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汉献帝新传-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曹操认定此策过于讨好刘协,然未必与自己有利,心中暗疑戏志才居心,道:“彭城既得,徐州尽在我手,为何要给予他人!”
  自此之后,戏志才几次直谏让徐北与刘协之策,曹操愈加不喜,后有人密报戏志才与南方楚王重臣荀彧、郭嘉多有信函往来,更疑其有心投楚王。
  戏治才知操多疑,不敢复留营中,隐退九里山,临行之前,仍留书一封劝曹操在九里山和石崵山之间建百里长城,以备兵败。
  操得信之后,见其言语中料定自己必败,更加愤恨,知其并无疾患,不过托辞不愿继续效力而已,又知其颇有计谋,对自己了如指掌,恐其南投,遂令于禁率军前往九里山擒其而归,于禁敬佩戏志才多有智谋,学识广博,恐其遭曹操毒手,欲私放之,问计于戏志才。
  戏志才道:“曹操多疑,料定我有南投之心,我若再回曹营,即便操念往日功劳不杀,亦软禁之。今日曹操南北受攻,日久必败,我知公有光复汉室之心,可北投刘备,为汉室效力。”
  于禁道:“吾投操久矣,多有战功,然操只用家臣掌权,吾多次受到排挤,早有辞去之心,然关羽杀吾友乐进,吾誓当报仇,焉能投之,且其名为大将军,实则挟持皇上,乃是汉贼尔,若弃曹公,某愿南投楚王!”
  戏志才喜牵其手,道:“公所思与我相同,楚王乃帝室宗子,灵帝之后,又有贤才大志,光复大汉非他莫属,公可与我一道南投楚王!”
  两人定计,起兵万余,迁移家丁投奔刘协,刘协欲得戏志才久矣,屡次让其友荀彧、郭嘉劝其南投,得知其协同于禁相投,大喜过望,亲自奔赴颖上迎接二人,调于禁入新野,负责预备军训练之事,戏志才则安置在幕僚台。
  后曹操得知,急忙询问密报戏志才与荀彧通信之人,核查之后见其人早不见踪影,方知中了楚王离间之策。
  刘协领群臣宴请戏志才、于禁,宴毕,戏志才问刘协:“殿下以为曹操何时会败?”
  刘协道:“五年为多,三年则少矣!”
  戏志才笑道:“殿下高见,操三年之后必败,不知道殿下是打算乘机取曹操之命,夺徐、兖两州,还是如何?”
  刘协大笑,道:“志才必有良策,但说无妨,只要是志才之策,我必依之!”
  戏志才道:“得兖、徐则必须面对刘备,两虎相争,必有一伤。我料定曹操必会败退至徐州北部,依靠九里山、颖水和汾水与刘备相抗,若殿下出兵败曹操,其人才能盖世,却有枭雄之志,且帐下将领皆为其宗亲,必难驾驭,不如相助其钱粮,让他困顿在徐州,为殿下挡住刘备,待日后安定交、益两州再一举夺之,若其愿降,则安置南方多水之地,使虎困于泽。”
  刘协知道他说的很对,现在灭曹操对自己并没有好处,楚地得到徐州北部便要安排重兵把守,遂采纳戏志才之策,暗调吕布、马超、陈到、庞德、马铁五营骑军驻扎汝阴,随时准备突袭兖州,或可给与曹操最后一击,亦可相助曹操守御刘备。
  刘协又依照游击战术结合三国历史中孙权常用的“夺民不夺地”招数,让吕布、张辽观察刘备合曹操两军动向,用骑军随时机动出战,攻击他们薄弱之处,夺一地则步军跟上,在刘备或曹操反攻之前将百姓南移后离开,不可与他们主力部队对拼。
