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清穿物语-第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范家的第一代掌门人范永斗是个极有胆色的生意人。明末;他和其他七个晋商家族一起和满清做生意;为满清提供军需物质。为他们打败明朝做出了卓越贡献。所以;当满清占领中原后;为了表彰这八大家族对大清建国的贡献;清朝把北方边境的贸易经营权全部给予了他们;不许他人染指。具体做法是发给晋商龙票;凭龙票进行边境贸易。

范家是其中的最杰出的。

范永斗的儿子范三拔生有五个儿子。其中以第三个儿子范毓馪最为出色;成为范家第三代的掌门人。他在雍正年被赐正二品;成为清朝的第一个‘红顶商人‘。

‘这么多的商人;为什么只有他有品阶?‘梅兰妮不解地问道。

‘许多商人都有品阶;这些都能用钱买到的。但是红顶是正二品。这样高的品阶是不能买到的。‘边峰显然做过功课了。

‘那为什么只赐于他正二品?‘

‘那是因为范家在清朝平定准噶尔叛乱中;运送军粮;立下了功绩。康熙三十五年;对准噶尔的战争;运军粮的费用为一百二十两银一石粮;费用极高。到康熙六十年时;范毓馪向朝廷申请承办运军粮之事。他只用了原来的三分之一的费用运粮。到了雍正年间;朝廷出师西北。怡亲王允祥推荐范毓馪为大军运粮。而范毓馪没有辜负十三阿哥的推荐。在他的兄弟的帮助下;他运粮根据粮食的多少;道路的远近;一石粮的运费从十一两五钱;到二十五两不等。比上一次花费还要少。为朝廷运送了百多万石粮。为国库节约的几百万两白银。所以雍正赐他太仆寺卿;这当然是个虚位;但是也是个二品。而且他的祖父;父亲也被追封为骠骑将军;奉直大夫。祖母;母亲也追封夫人;宜人。‘

梅兰妮虽然搞不懂这些官职;封号;但是也知道是范毓馪为清廷立了大功得到了赏赐。

边峰继续说道;‘如今;范毓馪年事已高;范家由他的小儿子范清注担任掌门。‘

梅兰妮对于各类的政治斗争;不是高手;但是;这些年来任华家的掌门;锣鼓听音的本事还是长了些。范清注以幼子的身份出任掌门;他一定有过人的地方。边峰特意的提到范家;一定是华家的生意和他们有了关联。

果然;边峰说;‘中原盐基本上被范家控制。皮草生意也要看他们的脸色。东北的草药大多数是通过他们经销。‘

‘你不是说他们一共有八大家族吗?那七家怎样情况?‘梅兰妮问。

‘经过了一百多年;那七家的气数也差不多尽了。如今是范家以百年大族的身份独领风骚。重要的是;他们是隶属内务府;和皇权相比;他们是弱者;如果和一般的生意人相比;他们又是强者了。他家百来年都是走的官商结合的道路。如今;他家有功名的还有十多个人。‘

梅兰妮懂了;如今华家想在北方开展皮草生意;第一个竞争对手就是范家。相比范家的行商路线;华家选择的是工商农结合的道路;虽然;他们也有子弟考了功名;但是;这只是过渡。他家在北方销的都是自家生产的产品;如豪车。如果是日用品的销售;他们就很可能遇到阻碍了。

‘如今;却有一个机会;‘边峰道;‘范家的新掌门人要插手江南的洋铜生意。他们正在和浙商竞争洋铜的经营权;这样一来;他们的注意力就会转移到江南;我们正好趁这个机会开展北方市场。‘

183 第一次电波传递

以梅兰妮对边峰的了解,他是不会有如此敏锐的商业头脑的。"这是秦炼的计划?还是能海的?"

"是大哥的计划,能海这几个月在北方实地考察后得出的结论是可行。"

梅兰妮点点头,"那现在我们要做些什么?"

"要你出面组织商务会议。。。。。"

边峰的话还没说完,传来了常婶惊喜的声音,"夫人,朵姐儿和小少爷回来了!"

