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赵匡胤私密生活全记录-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初一、初二两天,赵匡胤把军队集合完毕。人数还真不少,共有十万之众。赵匡胤信心十足地对范质和王溥言道:“两位大人就等着我赵某凯旋而归吧!”
  初三早晨,赵匡胤率着十万大军离开了汴梁。打头阵的是赵匡义,殿后的是高怀德,紧紧傍在赵匡胤身边的是赵普。
  赵匡胤本不想让赵匡义参加这次行动的。赵普却道:“做哥哥的要当皇帝了,做弟弟的焉能不知?再者,匡义兄弟也可以从中增长见识和长干!”
  赵匡胤同意了:“军师所言甚是!”
  或问:赵匡胤的那两大干将石守信和王审琦为何不在北征的大军中?答案是:石守信和王审琦遵赵普的吩咐各领一支小部队留在了汴梁城。名义上,石守信和王审琦是留下来维护京城秩序的,而实际上,赵普对他们二人有具体而明确的分工:王审琦负责保护赵匡胤家人的安全,石守信则主要负责监视那韩通的动静。
  赵普曾嘱咐石守信道:“如果韩通有变,你切莫手下留情!”
  石守信保证道:“军师放心,石某会派专人盯着韩通!”但旋即又道:“不过,大哥也曾吩咐于我,说是最好不要流血……”
  赵普重重地言道:“石将军,请记住我的话,该留血的时候,就绝不能心软!”
  石守信笑了:“军师,你还不了解我的为人吗?大哥一向心软,我石守信什么时候心软过?”
  大概是赵匡胤率军离开汴梁后两个时辰左右吧,汴梁城内的后周文武大臣及百姓就惶恐不安起来。原因是,汴梁城的大街小巷里突然出现了一些小木板,小木板上写有五个醒目的大字:点检做天子。
  点检是谁?赵匡胤也。那些小木板在告诉汴梁城里所有的人:殿前都点检赵匡胤要做皇帝了!
  殿前副都指挥使韩通连忙拿着那样的一块小木板找到范质道:“大人,京城内外已无兵可调,剩下的一点军队还掌握在石守信和王审琦的手中,如果那赵匡胤此时回京称帝,我等将为之奈何?”
  范质疑疑惑惑地言道:“韩大人,不会吧?赵匡胤率大军是去北上征战,又如何会回来妄自称帝?”
  韩通将那块小木板塞在范质的手中:“范大人,这又如何解释?”
  范质无法解释,便又拿着那块小木板找到了王溥:“王大人,你对此事有何高见?”
  “谣言!”王溥下了断论。“纯粹是谣言!赵匡胤对先帝忠心耿耿,如何会做出背叛之事?再者,赵匡胤如果真有反叛之心,又何必要率军出征?直接在京城称帝岂不省事?”
  王溥所言听来很有道理,所以范质也就默认了。实际上,王溥之所以会这么说,是因为他对赵匡胤还不够了解。赵匡胤不仅想当皇帝,还想着平平稳稳地占了帝位。这样一来,赵匡胤就需要找一个借口了,而率军北上抗敌便是最佳的借口。借北上抗敌之名,将京城内外所有的兵马都带走,则京城中就无人能够阻挡他称帝的步伐了。
  赵匡胤率军离开汴梁之后,直向东北而去。军队行进的速度说不上慢,但也说不上快。走了差不多一天,黄昏的时候,军队走了四十多里,走到了一个名叫陈桥驿的地方。
  顾名思义,陈桥驿是一个驿站,紧靠着黄河边。赵匡胤下令:部队原地休息,明天早晨渡河。
  当晚,赵匡胤在驿站内与赵匡义和赵普在一起饮酒。赵匡胤问赵普道:“军师,一切可都安排妥当?”
  赵普回道:“大将军放心,一切均已安排妥当!”
  赵匡胤点点头,一时沉默不语,且脸上还若有所思的模样。赵匡义笑谓赵普道:“军师,我大哥好像不乐意当皇帝吧!”
