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玩唐-第3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画立即将他扶起来。
虽然现在他对皇帝不感冒,更没有将李重茂这个皇帝当作一个回事,可要是让人看到,未免生起一些风波。尽管他也不在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但李重茂不起来,他说道:“大总管,求你答应我一件事。”
“不行。”王画立即否决道。
当初就是没有这么多事发生,李重俊没有心怀不满,他也没有十足的把握对付韦氏,现在到了这地步,他更不想多事了。根本不会答应扶佐李重茂的。
李重茂却说道:“我只求大总管答应给我一条活路。”
王画看着眼前这个少年,嘴上开始长胡子了,只是毛茸茸的一小层,脸形也十分稚幼。说到底,还只是一个少年人。
如果自己不相助,他一定会“英年早逝”。
不过以他这个年龄,肯定想不出这一条的,出这个主意的肯定是另有他人。毕竟这个少年生性懦弱,也是一个老好人,宫中有人看不下去,指点了他。
但王画沉吟不语。
不是救走李裹儿与李重俊,这都是在李旦父子忍受范围之内。但救走李重茂不行,他已经登上了帝位好几个月,而且也不象李重俊,有一个争议的宫变。因此身上更有大义。
如果王画伸手去救,会有很多很多的麻烦。
可是他看着这个少年凄楚的眼神,忽然想起城南韦家哪些吃奶的婴儿。虽然说匹夫无罪,怀璧有罪,可他终是一个少年。这激起了他心中一层怨气,于是出了一个主意。
第一要他想办法外放,外放不成,也要离开皇宫。在皇宫中肯定是不行的。第二想办法“假死”,那怕用什么古怪的药物,或者制作什么意外的事件,或者用长相相似的人冒名顶替,只要让他假死成功,王画会掩护他离开京城,前往大洋洲。
这也是这个皇帝前来相求王画的目标。
李重茂感恩戴德地离开了。
王画又让人喊来大凤与三凤夫妻。
看到了王画,张九龄与严挺之有些讪讪。
王画之所以后来改变主意,一是李重俊的不配合,吐蕃人下了一着让他十分别扭的棋,李裹儿母子看守森严,无法救出来。还有,就是这两个人的态度,自己的亲妹夫亲姐夫,这两个人当初迎娶大凤与三凤之前,情况都不是太好,王画不是要求他们感恩回报。两国交战,各为其主嘛,就象那个斩杀韦氏的士兵,让他立即击杀,正是鄙视这种卖主求荣的货色。只是他们宁肯被韦氏杀害,都不愿意与自己走到一起,可见在天下清流中,他们对自己是什么想法?
这让他意识到条件还没有成熟。
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制度,他没有想好一条完美的制度。一旦成功,自己确实只能做曹操或者司马昭,无他法所想。最后取代唐朝,成为新的皇帝。在他手上,也许能保证唐朝继续强大,可他儿子,他孙子?如果出一个不好的人,地盘越大,崩溃起来越快。
可这三两百年绝对不能崩溃。现在是扩张的最佳时机,人口其础有了,科技知识更是遥遥领先,只要有两三百年的扩张,百姓疯狂的繁衍,会占到世界人口的百分之八十,能生存的土地的三分之二,或者五分之四。那么欧洲人也好,阿拉伯人也好,他们将会变成少数民族,那么也许过一千年两千年,都不再会遭到那一个百年之辱。
所以最后选择了退。这才是他答应李雪君的真正原因。
王画拍了拍他们的肩膀,没有说什么,将他们迎了进来,一道吃了晚饭。
吃过晚饭,三凤将他拉到一边问道:“二哥,为什么不让挺之写诗文?”
写诗文?王画反问道:“一共选了不到三百人,连相王与太平公主都没有入列,宋王写了一篇字,三世子画了一幅画。上官婉儿那么大的才气,我只选她写了一首诗。严挺之才学可以,但诗文书画,还不足以列于顶尖行列。我怎么能选他?”
