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玩唐-第1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败家,王画手上有多少钱来败?

不过使者回来带来了个消息,他们开始不抗议,反而都准备亲自动手,去巴结王画。

第五十七章 人流

这些使者带回来的是一份协议。

上面标注了甘蔗、菠萝、荔枝、桂圆、桔橙、柠檬、柚子的价格。价格十分公道,特别是不易保存的荔枝、桂圆。

而且下面有一份文字,可以用这个价格与各州县签订一份协议,三年之内有多少收多少,并且用王画的瓷窑与太原王家的产业做担保。其实以王画与太原王家的名声,不用担保,也会让人相信。

这不是一份协议,而是功绩、民生。象果树还不好说,但甘蔗与菠萝都是当年收获,如果这份合同生效,立即解决了当地的民生。不但如此,象果树家种的,与野生的,这一带不知有多少,只是许多水果,保存时间短,没有办法运出去,所以都掉在地上糜烂了。如果将这个问题解决,老百姓有了好日子过,也代表着自己有了政绩,有政绩就能升官。谁愿意呆在岭南这个地区?

一个个骑着马,乘着轿子,来到钦州,与王画商谈。

但又一个不好的消息传出来,钦州召收大批长工,每月工薪四到五缗钱,忙季一月可以有三天假期,闲时每月可以有五天假期,并且无偿提供一些简易住房。当然想住得更好一点,有占地不到半亩的小洋楼,售价仅为两百缗钱。如果人多,还有一套更大的房子,占地一亩,还有一个小花园,里面有从山上移载过来的野牡丹、油茶等植物,还有一口水井。如果没有钱,也可以居住,只要一家有两人在这个大作坊里做工,可以贷款,两年贷利息仅为百分之十,三年贷利息仅为百分之十五。每月从工薪里扣除。如果真有两人做工,贷款压力不大,象购一个小洋楼,贷三年,每月只要付六缗来钱。还有两缗多钱,足以解决生活问题。

王家长老也问过这个问题,认为定价低了,贷款利息低了。

王画的回答是,这些都是普通百姓,不能赚黑心钱。而且现在问题是将城住进去更多的人,才能形成城。一旦成了城后,房价自然上涨数倍。那时候才能赚富人的钱,以及形成城后,一些黄金地段的钱。这才是大头。

就是现在的这个价格,抛去地皮钱与税钱还有造价,也能让三家赚上四五十缗左右的钱,大套的房子至少会赚上一百缗钱。

当然还有一个问题王画没有说,王画这么一划,面积可不小,二十多平方公里,有洛阳将近一半大。如果住满,即使环境再宽松,也要容纳两万到三万户人家。现在不是怎样赚钱的问题,而是怎样使人气旺起来。

如果能将整座城市住满,三家获利将会在五百万缗以上,当然这是一个想法,如果王画能在钦州呆上三年时间,足以有信心完成这个任务,但这是不可能的。

王画需要这个水果,是他要制造砂糖与罐头。

蔗糖是从古印度传到中国的,后来印度炼糖术有所提高,开始用甘蔗汁用火熬炼,加入牛乳与石灰搅伴,经过除杂工序,成为淡黄色的砂糖。唐太宗刻意派使者到印度获取这项技术,因此唐朝也有普及。

但王画制造的砂糖却比这个糖又要好上数倍。将糖汁盛入缸中熬成黄黑色的糖浆,倒入另一缸中凝成黑沙糖。再备一缸,上面放一瓦质漏斗,用稻草堵塞漏口,将黑砂糖倒入瓦质漏斗,等到黑沙结定,用黄泥水淋下去,黑渣从漏斗流入下面的缸中,漏斗中留下白霜,上面一层非常洁白,这就是白砂糖。这种黄泥水淋脱色法是中国的一个伟大发明。可惜始作俑者因为工匠,不能在史载上留下名声。也因此,明朝开始大量出口白糖。

