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赵匡胤私密生活全记录-第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还真的让赵普说中了。由各州选出的数百名武才子,果然个个优秀。这也难怪,每个州官都是抱着“宁缺勿滥”的态度来推举人才的,谁也不敢把一个稀松平常的人送到京城来让皇上选拔。据说有一个州,按五千户一个单位,应该向朝廷推举三名人才,可那刺史跑折了双腿、绞尽了脑汁,最终也只找到两名颇有才干的人。刺史无奈,只得提前进京向皇上请罪。谁知,赵匡胤不仅没有降罪于他,反而对他大加赞扬,还赏赐了他许多财物。
  赵匡胤的面试内容只有两项:骑射功夫和格斗本领。数百名武才子先进行骑射功夫的比赛,然后再进行格斗本领的较量。骑射功夫主要指的是骑在马上射箭,格斗本领则主要指的是徒手散打。赵匡胤规定:无论是骑射还是格斗,只要能进入前三十名者,一律拨入禁军为官,而进入前三名者,则直接由皇上授予将军衔。赵匡胤还规定:未能进入前三十名的,全部充入禁军为卒。旨令一下,那数百名武才子便个个使出浑身解数,力争打入前三十名甚或前三名。要知道,这些才子在自己所在的州都是武艺佼佼者,这么多武艺佼佼者聚在一起比试,那场面自然非同小可。更何况,他们还是当着皇上的面进行比试,那场面就更加非同凡响了。
  骑射功夫的比赛相对来说比较文明。十人一组骑在马上射靶,谁射中靶心的次数多谁就是胜出者。而格斗本领的较量就多少有些残忍了:两人一组进行厮杀,胜出者再与另一组胜利者进行厮杀,直到厮杀出一个最终胜利者。而待最终胜利者产生的时候,选手们大半都已鼻青脸肿、伤痕累累。其中有数名选手因伤势过重不治而死。当然了,选手死亡之事是几天以后才发生的,赵匡胤并不知晓。赵匡胤知道的是,这数百名武才子几乎个个都有一身过人的本领。
  所以,赵匡胤就一边聚精会神的观看比赛,一边在心中默默地想道:如果朕的军队都是由这样一些人组成,那太原城又何愁不破?
  一边的赵普似乎看出了赵匡胤的心思,轻轻地问道:“皇上在想什么啊?”
  赵匡胤连忙道:“朕在想,如果这次不举行这种人才选拔,那这么许多武艺高强之人岂不大多湮没于民间?”
  赵普点头道:“皇上说得没错!所以臣以为,皇上选拔人才,当不拘一格!”
  “言之有理!”赵匡胤笑着道,“爱卿真是言之有理啊!”
  从上午到中午,大半天的时间,骑射比赛结束。拔得头筹者是一个叫马林的人。马林不仅射术精湛,且力道奇大,有一支箭,竟然将靶心射穿,看得赵匡胤不禁鼓掌叫起“好”来。赵匡胤还这么对赵普言道:“朕自恃箭术颇有成就,可现在看来,朕不如马林呀!”
  骑射比赛结束后,赵匡胤和赵普等朝中大臣与选手们在一起吃了饭。只休息了不到半个时辰,格斗比赛就开始了。
  至黄昏时分,格斗比赛结束。令赵匡胤异常高兴的是:格斗比赛的最终胜出者,居然也是马林。
  赵匡胤乐呵呵地对赵普言道:“爱卿,你看清楚了吗?这马林连战七八场,竟然毫不手软,当真是有一身过硬的本领啊!朕以为,就徒手格斗而言,恐大宋将军无人能敌马林!”
  “皇上说的是,”赵普言道,“诚如皇上所言,这马林的手脚功夫,的确非同一般。只要稍加雕琢,他必能成为一员猛将。只不过……”
  赵普欲言又止,赵匡胤问道:“爱卿是否以为这马林有些残忍?”
