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借天改明-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什么?”崇祯皇帝一听这么一个馊主意!不高兴了:“前几次发军饷,就已经把朕的内帑抽空了,现在朕的里库都能跑老鼠了!!!”

崇祯皇帝看底下这些臣子就那么站着不说话,好像认为自己还有很多内帑似的,觉得有点委屈:“朕即位大宝以来,按你们所说的,取消各种赋税,可朕接这个位置的时候,国库已是空虚,光是军费,就入不敷出,这个不用朕说吧?”

停了停,继续道:“说来也可笑,幸亏查抄魏忠贤得了不少银两,前两年才将就着对付了过去,辽饷也减低了一成。”

“你们要还是不信,朕给你们算下帐好了。宫廷的进项年约一百万两左右,包括后宫的金花银和轻贲银。但开支却甚大:宦官,杂役,东厂,锦衣卫,约有十万,宫女九千,京营八万一千九百零,还有京中勋贵宗亲的俸银,全部都是大内所出,你们算算,一百万够用不够用,就跟了国库一样,每年都是亏空!”

“臣等知道,但还有一条法子可用。”毕自严的声音越来越小。

崇祯皇帝听了心里一喜,有法子是好事啊,怎么越说越低的声音了,像是做亏心事似的。

“有法子就好,速速道来。”

“请陛下裁撤东厂和锦衣卫,则可挪用一些银两出来。”

“什么?你再说一次。”崇祯皇帝一听,感觉到一股血液直冲脑门,眼睛一下红了。

毕自严不敢说话了,跪了下来。

“你们这是要逼宫!真以为朕是泥捏的?”崇祯皇帝手都是抖的,瞧见御桌上的一堆奏章,直接抓了就往毕自严的身上扔。

其他阁臣和尚书一起跪了下来:“陛下,息怒!”

毕自严抬起头来看着崇祯皇帝道:“陛下,臣无私心,只为国事,眼下实难凑出银子来。”

崇祯皇帝看着毕自严的两个熊猫眼,明白他昨晚估计为了银子的事情一夜没睡。心不由的软了点,不说话了,低下头,眼睛直直的看着御桌。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文华殿内静悄悄的,没有一声响动。

过了好长时间,崇祯皇帝抬起头来,好像老了很多,声音也有点沉闷:“朕知毕卿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前记得卿弟毕自肃也是因为饷银一事而死,朕不让你为难。宫中还有一些器皿是银质的,朕让人熔了去,另外宫内所有人等月银在原有基础上减半。给卿凑一些吧。”

“陛下。。。。”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就那么伏在地上呜咽了起来。

过了一会,崇祯皇帝收拾了下心情,对着下面道:“众卿都平身吧。”

等诸位大臣都站起来后,崇祯皇帝对着韩爌说道:“卿是内阁首辅,不知有何开源之策?”

刚才毕自严提议裁撤东厂和锦衣卫的建议其实是内阁的意思,想趁这个机会拿掉让人厌的厂卫,但自己又不敢说,就逼着户部尚书当这个出头鸟了。

韩爌见现在崇祯皇帝问自己的开源之策,想了想:“回禀陛下,臣以为辽饷不能减,这次建虏入寇,其势必涨,辽饷不但要恢复以前之数,最妥当的法子还应再加两成,以应付建虏之用。”

崇祯皇帝一听这个,就想起钟进卫所讲的草民说,心里一下就否定了这条:“除了加税,阁老还有其他良策否?”

说到这里,看看其他人,又补充了下:“诸位爱卿有何良策,不妨直言。”

没有人说话,这个说错了话会得罪好多人的。但其中孙承宗不说话的原因是因为不擅长理财这方面的事情,想不出法子。

文华殿又安静了下来,崇祯皇帝感到一阵的失望。

忽然,有个内侍胆战心惊的闯入殿内,跪下奏道:“陛下,前方军情急报。”

崇祯皇帝一听,也顾不得讨论开源节流的事情了,赶紧看军情急报。

果然又是个坏消息:建虏突然掉头直扑京师而来,袁崇焕所部不知去向,通州已有不稳迹象。

崇祯皇帝 都已经麻木了,这段时间就没有过一个好消息,总想着有一支勤王大军一举击败了建虏,或者逼退建虏也行啊,但这奇迹压根就没有出现的迹象。

把这个急报一一传给下面的大臣看了,然后说道:“通州离京师甚近,可有哪位爱卿愿往抚之?”