当然,还不能与后世的工业白糖相比,浪费也比较严重,但比现在唐朝的印度炼糖法不知先进到什么地方了。

除了白砂糖,还有将白糖煎熔,和入鸡蛋清清除杂质,待火候合适,投入新青竹斩成的篾片上,一夜就凝成的冰糖。也是真正的冰糖,而不是三凤四凤小时候含的那个糖块。

王画制造罐头的想法,在他想到岭南时,就在脑海中浮现。香蕉好一点,皮厚能长途运输,只是到了长安洛阳,大多数香蕉拿出来,皮都黑了,看相不好。桔橙也耐运输。可是菠萝与荔枝呢?唐玄宗为了杨贵妃吃鲜荔枝,用了八百里加急的快马,运回长安。想一想,为了带那么几十斤荔枝动用了多少驿马与驿使?

鲜荔枝对于北方人来说,那是一个传说中的东西。要么乖乖地吃荔枝干吧,当作了大补的东西,宝贝着。

虽然罐头还不是原汁原味,但比荔枝干说看相有看相,说味道也有味道,一旦运到北方,会引起多大的轰动?

罐头出现的历史如果不是王画,还要到一千多年后,主要就是一个保存。

蒸汽杀掉微生物的方法,王画弄不起来,但最初的罐头却很好弄。将食物处理好,装入广口瓶中,全部置入沸水锅中,加热半到一小时,趁热将软木塞塞紧,用线加固或者用蜡封死。这个方法,不能使罐头放上十年八年,但一年之内没有问题,有了这个时间,足以让它行销唐朝各地。

但玻璃瓶王画是舍不得用的,也用不起。不过这个问题很好替代,用陶制的罐子代替,如果再高档一点,用瓷罐盛装。

只是遗憾的是因为没有人重视,现在很难得到甘蔗,要么腐烂了,要么做种种植下去,王画好不容易才收集了几百根,还是为了哄小孩子留下来的,并且一大半坏掉。还有一条,因为技术简单,容易被人效仿,所以关健的地方必须要保密。

也保密不了多长时间,只是当它流传开来,三家已经将它利润最大化。

而且为长工提供了条件,现在荔枝龙眼就要上市了,等到下市时,桔橙接踵而来,桔橙过后,甘蔗菠萝又来了,正好一年四季不让工人闲着。

当王画将大概与王家这位长老一说,然后将样品拿了出来,又给他尝了一下。

这位长老哭了。

好东西,甚至他认为比王画操作的地皮更赚钱,但问题来了,到哪里弄钱来。王家现在真的一贯钱也拿不出。这个大作坊,收购水果要钱,开作坊要钱,仓库要钱,器材要钱,为工人做简易房屋也要钱,而且不是一笔小数目。

王画看着他焦急万分的样子,忍不住笑了起来,没有再吊他的胃口,说:“伯父,我知道你们王家没钱了,我也没钱了。”

有钱也不能动,别看那五十一万缗钱放在州衙,修建城墙要钱,未必象洛阳城墙那么高大,但也要用砖石修砌,这么大一圈,王画计算了一下用费,如果真修建起来,最少得用十五万缗钱以上。还有州衙也要搬迁过来,州里面其他的用费,比如开办学堂,帮助贫困百姓,没有了税务,发公务人员的工资,又要准备几万贯钱。这一算,只能留下三十万贯钱修路。

这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还指望各个作坊与贸易带来的税收。

这个钱是一文也不能动的。

但钱的问题很好解决,王画又说:“我已经将样品带到京城,进贡给了皇上,同时从苏州向北,选择了二十几个大城市,也带去了样品。并且让手下放出消息,一州只能有一个代理商经营这几样商品。而且各州不能过界经营。”

这个代理商,意味着一个州独家经营,那么价格也在他们掌控之中。这几样商品让王家这位长老痛哭流啼,其他商人怎能不知道它的商机,并且自盘古开天地以来,唯一无二的商品,但一州只有一个代理商,那么会引起什么样的竞争?

