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赵匡胤私密生活全记录-第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虽然很疲倦,但赵匡胤和赵普却谁也睡不着。这倒不是因为什么天气闷热、蚊虫叮咬的缘故。即使此刻赵匡胤躺在龙床上、赵普躺在自己的家里,恐二人也难以合眼。个中原因,当然是此次北伐失败了。
  不过,俩人虽然都睡不着,但仿佛心照不宣似的,俩人谁也没有提及北伐之事,谁也没有多说话。在子夜之前,俩人都只各说了一句话。
  赵普说的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休息,真是太委屈皇上了!”
  赵匡胤说的是:“委屈了朕,也委屈了你赵大人!”
  说完了之后,俩人就又不约而同的缄默了。如果此时能下一场暴雨,也许会冲淡这小屋内的沉默气氛。然而,今夜偏偏没有雨,夜空中还有几颗模糊的星星在眨眼。
  但子夜过后,赵匡胤和赵普的话就多了起来。因为小屋外有人高叫道:“汉匪打过来了!”
  赵匡胤和赵普几乎是同时爬起了身,而且几乎是同时跳下了地。不同的是,赵匡胤跳下地的时候,手里拿着一把剑,而赵普没有剑,所以只能空着双手。
  赵匡胤长剑一舞道:“刘继元真是欺人太甚!”
  赵普双手一挥道:“是可忍孰不可忍?”
  这时,那曹彬一头撞进了小屋。赵匡胤忙着问道:“偷袭的汉匪有多少人?”
  曹彬气喘吁吁地回道:“具体数目不知……臣闻听有汉匪来袭,便忙着跑来护驾。”
  赵匡胤急道:“曹彬,现在不是护驾的时候,你快去组织兵马把汉匪击退!”
  赵普也道:“是啊,曹大人,只要你把汉匪击退,皇上也就安全了!”
  曹彬不敢怠慢,急急地对身后的一个手下叮嘱了几声就甩开两腿跑了。很快地,赵匡胤和赵普的身边就围上来一大群宋兵宋将。
  赵匡胤冲着那群宋兵宋将问道:“你们都站在这里何干?”
  赵普接道:“他们自然是来保护皇上!”
  赵匡胤两眼一瞪道:“朕不用你们保护!你们都去杀敌!朕也要去杀敌!”
  虽然赵匡胤的话说得明明白白,但那群宋兵宋将却不敢轻易离开。赵普冲着他们大吼一声道:“难道你们想抗旨吗?”
  赵普这一吼可不得了,那群宋兵宋将立刻就没了踪影。小屋内就又剩下赵匡胤和赵普二人了。赵普刚要开口说话,赵匡胤抢先言道:“走,赵普,跟朕去杀敌!”接着又道:“朕许久未亲自杀敌了,今夜朕要大开杀戒!”
  赵普便跟着赵匡胤来到了屋外。屋外的光线虽很黯淡,却也能看见到处都有人马在奔跑、到处都有人马在交战,只是那些奔跑和交战的人的面目,赵匡胤和赵普看不甚清。
  赵匡胤有些犯难道:“赵普,这场面乱哄哄的,连敌我都难以分清,叫朕又如何杀敌?”
  赵普回道:“依臣看来,皇上不必亲自杀敌,皇上只需在此观战也就是了!”
  “不行!”赵匡胤气宇轩昂地道:“大宋军队正在浴血奋战,朕这个大宋皇上又岂能在一边冷眼观瞧?”
  一声“大宋皇上”可坏了,就听不远处有一人高叫道:“弟兄们,快过来!赵匡胤就在这里!”
  随着叫声,数十匹快马一起朝着赵匡胤和赵普驰来。马上之人显然是北汉官兵。但旋却,斜刺里又冲过来数十骑,截住了那些北汉官兵。这些人当然是宋军官兵。两军一百多人,就在赵匡胤和赵普的眼前杀成了一团。
  赵普急急地道:“皇上,这股汉匪来势凶猛,宋军恐抵挡不住……”
  赵匡胤问道:“你这是何意?”
  赵普回道:“臣的意思是,三十六计走为上……”
  “什么?”赵匡胤腰板一挺,“朕乃堂堂的大宋皇上,如何能临阵脱逃?”
