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兴宋-第1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布制度等等。说实话,我们刚开始时,争论比较严重,但随着价格波动越来越凶猛,我们各项制度制定的越来越快……”

这话的意思是说:刚开始大家都想提出自己的主张与意见,但随后时穿拿出来一套有一套规则,大家一琢磨,其中的条令正好能堵住这几天的漏洞。大宋商人又不傻,眼见得时穿早有准备,加上那些条令却是慎密,干脆不加讨论的通过了时穿所有的主张——于是,时穿在海州商界的威望也越来越高,俨然成为海州第一人。

“但是,大家想到没有,这次价格波动的起因是什么——一个未辨真假的传言。如果不堵住这个漏洞,今后还会有人借助假消息操纵交易市场,那怎么办?……所以我建议,我们这次再往灾祸的源头上溯一步——组建航海业公会……”

第353章 我的地盘我做主

宋人杨万里在《诚斋集》中层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宋太祖曾令后苑造一薰笼,数天未成,太祖怒责左右,臣僚答以此事必须走程序,皇帝的批文要经过尚书省、本部、本寺、本局等许多关口,等到逐级办齐手续后覆奏,得到皇帝的批语“依”字,然后方可制造。

宋太祖听后大怒,问宰相赵普说:“我在民间时,用数十钱即可买一薰笼。今为天子,乃数日不得,何也?”

赵普回答说:“这些规则条文不为陛下而设,它是为了陛下子孙而设,假使陛下的后代子孙想建造奢侈之物,破坏钱物,如果经过这一道道手续,自然要遭遇各个关口批驳,他要想绕开这些程序,则是跟天下官员做对,自有台谏理会,此条贯深意也。”

太祖听后转怒为喜说:“此条贯极妙!”

赵普的话说明一个简单真理,即:规则是用来保护你的,你若觉得今天践踏规则很痛快,并觉得因此占了很大便宜,那么,以后当别人践踏规则过来践踏你的时候,你也别觉得不痛快。因为他明日的做法,正是你今日所为。

赵普是宋太祖信任的宰相,赵匡胤对之言听计从。于是,宋朝制定的法规(规则)日趋严密,甚至达到“细者愈细,密者愈密,摇手举足,辄有法禁”的程度。

据说,宋初,太祖爷订立各种“法制(规则)”的目的有二,一是使“政出于一”,政令始终贯彻如一,不会因人成事,人亡政息。而百官不过“奉法遵职”而已。于是,从中央到地方,“上下相维,如身使臂,如臂使指”;二是定为“祖宗之法”,要求子孙“谨守”,以保证赵家皇朝的长治久安。

据说,日本人“平安王朝”非常欣赏这种刻板的对规章制度的遵守,所以他们鼓励日本女子来宋国“度种”,以改良自己的物种,随后,日本人反复提倡宋学,对规则的偏执到了极点,以至于现代日本人竟然有种条顿人的疯狂。

但可惜,赵匡胤并不知道他的后世子孙比较喜欢打破一切规则,王安石变法就是从打破“祖宗之法”开始的,所以宋徽宗现在要兴建各种奢侈之物,无需别人审批。

拜宋人对规则的偏执所赐,锦绣会馆设定的各项交易规则也没啥讨论的,制定这些规则时,时穿记起了赵普与宋太祖的这番对答——规则是用来保护自己的,自己今天想钻空子,那么明天也会有人钻空子对付自己。而自己不可能把精力完全花在交易所里,所以这规则无需指定的详尽而无漏洞。

本着这种思维,时穿拿出来的交易规则,自然令宋人大为惊叹,许多商人是擦着冷汗阅读这份规则的,他们没想到人世间有这么多商业欺诈手段……他们没想到的,时穿都想好了对付的方法,那还有啥好说的,全票通过。

