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第1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约鞍芽赡堋岸缘鹿偷乱庵久褡宕蠹彝ス钩晌O铡钡拇蟮鹿卤呓诘母魍夤褡宸至鸭诺摹坝泻κ屏Α毕簟T谥葱姓饬较钊挝袷保飧龅澄蓝油纷咏涸稹巴ü匦露ň拥陌旆ǎ乇鹗峭ü毓娜斩迦颂峁┳〈Α保唇⒑头⒄梗℅estaltung)新的德国居民区。为了办理这项工作,他可以向财政部支取他所需要的全部经费。这个著名的移民计划就这样开始了。它的目的不仅在于使所有的德国人返回德国,象希特勒1939年10月7日的法令中所说的那样,而且还要利用波罗的海国家、意大利、俄国和巴尔干国家的日耳曼人从政治方面和经济方面来巩固德国征服和并吞的原波兰领土。
理论上讲,加强德意志民族委员会会长应由政府而不应由纳粹党或党卫队委派。根据1939年10月17日的法令,希姆莱可以利用现有的“权力机构”和“公共团体”,因此在1939年10月17日关于成立加强德意志民族委员会会长办公厅的命令中,他规定,在贯彻重新定居的计划时,国家和党的机构应在以下的基础上进行合作:
(一)德国人和日耳曼人应由日耳曼族中心和国外组织负责接回德国; (二)重新定居人民的健康检查工作,应由德国卫生当局领导人和党卫队种族与移民总局负责办理; (三)“对日耳曼民族性有危害性的外来分子”应由保安警察配合民政当局的首长加以处置; (四)农民的定居问题应由德国粮食和农业部长负责办理; (五)有关公寓和郊区住宅区的营造事务应交由德国劳动部长和德国劳工阵线负责办理。
有一时期,这项工作至少实际上是按照这样分工去进行的。可是,尽管希姆莱利用德国总督、州长和市长作为他在接收地区的工作人员,他却任命党卫队高级官员和警察头子作为他的“地区专员”,从而把这项移民计划的实际指挥权牢牢地掌握在党卫队手里。由于党卫队高级官员和警察头子实际上不受德国民政当局的管辖,这就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使重新定居的计划同德国行政工作的其他方面相互脱节。
1939年10月7日的法令指派给希姆莱的职务中,有许多最终全交给了加强德意志民族委员会的“总办公厅”(Stabshauptamt)和“日耳曼族中心党卫队总办公室”负责办理。1941年6月11日,希姆莱正式组成了总办公厅,委派他的副手党卫队大队长乌尔里希·格赖费尔特负责主管。这个人据说是党卫队头子手下“整个德意志化计划的主要推动力”。根据官方的记载,该办公厅应负责“定居和重建的全部计划与执行工作,包括同它们有关的所有行政管理问题及经济政策问题”。日耳曼族中心在大战爆发前几年便成立了,它原来是国家机构,不是纳粹党的机构。这个机构负责处理“民族问题,尤其是德意志民族的问题”,并且照料着使“党卫队首长所决定的有关各民族的政治措施”全付诸实行。1937年初,它归维尔纳·洛伦茨负责。在希姆莱本人于1939年就任加强德意志民族委员会会长后,他派洛伦茨负责移民的登记、移民由旧居撤走,以及移民迁移到德国本土或德国占领区内收容营等工作。1941年6月11日,日耳曼族中心无论是名义上或是实际上都成了“党卫队的总办公室”,由洛伦茨充当它的主任。
在重新定居计划中起重要作用的其他党卫队部门有:德国保安总局(Reichssicherheitshauptamt),简称“RSHA”和种族与移民总局(Rasse…undSiedlungshauptamt)。这两个机构都有专门负责处理有关新秩序事务的部门。这项计划各个方面的讨论——特别是关于安排放逐“不良的”异族分子的问题——一般总包括这两个局,以及日耳曼族中心和总办公厅,但是有关授与移民公民权这类十分重要的事务,则只能由保安总局(“第三分队B——民族精神”)作出决定。