这一次罗列,上到李隆基,各个达官贵人,世家弟子,下到隐士,贩夫走卒,王画唯才是举,那怕韦氏诸党也量才选了进去。也有人入选了两项或者三项,比如张九龄就选了两项。王画自己只有三项,文一项他丢弃了,怕分心。但王画绝对没有拿这个鼎器来当作人情,用它来拍马屁,或者让亲戚朋友一个扬名的机会。
所以后来一个有名的之,才只是一个少年的李适之选了诗,严挺之却一项没有选进去。
王画又说道:“三凤,去吧,只要严挺之将官做好,那才是真正的名垂千古,扬名天下。这些都是小道,不足挂齿。”
第二天王画就离开了长安。
这一次王画离开很热闹,许多大臣都知道王画重新“投靠”了李氏宗室,这一次平定诸韦更是立下了大功。连李隆基兄弟几人,都走了出来相送。因此,来送行的人很多。
王画只是拱了拱手,脸上神情肃然,什么话也没有说,也不知道他心是喜是忧。
正在他准备离开时,突然太平公主到来,她来到王画面前,将王画的袍襟整了整,说了声:“二郎,一路顺风。”
从动作到语言,暧昧之极。
王画被她弄了一个措手不及。转念就明白她的心意,现在太平公主与李隆基开始明争暗斗,自己这支力量又成了一个重要的砝码。但马上回去就是要迎娶李持盈了,因此太平公主所以在众人面前现身,做出这个暧昧的举动。
这个女人,王画摇了摇头,他在太平公主耳朵边低声说道:“为什么这么多天才来见我?是不是很忙。”
这一句话是实话,这些天太平公主为了构筑实力,奔东召西,比李旦要忙上十倍。可居然一次没有会见王画,未必有些势利。王画又继续说道:“如果你大事如愿得逞,会不会想起以前我对你的某些举动,羞愤地将我击杀?”
王画说完了,看着一愣神的太平公主,得意地大笑,然后翻身上了马。扬长而去。
他是先离开的,后面还有很多人,仅带来的工匠就多达三千人,后面还有两千名工匠,还没有到长安。
但随行的还人三个尊贵的人物,第一个就是王贤妃,她与她姐姐王德妃皆是李旦的妃子,还同样出身于太原王家。王德妃为李旦生下四子李业不久后死去,交给了王贤妃抚养。只可惜李旦最看重的是豆卢王妃,否则李旦早就赢得了太原王家的支持了。但反过来也说明了太原王家的家教,在唐朝一代,太原王家出过几位皇后,妃子不计其数。因此上到皇室,下到各大世家,都愿意迎娶太原王家的女儿。
本来是豆卢妃准备亲自前来的,可现在她等于是有实无名的国母,怕招人非议,没有到灵州,用了王贤妃代替。另外两个人则是李持盈的两个堂哥,二子李撝,四子李范。原来李隆基与李成器也要去灵州,同样害怕非议,最后搁置。
这是作为李持盈的娘家人,替李持盈主婚的。
虽然婚礼简化,可依然有无数繁琐的礼节,最主要王画还没有下聘礼,但就在王画返回的过程中,灵州那边已经开始准备了。
这一行速度很慢,因此王画丢下他们,先行离开。
可在经过乾陵时,王画折了一下道,来到乾陵,带着护卫来到武则天的无字碑前。
他默立了良久,最后才说道:“太后,不知道你在天有没有灵,也许你都不知道,一生英明如此,没有想到因为你安排的平衡,导致了这么多事情发生?”
说着用手在无字碑前抚摸了一下又说道:“连我都被你害苦了。或者你对我有恩情,我也救了你数名后代,算不算回报了呢?”