然而时穿想得更远,交易所的规则已经无需讨论,那么就要把航海业整顿一下,让宋人的大航海从单枪匹马变成有组织、有计划的主动拓展。

“我知道在航海中有一项潜规则:比如日本与高丽的海船绝不越过中国自己去下南洋;我知道海上宋船运送的货物不越过三佛齐,走入天竺海域的默契(所以宋代沉船从不曾在印度洋被发现);我知道胡商喜欢挟持你们将货物卸载在三佛齐一代,而后用自己的船转接宋船货物赚取中间利润;我也知道户籍制度限制了海船待在海外的时间,使得你们即使偷偷摸摸越过三佛齐,回来也不好交代……

但现在,胡商来大宋的船越来越少,我们的船抵达三佛齐一带常常终年滞留,货物卖不出去,但海贸税却在出海时被市舶司抽取。眼见得我们身上的税赋越来越重,在这个时候,我们为什么不试一试,组队穿过南洋,直接把货物送到西洋胡商家门口,并在西洋人门口选择更廉价的货物输送回国。

妨碍我们实现这一愿望的有哪些困难,且让我盘点一下,如果我盘点的不完全,请各位补充:先说说我们的优势吧——指南针是我们发明的,我们已经有部分水手从大食人那里学会了牵星术,有了指南针与牵星术,我们宋船在海上定位会比胡商更精确,我们完全可以仰仗这两项技术,把自己的商船驶向全世界,驶向整个星球。”

这时候,一位海商伸出手来,要求发言,获得许可后,这海商站起来,大声说:“你还没有说我们的船,我们的海船使用榫卯结构的——盐铁专卖嘛,造船的船商搞不到足够的铁器,只能用榫卯拼接木板,这种船只航行在皇宋沿岸,那是毫无问题的。

一旦船只出了三佛齐,那里风高浪大,不断地浪涛与周期性的狂风,会将榫卯接缝处的木板扭曲变形,海船容易在接缝处漏水。茫茫大海上,船只一旦漏水,周围都是充满敌意的竞争者,巴不得你的船沉没,好打捞你运载的商品,这种情况下,怎么闯荡南洋。

时大郎,请不要小看我们,我们从没有放弃闯入天竺海域的努力,奈何我们的船一旦进入那片风高浪大的海域,十艘里有九艘支撑不下去,偶尔又一艘幸运者靠了岸……但可惜,你还忘了一点,朝廷有律令,海商在船上禁止装备弩弓等防御武器,一旦我们遇到岸上兴怀叵测的打劫者,我们只能用菜刀与血肉之躯迎击盗匪。

如此一来,所有闯出去的海船,鲜见有返回者,久而久之,宋船不如天竺海,变成了惯例。”

宋制:个人收藏五十副兵甲,就已经属于谋反大罪了。在这条法律之下,收藏能够打制五十副兵甲的铁,也属于被举报范围……但是,在商业气氛浓厚的北宋晚期,除了盐类依旧管控严格外,朝廷已经开始允许私人(宗室旁支子弟)开铁矿,也因为这项宽松的政策,宋代的钢铁产量,几乎占了世界总产量的百分之七十。

所以,刚才那位海商所说的话,实际上是没话找话想引起别人注意。宋代铁器并不难搞,只是在盐铁专卖下,铁器制品比较昂贵而已。因为铁器的昂贵,所以用铁钉代替榫卯制成的船虽然坚固,但价格比较高,注重短期效益的宋商,不愿意因此冒险——宋制:海商逾期不归,那是要丢失户籍的。在这种制度下,由不得宋商追求长期效益。

时穿看了一眼那位发言的商人,继续说:“我知道大家的顾虑,现在先说说海船的问题。我听说最近有人从耽罗岛采购了几艘千料大船,如今这样的船只有四艘停泊在港口——不瞒各位,其中有两艘属于时氏与施氏。

这种船已经经过了测试,它在制作中完全抛弃了榫卯,用铁钉铆接木板结合部位——钢铁的力量是绝对超过木头的,经过测试,我们认为它能够抵御住天竺海周期性的波涛。所以船不是问题,有问题的是价格。

至于船上的武器,我已经征询了有司,海州市舶司以及海州知州衙门允许我们在船上装备一种鱼炮,当然,这种鱼炮是施衙内捕鲸船上装的,已经测试过,用于对付海上巨鱼与凶兽格外有效,在这里我不想对鱼炮多说什么,只是请各位放心,这种用来打鱼的武器,转而用来对付海盗,效果绝对不错。”

另一位海商举手,插嘴说:“还有海图,海上行船没有海图不行……对了,刚才说的居住限期也是个问题?”