常婶很喜欢三胞胎。尽管这世三胞胎出身于江南,但是他们的北京情结十分强烈。他们喜欢北京的环境,爱听当地人的说话。所以在家里,他们和常保及常婶话最多,没事就去找那对夫妇乱聊,不是为了谈论什么,而是为了听那老北京的音。而常保和常婶对这三个小进士非常有好感。

常婶常常念道三胞胎,"你看那么小的人儿,魂都还没长齐全,就已经能考上进士,人家可不就是聪明,那北京话说的,和咱京里的人差不多。"

梅兰妮听到这话,反应就是低头闷笑。

叶,屈二人的北京话当然是很有问题的,平舌音,卷舌音绝对是不分的。和他们交流,常婶常闹误会。就是梅兰妮自己也是前舌音后舌音讲不好,但是比叶,屈二人要好很多。好在叶;屈二人已经在江南生活过了几年,三胞胎常用官话培训他们,比起其他从岭南来的人,他们的北京话已经算是讲的很不错的了。

听说齐逸来了,梅兰妮高兴的迎了出去,她和齐逸之间的感情最好。并且私下她常常认为这个家靠的是齐逸的缘分组成的。

齐逸带来了惊喜,他带来了原始发报机。

常婶瞠目结舌的看着眼前的黄头发蓝眼睛的洋人。

那人正用生硬的汉话对她打着招呼,"你号。"

见到梅兰妮和边峰,齐逸对那个外国人介绍了母亲和哥哥。

于是。他们听到了"你号嘛。"的问候。

他们都对洋人说,"how do you do?"

那个洋人的嘴咧开了,流利的回答。"how do you do?"

跟出来看热闹的和娘,见到这个英国人。被他的黄头发蓝眼睛吓了个不轻。她站在梅兰妮身后看着他手划出一个弧度鞠了一躬,梅兰妮和梅朵屈了一下膝,双方都说什么"油"什么的。和娘猜想这一定是洋人的问候语。

洋人的中文名字叫艾思德。

艾思德是英国人,喜欢异想天开。他一直想要解决远距离的通讯问题。他的设想还是很原始,设想造出一部二十六个字母的静电打字机,通过特殊的密码来传递消息。可是没有人对他赞助。英国的商人也是很算计的,对与还没有成功的东西。他们是不与考虑的。这年头打字机还没有出现呢!

在英国连连碰壁后,艾思德跟着船队出发到远东,他希望能找到一种方法改进船队间的联系。这年头,船与船之间。白天是用旗语联系,晚上有时用灯光。这两种的联系方法都有距离的限制。尽管这时已经有了望远镜。

艾思德和船队来到泉州。在泉州的华记贸易行里;,同行的船长开玩笑的对贸易行的掌柜说起了艾思德的狂想。

谁知,那贸易行的郝掌柜非但没有笑,还很对艾思德很尊重。因为他们的少东家就在进行远程联络的工程。

听到有人和自己一样。艾思德欣喜如狂。原来这世上还有和他一样的人。

艾思德当即表示要认识贸易行的少东家。

卫掌柜把艾思德的要求带去了琅琦,泉州和琅琦之间隔几天就有船来去。

楚濂亲自来到泉州见艾思德。

艾思徳见到这个少年人,抓狂了,这太离谱了。如此的年轻!

可是,两人交谈之后。让他感到了不可思议。

艾思德跟着楚濂来到琅琦,受到了华氏兄弟的欢迎。

他发现自己并不是岛上唯一的外国人,在琅琦已经有从岭南其他地方过来的传教士们,秦炼开了家医院让他们工作。大清的皇帝已经严禁传教了。他们这些人离开又舍不得,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富足的国家。留下又没法生活,这个时代的传教士都很有才能,他们受过很好的教育,自己也是多才多艺,为了应付远东的原始(他们很多人没想到中国的文明是如此的发达),所以都有一定的医学常识,有些人本人就是医生。现在有一家医院让他们发挥,他们还是很愿意的。在给病人看病的同时也带来了上帝的福音。在中华的滞留也成了名正言顺。