  赵匡胤正说着呢,却听赵普大叫一声道:“皇上,汉匪冲过来了!”
  果然,一名北汉骑兵冲破了宋军的拦截,不顾一切地朝着赵匡胤的方向扑来。赵普赶紧言道:“皇上,你快进屋躲一躲……”
  赵匡胤却道:“你且退后,待朕迎敌!”
  说话间,那名北汉骑兵就冲到了近前,他手中高举的长剑在夜色中闪闪发光。然而,这闪闪发光的长剑一时间却没有砍下。原因是这北汉骑兵发现,他的面前直直地站有两个人。所以他就那么高举着长剑喝问道:“快说,你们当中谁是赵匡胤?”
  只见赵普“啊呀”一声怪叫,掉头就向小屋里钻。那北汉骑兵以为赵普是赵匡胤了,双腿一夹马肚就要追赶。赵匡胤自然不会放弃这个机会,右脚向前一踏,右手向上一递,长剑便把那北汉骑兵挑落在了马下。
  赵普折回到赵匡胤的身边道:“皇上,适才真是好险啊!”
  赵匡胤气呼呼地言道:“赵普,朕叫你退后,你却偏偏碍手碍脚地站在朕的身边,朕心中既想着保护你,又如何能放开手脚杀敌?”
  “皇上,”赵普也有点不高兴了,“刚才若不是臣故意引开敌人的注意力,你又岂能一招便得手?”
  赵匡胤哼道:“若不是担心于你,这汉匪尚未冲将过来,朕便将他斩落马下了!”
  赵普颇为委屈地道:“皇上啊,臣先前冒死引敌以救皇上,你怎么一点也不领臣的情啊?”
  “领什么情?”赵匡胤似乎也很委屈,“若不是你在身边,朕能等这汉匪冲到面前还一动不动?”
  “好,好!”赵普弯腰把那北汉骑兵的长剑捡了起来,“皇上,臣现在有武器了,可以自己保护自己了……”
  说着话,赵普还一步一步地向前迈去,只是迈得有些滑稽:他的剑不是提在手中,而是扛在肩上。
  赵匡胤不禁问道:“赵普,你要去往何处?”
  赵普头也不回地言道:“臣要去奋勇杀敌!”
  赵匡胤哑然失笑道:“赵普,快回来吧!你手无缚鸡之力,又焉能临阵杀敌?”
  赵普却道:“臣如果战死阵前,皇上岂不是少了一桩牵挂?”
  看来,赵普像是真的生气了。赵匡胤连忙道:“赵爱卿,朕只是叫你退后躲藏,并未让你上前送死啊!”
  说着,赵匡胤就要抢上前去把赵普拽回来。谁知,赵匡胤刚一挪动脚步,那赵普就“哇呀”一声大叫地掉头向回跑了,且一边跑一边还高声喊道:“皇上,快躲啊!汉匪又冲过来了!”
  只见赵普的身后,十几匹快马如风如火地驰来。赵匡胤却笑道:“赵普,不用跑了,那不是汉匪!”
  可不是吗?十几匹快马上的人纷纷跳下地,向着赵匡胤请安。赵普气喘吁吁地道:“臣眼睛不好,看不真切……”
  赵匡胤正要调侃赵普几句,忽地,一宋兵高叫道:“汉匪打过来了!”
  这回真的是北汉军冲过来了,足足有一百多骑。一宋兵头目赶紧对赵匡胤和赵普言道:“请皇上和赵大人速速躲避!小人等誓死将这股汉匪拦住!”
  赵匡胤催促道:“尔等休得啰嗦,快去杀敌!”
  赵普也胸脯一挺道:“有赵某在此,皇上自会无恙!”
  十几个宋军骑兵不敢再耽搁,一起呐喊着向着敌人冲了过去。赵普急忙碰碰赵匡胤的胳膊道:“皇上,快走啊!”
  赵匡胤问道:“哪里去?”
  赵普回道:“臣发现东边有一个小山包,山包上树木林立,正好可以藏身!”
  赵匡胤不悦道:“赵普啊,你怎么又想着要做逃兵?”
  赵普急急地言道:“皇上啊,非臣想做逃兵,实乃迫不得已耳!这股汉匪人多势众,那十几个宋兵实难抵挡,待汉匪包围过来,皇上与臣恐遭不测也!臣死实不足惜,可皇上乃大宋之天,天若坍塌,大宋安在?更何况,皇上若有不测,那一统天下之大任,又将交由谁来完成?”
