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玩唐-第2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坌达延看到是血字营来了,还认为是王画早做了安排。自己吓吓唐朝和亲团的,而王画与自己一样,也想用武力吓吓自己士兵的,可是他想错了。

王画是来真的。

不要说王画不顾大局,从长远看,和亲解决不了问题。不如乘现在吐蕃虚弱的时候,将他们打回原形。从眼前看,唐朝公主下嫁,坌达延居然如此做,为了国体,他同样可以出手。

别人也许畏首畏尾,但王画能畏首畏尾么?

他拿起了号角,吹了起来。

随着这一声号角声,三名勇将更是催促连连。而且因为王画的授意,原来血字营的士兵不提,其实原来的血字营士兵编制刚到鄯南时才五千出点头,后来一步步调离,只剩下四千五百来人。后来的士兵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吐谷浑人与党项人,这些士兵就是不用催促,对吐蕃人也没有好感。

真说起来,这支军队就是为了对付吐蕃人而生的。

眨眼之间,这三支军队到了眼前,象猛虎下山一般,扑向了坌达延的军队。

第九十三章 九年前的秘密(下)

真比较起来,这两支军队彼此彼此,甚至坌达延的两千军队战斗力更高一点。

毕竟他们都是坌达延从手下几万军队中选出来的,而且积石山本来与唐朝接壤,多次发生冲突。境内又有大量的党项与吐谷浑人,难免时有战斗发生。基本上都是老兵。

血字营同样不弱,特别是两千老兵,本来就经过王画刻意挑选培训过的,也经过实战,另外两千士兵亦是对吐蕃充满仇恨的蕃子组成的。但后者却没有经过实战,这一点很重要。

虽然从人数上占优,但放在王画这些人想法中,人数上的优势也许会决定一些战争胜负因素,但不是完全决定的。历史以少胜多的战例不要太多。

因此,这场战斗本来应当是难分胜负,然而结果却不是。

主要坌达延再一次犯了一次错误,那就是低估了王画的喜欢“惹事”程度。

他还以为王画会象自己一样,让手下将自己手下围起来,吓唬吓唬就得了。但没有想到王画却是动真格的,四千血营士兵冲到了他们的面前,三路军队形成三个锥形,狠狠地扎了过来。

坌达延的手下同样也在反抗,但一是没有准备,二是此时队型松散,血字营人数上占着优势,而且还组成了九支最具攻击型的尖锥形。很快局面就呈现出一面倒的形式。这是吐蕃士兵,如果是其他军队,有可能一击就开始溃崩。

但无论还有多少吐蕃士兵在反抗,亦如在十几级飓风中挣扎的小渔舟一样,一艘一艘地被风浪打沉没了。

可是坌达延身边却围聚了许多士兵,给了血字营造成了一些严重的伤害。

看到这里,王画还是没有动,他必须要保护金城公主安全。但他抽出了铁臂弓,搭了箭。第一箭射得有些偏,让坌达延让了过去。但第二箭却射中了他的后背。

坌达延叫了一声,知道不妙了,伏在马背上开始向南方逃去。

主帅一逃,终于所有剩下来的吐蕃人仓皇逃窜。这场短兵交接结束了,坌达延为了这一次傲慢牺牲了一千两百多名手下,当然血字营也有数百名士兵伤亡。

造成这种情况还有一个原因,王画在大洋洲上私自铸造了大量的兵器。包括盔甲在内。这些武器都挂着宗楚客与韦巨源的名义,悄悄送到了鄯南的。但兵器敢用,可盔甲不敢用,这些盔甲是王画为了提高战斗力特地打造的鱼鳞甲,这种盔甲比吐蕃的扎甲又更具有抗打击性。

因此,这一次战斗血字营的士兵穿的还是锁子甲。这无疑增加了伤亡。

战争结束了,哥舒翰与薛嵩他们走了过来,看着王画脸上充满了无限的欢喜。

其他的老兵也一个个举起了手中的兵器,大声喊道:“营督,营督。”

