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玩唐-第2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虽然他速度很快,手续也准备齐全,可到了灵州时,还是让唐朝官兵发现。但王画站在城墙下面,连动手也没有,只是打出了一面旗帜,忽然城中大乱,这是菊花第二次绽放。

为了经营这数州,王画投入大量资金,也让沐孜李将它作为重心。本来这个地方就有少量教友,在这些资金注入下,教民发展很快。最主要就如王画所想的,虽然是四战之地,可这些地方蕃子占着多数,对朝廷没有那么忠心。

里有乱民,外有强敌,灵州官员一看情势不妙,打开城门投降了。

王画再次拿下银州。其实到这里,他已经达到目标。

但还发生了一次小规模的战斗,朝廷最大的饲养马的地区就在灵州一带,也驻扎着唐朝的军队,况且还时不时有突厥人入侵。但战斗力始终跟不上来,再加上没有名将指挥。

当血字营士兵展现出恐怖的战斗力时,还有畏惧血字营与王画的威名,一战即溃,有的被王画接受,有的任由他们逃回唐朝。

李隆基与李显等人接到的大事不好,就是这条消息。

能不震惊吗?

短短半月时间,兰、会、原、盐、灵、银六州皆失,至于河州与鄯州还不知是什么时候失手的。

一个个都呆了。

所有人都同时产生一个想法,王画谋反了。而且血字营也不是那么回事,在灵州一点,血字营在鄯原等州还留下大量驻军,可也展现出来两万多精军,也不算太多,可想像血字营恐怖的战斗力。还是王画亲自指挥的,将会使这个战斗力发挥到极致。再加上他手中其的力量。这足以动摇整个唐朝。

李显听到后,茶杯都惊到地上,发出响声,他也没有听到。

第三章 借地(中)

这可不是小事,李显立即将所有重要的大臣召了进来商议。

但就在这时候,王画突然派人及时送来了一篇奏折。奏折上依然称呼陛下,然后说了,他在金城公主出嫁时,曾许下一个承诺,如果吐蕃对金城公主不好,那么将会尽力将金城公主营救回唐,并且对吐蕃进行惩罚。这时候吐蕃局面困窘,正是一劳永逸的时候。

血字营除了正规的军队外,还有营督莫贺干的经营,培养了一些力量,能让臣有能力去做此事。同时也是想报大非川之辱,夺下积石山与大非川这两块要地,为河西与益西边境安全做出贡献。

但朝中小人当道,有可能臣在浴血奋战,后面能有小人鼓动陛下对臣用兵,自毁长城。所以臣向陛下暂借八州之地。时间最多五年,到时候归还陛下所有八州,以及有可能夺回的大非川与积石山。如果陛下不信,请将这篇奏折张告天下。

在八州里朝廷所有的战马,臣不会动,也继续交给朝廷马政的官员经营。除非特殊情况,紧急时调用一些战马,但会在事后立即归还。还有各大世家开柘的棉田,私有的产业,臣一概不动。几大盐池,同样臣也继续让朝廷经营,不管不问。

对他逼出洛阳之事,王画一字未提。

借地?

李显一时间不知道是笑还是哭。

这时候,王画站在城墙上,遥望着东南方向。东南方向正是六盘山,这是银川一道天然屏障,但现在许多人还没有意识到这座大山的作用。同样西北也有一道大山,贺兰山,那是岳飞梦寐以求想要踏破的地方。但这座大山的作用却是隔阻了北方的寒冷空气。黄河从中间缓缓流过,使这块小平原成为最佳的种植基地。