艾思徳没有想到的是华氏兄弟的科技水平已经超过了他的认知。

关于牛顿,关于哥白尼,华家兄弟们都不感到陌生。在他还局限于静电的设想时,他们已经在开发无线通讯了。

当然,西方的电磁之父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这时才还没有出生,要到一百三十年后他才发表了著名的<论电和磁>;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而在这个不为人知的小岛上;正应用着这个设想。

大胆的理论把艾思德给雷了个彻底。他顿时心甘情愿的留下来做这个十几岁少年的助手。

而且;楚濂的英语也很好;和他交流起来没有太大的困难;就是一些代词的说法有些不同;他从不说"thou";只说"you";不会用"thee"。(前者在古英语中相当"你";后者相当"您";再后者是你的宾格。)

楚濂原本需要助手;现成的人来;当然愿意;至于说起这项技术;原本是来源于西方;所以;就接纳了他。

更让他雷倒的是;当他才说出静电打字机的构想时;那少年已经画出了打字机的草图;比他的设计要合理的多;而且键盘的排列已经安放托当;大写键;小写键的安排也非常合理。艾斯德心服口服;认定了这世界上是有天才这一说。

洋人被安排在客栈的独立小院住。电台安装在华宅的西南小院里。

和娘看着一些人把几个木箱子搬进那个小院;从里面拿出了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齐逸和艾思德上窜下跳的安装着。最过分的是那个洋人还上了房顶;在屋顶上竖立着一根金属架。

梅兰妮说;那是天线。

和娘知道按照以往的教养她是不应该呆在这里;但是她忍不住自己的好奇心。再说了;梅兰妮和梅朵也在一旁看着;她们对这东西不感到奇怪;相反;她们正讲这每一部分的用途;只是;和娘搞不懂什么是"店圆";"耳鸡"之类。后来;不知洋人弄了一下什么;和娘只见一块板上的指针动了。梅兰妮她们欢呼了一下;说什么"店圆接通了。"

齐逸说;"时间还早;没有信号;先弄些东西吃。"

大家都朝饭厅走去;和娘正在犹豫要不要跟着;梅朵回头招呼她;"大嫂。"

和娘就和梅朵一起走。梅朵虽然是小姑;但是惟世他们看待她如兄弟般。管事和其他人见到她也都很尊重。

和娘这些天跟着李帐房学习;也不象过去那般扭捏;为人大方了许多。

在饭厅;齐逸向艾斯徳介绍了家里的其他人。

叶;屈二人见到老外;并没有大的意外;毕竟他们还是看过三胞胎他们和郎世宁之间的交往;特别是屈仪奉更是从开始就参加了。

家里人会说外国话;(他们也弄不明白是英语还是法语;在他们听来都是鸟语;)他们也不感到奇怪;他们知道林永青也会说几句;乔制说的还要好;华家人和教堂多年邻居;能说几句外国话也很正常。

艾思德是个健谈的人;他讲了英国的种种事情。

关于英国的历史;现代人并不陌生;大家都看过一些名著改编的电影。如;;等。

他们也知道英国的国教不是天主教;他们从亨利八世的时候就从罗马天主教分离出来了。

只是梅兰妮没有弄明白;亨利八世和他们所在年代的有多远。

齐逸悄声告诉梅兰妮;现在的英国国王是乔治二世;这位将死在马桶上的国王。亨利八世是二百年前的事情了。著名的维多利亚女王要在八十年后才诞生。布朗特三姐妹的妈妈还要等四十多年才出生。著名的女作家简。奥斯汀也要到四十二年后才出生。但是小人国大人国的故事已经有了;这在现代中国几乎也是家喻户晓。

艾思德讲英国当时轰动的小说;齐逸和梅朵都读过这本书的中译本。他们克制着自己没有和艾思德讨论这本书。屈仪奉明显对这本书有兴趣;齐逸就把这本书的大概内容翻译给了他们听。这样的一个故事;连和娘都听的津津有味。饭吃完了;大家还坐在座位上谈论着。

九点了;星星在天上眨闪着眼睛;是他们约定好的时间。

大家都来到了东小院;艾思德折腾起那部笨重的机器。

叶惟世;屈仪奉及和娘都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只见梅兰妮他们期待的看着艾思德。

终于有了信号。

艾思德大叫一声"yes!"用鹅毛笔飞快的记下了划点。

梅朵的眼睛跟着他的笔尖移动着;拼出了信号的内容。

"天涯若比邻。"

ps:

谢谢*清心*的提醒;我从没注意到标点符号用错了。

184 残园

艾思德听着嘀嘀的讯号;非常的激动;他的幻想变成了现实。虽然他还没有搞懂这里面的原理。

二十一世纪初;间谍片很多;由此带动了摩斯码的普及和流行。梅朵就是靠着它才获得了帮助。后来他们集体记忆回忆出键盘上的每个字符的摩斯码;记录成册;飞鸽传信时;重要的信息就用摩斯码书写。

由于常用;所以相当熟悉。

这里;通过电波把要鞣皮的信息发了过去。

叶惟世等三人都不大相信这是和琅琦的联系。

屈仪奉说;"替我给秦炼带个话;'真正的男子汉渴求着不同的两件事:'。"

梅朵的眼睛瞪圆了;丫的;这厮不是被穿越了吧;讲起了尼采的格言!

齐逸解释说;这是他们教给他的;相比叶唯世来;屈仪奉更能接受这些思想。

梅朵方才释然。帮着把这话翻成了摩斯码;交给艾思德操作。因为不熟练;艾思德发了两遍才把整个句子发了过去。

又过了一阵子;那里的回话来了;"危险和游戏。"

梅朵译了出来。

屈仪奉相信了;"是不是我讲什么他都听的到?"

"是。"梅朵答道;"只是你的话要翻译成电子信号;他的话要从电子信号翻译过来;这需要时间。"

古人为了带一句话能等上几个月;几年;甚至几十年。这点时间对他们来说不算什么。

屈仪奉又问;"什么是电子信号?"

梅朵说;"如果要把这个问题弄明白;今天我们都不用睡觉了。等过后;有时间我再同你细说。"

"我也要知道。"叶惟世也开了口。

二更天;时间也不算太晚;但是客人还是需要休息了。

齐逸和常保送艾思德去客栈。客栈已经扩建过了;从华宅的后门通过一个通道就可以达到客栈。不用从外面绕。

屈仪奉意犹未尽的追问梅朵;"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的?"

梅朵认真的答道;"我读过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道尔顿的原子论要在1803年才出版;现在不能说。

"那是什么时代?"

梅朵想了想;"大约和孔子差不多的时代。"

"真有这个地方;你说的;希腊?"

"是的;在汉朝时;那个地方已经是古罗马帝国了;就是汉朝的记载中的大秦国。郎世宁就是那个地方的人。"

屈仪奉目瞪口呆。

梅朵说;"除了中华文明之外;世界上还有其他的文明;只是相隔的路太远;我们不了解而已。"

和娘对这个小姑五体投地了。

齐逸带来了秦炼厚厚的一封信。里面详细讲了京城客栈的开发问题。

梅兰妮皱着眉头;"这两年资金紧张;北方的投资还没有见效;这时;开发客栈;造园子;是不是太奢侈了?"

和三胞胎的北京情结一样;梅兰妮有上海情结;尽管眼下的上海滩还无踪影;但是她希望能在那个日后的繁华地买大片的土地。

齐逸说;"客栈造园子正是为了北方的生意的重要步骤。你想;这年头北京地区的所有园林;要么是皇家的;要么是贵族的;没有一个园林可以向大众开放。我们在客栈周围造一个园子能引来多少文人骚客!我们的客栈离考场不远;逢到大比之年这里的客人就会很多。从这里到朝阳门一千米左右。如果把这条路修好了;两边在有了店铺;这条朝阳门外大街想不热闹也不行。最重要的是;在士林中我们的客栈会很有名气;如果我们这里发生了什么事;很快就会传开;而那些想吃我们一头的人;也会有所顾及。天子脚下;不能随便动武;用这个方法;我们能够自保。"

梅兰妮道;"只是;眼下哪有那些银两来造园子?造个象样的园子;起码要几万两银子吧?"