孙承宗心想总算能出把力了,于是出列,大殿响起他特有的洪亮声音:“臣愿往。”

崇祯皇帝一看有人能主动帮忙分忧,很是高兴:“孙师傅,可有什么要求?”

“臣匆忙赶来京师,身边只有一个家人,兵部所陪随从还未到位,此时如若前去通州,路上可能有事会影响差事。”

“这个自然。”崇祯皇帝连忙接道,他看了下毕自严,又对孙承宗说道:“朕令锦衣卫选一些精干之人随孙师傅前往。”

孙承宗表示没有意见。

“孙师傅几时能动身?”崇祯皇帝有点急。

“陛下,这里要没有臣的事的话,臣想马上动身。”孙承宗也急。

“好,通州的事就拜托孙师傅了。”崇祯皇帝望着孙承宗,郑重的拜托道。钟进卫所荐之人果然是能干实事的。

此时,通州附近已出现建虏探马,京畿之地的难民全往北京城拥过来,天子脚下,总是安全点的。

孙承宗前往通州路上,和建虏探马撞见了几次,全凭二十六位锦衣卫舍身护送,才安然到达通州,但路上还是牺牲了五位锦衣卫。

不过幸好是赶得及时,拉住了正准备跑路的总兵杨国栋。硬是拽上他,开始巡视城墙,布置城防,稳定了军心和城内百姓的慌乱。

,紧随其后,皇太极也带着建虏主力到了大明都城。

…………

码字实在不容易,求收藏,求支持!

第三十一章 京师之战

袁崇焕在发现建虏主力突然掉头直扑京师的时候,他决定前去京师,依托京师的坚城火炮给予建虏打击,从而击退建虏,这样,关宁军的损失也会降到最低,符合辽东集团的利益。

但何可纲站出来反对:“大军宜迎击建虏,不宜入都。况且建虏在通州地区,我军屯张家湾,离通州十五里,粮饷给予河西务,此地战守最佳。如若督师直接前往京师,大明律有曰边镇之兵,未奉明旨而轻易进至京师城下,视同谋反。请督师三思。”

“现在非常时期,断不可墨守成规,对虏策略早已定位依据坚城利炮反攻之。承渠无须多言。”

崇祯二年十一月十七日深夜,袁崇焕率关宁军到底京师广渠门外,吓了守城兵丁一大跳,差点误会发炮。

袁崇焕要求立刻求见崇祯皇帝,未被允许,次日天明才发消息送到御前。

崇祯皇帝一听失去消息的袁崇焕带军过来了,也放下了一颗心,之前虽然宣府总兵满桂已经奉旨到达京师,可只有五千多人,那比得上精锐的关宁铁骑。

崇祯皇帝没有计较袁崇焕未奉明旨抵达京师城下的冒犯,传旨接见。

袁崇焕收到召见的旨意后,换了青衣玄帽,被何可纲撞到了,很是惊奇。袁崇焕对何可纲说道:“承渠,你啊,不知变通,要多学着点。”说完不理何可纲的追问,直接走了。

见到崇祯皇帝后,袁崇焕直接跪下请罪。

崇祯皇帝看看跪在地上的袁崇焕,心里也不知是啥滋味,宠他,却又恨他;希望能撤了他,现在却又盼着他来;

边上的礼部侍郎周延儒看到这场景,就上前弹劾袁崇焕纵容建虏荼毒关内甚至京畿之地,不发一矢。

袁崇焕一听,马上反驳说建虏是如何如何的强大,我这点兵马在野外和建虏正面冲突,那是羊入虎口,螳臂当车。建虏是做了充足的准备,才攻过来的,目的就是为了攻下京师,做皇帝来的。

周延儒一听建虏这么强大,不敢说话了。

崇祯皇帝心里叹了口气,就安慰袁崇焕,不要有顾虑,好好干,甚至还把自己的貂皮大衣也给袁崇焕披上。

袁崇焕本来想多吓吓,看能不能吓的京城的官员出面和建虏和谈,这样就没他事情了。不过好像没有取得效果,又不敢明着说。不过现在这个情况也还比较满意,至少没人说要治他罪了。