  “皇上目光如炬!”赵普回道,“臣发觉,凡是与马林交手之人,皆为马林所伤,其中有二人还被马林打断了肋骨!更主要的,臣觉得马林在击伤对手的时候,双眼中冒出一股骇人的凶光!这凶光在臣看来,便是冷酷、无情和残忍……”
  “爱卿观察得的确仔细!”赵匡胤点了点头,“朕也觉得,这马林着实有些残忍。但朕同时又以为,马林年轻气盛,又是当着朕与尔等的面进行较量,所以出手有些凶狠、行为有些霸道,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赵普动了动双唇,但没动出话来。赵匡胤吩咐一个太监道:“叫那马林过来见朕!”
  马林小跑过来,伏地给赵匡胤磕头。好个马林,激战了半日,只微微有些气喘而已。连赵普也不禁在心中赞道:真乃一条好汉也!
  就听赵匡胤笑嘻嘻地问马林道:“你箭术很精湛,朕看了不觉有些手痒,便想与你比试一番,如何?”
  马林慌忙道:“小民……如何敢与皇上比试箭术?”
  赵匡胤言道:“马林,你听清楚了,你现在已经不是什么小民了,你现在是大宋禁军中的一名将领了!朕与大宋的一名将军切磋武艺,又有何不可?”
  马林看来倒也爽快:“微臣请皇上赐教!”
  “好!”赵匡胤直起身来,“牵马取箭!”
  赵匡胤翻身上马,并接过赵普递来的一张弓和三支箭。百步之外的一张台子上,等距离地放着三个鸡蛋。
  在众目睽睽之下,赵匡胤用掌一击马屁股,马便围绕着那张台子转起来。待马跑得越来越快的当口,赵匡胤摘了挂箭,就听“嗖”、嗖“、嗖”三声,那三个鸡蛋被射得粉碎。
  众人山呼“万岁”起来。赵普凑到赵匡胤的面前道:“皇上威风不减当年,真乃神箭也!”
  赵匡胤喜滋滋地言道:“双手未免有些生疏了,但适才侥幸得中!”
  赵普又将一张弓和三支箭交到马林的手中道:“马将军,该你表演了!”
  马林赶紧冲着赵普鞠躬,一颗硕大的头颅几乎触到了双膝。赵普言道:“马将军不必多礼!赵某想提醒你的是,皇上已将三只鸡蛋射中,你若想讨得皇上欢心,那仅仅做到箭无虚发是不够的,你必须拿出惊世绝技来!不然,你不如主动地去向皇上认输!”
  马林连忙言道:“小人多谢大人教诲!”
  马林从从容容地上了马。赵匡胤问赵普道:“你适才与那马林嘀咕些什么?”
  赵普回道:“臣叫那马林一定要胜过皇上,马林答应了!”
  赵匡胤双眉一扬道:“爱卿,朕三箭三中,马林还如何胜过朕?至多平手耳!”
  “臣以为未必!”赵普言道,“马林虽有些残忍,但一身功夫,臣还是叹为观止的!”
  赵匡胤不相信。也甭说赵匡胤了,当时在场的人,恐没有谁会相信赵普的话。因为有一个问题很明显:马林如何才能胜过皇上?
  但结果是,马林真的胜过了赵匡胤。赵匡胤是三弓三箭才将三只鸡蛋射碎的,而马林却只用了一弓便将那三只鸡蛋同时击碎。不要以为马林是一箭射三蛋,那算不得什么大本事,只要瞄准三只鸡蛋排列的纵向去射也就行了。马林是一弓三箭同时射中三蛋,这就了不得了。一弓开二箭有之,一弓开三箭也有之,但一弓开出的三箭能同时准确地击中百步外的三只鸡蛋,且还是骑在奔跑的马背上,这等箭术,恐只能用“惊世骇俗”来形容了。
  不知是看得呆了,还是因为有赵匡胤在场,马林露出了这手绝技之后,众人都哑口无声。是啊,马林的箭术比皇上还要高明,如果众人鼓起掌来,皇上岂不是太没面子了?
  然而赵匡胤率先鼓起掌来,且一边鼓掌还一边高声地叫“好”。这样一来,现场顿时就掌声雷动了。
  赵匡胤对着赵普叹道:“爱卿啊,你适才说朕乃是神箭,可现在看来,这神箭的名号,理应回在马林的头上!”
  赵普却道:“臣以为,皇上是当之无愧的神箭,而马林则是名副其实的箭神!”