  赵匡胤一时默然,但仍无逃避之意。赵普“扑通”跪地,且将手中的长剑搁在颈间道:“皇上若不听臣之言,臣愿即刻死在皇上面前!”
  赵匡胤有些慌了:“好了赵普,别拿死来吓唬朕,朕听你的话不就行了吗?”
  就这么着,赵匡胤和赵普肩并肩地朝着小店村东边的那座小山包跑去。赵匡胤一边跑一边还低低地道:“赵普,你劝朕躲避,实出于忠心,然忠心之外,也可看出你的胆小!”
  赵普突然打住脚:“皇上若认为臣胆小,臣这就回去杀敌!”
  赵匡胤拉了赵普一把道:“快走吧!朕岂能眼睁睁地看着大宋宰相死于汉匪之手?”
  赵普也拉了赵匡胤一把道:“皇上,快跑!汉匪追过来了!”
  赵普其实是瞎说的。而实际上,确有十几名北汉官兵冲了过来。他们先是在赵匡胤和赵普睡觉的小屋里里外外地搜索了一遍,然后才向东边驰来。而这当口,赵匡胤和赵普已经跑到了那座小山包的跟前。
  小山包自然不大,但树木的确茂盛。赵普轻声言道:“请皇上拽住臣的衣襟,臣往哪里钻,皇上就往哪里钻。”
  “你这是何意?”赵匡胤似乎不明白。“你是怕朕钻迷了路?”
  赵普解释道:“皇上乃聪明绝顶之人,自然是不会迷路的,臣是怕树林里的荆棘针刺会毁了皇上的龙颜!有臣在前面挡着,龙颜就不会有损了!”
  赵普的解释虽不无嘲弄之意,但赵匡胤听了却也暖暖和和的。于是赵匡胤就凑在赵普的耳边道:“事已至此,朕由你摆布也就是了!”
  赵普不再说话,缩着头,猫着腰,一步一步地朝树林里钻去。赵匡胤紧紧地贴在赵普的身后,亦步亦趋地钻进了树林。
  钻了一会儿,赵普转身道:“皇上,可以了。汉匪不敢钻这么深的。”
  赵匡胤低笑道:“此时此地,你说话算,朕说话不算!”
  倏地,林外传来一声马嘶。赵匡胤和赵普赶紧敛声屏气。就听林外有人问道:“赵匡胤会不会钻进这树林里去了?”
  一人答道:“我们下马搜一搜吧!”
  赵匡胤连忙将剑提起,赵普也把剑横在了胸前。可足足有半个时辰之后,也并没有什么北汉兵搜过来。
  赵匡胤轻言道:“看模样,汉匪可能是离开了……”
  赵普连忙道:“皇上不可大意!臣以为,待天亮再出林子也不迟。”
  “那好吧,”赵匡胤动了动身子,“朕正好可以在此睡上一觉!”
  然而,树林里的蚊虫比那小屋里的蚊虫更多,甭说睡觉了,连坐也难坐得安稳。赵匡胤“唉”了一声道:“那刘继元欺朕太甚,这蚊虫也跟朕过不去,真是屋漏偏遇连夜雨、船破又遭顶头风啊!”
  赵普跟着言道:“臣以为,屋漏也好,船破也罢,总是有原因的……”
  赵普的话外之意是:如果不主张北伐,你皇上就不会落到这步田地。赵匡胤哼哼唧唧地言道:“赵普,你别在那原因不原因的!这儿蚊虫再多,朕也挺得住!”
  “那是,那是,”赵普的语调听起来很认真,“皇上乃天之子,小小蚊虫岂能奈天子何?”
  赵匡胤硬是强忍着才没有开口。不是他不想开口,而是他有点不敢开口,他怕赵普又会把话题扯到此次北伐上来。
  赵匡胤不开口,赵普也闭了嘴,很长一段时间内,这君臣二人谁也没说话。一直到天亮的时候,二人才相继开口说话。因为不说话不行了,天空突然下起了雨,而且雨还非常大。
  不仅有雨,还有大风,还夹杂着电闪雷鸣。赵匡胤急道:“赵普,回小屋里避避雨吧!”