老百姓要粮食,同样士兵也要粮草。

所以王画对这块地方动了手。

他在想朱仝到来时与他的谈话,王画从洛阳消失后,另一个人也消失了。朱仝,他辞去了官职,然后不见了。但还是没有人注意,认为他也去了大洋洲。

其实王画没有通知他,这是让朱仝在做一个选择,在唐朝与他之间做一个选择。因为现在是了断的时候。

结果朱仝来到了鄯南。这让王画很欣慰。现在手下还是缺少勇将,马上有可能要大规模作战了,虽然勇将不少,但王画还是觉得不够。主要是哥舒翰岁数太小,还没有成长起来。其他能独当一面的人,如郭知运、张孝嵩、萧嵩、张守珪,都是能文能武的良将,可惜让老武抽走了,不在血营中。就是孔黑子,也是武力有余,文才不足,或者是韬略不足。所以让他还是觉得缺将。

但比起这一点,谋臣更是缺少。朱仝到来,多少弥补一些不足。

朱仝一见面就问:“二郎,你打算怎么做?”

怎么做?王画就将自己计划说了一遍,然后朱仝又问道:“我知道你不想自相残杀,这一点我也同意。”

说到这里,朱仝叹息一声,无论是王画,还是自己,到底心肠软了,现在王画手下缺少的就是一个有智谋,但残忍无比的谋臣。这种优柔寡断,怜惜之情固然是好的,可放在眼下局势上,未必是好事。不一定能致命,但会让他们付出无比的艰辛。

“你这样做,是用最小的努力,最快的速度,得到了八州。主意也是好的,可想过没有,这个速度推进,是用削弱控制力代价进行的。在八州之外,朝廷能立即出动多少军队?”

速度是很快,也付合了王画的愿望,没有大规模地打内战。但这八州虽然人不多,可地域广大。鄯州三县、河州三县、兰州三县,没有问题,血字营在此经营多年,知根知底。并且自从血字营驻守在这里,这一代很少遭到吐蕃的掳掠,百姓对他们也不排斥。

但出了这三州呢?其他五州十几个县地域更广,特别是灵州,四县三军,也是这八州人口最多的地方。这还是次要的,主要唐朝在陇右饲养了二十万匹战马,从灵州一直布满到了沙州等地。但灵州却是最大的战马饲养基地。还有盐业。这会让唐朝政府与他拼命的。别的能放,马匹能放吗?没有了马匹,那来的骑军?没有了骑军,军队还能强大吗?

确实是不能疏忽了。

就象现在,一路推进,速度很快。可除了三州等于完全占有外,其他五州有许多县城并没有拿下来。等于占领了州城,却留下更大的权利真空地带。菊花在灵州开了一次,有效果,那是奇军,加上灵州官员也没有准备好,才造成的。但再开,就未必有这个效果了。如果没有效果,死了教民不说,也就失去了震摄力。

而且准备了若干年,但真正让王画感到可用的士兵,就包括自己从海外调过来的一万精兵,也不会超过三万人。有的士兵本来战斗力就不行,有的召进来晚了,特别是王画来到鄯南这些时间大规模召集的军队,根本就没有达到作战要求。血营战斗力恐怖,那是从所有军队中选出的勇士,进一步选裁的,再经过训练,战斗力勿用质疑。可现在王画敢裁减么?

别看王画现在手中有五六万人,能将朝廷吓得一愣一愣的,右按照原来血字营那种选法,将原来的四千几百名老兵抛去不算,绝对留不下来一万人。但是唐朝周边的军队呢?

八州本境内,拱卫鄯南,御抗吐蕃主力部队就是血字营。但在灵州等境内御抗突厥的军队更多,达到了三万人,这是让王画吓着了。否则就凭这一点,也能让王画好好喝上一壶。

但是不是就这样呢?