  第五卷 三年会战 第十三章 新楚内治(一)
  在此之后,初泰二年末开始招募的那些预备军中年纪过十八的军士渐渐调到禁卫军中,成立新翼营开始参与对刘备和曹操的突袭战。
  凉州的镇西、定西两军也时常出动,进入雍州夺县移民迁入西凉,说的好听点是鼓励百姓移居凉州,说的难听就是掳掠人口,刘备对此颇为震怒,几番令徐晃、杨奉反击,却毫无成效。
  于是刘备计划的清剿曹操、控制中原的战役,因为刘协的针对性安排,变成了一场三家在中原的会战,刘备、刘协、曹操总计投入的兵力高达百万人,而淮阳的袁术、青州的臧霸也时常出兵,加上北方袁绍和刘备仍然保持开战状态,公孙瓒和刘虞正式在幽州对峙起来,刘协不停出兵清剿山越和扬州南境的盐匪,为了拖住刘备的主力进入中原,在长安和凉州之间,刘协的镇西军、定西军也和刘备的长安驻军保持长期焦灼状态的对峙。
  曹操此时才想起戏志才之言,心中悔恨,急忙让陈矫在九里山和石崵山之间修筑长城,命名为九石长城,同时加强沛城城墙,将小城相县、萧县和细阳县城墙依大城进行建设,自兖州和豫州迁移百姓百万南下,使灵璧成为户过三十万的大城。
  九石长城总长一百二十余里,曹操一面出兵对抗刘备,一面建城,钱粮颇为不足,以百姓无粮过冬为由向刘协借钱粮。
  刘协知其正在修筑九石长城,询问戏志才,戏志才道:“若无此城,曹操定然守不住徐州!”
  刘协便令人计算修筑所需钱财,得知须钱六千万钱,粮草两千八百万石,便让曹操用铁矿交换,待曹操同意后,复令张昭在三年内分六次拨付。
  整个中原都因为曹操之父曹嵩而点燃了熊熊战火,整个大汉在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之后,再次陷入了一场剧烈的震荡中。
  这一次的诸侯大战,实力最强的刘协一心剿灭扬州的山越,在军力上不弱于刘协的刘备一心灭掉眼中钉曹操,所以两人尽力克制在双方之间爆发大规模的战役,以免影响自己预定的计划。
  平定了山越之后,刘协就能够安心吞并交、益两州,进而才能有实力和北方刘备对决;灭掉曹操之后,刘备才能够尽得兖、徐两州,甚至可以染指豫青,一场注定的对决就像宿命一样摆在两人面前,他们彼此都在为那一天的到来而准备。
  初泰四年秋,曹操再派满宠前往襄阳,希望刘协出兵洛阳,曹操给出的条件是让出徐州给刘协,为了防止刘备坐稳中原,治略台和统帅台对这个建议很赞同。
  刘协却果断的否定掉,他与满宠说道:“天下有今日皆因曹操之故,岂能与之合作!我乃大汉楚王,怎能北攻皇帝之地!”
  待满宠辞去,刘协对众臣道:“刘备善于用人,曹操亦善用人,然刘备长于坚忍,曹操长于攻伐。若刘备得势,其坚忍之长尽失,反之曹操得势,则楚地难有太平之日!况刘备虽有尽臣下才能之名,实则自身无能掌控局势,长此以往必受制于重臣,日久则必生变数,我还可静观其变而动。操之能十倍于刘备,一旦得势则如龙跃天,再难相制,今日机会难得,当乘机灭曹操!”
  众臣皆服,赞刘协不愧为天纵奇才,私下底更知大业定矣!