  赵普解释道:“大将军不是不乐意当皇帝,而是心中多少有些不忍……”
  “这有什么?”赵匡义“吱溜”喝下去一杯酒,“大哥当了皇帝之后,给现在的皇上一个好职位,让他享受荣华富贵,这样,不仅他无话可说,就是那先帝在九泉之下也会感到无比欣慰的!”
  赵普连忙道:“大将军,听见了吗?匡义兄弟与你乃不谋而合呢!”赵匡胤自顾笑着摇了摇头道:“军师,你和匡义还是出去看看吧。”
  驿站之外,拥挤着后周十万大军。赵普和赵匡义走出驿站的时候,听到许多官兵都在议论着“点检做天子”的事。原来,军中也发现了许多写有“点检做天子”的小木板。书中暗表:这些小木板,包括汴梁城里出现的那些小木板,就像当初柴荣在那座破庙里发现的那块小木板一样,都是赵普暗中做的勾当。
  赵普对赵匡义言道:“我们应该去高怀德那儿转转了!”
  高怀德正按赵普的吩咐与数十位军中将领在一起饮酒。见赵普和赵匡义走来,许多将领都纷纷起身邀二人同饮。赵匡义坐下了。赵普却直着身子摇了摇头。
  高怀德故意问道:“军师,恕高某直言,你好像有什么心思?”
  赵普默然不答。高怀德似乎急了:“军师,你有什么心思就说嘛!在座的都是好兄弟,说不定就能为你分忧。”
  许多将领都附和着高怀德的话。赵普弯下腰来,做出一副神秘兮兮的样子言道:“不瞒各位兄弟,赵某闲居在家时,曾学过观察天相之术。今日正午,大军北进时,赵某曾仰头观天。赵某发现,在太阳的旁边,还有一个太阳,而且,两个太阳正在互相撞击……”
  众将领不禁“啊”了一声。你道是为何?原来,天不可有二日,就像国不可有二主一样。现在,既然天上有了两个太阳,那后周朝就应该有两个皇帝了。另一个皇帝是谁?众将领心知肚明,因为他们都看到过那种小木板,在赵普和赵匡义到来之前,他们正在一边喝酒一边悄悄议论小木板的事。
  高怀德适时地开始表演了。他猛然灌下去一杯酒,又猛然将酒杯摔于地下,然后怒气冲冲地言道:“当今皇上如此年幼,根本不能亲理朝政,我等即使立下惊天动地的功劳,又谁人可知?”高怀德的话音还没有落呢,马上就有一个将领高声言道:“高大人说得对!依我之见,我们干脆像小木板上所说的,拥立都点检大人做皇帝,然后再北上征战!”
  “对……”数十位将领几乎异口同声地叫喊起来:“我们拥立都点检大人做皇帝!”
  将领们一边叫喊着一边就要拥往驿站。赵普赶紧拦阻道:“各位将军请留步!想拥立点检大人做皇帝,这只是我们的想法,可点检大人是否会同意呢?”
  “是呀!”赵匡义此时说话了:“不瞒各位将军,我曾经劝过我大哥自立为帝,可我大哥就是不同意!”
  “还有啊,”赵普的脸上显出很为难的样子道:“各位将军是想拥立点检大人做皇帝,可各位将军手下的弟兄呢?他们是否也有这样的愿望?如果他们不同意,点检大人即使同意做皇帝,恐也做不安稳……”
  “军师多虑了!”一将领立即言道:“我敢保证,我手下的弟兄没有一个人会反对点检大人做皇帝!”
  “我也敢保证!”另一将领接道,“点检大人威震四海,弟兄们巴不得点检大人早日登基呢!”
  一时间,众将领都对着赵普“保证”起来。赵普言道:“既如此,那就让点检大人好好地休息一夜。我们呢?在此好好地研究一下,看有没有一个什么法子,能让点检大人就是不想做皇帝也身不由己!”
  高怀德吞吞吐吐地道:“如果,我们能有一件龙袍,往点检大人的身上一套,那点检大人岂不就只能做皇帝了吗?”
  一将领言道:“高大人这主意妙!”
  另一将领反问道:“可我们现在哪来的龙袍?”
  恰在这时,一个小军官慌慌张张地跑到一位将军的跟前道:“……弟兄们在黄河边上发现了一件龙袍……”
  “啊?”那将军真是喜出望外:“快!快把龙袍拿来交与军师!”
