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盗帅-第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杜荷抬手手,示意他们安静下来:“但也别高兴得太早了!我还要告诉你们……就算我不说你们也应该知道,在山下有着有强大的敌人——比我们强大得多!他们的人数是我们的十一倍,而且一个个都是养精蓄锐的劲旅。在看看我们,一个个都累的半死,体力连往常的一半也没有。”

听到这个消息,兵卒们原先的狂喜逐渐平息下来,静静地听自己心服的统帅继续说,“不过我们已经无路可走了。粮食已经吃干净,想要回去都不可能。唯一的生路就是战,跟我一起打败他们!吃他们的粮食充饥,抢他们的营帐大衣避寒!”

“一句话退就是死,拼就是生……”杜荷坚定的沉声道,舞起了手臂,将内力运与双目扫视全场。这一眼,在这个时候,只能用惊魂动魄四个字来形容。那神光饱满的双目中包含着无比强大的自信,眼神里有着让人心悦诚服的力量,叫人心甘情愿听从他的指挥调遣。

一支部队的强大。关键在于部队的凝聚力如何。部队的凝聚力有很大程度是建立在对将领的信仰程度的基础上的。出色的将领一句话,一个眼神就能让一个兵卒,产生莫大的勇气。将领表现出能够解决一切困难的气魄,正是兵卒精神的原动力。

杜荷本来就很得军心,这一路上的相互扶持,他的表现更是让所有的兵卒敬服。

此刻他身上露出来的信心勇气,完全成了这些兵卒,继续拼下去的动力。

“最后我要告诉你们一些好消息,尽管我们形势恶劣,但我杜荷,也就是你们的统帅依然有十足的把握取胜,有十足的把握打败他们!大家只要相信我,听我发的命令去拼去杀,明天的这个时候,我们就能够一起品尝胜利的果实!”

“出发!”

在杜荷的号令下,近六千的兵卒雄赳赳,气昂昂的向山下走去。

当他们抵达山下的时候,正好天黑。

杜荷召集了罗通、房遗爱、王德正三将,“如今我们已经算是弹尽粮绝,孤注一掷了,只有以那十万匹马为前锋,一举捣毁敌方军营才是唯一出路。罗通,你领两千人迂回至马厩右侧;王德正,你领两千人,迂回至马厩左侧;遗爱,我随我从正面进攻。”

胜败之别,有如弈棋,只在一招之差。

张雄的智谋干略可算当世俊杰,然却低估了杜荷在战术上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以及对于战机的把握。

就如罗通说的一样,张雄没有犯错。他的所作所为合情合理,充分的体现了他的睿智。但没犯错,并不代表没有破绽。被安排在他们身后的十万匹战马就是最大的破绽,也是决定胜败的关键。

他们抹黑的来到了马厩四周,根据杜荷的布置呈三角形状,对于马厩展开了半包围。

“杀啊~~~”六千余兵卒忽然齐声暴喝,紧接着他们依照计划,分头快速冲向各自的目标。声势犹如排山倒海一般!霎时间那种宁静详的夜空就如玻璃遭到了重击,粉碎了。

马厩并非没有人镇守,但也就是千八百人而已。正或坐或站在营门口聊天。听到那天崩地裂也似的呐喊,他们当场惊得呆立原地,还没反应过来已被密集的弩箭射倒,他们哪里想象的到杜荷的兵马会从天而降,匆忙间想要抵御,这兵器还未拔出来就让狂冲而至的兵卒剁翻刺死。

杜荷指挥着两千人如虎似狼地扑入马厩,纵列最前端的是排成密集阵型的一百名长矛手,就像发狂的公牛,平端着长枪大步向前突刺。挡在前面的几个敌人首当其冲,瞬间被捅中七八枪推倒在地上。

在来之前,杜荷给每一个人都配备了火把,而且再三叮嘱,贴身收藏,不可弄潮,就在他们冲入马厩的那一刹那,六千火把几乎在同一时间点燃,火光照亮了夜空。

他们分散而行,干的只有一件事情——那就是烧战马,刹那之间火焰奔腾,浓烟冲天而起。

一匹匹战马身上着了火,相互引燃。那场面是十个万马奔腾。

它们惊骇的鸣叫着,恐惧害怕令它们疯狂。

面对三面逼来的烈焰,它们完全失去了理智,只能往一个地方跑!

