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玩唐-第3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下面作坊占地面积更大,二十多块汉白玉。放在作坊里,看上去壮观无比。

其中十六块汉白玉上面趴着无数石匠,正在操作。侧面没有动,那是留作镶金与裹上丝缂的。动的是正面,画是挖出一个长方形平坑,填放烧好的瓷画与雕刻的玉画。字是直接雕刻,最大的劳动量是地形图,这不能有半点误差,别看轻轻一凿子,长江弄不好就到了武当山的北边了。或者稍微用力一下,吐鲁蕃盆地就成了菲律宾海沟。

现在才雕刻了一小半,但李成器能从这一半中想像出它雕刻完成的样子,再次叹息一声。

果然是九州之鼎啊,光是这个石基就能当作一件国之瑰器。

这一次叹息与“高处不胜寒”没有半点关系,纯粹是叹服。

接着又转到了下一个作坊,在这里开始了木雕,但只雕刻上半部分,下半部分是下一个作坊,因为是金银器,还有许多价值连城的珠宝,戒卫更加森严。这些金银器都不是一个整体,这是分别打制,到最后一下子组合镶嵌上去。因此看起来很琐碎,除了松鹤龟松,还有一些传说中祥物动物或者植物。

除了这些实物外,还有各种纹饰,波涛纹、云纹、缠枝花纹、蕉叶纹、卷草纹、如意纹、莲瓣纹等,而且每一个纹饰,都有很多种,李成器转了一下,仅是莲瓣纹他就看到了十五种。有的线条粗犷奔放,有的复杂柔美,有的细腻生动,有的小巧可爱。

不过最后是什么样子,李成器凭借这一堆堆的“零部件”是无法想像了。

然后又到了下面汉白玉的金银器前面,前面说到底还是以动植物与纹饰为主。后面则更有图像感,一个个道教佛教的传说故事,从工匠一幅幅精美的金银器图案中脱颖而出。

再次让李成器留连忘返。

不过接下来他疑问地指着下面一摊金银器上奇怪的东西,一个个发问。

对王画来说很正常,大到飞机火箭,小到手机DV,王画也一一做了解释,李成器听了很不可思议,他怀疑地问:“将来真能造出那些东西吗?”

“会,不过你我肯定是看不到了,但能看到一些其他的东西。”王画转了一下,找出蒸汽机,说道:“比如说它,它会掀起工业革命。因此人无贵践,学无高低,任何学问,那怕是工匠,都应当得到我们的尊重。”

李成器没有吭声,这个问题争议会很大,特别是匠人,在唐朝地位十分低,仅比娼妓稍微好一点。以他的谨慎,即使明白这个道理,也不会表态。

又转了下去,这是玉雕,作为整个鼎基十分巨大,但分成了八十一幅图画,并不是很大,每幅画长度不足一米,当然了,再大了,也没有那么大玉料,就是瓷图也同样不太好烧制。

但这是表达了现在唐朝所有书法与画技的精髓所在,因此,不能有任何疏忽。特别是玉雕,好不容易才能从众多玉料中找出一件与某幅图画玉纹理相仿佛的玉料,如果一刀下去,玉料报废了不说,却再也难找到第二块相似的玉料出来。

因此工人们每一刀下去,都思考了大半才动手。

现在依然看不出来。于是李成器转到下面,这是丝缂部分。

丝料是黄低,字是黑线,本来王画想选用红底黄色,这样看起来更尊贵一点,然而字迹看起来不会很显眼。所以放弃了这一想法,最终还是选择了黄底黑线。不但有字,同样有彩画,这是王画自己的作品,立体感很强,这让李成器再次注视良久。那些诸子大家的作品没有看,而是看那些公式,以及图解,甚至上面都有抛射的力学公式,图例就是用火炮的炮弹与弓箭来表达的。当然,还有地震日食等原因。

看到后,李成器流下满头汗水来。

这是对他认识的彻底征服。

他过了大半天才说道:“这会引起争论。”

“我知道,可是为什么能造出火炮,正是因为这些公式,如果能将这些公式吃透,不但是火炮,将会有更厉害的武器,还记得我在东受降城前面刻了一个碑,说从灵州到大洋洲只要两个时辰。这就是我画的飞机,但它还不是速度最快的。而想造出这些东西,全在这些公式里面。”

李成器听了眼睛一亮。

王画在心中大笑,公式是死的,不过会给后人起一个领路人的作用,也会使后人少走许多弯路。但看了公式,就能制造出来飞机?原始的火炮也不想造出来!

