回家去关上门开始给满清朝廷上表表明忠心。只待形势不对的时候,将那表章呈上,以保自己的荣华富贵和身家性命。

有人慷慨激昂,愿以书生之身提三尺青锋上阵杀敌,说完之后,擦擦嘴角的唾沫星子,一头扎进了秦淮河的波光艳影之中,在脂粉堆中,丰乳肥臀之中奋勇杀敌去了。

还有人平时一副风流飘逸,曲高和寡的大贤模样,听到局势糜烂却吓得躲到家中闭门不出,生怕一个不慎惹出了什么灾祸。

这些货在局势糜烂的时候一个个只想着如何自保,但是等别人辛辛苦苦,冒着刀枪箭雨将局势稳定下来之后,他们却又活跃起来,开始指手画脚,口水乱飞,摆出一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慷慨模样。

萧毅的这封汉奸榜的奏章一出,让这些人就跟恶狼见了肉一般纷纷蹦了出来,大放厥词,个个摆出一副为国为民的忠臣赤子模样。大力赞成者有之,坚决反对着也是大有人在。

双方就此事又展开了一规模宏大的大论战。朝堂之上,街头巷尾,茶楼酒肆的人们都在谈论这件事情。以至于南京的很多人一见面打招呼的开头语都是你知道汉奸榜不?

赞成的一方不要以为他们都是一帮子忠贞之士,大多也都是沽名钓誉之辈。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在朝堂斗争中的失意之辈。萧毅的这封奏章让他们看到了重新得势的希望。他们希望借着这次的事件能够重新获得朝廷的关注,从而进一步进入朝廷的权力中心。

这些人很清楚萧毅现在对于大明江山的举足轻重的作用,知道朝廷是不可能驳回他的意见的。既然如此,为何不接着萧毅这股东风让自己重新崛起呢?所以,他们不仅坚决的赞成汉奸榜上的名单,而且还另外的拟定了许多的新名单,要求朝廷将这些人都加入汉奸榜上公布天下。

反对的人中大部分的人跟赞成的人都是同一个出发点。他们中大多数人反对并不是出于公心,而是私心作祟。这场论战如果大家意见都是一致的,那么也就不叫论战了,自然也不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了。这就跟现代娱乐圈的一些明星故意的制造一些丑闻出来,或者这故意做出一些言行出位的事情来博取公众的眼球,从而提升知名度,增加身价是一样的道理。他们需要利用这件事情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来,从而获得一些政治资本。

当然还有小部分人本来就是贪生怕死之辈。虽然萧毅在江北已经连败清军,稳定了江北的形势,但是他们对于朝廷能否恢复中原,将鞑子彻底赶回关外去持相当悲观的态度。他们觉得,鞑子在辽东之时,朝廷前前后后动员上百万军队,成千上万名将领都没能将鞑子扼杀,反而让他们一步一步的壮大起来。如今鞑子已经占了大明一半的江山,实力更加的强大,更是不可能将他们击败的。

萧毅以不足十万之兵虽然打了几次胜仗,但是其中却是有着运气的成分在里面。目前能够将江北稳定下来已经是天大的奇迹了,遑论继续北伐,恢复中原了。所以,他们反对是为了向那些如今在清廷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明朝降臣示好,表示哥们曾经听过你,为你说过好话。日后若是你们来南京旅游了,一定不要忘了哥们啊。这是在给自己留后路而已。

当然他们反对打的也是为国为民的幌子。理由很是冠冕堂皇。那些投降清朝的人很多都是迫于无奈。他们本是大明臣子,也是读的圣贤书,深受皇恩,日后一旦时机成熟一定会弃暗投明,重归大明。可是若是朝廷正式下诏将这汉奸榜公布于世,那么就就等于彻底断绝了这些人的归路,使他们更加死心塌地的为满清鞑子效忠了。这样一来,会为朝廷的北伐大业造成巨大的阻碍。所以要坚决反对。

朝野和民间吵得沸沸扬扬,不可开交,自然也影响到了马士英的态度。马士英其实是很赞成这件事情的。因为汉奸榜上的这些人都是实打实的汉奸,自己做为大明首辅,南京朝廷的实际掌权者也只能是对这些人表现出强硬的态度。他知道自己现在还能继续当这个首辅完全是依靠萧毅在江北的支持。自己要想交好萧毅,就必须和他在这件事情上保持态度一致。在这件事情上自己若是违背了萧毅的意思,那就等于放弃了自己的政治生命。