那就是……

西突厥七万大军的营盘!

第五部 高昌事起 第236章 辉煌的胜利

万马奔腾向来是用来形容成声势浩大的词语。因为成千上万匹马在奔跑腾跃的景像是那么的壮观,它们的声势是那么的惊人。

才万马就能得到如此赞誉,那十万匹呢?

西突厥位于西域腹地水草最美的地方,而西域盛产马匹由胜北方。故而行军作战时,一人兵卒两匹是常见之事。七万人的大军,马厩处至少也聚集了十万匹以上的战马。

火是畜生的天敌,即便是虎狼这等猛兽,也避免不了他们怕火的习性,何况是一匹匹的战马?经过杜荷他们的放火驱赶,一匹匹马如疯如狂的冲向了赤亭谷。

他们都顾不得敌人,只是不断了呼喝着,驱赶着。

这正是杜荷整个战术中最关键,也是最妙的一步。

以六千人想要撼动七万大军且防守严密的营盘,这是痴人说梦。

但十万匹火马却能够轻易办得到,这也即是他口中的十万天兵,多出来的十万天兵。

十万匹马在六千多人的驱赶下,直接撞上了西突厥的营盘。

因为侯君集的大军迟迟未到,他们这些人这些日子,除了修筑防御工事之外,也无事可做,警戒心早已不在。在这雪后寒冬深夜。一个个都早早的睡去。

当他们让十万匹马奔腾时发出的声响惊醒,还不知发生什么事情,甚至来不及走出帐篷已经让马群连人带帐踏做了肉泥,灰色帐篷顿时染成酱紫。三三两两从帐中匆忙钻出抵抗的西突厥兵,见眼前情景,一个个都吓得丢盔弃甲,掉头就跑:他们还以为有敌来袭,打算迎战。可一看那如潮水一般澎湃的马群,哪里还有抵抗之心?

只是两条腿岂能跑得过四条腿?

还没有跑几步,就让马匹撞飞了出去,然后步入前者后尘,成为肉酱。

浩浩荡荡的马群逢兵破兵,见将撞将,任凭你武艺在高强,面对一匹匹惊慌失措,横冲直撞的战马也只有死路一条。

更加厉害恐怖的是火马所到之处就是火种。毛发本就是最容易燃烧的东西,一匹马拥挤在一处,相互点燃。

一匹、两匹、五匹……十匹……百匹……千匹……万匹……

在短短的时间内,上万匹马受到了波及,上万火种在营盘里横冲直撞。

它们遇上的营帐无不燃烧起来,熊熊的火焰冲天而起,声势极是骇人。

杜荷见到自己的杰作,畅快的大笑着,一手持着盘龙剑屠杀那些侥幸活下来的敌人,另一手持着火把驱赶战马,得意之极。

这一招威力惊人,直冲得对方人仰马翻、四散避开。只不过几分钟的时间。这支无可匹敌的十万天兵已经杀入了敌营的中心地带。战马踏过无数的尸体,不断向西突厥营盘纵深楔入。所到之处,摧枯拉朽一般,将之夷为平地。

马匹经过的地方必然会燃起熊熊烈火,整个赤亭谷已让烈火包围。

杜荷他们冲到了西突厥营盘口,已经停了下来,没有继续再战,只是骇然的看着眼前的景象。

即便是杜荷自己事先也没想到能获得这样的战果。

他的本意是用火驱赶着牲畜直扑敌人营盘,冲乱敌军阵脚,随后挥军掩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敌人尚不能组织有效反击时就一举端掉敌人的中军帐,再从容收拾群龙无首的敌军。只是没想到计策的效果比预期还要好:只因西突厥人的习性和这里的气候。