双方进行了友好沟通,最后,按照惯例,崇祯皇帝问袁崇焕还有没有别的要求,没有的话就回去好好的带兵吧。

没想袁崇焕还真有要求,这也是他觐见的主要目的之一:“陛下,臣有一请求,望陛下恩准。”

崇祯皇帝一愣,还真还有要求啊,于是让袁崇焕提。

“陛下,关宁军连日征战,人马皆疲惫不堪,请准予入城休整。”

什么,朕不计较你未奉旨意就带兵至京师,现在还得寸进尺,都要进城了。崇祯皇帝一听,心里暗暗恼怒,却也不敢就这样翻脸。

崇祯皇帝当场拒绝。

袁崇焕一看不行啊,这不能进城,就要在城外跟建虏干了,损失就大了。于是,又坚持。

崇祯皇帝还是不允许。

就在僵持之间,内侍来报,建虏大军出现在城外了。

于是,结束了这场不愉快的接见,袁崇焕赶紧回去协防,崇祯皇帝摆驾城楼观阵。

建虏一路抢的都很爽,没有一个相应的抵抗,遇军,军溃;遇城,城下;心气就大了,索性就直奔明国都城而来,看能不能打下来。

到了明国京师后,才发现京师的城墙,比以前所有见过的城池都要高大、雄伟的多,城墙上的明军林立,城下还有两支勤王军,甚至其中一支是老对手,心里一下凉了一半。看来多半是没戏了,不过来都来了,怎么都要打一下吧,先扎营。

崇祯皇帝从小长于深宫,那见过大阵仗,到了城墙上,看到密密麻麻的建虏,不由得心里有点胆怯,不过并没有表现出来,慰问了下官兵,就回宫了。

接下来几天,开始了你来我往的攻城防守战,双方互有胜负。但有几件事情让崇祯皇帝大为恼怒。

其一,京师城墙被建虏抢来的大炮随便轰了几下就倒了一大片,幸亏满桂带军决死抵抗,才给城里有了修补的机会。

其二,城墙上放炮的明军业务生疏,竟然打到了自己人的队伍里去了。

其三,建虏看关宁军比宣府军精锐的多,就捡软柿子捏,这边打的热火朝天,那天在聊天磨牙,意思意思;甚至有一段时间,宣府军实在挡不住了,就绕城而走,想让关宁军帮忙挡一下,结果反而被友军用箭给招待了一顿,甚至主将满桂都挂了彩。

满桂一状告到了御前,当时没有立即处理,留中了。

当天深夜,崇祯皇帝处理完一天的奏章后,看起了书。陪侍在一边的王承恩看看时辰已是子时了,看看崇祯皇帝眼里布满的血丝,不由的有点担心:“陛下,您该就寝了。”

崇祯皇帝放下书,看着王承恩:“大伴,朕睡不着啊,这些天,都睡不着啊。”

也是,兵临城下之际,要还能和往常一样吃吃睡睡的,不是猪就是神了。

崇祯皇帝可能也是想和人说话,就跟王承恩说开了:“大伴,建虏兵临城下不说,朕又接报甘肃勤王兵哗于安定,山西勤王兵哗于京畿,袁崇焕出工不出力,甚至还射伤友军,京师城墙坍塌,这件件桩桩,朕心甚忧啊!”

说到这里,崇祯皇帝让王承恩把左右内侍宫女都退了下去,然后问道:“大伴,你说钟先生说朕是亡国之君,你现在信了么?”

王承恩没有想到崇祯皇帝会问这个问题,不由一愣,不过马上就反应过来了,马上表示不信,并且鞑靼也先,蒙古俺答汗不都曾兵临城下,还不是没事。

崇祯皇帝的心里稍微安心了点,不过还是很担忧,说情况不一样,现在国库都亏空了这么多年,也没见以前竟然还发生勤王兵哗的事情。

王承恩皱皱眉,想怎么再安慰崇祯皇帝,忽然,有了。说上天不是降了钟先生来帮助陛下么,那天,奴才是亲眼看到钟先生凭空出现的,从前可从来没有听说那个君主有这个福气,能得上天之助。陛下洪福,必定能中兴大明啊!