说完了,他又想起武则天一生的经历,自己这些年来的风风雨雨。
微风吹来,吹来春天薰人的气息,吹来无数野花的香味,王画不由地痴了。
……
王画来到灵州,前面还没有停下来,后面兀论样郭就找上了门。
这小子还在纳闷,他也隐约感到事情不妙,可不知道错在什么地方,就听到玄武门政变的事发生。
他懊悔不止,上了这个姓王的小子当了。
但他还是不明白,不就是两万百姓的差距吗?如果一场战役下来,因为一次失误,都不止牺牲两万士兵。为什么为了两万百姓,王画居然做出了丢弃了李重俊,选择了李旦父子的决定?
可他心中还抱着一丝侥幸,认为有可能王画会居心叵测,也许唐王朝对王画依然不放心,所以再次找王画试试看他的口风。王画也能用居心叵测形容,他对李氏王朝根本就不存在一丝忠心。朝廷对王画不放心也是肯定的,兀论样郭想法也不能说不对,就象吐蕃一样,不知道论钦陵对吐蕃的贡献与作用?但为了皇权集中,最后还是杀死论钦陵。
自古以来,就没有那一个皇帝允许臣子游离于皇权之外,吐蕃脱不了这个俗,突厥也是,唐朝更是。但他再次算错了,王画壮士断腕,一次性将所有问题全部裂割出来,根本就不是他所想的。
拜见王画,王画也让他进来。
兀论样郭说道:“恭喜王总管为唐朝立下了不朽的功名。”
说着他看着王画的脸色,王画只是嗯了一声,没有任何表情。
兀论样郭再次说道:“就不知道朝廷这一次封赏了王大总管什么官职?”
这一句话带着明显的挑唆意味,看到没有,参与政变的人不是封相为王,就是加官进爵,可你立下的功劳最大,但什么好处也没有得到。
王画有些嫌烦,他拿出李旦写给他的信,递给了兀论样郭。
兀论样郭一看信呆了,上面其他的东西,他不关注,其中有两条,第一条明年交还西北二十三州,协助朝廷劝说血营诸将留给朝廷效力,让他看了后,起了一身冷汗。
王画既然答应了这两条,唐王朝与王画也不存在矛盾分岐,没有了缝隙,吐蕃从什么地方下手。
他吃吃地问道:“王大总管,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傻了不成?”
王画云谈风轻地说:“西北二十三州,是百战之地,争来争去,也不过一百来万百姓。但使者阁下,你忘记了我远处还有一片地方,今年会轻易地突破七百万人,到了明年,将有可能突破八百万人。不知道你们吐蕃能有多少人口?或者你们吐蕃一年能有多少收入?”
一句话问得兀论样郭哑口无言。
王画继续说道:“不过还有将近一年时间啊,不知道我没有了后顾之忧,能不能将白兰部也收下来,将军营驻扎在紫山?”
兀论样郭听了,汗都流下来,急切地道:“大总管,切切不可。”
“为什么不可?我说过一句话,朋友来了有美酒,敌人来了有刀枪,一百年前,白兰部甚至紫山南边各部以及唐朝西南的许多地区还不是你们吐蕃人的吧?无主之地,有德者居之。我现在不想谈了,大不了就是一个公主,比起开疆拓土,轻重之间的选择,我还是能分得清的。退吧。”
兀论样郭将桌子抱着,不肯退下,说道:“不行,大总管,前些天你答应谈判的,我们现在只存着分岐,但你不能不谈。你也是一个有脸面的人,怎么言而无信呢?”
“哦,那你们吐蕃讲过信用么?信用对你们吐蕃人来说,不值钱,对我来说也不值钱。你们吐蕃人有力量,就能狠揍我们唐朝人,但我有力量,也会象你们吐蕃人学习,狠揍你们吐蕃人。去吧,留你一条生路,回去对你们那个老太后说,准备开战吧。”
“不,我答应你条件了。”兀论样郭说道。
王画摇了摇头,说道:“现在为时已晚,想要和谈,十万百姓与公主,我释放战俘,在我担任灵州大总管时间里,不会向你吐蕃开战。这是唯一的条件。”
“王画,你太过份了。”兀论样郭大声叫道。这个条件吐蕃是不可能答应的。
“过份吗?你也要该清醒了,在前些年,你们吐蕃是一头狼,凶残地吃我们大唐的百姓时,就应当想到这一天。现在我们血营化身为虎,吃下你们吐蕃这匹已经老化的狼时,这就叫做一报还一报。”
“王画,你莫忘记了我们吐蕃还能抽调几十万大军,你们血营也未必是一头猛虎。”
“没有关系啊,我们血营是不是一头猛虎,你们吐蕃人是不是一头老掉的狼,几十天后,不就能看出来了?”
