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盗帅-第20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杜荷暗叫“厉害”,这长孙无忌果真不是他人可以相比的。轻飘飘的一句话,当即指明了要害。正如长孙无忌说的那样,因为讼师的地位极其低下,没有真正的能人异士愿意当一个讼师的。当讼师的人,大多都是那种被生活逼的走投无路的读书人,他们为了钱,为了利,敲诈勒索,坑害当事人,有的更是为获渔利而昧良心使用捏造证据、栽赃陷害等伎俩,无中生有,颠倒是非,被贬称为“讼棍”。

也是因为如此,明朝以前的各朝各代对于讼师的处罚是不遗余力。

长孙无忌抓着这一点,正是击中要害。

杜荷坦然一笑,道:“我并不否认长孙大人说的是实情,但绝不能以偏概全。我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在江南,因为一个妇人挡路,跋扈的土豪把一个村妇活活踢死,土豪拿出十两纹银作偿命资。妇人的家人,见财起意,不去府衙告状。此事让一讼师遇到,讼师路见不平,代拟一状词,写到:‘……夫身有纹银十两,已可踢死一人,若家有黄金万镒,便将尽屠城?’短短几字讼词写得铿锵有力,充满正气,把土豪的凶恶横暴淋漓尽致的勾画出来……讼师又被称之为刀笔吏,与天下文人没有什么区别。笔能杀人,亦能活人;文可行善,亦可为恶,刀笔始终是操纵在人手里,以直为直或是以曲为直,取决于人心的曲直。”

第十三部 泱泱大唐 第667章 如火如荼

杜荷这番话说的是锵锵有力,掷地有声,目光四周一扫,高昂道:“故而在下觉得,讼师绝对不是祸乱的根源,虽然‘讼棍’的存在,确实让人发指。但试问哪一朝代没有乱国之奸佞?难道就因为他们,否认所有的文臣武将?这有些不公道吧……小子这里觉得,‘讼棍’必须严惩。可那些能够为百姓伸张正义,身怀公德心的讼师,应当受到嘉奖。不能因为对于‘讼棍’的偏见,而牵连到他们。”

魏征对于杜荷的意见本不以为然,但听了杜荷的诸多解释,也渐渐的改了想法,不过只是思绪松动,还不足以让他改变自己的意见。这里冲着前面的那些优秀制度,他打算给杜荷一个机会,一个说服自己的机会,上前一步,开口道:“小杜大人,言辞凿凿,确实不无道理。讼师与讼棍之间,不能混为一谈。但是千百年来,讼师的存在可有可无……讼棍之恶,却是深入人心。想要改变大众的看法,绝非易事。若无实在的利处,我不认为有这个必要,多此一举。”

魏征表面是否认了讼师的存在,目的却是让杜荷给出一个真正让人信服的理由。

这也点破了实际,杜荷固然凭借口才,说的头头是道,但讼师存在的真正意义,却没有明显的表示。

魏征这一开口,朝堂上那些反对杜荷的人,也相继闭上了嘴巴。杜荷善于诡辩,这在朝堂上早已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只比口才,满朝文武还真没几个有杜荷这般厉害。

魏征的话也给了他们,重新整理思绪的机会,消除了朝堂上剑拔弩张的气氛。

杜荷稍微整理了一下思绪道:“我记得陛下曾说过一句话,‘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见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百姓的支持。天下百姓好,国家自然定安强盛。天下百姓遭罪,哪怕实力在如何雄厚,也只有灭亡一途,就好比隋朝……”

杜荷这话无人反对,且不说是李世民开的金口,事实亦是如此。由古到今,王朝的大起大落,大多都与百姓有关。强大如隋朝者,还不是因为各种超大动作,引起了百姓的暴动,以致义军四起,二世而亡。

不过大多人都觉得奇怪,这与讼师的存在与否,有什么关系?

只听杜荷接着道:“律法存在的意义是为了更好的约束百姓,维护王朝的安定。可不知诸位想过没有,真正懂法,了解法律的百姓又有几人?除去那些世族门阀子弟,又有多少读书人会去了解我大唐的律法?没有,据我所知,基本上没有。这样,律法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在百姓犯错的时候,用来惩罚百姓的道具?”