崇祯皇帝听了也高兴一会,不过钟先生不是还在昏迷么,这厮也真是的,昏迷这么久,不但朕急,还有很多人都急呢,还不醒!!!

王承恩说御医估算可能这些天就能醒,陛下放心好了。

崇祯皇帝说了说话,宽心了不少,这些天都没睡好,这个时候困意上来了,就去就寝了。

崇祯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建虏打了明国京师多日,没有打下来,就撤了下去,去别的地方放松放松,爽一爽。

接报建虏退去之后,崇祯皇帝做了一系列布置:任命司礼监太监申良佐,内官太监吕直,提督九门及黄城门;司礼监太监李风翔总督忠勇营、提督京营。

十二月初一,招袁崇焕并祖大寿进城议饷。

袁崇焕见到崇祯皇帝的时候,发现满桂、黑云龙也在侧,不由一愣。

还没等他醒过来,崇祯皇帝质问袁崇焕杀毛文龙,致敌兵犯阙和箭射满桂三事,袁崇焕傻了,不是要议饷么,怎么扯别的事情去了。

崇祯皇帝一看袁崇焕沉默以抗,勃然大怒,让满桂当场脱衣展示箭伤。

袁崇焕这回真沉默了,现在不是说话的时机,反正外面还有我的两万关宁铁骑,现在抓我就不怕兵变么?

谁知崇祯皇帝还真不怕,因为他早有准备:当即把袁崇焕押西长安门外的锦衣卫大堂,发南镇抚司监候。另令祖大寿接管关宁铁骑,满桂统领京师勤王诸军。

一边的内阁大学士成基命,户部尚书毕自严看得大惊,忙闪身出来劝解,建虏并未远去,此时处理,怕是不妥。

崇祯皇帝道:“朕要早听人劝,事不至于此。朕以辽事付袁崇焕,乃建虏狂逞,袁崇焕身任督师,不先行侦防,致深入内地,虽兼程赴援,却又钳制将士,坐视吟掠,过远大于功。如不处置,朕对不起子民。”

诸臣闻之不语。

祖大寿从头到尾一句话不说,回到营地,才脚不能站,坐了好久才缓过来。

何可纲听到处置结果后赶来向祖大寿建议:尾衔建虏,趁其劫掠,掩杀之,当能大胜,以此功赎督师,或是可以。”

祖大寿皱着眉头想了想说:“你先回去,待我三思。”然后就打发何可纲回去了。此策要用的话,是要拿身家性命去拼了,颇有点犹豫,要好好想想。

再说崇祯皇帝处置完了蓟辽督师袁崇焕之后,又开始处理另外一起事情:京师城墙豆腐渣工程。没想,处理袁崇焕这么大的事情都比较顺利的办下来了,结果这个反腐工作反而遇到了大阻力。

第三十二章 反腐

崇祯皇帝阴沉着脸,对着殿下喊道:“工部尚书何在?”

工部尚书张凤翔老神在在的,以为今天不关自己的事情,在一边看热闹,袁崇焕被抓下狱,只当是看了场闹剧,没想崇祯皇帝突然叫自己。

“臣在。”张凤翔出列。

“京师城墙坍塌是怎么回事?修缮京师城墙,朕前后拨款十五万有余,城墙规制知否?”

张凤翔一听,冷汗就下来了,城墙刚塌的时候还担心了一阵,不料并没有处理,以为不了了之了,结果现在开始算帐了。

腿一软,跪了下来:“回陛下,臣有罪。”

“规制知否?”崇祯皇帝根本不理,加重了语气,自顾自问道。

“墙体用黄土和杂土分层夯筑;内外壁均只敷砌大砖,外壁砖层厚约三尺有余,内壁砖层厚约二尺有余。城垣高为二丈,城基厚二丈,顶宽一丈四尺。”张凤翔看躲不过去,只好回答。

“实造如何?”