不这样,争议会更多。

相信李成器一回去,就会立即将这个信息转达给李旦。

可是李成器也没有那么好糊弄的,他立即问道:“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以前不是说过吗,没有老师教导,自己喜欢一个逐磨,逐磨出来的。”看到李成器不相信,他又说道:“如果你不信,就当我是造字的仓颉好了。无师自通,天生就有这本事。”

李成器眼睛一翻,没有睬他,还仓颉呢,不如说自己是盘古黄帝。

转到这里,半天过去了。再远处的瓷窑,李成器没有转下去。

与王画一道回去。

这一次前来是两个任务,为公是看看鼎器的制作情况,为私是探望妹妹。

早在李成器到达灵州之前,李持盈就产下了孩子,不过是一个女儿。李持盈同样也十分失望,在京城里面,李旦同样也失望。自己找了这个不听话的女婿,身边女人不少。李红与沐孜李无论怎么古怪精灵,李雪君无论身手怎么好,都不让人担心。可是还有两个女子,太原王家的王涵,是正牌嫡系太原王家的女儿,远比李隆基身边的王妃嫡近得多。李裹儿同样也是一个正牌公主。这两个女子将是自己女儿以后的心腹大敌。

她们都生下了儿子,这又比李持盈多了竞争能力。

因此让李成器前来封李持盈这个女儿为贺兰郡主,还有三百户贺兰山下的实封邑户。

这是加强李持盈竞争的本钱。不过也是在进一步拉拢王画,王画不肯授朝廷的爵位封赏,现在还挂着武则天时的冠军候。所以不好对王画封赏,却对自己的外甥女封赏,以表达自己的善意。

同时还送了许多珍宝玉器做礼物。

李成器又与李持盈说了一会儿话,虽然他们不是一母所生,但李成器性格温和,在家中又是长子,因此李持盈并没有将他看外。况且也是他与王贤妃来灵州替她与王画主持婚礼的。

这时候,沐孜李将王画拉到外面,小声地说道:“二郎,我想对你说一件事。”

就象做错了事的孩子一样,在她身上,很难有这种表情,王画产生了兴趣,说道:“什么事?”

“我,我。”沐孜李连说了好几声我,最后说道:“我好想有一个儿子。”

“别艳羡李持盈,她就是生下一个男孩,同样也会有封赏。但我会不会在乎?”王画安慰道。但他隐隐地感到沐孜李要与他交谈的不是这个问题,最后改了口。

别人还好一点,但沐孜李心性的坚强,他是知道的。因此抬起了头,狐疑地看着沐孜李。

第一百四十二章 皇袍加身

虽然这一次自己将教民全部撤退,将沐孜李的力量全部切断。但沐孜李不是别人,她本来心志坚定,聪明能干,能让她感到为难的事,非同小可。

可是沐孜李始究没有说出来。

王画也没有问。

他与这个世界的人思想观念是两样的,即使是自己的妻子,他也绝对尊重她的私隐。

而且在几个女子当中,他最相信的就是沐孜李,无他。李持盈不要说了,她背后有皇帝皇太子撑腰,就是李裹儿没落了,她还是皇室成员。李雪君同样有一个财力雄厚的娘家,王涵的娘家却是这个时代最顶尖的名门望族,就是李红,还有一个兄弟。

