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盗帅-第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魏征续道:“你也知丝绸之路对我大唐的重要,这战事一起,丝绸之路将完全断绝。可有想过这对于我大唐经济来说是何等沉重的打击?另外我大唐刚刚才与吐蕃一战,国库存粮并不充足,如今又要劳师远征,这粮草能否供应的过来?此外,此战我军不占天时,不占地利,万一讨伐时出现了意外,我大唐战败,将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这一点杜将军不知又想过没有?”
魏征缓缓地轻轻的问了三个问题,他的话不犀利,但却异常的沉重,因为这是事实!
“若不解决这些问题,贸然出兵,真的能够取得理想中的效果吗?”魏征的话别有诱惑力,“若不动刀兵,以我大唐的威势,不需要半月,麴文泰就会双倍吐出所有掠夺的财物。然后确保丝绸之路可以通行。”
杜荷怔了怔,眼中也露出了一丝迟疑,但很快就恢复过来道:“魏大人,你这是什么歪理逻辑?险些让你糊弄过去了,我不否认,你说的对我大唐的发展很有利处,但是你这么做却让我大唐失去了威信,失去了天下霸主的威望。我也并不否认,你的三个问题确确实实问道了点子上了,但只要我大唐能够在半年内,拿下高昌,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你说一旦开战,丝绸之路将完全截断,我大唐经济将会受到致命打击,但只要半年内平定高昌,损失就不会太大,同时高昌国库里的钱物可以弥补一切。你又说粮草能否供应的过来,我虽不知我大唐粮草几何,但半年的粮草绝不至于没有。最后你又说万一战败会使得我大唐在各族心中的地位一落千丈,可只要我们取胜,就不碍事了吗?”
魏征想不到杜荷如此轻易的就走出了自己布下的迷魂阵,眼中也露出一丝的赞许,道:“战争岂同儿戏,又岂是你说胜就胜的?”
杜荷上前一步,对着满朝文武行了一礼,随后自信满满的对殿上的李世民道:“陛下。对于高昌,臣有一些看法,想一吐为快!”
李世民眯起了眼睛笑着,眼中全是鼓励。手一抬道:“贤婿但说无妨!”
杜荷转过身来,面对这文武百官,伸出了拳头扬声道:“最近我读了一些关于高昌的书,也了解了一些高昌的事。在我看来高昌有五大优势,分别为城、民、财、援、道。”他每说一个字就伸出一根指头,五指全部张开。
“这第一、城,指的是城池”他重新伸出一根手指道:“高昌不同于一般的西域名族,他们跟我们古人一样实行郡县制,仅仅大城就有五座,分别是高昌、田地、交河、蒲昌和天山城,其中王城高昌和第二大城交河是历代高昌王必定修葺之处,经过三百多年的修葺,论城池之坚固,或许比不上我大唐的长安洛阳,但也不会逊色多少。落座处也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经过数百年的风雨兵火,从未失陷过。要想攻取高昌,这两城将会是最大的威胁。”
“第二、民,指的是百信!”他又拿出一根手指道:“高昌是西域唯一一个以我汉民族为主体的国家,根据书上记载西晋末年以来,中原战乱,导致秦雍一带的大批百姓移民涌入相对平静的河西地区。后来苻坚东平六州。欲跨河西,图有西域,发兵十数万西进讨平凉州。
于是先前那股涌向河西的流民潮,加上新近加入的河西本地居民,包括敦煌张、索、马、宋等望族,陇西麴、赵等大姓再次大规模西迁进入高昌。与先前定居于此的汉族屯田吏士,征西留守军人,派驻为官者合流,构成高昌国的主体民族。这些汉人在于西域异族的接触中深切的感受到西域的那种强则分为酋长豪杰,弱则为人附落,民以力为雄的生存方式。所以在高昌。‘杀人偿死。无它禁令’只要不杀人,一切都是依靠实力说话。故而高昌人皆以战死为吉利,病终为不祥。沿袭古风的高昌汉民,兵力虽然不多,但是一个个都是骁勇善战的敢战士。”
“第三、财,这财自然值得是钱财!高昌不仅军事力量首屈一指,国家财力也相当富足。除了坐拥丝绸之路交通便利和贸易税收外,自然资源也很丰厚。《魏书·高昌传》云:高昌气候温暖,厥土良沃,谷麦一岁再熟,宜蚕,多五果,又饶漆。有草名羊刺,其上生蜜。而味甚佳。引水溉田。出赤盐,其味甚美,复有白盐,其形如玉,高昌人取以为枕,贡之中国。所以高昌的财力是相当丰厚的,即便是现在我都不明白,为什么高昌会打劫丝绸之路,我认为他们不缺这些钱物,这其中恐怕另有猫腻!”