时穿点头:“朝廷对海商海外居住期限的限制,不过是因为丁口税问题,这一点也好商量,我准备组织一个行会,由行会出面,每年代各位交付丁口税,如果遇到官府查验,也有行会出面交涉……各位都懂得。”

海商们会心的笑了,时穿再度询问:“还有什么问题?”

下面有人发言:“耽罗岛李星主生产的海船,我也去码头看了,坚固是没的说,可是价格也太贵了,而且是软帆船,这样的船只,大约只有过去海公子名下的水手懂得操纵……”

说到自家姐夫,施衙内踏前一步,骄傲的挺起胸来:“诸位,你们只想到用自家水手操纵这些船,难道没有想过雇用胡人水手吗?我听说广州杭州泉州那里,因为海船进港的日渐稀少,许多长期居留的胡人水手找不到活,那些胡人水手,有些已经在我皇宋居住了两三代,雇用他们下南洋,留他们的家眷在国内,利用他们的语言特长与当地人交涉,难道不是好事儿吗?

至于不会操纵软帆船问题——不会就学,我姐夫既然能培养出来操纵软帆船的水手,说明这活儿并不太困难,诸位,南洋家门口的货物只会价格更廉,那么多胡商从自家门口采购那些货物,运到皇宋就获利十倍不止,如果我们直接把船开到他家门口去采购,这十倍的利润归于我们,为了十倍的利润,冒点风险,重新学习新技术,又有何难?”

又有一位海商在台下举手:“我等本小,单独购买一艘海船似乎投入本钱过大,也吃不消,若将货物托付给别人,却又觉得不放心,万一被人卷了货物……”

时穿打断了对方的话:“所以我才决定由几家大豪商出面,联合成立海州海商业协会,众所周知,我在海州也是有田有地的人,施衙内在东海县也有一片不小的产业,施家嫡长子施奎也愿意用海州的产业作保,还有黄家——解元公的家族出面作保,有什么不可信的。

这个行会,入会费用一万贯,由行会出面购买海船,并由行会负责组织人手闯荡南洋,诸位当中,交纳十份入会额的,有权派遣一名船长以及相关水手,管理一艘海船……”

接下来,时穿引入的是英国航海保险公会的概念:以一万贯为参股门槛,投入的股金越多,在行会中享有的话语权越重。按规定:每艘船出海,都要向行会交纳一定的风险基金,如果交纳风险金的货主货物出事儿,则由行会按风险金十倍予以赔偿,否则,这笔风险金便不予退还。

按规定:行会的大股东有权派遣财会人员,参与并监督行会的运营,参股的大小股东有权享受相应的分红,遇到官面上难以处理的事情,则由行会出面与官府交涉……

按规定:海州市舶司官员将坐镇航海公会抽税,而航海公会同意他们入住的条件是:市舶司负责走通朝廷,让朝廷默许放宽海商的居留限制,放宽海船上的武器限制……等等。

这套保险公会体制是非常严密的,它造就了英国大航海时代的开始——然而此时的英国,国力并不强盛,拥有的船只并不多,于此相反的是,这时的阿拉伯商人记述说:仅仅泉州拥有的海船,桅杆遮天蔽日,如果把这些商船一只接一只排列起来,可以从海面上不间断的排列到马六甲。

阿拉伯商人的记述并不是吹牛,宋代官方《食货殖》记载,仅仅温州一地造船厂,每年制作的五百料海船就有上千艘,这一点也从《温州县志》中获得证实——远在大航海时代开始之前,宋人已经摸到了大航海时代的门槛,可惜满金族人的入侵,以及蒙古蝗虫式的侵略,使得这一时代推迟了四百年,使得西洋人接过了大航海的领跑棒。

