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魏书-第1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二年四月,司州上言恆农北陕县木连理。
三年十一月,夏州上言横风山木连理。
延昌二年正月,徐州上言建陵戍木连理。
三年正月,司州上言轵县木连理。
四年三月,冀州上言信都县木连理。
六月,京师木连理。
九月,雍州上言酃县木连理。
肃宗熙平元年正月,光州上言曲城县木连理。
二年十一月,京师木连理。
十二月,敦煌镇上言晋昌戍木连理。
神龟元年正月,汾州上言永安县木连理。
三月,沧州上言饶安县木连理。
八月,燕州上言上谷郡木连理。
九月,秦州上言陇西之武阳山木连理。
二年六月,夏州上言山鹿县木连理。
正光元年五月,并州上言上党东山谷中木连理。
十一月,齐州上言济南郡灵寿山木连理。
二年六月,齐州上言魏郡逢陵县木连理。
二年二月,凉州上言榆中县木连理。
三月,青州上言平昌郡木连理。
八月,徐州上言龙亢戍东木连理二。
四年二月,扬州上言汝阴县木连理。
八月,凉州上言显美县木连理。
孝昌元年十月,魏郡元城县木连理。
孝静天平二年四月,临水郡木连理。
七月,魏郡木连理。
三年五月,司州上言清河郡木连理。
四年六月,广平郡上言木连理。
八月,并州上言木连理。
元象元年二月,洛州上言木连理。
五月,林虑县上言木连理。
八月,上党郡上言木连理。
兴和元年九月,有司奏西山采材司马张神和上言司空谷木连理。
二年四月,光州上言卢乡县木连理。
武定元年闰月,西兗州上言济阴郡木连理。
九月,齐献武王上言并州木连理。
三年九月,瀛州上言,河间郡木连理。
五年十一月,汾州上言木连理。
六年五月,晋州上言木连理。
八年四月,青州上言齐郡木连理。
世宗景明三年七月,鲁阳献乌芝。王者慈仁则生,食之令人度世。
太祖天兴二年七月,并州献白雉。周成王时越裳氏来献。
四年正月,上党郡献白雉。
二月,并州献白雉。
五月,河内郡献白雉。
太宗神瑞二年十一月,右民尚书周几获白雉一于博陵安平以献。
泰常三年正月,渤海郡高城县献白雉。
三月,渤海郡南皮县献白雉二。
十一月,中山行唐县献白雉。
四年正月,新兴郡献白雉。十二月又献白雉二。
五年二月,白雉见于河内郡。
世祖神元年二月,相州献白雉。
二年二月,上党郡献白雉。
高祖延兴二年正月,青州献白雉。
五年正月,白雉见于上谷郡。
太和元年二月,秦州献白雉。
三月,白雉见于秦州。
十一月,白雉见于安定郡。
二年十一月,徐州献白雉。
三年正月,统万镇献白雉。
四年正月,南豫州献白雉。
六年三月,豫州献白雉。
八年六月,齐州清河郡献白雉。
十七年正月,幽州献白雉。
四月,瀛州献白雉。
二十年三月,兗州献白雉。
世宗景明三年正月,徐州献白雉。
二月,冀州献白雉。
正始三年三月,齐州献白雉。
十月,青州献白雉。
四年十一月,秦州献白雉。
永平二年四月,河内郡献白雉。
六月,河南献白雉。
十二月,豫州献白雉。
延昌四年二月,冀州献白雉。
是月,京师获白雉。
闰月,岐州献白雉。
十二月,幽州献白雉。
肃宗熙平元年二月,相州献白雉。
三月,肆州献白雉。
二年三月,徐州献白雉。
神龟元年三月,颍川郡献白雉。
二年正月,豫州献白雉。
正光三年二月,夏州献白雉。
四年三月,光州献白雉。
孝静天平三年正月,青州献白雉。
四年二月,青州献白雉。
十二月,梁州献白雉。
元象二年正月,魏郡繁阳县献白雉。