杜荷继续说着:“第四、盟,指得是盟友。麴氏王朝和西突厥一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除了相互通婚以外,两者也有共同的政治、经济利益。西突厥的乙毗咄陆可汗还在可汗浮图城囤以重兵,与高昌互为掎角之势,摆出了随时准备与高昌联合迎战任何敌人的架势。”
“第五,道,说的是道路!高昌有着天然的地理优势,从伊吾边境到高昌边境有四百多里地,这四百多里道路异常艰难,气候无常,后勤保障任务艰巨。我这里还未算大军从沙州至玉门的路途!那里沙碛连绵,人迹罕至,想必你们也知道吧。”
“所以……”他目光在人群中扫过。斩钉截铁的道:“我大唐若是要出征高昌,这五个团难必须克服!”
他的这番论言有些是李世民给他的那些书籍中记载的,有些是从安龙马口中打听出来的,他将一切对高昌的认识,做了一个总结就是“城、民、财、援、道”这五个字。
他事先做了准备,所以变现的几乎完美。
他对于高昌的认识,不仅仅让魏征、褚遂良目瞪口呆,即便是房玄龄、杜如晦也是一脸的惊讶,李世民也想不到,嘴巴咧张着,一脸的欢喜。
程咬金一脸的郁闷,叫喝道:“杜家小子,说什么混话呢!怎么将高昌说的这么难打,你究竟是哪一边的人?”
杜荷却自信一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既然知道了人家的优点,破起来也又有何难?”
第五部 高昌事起 第221章 未来宰相当副手
在众目睽睽之下。杜荷气宇轩昂地指点高昌,大有指点江山的气概:“所谓城垣高耸,不外乎就是那么一回事情。上策围点打援,效仿陛下昔年破洛阳之事故,围而不攻,消灭西突厥援兵,除去高昌所依仗的唯一力量,将他们困死城中,不愁他们不降。此外据我所知,高昌技术落后,所用的投石车不过是汉朝遗留下来由那刘烨发明的霹雳车,射程短,威力弱。我们大唐新型抛石机无论射程、精准、威力都远远在霹雳车之上,论弓弩也是我军占据上风。为防万一,在出征前可以备足工匠,与城下造巢车、轒辒、抛石机、冲车、云梯、长稍等利器,战时抛石机、弩箭压制,在以冲车破之,取城易如反掌。故城,不足为惧!”
“高昌万余雄兵骁勇善战不假,但我大唐的兵马又岂是摆设?姑勿论我众敌寡。且说精兵猛将,我大唐的虎狼之师又岂是区区高昌堪比得了的?更有甚者,百姓知道麴文泰所犯知罪,民心尽失,民无死战之意,何来死战之兵!如此,兵也难比我大唐劲旅。”
“高昌财厚不假,但围困经月,面对抛石机的强势,面对我大唐精锐,财粮再足又有何用,又撑得几时?最后只怕都落入我大唐之手。至于外援,更不足为惧。西突厥历来附强凌弱,言行全顾其私利,可以断定,战事真起,西突厥必观望视高昌而进退:若高昌抵得了我大唐,大唐兵马不如传说中的势不可挡,则出兵相助;若高昌不敌,十之八九撤援西遁。就算西突厥可汗真有胆子来击,我军亦可分兵御之。财、援又何足道哉?”
