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帝国征服史-第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仍要强出许多。他现在麾下仍有二十万大军,前日征集的粮草也还有许多,而城外的官军不过五六万,守到明年开春不成问题。
方腊早已打探清楚,童贯此次南下。所率领地军队以西军为主。关西人早已习惯西北干旱之地,到了湿润阴寒的南方,水土不服者必然甚多。只要能坚持下去,官军肯定会不战自溃!
“天命在我!”方腊自我催眠式的说着,“上天不会亡我!”
他曾听吕将说起,去年京中曾经流传过‘东南有圣人出、真龙现’的谶言,他自号圣公却与这谶言暗合。这若非是天意,又怎会这么凑巧?
“我有天命!”他狠狠对城下的官军叫了出来。
“圣公!”城下一声唤,把陷入半疯狂状态的方腊叫醒。是军师汪公老佛地生意。
方腊回头,却见不但是汪公老佛。连刚刚伤愈的方七佛。丞相方肥,以及前日才被派回青溪老家征收粮秣、壮丁的方百花和吕将都一齐赶上了城来。
“出了何事?!”方腊看着众人一齐上来。人人脸色不对,皱眉问道。
“圣公……歙州丢了!”汪公老佛先把周围的护卫都赶得远远的,方将噩耗说了出来。
“……胡说!”方腊一把扯过汪公老佛,对着他那张皱纹满面的老脸,厉声叫道,“这是谣言!”
“圣公!”吕将踏前一步,为汪公老佛解围,“此事千真万确。正在攻打宣州的八大王所部已全军覆没,逃到青溪的残兵说得一清二楚。官军此次来袭,是东西两路并进。我们对上的只是其中的东路军。而西路军,则是途经江宁府和宣州绕到了我们后方。”
方腊推开汪公老佛,整个人失魂落魄:“连八大王都死了吗?”
那个八大王是不过是天目山中地山贼,自号八大王,日常做地是剪径的营生。当圣教起兵后,他当先投奔了过来,方腊给他封了个官,让他领着一支偏师去宣州发展。本听说已经陆续攻占了宣州地太平、泾县二县,正准备攻打宣州州城,但想不到却遇上了官军的偏师。
吕将看了看方腊的样子,摇了摇头。这明教圣公已经完了,而圣军也快完了。
‘日暮途穷啊……接下来该怎么办?’
他放弃学业,投入叛军,不是为了什么光明教,而是希望能一展所长,为自己挣得日后的富贵!
‘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吕将想着,‘杭州……是杭州!’
杭州是个转折点,圣军攻打杭州之前,一切顺利的难以想象。攻睦州、下歙州,破桐庐,夺富阳,大军势如破竹。但当到了杭州城下,却如洪水撞上了礁石,碰得头破血流。
二十余万大军,顿兵城下有二十余日。后经连番血战,才勉强取得了胜势,眼看着五六天之内便能攻下城池,可谁能想到,他们的援军竟然来了。
十月二十一日,官军援军地前锋从北而至,一举击破了城北大营。不过那时官军人少。战线并未因此崩溃。但吕将知道,大势已去。他当即建议方腊。留一部抵挡官军外,率主力向南方转移。但方腊却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仍想再搏一把。
接下来的三天,万五官军日日出城邀战,双方连番血战,虽然看起来是不分胜负,但城中官军拖延时机的目的却达到了。两天后。官军主力杀到,圣军惨败于在清河堰,二十万众就只剩一半,而其中精锐更是丧失殆尽。接下来战富阳、战桐庐,连战连败,虽然方腊利用信徒拖延,但官军下手极狠,一个村子接一个村子的烧杀抢掠。明教在浙西的百年根基,一月之间全被摧毁。
尽管现在方腊手上看起来还有二十万人地样子,但其中兵甲俱全、可堪一战的已经不到一万,再无力与官军相抗。再加上歙州失陷,后路已绝,被前后夹击在新安江河谷中地明教军。已经是风箱里的老鼠,没有多少天可活了。
仗着睦州的城墙,方腊还想拼死一搏,但吕将却已经毫无信心,他望向城下,官军的前营营帐中,地面上的土色有深有浅,分明是夜中运走地底土石时留下的痕迹。