“部分城墙只为杂土夯筑,内外壁只敷砌砖一块。城高一丈九。”张凤翔越说声音越低,头伏到了地上。

整个殿上都鸦雀无声,仿佛殿内的气温一下冷了好多度。

“如此城墙,朕差点就成了宋钦宗!”崇祯皇帝突然愤怒的咆哮。

看到底下臣子都没有反应,崇祯皇帝缓了一口气,压制了自己的怒气:“着锦衣拿掷殿下。”

殿外候命的锦衣校尉一拥而入,把张凤翔的朝服脱去,扭押去跟袁崇焕作伴了。

有几人想站出来求情,但一听宋钦宗都搬出来了,知道现在在火头上,先看看再说了。

“把殿外的几个人押进来。”崇祯皇帝看张凤翔被押出去后,又下令道。

只见殿外被押进三人,帽子已经脱去,官服还在,看得出来是郎中一级的官员。

“营缮司郎中许观吉、都水司郎中周长应、屯田司郎中朱长世带到。”

这三人刚才彼此见面的时候,就知道这些天一直在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而看到张凤翔被锦衣卫押走,更是吓得腿软。

“知道所犯何事否?”崇祯皇帝看着跪下殿下的三个人,冷冷的问道。

“臣知罪!”三个人不敢不承认。

“朕东挪西凑出来的银两让你们修缮京师城墙,是信任你们,说严重点,是把朕的身家性命、祖宗社稷都交给你们了,可你们是怎么回报朕的?要不是满爱卿拼死拦住建虏,今天朕就不是在这里了。”

三个人伏在地上,不敢说话。

“王承恩。”崇祯皇帝已经懒得跟底下这几个贪污犯说话了。

“奴才在。”

“挟出去,廷杖八十!”

廷杖这东西,明朝的官员都喜欢挨,谏君主,博名声的好东西。可这三个人是因为玩忽职守,贪赃枉法而被廷杖,这是啥名声,还八十廷杖,老命还要不要了。

缮司郎中许观吉跪地叩首,慌忙喊道:“罪臣有本奏。”

崇祯皇帝一听还有理由了,压抑着怒气喝道:“说!”

“陛下,修缮京师城墙所拨十五万两银子到臣等手里只有十二万两不到。”

“十二万两银子就只能修缮这样的城墙?糊弄朕不懂么?”崇祯皇帝一听,愣了一下,又问道。

“这,这,。。。”许观吉一听,还想说剩下的十二万两也有各路神仙分润,当然自己也贪了些,真用于城墙的不到两万两而已。但分润的好多神仙都站在一边,可不能说出来,指望着他们救命呢。

崇祯皇帝却误会了许观吉的意思,以为是被问的哑口无言了,于是挥了挥手。

三个老家伙忙喊开恩,没用,之前站边上一言不发的阁臣看到三人被拖下去的时候,出来求情了,一出来还是五个,说这三人的年纪都这么大了,怕经不起打,请崇祯皇帝手下留情。

崇祯皇帝一下怒了,你让我手下留情,谁对我大明江山手下留情?!他皇太极的炮火都快打到紫禁城来了。年纪大了了不起么,年纪大了更应该修心养性,严格要求自己,做好表率,其罪不可免,朕就是要杀一儆百。谁要是再求情的,朕就学太祖,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则剥皮实草如何?

求情的五个阁臣见崇祯皇帝处于狂暴状态了,知道事已不可免,再说下去怕会引到自己身上,就不敢再说了,六十两,开玩笑,朝堂上还有站着的人么。其实他们也不是真的是顾虑那三人年纪大了啥的,而是修缮城墙吞没的那部分银子,他们占了大份。

不要说年纪大的人,就是年轻人,一般也挨不住八十廷杖的,营缮司郎中许观吉、都水司郎中周长应、屯田司郎中朱长世最终一命呜呼,到死还在想盟友会救他们。

崇祯皇帝总算出了一口恶气,但修缮城墙是还有监察之人的,监察不到位,也是要处理的,传诏工部给事中王都,御史高贲明。

站两班的阁臣一听,不禁有点担心起来,开始互相用眼色联系沟通。

工部给事中王都,御史高贲明跪在殿下之后,崇祯皇帝问道:“朕命尔等巡视京师城防修缮,如何发银十五万有余,只给十二万两?”