  “妙!”赵匡胤高兴得一击掌,“爱卿说话,总是这么精妙!”
  那马林早已垂首哈腰地站在了赵匡胤的面前。赵匡胤柔声言道:“马爱卿,抬起头来,朕有话问你。”
  马林带着些许的惶恐抬起了头。赵匡胤问道:“爱卿的箭术和徒手格斗的本领,朕已了然于胸,但不知爱卿在刀剑上可有几分造诣?”
  马林忙道:“回皇上的话,微臣自幼便在山中随一僧人学武……微臣不敢在皇上的面前说大话,但十八般兵器,微臣都略知一二……”
  赵匡胤立即高叫道:“来啊!把十八般兵器都搬来,让马爱卿尽情地施展一番!”
  赵普一边低声言道:“皇上,天就要黑了,你还要到东城去面试……依臣之见,叫马林日后再为皇上演练十八般兵器也不迟……”
  “不!”赵匡胤肯定地道,“待朕看完马林演练之后再去东城!爱卿放心,朕一点都不累!”
  赵普无奈了,只得陪着赵匡胤一同观看。那马林也真是好生了得,十八般兵器,几乎样样都称得上是精通。只见他,忽而马上,忽而马下,忽而大刀,忽而长剑……围观的人一个个看得目瞪口呆又目眩神摇。尤其是天黑了之后,马林手中的兵器发出一阵阵骇人的寒光,当真有一种惊心动魄的效果。
  赵普不禁喟然言道:“皇上,在臣看来,即使那石守信、王审琦和高怀德等人在此,恐也只能自叹弗如啊!”
  赵匡胤也兴奋地道:“赵普,朕今日才算是真正地明白,什么叫做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赵普建议道:“皇上,马林也太累了,该让他去好好地歇息了!”
  “好!”赵匡胤冲着马林叫道:“爱卿,你不用再练了,快过来领赏吧!”
  你道赵匡胤给了马林什么奖赏?他奖给了马林一件黄马褂。不仅如此,赵匡胤还亲切地拍着马林的肩头道:“爱卿暂在禁军中任职,朕日后定会对你委以重任!”
  赵匡胤便带着无比兴奋的心情在赵普等人的簇拥下往东城而去了。南征在即,能得到似马林这般无比勇猛之将,赵匡胤焉能不兴奋?只是,赵匡胤没有想到,他往东城这么一去,便与赵普闹出了一点不愉快来。
  聚集在东城一带的那数百名由各州推举出来的文才子们,从一大清早就开始恭候皇上来面试了。现在,天早已黑透了,皇上也终于驾临了,这数百名文才子便一个个地都立即打起了精神。
  赵匡胤面试文才子的办法比较简单:出一道作文题,命文才子们在一个时辰内当着皇上及朝廷大臣的面写就一篇文章。这种面试的办法,很像后来宋朝科考制度中的殿试。
  赵匡胤规定:文章在前十名者,直接入朝为官;在前十名以下、五十名以上者,由朝廷派往各州县为官;五十名以下者,均返回原籍好好地念书,准备参加今年的科考。赵匡胤还规定:凡返回原籍而又未参加今年科考者,将依律惩处。
  然而,赵匡胤抵达东城后,并没有马上就进行面试。原因是不仅他赵匡胤没有吃晚饭,那些文才子们也大半没有吃晚饭,甚至,有的文才子因为整日都在翘首以盼皇上的到来,连中午饭都没有吃。
  赵匡胤对一个太监言道:“吩咐下去,着有司快快备下饭菜,朕要与那些才子们共进晚餐。晚餐过后,立即面试!”
  但赵匡胤最终却未能亲自面试。因为有一个文才子要求单独见驾,说是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告诉皇上。赵匡胤答应了。赵普本想回避的,赵匡胤言道:“你在此无妨!”于是赵普就傍在赵匡胤的身边共同接见那个文才子。
  那个文才子是一个小老头,面目多少有些委琐。令赵普大感诧异的是,那小老头见了赵匡胤之后,只是微微地弯了一下腰,然后就直直地盯着赵匡胤的脸。
  赵普厉声喝道:“你乃何人?见了当今圣上为何立而不跪?”