  很快,一件黄袍就交到了赵普的手中。只见赵普,双手虔诚地捧着那件黄袍,双眼噙着泪花仰望夜空,声音哽咽着言道:“各位将军,你们看见了吗?点检大人做皇帝,这是天意啊!”
  一将领突然喊道:“点检大人万岁!”
  众将都情不自禁地喊起“万岁”来。殊不知,这黄袍与那些小木板一样,都是赵普暗中做的手脚。老谋深算的赵普,将一切都安排得那么合情合理,那么天衣无缝。
  睡在驿站里的赵匡胤,能听得见众将们的“万岁”声吗?只有天知道。
  第二天天明,也即正月初四的早晨,赵匡胤还在驿站里躺在床上呢,忽然,一阵震耳欲聋的叫喊声冲进了他的耳鼓。他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竖起耳朵仔细听了听,他由衷地笑了。但旋即,他便敛了笑容,故意弄得衣衫不整的样子跑去开门。门刚一打开,赵普、赵匡义、高怀德和数十位将领就拥进了屋内。屋子内空间很小,几十个人一拥,便把赵匡胤挤在了一个拐角动弹不得。
  赵匡胤做出一副极度惊讶的样子问赵普道:“军师,发生了什么事?”
  赵普回道:“各位将军不愿渡河北征!”赵匡胤愕然言道:“这是何故?”
  赵普挪了挪身体道:“你问各位将军吧!”
  赵匡胤正欲开口,一将领率先言道:“我等想拥点检大人做我们的皇帝!”
  另一将领喊道:“如果点检大人不愿做皇帝,那我等就不渡河北上!”
  众将领一起喊起来。赵匡胤似乎想说些什么,但根本无法开口。紧接着,五六个将领搂搂抱抱地硬是把赵匡胤拽到了屋外。赵匡胤刚一出屋子,便有几个人跑过来,不由分说地将那件黄袍套在了赵匡胤的身上。还别说,那件黄袍穿在赵匡胤的身上,大小正合适,好像是专门为赵匡胤做的。
  再看赵普,领着赵匡义、高怀德和数以万计的官兵,“呼啦啦”地一起跪在了赵匡胤的面前,且山呼“万岁”起来。
  赵匡胤做出惊恐万状的样子,慌忙走过去,双手扶起赵普,言道:“军师,尔等如此,我还有何面目回京见当今圣上?”
  赵普言道:“点检大人此话差矣!此时此刻,你黄袍加身,岂不就是当今圣上?”
  “军师万万不可开此玩笑!”赵匡胤越演越逼真:“先帝对我赵某情深似海、恩重如山,我赵某岂能做下这不仁不义之事?”
  这时高怀德开口了,他扯开嗓门叫道:“如果点检大人不答应做皇帝,我等就长跪不起!”
  高怀德这一叫不大要紧,成千上万名官兵一起叫了起来。那叫声,使得黄河里的水都禁不住地在颤抖。
  叫声甫歇,赵普也亮开嗓子对赵匡胤言道:“点检大人,你听见了吗?你看见了吗?这是天意啊!这是民意啊!天意固不可违,民意岂可违乎?”
  赵匡胤沉默了。他似乎真的是在考虑天意和民意的问题了。一时间,众人鸦雀无声,许多人还屏住了呼吸,都在等候着赵匡胤沉默的结果。
  赵匡胤终于抬起了头:“各位好兄弟,各位好弟兄,你们如此抬举于我,我赵匡胤感激不尽!我知道,你们拥立我为帝,无非是想图个荣华富贵,这一点,我现在就可以向你们保证:你们都将拥有一个美好的前程!但是,如果要我马上就答应你们的要求,那么,你们就必须先答应我的三个条件!否则,我立刻脱下龙袍回京去向当今圣上请罪!”
  赵普赶紧道:“点检大人有什么条件尽管说,弟兄们都在洗耳恭听呢!”