王都辩解道:“修缮京师城墙,乃国之大事,发一千满一千,发一百满一百,十五万两都给了的,并无二八抽扣之弊,陛下不信可当场对峙。”

崇祯皇帝一愣,下手快了,死无对证了?还好还有站着的各位阁臣。当下示意在场的各位阁臣证明下。

内阁首辅韩爌首先出班道:“缮司郎中许观吉确有所言,可其言或是推托之意也未可。”

啊,那会儿你们一个个都站着不动,不提醒朕查明银两出处,现在人死了再来说这话,啥意思?

内阁辅臣李标也跟着跪奏:“实无二八抽扣之陋规,望皇上息怒。”

另外一个内阁辅臣钱龙锡也跟上跪奏求情:“还望皇上从宽处理。”

不能让崇祯皇帝这样查下去了,再查下去,一个个都要被牵出来。

崇祯皇帝看这些重臣一个个都反对的反对,求情的求情,而主犯的三人又被自己一时冲动,未及对峙,先打死了。这吞没款项之事怕是查不下去了。

崇祯皇帝忽然感到很憋屈,他知道底下这两个人绝对有问题。

沉默了一会,崇祯皇帝道:“尔二人监察不力,可知罪否?”

工部给事中王都,御史高贲明一听这个名目,好,那没事,爷认了:“臣知罪。”

“好,既已认罪,革职去任。”

两人一听傻了,革了职,还怎么发财啊?!

那些辅臣阁老也觉得处置的重了,又出来求情,说皇上处分太严,还望从宽处罚。

崇祯皇帝一口拒绝:“卿等不必申救。”

不等这些人再说话,直接道:“起案!”

然后就拂袖而去。

崇祯皇帝回到御书房,把服侍的人都遣开,就留下一个心腹,王承恩,才开始发泄心中的一股怨气,真是太欺负人了,欺负朕年轻,经验不足是吧,还联合起来压朕。

看到一边的屏风上,是自己之前让人画的历代明君贤臣图,写着《正心诚意箴》,不禁有点迷茫,朕想当明君,可贤臣在哪呢?怎么朕用的都是些贪污纳贿,私人利益高于一切的孔方兄呢!

王承恩看着又是愤怒又是迷茫的崇祯皇帝,有点不忍,于是说道:“陛下,钟先生不是来自后世么,哪些贤臣,哪些奸臣,应该有所知。”

崇祯皇帝一听王承恩之言,不由得点了点头,希望钟进卫快点醒来的念头更是强烈了。

王承恩趁机又进言:“陛下,奴才记得钟先生之前称赞过温体仁温大人是廉洁之臣。”

崇祯皇帝再次点点头,表示自己记起来了,事情实在太多了,把这个给忘记了。其实也不是说真忘记了,只是有的东西,不是有深刻的教训后,不会深信。今天这事发生,让他感到了廉洁之臣的迫切。

朕要重用温体仁,崇祯皇帝心里暗暗的说道。

再说祖大寿,静观了一天,没有发现朝廷有任何放过袁崇焕的迹象,那就是要追究了,恐怕还会追究到自己头上吧,心里不由得七上八下的,于是,就偷偷的在军营里放出风声说,朝廷怀疑咱们关宁军有异心,现在处置了督师袁崇焕,下一步就是准备炮击军营,要把我们都干掉。

他这么做,其实压根就没想过要用何可纲的法子。废话,要是用何可纲的法子,万一兵没了,我这个总兵还能当么,死道友,不死贫道。

关宁军普通的兵丁那区分的出这是不是谣言,于是,人心越来越慌。而且,勤王军越来越多,有的驻扎到了关宁军的附近,这也被普通兵丁认为是朝廷是不是不但要炮轰,还要包围起来,一个都不放过,于是,更慌了。

祖大寿一看时候差不多了,就出头说,兄弟们,不要怕,朝廷既然要对咱们下手,两条腿长咱们身上,咱们不会跑么,咱们回辽东去。

何可纲这种级别的就不怎么信了,跑过来质问祖大寿。

祖大寿说,你不是想救你恩主么,现在就是一个机会,咱们先回去,让朝廷认识到咱们这支关宁军的重要性,这样,朝廷就不敢为难督师了。

何可纲一听这样做能救得了袁崇焕,就同意了,好吧,跟着你干了。

当天夜里,祖大寿就带着关宁军偷偷溜走了;只是传了个话说老子不干了,风险太大,留这里不是被建虏杀就是被朝廷杀,回宁远得了。

当这个消息报到崇祯皇帝那里时,又打击了一回崇祯皇帝,这,这还是朕的军队么,大敌还未远去,就自个儿跑了?