官军在挖地道。吕将一眼便看出。但他也懒得提醒,三五天之内地道挖不出来,而他准备就在这几天离开。留在此处是死路一条。只有走才能有条活路。
睦州是兰溪(今兰江)与新安江的交汇处。如沿兰溪河谷向南转移,可以入婺州(今金华市。其下有兰溪县),在那里尚无多少官军。婺州是两浙入江西和福建地门户。占据了睦州,或向西南入江西,又或向南入福建,都是可以暂避官军军锋的地方。不论福建、江西,都是明教的势力范围,明教在两路的信众甚多。只要逃入那里,再卷土重来,不是不可能。
不过吕将不打算去江西,就算往那里去,也是被官军追着打,他想去福建。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重峦叠障,易于藏身。就算官军紧逼,实在不行,他也可远避海外。海外有东海国,国主本也是叛逆出身,十几年前其父兄照样是起兵反叛,而落得在京中千刀万剐的下场,但现在他已经是一国之君,大宋皇帝亲封的东安王。投了他去,至少能逃得一条性命,借其势,日后未必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当日晚间,吕将悄悄拜访了方七佛。现在兵荒马乱,他又是被官军绘图海捕的重犯,不可能孤身逃离,必须说动一支军队护身,方可保得性命无忧。
把自己地盘算,掐头去尾的隐去了部分细节,给方七佛说了一通,吕将最后道:“七将军!歙州已失,睦州只剩一座孤城,虽有二十万众,粮秣不缺,但外无必救之军,内无必守之城。一座孤城肯定守不了几天。如果七将军能请得圣公之命,去攻打婺州,一则可以分散官军军力,缓解此处的压力,二则婺州可与睦州成犄角之势,互相支援,至少能把战事拖到明年开春。
只要江南烽烟不息,西北二虏定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现在东京和关中的大军已经来到江南,两处必然空虚,只要西北二虏有了乘机来攻的苗头,道君皇帝一定会急着把大军给调回去。届时,我们自然会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方七佛皱眉想着吕将地建议。他对吕将很敬重,毕竟是太学生的身份,一身的才学在圣军中是屈指可数,智计也是顶尖的。现在吕将建议向南攻婺州,理由冠冕堂皇,方七佛想来也觉得甚有道理,并没有怀疑其是否别有用心。
“只是……这件事为什么要跟我说?先生直接对圣公提议不是更好!”
“在下说得没用啊……”吕将摇头苦笑,“还是七将军你来说圣公才听得进去!”
“原来如此!”方七佛点了点头。自吕将入伙以来,这位前太学生的多次提议,都算得上是真知灼见,若是方腊都能遵从,不至于败得如此之惨。
“不过为避嫌疑,七将军你最好还是请百花公主和亳二太子来领军,不然圣公觉得七将军你临阵脱逃就不妙了。”
方七佛一愣,偏头想了一想,正色道:“多谢先生提点!”
被方七佛恭恭敬敬送了出来,院落中,一株亭亭玉立的腊梅正悄然吐着幽香。抬手抚上枝头,吕将暗道:‘百花,就算万军重围,我也能带着你一起远走高飞!’
与此同时,淮南东路淮扬军宿迁县附近。
一支数百人的队伍藏身在淮水旁的芦苇荡中,枯黄茂密的芦苇丛把他们的身影藏得严严实实。
“哥哥!”人群之中,一个面容俊俏地后生对着首领模样地黑矮汉子说道,“方才俺去县中打探,正好看见看见报捷的马递从县里穿过。听说方腊连败数阵,已经快被童贯给剿灭了。”
啧!黑矮汉子咂了咂嘴,“上个月还想乘机去投那方腊,没想到这么快就败了!”叹了口气,对身边地一个秀才模样的人物问道:“军师,你说咋办?”
秀才皱眉道:“前日官军南下,没能顾得上我们。但要是等他们回师,把我们剿了也只是顺手而已。照小弟说,大宋呆不得了,方圣公几十万大军都抵挡不了,我们更没机会。还是早点去投东海罢,至少能混个出身!”
黑矮汉子低头想了半天,最后用力一拍大腿:“也罢!反正早有联络,就到海州劫几艘海船,去衢山!投东海!”