那就大错特错了,从岷州到渭州、丰州,这一条弧形线,为了拱卫京城安全,防止突厥人与吐蕃人,朝廷同样驻扎了大量军队,如果再加上老郭的手下,能立即征召近二十万大军,对他冲击。那个结果,多半他会败走麦城。

所以朱仝这时候又说道:“小候爷,在来的路上,我就想过,退一步海阔天空。而且全真教的暴露未必是一件坏事。”

“如何退?”其实到这时候,王画也有了安排,不过还是要听听朱仝的意见,三个臭皮匠,赛似诸葛亮嘛。况且朱仝可不是臭皮匠。

于是就有了这篇奏折。

马匹不能流露出半点野心,这一动心朝廷非得急。盐业本来是很重要的,现在晒盐方法一出来,多少缓解了盐的压力。不但在钦州,其他的地方也进行了一些试点,王画回到京城户部时,也担心地方胡乱实施,没有取得效果,反而浪费了国家的财政。不是每一个地方都适合晒盐的,于是选择了苏北、幽州两处。其他地方备案一概不准。

事实这几处地方,比钦州的盐场条件更好,盐量更高。

但因为运输不方便,灵州回乐县温泉盐池,怀远县的红桃、武平、河池盐池,盐州的乌池、白池、细项池、瓦窑池盐池,不但对八州,对西北其他地方,甚至陕北都想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也是朝廷一笔巨大财政的来源。所以也将它们放弃了。

因为开发,特别是棉花种植,银川平原有着独天独厚的天然条件。这牵涉到了许多世家的利益,其中许多家族因为根在西北,没有参加到那个航海联谊会中,也就是说与王画没有利益来往。他们都是当地的土霸王,王画当然不会害怕他们。可将他们激怒了,明处不敢动手,暗处使一些小动作,无疑会使王画迅速将这八州稳定下来,带来了难度。

因此王画再次做了表态。

劫富济贫是好事,可不能用激烈的方法,得象王画在粮战与钱战那时所做的,大家发展,然后再次这些财富转移到贫困百姓手上。硬干,准得坏事。其实对这一点,王画比朱仝认识还要深。不管怎么说,虽然是人类的悲哀,作为最大的一个群体,却是人类中最弱势的群体,无论那一个年代都是如此。社会精英还是掌控在少数人手中。比如七姓十家,加上关中四姓,以及兰陵萧姓等望门,在唐朝一共出了两百多个宰相。请问唐朝一共有多少宰相?

这一点朱元璋做得就很好,狠不狠,贪了五两银子,就扒皮,用人皮做闻登鼓,但他对地主阶级一直采取拉拢的政策,所以最后人才精英纷纷投入他的门下,让他击败群雄,荣登宝鼎。

当然王画也在做,打击显然不行的,可怎么样去掉唐朝这个弊端,于是通过一个联谊会,将他们向海外转移。到海外作患去,既减轻了这个弊端,也与大家双赢。

不过他这个苦心,换来的回报,太不值得了。

这是一份奏折,也是一份策略。

只要能给了两到三月的时间缓解,他就能有把握将八州完全整合起来。同样也能将军队战斗力通过强训,提高一点。而且也得了大义,我还是唐朝的臣子,还在为唐朝奋战,救的也是公主。

虽然逾制了,可也是被逼的,是逼出了洛阳,九死一生。当初王画留下来,没有离开洛阳,正是因为要的今天这种形势。也如他在奏折中所言,如果没有八州之地做为根本,很有可能在他作战时,朝廷因为小人当道,抽冷梯子。这就正了名。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了八州在手,还有许多无路可奔的党项人与吐谷挥人投奔,到时候这里就成了一个铁桶,能进能退了。

长安城皇宫中,所有大臣都要考虑王画的想法。

王画说解救金城公主,与回击吐蕃,大家也听说过的。而且金城公主也写了奏折,秘密送回长安城。

去了逻些城后,都是屁孩,什么也不懂,但金城公主将王画的话放在心上了。吐蕃也没有人注意,金城公主与尺带珠丹关系如何,这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这门婚姻所起的作用。这一点与武三思娶李裹儿回来做儿媳妇是一样的,无论李裹儿与武崇训关系如何,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与李显是儿女亲家。

尺带珠丹长大后,也不会只有金城公主一个王妃的,作为正牌的王妃必须另有其人,还是吐蕃人,这样的王子才有资格做为吐蕃以后的新赞普。况且尺带珠丹岁数也还小,现在没有到考虑此事的时候。