现在,历史的车轮在这一刻悄悄改变,自信、开放,喜欢规则的宋人折服于时穿那逻辑严密的《航海公会条款》下,毫无异议通过了成立公会的议题。紧接着,一晃眼的工夫,三百多万贯钱财被集结起来,公会的股东决定一次购买四十艘千料软帆船,组织成三支武装商船队,抱成团闯荡南洋——这一次,由宋人拉开了大航海时代的序幕。

接下来,航海公会的股东们各出门路,联系疏通市舶司与知州大人。不久,市舶司方面回话:只要出港的船只增多,使得他们的税收得到保证,进而使自己获得优良的考绩,让自己仕途畅通……其他的一切都好商量。

而知州衙门里,新任知州宋昭刚刚进入海州,身上的尘土尚未洗尽,立刻投帖白虎山时家,声称要去拜访,随后听说这件事时穿是参与者,市舶司官员已经许可了,他无可无不可的采取了默认态度——于是,海商居留期限问题解决了。这就等于松开了海商最后一道枷锁。

至于武装鱼炮问题,时穿在这里打了个马虎眼,官员们望文生义,以为既然名之为“鱼炮”,就是一种类似渔网鱼叉的捕鱼工具,随即下文容许海船装备——李星主制作的武装商船,火炮平常是隐藏在穿体内的,唯有交战的时候,打开炮窗才能呈现出鱼炮的正面目。受了巨额贿赂的巡海水军以及市舶司官员睁只眼闭只眼过去……

经过小半个月的折腾,海州商船队迈过了最后一道门槛,组建完毕。这时候,白虎山时家也传来消息,原来,新来的知州宋昭曾是嘉兴时氏族学里出来的学子,其家贫无力雇用教书先生,时河容许其进入族学免费就读,等其中举后,还出钱资助他上京赶考。这些年来宋昭奔波官场,一直没机会感谢嘉兴时氏,上任前听说时河一个儿子迁居于海州,加上时穿在海州的势力不可小觑,所以一上任就投帖拜访……

既然知州都是自家人了,那还有啥好说的。

接下来的日子,时穿忙着嫁妹妹,宋昭忙着在白虎山安置自家家眷。黄娥出面与施衙内监管海商公会的运作。随着公会购买的千料大船一艘一艘的到港,海州海贸商品的价格自然而然的稳定下来。

千料大船意味着它有五百吨的排水量,这种巨大的海船,已经是四百年后,大航海时代的主力战船了。然而,它也不过是普通宋船的体积而已——现代打捞出水的“南海一号”证实了这一点。

接下来是等待季风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航海工会的股东们纷纷招聘船员,训练水手与炮手、操帆手,时穿也顺带着将锦绣巷交易所整顿一番。他深知贪多嚼不烂的道理,海州锦绣巷交易所决定只对八宗货物进行大宗交易,分别是:瓷器、丝绸制品、食糖、玻璃、棉麻纺织品、铁制物品、香料、粮食。

海州城是大宋规定的六大茶叶市场之一,茶叶交易是市舶司嘴里的肉,时穿避开茶叶交易也是不想与市舶司官员起冲突,但他不让茶叶挂牌并不意味着完全禁止——锦绣会馆的交易气氛实在太好了,来此地的都是大商人,加上航海公会设立于此处,货物卖了直接可以在这里找到船只装运,而且会馆里也有市舶司,抽税问题一点不麻烦,所以时穿虽禁止挂牌,却挡不住私下交易。

这种情况其实不止茶叶,会馆场所内,商人们彼此吃酒吃肉中,完成了一笔笔被禁止的交易,随着锦绣会馆名气越来越大,类似情况越来越多,反而是市舶司官员担心造成漏税,恳请时穿出面监管这些商品的交易……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而宋代四大名窑多位于北方,海州设立瓷器交易也有着先天的优势,只是这时候,宋朝的丝绸交易中心在杭州,糖业交易中心则位于广州。丝绸是大宋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时穿将这宗商品加入锦绣会馆的交易项目当中,大家还好理解,但把食糖也作为四大交易项目之一,倒让股东们难以理解。