武定元年正月,广宗郡献白雉。
是月,兗州献白雉。
四年三月,青州献白雉。
太宗泰常七年九月,温泉出于涿鹿,人有风寒之疾,入者多愈。
高祖太和八年正月,上谷郡惠化寺醴泉涌。醴泉,水之精也。味甘美,王者修治则出。
兴和元年冬,西兗州济阴郡宛句县濮水南岸,有泉涌出,色清味甘,饮者愈疾,四远奔凑。齐献武王令于泉所营立庐舍。尚书奏赏刺史粟千石,太守粟五百石,县令粟二百石,以旌善政所感;先列言者依第出身。诏可。
高宗太和二年九月,鼎出于洛州滍水,送于京师。王者不极滋味,则神鼎出也。
志第十九 官氏九
百姓不能以自治,故立君以司牧;元首不可以独断,乃命臣以佐之。然则安海内,正国家,非一人之力也。书契已外,其事蔑闻,至于羲、轩、昊、顼之间,龙、火、鸟、人之职,颇可知矣。唐虞六十,夏商倍之,周过三百,是为大备。而秦、汉、魏、晋代有加减,罢置盛衰,随时适务。且国异政,家殊俗,设官命职,何常之有。帝王为治,礼乐不相沿;海内作家,物色非一用。其由来尚矣。
魏氏世君玄朔,远统阙 臣,掌事立司,各有号秩。及交好南夏,颇亦改创。昭成之即王位,已命燕凤为右长史,许谦为郎中令矣。余官杂号,多同于晋朝。建国二年,初置左右近侍之职,无常员,或至百数,侍直禁中,传宣诏命。皆取诸部大人及豪族良家子弟仪貌端严,机辩才干者应选。又置内侍长四人,主顾问,拾遗应对,若今之侍中、散骑常侍也。其诸方杂人来附者,总谓之“乌丸”,各以多少称酋、庶长,分为南北部,复置二部大人以统摄之。时帝弟孤监北部,子实君监南部,分民而治,若古之二伯焉。
太祖登国元年,因而不改,南北犹置大人,对治二部。是年置都统长,又置幢将及外朝大人官。其都统长领殿内之兵,直王宫;幢将员六人,主三郎卫士直宿禁中者自侍中巳下中散已上皆统之,外朝大人无常员,主受诏命外使,出入禁中,国有大丧大礼皆与参知,随所典焉。
皇始元年,始建曹省,备置百官,封拜五等,外职则刺史、太守、令长巳下有未备者,随而置之。
天兴元年十一月,诏吏部郎邓渊典官制,立爵品。
十二月,置八部大夫、散骑常侍、待诏管官。其八部大夫于皇城四方四维面置一人,以拟八座,谓之八国。常侍、待诏侍直左右,出入王命。
二年三月,分尚书三十六曹及诸外署,凡置三百六十曹,令大夫主之。大夫各有属官,其有文簿,当曹敷奏,欲以省弹驳之烦。初令《五经》诸书各置博士,国子学生员三十人。
三年十月,置受恩、蒙养、长德、训士四官。受恩职比特进,无常员,有人则置,亲贵器望者为之。蒙养职比光禄大夫,无常员,取勤旧休闲者。长德职比中散大夫,无常员。训士职比谏议大夫,规讽时政,匡刺非违。又置仙人博士官,典煮炼百药。
四年七月,罢匈奴中郎将官,令诸部护军皆属大将军府。
九月,罢外兰台御史,总属内省。
十二月,复尚书三十六曹,曹置代人令史一人,译令史一人,书令史二人。
天赐元年八月,初置六谒官,准古六卿,其秩五品。属官有大夫,秩六品。大夫属官有元士,秩七品。元士属官有署令长,秩八品。令长属官有署丞,秩九品。
九月,减五等之爵,始分为四,曰王、公、侯、子,除伯、男二号。皇子及异姓元功上勋者封王,宗室及始蕃王皆降为公,诸公降为侯,侯、子亦以此为差。于是封王者十人,公者二十二人,侯者七十九人,子者一百三人。王封大郡,公封小郡,侯封大县,子封小县。王第一品,公第二品,侯第三品,子第四品。又制散官五等:五品散官比三都尉,六品散官比议郎,七品散官比太中、中散、谏议三大夫,八品散官比郎中,九品散官比舍人。文官五品已下,才能秀异者总比之造士,亦有五等。武官五品已下堪任将帅者,亦有五等。若百官有阙者,则于中擢以补之。