  小老头瞥了赵普一眼,接着慢慢悠悠地问赵匡胤道:“不知皇上可还认识我小老儿?”
  赵匡胤朝前凑了凑道:“朕只是觉得你十分面熟,却又想不起究竟在哪儿见过……”
  小老头缓缓地摇了摇头道:“皇上真是健忘啊!小老儿乃辛文悦是也!”
  就听赵匡胤“啊呀”一声大叫,跟着就纵到了小老头的面前,双手一下子攀住小老头的双肩,口里欷虚欠言道:“原来是辛师傅从天而降……朕适才也太过失礼了!还望辛师傅不要见怪才是啊!”
  赵普霎时便明白了。赵匡胤曾不止一次地对他谈起过这辛文悦其人其事。赵匡胤十岁时随父母由洛阳迁至汴梁,辛文悦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成了赵匡胤的老师。赵匡胤虽然跟着辛文悦没学到多少经书上的知识,但却在辛文悦的引荐下,跟着辛文悦的一个江湖朋友学得了一身过硬的武艺。赵匡胤曾这么对赵普言道:“朕如果没有你,就不可能得到天下,而朕如果没有辛文悦,就不可能踏上得到天下的征途!”由此可见,在赵匡胤的心目中,辛文悦与赵普的地位差不多是相当的。有所不同的是,自滁州相遇之后,赵普就一直与赵匡胤在一起,而赵匡胤与辛文悦之间,却有三十多年未曾相见。
  现在,赵匡胤与辛文悦终于重逢了。可不知为什么,见赵匡胤和辛文悦那种拉拉扯扯的亲热劲儿,赵普既感到厌恶更觉得不快。所以,赵普就异常响亮地清了一下嗓子,然后竭力平静地言道:“皇上与这位辛师傅久别重逢,固然可喜可贺,但臣以为,皇上与这位辛师傅如此勾肩搭背,也着实有违礼数!”
  赵匡胤“哎”了一声道:“爱卿所言差矣!这位辛师傅不是外人,乃朕的恩师,既如此,也就无需讲甚礼数了!”
  赵普却盯着辛文悦言道:“辛师傅的大名,赵某早有所闻,如雷贯耳!只不过,赵某想提醒辛师傅的是,皇上如此待你,是皇上大仁大义的表现,而你乃是读书人,本当明白君君臣臣的道理,可是你,见了皇上立而不跪于先,又与皇上拉拉扯扯在后,敢问辛师傅:你这般行为,还成何体统?”
  赵普的声音虽不大,但极具震慑力。那辛文悦一时间竟然有些愣住了。赵匡胤见状连忙对赵普道:“爱卿休得再多言!朕要带辛师傅入宫大醉一场!这里面试之事,就由爱卿代朕全权处理了!”
  赵匡胤说完,也不容赵普再言,就携着辛文悦一起摆驾回宫了。剩着赵普,在原地怔了半天,这才记起自己的肚子里还空空如也。
  虽然对皇上带着辛文悦径直离去颇为不快,但赵普对面试之事也不敢稍有马虎。不管怎么说,此次面试,终归是在为朝廷选拔人才。待面试完毕,将数百篇文章收拢封好,已是午夜以后了。
  赵普对应试者言道:“十天之后,尔等的名次便可排列出来。现在,你们都回去休息吧!”
  应试者都散去了,监考的各位大臣也回府歇息了,但赵普还在忙碌着。他不是忙碌着阅览文章,而是忙碌着找有关人员打听辛文悦的情况。待忙碌结束之后,已经是第二天的凌晨了。
  赵普依然没有休息,他又急急忙忙地走进了开封府。巧的是,已经离京十数天的赵光义昨晚上回来了。于是赵普就如此这般地对赵光义说了一通。赵光义保证道:“赵兄放心,如果皇上果如赵兄所言,那兄弟一定力劝皇上!”