无论莫贺干再怎么经营,在他们心中王画却永远才是他们真正的营督。就连新兵也用仰慕的眼光看着王画,对他的事迹这些新兵听得太多了。而且有许多新兵看到刚才那个吐蕃大将那么勇敢,王画离了那么远,只是两箭,就让他生死不明,带伤而走。蕃兵与他们讲道理没有用,得来实际的,只有勇武才能让他们折服。

当然没有人敢怀疑王画的武力。

但王画为了避嫌,并没有说多少亲热的话,自己阵营还有杨矩等人,自己如果有了一些不太明朗的举动,那么好了,马上就有消息到了朝廷。一旦朝廷下旨,将血字营打散了,自己心血将会白费。

他开始写一篇奏折,根据事实写的,只是夸大了坌达延的企图。然后带着金城公主往东北撤回去了。巴桑巴无论怎么苦劝,也没有用。

但王画并不是真正撤回长安。如果在老武手中,王画可以这么做,吐蕃都做出这样失礼的动作,和亲何来意义?但李显不行,韦氏在皇宫都乱成这种样子,李显都视若未见,况且只是一个小小的无礼举动。

因此,王画撤是撤了,撤到河州就停了下来,等待朝廷的圣旨。

和亲团速度很慢,但送消息的士兵却很快,只有几天工夫,王画的奏折送到了长安。李显一看也傻了眼,王画反击是没有错的,自己是大唐上国,嫁的是比自己亲生女儿还要宠爱的养女。陪送的嫁妆比文成公主出嫁时还要优厚,就连自己喜欢的一些东西,连裹儿都没有赐予,也做了嫁妆。因此,当听到王画调动军队反击时,他心中第一应象也是大快。

不过他随即就想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如果和亲不成,后果也是明显的,两国交战是避免不了。

他犹豫不决,问韦氏,韦氏都没有想到两国交战如何如何的,她想到的是王画停留的地方,河州,离血字营驻地不远。如果交战,王画等于重新掌握了兵权。王画有再多的金钱,无所谓,那还是一头下了平阳的老虎。可一旦交战起来,让王画重新掌握了兵权,那就是一头插了翅膀的猛虎。

于是不问还好,一问继续和亲。

正好吐蕃国内闻听此事,也是大惊失色,王画做得太过份了,可错在坌达延。本来是让他护送和亲团的,你好好的,吓唬人家干嘛?

其实吐蕃正如王画所猜测的那样,现在不是很好过。

在论赞婆投奔唐朝的时候,吐蕃也很恚怒,攻凉州,被老唐迎头痛击。然后攻悉州,被陈大慈四战四捷,打得没有气了。然后请和求婚,后来说李自成狡猾,输了就投降,赢了继续扩大战果。其实这些蕃子这一套玩得比老李更熟练。朝廷不允。结果吐蕃南属各帐皆叛,赞普征讨,死于军中。诸子争立,元气又一次再伤,最后国人立弃隶蹜赞,也就是后来国人称呼中的尺带珠丹。

然后又与姚州蛮击杀唐朝官员李知古,但唐朝又命唐九征为姚帯捞只魇梗时髦K浇ㄌ呵庞谘⒈嵌ㄎ鞫狭ψ璧蔡凭=峁凭耪骰倏K夷城,大败蛮军,建铁柱于滇池勒功而还。

在多次失利的情况下,吐蕃不得不再次求婚,以求暂喘一口元气。再加上国内赞普年幼,牲畜瘟疫,这一次唐朝的和亲可以说是一场及时雨。然而坌达延的耀武扬威,给这次和亲增加了变数。

韦氏不愿意战争,这时吐蕃更不愿意战争。

结果吐蕃立即派出使者亲自到长安谢罪,李显斥责了一顿,再次默许了这次和亲。

到了十月中旬,青海开始飘起了茫茫无边的大雪,和亲团又出发了。

小金城自然严重抗议,害得王画看到她就躲藏起来,特心虚。说到底,这一次金城只是一个牺牲品,自己虽然出动了血字营士兵,小战了一场,可那是为了国体也是检阅一下双方战斗力,心中有数,与金城公主本身没有多大关系。