  赵普摇头道:“不行,皇上,说不定那小屋里躲着汉匪!”
  赵普所言不是没有可能。然而,总不能就这么呆在树林里任大雨浇泼吧?虽然树叶十分茂密,但在大风吹刮之下,树叶也并不能遮去多少雨滴。更何况,电闪雷鸣之下,也着实有些怕人。
  突地,赵普惊喜地道:“皇上,你看,那儿有一个洞!”
  其实那不是一个洞。那是一个小炭窑或煤窑,因为废弃好多年了,周围都长满了杂草和小树。乍看上去,它的确像是一个小山洞。
  赵匡胤和赵普也顾不得其他了,一前一后地钻进了窑洞。还真不错,窑洞顶上被掩得严严实实的,风吹不到,雨打不着,且因为天已明亮了的缘故,蚊虫也骤然少得近乎没有了。
  赵普一边伸着懒腰一边言道:“皇上,你真乃大吉之人啊!昨晚汉匪追赶,有这片小树林掩护,现在刮风下雨了,又突然出现了这么一个窑洞。若不是皇上在此,微臣恐就没有这逢凶化吉的福分了!”
  许是边伸懒腰边说话的缘故吧,赵普的语调听来很有些阴阳怪气,赵匡胤真想冲着赵普发作一顿,但最终却只是翻了翻眼皮,没有吭声。
  赵普又道:“皇上,微臣想起一件正经事来!”
  赵匡胤没好气地言道:“你还能想起什么正经事?”
  赵普凑到赵匡胤的跟前道:“臣在想,那曹彬曹大人现在何处?为何迟迟不来救驾?”
  赵普此言倒也正经,于是赵匡胤就看着洞外的风雨道:“昨夜汉匪突然偷袭,宋军定然猝不及防……但朕以为,曹彬曹大人现在正和汉匪交战,且最终一定能将汉匪击溃!”
  “皇上所言极是!”赵普点头道,“臣对曹大人也充满了信心!只不过在汉匪的突袭之下,宋军的损失必然很大!”
  赵匡胤没做声,只定定地看着洞外。赵普暗自叹息一声,也慢慢地把目光融入到洞外的风雨之中。窑洞内便渐渐地归于默然了。
  一眼看上去,赵匡胤也好,赵普也罢,都倚着洞壁在休息。这也难怪,一夜未睡,又紧张得不得了,自然十分困倦。而实际上呢,无论是赵匡胤还是赵普,恐都没有什么好心绪沉入梦乡。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赵匡胤和赵普相继睁开了眼。赵普轻声问道:“皇上可是肚中饥饿?”
  赵匡胤默默地点了点头。赵普言道:“请皇上稍候,臣去去就来!”
  说完,赵普就一头钻出了洞外。洞外依然是风雨交加,只是少了电闪雷鸣。风驱赶着树枝,雨拍打着树叶,也确有一番诗情画意。
  一会儿,赵普回来了,从头到脚都淌着雨水。他的手里提着一个包裹,里面装得鼓鼓囊囊的。当然了,赵匡胤一眼就看出,那不是什么真正的包裹,而是赵普的外衣。
  赵普把包裹打开,里面装着好几十个青色的野果子。这野果子的模样很像苹果,只是比苹果小许多。
  赵匡胤连忙拿起一个野果子问道:“赵普,此为何物?可能充饥?”
  赵普回道:“禀皇上,此物为何物,臣也不知。臣只知道,此物有点甜,还有点酸,不仅能充饥,还能提精神!”
  赵匡胤把野果子放到鼻下嗅了嗅:“赵普,你如何会知道此处有此物?”
  赵普答道:“臣居滁州的时候,经常上山走动,因而知道山林之中在此季节会有此物。适才臣出洞寻找,还真的让臣找着了!”
  “哦,”赵匡胤吁了一口气,“原来如此!”
  赵普未遇赵匡胤前,一直住在滁州城外,因为经常上山走动,所以对滁州周围的山道就非常地熟悉。赵匡胤正是在赵普的带领下从山道绕过清流关隘,一举取得了滁州大捷而威名大震。滁州大捷之后,赵普就成了赵匡胤最为得力的助手了。
  赵普看着赵匡胤言道:“臣请皇上用膳!”