  在刘协心中,他深知曹操的能力远胜刘备,故在自己没有更多精力对付北方的时候,宁愿刘备坐稳北方,也不愿意看到曹操统治北方的局面。
  在秋末休战之时,刘协前往长沙视察东小麦种植的情况,发现农户所种的粮种并不一致,有好有差之后,刘协立刻让张昭成立粮种司,专门在各地抽选最好的良种,在官田试种之后再进行遴选,然后向楚地各地推广。
  金陵城的建设中,江东的大族吴氏在治略台调拨五千万钱的基础上,组建了第一家符合刘协要求的东南商社,并且首先成为建设业中的第一位国商,刘协亲自从襄阳学府中抽调一部分擅长水利工程的学子前往东南商社,并将金陵城的八成以上工程包给商社,鼓励商社继续走下去。
  刘协将士子按学识分成学子、学士、学者、博士、大贤五个等级,按课业分成经、商、律、医、文、艺六类,凡此六类皆可向各学府申报资格,和工匠分层一样,各层次士子都可享受治略台的津贴,同时硬性规定各商社雇佣的士子和工匠,应按治略台的规定支付相应薪酬。
  由于商课在楚地实行多年,商人的地位也因为国商的存在而提高很多,大部分人都没有反对将精通商课的人定在士子之间,但对于医类第一次抬到这么高的地步,还是引发了大多数士子的反对。
  刘协的第一个反应不是妥协,而是直接封张机为景安亭侯,以表其救治百姓之功,同时规定学子擅长医术的,优先招进襄阳学府。这一招让很多人措手不及,张机的功劳是明显的,他曾经救治汉灵帝,在南方发生瘟疫之时,屡次带领群医南下救治百姓,遏制住伤寒的扩散,可以说在他手中救活的百姓过万人,但能够封侯位还是让人吃惊,甚至是不可理解。
  刘协通过这次封赏,巧妙的将人们的注意力移到医师的作用上,很大程度缓解了士子对医师的漠视和抵触,也提升了医师的地位,而自此之后,楚地乐于学医的士子也逐步增加。
  仅仅这些还不够,刘协将襄阳学府扩大,将授课学士分开,在襄阳学府中设置襄阳经学院、襄阳商学院、襄阳律学院、襄阳医学院、襄阳文学院和襄阳艺学院,同时在新成立的江南学府按同样的制设进行改造,规定各院的首授官员必须有博士资格,职位为祭酒,而襄阳学府原祭酒管宁提升为总祭。
  管宁对刘协连续的改制表示抵触,上书只愿担任襄阳经学院的祭酒,这倒把刘协难住了,只好请黄承彦出山担任总祭一职。
  在这些事情处理完,刘协并没有停止步伐,他继续将马钧、白翳、郑浑这些人提了出来,成立襄阳工院,负责培养工匠,并且将原本属于军备台的划定工匠等级的权利放到襄阳工院手中,任白翳为祭酒。为了防止士子爆发抵触心理,刘协并没有将工院纳入襄阳学府,而是和襄阳军院一样,单独划规一个学府,同时将士子比较反感的农耕、水利、土木、炼丹等特殊课业划归襄阳工院。
  在对待炼丹的问题上,刘协首先第一件事情就是把那些聚集在襄阳售卖灵丹妙药的方士抓过来,狠狠地臭骂一顿,再故意安排张机等名医出面反驳这些方士,最后再出面让方士们按照自己的意思组建新的炼丹体系。
  炼丹是很无聊的事情,刘协也不愿意把这些人纳入襄阳工院,可这毕竟是中国化学的始祖们,只能慢慢引导他们,日后能和罗马交流之后,再吸纳罗马的数学、物理、化学、建筑学等知识体系,对现在的体系进行更改。
  此时刘协在对整个楚地学术调整上,尽力展开各方面平衡并重发展的策略,他知道直接引进后代的科学体系肯定是不现实的,只能想办法促进东西方尽早展开对话,吸纳西方科学体系的优点,对现在国内知识体系进行影响,日后再慢慢融合起来。
  为了加速这个进程,在海楼船还没有完全试制成功之前,刘协让治略台和各大商社开始对海外进行探测,主要是制定地图,同时刘协也安排襄阳工院进行航海课题的讨论和研究,对于航海船只、工具进行新的设计和改造,自己也提供了很多思路,比如时钟的选择上,提出了钟摆制钟表计时和沙漏计时两种思路,让工院的人自行试制。