有了竞争,三家就有了话语权,到时候可以提出先给钱给发货。王画与太原王家的名声,会使所有商人放心。到时候什么钱也来了。

后面王画没有说,但王家长老不笨,立即就想到。他失态地将王画搂住,说:“这个借鸡生蛋的方法太好了。”

原来因为王涵,在王画家中不清不楚的地位,他还不大乐意。现在他都想将自己两个未出阁了孙女嫁给王画做小媵。

不但如此,王画修城,王家长老开始兴修房屋作坊,这需要大量的砖瓦石灰,于是新城外,出现了几十座砖窑,日夜开工。因为烧窑,煤炭开采又跟了上来。同时又因为罐头,一个个陶窑再次矗立起来。

到处都需要工人,连周围四周的大商人与酋首,也参与了钦州的开发,这是最早一批的招商。

因为缺少劳力,王画让手下到周围州县放风声,来吧,这么好的条件,为什么不来钦州。

是很动心,只要成年人就行,不分男女,那一户人家没有两个以上的劳力?有的五个六个都有。就是两个劳力也是惊人的收入,一年下来有一百缗钱的收入。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这是一笔什么样的收入?

就连钦州本地,王画提供了猪崽,小鸡,粮食与布料,甚至连耕作工具,都半送了出去,还免去一年税务,都有百姓丢下田地,跑到作坊来做工人。王画没有办法,对于与作坊签订合同的百姓,只好没收田地,发放给从其他州县流动过来的百姓。这才终于打消了一批百姓疯狂的想法。毕竟田地是根本。不然差一点,钦州所有农业都荒芜下去。

至少王画还指望钦州本地的水果与鸡蛋清,以及养殖业为钦州做出贡献。

而且在两个多月后,达到了高潮,王家长老拿着一份份合同,向王画要人要货。合同签了,钱也拿到手了,还有源源不断的各州商户正在飞快地赶来,不愁销路与资金,但要工人,要水果。

王画是钦州刺史,于公于私,都要王画替他解决这个难题。

王画让他催得没有办法,只好与更远的各州县签订了协议,然后将人流祸害到更远的地方。

但其他州县也不乐意了。拿着王画的协议,心里有了底气,甚至可以压低一些价钱,从中为自己谋一些好处。但种植采摘也需要农民,本来人就很少了,再跑了一部份,怎么办?于是也学着王画,收留流民与逃户,并且为他们留下来,提供一些鼓励性的政策。

于是各州开始扯皮,连王画派出的手下,都被其他州县发现,捉到过三个人,王画费了许多口水,将他们保释出来。

过了三个来月,大洋洲那几个会制造炸药的工匠到来时,各个作坊与窑洞吸纳了一万多百姓,这又造成了酒楼、青楼与各个商铺出现。这让钦州新城,开始有了一个城市的样子。虽然在没有修好的城墙内,还是空荡荡的,不过一排排漂亮整齐的房屋开始林立起来。

可这一万多人,不是钦州本州所出,都是从其他各州县挤过来的。

这一来,造成各州的混乱可想而知,于是扯皮到邕州容州都督府。两州的都督也没有办法解决,王画来钦州是做什么的,是做试点的,越造成这个后果,朝廷会越喜欢。别人不知道,自己还不知道么?虽然自己官高两级,但王画想要升官,甚至比自己升得更高,只要他一句话就行了。自己敢阻止?

于是官司打到京城,还不敢与王画当面交涉,手中合同要王画屡行。

李显看着这些奏折,有些欢喜有些忧。

欢喜是王画的能力,钦州多少人,加起来也许洛阳长安一个人口集中的坊都比钦州人口多。但王画才去了多长时间,就有了这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忧的是王画是真的,真的,真的很会折腾。到了繁畤,惊天一战,将默啜折腾得半点脾气都没有。到了草原上转了一圈,来了一个羊肠岭之战,让他一个人活活将四万突厥精骑逼退。跑到西域折腾了一下,葛逻禄四分五裂了。那是敌人,怎么折腾没有事。可到了滑州汴州,无数官员让他折腾得落马了。这回到了岭南又折腾出这么大风波,会不会给岭南添乱子。