但是沐孜李呢,除了自己外,再无其他一个亲人了。自己荣,沐孜李就荣,自己辱,沐孜李就辱。

随后李成器在灵州呆了三天,到处转了一下。

让他感到惊讶,去年来过一次,但不到一年时间里,灵州再一次发展。比如从百姓的穿着,还有从灵州城外,涌出了大片作坊,都可以看出来。甚至原来的灵州城已经住不下现在的百姓,许多百姓在城外盖起了房屋。而且连一个城郭都没有。这也是一种自信。

李成器甚至想到了一件事,如果让王画顺着唐朝周边地区调动一下,比如在西北呆几年,再到西南呆几年,或者到北方呆几年。唐朝这些个贫困地区说不定全部解决了。

这个想法不无道理。

毕竟现在的官员一方面贪污,另一方面还瞧不起商人。因此对商贸不熟悉,所以导致边境最穷,最混乱。实际上这是错误的治理方法。

南方有大海,西北有丝绸之路。但北方也有突厥人,这可以通过两国货物交换拉动经济发展,互补有无。西南亦是如此,当然西南治理更难,毕竟山林成了最大的阻力。但绝对不会象现在这样。

可是问题是唐朝现在能用得起王画么?

就是用得起,敢不敢用,如何用?

三天后他比较满意地离开了。

王画将精力再次放在九州之鼎上,现有的瓷器技术一一攻克。这让王画感慨人多就是力量大,就是主意多。集思广成,这是这一次攻克各种技术难度的主要原因。

接下来王画除了监督制鼎外,还将精力投入到四样瓷器当中。

骨瓷,这是唯一西方人烧制的瓷器。

中国的瓷器传到欧洲后,被若为宝贝。象现在王画手中,原来江南几座瓷窑烧出来的高档瓷器,出口到欧洲,甚至能换回等量的黄金。在历史上震撼也不低,特别是一件瓷器,也就是接下来王画所要烧制的瓷器,薄胎瓷。

欧洲人形容比纸还薄,比牛奶还要白,比玻璃还要透。这多少有点夸张。这样的薄瓷在当时欧洲是什么价值,一件瓷器能换回一支军队!

无利不起早,在这种巨利下,欧洲人也开始仿制中国的瓷器,但一直没有成功,直到现代技术发达,才开始烧出中国的各色瓷器。可在原来没有办法,不过没有想到,在这种研究中,一件意外的事发生了。

英国人威廉华尔森在陶土中加入骨粉,出现了一种新的瓷器,这种瓷器就是骨瓷。

与薄胎瓷相比,它有许多缺点,第一厚度无法降低下来,直到技术革新的现代,也很难达到一到两毫米,而上等的薄胎瓷厚度不到半毫米。第二它色调中略有偏红,无法实现真正高白的色彩。第三因为要加入大量骨粉,就算骨头不要钱吧,但在古代将骨头磨碎是何等的艰难。因此成本巨大。

后来,骨瓷价格比中国各种瓷器普遍都高得多。造成这原因,第一是国家落后,西方国家先进,没有办法了,人家先进,人家的东西就是好的。还有就是骨瓷是英国皇家贵族专用瓷,捧起来它的价格。当然它本身也有许多优点。

第一就是瓷质细腻通透,器型典雅,彩面润泽,花面艳丽。第二不含铅与镉,算是环保瓷器。第三就是瓷质轻巧结实坚硬,是日常瓷器的两倍,不容易磨损与破裂。

为什么要让西方人先烧出来呢?

加上它确实是一种优秀的瓷器,抱着这种心理,王画打算将它就这个机会研究出来,并且作为八十一幅图案原材实之一。

配方他记得,原来就烧过,骨灰与瓷石、粘土比例是50:25:25。

但不是记得这个比例,马上就能烧制出来。还需要反复的研制。在众多帮手的帮助下,这种瓷器技术渐渐成熟。

然后就到了第二种瓷器,贝瓷。严格来说它与第三种瓷器珍珠瓷都属于骨瓷,是骨瓷中最高端的瓷器。贝质瓷彩是用高白泥高白釉与贝壳粉烧制的。白度、透明度与光泽度,优于其他各色瓷器,是世界上最好的瓷种之一。而且也是唯一能适合微波炉使用的瓷器。