第六十章 投奔(下)
大宋宣和三年元月十五,辛亥。
基隆。
又是一年上灯时。上元之夜,金吾不禁,各色新扎宫灯布满了东海国都中的大街小巷。正所谓‘天碧银河欲下来,月华如水照楼台’,长安主街两侧,一座座彩灯山棚拔地而起,皆是城中富贵人家精心制作。华灯宝炬,月色花光,从基隆堡王宫一直延伸到港口,映遍了全城上下。城内的几处庙宇寺观,也中门大开,让百姓们入庙烧香礼佛。
依着军纪,就算这年节之时,营中官兵也不得私自外出夜游,但军营内外,也用一盏盏小小的球灯装点得繁星闪闪,有若飞星。
在这喧闹的夜晚,基隆城的百姓们仿佛忘记了海峡对岸的战事,享受着这个时代难得一见的平安喜乐。孩童们提着花灯,在街巷中嬉闹着,而街头巷尾,更是拥挤着一群群出来赏灯的人们。
一列车队从城中最大、俗称海神娘娘的通贤灵女庙中出来,重新回到长安主街上。金玉打造的海龙外饰,车头悬挂着的玻璃金花宫灯,都是东海王家的标志。上元节时,东海王家去海神娘娘庙烧头炷香,祈求东海国中百姓一年出海平安,是这几年刚刚兴起的规矩。但今次却只见到后妃们和世子公主的车驾出行,而东海王却不见踪影。
‘到底出了什么大事?’注意到此事的人们不禁猜测起来。
“是不是大王身体不适?”
“少乌鸦嘴,大王身体好得很。白天还去军营校阅来着。”
“要是大王真病了,王后、王妃哪里还能安心出宫?世子公主也该在宫中服侍!”
“应该是对面又出了什么大事罢?”
“……当是如此!”
人们地猜测并没有错,打乱了赵瑜计划的,正是分别从海峡对岸的各个港口传来,在今天傍晚,同时送交到他手中的几条最新军情。
“童贯已经攻下了青溪县城?!”书房之中,赵瑜在窗边俯视着城中的溢彩流光。心神却全放在赵文通报的军情之上。
赵文点着头,“就在一个月前。腊月十五的那一天。”
“又是用火药炸开地?”赵瑜又问道。
他还记得近一个月前,官军收复睦州用的是什么手段。没人能想到东路军统制王禀,竟然会挖地道通到睦州城下,然后用火药炸开了城墙。一直以来,宋军对火药地用法一直局限在燃烧上,军中所使用的毒烟火球和飞火箭都仅是利用火药作为引火物,而利用其爆炸威力。却为东海军所独创。不过现在有王禀领头,日后宋军攻城,就又多了种手段。
“这次不是!”赵文摇了摇头。
“是吗?”赵瑜略略放心下来。
这一个月,他一直都在担心大宋会因睦州之战而对火药武器的研发重视起来。现在东海军中的火炮已经从辽南一直装备到海南,只要宋人有心去打探,很容易就能搜集到必要的情报。就像金人,自从当年在长生岛被火炮一阵乱炸,现在每个月。长生岛和旅顺的寨堡上,都会挂出一溜奸细的首级来。
火炮技术并不复杂,当年刚开始铸炮时,邓肯还不过是名铸钟匠,他也只花了一年多时间就把可以使用地青铜炮造了出来。东京城中能工巧匠胜过邓肯当年者不知凡几,若是技术泄露出去。花上两三年,仿造出同样型号的青铜炮,并不是太难。
赵瑜并不怕宋人把火炮用于对付东海,炮兵不是那么容易就训练出来,而是担心他们去对付女真。要是几年后,东京城头上排出一溜锃光发亮的青铜火炮,把女真人堵在了城墙之外,那他就有得头痛了。
不过赵文的回答让他安心了一点。只有一次成功使用的案例,是很难让大宋君臣决定把火药应用发展下去的。
“那官军是怎么攻下青溪的?”
赵文道:“是方腊主动放弃的。青溪县城毕竟城垣狭小,根本守不了几天。”
“方腊退回老家帮源洞了吗?”
“二郎猜得没错!正是如此!”