岂止是这些,盐也出来了,虽然王画交给了朝廷,但也增加了就业机会与一份商机。至少要船将它运回中原吧?或者利用陆地运向内陆,增加了人的流动量,为当地客栈饭馆无形中带来了生机。

百姓收入增加了,也舍得拿钱出来消费,许多商人看重了这一点,将货物运进钦州,再次钦州货物运回中原。道路还没有开修,已经拉动了其他各州贸易。

而且因为王画的鼓励,甚至补贴,当地的养殖业畸形的发展,虽然没有到收获时候,这些禽类与几万头猪,也是一笔大生意。

至于象王画的一些小措施,比如试点人工珍珠饲养,都没有人注意了。但正式养殖要到明年,大洋洲也在试点,不过贝类不同。等到收效时,王画不知调到什么地方。

这些商人不傻,虽然对太原王家与王画勾结,炒作房屋价格不满,但抗议归抗议,嘀咕归嘀咕,既然经商了,都是聪明人,知道现在的房价还是很便宜的,一旦钦州真正发展起来,房价会更高。

况且看出这是一个开始,道路还没有修,一旦修了后,影响到二十几州,这些州的百姓特产立即运到钦州,利用海路的优势进入中原。而中原的货物也可以行销到这些州县。

那时候才是钦州城最兴盛的时光。乘现在便宜时购买吧。

三家合作的商品房终于一批批地推销出去,以前盖的是平房,这回盖的是小别墅了。而且房价开始升高,这些高档房才真正带来利润。这是好消息。但盖房子要工人,烧砖瓦要工人,烧石灰要工人。窑场是一个个矗立起来,这个机会谁不抓,烧出来多少,市场就消化多少。不过都是来自其他地方的商人经营的,三家在这个上面占了比例并不大,连自己用的都不够。但人手呢?

这些窑主本身也是四面八方各州有势力的人,因此又从他们所在的州县将人偷偷带过来。但因为各州查得紧,就是他们有势力,带人也遭到当地官员阻拦。怕得罪也不行,让他们带与让王画带没有区别,反正一样人都流到了钦州,自己管理的地方人手越来越紧张。因此还是人手不足。

不但如此,人在增加,也刺激了商业的发展。有的商人干脆在钦州设立了其他的作坊,节约成本。

钦州港外更是每天停泊了无数的船只装卸,也幸好王画提前修建了一个新港口。港口的繁荣,又必须修造更多的马车。但这又要劳力了。

但人呢?王家长老向王画要人,其他作坊主也向王画要人。不但王画,就是其他各县官员每次出来,都有许多商贾跟在后面要人。王画没有办法了,虽然现在因为一片利好,赚的钱都数到手软。估计王家那个长老睡觉时都夜夜梦到这笔巨大的收入。但人口紧缺太严重了。只要稍微慢上一刻功夫,连官袍都能拽破了。这些官员亦喜亦忧,最后还是找到王画哼哼唧唧。当然,如果钦州本身是一个上州或者中州,有一个四五万百姓,还好一点。但这一万来人,还不够塞牙缝了,况且农业因为养殖业的发展,本身也缺了劳力。于是只好推出一个无耻的想法。发展掮客,每介绍一个劳力过来,与作坊签订合同,钦州官府悄悄给他一贯钱,有用的人给两贯,高明的工匠给五贯钱。只要看到人,除了高明的工匠要到作坊里试一下手外,就立即付钱。

这让许多机灵人听了十分动心,多好的行业!什么本钱都不要,只要磨磨嘴皮子,甚至连嘴皮子都不磨,本来就有许多人想来钦州。只要将人带到钦州,连路上的饭钱都让带过来的人付了。马上就能得到钱,带一个一贯钱,带一百个就是一百贯钱,想想夫妻二人在钦州那么好的作坊里做工,一年也不过一百贯毛收入。

许多机灵涌回各自乡里,做起了掮客这项职业。连一些酋首无耻地将自己带过来的人当作掮客向王画要钱,虽然对他们来说,数目不是很大,但虱子多了也是肉啊。

于是人流从四邻州县泛滥的距离越来越远,交州、桂州、琼州、高州,有陆上来的,从海上来的,比现在的丝绸之路还要繁忙。

所以更大的人流还在后面。

还有这种事?还是州府官员亲自下令的职业?开天辟地以来,有没有过这样的事发生?这与买卖人口有什么区别?