  赵普都对赵光义说了些什么?原来,赵普有一种预感。他预感到,皇上肯定想让那辛文悦留在朝中为官。而赵普却想抵制皇上的这种行为,但又怕自己一人的力量过于单薄,所以就跑来联络赵光义一起反对皇上。
  果然,赵普正要离开开封府的时候,一个太监匆匆忙忙地跑来传旨:着赵普立即入宫见驾商讨国事。
  赵普笑谓赵光义道:“如果赵某所料不差,皇上这国事定是指的那辛文悦入朝为官一事!”
  赵光义言道:“兄弟陪赵兄一同入宫。”
  于是赵普和赵光义就一同离开了开封府。入得宫来,见了赵匡胤,赵光义率先言道:“臣弟昨夜归京,特来禀告皇上知道。”
  赵匡胤笑容满面地道:“光义来得正好!朕欲与赵普所谈之事,光义你也可发表意见。”
  接着,赵匡胤问了赵普昨晚面试之事,赵普如实作答。赵匡胤看着赵普通红的双眼道:“爱卿昨晚太过辛苦了!所收文章,当仍由爱卿全权定夺。爱卿办事,朕总是放心的!”
  赵光义言道:“闻听皇上昨夜喜逢早年师傅,臣弟这里给皇上道贺了!”
  赵匡胤“哈哈”大笑道:“光义,你的消息真是灵通啊!朕要与尔等商谈的,正是关于朕的那位师傅的事情!”
  赵普和赵光义默然。就听赵匡胤言道:“辛师傅虽然是朕早年的恩师,但他在朕的成长道路上,却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朕常常这样想:如果朕早年没有得遇辛师傅,那朕以后的生活道路又会是什么样?故而,在朕的内心深处,的确是对辛师傅充满了感激之情……”
  赵普开口道:“皇上如此不忘旧情,着实让臣等万分感动!”
  “是啊是啊,”赵匡胤连连点头。“旧情的确难忘啊!朕此番巧遇恩师,心中是既欣喜又惭愧!朕欣喜的是:三十多年了,朕还能与恩师重逢!朕惭愧的是:朕虽贵为天子,但却让恩师漂泊了这么多年!从昨晚得见恩师的那一刻起,朕就暗下决心:无论如何,也不能让恩师再继续漂泊下去了!恩师给了朕一条成长的道路,那朕就应该还恩师一生的荣华富贵!”
  赵匡胤说得一往情深。停顿了一下,他对着赵普问道:“朕打算给辛师傅一个官职,爱卿以为如何?”
  赵普回道:“皇上所言,天经地义!”
  大宋皇上的师傅,理所应当地要在大宋为官。赵光义问道:“不知皇上准备给那辛师傅一个何等官职?”
  赵匡胤沉吟道:“朕考虑过了,如果给辛师傅太高的官位,恐朝中上下不服,可如果给辛师傅的官位太低,又实难表达朕对恩师的一片心意。所以,朕斟酌再三,打算让辛师傅在朝中任枢密副使一职!”
  赵普和赵光义闻言都不觉一怔。当时的大宋朝廷,最高的权力机构叫做“中书门下”,又称“政事堂”、“都堂”。中书门下的最高长官谓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即正宰相。副宰相名为“参知政事”。比中书门下略低一等的权力机构便是“枢密院”——实际上,如果单从权限这一角度来考虑,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应该是相并列的两个机构:中书门下管文,号“东府”,枢密院管武,号“西府”,合称为“二府”,分管天下文武大权——枢密院的最高长官称为枢密使或知枢密院事(赵普任宰相前曾任此职),副长官就叫枢密副使或同知枢密院事。很明显,枢密副使当为大宋朝廷中的一个显赫职位,而担任此职的人当然也就是大宋朝廷中的重臣了。
  虽然,赵普早就料到赵匡胤会让那辛文悦入朝为官,但却没料到赵匡胤会让辛文悦担当如此重职。赵普如此,赵光义就更感意外。所以,赵匡胤说过之后,赵普和赵光义就怔在那里,半天没做声。
  赵匡胤又说话了:“你们这是怎么了?朕打算让辛师傅任枢密副使一职,你们为何不表明态度?”
  赵普表态了:“皇上,那辛师傅究竟任何职,自然是你说了算。只不过,在皇上做出决定之前,臣有一句话想告诉皇上知道。”
  赵匡胤言道:“你有何话尽管说。”
  赵普言道:“臣想告诉皇上的一句话是:那辛师傅是一个品行不端、劣迹斑斑之人!”