初,帝欲法古纯质,每于制定官号,多不依周汉旧名,或取诸身,或取诸物,或以民事,皆拟远古云鸟之义。诸曹走使谓之凫鸭,取飞之迅疾;以伺察者为候官,谓之白鹭,取其延颈远望。自余之官,义皆类此,咸有比氵兄。又制诸州各署都尉以领兵。
十一月,以八国姓族难分,故国立大师、小师,令辩其宗党,品举人才。自八国以外,郡各自立师,职分如八国,比今之中正也。宗室立宗师,亦如州郡八国之仪。
十二月,诏始赐王、公、侯、子国臣吏,大郡王二百人,次郡王、上郡公百人,次郡公五十人,侯二十五人,子十二人,皆立典师,职比家丞,总统群隶。
二年二月,复罢尚书三十六曹,别置武归、修勤二职。武归比郎中,修勤比令史,分主省务。
二年正月,置内官员二十人,比侍中、常侍,迭直左右。
又制诸州置三刺史,刺史用品第六者,宗室一人,异姓二人,比古之上中下三大夫也。郡置三太守,用七品者,县置三令长,八品者。刺史、令长各之州县,以太守上有刺史,下有令长,虽置而未临民。自前功臣为州者征还京师,以爵归第,置散骑郎、猎郎、诸省令史、省事、典签等。
四年五月,增置侍官,侍直左右,出内诏命,取八国良家,代郡、上谷、广宁、雁门四郡民中年长有器望者充之。
永兴元年十一月,置骐驎官四十人,宿直殿省,比常侍、侍郎。
神瑞元年春,置八大人官,大人下置三属官,总理万机,故世号八公云。
泰常二年夏,置六部大人官,有天部,地部,东、西、南、北部,皆以诸公为之。大人置三属官。
始光元年正月,置右民尚书。
神元年三月,置左右仆射、左右丞、诸曹尚书十余人,各居别寺。
七月,诏诸征镇大将依品开府,以置佐吏。
延和元年三月,改代尹为万年尹,代令为万年令。后复。
真君五年正月,侍中、中书监、宜都王穆寿,司徒、东郡公崔浩,侍中、广平公张黎辅政,置通事四人。又选诸曹良吏,给事东宫。
正平元年七月,以诸曹吏多,减其员。
兴安二年正月,置驾部尚书、右士尚书。
太安三年五月,以诸部护军各为太守。
延兴二年五月,诏曰:“非功无以受爵,非能无以受禄,凡出外迁者皆引此奏闻,求乞假品。在职有效,听下附正,若无殊称,随而削之。旧制诸镇将、刺史假五等爵,及有所贡献而得假爵者,皆不得世袭。”
四年二月,置外牧官。
五年九月,置监御曹。
太和二年五月,减置候职四百人,司察非违。
四年,省二部内部幢将。
十一年八月,置散官员一百人,朝请员二百人。
十五年七月,置司仪官。
十二月,置侍中、黄门各四人,又置散骑常侍、侍郎,员各四人;通直散骑常侍、侍郎,员外散骑常侍、侍郎,各六人。又置司空、主客、太仓、库部、都牧、太乐、虞曹、宫舆、覆育少卿官。又置光爵、骁游、五校、中大夫、散员士官。又置侍官一百二十人。改立诸局监羽林、虎贲。
旧制,诸以勋赐官爵者子孙世袭军号。十六年,改降五等,始革之,止袭爵而已。
旧制,缘边皆置镇都大将,统兵备御,与刺史同。城隍、仓库皆镇将主之,但不治。故为重于刺史。疑
自太祖至高祖初,其内外百官屡有减置,或事出当时,不为常目,如万骑、飞鸿、常忠、直意将军之徒是也。旧令亡失,无所依据。太和中高祖诏群僚议定百官,著于令,今列于左,勋品、流外位卑而不载矣。
太师 太尉 仪同三司
太保 司徒 都督中外诸军事
太傅 司空 特进
右三师 右三公
大司马 诸开府
大将军 骠骑将军
车骑将军二将军加大者位在,三司上。
卫将军加大者,次仪同三司。
右三将军
右第一品上 右第一品中 右第一品下
太子太师 四征加大者,次卫将军。 四镇加大者,次尚书令。