听到这个消息,几乎整个岭南各州官员恐慌起来,奏折象雪花一样飞向京城。

因此李显这时候看到的还只是一个小夜曲,后面还有激烈的行军曲,交响曲,一曲比一曲高昂,现在还没有拉开帷幕。

满朝文武大臣,也听说了此事,一个个脸上露出惊叹。

就连宗楚客也觉得不可思议,这太神奇了,难道岭南那片地方让王画手一挥,真成了一个聚宝盆。

不过王画如果知道他的想法,绝不会骄傲,他前世有一个叫深圳的地方,从两万五千人的小渔村到一千多万人的大城市,经过了多少年?给王画经营,就是他拥有领先这个世界一千多年的知识,也达不到这个要求。甚至在相同的时间里,也不可能将它变成百万人口大城。

张说开了口,他说:“陛下,你还疏忽了一件事。”

“什么事?”

“臣听说了王画在修建一个大城,范围接近洛阳的一半,如果将它住满,会需要多少人口。这一万来人,恐怕才是一个序曲。”

这点醒了众人,就是有洛阳一半大,会容纳多少人?

会容纳多少人,王画一篇奏折及时地送达,上面说了。

钦州现在严重缺少劳力,连城墙都因为劳力短缺,不得不停止修砌,而且道路到了开工的时候,更需要劳力。未来一年,钦州一州就有可能缺少五万到十万劳力。因为钦州的扩建,拉动了周边各州也产生效应,所以也会缺少劳力。

因此希望李显下旨,允许帮助各地流民与逃户前往钦州,不然会造成严重后果。

王画也意识到事态有些严重,估计各州官员是畏惧他武力,不然都跑到钦州来来捋袖子与他拼命了。提前打了招呼,特别他被迫之下,无耻的想出掮客掮人的办法,会引发巨大风波。

但殿堂上一个个大眼瞪小眼,有的官员都处于呆滞状态。如果放在中原,这个问题或许能解决。但那是岭南,到哪里弄来这么多人?一个邕州都督府有多少百姓?一个容州都督府有多少百姓?

是好消息,如果如王画所说,不要说船舶司与盐场,就是钦州就为朝廷增加了许多税收。但人呢?

这个纠葛的问题,又使朝廷君臣开始头痛。

第五十八章 第一个锦囊,第一次亲密接触

这时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也拉响了帷幕。

在钦州,无论炒作地皮,还是砂糖罐头,王画站在暗处,甚至代表官府与王家的人寸步不让的争分抢厘。许多人知道太原王家后面有王画的阴影,但没有一个料想到王画在中间占着巨大的股份。

但在苏州,却换成另一个方式。太原王家先后派出了五十名精干的掌柜,代表王画的是叶坷老夫子,代表太原王家的却是王纯,这是王家的一个外室弟子,但因为精明强干,最具有经商头脑,在太原王家,无论那一个人都不敢轻视。他在商业上的水平,比叶坷高了最少十个档次。

当然,王家投入了这么大资金,肯定万分慎重,也肯定会派出最优秀的人选。

但为了遮人耳目,王家几十名掌柜全部隐在暗中指挥,让王画调过来半生不熟的一百人主持事务。这些人几乎都生面孔,一开始几乎没有人注意。

从三月中旬到了苏州后,一干人没有收购粮食,而是悄悄从苏州到常州、扬州,北面到汴州、洛阳与长安等城市开设了十几家粮行,并且修了许多粮窖。不但行动秘密,连各店打的店号没有统一。