  “第一,”赵匡胤郑重其事地言道:“当今圣上及当今太后都是我赵匡胤原先的主人,你们回京后任何人都不得惊扰他们,更不得加害他们!第二,当朝文武大臣都是我赵匡胤原先的同僚,你们同样不得侮辱他们、加害他们!第三,在回京的路上和回到京城以后,你们任何人都不得以任何形式抢掠国库和老百姓的财产!违犯以上三条任何一条者,斩立决!若能恪守以上三条,待赵某登基以后,必有重赏!”
  赵普急忙转身问道:“弟兄们,点检大人所提的三个条件,你们答应吗?”
  “答应!”千万张口喊出了同一个声音。
  实际上,也没有人会不答应的。赵匡胤话中的“斩立决”虽有些严厉,但仔细品味赵匡胤所提的那三个条件,却不难感觉到赵匡胤有着一颗仁慈的心。放眼天下,究竟有几人喜欢残暴之君的?赵普意味深长地问赵匡胤道:“点检大人,我们现在可以回京城了吧?”
  赵匡胤振臂一挥道:“……回京!”他差点就在“回京”之前加上“起驾”二字了。
  有人问了:赵匡胤率大军返回汴梁,那辽兵和北汉兵南侵的事情又如何应付?答案是:根本就没有辽兵和北汉兵入侵这回事,这只是赵普玩的一个小伎俩。后来不久,赵普为自圆其说、遮人耳目,又造了一段谎话,说是南侵的辽军和北汉军闻听赵匡胤做了皇帝,不敢放肆,主动北撤了。
  以上便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陈桥兵变”事件。兵变之前、之时,都没有死人,也没有流血,只在赵匡胤穿着黄袍走进了汴梁之后,才死了那么一点点人,流了那么一点点血。
  赵匡胤率十万大军只花了不到半天时间便回到了汴梁城下。而离开汴梁往陈桥驿去的时候,赵匡胤和军队却差不多走了整整一天。一来一往,行军的速度竟如此悬殊。
  赵普、赵匡义和高怀德等人簇拥着赵匡胤由仁和门迈进了汴梁城。这期间,汴梁城内一片恐慌。
  早在赵匡胤还没有开回到汴梁城外的时候,“陈桥兵变”的消息就已经传到了汴梁城内。老百姓们慌了,文武大臣们也慌了。有些人想逃出城去,但苦于四周城门早已紧闭,且有石守信的军队严加看守着。石守信的任务就是戒严京城,重点是监视那韩通的动静。
  王审琦的任务也是双份的:重点是保护赵匡胤一家人的安全,另外便是封锁皇宫。兵变的消息传到京城的时候,宰相范质、王溥和那韩通都在宫中,所以并不知情。一直到赵匡胤走进汴梁城了,范质、王溥和韩通等人才终于得知了兵变一事。
  据说,听到兵变消息之后,范质痛哭流涕,并紧紧拉住王溥的胳膊道:“是我等之错啊!我等不该让赵匡胤把军队都带走……”
  王溥的胳膊被范质抠出了血,但王溥一点也没有觉着疼痛。王溥呜咽着言道:“范大人,即使京城还有军队,我等又能奈赵匡胤何?”
  范质、王溥二人,凄凄惨惨切切,着实令人可怜,那韩通不然,闻听兵变之后,也不言语,更不哭泣,而是偷偷地越过宫墙,避开了王审琦等人的监视,向自己家中逃去。
  可惜的是,韩通不逃还好,一逃反而丢了性命。他虽然避开了王审琦的监视,但他的住处四周,却始终有石守信的手下在监视。
  当时,负责监视韩通住处的人叫王彦升。王彦升是石守信手下一名勇猛的小军官。看到韩通逃回家之后,王彦升不敢怠慢,提着剑就闯入了韩通的家。好家伙,那韩通正握着剑向外跑呢。王彦升也不打招呼,一剑就刺向韩通的胸。韩通猝不及防,竟被王彦升刺个正着。韩通惨叫一声,倒地而死。
  韩通的惨叫惊来了韩通的妻子。看见韩通的尸体后,韩妻也禁不住地大叫了一声。然而,她刚一开口喊叫,王彦升的剑便刺进了她的身。
  王彦升连杀韩通夫妻二人之后,一时凶性大发,竟将韩宅内所有的人全部杀死。这便是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后所发生的惟一一个流血事件。
  杀完韩通全家后,王彦升就提着滴血的长剑去找石守信了。闻听石守信已赶往仁和门迎接赵匡胤,王彦升便又急急地赶向仁和门。没走出多远,王彦升就撞着了赵匡胤和石守信等人。
  赵匡胤立即盯着王彦升手中的长剑问道:“这是怎么回事?”