另一种珍珠就是在烧瓷时加入珍珠,珍珠的许多成份与贝壳接近,但比贝瓷色彩更富有神彩。但珍珠瓷又可以划为宝烧瓷一类,也就是将金银、珍珠、玛瑙掺入瓷胎,在中国明代就人这么玩过。甚至不计成本,将红宝石打成粉末,加入瓷胎中烧瓷。

对这个烧瓷方法,王画就无语了。

这两种瓷器美则美矣,可因为成本太高,一直没有工业化生产。

不过王画只打算烧出一幅瓷画,毕竟是用在九州之鼎上,也不算是奢侈。

但王画并没有对这三种瓷器抱着太尊敬的味道。倒是最后一种瓷器,让他很用心,这就是薄胎瓷。

薄胎瓷又称脱胎瓷,蛋壳瓷。始出于北宋的影青瓷,因为它的薄轻,所以文人用了一句“只恐风吹去,还愁日觅销”来形容它。到了明代,一个自号壶隐老人,名叫昊十九的制瓷大师制出了一个卵幕杯,一个杯重四十八之一旧市两,也就是一克不到,可想它的薄轻程度。

正因为这种薄、轻、透、亮,所以到了欧洲一件瓷器能换回一支军队。

但这种瓷器工艺十分复杂,一共四十多道工艺,三次烧成,其中利坯工艺从精修到细修、精修就要经过反复上百次的修琢,才能将二三毫米的精坯修成半毫米的薄坯。就是这样的薄坯,还能在上面描绘青花纹样,或者描绘粉彩纹样。

王画以前一直想制作,第一工艺没有成熟,第二釉料没有找齐全,第三没有那么多熟练的工人替他打下手。

现在这些头痛的问题全部一一解决了,因此,王画将这份心思再次涌起来。

可这种瓷器,纯粹是为了赏玩,作为鼎器上的瓷图,不是很适合。

当然,他也不可能埋头于瓷器当中,整个鼎器是最重要的。尽管这件薄胎瓷烧成以后,才是真正的天下第一瓷。

但它始终是一件工艺品,没有鼎器的象征意义。

因此,他每天都要花上一大半时间在各个作坊奔走。

几个月下来,几千名学徒也渐渐熟练起来,这提高了效率。

实际上这一次学徒,除了来自西北与大洋洲的,后来各大世家,以及商人,又再次充塞了几千人进去。王画不同意,这些人说道,不要王画提供报酬,其他连这些学徒吃喝穿住都是他们自己拿钱出来补贴。

这个目的不是为了巴结王画,而是为了想学到手艺。

王画无奈,只好答应下来。不但是他们,自己同样存在着私心,比如大洋洲,调来许多聪明伶俐的小伙子,不过与瓷器无关,主要就是金银器。

毕竟无论是大洋洲,或者是更远的南美洲,有许多宝石矿藏。但作为原材料的产地,与加工业,孰轻孰重,王画是知道的。就象非洲产钻石,有没有给当在地人带来富裕?没有,反而带来了战乱。可是其中最大的利润获得者,比如荷兰等国家,反而平安无事。

出口原料不是长久之计,出口成品,才是正途。

但这些学徒的容纳,使得参加制鼎的人员逼近了两万人。

可李成器一走,大凤与三凤一道到来,她们也是特地前来探望的。

王画见到她们打趣道:“我还以为你们有了郎君,就忘记娘家了。”

这是开玩笑的,这时候的女子严格地把持着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这一观念。

当然,某些人家除外。

她们出嫁了,只好在夫家相夫教子,不但是她们,就是王涵她们,在娘家与自己发生冲突时,也只是想办法调解,但没有为了娘家,不顾自己的利益。对大凤与三凤,王画一直没有强求,就是在最危险的时候,她们不愿意离开长安,王画也在一直迁就。