“至于道,深入高昌四百里确实算的上是险地,但那又如何?且不闻贞观九年,灭吐谷浑一战。当时,我军大胜,吐谷浑覆灭在即,使出了坚壁清野的战术。侯君集大人与李道宗大人率唐军在杳无人烟地区行军两千余里。途经无水无草的破罗真谷,艰苦异常。但是我唐军坚持了下来,一路征战,于五月间在乌海追上伏允可汗,大破其众。这一仗我唐军行空荒两千里,盛夏降霜,人龀冰、马瞰雪,至刺马饮血以解饥渴,敢问此道艰辛可在高昌道之下?如此恶劣的环境,我唐军依旧能够克服,何况是四百里的高昌道?”
杜荷双眼望着魏征,将手一挥,高声道:“所以高昌国能够称雄西域最大的五项优势,一旦遇到我大唐却起不了任何用处,只能是螳臂当车,流沙阻浪,不堪一击,半年之内,必然破之!”
李世民微笑颔首。
魏征、褚遂良、孔颖达等面面相觑,眼睛瞪得铜铃般大,几次欲挺身发言都被不知应该如何制止。几个重臣气鼓了肺。
杜如晦、房玄龄、长孙无忌等老臣更是深知皇帝决心已下,多说无益。
朝堂内鸦雀无声,李世民原地站了起来,锵锵声音回荡在整个大殿,“朕决意已定开西域,伐高昌!”
众臣凛然,李世民这话的语气以不容他人质疑,魏征和褚遂良对视一眼,默然苦笑。
不得不承认,他们败在了杜荷的手上,面对对于高昌了若指掌的杜荷,他们根本无从反驳。
这时,侯君集急切的大步走出,高声道:“陛下,臣愿意亲领大军征伐,誓灭高昌,以扬我大唐军威。”李靖退休,他贵为兵部尚书,已是大唐军方第一人,但天下太平后一直少有立功,李绩因为破吐蕃一战威震天下,声势已经隐隐盖过了他这兵部尚书。此时此刻,他最需要的是一场畅快淋漓的大胜,已巩固自己军方第一人的位置。
与此同时,他在朝中多年,人脉深厚,正向相位发动挑战,若能以大胜回朝,让李世民刮目相看。相位只在囊中。故而此刻还不等李世民将话说完,更不等他当众选将,积极的表示愿意领军出征。
“臣复议!”长孙无忌见侯君集出列请命,立刻表示支持。
在唐朝真正能够独担一面的大将只有两人侯君集、李绩,余下苏定芳、薛万彻等名将不是未成型就是逊色一二。此次战役关乎大唐是否能够在西域立足,所以非此二人不可。
侯君集与太子李承乾走的很近,李绩却是杜荷的上司,长孙无忌自然是将私心放在侯君集的身上,希望他能够领兵出征,不给杜荷发展的机会。
李承乾的心与长孙无忌想的一般,也不例外。
李绩并未主动请缨,他是那种老滑头类型的人物,在朝中谁也不得罪。让他出战,他就用心去打,不让他领兵,也不强求,最吃得开,也混的最好!
李世民目光在侯君集、李绩身上来回看了看,将两人的长处略一比较,也点头应了下来,补充道:“忠武将军杜荷对于高昌了若指掌,他麾下五千飞骑也是少有的精锐。有他在侧,定能助侯爱卿一臂之力。这出征期间。就暂调飞骑归侯爱卿调遣把!”
杜荷领命,心底却奇怪不知李世民为何不用军略更加出众的李绩而用侯君集。
侯君集也点头笑道:“杜将军年少有为,智勇双全,能够得他相助,那自是再好没有的事情了。”他念杜荷一人之力,在朝堂上力挽狂澜,促成此次兵伐高昌,对于他也非常欣赏。
长孙无忌见始终无法避免杜荷出征立功,眼中也闪过一丝焦虑,但随即一想,看了看侯君集。又看了看杜荷,突然露出了别有深意的笑。
下了朝,杜荷让李世民叫到了承庆殿。
李世民坐在上首用那慈祥的目光看着杜荷,感慨道:“你小子果然没有让朕失望。今日你的表现近乎完美,远远出乎朕的意料。”
杜荷也隐隐有些自得,但却依旧表现出一副谦虚的模样,宠辱不惊。
李世民更是满意的直点着头,“贤婿,在朕下达命令的时候,从你眼中看出了一丝疑惑,可是在为朕不用李绩将军而用侯尚书感到奇怪?”