到了牦牛河,尺带珠丹亲自迎了过来。

王画还特地看了看这个小赞普,不大,才十岁,脸蛋红朴朴的,但小眼睛闪着凶光,在这么大场面上一点也没有因为岁数小,感到害怕。

这么小就如此了,何况长大以后,当然他还没有后面的赞普对唐朝危害大。

不过看到金城公主时,他小眼睛转个不停,显然产生了兴趣。

金城公主却有些害怕,躲在王画背后。

王画这时候都有了想立即将这个小屁孩杀死的想法。这么小就如此了,况且长大以后。而且看到两者的比较后,金城公主以后注定是一个弱势地位。

但王画将这个想法克制住了。

队伍继续前行,这时候海拨相当高了,有许多工匠开始有高原反应。即使王画给他们吃了大量的红景天。

可是体格健壮的,有可能因为红景天的作用,影响不大。这算是一个不好不坏的消息。

队伍继续前行,因为吐蕃来了许多人,速度加快了,到了十一月上旬,终于到达逻些城,吐蕃也准备了盛大的仪式。然后开始完婚,只是王画看着这两个人,心里面邪恶的想,这两个人进入洞房,有没有能力完成正式的夫妻生活。

但这个他就不管了,去看了一趟布达拉宫,气势很雄伟,可还是赶不上后世的布达拉宫。看来那是后来人们逐步完善的。至于吐蕃答应为金城公主修建的那个新城,王画连一根毛也没有看到。

王画回来后,就生病了。

吐蕃派人探望,被护卫拦住。

大约是因为王画的喜怒无常,吐蕃人不敢强行探望。但心中却认为这是一个好消息,最好大神显灵,让这个唐朝青年大官病死,那么吐蕃以后才少了一个祸患。

但过了十几天后,杨矩感到不对劲,强行闯了进去。至少婚礼也完成了,咱们得商议什么时候回去。

可没有看到王画的人,却看到了一封信。王画在信上直言不讳地说,他听到消息了,在回去路上吐蕃人有可能伏击他,致他于死地。因此他提前回唐朝,一是一路上顺便看看吐蕃的虚实。第二是如果王画同行,以他的勇力可以平安逃回唐朝,但杨矩与其他士兵,反而不容易逃避过去,这等于害了一千将士的生命。

看到信后,请杨矩务必保守这个秘密半个月,到时候吐蕃人看没有王画了,也不会伏击这支军队,大家都会平安无事。

杨矩还真不知道这件事,但王画一说出来,他也不是傻子,立即算出来个中原委。当然,也吓了一身冷汗。乖乖地替王画隐瞒了数天,才向吐蕃人辞出了回程,但也禀报王画回国了。不说吐蕃人想害王画,而说朝中有事,王画才不顾礼仪悄悄回去的。

听到这个消息,吐蕃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全部感到愕然。而且有人立即用快马通知了坌达延,王画毕竟才离开半个月,地形也不熟,现在冬天,到处是冰天雪地,行程也慢,应当还没有到达积石山。

坌达延立即在积石山派出无数斥候,将所有道路封锁起来。

其实都错了。

王画没有走来时的道路,而且从纳木湖(纳木错),越过了吐蕃的孙波部与羌塘部,往西北一行,抵达昆仑山,越过昆仑山,奔向罗布泊,来到了西域。

而且王画为了隐人耳目,用胶水粘了长长的胡髯,假胡子还用火烤得弯弯曲曲的,脸上涂了一些红,看上去就象高原红一样。加上他本人体格魁梧,吐蕃也没有多少百姓认识他。

因此这一行平安无事,相反,让他得到吐蕃许多真实的情报,以及道路与地形。

当然这是他,不畏寒冷,否则换作他人,是不敢想像的,并且一路上有许多地方是不毛之地,就是有人烟的地方,也不敢开口。毕竟言语不通,他只能装作了一个哑巴。

但这一路上他速度很快,因为离正月很近了。

他不想与李裹儿的婚姻再发生挫折。只要与李裹儿成亲后,他达到了目标,以后少了这个顾忌,无论是唐朝,或者是其他地区,都是天高任他飞,海阔任他游。

王画来到了沙州。

到了这里,他忽然想起了一件事,那就是几年前,在武则天的时候,吐蕃大将论赞婆投奔唐朝。

后来,武则天将他们安排在沙州,这也是有原因的。论赞婆与论钦陵兄弟的武力,在吐蕃几乎无人能敌。当然,比起他的哥哥来,论赞婆还差了一点。有了论赞婆在西北的驻守,对吐蕃的西扩,形成一种掣肘。