兀论样郭气疯了。王画一年后一走了之,将血营将士打光了也没有关系,如果吐蕃人再消耗二十万三十万将士,吐蕃人不用从外部进攻,内部就自动瓦解了。他语气再次软了下来,说道:“我不能作主,要写信回去禀报。”
“没有关系,我们血营大军正好这段时间,从临州到宕州,将军队从容调到积石山,准备开战。因此,我只能给你一个月时间,不然到时候就不能怪我了。”
兀论样郭气疯掉了,从灵州到吐蕃路程有多远,就是骑最快的马,一个月也无法一个来回。不过他早就做好了准备,将长安发生的事禀报了逻些城。如果没有意外,在一个月内,吐蕃会有新的指示送到灵州。
这时候王画又拿出一份东西,说道:“哦,忘记了,这份协议让我得到了,不知道将它张贴出去,我们大唐那个朝廷会有何感想?”
他将韦氏与吐蕃人签订的那个卖国求荣的条约拿了出来。
兀论样郭看了后,再次冷汗滴了下来。
如果这张协议张贴出去,将会逼着唐朝政府为了脸面,同时配合血营向吐蕃出兵,到时候吐蕃局势更加恶化。
他说道:“这个我不知道,容我派人立即回去禀报,然后给大总管答复。”
“希望你们吐蕃人这一次能放聪明一点。”王画冷笑道。
但兀论样郭回去后不久,就听到郭元振被调回长安担任太仆卿平章事,张玄表为新的安西都护府大都护。他一颗心稍稍定了下来。
听到这个消息,朱仝紧张地询问王画。
王画笑了一下,将其中的原委说了出来。
朝廷下这道任命前,不但是任命了郭元振,同时还任命了张说为平章事。张说有功于李旦父子,这道任命不足为奇。
郭元振任命也合乎情理,他为了自保,留在西北,也快接近王画独立为王的地步。为了朝廷权利集中,必须将他召回来。李隆基怕王画误会,毕竟有可能会让王画产生朝廷下达这份命令,会对王画产生两面夹攻的趋势。因此,提前向王画做了解释。
王画没有说什么,只问了一句,新的大都护是谁?
李隆基答道是张玄表。
王画就没有意见了。这个人军事才能比郭元振低,但比郭元振还要激进,至少不是投降派与苟和派。
他还特地写了一封信给郭元振,劝他回到朝廷,不然自己将西北交出来,他连一个善终都不会得到。局势不同了。因此张玄表到西北交接十分顺利。
兀论样郭与吐蕃王朝的大臣还以为事情是一个转机,可没有想到张玄表到了大非川后,看到兵强马壮,立即下令,向白兰部进攻。打了吐蕃人一个措手不及,损失了数百士兵,与上千白兰部的族民。
吐蕃人听到这个情报,欲哭无泪,原来以为郭元振是王画最大的帮凶,却没有想到新来的一位主,却是一个更不讲理的二百五。
第一百三十六章 送
张玄表之所以这样做,他是有底气的。
王画与他做了一笔交易,只要他敢干,王画在后面给他兵力支持,同样赠送他五十门火炮。
王画的火炮停了下来,重要的工匠悄悄送走了,不是不做,第一太费钱财,现在技术不完善,用这种百炼钢做炮管,得不偿失。第二反正做出来,也送给了唐王朝,王画不想这些火炮出现太多,将历史改变。
因此火炮的数量有限,张玄表自然也知道这件事,就那么多火炮,最后花落谁家呢?现在得到手了,就是他的。所以刚一上任,就来了一次袭击。而且这样做,也向世人展示,我不比郭元振差,也敢向吐蕃人进攻。