如今正是冬季,气温零度以下,所有西突厥兵他们穿的都是狩猎来的毛皮大衣,毛皮帽,毛皮裤。此外西域人好酒,而且不禁酒,每个营帐都存有许许多多的酒。

这些易燃物让火马一冲,立刻燃烧起来。西突厥整个营盘不但要遭受十万匹马的冲撞践踏,过后还要受到烈火的灼烧。营地里的西突厥兵根本躲无可躲,只能不住的往前逃窜。

可赤亭谷的地形有如大漏斗,可以装下七万兵马,但是想要从尾部逃出却只能如盛满米粒的漏斗一样,一点一点的漏出去。

三四万人想要从只能容纳三十人的出口逃脱,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不言而喻。

他们不住的前挤,不住的前推,有些丧心病狂的,直接对着自己的人舞起了屠刀。

本来只要依照次序,还能最大限度的逃脱,可在这种生死存亡之境,谁又拥有如此高尚的品德?

在中原个别受到美德熏陶的汉人或许会出现一些无私的人物,但自幼在弱肉强食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如狼一般凶狠自私的突厥人,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哪管那么多,一个个的都以保命为主,人人不甘落后,蜂拥争先。

最终导致可以容纳三十人并肩走出的谷口,整整挤下了百人,他们就如塞子一般,塞在了谷口,拥挤着出不去也退不回来,等于是堵死了这唯一的出路。

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出去唯一的办法就是一人退后一步,可是在这节骨眼上又有谁能有心后退一步?

十万匹马已经冲到,它们毫不留情的撞了上去。

马力千均,可是三四万人拥挤在一起就如堆砌在一起的泥沙,硬生生的将马匹的冲势抵挡了下来。它们也如人一样,一匹匹的堵塞在了一起。前不得进,后退不得。

在最后面的火马也冲了上来。火势在冬风的呼啸下,以惊人的速度一匹匹的蔓延。

烧了马,再烧人!

十万匹马,七万西突厥兵卒,不是被挤死,就是亲眼见火势蔓延到自身,却无法动弹,活活的给烧死。

大火整整烧了一个晚上,赤亭谷漫天全是焦炭的恶臭。

是役杜荷所部大获全胜,西突厥七万大军唯有最先逃入赤亭古道的千余人侥幸生还,余者全军覆没,无一生还。

而杜荷亲率的六千夜袭兵仅有五人在与驻守马厩的西突厥兵拼杀中身亡。

以五人的代价,却歼灭西突厥七万大军,这不可谓不是一个奇迹,一个神话。

古往今来,也找不出多少个能与这一战相比的战役,更别说杜荷今年才十六岁。在他这个年纪取得如此战绩的,史上名将绝无一人。

所有的兵卒都对杜荷投以敬慕的眼神,眼神中充满了狂热、信服、崇拜。

大战结束,兵卒投入打扫战场的工作中,将敌骸掘坑埋葬,以免引发瘟疫恶疾。

杜荷走在赤亭谷中,看着四处可见的肢体焦炭。心底有些沉重。虽然如此辉煌的胜利,确实让他感到高兴,可一想起自己一计要了近七万人的性命,就有股说不出来的滋味。

“青莲!”罗通欲言又止的叫了一句。他是最早发现杜荷的神色异常的,只是不知如何开口相劝,一直跟在他的身后,见他的神色五味杂陈,终于忍不住的叫出声来,张了张口,却不知应该说些什么。

杜荷知他心意,伸手制止了他的话。深深的吸了口气,转换了下心情,笑道:“不用担心,我确实有些难受。但我更知道我没有错,若我不这么做,一旦侯大总管抵达此地,必将会有一场惨烈的拼杀,到时候死的人可能更多,而且还是我大唐的兵马。所以,我没错……只是有些感慨而已!”