谁知道大凤与三凤听了,却有些羞愧。

王画不敢开玩笑了,现在无论张九龄与严挺之,与自己理念不同,她们在中间也很难做人。

进了府中,两人立即开心起来。毕竟从王家出来的,且不说王画现在创出若大的基业,就是王画本人,也有了五男二女。虽然这时候有了孩子,就未必能平安长大成人了,这个成活率不足三分之二。但这么多孩子了,王家再也不会象以前那样门单势弱。

既然她们来了,王画留下她们,多待了几天。

可没有想到过了几天后,萧亚轩亲自来到灵州。

见到萧亚轩,王画很惊讶。就是他为了李红生下孩子,也不应当来到灵州。现在一批批教民正向大洋洲以及南洋诸岛转移,事务繁忙,怎么来到灵州了。

王画隐隐感到有了不好的事情发生。

寒喧了几句,将萧亚轩接进屋子中来。

萧亚轩就说了一件事,自从去年王画与朝廷搭成和解,并且帮助李隆基诛杀诸韦,不久后王画会亲自来到大洋洲的事,传到了大洋洲。后来李裹儿三人与李重俊先后到了大洋洲。

王画的父亲与李裹儿等人在去年快要过年时,就窜夺着大洋洲诸位管理者,拥立王画称帝。

王画父亲王迤自称太上皇。

这时候大凤与三凤没有走,她们也坐在客厅里面,听到父亲要做太上皇,傻眼了。

王画也皱起了眉头。

萧亚轩接着说道,因为王画的种种安派,使萧亚轩隐约地猜出王画似乎没有做皇帝的打算。

王画点了一下头。虽然到现在他还没有想出很好的解决办法,但是大洋洲是有意扶持着,不使它走向帝制道路。

一开始管理很松散,家族制的管理方法。当然后来百姓多了起来,一百万,两百万,三百万,直到去年年底的七百万之众,不可能再用家族制度来管理。

但还是疏散式的管理,派出若干亲信,管理各地。也不是拥有很大权利,各地百姓也派出自己的代表,两下议商,共同将事务处理。封建制加上民主议会制,只是享有这个制度的只是唐人,其他种族有,极少,都是死忠,或者立过大功的种族里的一个个部落。

最主要现在迁移过去的,都是苦哈哈的百姓,容易满足。加上最早一批前往大洋洲是王画手下的心腹,他们也成了大洋洲权利的核心成员。因此没有出大漏子。

特别是各个岛屿上,他们与外界沟通只有靠船,而船只被王画牢牢控制起来,因此除了土著人与奴隶外,也没有人产生野心,反叛独立的什么。

后来王画见到百姓多了,再次扩大了议会的权利。不过选出来的代表是德高望重的人,而且年龄不能低于四十岁。这是避免另一个问题的,毕竟迁过去的百姓以下层百姓为主,又没有一个完善的律法,有时想动不动用拳头解决问题。但管理一片地区,不是拳头就能摆平的,这需要智慧与才德。

所以萧亚轩就说了一句公正的话,先禀报王画。

但这时候王迤的那个美妾黛儿说话了,她说道:“二郎性格疏淡,如果禀报了,他反而会不同意。不如先斩后奏。”

王画抹了一把汗,这还成了皇袍加身的翻版不成?

这一句话说出来,不但得到大多数人同意,包括回到大洋洲的陆二狗在内。

王迤是王画的父亲,李裹儿虽然没有与王画成亲,可都知道她与王画的关系,还有才到大洋洲的上官婉儿,一张利舌,让宋问与萧亚轩两人无法反驳。

在这几人哄抬下,萧亚轩与宋问权利立即被驾空。

现在大洋洲的主要事务,变成了王迤与李裹儿还有上官婉儿这三驾马车。王迤自己没有什么主见,但他身后还有那个小妾。这个女人原来萧亚轩他们都要不知道,才到大洋洲十分安份守己。现在走出了前台,才知道这个女人心智深沉到了极点。