但小家伙什么事也许不能做,不过耳闻目睹,多少也明白一些。当然好奇心也是其一,唐朝的公主,还没有见过,长得白白嫩嫩的,虽然与吐蕃人不大一样,可看上去好象是很漂亮。于是要求同床。

同床又能做什么?顶多说一些幼稚的话,况且男孩子本身就比女孩子发育来得迟一点。可金城公主同样也懂了一些事,不同意。第一回让尺带珠丹得逞了,可是在两个人扭打一夜中渡过的。

第二回,金城公主聪明了,暗中带来了一把宝剑,可是她如果谈论琴棋书画诗文,比尺带珠丹不知高到那儿了,但论武力,却跟不上去。不然这一夜有可能成为大唐公主第一个杀死异族国王的史话。但粹不及防之下,还是将尺带珠丹刺伤。

太后恼了,为什么是太后,为什么现在她在吐蕃有话语权?正是因为尺带珠丹,将金城公主喊来,狠狠教训一顿。金城公主毕竟年幼,于是扬言说道,你们吐蕃敢对我不好,如果欺负我,我让人喊王画来,将你们吐蕃灭了。

没有那么好灭的,吐蕃的高原,就是再好不过的天险。但现在吐蕃日子不大好过,也听到王画出现在沙州,并且吐蕃听到一些消息,对待吐蕃政策,王画是唐朝少有的强硬大臣,他本身的军事能力就不用再提了。就连太后自己也明白,吐蕃再怎么强大,似乎还赶不上强盛时的默啜。这一回又让坌达延害了一下。况且王画多厉害,吐蕃没有见识过,但血字营多厉害,吐蕃也有耳闻。吐蕃太后还真怕王画带着唐朝大军找吐蕃的麻烦。于是隐忍下来。

王画被韦氏逼出洛阳的事传来,吐蕃人那个开心,唐朝这是自毁长城啊,不但是自毁长城,也是在帮助吐蕃除掉一个心腹大患。

可这样一来,吐蕃人再无顾忌,对金城公主态度恶劣起来。连带着金城公主身边的护卫都先后被打散了,王画送去的护卫只留下几名在金城公主身边。看到情况有些不妙,金城公主写了一封密奏到了朝廷。

这也是通过王画的护卫送回去的,但这一点没有人想到。

经过鄯南时,这个护卫见过了王画,王画让他继续将密奏往京城里送,却暗中将那几十名打散的护卫悄悄接回来。不然在折磨侮辱之下,这些护卫有可能都不会有好的下场。同时悄悄通知金城公主,我没有离开唐朝,就在鄯南,但不要告诉吐蕃,且忍耐一些时间。

这是一种哥哥对妹妹的保护态度。

奏折到了京城,李显同样大怒,于是派了使者责问吐蕃,但使者也才刚出发没有多久。

王画对金城公主的关爱,以及对吐蕃的仇视,许多人都清楚的。原来以为是一个笑话,大唐公主嫁给吐蕃,还不是文成那个冒牌公主,吐蕃人能不对金城公主好吗?就是金城公主受了一点委屈,这次婚姻是什么?是和亲,增加两国友谊的。

金城公主在此事中就是一个牺牲品,受了委屈,现在王画不是血营的营督,他又能怎么样?向李显请求带兵,李显会同意吗?就是李显也心痛他这个“女儿”,同意了,可三省的官员能让准李显这道圣旨嘛?

但现在恰恰金城真受了委屈,不然密奏都不会送到京城。王画恰恰也拥有了军队,好象还是不少的军队。

可现在大臣不是考虑通不通过王画出兵吐蕃的要求。甚至许多人认为,如果王画真的为金城公主,为对付吐蕃,强行控制八州,是好消息了。就怕他不是此意,而是另有所图。

宗楚客都想立即说,这是王画做的借口。也许会打,只是小打打,让他有大义在八州立足的。

但敢说么?就如朱仝说的,全真教亮了一下,好事远远大过坏事。开了一次,洛阳差一点完了,这还是王画手下留情,不然真有可能会完了。开了第二次,灵州未打就投降了。

出兵攻打王画,难道真没有人知道现在是最好的时机?错过了这个时机,等到王画用他非凡的手段整合起来,再想攻打,那更是难上加难。关健能不能打?