这项重新定居的计划,在任命希姆莱为加强德意志民族委员会会长后,马上就着手实行。根据1939年10月15日同爱沙尼亚签订的协定和1939年10月30日同拉脱维亚签订的协定,波罗的海地区的德国侨民迁移到了新合并进来的波兰领土上,并且还企图根据1939年6月23日和10月21日的德…意协定把居住在南蒂罗尔的德语居民也迁往那里。下月,根据1939年11月3日的德…苏协定,这项计划扩大到了波兰俄国占领区内的德国人。他们将与德国“势力范围”内的乌克兰人和白俄罗人进行交换。后来,根据1940年9月5日德…苏的另一项协定,苏联并吞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地区的十三万二千名日耳曼人也列入交换计划之内。接着,根据1940年10月22日德国与罗马尼亚签署的一项协定,南布科维纳和多布罗加的日耳曼侨民团体也包括在移民范围之内。随后,重新定居的计划仅限于轴心国控制下的地区,主要是把分散的德国侨民团体迁移出去,因为他们可能会被所谓“外国势力”所吞没——例如,1941年初迁往德国的、华沙的九千名德国人,根据同年11月的德…意协定撤走的卢布尔雅那省的一万四千名国外德侨和日耳曼人——包括一万名戈特沙(科切维耶)德国人。同一时期,保护国内某些小飞地中的德国人也被迁移出去重新定居。
为了腾出地方来按纳这些移民,希姆莱利用1939年10月7日的法令授予他的权力,把所谓“异族分子”全部从接纳地区迁移出去,因为这些“异族分子”的存在可能会妨碍德意志化的进程。因此,在日耳曼人由国外迁移回国的同时,非德国人却遭到冷酷无情的驱逐,他们不仅从新并进来的波兰地区,还从象阿尔萨斯那样的西方地区被驱逐出去。从新并进来的波兰地区移送到德国和总督辖区“居留地”内的有几十万人,从西方地区被迁移出去的,据官方承认,在1940年7月到12月之间的第一阵驱逐高潮中,大约有十万零五千人。事实上,到1943年夏天,移民这个词有了一个基本上十分消极的涵义,因此不得不向纳粹党发出指示,要求把这个词专用于希姆莱的较为积极的活动,并且建议,对于驱逐应当只用迁移这一词。
如果照原定的时间表实行的话,重新定居的计划应在1942年内完成。然而,当时希姆莱的想象力丰富的头脑里,充满着漫无止境地扩大移民活动的卤莽计划。事实上,他这时已经决定,重新定居工作的黄金时代将在战争结束后到来。届时,根据“重新定居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新的东方地区将住满德国移民,“大约有二十二万五千户农民”将由旧德国的边远地区移往那里。下一个目标,将是为克里木和波罗的海地区“至少”提供“一个德国上层社会”。在总督辖区,也许将有更多的德国“移民居住的‘岛屿’”。无论如何,在桑河和布格河流域,一定要有强大的德国移民居留地(Ansiedlung),这样,波兰的非德国人地区就将完全被“包围起来”。这些计划和其他一些计划,显然将由总办公厅的“C分队”详细加以拟订。1942年,该分队的头子党卫队高级首长康拉德·迈尔…黑特林为整个东欧的人种重新安排问题拟定了一项全面的计划。这就是所谓“东方总计划”。这个计划建议把俄国的列宁格勒、克里木和赫尔松的周围地区同立陶宛境内美美尔和那累夫的周围地区改变为纯粹的德国殖民地,在未来的二十五年中向这些地区移去大批德国移民。当这个计划呈报给希姆莱时,他十分热心地表示赞同,并且授权迈尔…黑特林再起草一份二十年的计划,把并进来的波兰领土、波希米亚…摩拉维亚、阿尔萨斯…洛林和下斯蒂里亚及上卡尔尼奥拉全包括在内。
可是,德国在东线的溃败不久便促使任何这种长期的规划彻底完蛋了。从1943年初开始,重新定居的计划就变成把日耳曼人从苏军进逼地区撤走的一项无组织的混乱工作。据官方报道,到1944年7月,有三十五万这种日耳曼人已在日耳曼人中心的照料下返回德国。其中有将近一半人是1944年2月至7月间由德涅斯特河与乌克兰布格河之间的那片地区撤出的,其余的人则是在早一时期从下列地区撤走的:(一)列宁格勒和英格尔曼兰地区(1942年1月至3月,撤走了三千八百人);(二)“军团总部”地区和白俄罗斯地区(1943年1月至7月,撤走了一万零五百人);(三)北高加索地区、卡耳马克草原和顿巴斯地区(到1943年2月为止,撤走了一万一千五百人);(四)乌克兰(1943年10月至1944年3月,撤走了七万二千人),(五)黑海地区和南乌克兰(1943年8月至1944年5月,撤走了七万三千人);(六)日托米尔地区(1943年10月至1944年5月,撤走了四万四千六百人)。这些日耳曼人中大部分都被送往瓦尔塔兰,因为该地被指定为一个主要的“居留地”,其他的这类地区有:但泽…西普鲁士、上西里西亚、下西里西亚、洛林、卢森堡、上卡尔尼奥拉和下斯蒂里亚。有大批日耳曼族移民被送进这些地区,以代替被驱逐出去的非德意志人。