“不错!”杜荷见李世民看出来了,也不隐瞒,此事确实让他觉得有些奇怪。
李世民笑道:“作为一个皇帝若不懂得臣子的特长,他绝对不是一个好皇帝出色的皇帝。朕也知道论军略李绩将军确实要胜过侯尚书一筹,但是出征高昌却非侯尚书不可。原因就在打这一战的目的,这一战朕不仅仅要是只是胜利,朕还要打出我大唐的威势,朕要让西域各族知道明白,谁才是西域的霸主。李绩将军用兵重谋,若让他来指挥打这一场战,他能够胜的轻松漂亮,但远远达不到朕所期盼的效果。而侯尚书却不同,侯尚书擅打硬仗,摧凶克敌,所向披靡。他为三军统帅,一定能够胜的畅快淋漓,能够打出我大唐的威风,打出我大唐的声势。”
杜荷也想不到其中竟然还有这学问,对于李世民的想法也表示叹服。
李世民意味深长的说道:“为君如此,为将为帅也是如此。只有做到对于部下之能,了若指掌,在需要的时候才能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杜荷心知李世民在教他将帅之道,也心领神会,表示明白。
“来,朕给你介绍一个人!”李世民哈哈一笑,给门口的太监施了一个眼色。
不多时,一位三十许的文士走了进来。
杜荷好奇望去。略微一怔,来人他认识,就是后世赫赫有名的抗倭第一人,智勇双全的刘仁轨。在勇者角逐的比赛时,他识破了小日本打算盗用中国文化科技的险恶用心,受到了李世民的嘉奖,被提拔为新安令。
“难道他升官了?”杜荷心底嘀咕,脸露奇色。
“你们都曾认识把,朕这里也不多介绍了。贤婿,你手上罗通、房遗爱、王德正都是武夫,独独少了一个长史,一个处理公文的文官。你先前不是向朕抱怨说麾下没有副手吗?这刘仁轨不但治世有方,在军略上也很有建树,朕将他调入你帐下听用,全了你的意愿,可别亏待他了!”
李世民一脸的微笑。
“这……”杜荷确实在与李世民闲聊的时候说过他统帅的五千飞骑中少了一个长史,但那里想到李世民会将一个拥有宰相才的了得人物,调给他做副手。
这是不是太小材大用了?
“怎么,不满意?”李世民微笑着问道。
“怎么可能不满意!”杜荷苦笑道:“只是太小题大做了,岳父大人,别告诉小婿您没看出刘仁轨的才华。这么一个优秀的人才却给小婿当长史,有些奢侈了。”
他想不明白李世民如此做的用意,若他是李靖、侯君集一类的人物,或许还能说是派个心腹监视,但自己如今不过是一个手握五千兵马的小将,这么做有什么意义?更何况若真的有心监视,也不会如此光明正大的将他给自己了。
李世民笑道:“朕这样安排自幼朕的用处,到时候你就知道了,反正人是交给你了,你先好好用着,就当帮朕磨炼人才吧。”他一副高深莫测的表情,让人看不透他心中所想。
杜荷也不在意,反正这事对他有利无害,拥有一个宰相才的副手,他还能说些什么,只是心底好奇,不知李世民如此布置有什么用意。
第五部 高昌事起 第222章 军用火药
杜荷大步走进了军器监。军器监监正郑昂,正见他到来,脸都白了,吓得调头就跑。
杜荷眼明脚快,先一步将郑昂逮了住:“郑监正,哪里走!”
郑昂苦着脸,哀求道:“我的小祖宗耶,你就饶了我吧,我手下的能人都让你给挖光了,你还来!”