此时负责侦察西突厥败军的王德正率着十多骑赶回来,甩蹬下马,干净利落的来到杜荷面前,报告道:“回报将军,末将在搜索时,遇到那群逃跑的西突厥败卒正在围攻一伙十人。那些败卒见到末将,就像见鬼了一样,吓得一哄而散。末将见那汉人形迹有些可疑就抓了来。”

杜荷点了点头,让王德正将人给他带上来。

被抓的汉人是一个上了年岁的老人家,杜荷见他被绳索绑缚着,皱了皱眉,道:“给他松绑,先不管他可不可疑,这么对待一个老人都是不对,下次注意了。再遇到这种情况,若非老者拥有恶意,缴去兵器,严加看管便是,不需要捆绑。”

王德正点头说是,让人除去老者的绳索。

“你是谁?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杜荷让人递上水,给他压惊。

老者道:“小老儿是高昌人,前些日子去伊州走亲戚,最近方回。想不到在来的路上,遇到了那伙蛮狠的西突厥兵。他们也不知为什么,见到我们就上来要打要杀的。幸亏这位军爷出现,赶跑了他们,不然小老儿这条命就要送在这里了。”他脸色苍白,身躯却微微有些颤抖。

杜荷眯起了眼睛。上下打量着老者,笑道:“这突厥人的营盘是你布置的吧,多亏你了,若不是你,这一战,我们胜的没有这么容易。”

老者茫然的睁着眼睛,“这位军爷,你说什么,小老儿怎么听不懂?”

“哈!”杜荷笑道:“你也别跟我装,你的那句西突厥兵已经让你露馅了。若你真是无辜,你敢走这条道只能说明你不知战事,不然不会傻到主动靠近战场。既然不知道有战事,你又如何确定他们就是西突厥兵,而不是马贼?依照百姓的思维,你遇到了贼人袭击,第一个想到的应该是遇上马贼,而不是突厥兵!定是因为你的布营,导致了西突厥的大败,所以那些逃兵打算杀你出气!”

第五部 高昌事起 第237章 被战败吓死的高昌王

杜荷脸上挂着淡笑。那一对大而圆的双眼露着机敏睿智,给人一种能够洞彻人心的感觉。

西突厥速度游牧民族,人人皆兵,必要的时候老弱病残也能上阵。他们的制度与唐朝有着天壤之别,尤其是在军事上。唐朝的兵卒在战前会收到朝廷分发的兵器、衣甲。高级别的大将有明光铠,其他兵卒依照级别的不同,分别也有不同的铠甲配备,一眼就可以分辨出是不是大唐的兵,而且地位如何。

西突厥就没有这么好了,他们生产力极其底下,所有一切都需要他们自行配备。家境好的,一身光鲜。家境差的,就算是拿木棍菜刀也是常有之事,更加别说是昂贵的衣甲。

故而一群西突厥兵聚在一起,那是参差不齐,跟马贼没有两样的,不可能一眼就分辨出来。

高昌与西突厥交好,他们的兵不可能出现在赤亭古道也不可能无故攻击高昌百姓,故而若眼前这老者真是无辜的路人,绝对没有可能一口咬定那伙人是突厥兵。

他一定是个知情人,而且身份还不低。因为他的十多名护卫能在千余西突厥的逃卒中。保护着他没有受到任何伤害,武艺显然不错。一个拥有精锐兵卒作为护卫的人,不可能是一个等闲之辈。

张雄呆呆的望着杜荷,看着他的双眼,只觉着自己的被他看穿了一样,那淡淡的笑容,别有一股压迫感。他本就是败军之将,输得太惨,信心尽散,失去了对抗的勇气,额上冒出了丝丝细汗。

他摇了摇头,长叹了口气道:“十数年未回中原,想不到中原竟出了将军这等英才。我张雄却成了井底之蛙。唉……还妄想着能够如以往一样,成就一番大事,想不到居然落得自取其辱的下场。这位将军,请问你的大军是如何出现的。我在黑绀岭附近安排了三百名的斥候,你们大军的一举一动是不可能瞒得过我安排的耳目的。若能早些发现你们,这一战,我不会败!”

杜荷也不隐瞒,如实的说出自己用的办法!

张雄听后,面如死灰,再次长叹:“看来,我真的老了!”