太子太傅 左右光禄大夫 吏部尚书
太子太保 尚书左仆射 太常
右东宫三师 尚书右仆射 光禄勋
尚书令 中书监 卫尉
都督府州诸军事 右三卿
中军将军
镇军将军
抚军将军
右三将军加大者,秩次四征下。
金紫光禄大夫
右从第一品上 右从第一品中 右从第一品下
太子少师 列曹尚书 四安加大者,秩次三少下。
太子少傅 中书令 凡将军三品已下、五品已上加大者。
太子少保 领军 太子左右詹事
右东宫三少 护军二职若侍臣带者加中。 散骑常侍
中侍中 司州刺史
都督三州诸军事
太仆
廷尉
大鸿胪
宗正
大司农
少府
右六卿
领军将军
护军将军二将军与领护不并置。
右第二品上 右第二品中 右第二品下
前、后、左、右将军 秘书监 武卫将军
四平加大者,秩次护军下 光禄大夫银青者 都督一州诸军事
大长秋卿 将作大匠
左卫将军 右卫将军
右从第二品上 右从第二品中 右从第二品下
附马 给事黄门侍郎 通直散骑常侍
诸王师 太子中庶子 城门校尉
太子左右卫率 南、北、东、西中郎将 羽林中郎将
御史中尉 护凶奴、羌、戎、夷、蛮、越中郎将 太中大夫
中常侍 护羌、戎、夷、蛮、越校尉
征虏将军
辅国将军
龙骧将军
司卫监
中尹
少卿
光爵
代尹
右第三品上 右第三品中 右第三品下
员外散骑常侍 中给事 镇远将军
骁骑将军 射声校尉 安远将军
太子家令 越骑校尉 建远将军
太子率更令 屯骑校尉 建中将军
太子仆 步兵校尉 建节将军
太子庶子 长水校尉 立义将军
给事中 监军 立忠将军
前、后、左、右军将军 立节将军
中大夫 恢武将军
秘书令 勇武将军
给事 曜武将军
昭武将军
显武将军
直阁将军
右从第三品上 右从第三品中 右从第三品下
国子祭酒 公府司马 谏议大夫
下大夫 尚书右丞 秘书丞
公府长史 司马别驾 建武将军
尚书左丞 太子中舍人 振武将军
太子三校 中黄门令 奋武将军
散骑侍郎 令 扬武将军
中书侍郎 内署令 广武将军
中谒者大夫 都水使者 广威将军
中散大夫 符节令
中坚将军 通直散骑常侍
中垒将军 建威将军
宁朔将军 振威将军
扬威将军 奋威将军
右第四品上 右第四品中 右第四品下
元士 诸开府司马 诸王友
公府谘议参军 司州功曹都官 员外散骑侍郎
诸开府长史 五局司直 太子门大夫
尚书吏部郎中 司败 协律中郎
太子洗马 诸局校尉 戟楯虎贲将军
武骑侍郎 符玺郎中 募员虎贲将军
奏车都尉 高车虎贲将军
驸马都尉 左右积弩射将军
骑都尉 强弩将军
羽林中郎
中散庶长
谒者仆射
羽林郎将
高车羽林郎将
冗从仆射
右从第四品上 右从第四品中 右从第四品下
中军、镇军、抚军长史 中书议郎 皇宗博士
鹰扬将军 诸开府从事中郎 归义侯
折冲将军 公府正参军 率义侯
宁远将军 公府主簿 顺义侯
扬烈将军 延尉正、监、评 朝服侯
诸开府谘议参军 太子舍人 太常丞
秘书著作郎 司州主簿
治书侍御史 中黄门
中谒者仆射 轻车将军
中黄门冗从仆射 威远将军
侍御中散 虎威将军
中军、镇军、抚军司马 中散
公府从事中郎 殿中将军
尚书郎中 散臣监
伏波将军 太子仓令
陵江将军
平漠将军
太子食官令
太子中盾
右第五品上 右第五品中 右第五品下
秘书郎 太子厩长 附义中郎将
国子博士 诸局监 归义中郎将
太学祭酒 尚书郎 率义中郎将
秘书著作佐郎 侍御史 顺义中郎将
武士将军 殿中御史 戟楯虎贲司马
虎贲司马 京邑市令 募员虎贲司马
虎贲郎将 典牧都尉 高车虎贲司马
方舞郎庶长 水衡都尉 戟楯虎贲将