但这小子十分聪明,听取了王画的建议,以守为主,骚扰为辅。先将各个关卡守好,然后时不时来个小规模的突然军事行动,让吐蕃人很难受,同时让吐谷浑人看到唐朝军队的实力。这些蕃子没有道义可讲,强者为王,你越有本事,他越信服你,你没有本事,对他再好都没有用。这个风格很象后来的倭国人。
张玄表前面展开了行动,后面王画派了哥舒翰率领了五千人,兵出积石山。在南端悉诺逻修建了一个军营,石头垒墙,十分坚固。当然,他心中也没有底气,不过有一道墙比没有好。
哥舒翰这一行,带了大量的炸药以及投石机,还有火炮。
如王画所想,因为长弓的简单,现在吐蕃也有了长弓,但这一次哥舒翰带来了所有的火炮,一下子将吐蕃人打哑了。然后投石机靠近,再放炸药,只坚持了两个时辰,军营里的士兵开始炸营了,一个个四散而逃。
这一战又导致了七百多吐蕃士兵丧生,抓捕了六百多俘虏。
俘虏抓了回来,现在二十三州也没有那么多道路水利要兴修。有肯定有的,修得越多越好,无论是水利或者是道路,那是造福几百年的大事。但王画不想动工了。兴修是需要花钱的。
于是将俘虏集中到了阴山或者积石山,修城,一个个城堡修建起来,这对以后的边境防守将会十分有利。实际上到现在为止,王画不想开疆拓土,往南,就是白兰部,气候寒冷,海拨更高,百姓不适应这个环境。往北就过了阴山,同样气候更寒冷,又没有地形可守。现在攻占下来,还是得不偿失。直到更厉害的火器出现,使游牧民族丧失马上的优势,那才是让他们真正臣服的时候。
不但修城,同样真正一天只给两顿稀饭喝了。
还来了一个美其名曰,不是我不仁义,看到没有,到现在给你们吃给你们喝,也没有杀你们,但你吐蕃不想讨要你们了,只答应用两万被你们吐蕃掳获的中原百姓交换。但突厥人呢?他们的战俘只有你们一半多,却用了近十万百姓。难道你们当真这么不值钱?我现在养不起了,所以你们只能喝小米粥。
可怜一个月下来,这些战俘瘦得只剩下皮包骨头。
这些战俘放回去,听了王画的蛊惑,多半也不会对吐蕃有多忠诚。
王画对这件战事并没有放在心上,现在吐蕃看到自己与唐王朝和解,估计也不敢发动大规模的战役,况且李隆基这小子同样野心勃勃,绝不会象韦氏那样,为了国家卖国求荣。
因此,他立即将四万民兵全部解散。
这也是二十三州最大的弱点,那么大的一块地方,只有百姓一百来万,这还是王画从大非川以及其他各州,还有从突厥带回来的十万百姓,否则百姓数量还会减少三十多万。
但这两年来虽然百姓生活好了起来,可是牺牲了几万战士,也就是每三户人家就有一名成员牺牲或者重伤。
现在到了修生养息的时候。
然后就是举办婚礼。
在婚礼之前,王画又找到了李持盈,与她谈了一会儿心。
与李裹儿不同,她父母皆不在人世,但李持盈的父亲哥哥,全部还在人间。王画不想若干年后,发生孙夫子抱刘禅回东吴的故事。
小姑娘咬着牙齿儿想了半天,王画没有失望,想得仔细一点,对大家都有好处。如果李持盈立即象莽张飞一样答应下来,王画反而有点担心。
最后终于点了头。
也不容易,王画与李裹儿走到今天,还没有举办婚礼呢,人就让王画送走了。她同样也熬了好多年,从王画科考后就一直在熬,先是被父亲绑架,后来那次绑架的人到现在还没有查出来。
这一次婚礼同样很隆重。
王画也再次象迎聘李裹儿那次一样,送去了大量重礼,债多人不急,也不能让李持盈觉得心中委屈了。
但这时候宋璟不适时宜地说了一句话:“朝廷脸面丢尽矣!”