  见赵匡胤一身龙袍,王彦升非常地惶恐:“……那韩通想反抗,我把他一家人杀了!”
  “什么?”赵匡胤睁大了眼:“韩大人乃朝中重臣,你居然杀戮了他的全家?”
  跟着,赵匡胤大声言道:“来啊!将杀死韩大人的凶手就地正法!”
  跑过来几个军士摁住了王彦升。石守信赶紧道:“点检大人,韩通意欲不轨,王彦升及时除祸,岂能加罪?”
  赵普跟着言道:“点检大人,京城已经流血了,岂能让流血再继续?”
  众将官也都为王彦升求情。赵匡胤顺势下台道:“也罢!王彦升本不知道我所说的那三个条件,又迫于无奈,情急之下虽犯了罪过,却可以原谅,且饶他一回吧!”
  王彦升因此得以活命。
  赵匡胤在众星拱月下继续在京城里走动。很快,城里的老百姓便渐渐安下心来。因为,赵匡胤虽然带着数万军队进城,但军纪十分严整,几乎没有发生一起哄抢百姓财物事件。只那些文武大臣们依然惴惴不安,因为他们不知道赵匡胤将如何处置他们。
  赵匡胤在前呼后拥下登上了明德门。站在明德门楼上,可将整个汴梁城尽收眼底。当时的赵匡胤,的确有一种“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
  赵普在赵匡胤的耳边低低地言道:“他们来了。”
  “他们”是谁?范质和王溥二人也。王审琦走在范质和王溥的身后,可谓是满面春风。而范质和王溥却愁眉苦脸,而且脸上还有尚未风干的泪痕。尤其是那王溥,战战兢兢的,好像在上刑场。
  然而赵匡胤的表现却令范质和王溥二人大感意外。赵匡胤迎上来,含着眼泪对范质和王溥言道:“两位大人,我赵匡胤受先帝恩宠有加,从无背叛之心,可是,三军官兵硬是把这件黄袍加在了我的身上!敢问两位大人,我赵匡胤究竟如何是好?”
  范质和王溥面面相觑,王溥率先伏地冲着赵匡胤磕头,一边磕一边言道:“陛下称帝,乃顺乎天意,更顺乎民意,微臣愿终身侍奉陛下!”
  王溥都称赵匡胤为“陛下”了,事已至此,范质也只好伏地叩首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赵匡胤连忙做出一副诚惶诚恐的模样,一边搀扶范质和王溥一边言道:“两位老大人快快请起!我赵匡胤本是一个粗人,只知道跃马横刀,这治理天下的重任,还望两位老大人鼎力担当啊!”
  赵匡胤此话,明显的是叫范质和王溥二人官任原职。范质高兴了,急急地谓赵匡胤道:“请陛下速往崇元殿登基!”
  王溥也道:“陛下早日登基,天下便早日安定!”