杜荷话音一落,包括李世民在内的所有了解内情的大臣脸色都有些难堪。

杜荷接着道:“百姓知法,才能守法,不知法,如何让他们遵守?在我看来,百姓是最弱势的群体,也是最强大的群体。他们只求温饱,逆来顺受,但如果真的逼急了他们,他们的力量,足以撼动整个王朝。”

长孙无忌阴阴的道:“这些道理人人都知,人人皆懂,恕在下愚昧,实在不知小杜大人说的这些,与讼师有什么关系。”

杜荷坦然一笑:“这长孙大人就大错特错了,不是没有关系,而是关系密切。”他环视四周一眼,道:“由古到今,官逼民反,数不胜数。这百姓造反,大多都有个源头。汉朝文景之治、宣帝中兴,乃是我华夏史上最著名的盛世之一。可在这盛世中,依旧发生了几起官逼民反的事情。这为什么?公认的盛世里,为什么会出现官逼民反的事情?”

他自问自答,“那是因为奸商恶吏的迫害,即便在清明的盛世,再伟大的国家,都无可避免这种蛀虫、败类的存在。他们在远离京师的偏僻处,为所欲为,就如土皇帝一般,嚣张跋扈、欺压百姓。而百姓却只能逆来顺受,直到忍受不住的时候,奋起反抗……只可惜,他们并非是生活在秦末、汉末、隋末,能够一呼百应。他们的反抗就如大海中的浪花,根本不值得一提,就连地方驻军都能将他们覆灭。在这里,我问长孙大人一句,究竟是百姓的错,还是奸商恶吏的错?”

长孙无忌一怔,这个问题,还真将他给难倒了:于情百姓无罪,实在是奸商恶吏害人,但于理,百姓是聚众造反,个个都应该杀头,灭九族。他沉吟片刻,以有了答案道:“双方皆有过错,奸商恶吏固然是可恨,但并不是百姓造反的理由……”

杜荷反问道:“那依照长孙大人的意思,百姓就应该毫无怨言的面对压迫,直至死亡?”

长孙无忌佯怒道:“小杜大人,你这是什么意思?”

杜荷自若一笑道:“长孙大人别误会,小子绝无冒犯之心,只是在想办法。陛下英明神武,更胜昔年文帝景帝,一手打造的贞观盛世,也毫不逊于文景之治、宣帝中兴。可谁也不能保证,在大唐就无奸商恶吏的存在。如果此事发生在我大唐,应该如何处置?”

长孙无忌心中有些不安,他对杜荷非常了解,深知杜荷最擅长在辩论中暗埋陷阱,诱惑他人入瓮,一时间也没有草率开口。

杜荷见长孙无忌谨而慎行,心叫不好,这老狐狸太狡诈了,竟然不中计,这可如何是好?

他忙高声问向四周:“不知诸位大人,有哪个能够回答我这个问题?”与其让长孙无忌看破自己的意图,不如趁他还没有想到关键之处,拉一个替罪羊出来。

听杜荷发问,一人应声而出,道:“我大唐制度较之七百年前的汉朝更加完善,即便有这等蛀虫存在,也绝不可能嚣张多时,只有监察御史察觉,将他揪拿出来。小杜大人,拿七百年前的例子与现在相比,也太小觑我大唐了。”

监察御史是隋文帝设立的官职,唐朝沿用之后,加以改良,品秩不高,权限却极广,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贪官污吏遇上了他们,等于遇上了阎王爷。

杜荷目视来人,脸上一喜,这送上枪口的大神,竟然就是那位卢家谏官,心中暗笑:“看来这几大世家,对于自己的怨念,还真不是一点半点……”

面对谏官的逼问,他暗自欢喜,道:“这位大人说的有理,但不知大人想过没有。先是奸商恶吏在前,接着是百姓受累,最后才是监察御史将奸商恶吏揪拿出来。监察御史并不是神仙,他们负责纠察官员,但我大唐地大物博,各地官员加起上少说也是万计。他们不知道哪一个官勤政廉洁,哪一个官欺民作恶。要查到他们身上运气好,月余之间,运气不好,就是几年。毫无疑问,在监察御史没有查到这些奸商恶吏身上的时候,这些奸商恶吏在这月余,这年余里,会给我大唐带来多大的恶劣影响?”