  赵匡胤也看着赵普言道:“请爱卿陪朕一同用膳!”
  跟着,俩人一起大笑起来。笑过之后,俩人便不再客气,大口大口地吞嚼起那不知名的野果来。赵普一边吞嚼一边还含混不清地言道:“皇上,臣觉得,这果子的味道比臣过去吃的时候可口多了!”
  “岂止是可口多了?”赵匡胤也含含糊糊地言道,“在朕看来,此果是天底下最美味最可口的东西!”
  一人一连吃了十多个果子,肚中便大半饱了,吃的速度也就明显的放慢了。速度放慢了,彼此说话也就能听得真切了。
  就听赵匡胤言道:“爱卿啊,吃着你采来的果子,朕不禁想起在滁州初遇你的往事来……”
  “皇上,”赵普连忙道:“臣以为,往事就不必回首了吧?”
  “如何能不回首?”赵匡胤的神情十分地认真,“那往事的点点滴滴,皆珍藏于朕的心间。朕记得,那个时候,全军上下,包括朕在内,都称爱卿你为先生……”
  “是啊,”赵普也自觉不自觉地沉入了过去,“微臣记得,就连驾崩的太后,那个时候也称微臣为先生!”
  “太后驾崩之前,”赵匡胤深深地望着赵普,“嘱咐朕一定要听从你赵先生的话,当时光义也在场……现在想来,恰如太后所言,若没有你赵先生,恐就没有朕的今天啊!”
  “皇上言重了!”赵普拿起一个果子递到赵匡胤的手中,“微臣何德何能?微臣只不过是尽心尽力罢了!”
  赵匡胤也拿过一个果子送到赵普的手中:“爱卿啊,即便是放眼天下,能像你这般尽心尽力者,又有几何?”
  赵普微微一笑,赵匡胤也微微一笑。是啊,在赵匡胤登基前后的那些年月里,赵匡胤与赵普之间的关系是何等的融融洽洽啊!
  正因为如此,在接下来的一两个时辰里,赵匡胤和赵普就你一言我一语地诉说起往事来。什么往事?从二人在滁州相识,一直诉说到“陈桥兵变”。赵匡胤正要接着往下诉说的时候,忽然传来一阵响亮的呼喊声:“皇上!赵大人!你们在这里吗?”
  这呼喊声起码出自数百人之口,且非常地整齐。赵匡胤和赵普这才从往事中回过神来。他们愕然发现,雨早已停了,风也早已停了。而且,青翠欲滴的树林里还有阳光在闪耀。
  赵匡胤一边往洞外钻一边言道:“不知不觉的,天竟然晴朗了!”
  赵普言道:“臣听出,刚才那阵叫喊声中,有曹大人的声音!”
  赵匡胤异常惊讶道:“爱卿,你的听觉有如此灵敏?”
  赵普舒展了一下腰身,然后伸长脖颈叫道:“曹大人!皇上在此,还不快快过来跪拜?”
  赵普的叫声还未落呢,“呼啦啦”地,从旁边的林木里钻出十多个宋兵宋将来,领头的一人,正是曹彬。
  曹彬与身边的宋兵宋将一起跪在了赵匡胤和赵普的面前。曹彬诚惶诚恐地言道:“微臣无能,微臣该死,让皇上和赵大人如此受惊受苦!”
  赵匡胤轻轻地道:“曹彬,朕且问你:前来偷袭的汉匪是否已被彻底击溃?”
  曹彬回道:“前来偷袭的八千汉匪,除匪首刘继业及数十人脱逃外,其余皆被微臣歼灭!只是,微臣所部也损失惨重,官兵只剩千余人……”
  赵匡胤连忙扶起曹彬道:“爱卿,你可是立了大功啦!于仓猝之间能将偷袭的八千汉匪彻底击溃,除了曹爱卿你之外,谁还有此本领?”
  赵普接道:“曹大人,我估计现在已是黄昏了。趁现在天晴不雨,赶紧护卫皇上南下吧!不然,若有汉匪再来袭击,曹大人恐就难有回天之力了!”
  “宰相大人说的是!”曹彬言道:“下官这就护卫皇上南下。不过,早在昨天夜里,下官就已经派人先行南下去搬救兵了……”
  赵普“哈哈”一笑道:“难怪皇上会如此看重曹大人,原来曹大人行事果然仔细啊!”