军器监也是制造研究兵器武器的机构,但跟杜荷掌管的科技院相比起来,军器监就如后娘生的一样。虽然存在的时间比科技院早了十数年,但就如同是科技院的下属,只要杜荷一句话,军器监里的人才都得乖乖的到科技院报道。
科技院成立不久,正是急需各式各样人才的时候。
所以大唐军器监、少府监的这两个科技人才的基地是杜荷最多进出的地方,一旦发现有用的人才,立刻就干着挖墙脚的活儿。他有李世民的特许,看上了谁,可以直接带走。
半月下来,军器监、少府监的个个部门的顶级人才几乎都让杜荷挖了去。直接让军器监、少府监两个机构视他为洪水猛兽。避之不及。
这不,见他到来军器监的郑昂吓得脸色发白,调头就跑。
让杜荷逮住后,一开口就是求饶,无奈的叫他小祖宗。
杜荷尴尬的摸了摸鼻子,“我又不是洪水猛兽,真的有那么可怕吗?”
郑昂道:“洪水猛兽哪里比得上你老人家……唉……反正逃不掉了,干脆点,又想要什么人!”他一脸的无奈,但说话的语气却是如朋友聊天一样。虽然杜荷干的是挖墙脚的勾当,但取得的成效却是显而易见的,而且他为人随和,很好相处。被挖的他们,除了有些心疼以外,怨言却是没有的。
“你放心,我不是来挖墙脚的,只是想看一看,我大唐的攻城利器究竟如何了得,这养兵千里,用在一时,现在就是他们发挥的时候了。”杜荷深知要打高昌,最大的阻碍就是高昌城墙。要想拿下坚城,攻城器械的威力尤为重要。
平时用不到,所以忽视了,但如今正是需要攻城器械发挥威力的时候,他也不得不来见识一下唐朝的这些攻城器械如何的了得,看看能不能改良。
俗话说的好。临阵磨枪,不快也亮嘛!
听杜荷不是来挖墙脚了,郑昂的脸上好过了一些,也得到了大唐准备出征高昌的消息,知杜荷所言不假,领着他往负责制造攻城器械的械坊署去了。
械坊署的署令是一个五十多岁,两鬓花白,还算精神的男子,话不多,姓钱名锦,一个很有深意的名字。
“钱署令,这位就是科学院院正杜荷,今日来是想看一看我大唐攻防器械的图纸,你将图纸取来!”郑昂很配合杜荷的工作,一来到了械坊署的署令办公室,就下达了命令。
这攻防器械的图纸属于一级机密,不在其位,根本别想取得,就算是宰相国公也是一样。但杜荷所领的科学院却是大唐技术的中心,他有权利自由阅览任何大唐科学技术。
杜荷在这个时候出示了自己的令牌,钱锦核对无误后。漠然的点了点头,转身离去了,从头到尾,他都没有说过一句话。
杜荷惊讶的看了他的背影一眼道:“我发现不管是军器监还是少府监,大多都是沉默寡言的人物?”