对于股东的质疑,一向恶名在外的时穿摆出一副“我明白,但我不需要向你解释”的模样,阻止了其他股东的质疑……若干年后,其他股东渐渐发觉时穿当时的明智,当然,在他们的回忆中,他们并不是这项政策的反对者,反而津津乐道的提出,当初是他们睿智的做出该项提议的……

这一连番的忙碌之后,政和年代结束了,二月末,宋徽宗宣布改元“重和”,这一年就是重和元年……那么,马上该是宣和年间——那将是一个物质极端丰富,极端奢华的时代。

此时,送嫁的准备已经就绪,凌飞特地从沭阳赶来准备护送新嫁娘南下——三月三这天,时穿将嫁出去三位女娘,赵师侠娶二十九娘,凌飞将护送十一娘去沭阳,与刘旷完婚后,再护送十七娘去通州与施奎完婚。

宋人嫁女儿等于脱了一层皮,当家主母黄娥不得不带着妾室墨芍打着算盘,清点时家的财产,时穿则慢悠悠饮着一杯葡萄酒,感慨:“不知道咱家今后出产的葡萄酒,能否比这个强!”

时穿感慨完,将那杯葡萄酒放到一边——这时代的葡萄酒还没掌握脱糖技术,存放久了的葡萄酒有点酸涩,口感很不好。

把杯子推到一边,时穿转身询问管家穆顺:“如今是建立制度的时候,以前咱们是放羊式管理,今后,既然左斜街、锦绣街工程全部完工了,咱就要盘点一下家底:咱们名下有多少工人,多少庄丁,多少店铺……好吧,我其实想问的是,咱手下有多少可供使唤的人手。”

穆顺恭敬的回答:“东主,咱先说一说城里:城里左斜巷上,经过两年的填海造田,咱现在已经扩展了左斜巷码头,连市舶司衙门也有意搬迁到左斜巷,但我拒绝了,按东主的意思,我们在锦绣街帮市舶司购买了一个地盘,盖不盖衙门,由他。

细论起来,随着咱们的填海工程结束,左斜巷的花膀子人数有点富裕了:如今咱们名下有两千一百名在册的花膀子,因为码头上设立了很多新式搬运机械,省工省力,所以小老儿测算了一下,咱最多留六百名花膀子已经够了。这还要包含百余名留在码头上,看守各个仓库的人手——因为填海造田,咱们左斜巷新近扩展了二十亩田地,按东主的吩咐,我们那三座大库房已彻底完工,那处花膀子会所也建好了。小老儿琢磨着,每座库房三十人轮流值守,再给花膀子公会留点人,应该足够了。剩下的人手如何安置,千多号人啊,东主可有计划?”

第354章 恨不相逢未嫁时

旁边的凌飞轻声插嘴:“师傅,既然如此,不如我们往沭阳团练里调去一些人手,那沭阳团练几乎都是刘家人,真要有什么事,一定以刘家人的利益为主,恐怕咱们指挥不动。不如我们调去三五百号人,往沭阳团练里掺一点沙子,也好便于指挥……

嗯,师傅,还有,才调去青州的知州张叔夜听说我凌氏火器世家的名气,想让我哥哥带百余号团练过去协助剿匪,码头上那些花膀子我过去也相熟,不如我从中招上一百个人,交给我哥哥,也算解了师傅的难题。”

时穿摇头拒绝:“不妥,左斜街上的花膀子都是海州城里人,突然让他们背井离乡去沭阳,沭阳在他们看来是乡下,弄不好,调去沭阳的会产生怨恨心理。更况且这些花膀子终究是我使唤熟的人,宁肯养着他们做闲人,以备不时之需,也不能让他们各自飘零——这是原则问题,决不能让跟我混的人吃不上饭!