谏官说不出话来。

杜荷高声道:“这里讼师就有存在的意义,百姓因为不懂法律,故而受到欺凌,有怨难诉。遇上清官明吏,还有伸冤的可能。一旦遇上那些纵容包庇的官员,那百姓只能自认倒霉。”他说到这里,脑中突然闪现一件事情,笑道:“就好比前些日子,荥阳的县尉,他美名在外,可干的确实包庇纵容的恶事,利用职权,糊弄百姓。如果这时,有讼师的存在,那县尉便不敢明目张胆的作恶。”

他说这话的时候,似笑非笑的看着那谏官。

谏官气的脸色绯红,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打脸,这可是赤裸裸的打脸。

李世民听到这里也乐了,眼睛不知觉的迷了起来。

前一阵子的动乱,满朝文武没有几个人不知道的。

荥阳县尉是郑家人,郑家立足千年,就如一颗大树,开枝散叶,茂密非常。他们因为拥有不可比及的资源,家族中人才辈出,但终有个别寄生虫。他们依仗家势,常常惹是生非。

为了顾全郑家的荣耀,荥阳县尉面对郑家的刑事案件,大多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回到家里,以家法严惩惹事之人。但不管怎么样,这种作法就是犯罪。武媚娘抓着这一点,搅和的四大家族人心惶惶。

其实那县尉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官员,也为百姓做了不少的好事,但他们忠于世家,面对家人难免徇私了。

四大家族互结亲家,同气连枝,杜荷如此数落郑家人,跟打卢家人的脸,没啥子区别。

杜荷肃然道:“这也是讼师存在的最大好处,他们可以维护百姓的利益,维护大唐王朝的安定,能够以自身的律法知识,警示地方官员奸商恶棍,维护大唐的利益。”

褚遂良问道:“小杜大人,这一说,到让我对讼师另眼相看了。不过小杜大人莫要忘记了,你所说的都是好处,可还有坏处。人心未必都是大公无私,你也承认有刚直的讼师,也有黑心的讼棍。讼师可以维护大唐的安定,但讼棍确在败坏大唐的法纪。认可讼师,也意味着承认讼棍的存在……”

杜荷道:“这就要看我大唐官吏的本事了。如果地方官员,连一个颠倒是非的讼棍都对付不了,让无辜的人,受到不白之冤,那他有什么能耐继续坐在那个位子上?褚大人觉得,我说的可有道理?”

第十三部 泱泱大唐 第668章 《唐律疏议》

地方官吏,若是连明断是非,维护地方安定,这最基本的任务都做不到的话,那么确实没有资格继续坐在那个位子上了。

褚遂良认可了这一说话,退了下去。

长孙无忌心中着实恼火,他已然猜透杜荷话中布下的陷阱,也有了反陷阱的方法。但天不从人愿,他避开了陷阱,可那个碍事的谏官却傻乎乎的一脚踩了下去。让杜荷重重的扇了耳光,长了气焰,也让他失去了一个绝佳的机会。

如今见杜荷侃侃而谈,理越说越足,认可的人也越来越多,长孙无忌也不免有些焦虑,沉声道:“小杜大人说的确实在理,不过你能说服我们,未必就能说服天下文人……孔圣人云‘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圣人之言,不可违背……”

杜荷大感头痛,长孙无忌这家伙既讨厌,又厉害,此刻不但搬出了圣人之言,而且将对象直指天下文人,将事态无限严重化,自己却是置身事外,一副忧国忧民的样子。

面对这种局面,已经掌握主动的杜荷,也不得不慎重行事。在儒风盛行的古代,孔子的话,向来如圣谕一般,受到追捧,想要否定他的话,必须要有十足的证据,不然必将受到朝中绝大部分文臣的诛罚。

长孙无忌这一招,已然将杜荷逼上了绝路。

因为这一句,局势急转直下。

杜荷脑中思绪飞转,突然一笑道:“圣人一生所求,乃是光复周礼,希望各国诸侯,停止兵戈,侍奉周君……不知长孙大人,如何看待此事?”