“这是自然!干我们这行的人物,想要成就一番本领,又有哪一个不是远离人群,独自埋头练习研究的?当初我沉迷其中的时候,曾经呆在山中三个月不开口说一句话。除了吃喝拉撒睡都在埋头打造兵器。若不是当了这个监正,不得不说话交际,只怕他跟他们没有什么两样。”郑昂感慨吹嘘,怀念起了以往的生活。
杜荷听此也隐隐有些动容,想要学会一身本事,果真不是易事。
不多时,钱锦拿出了厚厚的已经隐隐有些发黄的图纸。
“我大唐攻城器械主要分为轒辒车、擂石车、尖头木驴、车弩、巢车、木幔和飞云梯等,这些是图纸。”钱锦宝贝似得将厚厚的图纸放在桌子上,同时还叮嘱了一声:“小心点,别弄脏了。”
杜荷也知他的心情,应了一声,小心翼翼的拿起图纸认真观看。
他身为科技院院正,实际上对于科技这一类是一窍不通,能够服众全靠记忆中的知识,真才实学,一点没有。为了避免出丑,这段时间也恶补了一下这方面的基本知识,最起码的图纸,如今是能看的明白了。
看了图纸,对于唐朝的攻城器械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发现唐朝的攻城器械的技术很发达。所有的攻城器械都造的很科学。比如说轒辒车,这家伙就如装甲推土机一样,是一辆用四轮车行的器械,以犀牛皮蒙顶,四轮车里可藏十人,不惧守城方箭矢、滚木擂石乃至火烧,用以运土填平城壕,可直抵城墙下,不伤一人,还可以深入城墙边沿,用装备的短把镐头和铁凿子挖掘、破坏城墙。
再如擂石车,这擂石车就如重型榴弹炮,这玩意更是吓人,属于超级巨无霸了,想要发射一炮,必须要两百人同时挽索才拉的动,威力之巨大,用上面的记载就是,遇城城裂,遇人人为肉饼。
还有车弩,车弩是一种车轴和车轮同时转动的兵车,车上装有一具相当变态的拉力达十二石(约一千四百斤)的大型弩弓。可同时发射大小七枝箭,最大的一支箭箭头长七寸、宽五寸、箭杆长三尺。周长五寸,用铁叶做箭羽。射程可达惊人的七百步,对于威力,资料上只记载了六个字:可入城墙十寸,可见威力超猛。
尖头木驴、巢车、木幔和飞云梯等一件件的攻城器械也相当的了得,都是符合科学依据的,相当的实用,有这些利器,无怪后事李世民亲率大军征讨高句丽的时候,只用了两千不到的伤亡就连下高句丽十城,取得了破敌四万余的惊人战果。若不是最后因为高句丽苦寒,大唐经济难以维持,不得不退。仅仅那一战,高句丽就会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中去。
但此刻杜荷的心中却有些不以为然,发现每一种的攻城器械都有明显的不足。他想起了自己读宋史的时候,在网上找过《武经总要》这部书。它是北宋官修的一部军事著作,仁宗时期文臣曾公亮和丁度,花了整整五年的时间编创的,是中国第一部规模宏大的官修综合性军事著作,其中大篇幅介绍了武器的制造,尤其是攻城器械,每一样都是用图文绘画出来的。
具体详情他不记得了,但是器械的结构架势在他脑中却依稀有些印象。他闭目沉思,努力的回想着印象中的一些细节,当他睁开双眼的时候,却发现在屋子里多了一人。
一个四十许上下的粗犷中年人,浓眉大眼的,身上有着一股北地豪侠的气概。
“这位是?”杜荷满心疑惑,这里是军机种地,竟还有人能够如他一样能够在这里出入自如?
中年人豪爽一笑:“杜将军不认得姜某,但姜某对于将军却是如雷贯耳了。在下左屯卫将军姜行本见过杜将军,昨日杜将军在朝会上的一番言论让我好是敬佩,早有结交之心,今日有幸偶遇实在是莫大的荣幸。”
杜荷客套了一番,但眼中异色依然不减。
姜行本会意笑道:“在升任左屯卫将军之前,我是朝中的将作大匠,此番受陛下托付,领麾下能工巧匠参加此次攻伐高昌的战事,有资格进入这军器监。”
姜行本的话让杜荷大吃一惊,将作大匠,这可是李世民御用的,专门给他修建宫殿的首席工程师啊,最著名的九成、洛阳二宫都是他修建的,可不是一个不简单的人物。
他上下打量这姜行本,怎么看怎么都不想是一个工程师。更让他在意是还是姜行本的那句“领麾下能工巧匠参加此次攻伐高昌的战事!”
难道姜行本这将军带领的不是兵,而是一群制造能工巧匠?