可这时候,论赞婆已经死了。

他投奔唐朝是无可奈何的,可作为吐蕃曾经的重要贵族,无论老武怎么恩宠,也是一个外族,而且是手刃过许多唐朝士兵的外族将领。心中的失落可想而知的,与他还有一个类似的人物,那就是血字营原来的重要大将,李楷洛的岳父李楷固。

在忧郁之下,他没有几年就去世了。

现在沙洲一带,依然安置了原来论赞婆带过来的族人,只是他们围聚在论赞婆的儿子论弓仁手中。可论赞婆一死,现在战斗力与震摄力、凝聚力大不如从前。尽管这里气候宜人,水草丰美。

但王画依然感到这一支力量可以利用,只是唐朝原来利用得不大好。那时候他对付突厥人,也没有注意这一支力量。既然经过这里,王画决定顺便看看。

论赞婆认识王画,论弓仁不认识,但有一个人认识,那就是论赞婆手下大将扎合陵。

看到了王画,蕃子性格直爽,打不过王画,也认了。但我打不过你,咱与你喝酒。王画还真有些发怵,看到王画发怵,扎合陵更开心了。就差点将酒往王画嘴里灌了。

灌得晕乎晕乎的,扎合陵也有些喝高,于是举着酒碗唱歌。歌词大意王画还真有点听不明白,不过歌声凄惨。大约也想回家吧。

唱过歌,扎合陵要与王画掰手腕,结果可想而知。王画也给了他一点面子,没有将扎合陵的手腕立即掰下,但放在桌面上,稳丝不动。扎合陵脸都挣红了,也起不到效果。

王画微微一笑说道:“扎合陵将军,臂力过人,咱们成平手如何?”

这明显是相让扎合陵,当然扎合陵见好就收,也知道王画给了面子。晚上邀请王画同宿一帐。

睡在帐蓬里,扎合陵奇怪地问王画:“王侍郎,你作为和亲大使,怎么绕道到了沙州来了?”

这么大事,扎合陵肯定听说了。

王画半真半假地将事情经过说了一遍,也没有假,主要有一些不能上台面的事,没敢说。

扎合陵听后,大约是因为酒意,忽然沉默不语,过了好半天才说道:“王侍郎,在下有一句话,不知当说不当说。”

“扎合陵将军,请说。”

“你回到朝中一定要小心。”

“为什么?”王画也因为酒喝高了一点,还没有听出话外之音。

“你知道为什么九年多前,我骑马撞你制作的那个漆雕吗?”

王画酒一下子醒了过来。过去发生了许多事,王画都明白了原委。不过有些事情到现在还没有想通。比如邙子巷是谁主使的刺杀?原来认为是郑家与太原王家,可现在都成了“朋友”。王画还淡淡问过此事,两家都没有承认。

王涵父亲直接说了,过去的事,皆过去了。而且发生了那么多事情,现在大家相互原谅,虽然刺杀过王画,但没有给王画造成伤害,如果真是他们做下的,没有必要不承认。

再比如扎合陵撞击的事。外人认为这是一个巧合,但王画却就不相信那么多巧合,他一直认为此事有幕后,不过扎合陵没有说,他也不会问。毕竟是一件无关轻重的事。

可现在扎合陵用了如些慎重的语气说出来,这个幕后恐怕非同小可。

扎合陵继续说道:“那是有人授意的,当然允诺了我们许多好处。”

“是谁?”