马士英当初能够因为江北四镇拥护小胖子继位而背弃了盟友史可法转而拥护小胖子,本来就是一个热衷于权势之人。他能够搞掉史可法以及一帮子东林党人,自己成为大明首辅,当然不会是个笨人。他知道自己应该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但是,朝廷中反对的声音他也不能忽视,这些人的势力也是不容小视的。这里面不仅有很多的清流文人,而且还有一些勋戚在其中。甚至还有个别的在朝野之中有着不小影响力的宗室。这些人也不断的上门向马士英施加压力,要求他驳回萧毅的奏章。

马士英无奈之下,向他们表示自己会派人去滁州向秦国公当面陈述诸位同僚的意思,期望秦国公能够改变主意,收回成命。当然,马士英也是想趁机再试探一下萧毅的态度,如果萧毅态度强硬的话,那么他宁愿得罪那些反对者,也会二话不说立刻奏请弘光小胖子批准,并且下诏颁布天下。

若是萧毅态度有所松动的话,他便会继续说服与他,最好让他主动要求收回奏章。这样他就两面都不会得罪了。

打定主意之后,马士英就将萧毅的老熟人刘谦和自己的心腹阮大铖派到了滁州。

定北军的前锋部队已经向高邮州做出了攻击的态势。后续部队正在校场上集结,准备出发。

萧毅一身戎装,站在点将台上看着一队队威武整齐的士兵缓缓出发,萧贵,刘肇基,陈子龙等将领站在身后。

突然,一名亲卫向点将台匆匆跑来禀告道:“禀大人,朝廷派人来了。”

萧毅一愣,问道:“来的是什么人?”

亲卫道:“司礼监秉笔太监刘谦以及兵部侍郎阮大铖。”

萧毅眉头一皱,暗忖道:“马士英派阮大铖这个玩意过来干嘛?”虽然疑惑,但是吩咐道:“让徐大人先接待一下他们。本督一会就过去。”

那亲兵领命而去了。

二百零五章憋成内伤的阮大铖

自古小人有才者并不少见,如唐朝诗人沈佺期、宋之问,宋代有孙觌、方回,蔡京,明时有严嵩、赵方华等。而每逢社会发生急剧变革时代,尤其多见如此人品虽差,但是文采斐然的“精英”。阮大铖与东林党钱谦益可谓其中的典型人物。

这次前来滁州见萧毅,是阮大铖向马士英毛遂自荐的。正好马士英也是需要一个心腹之人去探探萧毅的态度以及定北军的真正实力,所以就批准了。

阮大铖和刘谦这次前来并没有带多少人马,两人都是便装出行,只是带了十几名侍卫而已。自从下了船之后,他坐在马车上便是一路注意观察沿途的景象。

一路走来,滁州城内外都是一片繁忙热闹却极为有序的景象,在东门外的空地上搭建着很多整整齐齐的窝棚,里面居住着不少青壮男子。阮大铖不解,向刘谦问道:“刘公公,这些人都是什么人?难道是从别处逃过来的难民吗?”

刘谦来的次数多了,看了一眼然后有些自得的道:“阮大人,这些可不是难民。秦国公治理下,这滁州城内外可没有什么难民。就连乞丐都差不多消失了。这些人都是各地前来滁州投军的青壮。秦国公派人为他们搭建了窝棚遮风挡雨。而且上次咱家听国公爷说日后要将这里建成什么专门的招兵接待区,说是准备日后再继续大规模的招兵,要组建什么集团军之类的。这国公爷的那新名词挺多,咱家虽然很多都不明白,但是却是很佩服国公爷的。””“

看着刘谦那洋洋得意的样子,阮大铖心中啐了一口,但是却也不好得罪他。现在朝野之中谁都知道刘谦跟秦国公走得近,很多大臣见了刘谦都得陪着笑脸,尊称一声刘公公。

刘谦原本是一个小小的御膳房的管事太监,因为新君初立才有幸成了司礼监的秉笔太监。但这司礼监的权势跟以前的可没法比了,而且秉笔太监还有好几个,并不是自己一个。平时也都是见了那些大臣低眉顺目的。就这样,还经常会被那些自诩清高方正的东林党人指着鼻子骂阉奴。