三个女子一台戏,萧亚轩与宋问一看无奈了,只好悄悄让萧亚轩来到灵州,向王画求急。真悄悄而来,否则他们都担心会有生命危险。

王画说道:“不急,我来想想办法。”

不过他脸色不是很好看。现在帝制深入人心,所以王画慢慢用这种粗放式的管理制度,渐渐从家长制到议会制过渡。不是他马上采用议会制,而是让百姓切身感到能有一个当家作主的机会。

这份草图刚刚构画,而且效果也不错。但一旦帝制恢复,再想重新构画回来,就会发生严重的动荡。

他低着头,正想一个问题。

这件事总有一个始作俑者,肯定与自己那个老子无关,他好象还没有那么大的雄心壮志。

那么是谁?李裹儿?也不大象,她还没有从阵痛中走出来,应当在自己这几年有意的教导下,她对权利的野心没有历史上的那个安乐公主重了。不然韦氏多次表态立她为皇太女,她都没有妥协。

不过为了自己,她很容易被人蛊惑。

或者是上官婉儿?这似乎还真有这个可能,拥帝之功,自己没有将它看得那么重,可是在这时代,是一份极大的功劳。

难道是她吗?如果这上官婉儿,这就让自己十分失望了。

或者是那个黛姨?她真有这么深的城府?

但不管是这两个人中间的谁,都让王画十分不快。现在自己必须还得一年多才能回去,第一是九州之鼎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自己一离开,整个就停了下来。

第二还有西北许多要求离开的百姓没有处理。第三,虔化门政变还没有发生,不为太平公主,只为武崇宁在王画离开长安时,垂泪一瞥。但她是躲藏在人群后面,当时场面十分嘈杂,许多人为太平公主昵的举动震惊,没有人注意。还是王画上了战马才看到的。就为了这一眼,王画打算救她一命。为此,他已经做下了许多秘密的布置。

因此,自己必须等待,留在西北不能离开。

他心里说了一声,不省事啊。

这时候,沐孜李开了口,说道:“二郎,大不了你就称帝是了,大洋洲本来就是你的。”

“称帝啊?你知道汉献帝刘协的后人在哪里?曹操、孙权、刘备的后人在哪里?十六国的诸位君王的后人在哪里?南北朝各国君王的后人在哪里,秦始皇气壮山河,一统天下,他的后人又在哪里?如果称帝后,一百年或者两百年后,我们子孙又如何呢?”

沐孜李还要说话。

王画又说道:“还有,这几年朝堂动荡,难道还没有让你醒悟吗?太后的武家,有没有了昔日的风光?韦家呢?再说裹儿当初身为天下第一公主,今天又到了什么地步?有没有结束?还没有结束!”

这一句话让沐孜李无言以对。

王画转过头来,对萧亚轩说道:“这件事你做得很好。”

“不敢,我与宋问也不是反对你称帝。这片地方确实是你创下的。”

一句话说得王画哭笑不得。

萧亚轩又说道:“但这件事第一是你似乎很反对,就是称帝,这么大一件事,也要经过你同意。而且我与宋问最担心的不是称帝,而是害怕此事被人利用。”

“利用?”王画再一次变了脸色。

他的根本不是西北,而是大洋洲,那一个有胆量居然将手伸到了大洋洲?

第一百四十三章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原来自从听说这件事时起,萧亚轩与宋问就想过,这件事是谁引起来的头。

肯定不是王迤,他们与王迤认识很久,虽然喜欢出一些昏招,可野心不大。因此想到了只有三个人,李裹儿与上官婉儿或者王迤那个美妾。

黛儿他们是放在最后一位的,毕竟她来到大洋洲很长时间,就是王迤也来到大洋洲接近三年了。只有李裹儿与上官婉儿来到大洋洲几个月,才发生了这件事。

如果是李裹儿,他们希望通过她对王画的感情,进行劝说。

于是萧亚轩见到李裹儿,劝说了一番,谁知道过了大半天李裹儿奇怪地问道:“你们为什么不让王皇称帝?”