齐逸说;"要不了那么多银子。这野潭子的周边种些花木;草坪什么的就可以了。建些小亭子供人避雨休息;其他就象后世的公园那样。弄些桌椅凳在露天摆放着。至于景点。楚濂提了个建议;他说;在海外曾去过一个公园;里面专门收集残迹;被人戏称为海外圆明园;我也注意到;这附近的残垣断壁也不少;把它们搬过来;安排好了;就是现成的景点。"

梅朵听说;直点头;"那个公园我也去过;里面的残迹都是石制的。这样放在露天没有问题。这附近的石塔;石亭;石碑不少;不远处还有断了的蟠龙石柱;大概是元朝的旧物。散落在田里的石马石骆驼等也可以搬来。还可以造一些象圆明园那样的有西洋风味的'遗迹'出来。"

齐逸眼睛一亮;"这个我可以请郎士宁他们设计。"

梅朵说;"不用他们设计也行;就照圆明园的遗迹做几件出来;那原本也是他们的设计。还可以仿一些欧洲的遗迹改造成中国风味。几根柱子;拱门;断壁上的雕刻;那边小坡;我看就能仿造古希腊的露天小剧场;夏天;还可以请戏班子来唱戏。"

齐逸高兴的;"这个建议好;我们的园子带剧场;名声会更大。"

"还可以开发绿房子;养一些从南方运来的观叶植物;那些绿房子可以设计成珠串型;冷天可以在里面宴宾。还可以出售绿色植物。"梅朵兴奋地补充。

梅兰妮也有了灵感;"园子里还可以预定宴席;夏天;可以在外烧烤。冬天可以考虑火锅。"

既然家里多数人都赞成先投资北方;梅兰妮也只好同意;但是经营还是要的。

"对;这几亩菜园子就专门供应客栈。"梅朵说。

"这样一来;这个园子还可以有的赚。"齐逸说。

"那是自然;连里那些私家花园都可以赚几百两银子一年;何况是开放的园子了。"梅朵道。

几个人谈谈说说;一个造园方案就完成了。有园子;总得有个好名子吧。

"咱们的园子叫什么?"梅兰妮问。

齐逸沉吟着。

梅朵说;"遗迹圆?"

"不如叫'残园'。也不要有大门;从客栈过去;就一残缺石门框架就成。"齐逸说。

就这样;这个日后有名的残园被策划出来。

投资上海的计划又要往后推;梅兰妮有点闷闷。

齐逸抱了抱梅兰妮的双肩;在她耳旁说;"娘;你放心;大哥早有准备;今年他又派船去了日本;赚了钱;接下来就在上海那里买地建厂。"

十三岁的少年;因为营养好;长的和梅兰妮差不多高了;知道要安慰安慰当娘的。

买地的事情交给金掌柜出面办理。也许事先有了准备;所以这事进行的很顺利。买下了包括野潭子的一部分大约一千六百亩的面积地方。京畿的地价贵;这荒地也要十二两一亩。花了一万九千二百两银;另外还要加上打点县吏的费用。

梅兰妮奇怪的问常婶;"都说京都寸土寸金;怎么离京城如此近的地方会有这么大的一片野地?"

常婶说;"听老辈人说;这里曾经是一片寺庙;其中又以石佛寺最著名;香火最旺。早在顺治年;旗人入京后;就把京城里的百姓赶出了城。那叫一个惨;这附近的农田都被旗人圈了去;百姓没了生计;只得在这附近草草搭了个窝棚藏身;一冬下来;饿死冻死不知其数。还多亏这些寺庙舍粥相济;大家才勉强度日。后来到了康熙年间;说这里闹太平教;惹怒了朝廷;派兵来剿杀。这一片几乎没留下什么活口。还烧了寺庙和民居;那火烧了几天几夜!早些年;这里遍地白骨;还能听到怨鬼的哭声;谁还敢来!"

梅兰妮等人听了心下恻然。

梅兰妮在现代时;对于清朝的理解是来自于那些电视剧;漂亮的演员;华丽的背景;时髦的服饰;和那些格格阿哥们的情仇爱恨。谁想到;来到这个王朝;到处都是血流漂杵。满人在这片土地上的所做所为;就和当年日本在东三省一样!说什么民族文化的融合。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没见清朝被推翻;他们就和日本人勾结建立了满州国!