本来王画没有拥有血字营几千的士兵,不对,现在是几万了,朝廷都顾虑重重。这一打,等于更加逼反王画。就是打败了王画,王画能逃出洛阳,难道没有本事返回大洋洲,他还是一个土皇帝,可唐朝呢?后果不用想也知道的,满目疮痍恐怕到时候都不能形容。

但不打,难道让王画坐大?

在大洋洲坐大倒也罢了,那怕他有兴趣,跑到那个什么非洲、什么美洲,什么天竺,甚至高兴起来,为了那个什么石油与大食开战都行。但现在却跑到了灵州,灵州与兰州离长安城能有多远?

王画这个借地,难坏了这几乎是唐朝所有的精英人士,李显问了三声,几十个人没有一个人回答。

不是没有聪明人,政治上张说张嘉贞不用提了,军事上张仁愿不用说了。况且还有老唐,李显特地将他请来。不但将老唐请来了,还请来了一个人,老魏同志。

老魏同志不肯动身,说臣有病在身,安养天年,没有能力为皇上效劳了。

李显现在真急,于是让一队羽林军到老魏家中,将老魏强行抱上马车,拉到皇宫中来。

但老魏也没有主意。如果有,倒有一个人,如果王画恩师狄仁杰在世,以他的智慧,都能判断出一些。可到哪里请老狄前来,请来的也只是洛阳白马寺边一堆白骨。

而且老魏与王画的私交,更让他刻意避开这个敏感的话题。

他想避开,李显能让他如愿么?就用眼睛盯着老魏,老魏一看不好,咱老了,眼睛不好了,看不到你投过来的目光行吗。但做贼心虚,将头低了下来,避开李显的眼神。

都做到这个地步,李显怎么能不明白,老魏不说话,还是朕先开始吧。于是问道:“魏卿,你怎么看?”

老魏一哆嗦,心里面怨气冲天,你现在知道魏卿了,想当初我为了扶助你上位,吃了多少辛苦,居然听信宗楚客等人几句话,就差点将我害死。但已经问到了,怎么办呢?

老魏心中那个悔啊,因为前两天他的孙女婿喊他到终南山游猎去,其实也是好心,让他散散心的。结果被老魏呵斥了一顿,说他不务正业。早知如此,当初答应下来,多好啊。

他在想着心事,李显又喊了几声:“魏卿,魏卿。”

老魏差点想说,你整就是一个催命鬼。

第四章 借地(下)

老魏能活到今天,真不容易。

别看退隐了,退隐就安全了吗?就象当初的张柬之,都退到襄州了,结果呢?还是死,说是在路上病死的,天知道是真是假,一人病死还好说,总共五人病死两人,那叫正常?也只是昏暗的李显真相信了。

结果老魏继续留在长安,没有回宋州养老。虽然是治政中枢,他的影响力继续存在,可魏元忠自有他的用意,我就在长安,放在某些人眼皮底下,让你们监视。这样某些人才能心安。然后他将大门一关,闭门不出了。这是真正的闭门不出,王画那是假的。

李显将他喊来,也喊对了人,也问到了人。

老魏本身能文能武,而且活到这么大岁数,也快成妖人了。王画与他交往很深,也说过一些话。因此真要了解,老魏有可能是在座诸人中了解王画最多的人。

王画爱不爱国,这一点不用质疑的,甚至他清楚地知道王画打吐蕃不会是假打,只要朝廷不拖后腿,绝对是真打。营救金城公主同样也会是真营救,这个人毛病有不少,护短就是最大的毛病。金城公主是第二个李持盈的翻版,只是因为年龄关系,两个人象兄妹一般。