杜荷问出了心底的疑惑。
姜行本点头确认了他的想法:“就如将军想的那样,陛下深知攻战之重。器械为先,所以特别让我组建一支由能工巧匠组成的军队,以便在用得到的时候,能够在短时间内,造好攻城器械,以免错失良机。”
杜荷愣神半晌,太牛了,自己这位岳父大人不愧是千古一帝,居然组建起工程兵来了。
“噢,对了!”姜行本突然一排脑袋叫道:“这一次出战,我必须与前锋大将一起先行抵达高昌,制造攻城器械,时间紧迫。所以,先不多说了。老钱……”他转向了钱锦道:“今日来,我是有一个想法,不知道可行不可行。你看硫磺、树脂这些东西易燃的,可不可以将他们混在一起,制造一种新型的武器?我尝试过用七成的树脂,加上三成的硫磺,混在一起使用,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只是这种东西太轻了丢不远。若能远远的丢入敌阵,或者城墙上,一定能够取得奇效。”
七成、三成!
杜荷呆了呆,突的惊呼了起来:“军用火药,76%硝酸钾,10%硫磺,14%木炭!快,快拿笔记录下来!”
第五部 高昌事起 第223章 长孙老狐狸再使阴招
杜荷高声大叫,欣喜若狂。火药的出现是预示着热兵器来临的序章。随着时间的发展,以那恐怖的威力取代了盛行千年的冷兵器。杜荷作为二十一世纪人,更是深知热兵器的威力以及在历史上的地位。在这个世代,只要有十辆坦克就足以横扫天下。
但这事咱不去想,以这个时期的科技即便会造坦克,也没有材料造的出来,但火药却是可以。火药在历史最早的记载是晚唐时期,是由古代炼丹家发明的,他们在炼制丹药的过程中以硫磺、硝石、木炭等物逐渐发明了火药的配方。晚唐时期,史上第一件热兵器诞生,随着热武器的发展盛行,方才渐渐取代了冷兵器。
对于火药,杜荷也不是全不了解,相反小时候对于这方面很感兴趣。那是因为小的时候,双亲公务繁忙,所以每年暑假他都会到乡下外婆家里去,让外公外婆带。在乡下住的村里有一位老大爷,是那种百团大战打过枪,长征路上撒过尿,抗美援朝放过炮的老军人。玩火药就像小孩子玩泥巴一样顺手,别说是土炸药。连土枪、土炮、什么土地雷、土手雷也不在话下,他都造的出来。
当年修路挖山,缺少炸药,全靠他造的炸药。
杜荷那时候还小,也就是十来岁,小孩子心态,见老大爷有本事,起了拜师的意念,想回到城里造几个玩玩,在朋友间炫耀一下自己的能耐。老大爷自然看穿的杜荷的用意,也是不从的。
小孩子叛逆心一起,心道:“你不教,我还不能偷学吗?”当时的杜荷已经得到了《留香宝鉴》开始修炼“五气归元”以及楚留香的轻功,根基虽浅,但也能做到落地无声,加上老大爷因为早年受到了炮击的影响,耳朵不便,根本没有发现他的存在。偷师了半月,制造土炸药手法还有步骤都记下来,可是细节如配火药的比例却无法得知,所以失败了。
暑假过去,此事不了了之,后来老大爷病死了,杜荷想学做土炸药的想法也不告而吹。长大以后偶尔回想此事,也忍不住在网上查一查配火药的比例圆圆儿时的梦,但因为长大知道危险,平时用不到。也没有动手尝试制作,所以印象不深。
杜荷在担任科技院院正的时候就有心制造火药,就是因为这印象不深,记不起配置比例,所以一直没有任何成效。
人的记忆往往就是那么的奇妙,有些事情无论怎么努力回想都想不起来,有的时候却会因一句很普通的话,勾起了埋藏在心底深处的记忆,就如在脑中放电影一样,往事清晰可见。
杜荷就是遇到的这种情况,因为姜行本的一句话,让他脑中一亮,想到了火药的配方比例,而且是爆破力强的军用火药。
他怕自己再一次忘记,赶忙用笔在纸上写出了火药的配方比例:76%硝酸钾,10%硫磺,14%木炭!
看了这几个字,杜荷忍不住纵声大笑,白纸黑字的记了下来,在怎么样也忘记不了了。
屋内三人个个都惊讶的看着杜荷,不知他在发什么疯。
杜荷道:“郑监正。你这里可有硝石、硫磺、木炭?我要造一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