希特勒在批准重新定居的计划时,曾经希望它能加强日耳曼民族。结果,希姆莱在这方面的活动对于加强日耳曼民族并没有什么贡献。事实上,这种活动有时还造成了莫大的混乱和不安,因此德国政府的其他部门对允许这种活动继续下去是否明智,显然怀疑起来了。这些移民大半是在德国本土的居住问题还没有得到适当解决时便被迫迁离了,因此很多人在战争时期一直就在德国或者边沿地区的营房里憔悴呻吟,而“临时性的营房”,象洛伦茨本人不得不承认的那样,就变成了“几万户移民家庭的住所”。这句话对于由南蒂罗尔迁来的移民特别恰当,因为他们集体迁徙到这片乐土的工作办理得那么糟糕,以致博尔曼不得不于1943年向纳粹党的所有办事处发出通知辟谣,否认业已放弃由该地移民的计划这种传说。偶尔,政策的彻底改变也会给移民增加痛苦,由立陶宛迁来的日耳曼人就是一个实例。他们在瓦尔塔兰刚住定下来,政府立刻又决定要再送他们返回原地(当时,德国已经向苏联发动进攻),尽管实际上直到1943年秋天才有些人回去。然而,有许多立陶宛德国人既没有抵达新的家乡,也没有返回老家,而是象1942年5月罗森贝格所说的那样,在移民营里“坐以待毙”。
德国人不时发表的表明重新定居的计划正在取得进展的那些官方统计数字,最为有力他说明了党卫队在这方面处理的不当。根据这些统计数字,原来大约有五万名立陶宛德国人迁移回国,可是其中只有三千四百八十二人最后获准留在德国本土(其中只有一百七十六人留在东普鲁士)。在同一次迁移行动中,大约有八万名日耳曼人也从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被送回大德国来,但是到1941年底,这些人中显然只有五万六千七百二十一人在瓦尔塔兰、但泽…西普鲁士和上西里西亚确实找到了住处,其余的大概一直就住在临时性的营房里。至于根据1939年11月3日的协定从苏联“势力范围”内迁回的那些日耳曼人,他们的情况也相去无几:根据“德国移民托运公司”的报告,1941年有十六万四千人响应了希特勒的号召,愿意返回德国,但是到1941年底,显然只有十万零三千八百五十八人找到了固定的住处——其中有九万二千九百六十人是在瓦尔塔兰。尽管如此,这些人显然要比那些根据1940年9月5日的德…苏协定由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以及根据1940年10月22日的德…罗协定由南布科维纳和多布罗加选择回国定居的日耳曼人较为幸运。因为尽管根据德国移民托运公司的报告,1941年这批移民的总数约为十六万四千人,但是到第二年年底,只有八万五千八百零三人抵达了常住的目的地。至于从南蒂罗尔迁回的移民,情况显然更糟,因此当局决定予以保密较为妥善。发表的统计数字只是说,牵涉到的人数从1941年的二十二万人上升到1942年的二十三万七千八百零二人——披露出的这些数字本身多少是有点令人惊讶的,因为从官方当时的声明看来,在1939年举行的公民投票中选择“遣送回国”的总人数只有十八万五千三百六十五人。但是,博尔曼1943年5月21日发给纳粹党各级办事处的通知却泄漏出了一点实情。该通知透露。到那天为止,在公民投票中选择重返德国的人里,只有“大约八千人”在德国确实重新定居下来。