为了国家要打,而且这时候也正是攻打吐蕃的时候。为了私人感情,也要打,王画必打无疑。

但他爱的这个国,与老魏的国,有不同的地方。王画与他说过,王画认为这个国家是所有老百姓的,不是那一家那一姓的,当然说得很模糊。但老魏听出来意思了,可颠覆了老魏原来的思想观念。

因此,王画不会反这个国家,但会不会反李唐,真不好说了。

不过也有办法应对,只要李显重新振作起来,控制韦氏的权利,将宗楚客一干人扫除朝堂,恢复清明的吏治,再给予王画一些安抚。虽然他许久没有在朝堂上,可朝廷中的事还是知道一些的。对李显王画没有恶感,甚至王画很想协助李显打造一个盛世大唐。只要韦氏不乱政,李显开始有作为。这个危机就化解了。

但这个可能么?

甚至只要他前面一说出来,就有可能活不到明天太阳出山。

所以无论李显对他寄托多大的希望,他站了起来,只答了一句:“陛下,老臣惭愧,想到现在,也没有想出来王画的用意,更不知道如何为朝廷效力。”

李显十分失望,又将视线转向了其他人。

对老武王画评价是很客观的,不要说老武治国有多少本事。那个国家不是她治理的,这是李治留下来的好底子,可惜这个无为低调的皇帝因为让武则天控权,让所有人忽视。也不要说她在武功上有多大出息,李治前面一死,后面唐朝连连战败。但有几条,第一是就是对权谋的把握,几乎无人能敌。第二就是用人的本领。如果不是她不拘一格用了许多人才,特别是狄仁杰,王画都能怀疑唐朝在老武手中就败光了。

虽然用了许多拍马屁的大臣,可也提拨了许多人才。

就是她死后好几年,李显这么折腾,朝堂上还是人才济济。

还真有些大臣有一些想法,李显是没有本事看出来,可这些人能看出来。老魏都如此,那一个开口?

李显本来心中就十分后悔,现在心中更加后悔。以前朝堂有什么事解决不了,只要询问王画,天大的难事就化解开来。包括赈灾、粮价、少钱,就是到吐蕃因为害怕没有人敢去,也能让王画前去。可现在王画不在了。

很古怪的想法,难道让王画对付王画?

没有办法,只好看着萧至忠。

萧至忠还真开了口,他说道:“陛下,此事十分让人头痛,王画从悄无声息夺下兰州开始,一直到夺下银州,才多长时间?臣对军事不明白,但看过许多史书,这样的速度,历史上也十分罕有。就是对付王画,陛下,臣不知请何良将?”

这一句话说到李显心里面,也说得李显眉头直皱。

良将不是没有,薛讷排除在外,连他儿子都跟在王画后面谋反,又是他的师侄,这个靠不了谱。况且这几年突厥似乎缓过气,又来劲了。幽州也需要薛讷。

郭元振算一个,可是突骑施局势未稳,同样抽调不出来。

还有其他的一些人,比如张孝嵩等,这几年也有所建业,可都是王画的手下,弄得不好,百分之九十来个临阵倒戈。

于是将眼睛看向张仁愿。

谁知道张仁愿将眼睛一闭,根本就不看他这眼神。张仁愿可不傻,本来想建功立业的,但老郭的事摆在哪里。看出来的人不多,只有那么几个人。但他绝对要算一个。为了明哲保身,呆在西北当作江夏,连牛师奖的几万士兵都坑了下去。蕃子兵都罢了,其中还有一小半唐兵。这个人贩子,太狠了。换作王画,被韦氏逼到这种地步,恐怕都未必忍心。

可不这样做,他回到朝中,只有死路一条。

想对付王画,必须与老郭联手,张仁愿才有那么一点儿把握。但张仁愿算好了,老郭肯定不会同意的。单挑?与王画单挑?自己还要多活几天。

李显这回没有傻,旁人与王画有私交,老张与王画私交不深,这眼睛一闭,分明是老张心中没底。张仁愿都感到没有把握,那一个能有把握?