  新粮种的培育工作,刘协也安排给工院负责,指导工院对大汉的植物、动物进行登记、研究,虽然不指望他们发现进化论,但是能够形成比较有体系的植物学和动物学也算是个好事,至少对现在的农业和畜牧业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刘协在这些事情上,思路是很明显的,他并不想将自己在后世学到的知识直接灌输下来,而是建立一个体系,建立一个惯例,让他们按着这样模式自己去发现。
  当然,他并不打算搞普及教育,现在大汉还不需要很大量的知识分子,需要的是军队和商人,推动经济的发展确实需要百姓的力量,但让百姓掌握大量知识并不是给与他们力量,反而是让他们混乱,依照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发展生产力,适度推动上层建筑的更新才是王道。
  第五卷 三年会战 第十四章 新楚内治(二)
  无论怎么说,楚地的生产力确实比北方提升了很多,现在楚地的百姓耕种多采取牛耕,南方一些人口稀松的地区则采用马耕。
  各商社坊布织绫用的是马钧发明的十二蹑织绫机,磨粉椿米用的是水磨和驴磨,在扬州沿海地区更是推广了风磨,畜牧业开始在每郡都有扩大,将多余的畜粪和城市居民遗下的废粪结合稻草、麦秆发酵生成农肥,商社将农肥晒干制粉,运到各地去卖,这种农肥的出现促进了楚地粮食的进一步增产。
  自交州回来的商人带回了棉花,这时越南一带的人已经从印度半岛引进了亚洲棉,亚洲棉早熟,产量不是很高,但抗病、抗虫、抗涝、抗旱的能力都很强,即使在多雨地区烂铃也很少,可以在大汉各地推广,不像后期国际上流行的陆地棉和海岛棉都比较适合在少雨的新疆一带种植。
  汉人一直以来都比较倾向使用麻皂,因为棉花的加工比较困难,在早期不是每户都能自纺成布,也因为这个缘故,中国的百姓一直以来都呈现出农民同时兼任手工业者的局面,而和欧洲的农民同时兼任畜牧业的情况不同,当然也主要因为气候因素不一样。
  为了实现农民和手工业脱离,刘协大力推广棉花,尤其在凉州、西域着重推广扶持,种植棉花剩下的棉籽和棉叶还用来喂养牲畜,使凉州部分地区的畜牧业不再和以前一样依靠游牧,方便凉州的管理。
  PS: 有人会说棉籽可以榨油,我告诉你,我吃棉籽油过敏,而且过敏的很厉害,当时的工艺是没有办法处理的,单胃动物最好不要吃,但牛、马吃这个还算不错的。
  在凉州武威设置棉纺司,在当地设置凉州棉纺商社,雇用中原劳工在当地进行棉花的纺纱织布工作,然后再通过汉中运送到南方。
  运送导致的成本增加由朝廷出钱抵消,这也算是最早的农业补贴吧,而凉州在大量出产棉花和畜牧业提升之后,渐渐摆脱了贫困,仅靠百姓种植棉花的钱就可以购买足够的粮食生活。
  对于手工业的统管也逐步加大,尽力不让农民过多从事手工业,而同时将官田按县分化出农场,推广农牧结合,在种田的同时蓄养牛羊马驴,缓缓改变农民只养猪的做法,虽然几年内无法促使百姓偏向吃牛肉而不是猪肉,但也必须长期执行下去,毕竟饮食上的偏差确实导致汉人的身体强度要弱。
  刘协让凉州商人从乌恒、匈奴和西域引进多种易产奶的牛种,在陇西牧场培育专门用于产奶的母牛,当然这个过程可就很漫长了,欧洲牧民从开始培育到真正诞生荷兰荷斯坦奶牛,中间历经两千余年,虽然在有意识的培育下,只需要几年就可以大量出现产奶不错的母牛,但形成一个品种则至少需要三十年,甚至是几百年的时间。