  就这么着,赵匡胤在范质、王溥等人的簇拥下来到了崇元殿。范质忙着去召集文武百官。王溥则忙着准备行禅位之礼。所谓禅位,通俗地讲就是,皇帝主动自愿地把帝位禅让给另一个人,比如尧曾禅位于舜,而舜后来又禅位于禹。也就是说,赵匡胤不仅要做皇帝,而且还要做一个看起来很“合法”的皇帝。
  文武百官都赶到崇元殿里来了,这时候的文武百官,已经不再那么惊恐不安了。而王溥的禅位之礼却还没有完全准备好,因为在行禅位之礼的时候,要当廷宣读禅位之文。可时间这么匆促,即使有人有曹子建七步成诗之才,恐也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将一篇禅文一挥而就,而缺少了禅文的禅位礼,也就不成其为禅位礼了。
  而这难不倒赵普。赵普早有准备。就在王溥急得不知所以的时候,一个叫陶谷的翰林学士从怀中掏出一篇早就写成的禅文呈给了王溥。王溥如获至宝,亲自当着群臣的面宣读了那篇禅文。
  禅文出自陶谷之手,但显然是赵普和赵匡胤的主意。禅文写得很好,是以恭帝柴宗训的口吻写的。柴宗训先是回顾了尧舜等人禅位之历史,接着讲自己年幼无知,不能治理天下,再歌颂赵匡胤的美德和功劳,最后决心效法尧舜之故事,将帝位禅让给赵匡胤。
  禅文宣读完毕,赵匡胤就再次穿上黄袍——来崇元殿的路上,赵匡胤曾脱下黄袍——正式登基。群臣虽然知道那禅文所言纯粹是胡说八道,却也在范质和王溥的带领下,一起跪在了赵匡胤的脚下,一边磕头一边山呼“万岁”。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位大皇帝,便堂而皇之地诞生了。
  因为赵匡胤曾任过归德军节度使,而归德军驻扎在宋州(今河南商丘),所以赵匡胤就取“宋”为国名。赵匡胤即是宋太祖。又改元“建隆”,所以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便又成了宋建隆元年。这一年,赵匡胤刚好三十四岁。
  赵匡胤称帝后,立即改封恭帝柴宗训为郑王,柴宗训的母亲原来称“符太后”,赵匡胤改封“周太后”。后周朝的文武百官大都留任原职,就是那韩通,赵匡胤也追封他为中书令,并且厚葬之。赵匡胤又大赦天下,奖赏功臣,并派使者将柴宗训禅位于他的消息通告邻近诸国及宋朝各地镇守大员。
  总起来看,赵匡胤称帝的前后过程是十分平稳的。如此平稳便夺了帝位,这在中国的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所以人说这是一个奇迹。当然了,这奇迹得以发生,赵普功不可没。
  只不过赵普虽然立下奇功,但为了安抚前朝旧臣、稳定局势,赵匡胤一时也没有让赵普身居高位。对此,赵普不以为意。而实际上,满朝文武也都知道,赵普虽未居高官,但论及在朝中的实权,就是仍任宰相的范质和王溥,也不能和赵普比肩。
  也有在赵匡胤称帝的过程中未立下任何功劳的人,在赵匡胤称帝之后,“获益”匪浅的,比如那个王氏,她本来只是一个“夫人”,而赵匡胤称帝后,她便摇身一变成为大宋朝的国母“皇后”了。
  当然,沾赵匡胤的光而使其地位升腾的人,不止王氏一个。赵匡胤的姐姐、妹妹、弟弟和自己的儿女,全都成了皇亲国戚。而那个杜氏自然而然地成了大宋朝的皇太后。
  据说,那王氏被迎到皇宫里之后很有点惶恐。惶恐的原因是,赵匡胤曾说要使她成为皇后,而她不相信,还说赵匡胤说的是胡话。可现在,赵匡胤真的成为皇上了,她也真的成为皇后了,所以她就在想啊:以后,赵匡胤会如何待我呢?
  出乎王氏意料的是,赵匡胤称帝后的当天晚上见到她所说的第一句话是:“皇后娘娘,朕今夜想与你一起共度良宵,你可否愿意?”
  赵匡胤是在她的住处说这句话的。皇帝有皇帝的寝殿,皇后有皇后的寝宫。王氏慌忙伏地磕头道:“臣妾愿侍候皇上共度良宵!”
  赵匡胤“哈哈”大笑道:“皇后请起!朕是皇上,你是皇后,地位平等,你又何必行此大礼?”