希姆莱和党卫队在“加强日耳曼民族”方面的职责,不仅涉及日耳曼人的重新定居工作,而且涉及接纳种族上合适的人重新加入德国民族大家庭的一切有关事宜。这种为德国民族团结恢复所谓“失去的同胞”的工作,当时常被称为“德意志化”(Eindeutschung)的过程。但是,对党卫队来说,这实际上是一种“重新德意志化”(Wiedereindeutschung)的过程,因为在党卫队人种研究专家看来,设法使纯外国血统的人变为德国人的这种想法是十分令人厌恶的。的确,希姆莱本人坚决认为,“按照以往的那种意义使东方地区德意志化,即教育那里的人民懂得德语和德国法律”,这不是他的任务;他的任务是,“照管着只有德国血统,即日耳曼血统的人”居住在那个地区。据《褐衫队》(1942年8月20日)说,这就意味着“新赢得的生存空间”必须用“德国血统和德国生命,而不是用德意志化的人”去建立起来,因为“你不能把外国人变成德国人,正象德国人不能被变成外国人一样”。因此,必须用尽一切力量在新并进的地区“搜罗”一切可能“具有德国血统的人”,杂婚的子女和所谓“叛变者”(例如,已经“波兰化”的德国人)的子女,也将包括在内。诚然,德国人同在德国工作的合适的外籍工作人员的非婚生子女(不论法律对这种关系会多么反对)显然也没有被排除在外。东方占领区内的瑞典后裔也当作潜在的德国人被接纳,甚至德国血统的美国战俘也照样可以“重新德意志化”。
可是,为所谓“捷克问题”寻求一项解决办法的种种尝试,已经说明了德意志化的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的根本差别。在这方面,希特勒的顾问们向他提出了三项供他选择的办法。第一,由德国人渗入摩拉维亚,并将捷克民族的地区缩小到残余的波希米亚;第二,将所有的捷克人驱逐出去(“最彻底的解决办法”);第三,使捷克人同化,这就是说,将大约半数的捷克民族吸收进德国人中来。希特勒“经过考虑后”,显然决定采用第三种办法。这意味着,“虽然表面上保持保护国的自治”,德意志化的工作却不得不“由德国保护国主管机关在往后的岁月中集中去执行”。党卫队认为德意志化一定要有选择性,而这种做法却使这一论点完全成为笑柄。因为虽然卡尔·赫尔曼·弗朗克也许会争辩说,“上千年的”民族通婚已经在波希米亚的捷克人和德国人之间造成了“广泛的种族平等”,但是希特勒决定要利用德意志化作为战胜抵抗的一种手段,而希姆莱则坚决主张这项计划必须严格地仅限于挽回“优良的德国血统”,我们怎么异想天开也无法把希特勒的决定同希姆莱的主张调和起来。
然而,重新德意志化的计划主要关系到的是新并入的波兰领土,而不是这个保护国。在新并入的波兰领土内,瓦尔塔兰东半部地区以前是波兰王国的一部分,尽管在1793年后有一时期曾被并入普鲁士,却始终没有被德国人变为殖民地。所以除了瓦尔塔兰东半部地区外,这主要是一个“夺回”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波兰影响的德国血统或部分德国血统的人的问题。希姆莱用来着手挽回这些失去的德国人的方法很简单,即使在某些方面确实不是很粗糙的话。他的方法是:使他们分组登记,然后给予每一组必要的纳粹宣传教育和其他“待遇”(有时候,包括拘留在集中营里),直到他们重新认识到自己是德国人为止。为了这个目的,希姆莱于1940年9月12日采用了德国“种族登记”或称“民族登记”的办法,把合并区内以前德国血统的波兰公民或部分德国血统的波兰公民划分为四类,并且规定了一些批准他们成为公民或国民的原则。第一类人包括那些参加过一个德国组织等等,在波兰统治的年代里一直积极地致力于“德国民族斗争”的日耳曼人;第二类人包括那些只不过是消极的,但一直保持着德国民族性的人。这两类人自动取得德国公民和国民的身分。第三类人包括受到波兰影响的德国后裔(Deutschstammige),以及那些同德国人结婚并接受了德国风俗习惯的外国血统的人;第四类人则包括“政治上已经完全成为波兰人”的德国血统的“叛变者”。列入第三类的人可以立即成为“德国国民”(但并不是德国公民),可是列入第四类的则只能成为“预备”国民。
理论上讲,登记应是自愿的,可是希姆莱不久便坚决主张,凡是没有参加民族登记的人都将被送进集中营。在决定日耳曼人应列入哪一类时,“当地的和本人的因素”都应加以考虑,语言不能被看作是人种的决定性证据(据指出,“在罗兹和拉维奇地区有些新教教区内,全体居民”都讲波兰语,但是他们的观点却是德意志人的)。宗教之所以重要,是由于波兰人在他们“民族的天主教教士”的影响下,几世纪来一直坚决认为:德国人就代表新教,波兰人就代表天主教。因此,在同天主教徒打交道时,需要谨慎小心,尤其因为“人数相当有限的德国天主教教士”在德国利益与波兰利益发生冲突时,并不是“完全可靠的”。但是,一般说来,网应尽可能撒得大些,因为总的原则是:决不丧失一个德国血统的人,也就是说,决不让一个德国血统的人为外国所利用。