“那是自寻死路。流寇变坐寇。怎么再跟官军斗啊!”赵瑜摇着头。他并不意外方腊地选择。在历史上方腊也的确是这么做的。只是有些感慨,方腊放弃了起义军最大的优势。困守死地,与几月前在起事时发表据江而守,先下江东的演说的他,简直判若两人。
“二郎说地没错,方腊的确是自寻死路。当他退回老家的时候,官军的东西二路已经合围,就在半月前,在帮源洞门户的箭门岭,官军突破了方腊军的最后一道防线,击杀汪公老佛等数万众,将其逼入帮源洞中。”赵文说着,也摇起了头,不过不是为了方腊,而是为了童贯,“童贯在睦州做得太狠了,那里的百姓都杀得精光,情报没法及时传递,方腊退守帮源洞的消息竟然和青溪失陷的消息一起送回来。亏童贯宣称要救百姓于水火,还废了花石纲和造作局,说和做完全不一样。”
“那是童贯不想再被扯后腿。不论是废花石纲和造作局,还是屠杀睦州百姓,都是为了把东南祸乱的根源彻底断掉才做地。”打了多年地交道,赵瑜对童贯的心意了解得很深,一开口便推测地八九不离十,不过现在他对童贯没什么兴趣,问道:“方腊现在怎么样了?死了没有?!”
“没有,据说是被活捉!连同其妻邱氏。丞相方肥等四十余人,被统制辛兴宗带兵生擒。”
“辛兴宗?”赵瑜冷笑了一声:“确定是他吗?”
“呃……”赵文奇怪的看了赵瑜一眼,不知道赵瑜为何这么说,但他得到地情报中的确有一条符合赵瑜的怀疑:“其实还有种有说法,方腊一家其实是王渊帐下一个名叫韩世忠的副将活捉的。不过出洞时给辛兴宗撞上,被强抢了过去。辛兴宗是刘延庆的亲信,方腊又在他手中。所以童贯没有信王渊和韩世忠的话,把首功许了辛兴宗。”
“韩世忠吗?”赵瑜终于又听到了一位名人地名号。不过见多了名人,早就麻木了,他摇头笑道:“算他倒霉。抢功劳,西军是有传统的!杀人放火都不奇怪,韩世忠虽然没能保住功劳,但能在辛兴宗手上保住小命,已经是运气了!当年地郑广可没这么好的运气。”
“说得也是!”赵文点头道。当年赵瑜的便宜老子和大哥是死在郑家人的手中。但到最后,却成了童贯麾下一个西军将领的功劳。带队上昌国、砍下了赵橹、赵瑾首级的郑广,据说是被那个西军将领砍成了肉酱,连个喊冤的机会都没有。比起郑广,韩世忠还算是有运气地。
“既然已被生擒,方腊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了,反正是逃不过千刀万剐的。说说那一支偏师罢,这次传回来的情报里有没有他们的消息?”赵瑜问着。
在睦州被攻破前。方腊曾分出一支队伍,沿兰溪河谷南下婺州,据说由其子方亳、其妹百花,以及族中大将方七佛领军,军师吕将也有随行。由于官军注意力都在明教圣公身上,只顾着捉方腊。只分了一支五千人的队伍追击。但在兰溪县城外,追击的官军遭到了这一支偏师的伏击,五千官兵竟然全军覆没。
由于没有官军肆虐婺州,所以这一战地情报传递起来比起方腊的消息要快上了许多,五六天前便到了赵瑜手上。在参谋部的推测中,这一支队伍最有可能的去处,是向西南方的衢州挺进,只要进入江西,利用当地的明教信众,再与官军周旋几年。不是不可能。
不过赵文地回答让赵瑜有些吃惊:“有他们的消息。不过方七佛他们没有去江西。而是继续南下,攻入了处州!其州治丽水(今丽水市)已经被攻下了。”
“处州?!”赵瑜眉头拧起。在处州东海的利益虽不多,但处州东面便是温州,而南面则是福建的建州,这两地,东海势力盘根错节,不容有失,“他们是要南下还是东进?”
“温州的回旋余地太小,南下的可能性居多,但温州还是得防着点。”
“嗯!说得也是……这些贼军我不怕,就怕他们把童贯带的那群蝗虫引来!”