“这……”长孙无忌眼中瞳孔一缩,答不出话来。

杜荷脸上浮起了一抹微笑,他这一招是灵机一动之作,正是以彼之矛,攻彼之盾。

李世民在几年也不知是脑袋秀逗了,还是让门给夹了,出了一个少见的昏招,效仿古制,分封所有有功之臣。长孙无忌是反对最严厉的一个,那时候,他才顾不得什么孔子不孔子的,将分封驳斥的一文不值。

如今他搬出孔子来对付杜荷,杜荷顺水推舟,也搬出孔子来对还击。

他笑道:“圣人的思想值得效仿,但孔圣人毕竟是千年前的人物,在不同的环境,使用不同的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不行的制度,现在未必不行,那时可以的制度,现在也未必适合。这可是当初长孙大人的话,难道大人自己忘记了?”

杜荷道:“小子觉得任何事情都要有创新,敢于创新的思想。就如当初的两季水稻一样,不大胆尝试一下,哪里会知道结果如何?就算失败了,重新更改就是了。世上任何事情都需要放手行动,才会知道结果。不入手尝试,又哪里知道能不能行?更何况,这提拔讼师的地位,就算真的失败,也不会给国家带来多少影响。”

杜荷说到这里,退了下去,该说的他都说了,至于成与不成,一切就看李世民以及满朝的文武,有没有魄力尝试。

李世民这时开口道:“此事无伤大雅,试试无妨……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李世民是一个思想开阔的皇帝,杜荷有很多后世的想法,他人不以为然,但李世民大多都能够理解,接受。也是因此,他才会重用杜荷,依照他的建议以全新的方式,处理政务。

开发江南,推广番薯,开拓海上丝绸之路等等。

开发江南与推广番薯,都为大唐带来了瞩目的贡献,开拓海上丝绸之路也已经有了眉目,唐朝的海上使节已经顺利的抵达了马来半岛,抵达东南亚诸国,并且到达印度,还与罗马展开了交接,大概在年余后,第一批由罗马、印度、东南亚诸国齐聚的超大型商队,即将抵达广州、上海,这两个南方港口。

海上丝绸之路也即将达到预料中的目的,可以想象在不久后的将来,海上丝绸之路将会与路上的丝绸之路一样,成为大唐的经济支柱。

可见杜荷的那些匪夷所思的事情,最后都得到了证实,并且给大唐带来了巨大的利益。

如今杜荷如此费尽心思的为讼师说项,李世民即便对此还有些怀疑,依然决定了暂时采纳。就如杜荷说的一样,这不是打仗。失败了,不会给大唐带来多大的危害。既然如此,尝试一下,又有何妨?

满朝的文武,让杜荷说服的有一些,听了杜荷辩论,保持中立的又有一些。如今加上李世民的支持,此事也就此决定了下来。

最后,李世民高声道:“长孙爱卿的《律礼》集前朝之长,妙不可言。小杜爱卿的《律》,创意百出,各种制度,简单明了,亦是高明。朕决定,将此两书合为一体,集彼此所长,为我大唐今后治世依据,这新成的书,就叫做《唐律疏议》吧。至于编辑人选,自然由两位为主,弘文馆的学士任由你们调配,尽快将《唐律疏议》完成。”

流传千年的律法宝典,震惊中外的朝时代法典,在李世民的这一声号令下,即将面试。

因为长孙无忌的身份地位更在杜荷之上,成书后主编人,以长孙无忌为先,杜荷为后,但是只要稍作了解的人都清楚。这本《唐律疏议》,杜荷的存在,要胜于长孙无忌许多。

也因如此,在若干年之后,但凡编辑《唐律疏议》,杜荷的名字,永远都位于长孙无忌之前。

便是杜荷本人,也想不到自己在未来的千年里,他就如《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死死的踩在了周瑜的头上。