  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三月,南唐国皇帝和吴越国皇帝相继派使者到汴梁对赵匡胤称帝表示祝贺。当然,祝贺的同时,也带来了大批的财物。
  吴越是当时的一个小国。唐朝末年黄巢农民大起义时,有个叫钱镠的人在杭州一带组织地主武装对农民起义军进行镇压。后来,他就凭借这支武装,占有了杭州一带土地,并把其势力扩展到太湖周围,从而建立了一个独立的割据王国吴越。赵匡胤称帝时,吴越国的皇帝叫钱鏐。而当时南唐国的皇帝李璟已死,继位的是李璟的儿子李煜,史称南唐后主。
  南唐国和吴越国之所以及时地派使者到汴梁对赵匡胤朝贺,其根本原因是,向赵匡胤讨好,希望赵匡胤不要派军过江去攻打他们。当然了,李煜也好,钱鏐也罢,都还有试探赵匡胤的意思。
  赵匡胤热情地接见了南唐国和吴越国的使者,不仅设宴款待他们,还回赠了大批的财物。李煜和钱鏐的使者高高兴兴地回国交差了。
  然而,赵匡胤在消灭李唐和吴越、平定江南之前,首要之事就是彻底消除潜在的威胁,即消灭掉李筠和李重进。
  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四月,昭义军节度使李筠举兵反宋。李筠是“周朝宿将”,自称与周世宗“义同兄弟”,以昭义军节度使驻守潞州七八年,领有泽、潞、刑、洛、卫等州,是当时势力比较强大的一个藩镇。
  赵匡胤代周自立后,李筠表面上不得不接受宋朝的册封,暗地里却勾结北汉,密谋叛乱。他派儿子李守节前往汴梁,一方面将北汉约他起兵叛乱的书信上缴朝廷,以麻痹赵匡胤;另一方面则突窥视朝廷的举动,预约与后周旧臣作内应。
  但赵匡胤还是将李守节放了回去,并声色俱厉地言道:“李守节,你回去告诉你的父亲,朕已经再也不能容忍他的所作所为了!他如果能够悬崖勒马、真心悔改,朕还可以考虑从轻发落于他,否则,朕将亲自领兵踏平潞州,为大宋天下除害!”
  李守节回到潞州后,转达了越匡胤的旨意,可李筠仍一意孤行,毅然举起了反宋的叛旗。
  建隆元年四月,赵匡胤派遣石守信、高怀德率军前往征讨李筠。为了配合石守信等部的行动,赵匡胤又增派慕容延钊、王全斌由东路出击。但宋军刚刚出发,李筠就由潞州攻占了泽州,大有西下之可能。与此同时,北汉又出兵南下,声援李筠。正在局势日益严重之际,又传来了李重进准备起兵响应李筠的消息。
  李重进是郭威的外甥,柴荣死时,他以马步军都指挥的身份驻守扬州。李筠举兵反宋消息传到扬州后,他决定起兵响应,便派翟守珣前往李筠处联络,但翟守珣却偷偷来到汴梁,投靠了赵匡胤,做了赵匡胤的内应。此时赵匡胤为了稳往李重进,便向他颁赐“铁券”,以示永保富贵,誓不相负。
  同时,赵匡胤以皇弟赵光义及赵普、吴延祚等留守汴梁,自己亲自带兵证讨李筠,以求速战速决。五月,赵匡胤由汴梁出发,渡过黄河,与石守信等部会合。在攻打泽州城时,宋军将领张福带领手下将士抱着与泽州共存亡的信念,众志成城,身先士卒,终于攻下了泽州。
  而李筠却呆在潞州城内。由于潞州久功未下,赵匡胤率部下亲自去攻城,众部将士气大鼓,纷纷勇往直前。李筠亡子李守节大开城门,使得宋军很快便攻占了潞州。李筠走投无路,自焚而死。李守节因为开城门有功,被封为单州(今山东单县)团练使。
  就在李筠引火自焚的时候,驻扎在青州(今山东益都)的李重进正在与大宋朝廷派来的使者陈思诲举杯共饮。
  李重进的部下翟守珣自汴梁返回青州后,按照赵匡胤的吩咐,对李重进大加吹捧了一通,并说朝廷的使者不日将来青州对李重进赠赐免死铁券。
  此次陈思诲不仅带来了赵匡胤赏赐给李重进的免死铁券,还带来了大批财物赏赐给了李重进的部下。李重进很高兴。
  李涛又提醒李重进道:“大人,这是大宋皇帝在灌你迷魂汤啊!末将以为,待李筠一死,宋军就会立即开到青州城下!”
  李涛的话不可谓不直接、不可谓不尖锐,然而李重进却训斥李涛道:“若不看在你忠心耿耿的份上,我马上就把你打入囚牢!”
  于是,李重进就三天两头地设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