  赵匡胤惊道:“赵普,你何出此言?”
  赵普不紧不慢地道:“据臣所知,那辛师傅在入京之前,一直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这还不算,他常常勾结不法官吏,恃强凌弱、为非作歹,欺男霸女、无恶不作!”
  “赵普!”赵匡胤赶紧道,“你是否言过其实了?”
  赵普回道:“皇上若不信臣之言,可派人详加调查!臣还想告诉皇上一件事:那辛师傅入京总共五日,除昨晚外,其余四日皆留宿在妓馆之中!”
  “这,”赵匡胤不禁愕然,“竟有这等事?”
  赵普言道:“此事不难调查。皇上只需派人到京城的那几家有名的妓馆中去打探一下便可知道究竟!”
  “皇上!”赵光义也表态了,“那辛师傅并非正经的读书人,根本就是一个寻花问柳、不务正业之徒!臣弟以为,似这等样人,不仅不可担任枢密副使之职,就是在朝中为官,也不够格!”
  赵普连忙道:“臣以为,开封尹大人所言甚是,请皇上三思!”
  赵匡胤默然。忽地,他盯着赵光义问道:“你对朕说实话:你此番与赵普一同入宫见朕,可是出自赵普的主意?”
  赵光义回道:“臣弟不敢欺瞒,那辛师傅之事,确是赵普赵大人对臣弟提及,但入宫见皇上一事,又确是臣弟自作主张!”
  “是吗?”赵匡胤不相信,目光转向了赵普道:“你也对朕说实话:你是不是与光义约好了,一同来反对朕?”
  赵普回道:“臣如何敢反对皇上?但皇上既然这么说了,臣也不便否认,因为臣即使否认,皇上也不会相信!”
  “那好吧,”赵匡胤言道,“既然你和光义双双反对朕,那朕就把辛师傅派往京城之外去做官,这总可以了吧?”
  赵匡胤做出让步了。赵光义问道:“但不知皇上准备把辛师傅派往何处任何职?”
  赵匡胤脱口而出道:“让辛师傅去房州做刺史!”
  从“脱口而出”不难看出,赵匡胤也料到了赵普会反对他让辛文悦入朝为官,所以就做好了第二步的打算。赵匡胤心里话:赵普,你这下子总该无话可说了吧?
  谁知,赵普还是有话说:“皇上,臣以为,那辛师傅不能去房州做刺史!”
  赵匡胤大感意外:“赵普,你这是何意?你说辛师傅不能在朝为官,朕同意了,可朕让他去房州做刺史,你为何还要反对?你这不是成心与朕过不去吗?”
  赵光义也颇为不解地看着赵普。因为他与赵普约好了:只要辛文悦不在朝为臣,做什么官都可以。既如此,赵普为什么又要反对?
  就听赵普言道:“皇上,并非臣故意跟皇上过不去,而是臣以为,那辛师傅实在不宜去房州做刺史,因为,那周郑王柴宗训就在房州!”
  柴宗训即是周世宗柴荣的儿子。赵匡胤建宋后,改恭帝柴宗训为郑王,封在房州。
  赵匡胤皱眉道:“赵普,柴宗训在房州与辛师傅去房州做刺史有何关系?你这岂不是故意找借口反对朕?”
  赵普忙道:“皇上误会臣了!臣的意思是,那辛师傅缺德少能,如果去了房州之后与那柴宗训闹出矛盾来,岂不是让皇上很不愉快?”
  “赵普,”赵匡胤突然加大了音量,“朕老实告诉你,让朕很不愉快的不是别人,正是你赵普!你刚才说什么?你说那辛师傅缺德少能?这话也是你说的吗?辛师傅是朕的恩师,他缺德少能了,那朕岂不也是如此?赵普,朕且问你:是不是在你的心目中,朕一直是一个缺德少能的皇帝?”
  赵普“啊”了一声道:“皇上,你如何能这般理解臣语?”
  赵光义也赶紧道:“皇上,臣弟以为,赵普适才所言,对皇上并无恶意!”