当然,这是后话。

在唐朝的宫殿上这一场无硝烟的战争,刚刚结束。

在遥远的西南方,真正的战争,却拉开了序幕。

松赞干布将头盔挂在马鞍上,任由漆黑打卷的头发散乱地披在肩膀。他仰望天空,浮云正在飞快地聚合,即使是最勇健的鸟儿也不见了踪影。风很大,卷过连绵起伏的群山,摇动层层叠叠、郁郁葱葱的林海。漫山遍野的沙沙声越来越大,逐渐汇成海啸般的巨响。

这位吐蕃的赞普身材高大、肌肉蟠虬,雄壮威武有如猛狮。一张棱角分明的脸上五官配合得恰到好处,散发着异族男儿粗野豪放的魅力。只是眼神冷如坚冰,眉宇之间带着一股逼人的寒气。

他眉头紧锁,使得英俊绝伦的面容有些阴沉。

在他的下方,杀声震响。不同阵营的双方舞动着兵器利刃,展开殊死搏斗。

他们所在的西南地处青藏高原附近,这里多山,地势北低南高,丘陵沟壑纵横交错,环境十分复杂。故而与唐朝所经历的战场多有不同,部队根本无法形成整齐而密集的方阵,是小股部队发挥所长的地方。

在这种地形下,地采取部队小编制进攻是最明智的选择。

吐蕃军就分作二十多个纵队,不断的向他们的敌人象雄国展开攻势。

当初杜荷祸水东引之计,可坑苦了松赞干布这位西南方的霸主。

他们依照杜荷的计划,对南诏展开了征伐战。

南诏实力远远比不上吐蕃,但南诏就如秦汉时期的南蛮,那里的人蛮横骁勇,地势又极其恶劣,纵然有兵数十万,在山林中,也难以发挥。

松赞干布用尽所有计策、办法都难以取得理想中的战绩,互有胜负,与南诏拼了一个两败俱伤。

松赞干布毕竟不是常人,很快就察觉了进攻南诏绝对不是什么高明的策略,改变了方法,与南诏讲和。

松赞干布不仅会用兵,会打仗,内政、外交也是一把手。抓住了南诏处于山地,交通不便的弱点,利用通商等互利条款,与南诏结盟,潜心发展吐蕃,休养生息。

一直以来,松赞干布心中就有一个疑问,禄东赞是他的老师,是他的吐蕃的诸葛亮,算无遗策,怎么会劝说他攻打南诏。直到侯君集的出现,一切疑问,方才解除。

这一切都是大唐,都是杜荷搞的鬼。

松赞干布气极,却也无可奈何。大唐如此强势,纵然他有争雄之心,也无争雄之力,只能以扩展自身实力为先。经过年余的发展,到这一天,松赞干布终于绝对向自己的宿敌,西南方唯一能与吐蕃较劲的象雄国开战。

象雄国历史悠久,论人口兵力并不亚于吐蕃。

不过吐蕃在松赞干布的英明领导下,上下一心,文臣不贪,武将无惧。而象雄国的国王年老体弱,麾下数子都是碌碌无为之辈。唯一拿得出手的,仅有一个,而且还是一个女的。

满朝的文武也没有几个有真才实学,松赞干布有绝对的自信能够战胜象雄国。

不过战事并非如他所料,象雄国因为与大唐拉上了关系,装备有了改善,加上历史悠久,兵卒百姓有着少见的凝聚力。

这正面交锋,象雄国所表现出来的实力,毫不输于吐蕃。士兵们在茂密的林木和灌木之间遭遇,拼杀得异常惨烈。

不到半个时辰,三千八百名士兵,就这样消失在这片吃人的山林当中。

便在这时,象雄国后方突然一阵混乱,松赞干布那张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微笑。

第十三部 泱泱大唐 第669章 西南、东北之事

松赞干布见象雄国后方大乱,心知“钦陵”成功了。

这个钦陵正是吐蕃诸葛亮禄东赞的长子,此人与父亲一样,是一个极其优秀的人才,是吐蕃的后起之秀,但论及用兵才华,松赞干布都有些自愧不如。当然熟知历史的人应该知道钦陵这么一个人物。