好歹现在李持盈是最尊贵的公主,就是王画迎娶李持盈,也乖乖地在长安举办婚礼,那怕办完了再回到灵州。可现在居然在灵州就草办了,连相王都没有参加。朝廷为了苟且偷安,一点儿也不顾自尊心。
王画听了这个消息后,写了一封信给大宋,信中说,君子还有成人之美之德,况且我还多少对你帮助过,你让我回长安办婚礼,想想看,能顺利将婚礼办成吗?
大宋没有回信,大约很看不惯现在王画的嚣张。
但是大宋与姚元之为相,两人齐心协力革除李显时的各种弊端,提拨任用忠正贤良之士,贬黜斥退奸邪不肖之徒,公正行赏施罚,行贿说情的不良风气立即消失,各项法度得到整饬。朝风为之一正,朝野上下一致认为国家又恢复到了贞观永徽时的气氛。
而且两人与毕构一道上书建议:“先朝所任用的斜封官应当全部予以罢黜。”
就是这道建议,一下子罢去了数千名官员的职务。
这可是一次性良好的减压,这几千名官员不说他们贪污受贿,就是每年的薪水国家就要花不少钱。
王画听到后默然不语,手下也有人才,萧亚轩与宋问的稳重,兢兢业业,朱仝的睿智,莫贺干的圆融,可论起治理政务,离这两人都是相差甚远。
但他知道朝堂上最大的隐患出来了。
得到王画成亲的消息,李旦这一回再也忍耐不住,让太平公主再一次将李重茂从龙椅上拎下来,李旦如愿以偿地坐上龙椅。
虽然玄武门政变是李隆基发动的,然而这些年,太平公主与李旦相依相辅,对保全李旦起了重要的贡献。在李隆基发动政变时,她也参与谋划。
后来又是她冒天下之大不韪,多次斥责李重茂,两次将李重茂拎下了龙椅,因此她的功劳不亚于李隆基。
因为有大功,这些年又是尽力扶助,因此李旦很相信太平公主。
加上她处事果决柄敏,富有权变谋略,李旦经常同她商议国家大政。每次入朝奏事时,都要与李旦坐在一起,谈上很长一段时间。有时候她没有上朝,李旦还会派宰相到她家中询问久议不决的事情。
还有一点,李旦自己也睿智,但他这几年为了自保,养成了一个很坏的习惯,喜欢打太极。这一打太极,就象苏味道一样,模棱两可,做臣子行,做皇帝可不行,必须要等他回话呢。
因此,有事务不决时,或者重大的事情时,他就要问一声:“这件事与太平公主商议过没有?”或者问道:“与三郎(李隆基)商议过没有?”
只是两三个月时间,因为李旦的放权,太平公主想做的事,李旦没有一件不同意的。朝中文武百官的升迁,几乎就在她嘴中一句话。她的权势隐然超过了李旦。
一开始太平公主还兢兢业业地辅助李旦稳固江山,但因为李旦的放纵,太平公主开始放纵起来。
王画对此事的评价就是:“养共叔段。”
然而这时候发生了一件事,郑愔看到朝廷刚刚替换,政局不稳,以为有机可趁,他豪赌了一把,潜回到了均州,这时候李旦已经下诏让李重福改任集州刺史。这道任命正是害怕李重福在均州经营多年,一下子从湖北调到四川,断掉他的根基。
就在李重福准备上任前,郑愔找到了张灵增色,秘密交谈了一会,张灵均开始游说李重福:“殿下,你是先帝的嫡长子,理应继承皇位。相王虽然有功,但不应继承大统。东都百姓,都希望你能来到洛阳。如果你潜入洛阳,调集左右屯营兵,出其不意地杀掉东都留守,进而占据东都,无异神兵天降。然后再攻取陕州,向东可取黄河两岸地区,则天下传檄即定。”
也不能说没有道理,可他手上那来的士兵?