整个三月都在忙于建设,一斤粮食都没有收购,要有只有王画运过来的一批粮食,消耗严重,也因为大洋洲上人口增加,又分了一半到了钦州,因此只有二十几万石。这批粮食运到了洛阳,没有送给朝廷,而是立即出售了,筹集了十二万缗钱,滚入苏州的资本。

三月下旬,自苏州起,粮食价格又下迭了一步,一路跌到每斗米三十五文钱。

但苏州坐镇的王纯与叶坷安如泰山,没有采购一滴粮食。尽管这个价格也可以收购了。

可现在一动,数量少了,不起作用,数量多了,引人怀疑。而且也不是价格最低的时候。

四月来临,江南粮价再一次跌了下来,从每斗米三十四文一直往下跌,几乎一天一个价,一直跌到三十文,停了下来。

不知道内幕的人都以为这是夏收来临导致的。

江南粮价下跌,连着洛阳长安也开始下跌。长安因为距离稍微有点远,进入渭水的船只吨位也受了限制,运输成本提高,米价还在四十七八文钱,但洛阳的米价下跌到了四十文之间。

听到这个消息,李显还怀疑王画是不是杞人忧天,以这个势头,一旦夏收到来,粮价会跌到去年每斗二十几文钱的局面。甚至都考虑要不要收购王画的三十文钱的五百万石粮食了。

但洛阳没有出现到每斗米三十文钱,可在江南,夏收即将到来时,米价再次下跌,跌到每斗米二十八文钱。

这时候,王纯与叶坷开始出手。

没有用江南的粮号,而是用长安与洛阳、汴州的粮号,直接向江南各大粮号采购。直到夏收到来时,已经悄悄吸纳了一百七十多万石粮食,囤积在洛阳长安各个粮号里,没有出售。

同时又在江南又设了十几家店铺,不过转移到各县。

但就在夏收到来时,米价再一次滑落,跌破每斗米二十六文钱。这让农民很失望,但也不是很沮丧,与去年夏秋时粮价的疯狂相比,去年春天时江南粮价每斗米才十七八文钱。

这个价格导致了洛阳每斗米保持在三十五文钱。当然,与去年的二十几文钱相比,还是有点贵,但比一度涨到二百多文钱要好得多,就是王画滑州一行,也只是将粮价打压到五十几文钱。后来两百万粮食进洛阳,粮价还保持在五十文,没有怎么动弹过。

既然售价只有二十六文钱,收购价也只能定成二十三四文钱。

有的百姓还不肯,可米价再跌了一下,跌到二十五文钱。

这使得百姓沉不着气。他们不是粮商,有钱,还等着将粮食便卖救急呢。

但这时候,叶坷与王纯命令各个店铺立即收货了。

而且两个听了王画的指示,对前来出售粮食的百姓十分客气,至少每一个伙计接待百姓时面带笑容,店里还煮了大碗茶,让搬运粮食的百姓解渴,更杜绝大斗进,小斗出的现象,甚至有时候故意让百姓沾一点小便宜。

虽然没有那个隐隐的庞大对手钱多,底子厚,店铺少,就凭借这上帝服务,在百姓中赢了很好的口碑,一传十,十传百,许多百姓将自己的亲戚朋友邻居介绍过来。因此采购速度并不比对手慢。但前期购买店铺,修建粮仓也花了十几万缗钱。因此很快钱就用完了。

到现在做得还是十分隐秘,没有让对方发现,即使对方也发现了,但没有想到王画开设了这么多店铺,囤积了这么多粮食。

停止收购,也没有出售,但不是没有事做。这些粮食都在粮窖里,要派人看护,防止失火。但这都是小事。

五月到来,粮价依然很平稳。

叶坷与王纯知道不是那么一回事,就是自家,前后采购了近五百七十万石粮食。对方采购了多少,现在同样也不得而知,但有三十几家店铺已经确认是对方开的。两个王家停止了收购后,这些店铺还在疯狂地收购。不过也不是他们两方,还有其他粮商。但叶坷与王纯私自估算了一下,对方收购的粮食不会低于一千五万石,甚至有可能达到两千万石。