为了协助地方当局(主要是州长和市长)对参加民族登记的日耳曼人进行分类,党卫队设立了一些分支办事处(Zweigstellen),其职务是讯问申请登记的人和调查他们的历史。对这些分支办事处的决定不满时,可以向设立在每一区内的地区办事处(Bezirksstellen)提出申诉,必要时,还可以向柏林希姆莱的加强德意志民族委员会总会内设立的“最高调查法庭”(ObersterPrufungshof)上诉。这样,党卫队便能够监督这个计划的全面执行,尽管有关地区的行政长官在当地应用德意志化的原则时,似乎拥有不少自由处理的权力。不同的行政区应用了不同的政策,所以取得的结果也就各各不同。在上西里西亚,行政长官布拉赫特迫使波兰人和德意志人一起作为日耳曼人登记,结果列入第一和第二类的有十三万五千至十四万五千人,列入第三类的有九十万至一百万人。但泽…西普鲁士是希特勒决定要在十年内使它变为“完全是德国居民的”地区,行政长官福斯特尔因此不得不采取一种强有力的德意志化政策,结果到1942年8月,列入第一类和第二类的有二十万日耳曼人,而后来经过选择列入第三类的则大约有十万名卡舒勃人和七十万名“不同民族的”波兰人。另一方面。在瓦尔塔兰,行政长官格兰泽尔处理民族登记工作则要慎重得多,结果到1943年2月,只有大约七万人被列入第三类和第四类,大概只有二十五万人(即所有公认的日耳曼人)被列入第一类和第二类。
然而,这些数字中没有一项可以被看作是德意志化计划成功或失败的可靠指标。现有的其他证据在这一点上也并不更为确凿。由于德国人的工作遭到行政方面的混乱所带来的阻碍,事实似乎是,他们在这项工作上象在同新秩序有关的那么许多其他工作上一样,始终无法真正确定他们正在取得多大的进展,如果有所进展的话。党卫队当局自身承认,到1942年6月,他们发现“只有百分之三的波兰居民”“可以德意志化”。但是这并不说明他们正在取得惊人的进展。其次,他们当时还不得不向纳粹党员发出警告,告诫他们在家里不要讲波兰语。这种警告表明:即使在民族登记时列入第一类的人,也并不是非常可靠的德意志人。因此,结论似乎是:在这方面,象在党卫队与之有关的新秩序的其他方面一样,这个组织对于实现德国的目的来说,与其说是一种资产,不如说是一种债务,而它的成绩,既同希特勒对于它的活动所给予的特殊信任不相称,又同这些活动所消耗的庞大的人力和物力不相称。
第四章 行政管理
尽管纳粹国际法专家强调希特勒的欧洲需要有所规划,德国大空间的行政管理却不是有系统地逐步形成的,而是主要通过不断摸索、反复试验才决定下来的(就1941年后所占领的苏联领土而言,可能不在此例)。结果,各个地区的行政管理形式有了相当大的差别。概括地说,到1943年底,德国占领区有五种不同的类型。它们是:
1。 合并区 2。 民政长官管辖区 3。 附属区 4。 占领区 5。 所谓“作战区” 政治上和组织上同德国关系最密切的是所谓合并区(EingegliederteGebiete),它或是以德国新行政区的形式,或是以原来存在的州、行政区或省的增添部分的形式,由德国直接统治。在东方,这类合并区有:(1)但泽…西普鲁士行政区(包括但泽、马林韦德尔和布罗姆堡专区)和瓦尔培兰行政区(包括霍亨扎尔察'伊诺弗罗茨瓦夫'、波森和卡利什)专区;(2)并入西里西亚省的卡托维兹专区;(3)并入东普鲁士省的泽希脑专区;(4)并入东普鲁士贡宾南专区的苏道恩专区;(5)并入东普鲁士阿伦施泰因专区的佐尔道地区。在西方,这类合并区有1939年以前比利时的圣维特市、欧本市和马尔梅迪市(在德国的那道合并法令中,称该地区为“欧本、马尔梅迪和莫雷斯纳”)。为了便于管理,它们被并入了莱因省(亚琛专区),但是政治上却隶属于科隆…亚琛行政区。