但是自从跟萧毅搭上关系之后,刘谦走路都是挺胸抬头的。跟人说起话来那也开始端着架子了。司礼监的掌印太监卢九德也对他说话开始客客气气的。马士英偶尔还请他过府喝个小酒什么的。这前后的待遇反差这么大,刘谦自然知道是什么原因。

这些宦官从小遭人歧视,对于那些能够平等对待他们的人是满怀感激。所以,咸鱼翻身之后。刘谦心中对于萧毅的感激之情那是前所未有的,甚至觉得萧毅比他爹娘还亲。当然了,他爹娘生了他却让他当太监,实在也亲不起来。所以,刘谦现在说话的时候,经常有一个前缀—秦国公说什么了云云。表明自己跟萧毅很铁。

阮大铖虽是马士英的心腹,但是刘谦也看出来了马士英现在也要看秦国公的脸色行事,否则这会也不会派他们来了。所以在阮大铖跟前就有些小显摆。

等他们的车驾进城之后,正赶上定北军。一队队的威武雄壮的士兵甲胄齐全,刀枪如林,杀气凛然,看的阮大铖也是心惊胆战,暗自心服。以前虽然知道定北军威名赫赫,但是那感觉根本没有直接看到真人来的震撼。如今一见,阮大铖知道萧毅绝对不是原本的江北四镇几个人能比的。看看人家手下这兵,天下有几人能够练出来。这次回去,说要是再说定北军大胜仗是运气好,就把他扔到这里来亲自感受一下运气是怎么炼成的。

车驾到了知州衙门前。阮大铖本以为自己报出名号,里面就屁颠屁颠的就迎了出来。可是没想到他厉害哄哄的告诉门口的衙役说自己是朝廷的兵部侍郎,要知州出来迎接的时候。那衙役一句话就把他噎的半死。

“兵部侍郎?没听过。要想让我们知州大人迎接,只有国公爷的命令才可以。你有吗?”那衙役一副鄙视的样子。

阮大铖顿时为之气结,指着那衙役你你你了半天也不不知道想说什么。

刘谦站在一旁看笑话,看阮大铖受挫了,这才笑眯眯的走上前去对那衙役道:“咱家是国公爷的朋友,烦请通禀一声。”说着从袖中掏出一个雕刻着一只雄狮的令牌交到了那衙役手中。

那衙役一看令牌,立刻对刘谦恭敬起来,鞠了一躬,匆匆的回去禀告徐华了。

看着那衙役的背影,刘谦得意的瞥了一眼气的吹胡子瞪眼睛的阮大铖,悠悠的道:“阮大人,莫要动气,跟这些粗人不要一般见识。”

阮大铖瞪了刘谦一眼,知道这家伙明明有令牌,却故意的让自己出丑。但是他还是不好发作,到了人家的地盘上了,自己再嚣张也得忍着。他丝毫不怀疑若是惹毛刘谦,这死太监会在萧毅跟前给自己上点眼药。萧毅要是要整自己,那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徐华得到消息之后,整理好手头的文件之后才好整以暇的走了出来,看见刘谦,哈哈一笑道:“刘公公,别来无恙啊”

刘谦满脸堆笑:“几日不见,徐大人清减了一些。”

徐华笑道:“总督大人吩咐的紧,这几日批阅试卷,却是有些疲累了。”

两人说笑间,徐华向边上一瞅,好像无意中才发现刘谦身边还站了个人一样。

“刘公公,这位是?”徐华指着阮大铖问道,好像根本不知道阮大铖来的消息一样。

刘谦这次介绍道:“是咱家失礼了。这位是兵部侍郎阮大铖阮大人,是马首辅的亲近之人。这次和咱家一起来国公爷这里公干来了。”

徐华闻言,有些吃惊的样子道:“原来是名闻天下的阮大人,下官失礼了”

阮大铖听到这名闻天下四个字脸上是阴晴不定,但是不好发作,只得继续憋着,不知道会不会憋出内伤来。

阮大铖本来是东林党的骨干人物,但是因为东林党上层人物的而丢了原本属于他的官。但是正好魏忠贤为了招揽人才,给他帮忙恢复了原本的职位。这个时候,阮大铖应该算做是阉党的。但是后来阮大铖觉得阉党好像要倒台,又辞官不做,观望风向。

崇祯帝登基后,阮大铖觉得机会来了,便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