地方买下了;梅兰妮等人在常保的陪同下逛了野潭子的周边。那地方已是灌木杂乱;野草横生;在野草中还能看见不少遗留的旧物;乌鸦被打扰了;飞起;呱呱的叫着;让人感到一股凄凉。在野草的深处;他们发现了一尊大石佛;几乎完好的坐在莲花座上;旁边还有几尊立着的的石菩萨。看来这里过去的确是石佛寺。

饭桌上;齐逸把常婶的话转述给了叶;屈二人听。那两人亲身经历过官兵的镇压;所以很有感触。

齐逸又讲了要建园子的事;他说;"咱家的园子就以这些遗迹为主;你们帮着把它们考证出来;比如石佛寺建于什么时候;毁于什么时候。石佛来自何方。到时候;咱们在这些遗迹旁立石板刻字一一说明。"

叶惟世和屈仪奉满口答应了。

保留遗迹;就是保留历史和见证。尽管后世有些人想美化英国法国侵入中国的事实;一座残缺的圆明园就能让那些人口里的'好意'破产。在徳国柏林最繁华的大街上;一直保留着二战轰炸过的废墟;就是要让子孙后代知道战争的残酷性。

185 客栈扩建

客栈的扩建工程当然不只是造园子。造园子只是其中一个很花钱的部分。

最重要的是要扩修从进士村到朝阳门这一公里长的路。这路原本就有;只是常年没有保养;有些坑哇;大车走起来很颠簸。而且;这路两边没有树木。在古代也许是为了防御的需要;因为谁也不会为攻城的那一方准备制造攻城武器的资源。

修路架桥原本是善事;可是在天子脚下做这事就有些忌讳。

要有一个妥当的理由。华家因为家中出了五个进士;为了感谢神灵的佑护;做些公众事业;这还是可以接受的。

其实;他们已经修了从通州到进士村的一部分路。通州到北京的交通是很繁忙的;虽然;这时候的通惠河还在使用;但是;这条河窄;漕运又繁忙;所以民间的运输还是走陆路的多。华家修好的那段路;行人觉的方便;京里也没人说什么。所以;这次他们要以客栈为中心;两头修路。正逢灾年;有流民过来;劳动力不缺。

这年大旱;直到六月才下的雨;秋收是没有了指望。秋种要到中秋节之后。这两个月;就有不少农人出来打短工。华家的各客栈都招工修路;造厕所;建休息凉亭。在路边挖种树坑。

工钱有两种形式支付;一种是付现金;另一种是付粮食。粮价以市场价的半价算。此时京畿地区的粮价已经是一石白米二两八钱银子。所以;绝大多数的农民工都选择要粮食;一个劳动力干一月能得到二石不到的粗粮;家里省点吃就能熬上三;四个月。所以;华家的各客栈都有许多人来要求工作。

各客栈的账房都忙碌起来;需要人手。

和娘名正言顺的到客栈账房相帮算算写写。她去工作;自然要派一个丫环跟去服务。开始时是文碧和书香轮流去;可是;两三天后;和娘指明要三妮去。

"我?"三妮有些忐忑。

梅朵也警惕的看着和娘。

和娘笑着对梅兰妮说;"婶娘;你不知;那两丫头不认字;老把做好的帐乱放。没的让人心烦。"

梅兰妮转头问三妮;"要不你去试试?"

常婶向三妮使了一个眼色。

三妮对和娘福了一下;"三妮愿意跟着大少奶奶学习。"

头一天;三妮还有些不适应。可是;她勤快;会看眼风手式;很快工作就顺手了。除了倒水添茶磨墨等;还会帮着抄抄写写;整理归放。和娘对她很满意。

梅兰妮用这事教育那两丫头;"看见了吧?人有了本事哪都行;别整天琢磨那些不靠谱的事情;人到头来还是要靠自己。你们也趁现在还年轻;好好为自己规划规划吧。"