……干脆,让他们当社兵吧,滨海大道将来会越来越富裕,治安状况更需要强化,干脆我跟县里报备一下,咱们成立一个拳社——锦绣拳社。不须官府出一分钱,这些人我掏钱养着,就以左斜街花膀子会馆为拳社总部,平常让这些人训练一下拳脚,每日分队上街巡视,负责维持两条街的治安,官上只要不自己掏腰包,想必也会愿意——不用花钱与操心,就近有一支可以随意调用的治安力量,县上怎会不愿意?”

凌飞暗自翻了个白眼:新来的知州跟你走得近,知县大人的考评捏在知州手里,他能不愿意吗?

时穿轻咳几声,又继续说:“张叔夜张大尹要调用你们凌氏啊……凌氏经过改进的火药威力巨大,但你哥哥是打算拿霹雳弹出去,还是把火枪拿出去?”

凌飞扭捏了一下,小心的问:“师傅,如今我哥哥手上有你给的两杆火枪——我的那杆枪与哥哥的那杆……若师傅许可,能多发一点火枪,比如从码头抽一百人,全部武装成火枪兵,如此,哥哥必将感激不尽。”

大宋朝对正规军队管制很严,但对于团练等地主武装则比较宽松——《水浒传》中为了征剿梁山,太尉高俅调集了三十六路团练,这个借兵措施倒是符合大宋军规。但一般来说,各地的“县”一级团练最多也就百人上下,能够跨县助战的“州”一级团练,五百人已经算规模庞大了,所以《水浒传》里的三十六路团练,兵力加起来也没多少。

如今,凌飞的兄长凌鹏想组织百余名火枪兵,这未免超越了县一级团练的限制,时穿理解凌飞想为密州凌氏的火器世家扬名,并因此光宗耀祖的期盼,但他却不想那么早的把火枪兵成建制投入战场,尤其是不在自己掌控之中。

“这不可能,崔庄团练到目前为止,不过只有六十名火枪兵,这火枪兵训练起来耗费庞大,维持一支百人的火枪队,以你哥哥的家底,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再者说,你哥哥真的引起官府重视了,又能怎样?汴梁城火器作坊连绵成片,正缺一位高级匠师过去指引,你哥哥如今只是一个大将,官家之前几次调用,都被你哥哥拒绝。这次你哥哥既然出来帮助张大尹,那就算正式的官吏了,朝廷以命令形式要求你哥上京,让你哥哥去主持火器作坊,那你们凌家就不是火器世家了,以后世代都是奴隶匠工,这种日子是你哥哥希望的吗?”

凌飞很认真地想了想——其实时穿说的话,忽悠的成分占大多数,宋代是一个比较注重发明创造的时代,官府比较重视知识产权,而且宋代是当今世界上唯一拥有版权法的时代。凌鹏掌握了独家秘制的火药秘方,他是他的私产,官府不“与民争利”,只要他不是极度想表现,那么朝廷不会逼迫他献出配方。

不过,凌飞并没有看穿历史的眼光,他只是时穿的一个小跟班,对于官场上的那些窍门以及潜规则并不了解。听了时穿的话,他实实在在被吓着了。这年头,做皇家的工匠是一件极度危险的事情,李师师一家的遭遇摆在那,如今谁敢往皇宫里伸那个头。

凌飞还隐约听说,其实师傅的手很巧,制作的那些首饰巧夺天工,而很多箱包常常是由师傅亲手做好了款式,然后交给工匠们仿制而已,但师父最终抛弃了这个爱好,就是受到褚素珍姑娘的劝解,担心被世人误解成一个手艺工匠,从而被官府强行征召……

连师傅都想躲避的事情,凌家那么浅的根基,确实是不能炫耀的,凌飞马上回答:“噢,我得赶紧去信给哥哥,把师傅的担忧告诉他。”

时穿忽悠完了,见到目的达到,他稍稍点拨说:“依我看,凌氏现在的掌心雷已经够威力了。至于火枪嘛……我建议凌氏暂时采用火绳枪,这种枪结构简单、维修方便,然而威力也不小。你可以从码头上招三十个相熟的人,由你训练好之后交给你哥。

我希望你个做事要低调再低调,有了这三十名火枪兵,再加上你哥的掌心雷,剿匪的时候护住张大尹,那是足够了。若张大尹要求你哥训练手下——我认为掌心雷可以开放,让青州团练们都学学投掷,而后你哥可以开个火器作坊,专门制作出售掌心雷给密州,顺便发点小财,但火枪就不要扩散了。这玩意制作成本昂贵,维护起来很麻烦,不如将他掌握到自己手里……“!