在东南方,这类地区有过去属于南斯拉夫的下斯蒂里亚地区和上卡尔尼奥拉、米埃斯塔尔和西兰乡地区。根据希特勒1941年4月12日颁发的“分裂南斯拉夫的紧急指示”,他决定将这些地区分别划归施蒂里亚马克行政区和卡恩滕行政区。在西方,这类地区有:(1)法国的摩泽尔省(洛林)和上莱因与下莱因省(阿尔萨斯),摩泽尔省并入萨尔…法耳茨行政区,成为新的威斯特马克行政区,上莱因和下莱因并入巴登行政区,成为新的巴登…阿尔萨斯行政区;(2)卢森堡,它于1941年2月划归科布伦茨…特里尔行政区,成为新的摩泽尔行政区。
虽然德国人始终没有通过法律宣布并吞这些地区,但是他们清楚地表明,他们完全有意把这些地区最终并入德国。例如,在阿尔萨斯,身为民政长官的瓦格纳行政长官就说,他的任务“主要是政治方面的……是一项将阿尔萨斯收回大德国的任务”。据说,希特勒本人曾经限地方民政长官在十年内使阿尔萨斯和洛林完全德意志化。为了使阿尔萨斯…洛林和卢森堡的那套行政管理形式同德国的那套完全一致,这三个地区的立法由各地的民政长官和柏林的政府部门共同提出。义务兵役制于1942年8月开始实行,接着德国内政部长颁布了一项法令,把德国公民的身分授与参加德国武装部队或武装党卫队的人,或是在其他方面表明自己不愧为德国人的人。在所有三处地方,他们还采取了各种步骤使地名甚至姓氏德意志化,同时还强迫居民讲德语以代替当地的语言或法语。就海关、邮电的管理以及铁道而言,这三个地区全被当作德国的一个组成部分。
1941年8月,对俄国发动进攻后六星期,比亚威斯托克省,大约只有比利时那么大的前波兰“公国”,也归入了民政长官管辖区这一类。东普鲁士行政长官科赫奉派出任民政长官,该地区则改隶于东普鲁士行政区。虽然比亚威斯托克丝毫不受各项管辖东方合并区的法律的约束,但是德国人象对待阿尔萨斯、洛林和卢森堡那样,坚持该地区最后注定应并入德国。由于比亚威斯托克的民政长官,不仅是东普鲁士的行政长官、而且是驻乌克兰的德国专员,因此,在东方新秩序的结构中,比亚威斯托克地区有时被说成是起着东普鲁士与乌克兰之间的桥梁作用。
下一类地区的行政机构也几乎完全是德国式的。这类地区包括波兰“残余地区”内的总督辖区、德国专员管辖下的乌克兰和德国专员管辖下的奥斯兰的白俄罗斯地区。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虽然在法律上有着本国的“自治”政府,上面还有一个德国监护机构,却可以被认为也属于这一类,特别因为它们已经被官方看作是“大德国”的组成部分了。这一类地区与德国的关系始终没有很明确地规定过。至于总督辖区,官方曾经声明:这一地区的“特殊地位”
使之无法按照国内法和国际法的一般概念来予以分类。它自身就代表一个独特的法律概念。它既不是德国的一部分,也不是大德国的一部分,在关税和货币方面同德国和大德国全分隔开……。但是它是大德国的一个势力范围,也是大德国权力范围的组成部分。
据总督弗朗克说,总督辖区“不再是占领区,因此与德国无关,它是大德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也“不单纯是一个殖民地”或是“一个自治领或保护国”,而是大德国的一个“附属地区”(Nebenland)。
弗朗克和德国报刊都费尽心机想把总督辖区的地位和保护国的地位严格地区分开来,同时指出,虽然这两类地区同样有可能成为大德国的一部分,它们的地位却不必相仿。这种区分在一定程度上是正当的,因为就组成方式来说,保护国不仅同总督辖区有某些相同的特点,而且同所有占领区也有某些相同的地方。象总督辖区乌克兰和奥斯兰那样,它被剥夺了作为“国际法上一个实体”的全部地位,并被指定为一片专供掠夺的、可能加以德意志化的地区。象合并区那样,它成了“德国关税区”的一部分,并受到德国许多法律的管辖。另一方面,它象丹麦那样,保有在柏林派驻外交代表的权利,自身有着一个名义上“自治的”行政机构,其首脑享有“主权政府的首脑所享有的全部荣誉”。
奥斯兰和乌克兰的地位也一直不很明确。毫无疑问,这是因为德国人象对待总督辖区和保护国的问题那样,不愿把它们的地位固定下来,以免不利于将来把这些地区并入德国。罗森贝格(象上文已经提到的那样)原来曾经设想使奥斯兰成为一个广阔的殖民地式的“保护国”,由来自各日耳曼民族国家的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