  就这么着,在赵普爽朗的大笑声中,曹彬领着千余人的军队(其中约半数为伤兵)开始护卫赵匡胤还朝了。一路上,既没有什么北汉军再来袭扰,也没再遭受多少风雨之苦,还朝的路程十分地顺利。可是,赵匡胤却锁起了眉头,很少说话。
  赵普当然知道赵匡胤为何会如此,只是没有询问。赵普还这么以为:即使自己不询问,皇上也会主动说出来的。
  果然,踏入河南地界后,赵匡胤问赵普道:“爱卿啊,如果朕回京之后就着手南征之事,你看需要多长时间来做准备?”
  赵普略略思忖道:“臣以为,至少得一年时间!”
  “是啊!”赵匡胤重重地点了点头,“没有一年时间,朕恐怕无力南征啊!”
  赵匡胤此话何意?赵普自然明白。赵匡胤虽然没有明说,但实际上,赵匡胤是等于当着赵普的面承认了自己此番北伐是错误的。换句话说,赵匡胤已经在委婉地向赵普认错了。既如此,赵普还能说什么呢?
  第八章
  赵匡胤大张旗鼓地诏谕天下,遍选有识之士入朝为官。一时间,文采卓然的、武功超凡的,纷纷云集汴梁,着实令皇上欢喜了一场……更让皇上欢喜的是这群才俊敢担重任,眨眼之间便攻陷了广州,灭掉了南汉国……他仰天笑曰:灭南汉只是朕的雕虫小技……
  灭南汉只是朕的雕虫小技
  转眼间,荷残菊枯,冬天来到了。
  这是开宝二年(公元969年)的冬天。在冬天到来之前,也就是赵匡胤二度北伐失败后回到汴梁不久,赵匡胤患了一场病。这病算不上多大,就是一天到晚病恹恹的,提不起精神来。慌得那宋皇后和花蕊夫人等没日没夜地守候在赵匡胤的榻边,寸步也不敢离开。终于,当冬天蹒跚地来临的时候,赵匡胤又打起了精神。
  有了精神,赵匡胤就要干正经事了。
  他颁布了一道旨令:改任王彦超为右金吾卫上将军,武行德为太子太傅,郭从义为左金吾卫上将军,白从赞为左千牛卫上将军,杨廷璋为右迁牛卫上将军。
  王彦超等人新任的官职,就地位而言,毫不逊色于节度使一职,只不过,这都是些虚衔,并无实权。也就是说,赵匡胤没有让王彦超等人“罢职归乡”,而是让他们一起留在京城养老了。
  事后,赵匡胤对赵普言道:“朕以为,朕如此对待王彦超他们,应该算是公平的!”
  赵普笑着回道:“皇上行事,岂有不公平的道理?”
  于是,赵匡胤也咧嘴笑起来。不难看出,自宋军二度北伐失败后,赵匡胤与赵普之间的关系的确是融洽了许多。
  因为关系融洽了,赵普就更加挖空心思地为赵匡胤出主意想办法。而无论赵普出什么主意、想什么办法,赵匡胤一律是准奏。
  比如,有一天晚上,大雪纷飞的当口,赵匡胤优哉优哉地赶到赵普的宰相府嚷着要吃狗肉。那和氏一阵忙碌之后,赵匡胤与赵普二人就面对着热气腾腾又香气扑鼻的狗肉把酒叙谈了。
  一开始,二人只是闲聊。聊了一会儿,赵匡胤对赵普言道:“爱卿啊,大宋的疆域日渐扩大,不久又要南征,可朕发现,现在京城里的人才太少!你说,朕如何才能寻得更多的人才以备国事和南征之需?”
  赵匡胤此言,很有些求贤若渴的味道了。当时朝廷选拔人才,主要是通过科举考试(世袭、补官、捐官者,未必是真正的人才)。科举考试不仅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当时科考一般每年举行一次),且真正优秀的人才也不一定都去参加科考。这对于雄心勃勃的赵匡胤来说,自然难以满足。
  “是呀,”赵普言道:“大宋疆域这么大,不久又要南征,人才的确是很缺乏啊!不瞒皇上,臣近日也在思考着这个问题……”
  “那太好了!”赵匡胤高兴地道,“我等君臣真是不谋而合啊!快说,你近日的思考可否有了结果?”