杜荷见他眼中充满了失落,也暗自摇了摇头。他知道眼前的张雄还是很有本事的,从他一眼就看出赤亭谷的重要,足以证明这一点。他的布营也是如此,将防守的重心屯住在赤亭古道的出口。无不高明之极。

在没有想出驱马破敌的妙计前,自己甚至有了为侯君集自求多福的想法。

他的败不是因为他的能力不足,而是在于他低估了自己这么一个先锋将军的实力。

“先将他压下去吧!”杜荷见他表情也知暂时闻不出什么东西,这么一个老人家,若是用刑逼供,万一给逼死了,那就白抓了。作为一个能够指挥西突厥兵马的汉人,一定不是无名的等闲之辈,指不定有大用场。

他在心底盘算着,吩咐道:“在安龙马来后,让他来找我!”

在他计策成功,大获全胜后,已经让人通知姜行本将所有的防守器械都搬来赤亭谷。

原先放弃赤亭谷是因为实力悬殊,侯君集大军难以支援。如今以过数日,侯君集至多也就是在这三四天内抵达,焉耆的援兵也在这两日能到,他们如今完全有能力守护好赤亭谷。

所以杜荷以决定转移据点,改以赤亭谷为据点暂时驻守此处,直待侯君集大军的到来。

安龙马并不上战场,一直跟姜行本在一起。

※※※

高昌王宫。

这几日,麴文泰终于恢复了精神。心情大好,但心底最深处却依旧有些不是滋味。

他在喜长街上已经没有了络绎不绝的歌谣,百姓的心也安定了下来,不在畏惧唐朝,能够照常生活了。不是滋味却是因为让这一切安定下来的人不是他这高昌国王,而是别人,是张雄,是一个让他逐出朝堂的人。

张雄在高昌算是两朝老臣了,他虽然是襄邑夫人的侄儿,但实际上年岁比襄邑夫人还要大一些。

当年麴文泰的父亲高昌王麴伯雅在隋朝逛了一圈以后,认识到了中原的强大。于是,回到高昌例行改革,一切效仿隋朝制度。但任何改革都无法避免伤害到他人的利益。

在改革初期,麴伯雅的亲隋之举,引发了国内反隋势力的叛乱,反隋势力占据了高昌皇宫,自立为王,改年号为“义和”。

麴伯雅与年轻的麴文泰逃到了西突厥,麴文泰也是在那个时候结识了现在的西突厥首领咥利失,他们两人相交莫逆,多次表示将来他们为王,一定要同心合力征服西域。

在麴伯雅流亡的时候,高昌王妃襄邑夫人的侄儿张雄来到了西域投奔。张雄见高昌如今的情况,独自一人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只凭一张嘴就孤立了占据高昌城的叛军,帮助麴伯雅夺回了王位。

张雄也因此受到了麴伯雅的器重,成为高昌第一重臣,权管文武。张雄如麴伯雅一般,立志改革。短短年余就将高昌发展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高昌人口不多,兵力不多,但却有着最强的经济实力,也有着最出色的科技以及最坚固的城墙,让四方畏惧。

唐朝立国以后,张雄主张与唐朝结盟,开发丝绸之路。麴文泰听从张雄的建议,与当时的唐朝大力修好,并且在贞观四年,亲自到长安觐见了李世民,受到了李世民的厚待。两国在丝绸之路上一拍即合,高昌更是因丝绸之路的开发,所带动的经济就让高昌在财政上翻了三翻。

因为得利过大,高昌日渐强大。

麴文泰与张雄之间的矛盾也随之出现了。麴文泰不满张雄权势过大,不满自己的声望比不上张雄这个臣子,对于张雄越发的排斥。最终矛盾在六年前攻伐焉耆时完全激化。

焉耆向来亲唐,麴文泰攻打焉耆,无疑是在拔李世民的胡须。

张雄死谏却让麴文泰命人用乱棍打出了朝堂,永不录用。

襄邑夫人曾为张雄求情,但麴文泰心知张雄虽逐,但他对高昌的贡献太大,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太重,便是自己这个国王也比不上。所以一直拒绝。直至今日,在这逼不得已之下,不得不厚颜去请张雄出山。

想不到百姓一听张雄出山,立刻就不闹腾了,在他们的心底,张雄就是高昌的守护神。只要张雄出山,高昌就可以保得住。这让麴文泰又是嫉妒又是羡慕。

果然,这守护神出山就是不一般,不但稳定了民心,还说动咥利失同心协力,共同对付大唐。

如今不仅仅是百姓。即便是他麴文泰对于张雄也是信心十足。

想起自己昔年对于张雄做的一切,那种不是滋味的感觉更胜。

“报!紧急军情!”麴文泰突然听到了一阵尖利的叫喊声。

一个身披挂的军将狂奔而来,腾地在麴文泰面前跪下,高呼道:“唐军先锋将驱赶战马夜袭赤亭谷,驻扎于赤亭谷的七万西突厥兵全军覆没!”