时穿说的这些凌飞都懂,随着在海州跟师傅混的得意,凌飞已逐渐有了与密州本家分家的心思。他去沭阳训练团练,是沭阳引进的人才,黄知县看在他是时穿徒弟的份上,逢年过节常常邀请他去县衙过,沭阳的豪绅刘半城对他很尊重,连带着,沭阳当地士绅觉得他也算一个人物,交往时常常高看他一眼。于是,有许多士绅流露出与他结亲的念头——这种“上人”生活凌飞以前在密州不曾获得过,想到自己艺满出师,要重新回到密州做个普通地主,凌飞就有点抓狂。

闲着没事时,凌飞将自己的想法通报哥哥,他哥哥凌鹏也以为:凌飞现在所能爬到的位子,比密州凌氏单枪匹马奋斗几辈人所能爬到的位子还要好,所以凌飞留在海州,对密州凌氏也是最大的助力。

哥哥支持凌飞分家单过,对大家族来说这是“开枝散叶”的绝好机会,剩下的事就是凌飞成家,而后与密州凌氏分家,在海州独立宗族等琐事了。密州凌氏以火器擅长,海州凌氏自然也要有一项绝活,才能站稳脚跟。所以凌飞想来:既然哥哥擅长掌心雷,那么自己就在火枪上努力吧——那么,为了跟密州凌氏有区别,最先进的火枪就不能拿出去。

当然,那些最先进的火枪,即使拿出去也无法仿造,其中很多机件,根本不是铁锤能敲打出来的,这些机件一旦损坏,火枪还不如一根烧火棍。

有个这种心思,凌飞觉得,火绳枪对密州凌氏是个不错的选择——至少其中大部分机件,都是可以仿制的。并且三十杆火神枪,虽然数量不多,但也是一股不小的力量,且正好符合“秘技”的特点。秘技嘛,当然不能泛滥到满大街都是。

凌飞想好了,出声答应说:“也好,我去找相熟的花膀子,问问他们可愿意随我哥哥讨个出身。”

时穿嗯了一声,转向穆顺:“你继续说。”

穆顺拱手回答:“东主,咱们花了几年工夫,终于把锦绣街整条街道整修完毕,如今锦绣街的路面已重新加宽,可以并排行驶六辆马车,路面铺设了青石板,增加了沿街的灯柱。此外,因各店铺之间的攀比,锦绣街的楼层整体拔高了……小老儿打算从左斜巷花膀子中抽取一百名老弱,到锦绣街帮忙打扫卫生,维持锦绣街的灯火,如此一来,那些花膀子们想着老了搬不动东西了也有个安置处,肯定是欢喜的。

不过,东主,咱的社兵,总不至于弄上千余号人手吧?怎么算,咱城里至少四百名花膀子,是无论如何难以安置的……幸好,可是庄子上闲人很少,咱崔庄的作坊雇用了一千二百名男女,这些人一个都闲不下。另外玫瑰园里也有三百号人手,葡萄园里有两百号人手。东主还可以动用一些三星班的人手,三星班越来越大,常年雇用的人手就有九百号,可鲁大三人还常常喊着缺人。

不过,城里的人手,是必不肯去乡下的,咱们左斜巷闲下来的人,都不愿去别处,城里的店铺以及煤饼坊倒是需要扛包的人,但现在这些产业都有自家的管理人,他们也有自己相熟的一帮力汉,怕也调不进人手……”

看来,扩张太快也有扩张的烦恼,一旦放缓了扩张速度,就有人手闲置的烦恼。

“有多少花膀子愿意去种地,他们原本出身农夫,大约会有些人愿意种地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