宿卫军将 司盐都尉 募员虎贲将
掖庭监 司竹都尉 高车虎贲将
典客监 崇虚都尉 尝药监
典仪监 列卿丞 中谒者
协律郎 詹事丞 宫门司马
太祝令 代尹丞 宗圣士
小黄门 诸开府正参军
谒者 诸门府主簿
员外将军 辨章郎
散员大夫 太宰令
太乐祭酒 廪牺令
门下录事 殿中监
奉乘郎 翼驭郎
羽林郎 高车羽林郎
瞻人郎
方者郎
右从第五品上 右从第五品中 右从第五品下
公府行参军 太学博士 散骑
宣威将军 太史博士 奉朝请
明威将军 律博士 武烈将军
襄武将军 礼官博士 武毅将军
厉威将军 公府记室督 武奋将军
公府掾属 威烈将军 太乐博士
中军、抚军、镇军正参军 威冠将军 河堤谒者
主书郎 威虏将军
詹事五官 威戎将军
门下主书舍人 威武将军
门下通事舍人
司州司事
司州从事
代郡功曹主簿
右第六品上 右第六品中 右第六品下
诸开府行参军 监淮海津都尉 戟楯虎贲
散员士 诸局中校尉 募员虎贲
中书舍人 方舞郎 高车虎贲
领、护二卫主簿 诸宫门仆 治礼郎
主事郎 诸开府记室督 狱丞
詹事主簿 司马督
集书舍人 千人督
中军、镇、抚行参军 校尉
领、护功曹掾
领、护五官
散臣中校
宿卫统
太子常从虎贲督
侍干
寺人
暗人
掌玺郎
太子守舍人
掌服郎
掌筵郎
虎贲郎
诸开府掾属
集书校书郎
秘书校书郎
秘书钟律郎
右从第六品上 右从第六品中 右从第六品下
公府舍人 国子学生 秘书舍人
太子主书舍人 讨寇将军 符史郎
太子主衣舍人 讨虏将军 荡寇将军
都令史 讨难将军 荡虏将军
主书令史 讨夷将军 荡难将军
门下令史 荡逆将军
太子左、右卫率主簿 太庙门仆
司事郎
司州录事
代郡通事
御属
绥远将军
绥虏将军
绥边将军
右第七品上 右第七品中 右第七品下
诸门府舍人 祝史 诸局督事
秘书令史 太常齐郎 狱掾
主书令史 王家尉 太学典录
集书令史 公主家令 太史博士
起居注令史 太卜博士
直事郎 太医博士
司州本曹 太常日者
散臣督事 扶令
宿卫幢将 太乐典录
右从第七品上 右从第七品中 右从第七品下
公府令史 太学助教 厉武将军
太子典书令史 扫寇将军 厉锋将军
太子典衣令史 扫虏将军 虎牙将军
司事令史 扫难将军 虎奋将军
诸局通事 扫逆将军
殄寇将军
殄虏将军
殄难将军
殄夷将军
右第八品上 右第八品中 右第八品下
直事令史 尚书算生 诸寺算生
宿卫军司马 典客舍人 诸局书令史
诸局省事 符券吏 虎贲军书令史
尚书记室令史 公府閤下令史 乘传使者
右从第八品上 右从第八品中 右从第八品下
诸开府令史 祀官齐郎 白衣臣
宿卫军吏 典客参军
诸局书吏 太医、太史助教
书干
主书干
典书干
广野将军
横野将军
偏将军
裨将军
右第九品上 右第九品中 右第九品下
统史 主驿博士 八书吏
中校尉 王家吏
右从第九品上 右从第九品中 右从第九品下
太和十八年十二月,降车、骠将军,侍中,黄门秩,依魏晋旧事。
十九年八月,初置直齐、御仗左右武官。
二十三年,高祖复次职令,及帝崩,世宗初班行之,以为永制。
太师 太傅 太保
右三师上公
王
大司马 大将军
右二大
太尉 司徒 司空
开国郡公
右第一品
仪同三司 开国县公 都督中外诸军事 诸开府 散公
右从第一品
太子太师 太子太傅 太子太保 特进 尚书令 骠骑将军 车骑将军
二将军加大者,位在都督中外之下。 卫将军加大者,位在太子太师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