五月静悄悄,全国的粮价都十分平稳。

如果不是突厥入侵,这是李显幸福的五月。这一次突厥又从幽州入侵,出动了三万大军,骚忧了近十个州县,掳掠无数。还打着让李显为突厥公主被杀的旗号,让大唐谢罪。

这一次为唐朝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特别是因为原来两国盟约,边境开始有百姓返回,而且种植了许多棉田。有的百姓也因此富裕起来。可越富裕,损失就越大。

但好在突厥这一次侵犯时间不长,在幽州扫荡了一圈,在薛讷带着军队出城迎战时,双方交手了一次,都吃了亏,只是唐朝吃的亏更大一点。然后就退了回去。

只有让王家欢喜的是李裹儿生下来一个胖小子,但这时候李裹儿已经随李显夫妇回到长安。小家伙长得很象王画,虎头虎脑的,十分招人喜欢。李显与韦氏也十分喜爱,立即下旨封为夏阳候太府少卿。不提李裹儿想不起来,一提李裹儿想起来了,十分不乐意,自己都是公主了,怎么的也要封一个公吧,不说国公,来一个县公也是好的。就是虚职,也要来个正卿,什么少卿,与李显争。

李显说了一句:“难道你让一个刚出生的儿子比他老子官爵都大?”

李裹儿这才想起来,王画还是一候爵,又要李显给王画加公。李显吵着没有办法,只好说道:“不是父皇不给他加爵,是他不授,叫朕怎么办?这一次等他从钦州回来,再加爵吧。”

这才让李裹儿平息下来。

但取名字时,又发生了争执,韦氏取了一个武昭训的名字。意思让这个孩子怀念那个名义上的父亲。

李裹儿哪里同意,现在武崇训,她脑海里都记不起来长得什么样子了。况且王画还拿过这个儿子的姓氏与她开玩笑。于是取名王昭朗,武则天不是给王画取了一个字叫高朗吗,我就让他叫昭朗。

韦氏说不行,要么,你取一个名字,但得姓武,不然外面老百姓会笑话。

李裹儿说,干嘛笑话,王二郎为了唐朝做了那么多好事,那个老百姓笑话。倒是武三思父子狼狈为奸,才让老百姓笑话。

这一下子韦氏不高兴了,斥责李裹儿胡闹。

李显一看母女俩都快吵起来了,在一旁劝道:“你们不要争了,不如朕来取一个名字,也不姓武,也不姓王,好歹也是裹儿的骨肉,干脆姓李,叫李忠吧。”

“不行。”母女俩异口同声说道。

于是王画这个可怜的孩子有了三个名字,武昭训,王昭朗,李忠。

产生这个原因,也确实因为小孩子长得好,三人放在心上。连从来不拍马屁的宋璟有一次看到后,都忍不住说道:“好俊。”

竟然将随身带着的一块喜欢的玉佩当作礼物送给了李忠或者王昭郎、武昭郎。

这也是爱屋及乌,如果说王画在朝中高官中真正的朋友,那只有大宋与老魏俩人,特别是兵器案后,王画的提点,那是恩情,如果不是王画那一次提点,让他们及时收手。后面武三思被李重俊杀死,韦氏十有八九对他们动怒。

王迤夫妇也听到这个消息,不顾王画临走时的吩咐,从洛阳来到长安。李红与王涵因为处理粮食事务,不敢前来,但也买了礼物,托王迤夫妇送给李裹儿。

但这时王家又传来音讯,李红同样也有喜了,大约是二月时怀的胎。

李裹儿听后,也没有生气,自己如愿以偿替王画生下长男,也就是以后王家的掌门人。因此,大大方方地回赠了厚礼,恭喜李红。

但叶坷与王纯开始准备战斗了。

俩家囤积了这么多粮食,并且事实上今年夏收比去年还在减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