空气凝滞了半天,麴文泰的笑容僵硬在了脸上,脑中似乎爆炸了般,轰的一声。

“砰!”他重重地倒在了地上!

凄厉的哭号划破高昌王城长空,国王驾崩!

麴文泰竟让杜荷大破西突厥的消息,活生生的给吓死了。

乱、乱、乱!

高昌城中一片。

赤亭谷!

“接下来怎么样了?”杜荷在安龙马来到赤亭谷后,问起了张雄这个人。当时安龙马的反应让他大吃一惊,那一脸的仰慕敬重佩服,掺不得一点的假。

于是,他详细的询问张雄的事迹。

安龙马将他知道的一一说来,正好说道张雄让麴文泰乱棍打出大殿。

安龙马道:“张大人被贬后,更无人敢劝说麴文泰攻打焉耆。这一战麴文泰打赢了,就在他趾高气昂回来的时候,张大人再次上书要求麴文泰向唐王朝请罪以免兵灾。再遣世子麴智盛持伏罪诏入朝为质,再观情势是不是应该由王亲身奉诏入朝请罪三步策略。麴文泰气得怒火攻心,要将张大人斩首示众。但高昌城里的四万百姓闻讯后统统来到王宫前替张大人求情,麴文泰迫不得已的饶恕了张大人。此后张大人心灰意冷,从此不在过问朝政了。”

顿了一顿,他讶然道:“将军为何无端端的问起张大人来?”

杜荷随口答道:“他就是西突厥的谋士,已经让我给拿下了!”

安龙马动容的低呼出声来,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张雄会败,犹豫了会儿,跪下道:“将军,请你看在张大人年事已高的份上,饶他一回吧!”

杜荷扶起安龙马,笑道:“我无心欺负一个老人家,你也不必担心。不过我有几个问题问你!那张雄在高昌真的如此得民心,还是他曾对你有恩,你才求我饶恕他的?”

安龙马道:“回将军,我跟张大人素不相识,但没有张大人就没有我高昌国。在整个高昌国只要有良心的,无不感念张大人的恩德。他在我们心底的地位远远高于麴文泰!”

杜荷眼中透露出了兴奋。心道:“如此说来,只要说服了他。凭他的威信,取高昌,岂不易如反掌?”

第五部 高昌事起 第238章 劝降高昌

心念至此,杜荷问向安龙马那张雄的为人如何。是那种只为功利也不顾一切的人物。还是心系百姓,在意百姓安危的好官。

安龙马一脸肃容道:“张大人自然是那种为民请命的好官。若不是如此,也不会得到高昌百姓如此爱戴。”

杜荷微微一笑,这有弱点就好,不怕他对高昌有多忠心,只怕他是那种铁石心肠,视人命如无物的人,点了点头,心中以有了定计,让安龙马退了下去。

翌日,一大早杜荷就让人请来了张雄。他看出张雄地位非同一般,年事也高,也没有让人为难他,反而给他了一个独立的帐篷,只是限制他的出入。他本人也是识趣,知道自己年老力衰,无逃生的可能,老老实实的呆在帐篷里。

杜荷将他带到了赤亭谷深处,靠近赤亭古道的那一端,指着遗留下来的防御工事……一段石墙,笑道:“张先生就是打算用这些东西来抵御我大唐的虎狼之师?”

张雄面色不善。恼羞成怒道:“将军这是为何,羞辱我这败军之将吗?”

杜荷知他对于惨败,耿耿于怀,想偏了,笑道:“先生误会,你太小瞧我杜荷了。我杜荷还不至于在你身上找取自信,只是想要让你认清一个事实!”