“你们大唐的皇后。”

“皇后?”王画听了后,立即叫出声来,这一下子他酒意全醒,一颗心也冷了下来,就象外面呼啸的雪花一样。

第九十四章 大家彼此

扎合陵继续解释道:“那一年,我第一次到贵国的京城,然后一个人找到我,出了一千金,让我撞坏你的漆器。”

就是到现在,他还在用你们大唐,贵国,也证明了他心并没有属于唐朝。不过王画也没有生气,这个人本来就不是一个阿谀奉承的人,主要是扎合陵透露的消息,让王画震惊。

“我虽然才到洛阳,但也听到你的一些事迹,感到其中有些古怪。于是我答应是答应下来了。”说到这里,他话音里略带一些歉意,不过王画也能理解,他所说的一千金,就是一千两黄金,这是一笔可观的收入。折成铜钱是整整八千缗铜钱,他当初的一件漆箱才卖了多少钱?三件合在一起,不过两千缗钱,已经是天价了。扎合陵不动心,那是假扯的。现在当作了王画是他可交的一个朋友,才产生歉意的,否则就是换作了王画本人,在当初困窘的局面下,也有可能会动心的。

“于是我答应下来,可派了人,跟踪他离去。却看到这个人去了皇太子府上。当时我十分不解,一直过了很久,才明白其中一些原委。”

扎合陵过了很久才明白原委,王画一听已经明白原委了。

这个人肯定不是李显派过来,如果李显有这心思,他也不会让韦氏控制了大部分的朝政。这只有韦氏派来的,如果让扎合陵成功,当时失败了没有多少人注意。如果成功了,老武在白马寺等待王画的漆器,可王画漆器不能去白马寺,引起的轰动可想而知。也等于比拼王画与宝林斋,或者韦家输了。

那么扎合陵的意图大家也会怀疑。

要么怀疑是太原王家在中间动了手脚,不过这不太可能,本来太原王家也是信心满满。要么怀疑张易之兄弟动了手脚,嫁祸于太原王家,好对七姓十家进一步下手。

而且老武震怒之下,不好询问扎合陵,毕竟当时论赞婆投奔唐朝,分化了强大的吐蕃,需要安抚。但对七姓十家有可能进一步动手。这又形成一场风暴。当时李显夫妇回到朝中不久,地位不稳,这场风暴可以让他们隐身于幕后,宝林斋本来就是韦家的产业,也不会让人怀疑是韦氏指使的。

当然,形成不了绝对的影响,可这点滴积累起来,对李显皇太子地位安定,会起着重要作用。

王画都不是怀疑这件事。

他想到了很多,如果顺着这条线推理下去,有可能邙子巷的事也是韦氏指使的。

此事王画一直没有查清楚,不是太原王家或者荥阳郑家主使的,也不会是张氏兄弟主使的。当时张氏兄弟也十分仓促。如果不是自己写了一封信,他们有可能还不会对此事关注。

但正是此事,天下人将目光集中在自己与七姓十家身上,张氏兄弟必然乘机发难。与扎合陵撞漆雕一事,异曲同工之妙。

这还是次要的,后来李持盈的失踪,第一次失踪肯定是李旦所为,但第二次失踪就不好说了。虽然他怀疑是李旦做的,但也有一些解释不通的地方。会不会是韦氏做下的?挑起自己与李旦的矛盾?这一说虽然有些高看自己,但也有可能。特别是李持盈放出后的时机,很让人怀疑。

天下最丑陋的地方莫过于官场,既然在官场厮混,就是一个皇帝都免不了逃脱不过被人利用的命运。王画也有这个自觉。

但是自己一二再,再二三的被人利用,再想想这几年经过的一切,几乎争斗就没有停息过。

而所做的这一切,竟然是被人在做了枪头使唤,心中肯定会大大的不开心。

其实扎合陵是好心一片,意思是说韦氏对王画没有好感。有可能这一次都是韦氏计划,谁叫王画说得不清不楚。但这一次坌达延的事肯定与韦氏无关的。

只是王画心中极为不爽,虽然官场丑陋,有棋子,也有被人做棋子的准备。但犯谁被人当作棋子下,也是不乐意的。

第二天,扎合陵与论弓仁再三挽留,王画还是离开了沙州。

但在路上却听到一件事。

这件事还是郭元振引起的。突骑施与唐朝联和后,首领乌质勒得到武则天封赏,倒也心悦诚服,不象吐蕃与突厥人那样,象吃不饱的狼一样。不但在边境开设关市,平时与唐朝各边将多有往来,也多次派使者到京城朝贡。