  PS:其实乳牛的原理就是让母牛一直保持在产奶期,母牛在生小牛之后将有八个月到一年的妊娠期,这段时间都有奶,至于怎么保持在产奶期的办法很简单,找个种牛就可以了。
  南方暂时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只有天气较为阴凉的新野、汉中的部分地区推广养殖奶牛,刘协也尽自己所能,教牧民们制造奶酪,刘协所教的办法是瑞士早期所用的小牛胃酸液发酵的八个月酿制法,方法被襄阳商社掌握后,又进一步改进,加入过滤的办法,使生产出来的奶酪更精细爽滑,保存期也更长,可以大规模的售卖。
  南方大部分地区推广的是大豆和油菜,由粮种司和襄阳工院负责在楚地的大豆中选择比较好的种类推广,而豆腐、豆皮等豆制品在十多年后也慢慢从刘协的口中变成了现实,最重要的就是豆浆的出现,其实这个时候的豆浆更接近以前老北京的豆汁,也算是牛奶最好的替代品了。
  大豆的种植在楚地并不是所有地方都能实现高产,在豫州南部和南阳、汉中推广非常适合,在其他地区则相对要差一些,长江南线的百姓更多还是采取农渔结合的方式,而汉中、南阳和豫州南部则是农畜结合,毕竟大豆的枝叶和豆皮都比较适合喂养牛马。
  这个时候大汉百姓所种的油菜属于中国本土品种,和后期中国所种的引进品种相比,产油量低很多,其实此时大汉百姓用油量不多,而且主要集中在荤油,菜油相对较少。
  大豆和油菜的榨油技术推广之后,相应得也减少百姓对猪肉熬出的荤油的需求量,使百姓更热衷蓄养可耕可产奶的牛和马。
  在长江以南地区,很多地方采取是一年两稻模式,而不是刘协主推的稻麦两熟制,在两季稻期间正好可以种一季油菜,虽然产油量不大,但整体还算是对农业有一定的推广。
  在教习商社制造奶酪之后,考虑到粮食产量过大,适当应该通过深加工提高粮食消耗,刘协正式将白酒蒸馏酿造法传授给宜昌商社和巴蜀商社,并让皇甫嵩的从子皇甫雁掌握葡萄酒的发酵酿造技术,让治略台在凉州推广葡萄种植,此时西域一带已经有数百种葡萄,比较著名的是无核白、马奶子、木纳格、田红、喀什哈尔和索索。
  这几个品种有欧亚大陆品种,也有中亚本地品种,但都属于西域很早掌握的几个品种,西域百姓种植的也非常多。
  刘协搅尽脑汁也没有想起法国十六世纪中叶如何用红葡萄和黑葡萄酿制香槟的方法,至于白兰地那也是凉州不可能酿制的酒,只好将无核白、马奶子等白葡萄品种酿制香槟的办法说给皇甫雁。
  对于葡萄搭架、嫁接等种植方法,刘协也教给襄阳工院,其实具体的做法,刘协也不太清楚,都是以前读书时候积累的一些书本知识,他做得也就是说个大概模式,让工院自己细细捉摸,待工院掌握之后再向凉州派出六十余名大匠和学士指导当地种植葡萄,对葡萄酒的储存和密封工艺,刘协也将自己知道的信息都口授给工院和皇甫雁。
  第五卷 三年会战 第十五章 新楚内治(三)
  为了加速葡萄酒的出现和推广,刘协让治略台拨调五千万钱给皇甫雁成立凉州酒社,又拨调三千八百万钱给工院用于研究葡萄的种植技术和葡萄酒酿造工艺。
  刘协没有想到,他为了扶持凉州农业而做出的调整,竟然让欧洲葡萄酒业在未来的十多个世纪都处于非常狼狈的处境,直到法国白兰地的出现,才使欧洲的葡萄酒业拥有和大汉葡萄酒业平等对话的资格,而凉州出产的葡萄酒,尤其是凉州酒社经过几个世纪发展,在六世纪中叶分化出的皇甫葡萄酒社和大汉皇室葡萄酒社,更是长期占据世界顶级高档葡萄酒市场。
  到了六世纪初期,凉州的葡萄酒业已经出现了以无核白和马奶子按三七比例为原料酿造的白马香槟、以木纳格和田红为原料酿造的木纳格红葡萄酒、喀什哈尔干红和索索葡萄酒四大著名葡萄酒。
  到了二十世纪末,在凉州金威发现了三千多桶的产于公元十六世纪中叶的索索葡萄酒,更成了世界上身价最高的葡萄酒王。