“半年前,二郎你不是暗中派了千人化妆成当地巡检司成员吗?如要用来抵挡明教军,借着山谷地势应该给不费吹灰之力。其实算算时间,如果东进,现在温州的消息就不会这么平静,想来还是南下福建。经龙泉县入松溪,便可进入福建。而且龙泉还有铁场、剑坊被无数,去那里搜集兵器实在很方便。”
赵瑜掐指算了算时间,“如果他们进攻顺利的话,现在应该已经在龙泉县中了。”
“龙泉就挨着福建建州,在建州中,我们有六百多人守着入闽要道,如果领队的有些胆识,听到龙泉陷落后,必然会出兵对付明教军。”
“也许罢!……只能等消息了。”提起了方腊,赵瑜便又想起另一家反贼,“说起来,有没有梁山地消息?”
“梁山?”赵文有些茫然,记不起在哪里听说过这个词。
“就是梁山泊地那些反贼!”
“啊……是他们!”赵文想了起来,他摇了摇头,“没有他们的消息。不过是百多人地贼寇,能来最好,不来也无所谓。我们东海还差他们那点人吗?”
“……说得也是!”赵瑜敷衍着,心里去还想着让三十六天罡在麾下卖命的盛景。
不过接下来二十天中,又有几条新的情报陆续送到赵瑜手里。
就在上元节的那一天,刚刚占据了龙泉县的方七佛部,被伪装成建州巡检的东海军趁夜突袭,血战一夜,万余名明教军被彻底击溃,数以千计的明教教徒尸首,几乎堵塞了大溪(今龙泉溪)。不过,领军的方百花、方七佛等人却不知去向。
正当赵瑜猜测着这几名贼首会去往何处,解答了他的疑问。巡守福建沿海的湄屿舰队俘获了一艘被劫海船,船上的贼人们声称正要投奔东海——正是方七佛、方百花、方亳和吕将一行。
而赵瑜一直都很关注的梁山宋江一众,却也有了消息。他们也准备投靠东海,但他们运气却不怎么样。在宋江准备去海州劫船出海时,却遭到了知州张叔夜亲率千余名当地弓手和巡司的伏击。惨败之下,梁山贼无计可施,以宋江为首,三十六名头领和残余的百多名喽罗便统统投了宋军。据说已经得了官封,被招安了。
想着招揽的投了官军,而想解决的却主动来投靠!
“世事难料啊!”赵瑜叹道。
第六十一章 门户(上)
大宋宣和三年二月廿九,辛亥。
基隆。
东海政务院,也称政事堂,是处理东海国中政务的中枢机构。其办公地点位于基隆堡之下,十余进院落,十几栋楼阁,百来间房屋所组成的建筑群。隔着宽达六十步的御道长安大街,与别称枢密院的总参谋部遥遥相望。虽然长安大街是东北西南走向,政务院位在西北,总参谋部处在东南,但依着大宋的习惯,政务院还是被称为东府,而总参谋部则是顶了枢密院西府的名头。
东府的首脑,依然是自立国时便担任相国的陈正汇。这位旧年的大宋囚官,如今在东海国中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随着东海国势蒸蒸日上,执掌国政的陈正汇的名声也是水涨船高。外人多将其比之管仲、乐毅,而东海国中,也认为其治国之才不让萧、房。
不过尽管名望日高,但陈正汇依然保持着谦虚勤谨的态度——赵瑜也不是那种能让朝中出现权臣的昏君——每日清晨上朝过后,若是赵瑜没有留下他入御书房议事,陈正汇便会准时回到自己办公地点,或是批阅永远不见减少的公文,或是接见过来汇报工作的下级官僚。
这一日,陈正汇如往常一般,在批阅公文的间隙中,听取着前日他派出去巡视岛上水利建设的巡官的工作汇报。但刚刚谈了没几句,却听到前院一阵人声嘈杂。
“去看看出了什么事!”陈正汇指使在门外服侍地堂吏去前院看个究竟。
当堂吏刚应声要出去。一人便转过照壁,走进院中。陈正汇定睛一看,忙起身出门降阶相迎。在东海国中,能让他这么做的只有一人——执掌东海军事的总参谋长赵文。