有一次老郭到乌质勒牙帐与他议事,老郭身体好,就站在帐前一直说话。这一天雪深风冻,两个人说了很久,老郭未尝移足,老乌也不好意思说咱受不了,毕竟也是一代枭雄,于是陪着。

结果议事完毕后,老乌回去后,因为冻狠了,会罢而死。其子娑葛听说此事,谋勒兵攻之,杀老郭报仇。副使解琬听说后,劝老郭夜遁。老郭说了一句豪气无比的话:“吾以诚信待人,何所疑惧?且深在敌人腹部,能逃到什么地方?”安卧帐中,第二天亲入虏帐,行哀赠之礼,哭之甚哀,娑葛感其义,复与元振通好。

娑葛既然乌质勒统众,但他父亲手下旧将阙啜忠节不服,多次兴兵与娑葛交战,但忠节兵弱,屡战屡败。老郭便奏请忠节入朝为臣。这件事也就解决了,可变故起来了。

忠节来到播仙城,唐朝经略使右威将军周以悌劝他:“朝廷不惜高官厚爵优待你,是因为你手中掌握着军马。现在孤身一人入朝,不过一老胡耳。不但保不住你的官爵,连生死都掌握在他人手中。现在你不如多用钱财贿赂掌政的宗楚客,让他劝皇帝让你留在西域,同时调集安西都护府与吐蕃兵攻娑葛,再请朝廷册封阿史那献为十姓可汗,这样你不失其部落,又得报仇,比于入朝,岂同日可语。”

周以悌之所以这样说,也有他的小算盘,那就是让他们自己继续攻打下去,这样也就削弱了突骑施的力量。但这想法却是严重的错误。忠节就听了周以悌的计策。

老郭听说此事,急了,立即上疏说:“往年吐蕃多次兴兵入侵,图的就是突厥十姓与安西四镇。最近几年罢兵,请求和亲,不是因为吐蕃真心向往中国礼义教化,只是因为他们吐蕃国家多难,人口与牲畜染上了瘟疫,担心大唐乘他们势窘时大举进攻。为了喘息,才有和亲之事。”

疏奏到了京城时,正是王画与坌达延发生冲突的时候。在这一点上,英雄所见略同,老郭与王画意思差不多。只是老郭说得更激进。其实和亲也未必是假。象唐朝那样嫁公主,为什么不和亲,不和亲才是傻子。象金城出嫁一次,吐蕃得到了多少礼物?特别是那些能工巧匠,对开化吐蕃起到多少作用?没有这些技术与文化的流传,吐蕃能这么迅速地强大,然后反过来攻打唐朝,掳掠了五十万百姓,将老的小的砍死,或者逼他们跳悬崖,然后剩下中年人做奴隶吗?

所以和亲好啊。

吐蕃为什么不和亲呢?

老郭又说:“现在公主已经下嫁,吐蕃得到了大义,国内开始安定。现在忠节不为国家着想,只想做吐蕃的向导。一旦吐蕃得志,必然会控制忠节。以前吐蕃无恩于大唐时,尚要索取四镇之地。如果帮助唐朝攻破娑葛有功,请求朝廷割让于阗疏勒二镇,朝廷到时候用什么理由拒绝吐蕃?而且由于默啜侵凌,唐朝安西四镇兵马疲惫,如果相助忠节,不求吐蕃,又有什么兵力出兵突骑施?此外,吐蕃治下各个蛮部与婆罗门(印度一部分国家)正不服从赞普号令,如果吐蕃又照此类推,借唐兵前往征讨,朝廷又能用什么借口拒绝他们的要求?所以自古以来聪明帝王都不愿接受夷狄恩惠,就是担心他们以后提出永无休止的要求,酿成大患。再说,阙啜忠节请出阿史那献来,还不就是因为阿史那献是可汗的子孙,想靠他来招抚十姓吗!阿史那献的父亲阿史那元庆、叔父阿史那仆罗、哥哥阿史那子及阿史那斛瑟罗、阿史那怀道等人也全都是可汗的子孙。过去大唐朝廷以及吐蕃赞普曾将他们一个个地册封为可,都想用他们来招抚十姓,但均未能达到目的,这些人在位不久便纷纷破族灭家。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人都不具备超出常人的才能,恩德与威名也不足以影响部众,所以虽然他们都是可汗的嫡系子孙,各个部落还是不肯亲近依附他们,何况阿史那献与可汗的血缘关系比他的父兄还要疏远一些呢?倘若阙啜忠节自己的兵力就足以使西突厥十姓部落归附的话,那么他就没有必要请求可汗的子孙阿史那献出来作可汗了。而且一旦交战,必然从各部征兵,各部不胜骚扰之下,有可能与娑葛会合。这样内部不宁,外有突厥伺机入侵形势,安西四镇自此无宁日矣。”