  “好了!”赵匡胤大叫了一声,“你们都不要再啰嗦了!即使你们串通一气来反对朕,朕也不会改变决定的!”
  赵普还要说什么,但赵匡胤却径直离开了。再看赵普,空张着两片唇,那想要说的话就粘在舌头上,咽下去不是,吐出来也不是。这滋味儿当真不好受啊!
  赵光义挪到赵普的跟前道:“走吧,出宫吧!再呆下去,恐皇上会真的以为我等在结党营私与他作对!”
  赵普“唉”了一声道:“光义兄弟,天地良心作证:我赵普并无私心杂念,一切都是在为国事着想啊!”
  “我当然知道,”赵光义点了点头,“而且我想,皇上冷静下来之后,也定会明白赵兄的一片忠心的!”
  赵普又“唉”了一声道:“忠臣难当,自古皆然啊!”
  那么,赵普反对那辛文悦在朝为臣,是否真的完全出于忠心?似乎也不尽然。且听他回到家之后与妻子和氏之间的一段对话。
  和氏问道:“老爷,你为何要反对那辛文悦在朝为臣?”
  赵普回道:“夫人应该好好想一想:那辛文悦本是皇上的早年师傅,皇上对他一直念念不忘,如果他在朝为臣、紧紧地跟在了皇上的身边,那老爷我的权限岂不是受到了莫大的影响?”
  而实际上,赵光义之所以站在赵普一边反对辛文悦留朝为官,他与赵普私交甚笃固然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恐怕还是和赵普一样:赵光义也在担心自己的权力会因辛文悦留朝而受到削弱。但是,这并不等于说赵普反对赵匡胤的决定就是完全出于私心。
  和氏还曾问道:“老爷,皇上让辛文悦去房州做刺史,你为何还要反对?”
  赵普答道:“因为老爷我觉得,那辛文悦确实不是一个正经东西。他去房州做刺史,极有可能与那郑王柴宗训闹出矛盾来。如果矛盾闹得大了,皇上将不好收拾啊!不管怎么说,皇上过去也曾受到周世宗的眷顾。不是周世宗柴荣对皇上眷顾有加,皇上又焉能一步步地走到今天?老爷以为,当今皇上理应对郑王柴宗训关怀备至才是啊!”
  和氏又问:“老爷,即使那辛文悦在房州与郑王柴宗训闹得不可开交,与老爷你又有何干?”
  赵普叹道:“夫人恐有所不知,如果辛文悦与柴宗训果然闹出什么大的动静来,那就势必造成房州一带的不稳定,而这不稳定又极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皇上一统天下的大计……夫人,老爷我虽不是什么沽名钓誉之徒,但也在整天想着要尽自己所能辅助皇上了却一统天下的心愿!夫人想想看,待天下一统、四海归宋之时,那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所以,只要有可能危及到大宋江山的稳定、影响到统一大业的事情,哪怕是皇上已经旨令定夺了的,老爷我也会在皇上的面前据理力争!”
  且撇开赵普是不是“沽名钓誉之徒”不论,就赵普这一番话本身而言,他反对让辛文悦去房州做刺史,也的确是出于一片公心的。
  和氏幽幽言道:“老爷,你虽然敢在皇上的面前据理力争,但皇上嘴大,你嘴小,你最终也是拗不过皇上的!”
  赵普承认道:“夫人说的是!去年和前年我反对北伐,但皇上还是北伐了,现在我反对辛文悦出任房州刺史,但辛文悦还将大摇大摆地出任房州!不过夫人请放心,虽然我的嘴没有皇上的嘴大,但我依然会在皇上的面前说个不休!”
  和氏最后道:“既然如此,那老爷和皇上就终究有决裂的一天!”
  赵普说出了三个字:“我知道!”
  很快,也就是正月底的一天,那辛文悦带着一干随从去房州上任了。辛文悦离京的时候,赵匡胤亲自赶往城门相送,并再三叮嘱辛文悦有空常回京城看看。赵匡胤叮嘱辛文悦的时候,双眼湿润了,几乎要落下泪来。
  因为皇上都为辛文悦送行了,所以赶往城外为辛文悦送行的朝中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