他是吐蕃的战神,战无不胜的薛仁贵即是在大非川败在了他的手上。在他的巅峰时期,先是灭薛仁贵的十万唐军,后又全歼李敬玄、刘审礼的十八万唐军,深受当时的唐王朝忌惮。因为有他的存在,吐蕃才能力压那个时期的大唐王朝。

当然现在的钦陵还很年轻,只有二十五岁,但此刻的他已经初露名将之风,大将之器。

此次与象雄国对决,钦陵即在战前出谋划策。

他在决战之前,前后二十次率千余兵马游击,袭扰象雄国驻军。他派出千余人,但撤回时却只有九百人,余下一百人藏于密林。如此反复,聚少成多,在象雄国的后方渐渐凝聚成一支两千以上的奇兵。

象雄国对此还无察觉,最终钦陵率领的这只奇兵在象雄国与吐蕃死战之时,一举踹掉了象雄国的军营,与正面的吐蕃军展开了前后夹击之势。

此战象雄国大败,五万大军,几乎尽数被歼。象雄国最高军事统帅战死疆场,通往象雄国的门户已然打开。

前线战败的消息,很快就传入象雄国。

象雄国上下举国震动,草木皆兵,惶惶不安。

在象雄国王宫,满朝文武都在为此事忧心,象雄国国王一手扶着脑袋,阵阵剧痛刺激着他的神经。

今年他已经七十六岁了,疾病缠身,根本没有心力在处理国事,坚持在这一刻,只因后继无力,后世子孙没有人能够继承他的位子。偌大的国家,只能依靠他来支撑。

象雄国国王发现到了此刻,他竟然找不出一个可用之将,一个能够挽救象雄国与水火的英雄……

默然心想:“存在数百年的象雄国,即将倾塌了吗?”

这时刚毅沉稳的脚步声响起,高挑的身影出现在门前。阳光洒在她的身上,仿佛为她披上了一层黄金色的战甲。

王宫里杂乱的声音瞬间停息,来人是一位女子。她的身材高大苗条,容貌美丽,身上穿着火红色的皮制战甲,腰间悬挂着一柄长长的配剑,一身的英气勃勃,仿佛刚从战场上凯旋回来将军一般。战甲覆盖下的美腿修长健美,而双臂也显然是充满了力量,长长的手掌按在腰间的佩剑上,隐含的威势从她身上透了出来,不怒而威。

她高傲的就如一只孔雀,无视着朝中的文武,高声道:“父王,既然无人敢战,就让女儿去吧……”

高句丽。

在高句丽长白山脚下有一个奇特的族群,他们个个姓轩辕,相亲相爱,互为一家,形成了一个被称之为“轩辕村”的大型村落。

轩辕村的村长是一个年过六旬老者,叫轩辕客。

轩辕客之名,放眼整个高句丽都是赫赫有名,他被高句丽人称之为长白山参王,是高句丽最大的人参商贩,黑白两道通吃。依仗着长白山上的丰富物资,隐隐有高句丽第一富豪的架势。

这日,轩辕客招来了自己的孙子轩辕天。

轩辕天今年二十五岁,穿着一身皮裘,魁梧壮硕,健步如飞,英气逼人。

“爷爷……”

轩辕天来到了轩辕客的面前,那英武的脸庞浮现一抹笑意。出人意料的是,他这一声“爷爷”,叫的是最纯正的汉语。

轩辕客看着如自己儿子一模一样的脸庞,眼中流露伤感之情,转瞬即过,表情在轩辕天来的那一刻,以是万分严肃。

轩辕天自幼丧父,年少老成,见爷爷露出少见的表情,也收敛了笑容。

轩辕客沉声道:“天儿,你还记得自己是哪里人……”