老郭这篇深有远见的奏折,在历史上十分地有名气。

当然因为王画出现,略有不同,其中一个重要的角色,郭虔瓘压制在鄯南,没有出现。

但老郭说了这么多道理,宗楚客依然不从,建议冯嘉宾持节安抚忠节,侍御史吕守素处置四镇,将军牛师奖为安西副都护,发甘州凉州以西兵,兼带吐蕃兵,以讨娑葛。

当时娑葛派来向朝廷贡献马匹的使者娑腊还在京师,只说此事立即马不停蹄回来禀报娑葛。娑葛于是派遣五千骑兵出安西,五千骑兵出拨换,五千骑兵出焉耆,五千骑兵出疏勒。正好忠节在计舒河河口迎接冯嘉宾,娑葛派兵袭击了他们,生擒阙啜忠节,杀死了冯嘉宾,又在僻城捉住了吕守素,并把他绑在驿站的廊柱上一刀一刀地剐死。

这时候老郭也到了疏勒镇,并且在河口扎下栅垒。听说后,看到敌人势大,不敢出营抗击。

当王画听说这个消息后,他感到好笑。以老郭的能力与胆量,绝不会是贪生怕死的人。这也是气愤朝廷不听他的建议,玩了一个心眼。

大家彼此彼此。

不过老郭如果真有这份变通,对他似乎是一个好消息。王画还真怕老郭是一个认死理的人,如果是认死理的人,还真有点不好玩。

就在王画往回赶的时候,牛师奖与娑葛在火烧城交战了。这一战让牛师奖全军覆没,娑葛乘机攻陷龟慈,切断四镇间的联系。然后派使者进京,向李显讨要宗楚客的人头。宗楚客又让周以悌取代郭元振统领安西各路人马,召郭元振入朝,册立阿史那献为十姓可汗,以焉耆布置军队讨伐娑葛。

但这时候娑葛头脑还是很清醒的,而且听说王画出使吐蕃,不知道为什么在沙洲出现了。人的影儿,树的名儿,写信给老郭:“本来我与大唐朝廷之间没有任何矛盾,我的仇敌只有阙啜忠节一个人。但兵部尚书宗楚客接受了阙啜忠节的重金贿赂,就毫无道理地想发兵攻破我的部落,并且御史中丞冯嘉宾和安西都护府副都护牛师奖将军相继领命而来,我又岂能坐以待毙!另外我又听说阿史那献也将来到此地,他的到来只会使安西四镇冲突增多,恐怕今后难以有安宁的日子好过。请大使商量解决吧。”

其实他还真白担心了。

无论是牛师奖因为贪功,没有喊王画帮助,还是老郭,也没有邀请王画。

其实王画还真担心他们喊自己前去,可一路东行,一个人也没有请他,王画只是摇头。

但老郭将娑葛的信呈给了李显。宗楚客大怒,奏称老郭有不臣之心,征召他入朝,准备治罪。不过老郭岂是凡夫俗子?早就料到了,让他儿子走小路进京,将实际情况一一向李显禀明,请求留在西域稳定局势。最后李显也反应过来,将周以悌流放白州,在王画回京之前,下诏赦免娑葛罪,立为十四姓可汗。

此事到此结束,唯独让王画吃了一颗定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