萧至忠要的就是这效果,他继续说道:“但吐蕃慢怠我大唐公主,这是不对的。说到这里,臣都想起了一件事,阙啜忠节对付娑葛时,不但请求我们大唐出兵,也请求了突厥人与吐蕃人。就如郭总管所说,吐蕃对四镇垂涎已久。令人奇怪的是,吐蕃并没有出兵。他们怎么将这个机会放弃了?这也如同王画所说,吐蕃现在有些困窘,没有办法分身他顾,所以放弃了这个机会。王画要对付吐蕃,这也是一个最好的机会。不过他这样做,已经失去了一个臣子的分寸。”

萧至忠与王画不感冒,大家都知道的。这番话说得宗楚客等人都连连点头附和,难得地与萧至忠志同道合。

但宗楚客这样想,那就错了,萧至忠与王画不感冒,那不是萧至忠对王画不感冒,是王画对萧至忠不感冒。现在萧至忠心中正盘算着如何将这条消息通知太平公主,以便将它最大利益化。但知道韦氏的日子更难过了。

至于对王画,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个道理,老萧还不明白吗?

况且自己家族与王画从一开始时就关系良好。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在王画制作氍毹时,就向自己家族“抛媚眼”,而且用了家族中的弟子萧嵩,同时因为他的进谏,老武给萧淑妃平反。

老萧才不会在这时候攻击王画呢。

因此继续说道:“陛下,但臣倒有一个笨主意。”

“萧卿,快快说来。”

“依臣之见,不如给王画一个封号,让他担任灵州大总管。以他的资历担任此职,也不算过份。将他约束起来,重新拢于朝廷之下。同时下诏让他立即兵出吐蕃,救出公主殿下,或者逼吐蕃认错。而且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现在王画手中潜隐的力量,是朝廷的一大隐患,但毕竟只是一个人的力量。吐蕃是一个国家。只要朝廷同意他出兵吐蕃,以一人对一国,最后王画就是获胜,也是元气大伤。吐蕃获胜,同样也是元气大伤。到时候,是奖王画还是罚王画,朝廷也有这个能力去做了。同时吐蕃雪上加霜,对我朝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但如果王画接诏,不发兵吐蕃,那么他就是谋反了,失心于陛下,也失心于天下。现在国泰民安,到时候他因为失去民心所向,也没有办法立足。”

是好象不感冒,对王画是一条毒计,而且说得有理。就是夸奖了王画的资历,事实以王画的资历,不要说灵州大总管,就是灵武道大总管,也足以担任。连李显听了都十分心动。

但宗楚客等人急了。

当真是这样?

朝廷让王画出兵,王画也许会出兵,但节奏感却在王画掌握之中。是八州之地,可背后还有一个国家,还有巨大的财源。不看到那些事物通过几十个家族的手,源源不断地流向唐朝,还在继续为王画挣钱。甚至手中有铁有铜,都不愁兵器与货币。还有人,几百万百姓,几百万教民,这个以战养战,王画最拿手的。以战练兵,也是王画最拿手的。

不打便罢,一打王画军队只会越打越强。

而且王画这样做,正是为了正名,朝廷这道圣旨一下,也正好给了他这条机会,同时下了这道圣旨,等于默许了王画的行动。以后好意思在背后下黑手么?

萧至忠是糊涂了,这出的那门子馊主意?

立即跳出来反驳。

可是萧至忠轻描淡写地问了一句:“宗侍郎,你有什么好主意?”

宗楚客现在降成了兵部侍郎。

宗楚客嘴张了张,不知如何回答。他都有主意,立即攻打,不能再给王画成长机会。可谁来做主将攻打他?还有后果谁来负责?他敢承担么?而且只要他前面一说,后面李裹儿又要找上门来。甚至有可能将他在长安那栋豪华无比的府邸,也象那些暴民一样,来上夏天的一把火,被李裹儿一怒之下,焚之一炬。

老魏心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