在李裹儿心中也很奇怪。

大洋洲现在人口将近七百万,来年还有几十万教民,加上每年又有几十万人口出生,还有每年从其他地方得到的奴隶,以及开拓地所在地区“归顺”的百姓,有可能两年时间不到,就能逼近一千万人。

在十六国时,有的人手上还没有上百万的百姓,就开始称王立帝。况且大洋洲这么多人口,这些人口数量还呈猛烈的上升趋势。

来到大洋洲后,她也十分满意,比她想像的好,除了她所在的首府东方城外,还有其他十几个城市在逐一新建。并且城市规模也在扩大,虽然有些人种让她看起来很怪异,但田里耕种的,作坊里操作的,大街上行走的,唐朝人还占了一半。再说东方城气候也与长安很相似,四季分明,甚至风景更好看一点,有大山也有大河,还有大海。加上临近海边,空气还比长安更加让人多了一份清新感,也没有象钦州那样炎热。

现在她反而盼望着王画早一天离开那鬼朝廷,来到这里。

一句话问得萧亚轩哑口无言,敢情说了这么多,她没有听进去。

但是李裹儿这一问,让萧亚轩感到明显不是李裹儿首先提起这件事的,于是询问她,是谁先提起这个话题的。

李裹儿便回答道,是王画的父亲王迤向她说的,还征求过她的意见。

但肯定不是王迤想起来的,可萧亚轩不好问。

虽然他们所认的主人是王画,但王迤却是王画的父亲,就是萧亚轩与宋问劳苦功高,也不得不考虑这一点。

因此,与宋问作了一个假设。

如果是上官婉儿提出来的,还要好一点。

无论是她先想起来的,或者是她受到鼓动的,都能理解。拥立大功嘛,特别她这样经过数次宫变的女子,更会看重这一点。

虽然有违王画的意思,但总是为了王画着想的,也顺便为自己着想的。

可不会有野心,她现在大洋洲,除了王画能仗依外,其他的人不会买她的账。没有产生野心的源泉。

他们最害怕是最后一个人,虽然看起来象是不可能。在黛儿强行送到大洋洲,十分老实,当然她是王迤的小妾,四凤的母亲,也没有人敢慢怠。后来王迤来到大洋洲,在她的央请下,萧亚轩他们派了人暗中帮助了一下,找到她许多亲戚,然后接回了大洋洲。后来也主动替这些人安排了一些事做。

王画皱了一下眉头,这件事他也才听说的。不过这都是小事,所以萧亚轩他们没有汇报。

现在粗放制式的管理,大权还是集中在宋问与萧亚轩手中,也不是他们手中有多少大权,而是王画给予了他们这个权利,一切还得听王画的调动安排。因此,现在管理模式,还是等于大部分是家臣制式的管理。只不过与唐朝其他殖民地不同,多了一些朦胧的民主色彩。

也可以说宋问与萧亚轩有很大权利,也可以说是没有,就看王画给不给了。

可一旦立帝,有了帝制就有了各种官职,但王画不在大洋洲,这个权利便拢在王迤这个“太上皇”手中。

可是王迤自己见识也好,智慧也罢,十分不足。那么有可能会受黛儿的鼓动,让她各个亲戚担任要职,宋问与萧亚轩已经被驾空。那么有可能大洋洲会被这个别有用心的女人夺下来。

所以萧亚轩找了一个借口,说是到美洲大陆去一趟,实际上悄悄来到灵州。现在不知道啊,这个女人手上控制了多少人。毕竟还是有许多人有野心的。

听到萧亚轩的话,王画也不敢肯定,他叹息一声说道:“那么她也未必如愿以偿。”

就是她有野心了,也未必会得逞。

因为就是勾心斗角,无论这个女人有什么想法,她也不会是上官婉儿的对手。

鼓动父亲,拥立自己为帝,也许上官婉儿会支持。可是将宋问与萧亚轩逼得如此困窘,恐怕她现在也在思索做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