轩辕天毫无犹豫的道:“爷爷、父亲的教导,天儿永不敢忘,我轩辕村上下,皆是来至中原,我们是华夏人……实是因为当年隋帝伐高句丽战败,百万大军几乎全灭。爷爷领着残余兵马乔穿着高句丽百姓,方才逃过此节。当年,爷爷暗自聚集流落在各地的隋兵,为的就是为惨死高句丽的华夏兵卒复仇……只可惜,事与愿违。”

记起往事,轩辕客以是老泪纵横。

他本姓王,叫王客。在杨广第一次征伐高句丽时,与军中担任一个小小的校尉,全无名声。但与北地长大,热情骁勇,满怀豪情壮志,一心想效仿历史上的北地群豪,护国安邦,凭借自己的能力干出一番事业。

那时候,隋朝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大军,遮天蔽日的杀往高句丽。但是来护儿所率的江淮水师,在平壤郊外受到伏兵的袭击,败退。陆路的三十万隋军,也在平壤城下,受到了攻击,全军大溃,三十万兵马,仅二千七百人退还辽东。

王客就陷入其中,受到了追杀,有国难回。

王客领着残余兵马,在高句丽蛰伏下来,利用高句丽地广人稀的特点,在一处人迹罕至的地方立足,收编那些流亡在各地的隋兵败卒。依照王客当时的心思来说,他料想杨广不会甘于失败,一定会卷土重来。

他们在高句丽潜伏,一来可以了解情报,二来在关键时候,能够形成一股决定性的力量,拿下高句丽,为那些死去的战友报仇。

他的想法不错,只可惜,全无用武之地。如他想象的一样,杨广并不甘于失败,卷土重来。但是第二次征伐高句丽,杨广只是打到辽东,根本就没有杀入高句丽的真正领地。双方在僵持的时候,杨玄感乘机反叛,迫使杨广不得不撤军回师。第三次征伐高句丽,来护儿率水军直趋平壤,战还没开打,高丽王就投降了。

王客的算计,再次告吹,失去了用武之地。

这一回真的是悲剧了。

王客为人刚直忠义,不然也不会在战败之后,依旧想着复仇,覆灭高句丽。

此时他已经聚集了一千多号人,现在眼看目的无法达到,自己却背负起了一个重大的累赘。王客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他觉得人是他聚集起来了,就要对这一千多号人负责。

王客最初有意返回隋朝,但最后放弃了。

他们这一票人太过显眼,一旦成群而行,必然受到灭顶之灾。不得已王客领着这一千多号人在长白山脚下开荒,经过漫长的发展,依仗长白山上的丰富物资,一行人已经融入了高句丽。

虽然如此,王客始终不忘故土,改姓为轩辕,目的就是要警示自己是炎黄子孙。

余下的人也是故土难离,纷纷效仿。

轩辕村也因此而得名。

轩辕客属于北方的热血汉子,对仇恨看的很重,小恩不忘,有仇必报,午夜梦回,常常梦见平壤城下那尸横遍野的惨景,即便已经在高句丽立足,也不忘此恨,立志复仇,搅乱高句丽。

不过他能力有限,一直以来都是小打小闹,并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动作,直到最近才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面对轩辕天的答案,轩辕客很是满意,颔首道:“做人最关键是不能忘本,我们的根在中原,即便是离得再远,也要死记这一点。”他顿了一顿,方才说起正事:“昨天我入城采办,遇上了荣留王……”

轩辕天眼中闪过异色,他对于高句丽的国情有着一定的了解。

荣留王是高句丽的国王,但是他这个国王有些有名无实,军权全部都掌握在高句丽莫离支渊盖苏文的手上。若荣留王是阿斗类型的君王,那两人之间,将会相处融洽。可惜荣留王也有自己的雄心抱负,要与渊盖苏文一较高下。

两人最近却演越烈,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境地了。

虽然荣留王是一国之主,但看好他的却没有几个。在这个年代,拳头就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