如果王画相助,还能有一半成功机率,然而王画看到这个王子殿下比李重俊还不可取,根本就没有产生任何感冒的想法。
但李重福还真相信了,于是派张灵均与郑秘密集谋,聚集了数十名死士。这时候郑愔已经再次从秘书监降职为沅州刺史,但他潜回洛阳后逗留不走,等待李重福的到来。连制书都草拟好了,改年号为中元克复,将李旦尊为皇季叔,封李重茂为皇太弟,他自己担任左丞相,主持朝廷内外文官事务;任命张灵均为右丞相、天柱大将军,主持武官事务;任命右散骑常侍严善思为礼部尚书,主持吏部事务。
老小子一下子将自己升为第一宰相。
李重福与张灵均乘驿车潜入洛阳,郑愔安排了驸马都尉裴巽的宅第秘密接待了李重福。
洛阳的官吏听说此事,到裴宅去询问,看到李重福,也不知道李重福带了多少人潜入进来,洛阳大小官员听到这个消息后,许多人害怕地逃走或者躲藏起来。
但也不是所有官员都逃了起来。崔日用的一个堂兄崔日知,这个人也不能算是好官,但十分刚勇,听到后立即准备调动军队。这一边李重福带着手上奔左右屯宫,运气很不好,又碰到了李邕。
他正骑在马上,构思王画布置的任务,王画很看起他,让他写字,还有作诗写赋,一共三项任务。这是一件长脸的事,看到这些人冲过来,这一回从者达到好几百人了。立即驰奔屯营,告诉这些士兵:“谯王李重福获罪于先帝,现在无故进入东都,一定是准备作乱,你们应当趁此机会为朝廷立功,谋取荣华富贵。”
“诺!”齐声答道。这一次长安的万骑长脸了,让洛阳这些羽林军也十分眼红。
于是李重福刚一到屯营,箭如雨下。李重俊只好到左掖门,想征调东都的留守部队,可是这些军队早就被崔日知打过招呼。城门紧闭,没有人理睬他,他气急败坏地派人放火焚烧城门。火还没有烧起来,左右屯营的士兵因为立功心切,已经逼了过来。李重福走投无路,只好逃出上东门,逃入山谷里隐藏。但他没有王画的本事,也没有李重俊的好运气,得到王画的相助,崔日知带领军队,进山搜捕,李重福没有办法,投漕渠自杀身亡。
另一个主谋郑愔看到事情不妙,梳起了发髻,穿上了妇女的衣服,藏在车里准备逃跑。然而他虽文才好,可长相丑陋,还长满了络腮胡子,扮其他人还好一点,扮一个妇人怎么扮也扮不象,立即抓了起来。在接受审讯时,吓得两腿发抖,张灵均看到他这个样子,后悔地说道:“难怪当初西北王二不肯与我们合作,与你这样的胆小鬼谋事,焉能不败!”
于是两人皆被处斩于洛阳南市。
郑的这一生,也算有本事,先是投来俊臣得升迁。来俊臣被杀后,再次判势依据张易之,还是荣华富贵。张易之被诛后,立即投奔武三思韦氏。但最后一次豪赌终于失败,左宰相没有当成,反而连同家人一道被族诛。
朱仝听到这件事后,对王画说道:“王总管,国家还真是多事之秋啊。”
王画讥讽地说道:“九五至尊,谁不想?”
朱仝叹息地说了一声:“也许,还是你说的话对。”
如果皇帝没有这么大权利,那来这么多变故?不过没有皇帝,怎么治理天下,朱仝同样也感到很茫然。
这时候,兀论样郭再次找到王画。
现在吐蕃很被动,血营攻击只有一次,然而这个张玄表已经进攻了三次,收获不大,可是让吐蕃人惶恐不安。
他们不是害怕张玄表,如果没有血营支持,张玄表也不过是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