  中国政府将其中一桶储存在刘协的帝陵中,以感谢刘协为中国带来了这一份特殊的荣誉。
  然而荣誉不仅于此,刘协经过一段时间的总结,在整个楚地推广农场制,采纳的正是后来共和国所用的农垦制度,将楚地官田分成一千多个农场,在治略台下设置农垦司,通过农垦司在长江以南推广农渔结合和稻麦两熟制度,对汉中、南阳、汝南、寿春则推广农畜结合和稻麦豆混种制,在凉州和西域推广农牧结合的方式,主要农业经济作物集中在棉花和大豆。
  和后期共和国所用的农垦制度一样,刘协的农场分为军垦和民垦两种,不同之处在于刘协并没有将农场划归朝廷直管,而是将管理权限交付百姓,并让商社和农场之间的合作加深,决心用市场主动引导农场的种植物。
  自此之后,和商社经济一样在中国经济长期占主要地位的农场经济正式出现,在未来数千年中,中国经济主要的推动力量就是热衷社会分工作业和技术化革新的农场、商社两大经济组织形式。
  随着襄阳矿社的出现,铁矿在襄阳矿社以煤精为基础,直接大规模锻造成钢锭,然后分销到各地铁匠铺,这样的模式导致了铁器生产成本的降低,大部分百姓在农耕中广泛使用铁具。
  在刘协的引导下,商社的大规模扩张,大量北方流民直接成为长工,在商社打工,集约化的生产和木制机械的使用,促使商社的产品成本大幅度降低,其中麻绢、铁器、陶瓷、面粉等日常商品降价最大,楚地最初的自耕自补、自坊自足的小农经济已经受到了影响,百姓们不再自己纺织,而是将麻、丝、稻麦售卖给商社,再从商社购买现成的货物满足自己的生活所需。
  为了促进城市建设,刘协将金陵城内部的土地大规模租售给东南商社,让东南商社根据城市规划自行建设房屋,然后统一对外销售,这使得中国出现了最早的房地产商。
  由于东南商社垄断了整个金陵城建设工程,可以说在短短半年之间资产上涨百倍,而吴家虽然只分利十分之一,仍然一举成为江东首富。
  吴家一夜暴富的神话导致了大量商人开始涉足这个行业,糜家、蒯家、蔡家、张家、黄家等楚地诸大豪门纷纷出资进入,为了避免张昭和蒯良出现徇私的局面,刘协最终安排黄家和蔡家成为国商,其他都定为民商。
  刘协思考一段时间后,规定以后的大量城市改建工程、水利灌溉工程,甚至是军事设施的建设都包给各大商社,但所有工程必须分包给三家或三家以上,总之谁建的好,谁的机会就多,在刘协心中,这也是依照市场竞争的原则办事。
  按照后世的经济原理就是投资导致相关行业的产值增加,导致就业率的增加,最后促使消费增加,提高经济增长率。
  随着这道律令的下发,刘协同时批复了上庸、襄阳、新野、长沙、淮安、南昌、会稽、江夏、武昌九个城市的扩建工程,长江、襄江、淮河这三江沿线,以及白马、太湖、云梦泽和鄱阳湖周边的十五个新水利灌溉工程,整个计划在五年内完工,其中三分之二的资金由治略台和各郡太守府向襄阳银庄贷款所得,日后再依靠楚地赋税和各郡赋税归还,这也使得楚地的经济发展从最初的积累到投资,改成从投资到收益的模式。
  这次楚地改建的五年工程将会使各大商社都能够赚足钱,当然也会促使整个楚地农民大量流向商社。
  当农民流向商社之后,人均土地占有率的增加也会进一步导致牛耕和马耕的推广,进一步提升生产力。
  毫无疑问,经过刘协主导的更细致的楚地新治之后,楚地进入了一片特殊的繁荣中,大规模的商业投资和工程投资,农业技术的全面提升,引发了新一轮楚地经济增长。
  可惜的是,一些刘协都没有发觉的危机正隐藏在繁荣表象之下,随时准备咬断新经济的命脉——金融体系。
  经济的发展和提升是有它的客观规律的,擅自改变经济的轨道,让经济实现跳跃式提升的代价是巨大的,也是很危险的。