客栈的最重要的部分是商业那部分。华家已经买下了客栈旁边的宅基地;准备建造一些店铺;或者出租;或者自家用。

而齐逸还提议;在客栈里面再建一个图书室;也不用太多的书;多放些与考试有关的参考书;凭着住宿牌可以去那里读书或借书。这个建议很快被采纳了。

华家的北京客栈主要是接待两种人;一种是运输队;那些就杂乱些;货物;车马等;都要有院子安放。占地也大些。再一种就是赶考的学子。前者是华家客栈的主要客源;而后者对华家来说也是非常重要;他们是华氏用来保护自己的舆论工具。

所以;这次客栈的扩建工程中;要建造两幢为考生住的楼房。房间设计没有什么特别。只是参考了后世的标准客房;两张单人床;放些桌椅板凳;当然不会少了衣服架和脸盆架;每间房里都有大壁橱。

新奇的是;每层都建一个水房和厕所。用的是抽水马桶。和自来水。就是考虑到水塔的高度;才把每层房的高度限制到了两米。从井里压水;以他们目前的水平;最多也就是压到了五;六米。另外;房间都安装玻璃窗;这样光线好;便于读书。

这些天;梅兰妮他们每日和能海金掌柜商谈客栈的扩建计划。金掌柜还要做会议筹备。

梅兰妮虽然已经和华家北方企业的各层领导碰过面了。但是;一个企业要有凝聚力;除了要有严格的规章制度;还要有相应的福利措施。这两者结合才是企业的管理。

所以;华家的人早就根据后世的管理制度和眼下的现实做了一定的修改。能海早就和梅兰妮商量了;要举行一次北方高级管理人员的会议。参加会议的人不多;除了华家的人;就是能海;再加上金掌柜和康掌柜;前者是天津;北京地区的大掌柜。后者是西北地区的大掌柜。另外由边峰提议;邀请范大娘也来参加会议。这个提议当然也被接受。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这个商务会议定在了七月初的一个休沐日召开;那是为了方便叶;屈二人参加会议。

有人的地方就有宗派;华氏企业里也不例外。华氏企业是借南方洪门的力量起家;所以;在华家的家里;叶;屈二人对于南方的洪门人来说有很重要的意义。虽然;北方大都是新发展的人才;但是;能海是很愿意看见有南方的力量加在其中。

范大娘是在女儿十三娘的陪同下;和康掌柜一行人一起来的。

梅兰妮把范大娘母女迎到自己家里住;客栈还没有安装抽水马桶和自来水。女人多有不便。

范大娘和女儿心里非常的高兴。这是因为梅兰妮没有把她们当成外人。也没有看低她们。

对于华家光亮的房间和方便的生活设施;范氏母女感到希奇;但也没怎么小家子气。很快就学会了使用。

傍晚时分;叶屈二人回家;梅兰妮为他们做了介绍。

因为事先叶惟世和屈仪奉听说过胭脂盗的故事;所以对这两位女客很感兴趣。特别是屈仪奉;他没想到十三娘是如此的美貌;自己倒先红了脸。

十三娘也眼睛闪眨看着面前的两个年轻人;主要是她还是第一次见到进士。特别是这样的后生。

叶屈二人如今正当年华;虽然还带有一些青涩;也算得上正当年华了;两人由于营养较好;个头都偏高。从小又都参加训练;并非豆芽菜一根;人也有些粗壮。

最特别的是头上的头发留的比别人多;常人是光着整个头顶;在后脑勺开始留发;乾隆时期的发型已经将后脑勺基本留满了。而这两人只在前面剃了个半月印;这是穿越的男孩教他们的;这样一来;他们的辫子比别的人粗;垂在后面;还有了些潇洒劲。自然更符合汉人的审美观。比那金钱鼠尾不知要好上多少。如今;京城里正悄悄的流行着他们这样的发型。翰林院的年轻人几乎全改成了半月印。

晚饭后;梅朵邀请十三娘一起去了西南小院;年轻人都到在西南小院里。艾思德也在那里。这些天;每晚固定的时间和琅琦有联络。在等待的时间里;大家喜欢一起天南地北的聊天。特别是有了艾思德的海外奇谈;连和娘也顾不上矜持;晚晚前去。这些天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