  赵普回道:“臣的确有了一个不成熟的想法,不知当讲不当讲……”
  “哎呀爱卿,”赵匡胤急道,“此时此地,你还用得着跟朕客气?有什么话你就快说嘛!”
  赵普言道:“臣的想法是,由朝廷下令,着各州官吏以五千户为一个单位,每一个单位中选举一名忠孝、德业皆突出者入京供朝廷择用。如果一个单位中确有奇才者,名额可不受一人之限。不知皇上以为如何?”
  “好!”赵匡胤大叫了一声,“爱卿这主意妙!这样一来,天下人才将皆为朕之所用,朕也无遗珠之憾了!”
  赵普谦逊的一笑道:“臣之想法还很粗浅,敬请皇上斟酌!”
  赵匡胤还真的在斟酌了。片刻之后,他对赵普言道:“爱卿,朕对你的想法略作修改和补充。一、不由朝廷下令,而由爱卿你代朕拟一道旨意,立即晓谕各州;二、加上这么一条:若有人才不报者,以抗旨论处,若有以寻常人等滥充人才者,以欺君论处!爱卿,朕如此修补,可有道理?”
  “皇上太英明了!”赵普一边说话一边殷勤地为赵匡胤斟酒。“臣先前所言,就像是从山中采来的一块石头,而经皇上这么一修补,这块石头就立刻变成美玉了!”
  赵匡胤“哈哈”大笑道:“赵普,你也学会当面吹捧了!不过,你如此吹捧,朕听了很是舒服!”
  赵普连忙道:“皇上冤枉微臣了!微臣并非吹捧,微臣说的是实话!”
  “那好吧,”赵匡胤笑吟吟地道:“这事就这么定了!待各州所举人才聚京之后,由爱卿统一去安排,然后朕亲自去选拔!”
  赵普应喏道:“微臣遵旨!”
  赵匡胤走后,那和氏谓赵普道:“老爷,妾身看得出,你与皇上现在的关系好像很亲密呢!”
  “一点不错!”赵普不无得意地道,“皇上不顾老爷我的劝阻,两年时间内两次北伐,均无功而返,所以皇上就不得不承认:老爷我的话,总是有道理的!”
  和氏又问:“老爷,你与皇上现在的这种关系,能一直保持下去吗?”
  赵普停顿了一下,然后道:“当然不能!”
  和氏接着问:“那依老爷之见,这种关系究竟能保持多久?”
  赵普沉默了,脸上的那种得意早已荡然无存,露出了痛苦的表情。和氏忙道:“妾身多嘴了……请老爷恕罪!”
  赵普摇头道:“夫人何罪之有?只是老爷我实在说不准啊……我与皇上的这种关系究竟能维持多久?一年?两年?还是一月两月?”
  和氏不再说话。其实和氏的心里很清楚:只要老爷事事都依着皇上,不要与皇上作对,那老爷与皇上的关系就会永远亲密。只是,她心中虽这么想,但并未说出口。因为她知道,老爷是不可能事事都依着皇上的。
  第二年(开宝三年,公元970年)的正月,大宋各州依旨选出的人才陆续抵达汴梁。人才数以千计。一时间,大宋都城之内,真可谓是人才济济了。
  赵普奉旨将数以千计的人才大致分为文武两类。文才集中在东城,武才集中在西城。然后,赵普入宫恭请赵匡胤面试。没成想,就是这次面试,使得赵匡胤和赵普之间又闹了一点不愉快。而正是这次的不愉快,为赵匡胤和赵普后来的反目成仇埋下了伏笔。
  赵匡胤是先去西城对那些武才子们进行面试的。他对赵普言道:“不久即要南征。如果能从中选出一些将才来,岂不是朕的莫大惊喜?”
  听得出,北代失利之后,赵匡胤便对南征之事念念不忘了。不然,他就很有可能先去东城而不是先去西城。
  赵普言道:“皇上所言极是。大军南征之时,自然是将才越多越好。不过臣以为,皇上此次面试,肯定不会失望!”
  还真的让赵普说中了。由各州选出的数百名武才子,果然个个优秀。这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