  不能指望荀彧和张昭去发现这种危机的存在,即使他们发现了,他们也没有能力应付这样的危机,一个站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半垄断半市场主义的经济模式是注定不稳定的,市场给与刘协的选择只能是更激进的再进一步,或者倒退回最初的开始。
  这是刘协自己酿造的苦酒,他必须孤独的一个人饮下去,甚至是带着一丝悲壮和无奈,像赌徒一样全力一搏。
  第五卷 三年会战 第十六章 曹操初败
  初泰五年夏末,曹操和刘备在黄河一带已交战两年有余,时公孙瓒灭了刘虞,南下相助刘备,使得刘备腾出大量兵力对付曹操,胜利的天平开始慢慢倾斜。
  楚地扬州境内的山越已经在孙坚和黄忠的清剿下,渐渐不再对楚地构成威胁,袁术大部人马在张勋带领下投降刘协,袁术仓皇逃至涂中,因无粮而降。该是发力的时候了,刘协暗暗对自己说道。
  刘备夺下白马之后,曹操三夺未果,秋初之时,复征调三十万大军,与刘备展开白马之战。
  操聚兵于东郡濮阳,夏侯惇领十万大军为先锋,围攻白马,久攻不下,操谋士刘晔造霹雳车,操连夜督造十余台,尽毁白马城防。
  时黄河下游分为南北两线,白马正为与其中,贾诩献计于平丘堵黄河北线,待水位升高之后可一举淹没黄河两线之间的土地,操若进驻白马则大军尽淹。
  刘备认为此计有伤天德,不愿采纳,陈宫谏道:“历经三年大战,严津、平丘、白马一带早无百姓,范和济北虽有百姓,然在下游,尚可在水淹之前离去,故此计难伤百姓!”
  刘备遂用之,新投刘备的军曹从事司马懿复道:“需派人赴济北提前调动百姓北上,以免百姓继续南投楚地,再于汾水拦河蓄水,可同时放水淹沛城和彭城,水地泥泞,骑兵难以长驱直入,既可灭夏侯渊之部,亦可阻止刘协乘机南上占据徐州。”
  PS:为了促使本书的人才对抗和南北对决,司马懿和诸葛亮悉数提升三岁。
  刘备大喜,道:“备所惧者,正是南方刘协,若他不能北上,操指日可灭!”
  大军按计行事,张飞让出白马,曹操挥师北上,夺下白马。
  而刘备军中,贾诩与关羽在平丘填黄河北线分支蓄水,司马懿和管亥在汾水上游拦江蓄水。
  操在黄河南线分支驻守,并未察觉黄河水位下降,至秋末,天忽降大雨,黄河、汾水暴涨,贾诩未料到秋末会有大雨,黄河北线猛然泛滥,冲破堤岸向南线涌去,黄河北线改道向南尽淹白马、济北等地。
  南线受北方水线南侵影响,水破南堤,一部分黄河水自颖水夺淮河改道,而下游堤防不足,黄河泛滥如湖,尽淹济南等地,水入汾水。
  汾水本就在蓄水,黄河之水猛然灌入,未待司马懿破堤便决堤而出,徐州落入水涝,漫淹千里之地。洪水与泗水抢道,淹没下邳,汇聚成泗水湖,自东海郡入海。
  司马懿立刻调兵诛灭所有参与拦河的兵士,以灭其口,贾诩得知亦尽杀围拦黄河北线的军士,让刘备上表皇上,言黄河下游天降暴雨,以致黄河改道,调拨粮草救济百姓。
  刘备急忙上奏少帝,以贾诩之言遮掩拦江淹曹操之计。
  黄河此次改道,致使豫州北部、兖州和徐州全境被淹,青州亦广受其害,中原之地一夜之间近三十万百姓淹死,复有百余万百姓自颖水南逃到楚地。
  操军三十万悉数被淹,曹操仓惶率众乘船南逃,后关羽乘船追上,曹操巨骇,复观水中军士皆是浮尸,乃道:“莫非天欲亡吾与此地不成?”
  操将典韦大声道:“某不善水战,亦愿拼死保主公无恙!”乃跃上小船,孤身驾舟殿后。
  关羽令吴子兰率兵三百围住典韦,典韦飞掷短戟取吴子兰头颅,复取其头,恶声道:“非吾死,尔等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