“姜副总管,接下来劳烦你了!”杜荷跟早已在一旁准备的姜行本打了一个招呼。

姜行本论地位在杜荷之上,但一路了杜荷的表现,已经将他折服。心知自己不善军略,对于他的吩咐也言听计从。听他发话,也指挥着手下将准备好的车弩推了上来,在离石墙五百步外停下,控制手驱散了前方的人群,准备开始试射。

张雄也有些看明白了,脸上微露讥讽的嘲笑,有点轻蔑。他早知唐朝器械犀利,所以修建这石墙的时候相当的严苛,用的材料是制造城墙的青砖石,坚固异常,可挡弓弩。远在五百米外的弓弩,想要在青砖石上留下痕迹都很难。

杜荷却是一脸的自信,车弩的威力他早已见识过了。虽然这真刀实枪的射石墙还是第一次,但他确性以车弩的威力足以震慑住张雄,尤其是这经过他改良的全新车弩。

旧车弩车上的大弓弩拉力高达十二石,也就是需要约一千四百斤的力量才能拉的动。故而每每拉弓的时候,都需借助要牛马之力。或四五人合力齐拉。十二石以是极限,继续增强弓弩的拉力,固然能够让威力更大,但是需要动用的人手也更多,更加费力,所以并不实用。

可杜荷根据物理学的原理发明滑轮组后,情况就不一样了。只需要借助滑轮组,一个人就可以拉动千斤重物,已无顾忌。所以姜行本这一次将弓弩的拉力增加到十六石,使得它的威力翻了翻。若不是继续增加下去,硬木、弓弦吃不消,他还有心将它增强到十八石、甚至二十石。

这次试弩,姜行本亲自抄刀,他利用滑轮组拉开了弓弦,示意边上的人把箭枝装上,七支大小不一、长短不一的箭枝,装进了弹道。在瞄准了目标之后,他先向杜荷这里打了一个招呼,然后扣动了扳机,强大的反作用力带动了弩臂,更驱动了弓弦。七支箭呼啸而出。以肉眼难辨的速度,一闪而过,只听到了百步之外的小型石墙发出了一声脆响,所有人的目光立即又被发出了异响的石墙给吸引了过去。

“啊?”在一旁看热闹的兵将一个个都大张这嘴巴,似乎在比谁的嘴巴更大。

张雄更是一脸的骇然,眼中充满惊惧,脸无血色:在前方,石墙处,七支箭,箭箭都射入了石墙,尤其是位列在弓弦最中央那支箭头长七寸、宽五寸、箭杆长三尺,用铁叶做箭羽的巨箭,更是直接将石墙射了一个对穿,从青石砖的这一头射入,另一头钻出,若不是尾部的铁叶箭羽卡在石墙上,没人怀疑这巨箭能够直接穿过石墙。

“继续!”杜荷手一挥。

姜行本会心一笑,运来了新型的擂石车。

这一次并非是一架,而是二十架,擂石车来到离石墙四百步的地方,百名炮石手在一旁待命。

随着一身令下,呼啸的巨石密集的砸向了石墙。只是盏茶工夫,二十架擂石车都各自射出了两发巨石,四十发巨石“砰、砰、砰”的砸向了石墙,顷刻间将石墙砸得稀巴烂。

杜荷挥手让姜行本他们退了下去,笑道:“这就是我大唐最新研发的攻防器械,车弩最大射距可达七百步,一弦七发,威力绝伦。擂石车可抛百斤巨石。射程也有四百米,你也看到了。这新型器械最大的特点就是射速快,威力大,射程远。很容易造成远距离压制,才一辆二十辆就有如此威力,你可以想象一下,若有一百辆、两百辆、三百辆,会是什么样的情景。”

张雄脸色更白,身躯也隐隐为之颤抖。

杜荷道:“如何?”其实他自己也让眼前的景象吓了一跳,车弩、擂石车的表现远远出乎他的意料。不过脸上表现的很淡定,但心底却有些自豪,自得。这两玩意有如此威力,如此射速。他这位比牛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