其他勤王军基本都是步军,就这么一支精锐的骑军,要是建虏又打回来了,不是少了一个重要的筹码了么。朕省吃简用,怎么就养了这么一支白眼狼呢。

崇祯皇帝是又惊又怕又愤怒。这人都私自跑了,还能回来么?怎么办好,不禁大伤脑筋!

第三十三章 苏醒

就在这个时候,东厂提督王承恩屁颠屁颠的跑过来,对崇祯皇帝道:“醒了,醒了,陛下,醒了。”

崇祯皇帝一头雾水,啥,醒了?过了一会,有点醒悟过来,马上问王承恩道:“可是钟先生醒了?”

王承恩用力点了点头,顺带着一个马屁拍了过去:“陛下英明!”

“快,快,摆驾,朕过去看看。”崇祯皇帝喜出望外。

时间回到一刻钟之前,钟进卫所在偏殿。

阿奇正在给钟进卫擦身,虽然是冬日,钟进卫又一直躺着,平时基本不出汗,可阿奇还是每隔一段时间会给钟进卫擦身,因为御医说过,擦身不但是卫生,对钟进卫来说,还能促进血脉流动,对钟进卫有好处。

阿奇虽然给钟进卫擦过无数次身子了,可每次擦到钟进卫的那下身,都会脸红,开始很不好意思,现在手脚是不会停了,该干嘛就干嘛,只是还脸红而已。废话,在深宫长大的黄花大闺女,这么摆弄男性特有的东西,肯定是很特别的啊。

这不,又在红着脸擦,可,不对啊,以前擦这东西,一直是软不拉几的,今天怎么有反应了,硬起来了,还硬的跟铁棍一样!不由带着疑惑的神情,抬头去看看钟进卫的脸。

这一看,吓了一跳,钟进卫的脸怎么那么红啊!眼睛不像平时一样,自然闭着,而是紧紧的闭着的。

过了一会,阿奇忽然狂喜起来,公子醒了??

阿奇忙俯到床首,问道:“公子,公子,您是不是醒了啊?”

钟进卫知道瞒不过去了,该死的叛徒出卖了自己。于是,闭着眼睛点了点头。

阿奇一见,一时真无法形容自己的感受,忽然叫了起来:“公子醒了,公子醒了。”然后转身就要跑出去,把这个喜讯告诉别人。

正要跑离床头的时候,阿奇的手被钟进卫抓住了。

阿奇一脸惊讶的转头看向钟进卫。

“能不能,能不能先把我盖上,再去通知别人?”钟进卫声音低低的道。

一听之下,阿奇的脸一下也跟钟进卫一样,红的不相上下了。很不好意思的轻轻挣脱钟进卫,扭着头把被子扯了过来,一下盖住了钟进卫,然后想逃离这里。

不想又听见钟进卫闷闷的声音:“你把我的头也盖住了。”

阿奇一听,转头一看,还真把钟进卫整个都盖住了。不由感到有点好笑,自己这是怎么了,怎么这么胆小,害羞。钟进卫那东西,自己不但看了那么多次,擦都擦了那么多下过了,哼,谁怕谁啊!

这么一想,阿奇的心跳就缓和了下来,转身镇定的给钟进卫整理好被子,然后对钟进卫说:“公子,我把这个喜讯,去禀告给王公公,圣上那一直在等着您苏醒的消息。”

钟进卫也睁开了眼了,红着脸点了点头。

阿奇转身走了两步,忽然,改成跑的,跑了出去。

殿中就剩下了钟进卫一个**丝男,在静静的回味刚才的一切。

很快,崇祯皇帝赶到了偏殿,几步并一步到了钟进卫的床前,一看,果然钟进卫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