被打断了工作述职的几位巡官见赵文出现,都惊愕的发呆起来,好半天才想到要跟着陈正汇一起降阶相迎。
东西二府对掌国政,由于要避军政两班联手蒙蔽上聪的嫌疑。同时更因为作为军政长官的矜持,两府首脑极少去对方地地盘走动。枢密使不会去宰执所在的政事堂东府喝茶,而宰相参政们也不会跑到枢密院西府去聊天。
虽然东海立国未久,传统还没那么多,但这种王不见王地规矩,却承袭了下来。总参谋部中的军官们见过陈正汇的寥寥无几,而政事堂的官吏与赵文打过照面的次数也屈指可数。
但今天,赵文却拖着残腿。杀进了政事堂中。看守前院的门吏在后面紧追,却死活追不上瘸了一条腿的赵文,而作为陈正汇随班地几个近卫军士兵,却小心翼翼的跟在赵文后面,不敢拦,也不敢劝——尽管近卫军只需服从东海王一人,总参谋部的军令根本使唤不了他们,但近卫军官兵毕竟不能在近卫军中待一辈子。总要外放,那时他们的前途就都掌握在赵文手中,哪敢惹赵文一丁点不快。
“陈相公!”赵文板着脸与陈正汇见过礼,先挥退了院中的闲杂人等,无意寒暄,冷声问道:“你为何下令拘捕了来投奔我东海军的人?!”
“枢相说的是谁?”陈正汇不动声色。脸色平和的反问道。
装什么傻!赵文地怒气更甚:“就是刚刚从湄屿过来的那一队明教兵——方腊的余党!”
自那日被湄屿的巡海船堵上,方腊的次子方亳、亲妹方百花,族弟方七佛,军师吕将以及一众部属便被带到湄屿安歇。当赵文秉承赵瑜之意,派船把他们接回台湾,等待赵瑜接见时,港监衙门却横插一杠,就在码头上,派了衙役把一行人都捉进了狱中。
陪同随行的军官阻拦不住,便立刻飞报赵文。赵文遣人执公文去解救。却照样被堵了回来。一打听。才知道是陈正汇亲自下地命令。赵文一听,当场大发雷霆。陈正汇这么做无异是打他赵文的脸。怒火中烧,也不细问详情,便急匆匆的杀来政事堂。
“哦……”陈正汇闻言,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原来枢相说的是月前在福州外劫掠商船那群人啊!”
赵文脸色更难看了,他想不透陈正汇为何这么说。按照东海海商保护法,但凡劫掠东海船只、商人的贼寇,不论是何来历,都只有两条路,绞和斩!
‘陈正汇是想借事找我的麻烦,还是不喜欢二郎收留明教教众?’赵文一边思忖着,一边问道:“……他们劫的不是我东海的船罢?我没听说他们劫的那条船在海务司登记过!”
“船只没有,但人有。船长郑高有我东海户籍,按照海商法,我东海国人拥有或指挥地船只自动获得东海商船地身份,视同已在海务司注册国过的船只。方七佛一行既然劫了我东海地船只,自然要待罪受审,否则定会让外人以为我东海律法只是充门面、做样子的货色!”
赵文不禁皱起眉来,作为军事长官,军法他倒背如流,但普通的民法他却少有得知。不过陈正汇说得这么肯定,应是确有其事。“但那是大王要见的客人。”无奈之下,赵文搬出来赵瑜这尊大佛。
不过陈正汇不为所动:“大王有权赦其罪,但他们必须在海务司提点刑狱衙门里走过一遭再说。东海律法不是儿戏,就算是大王亲来,我也是这么说!难道枢相打算让罪嫌入军中?”
‘这话你当二郎面去讲,他杀人放火的事可没少做。’赵文反驳了一句,不过这句话也只能在肚子里打转。他心知既然陈正汇搬出了律法,那就算赵瑜亲至也决计讨不了好去。陈正汇更不会给他面子,“即是如此,我也不好多说什么。只希望相公在审案时不要上刑,到时大王脸色不会好看。”
陈正汇道:“枢相放心,都安排得好好的,至少在定罪之前,不会让他们吃什么苦头!”
“那就好!”赵文拱了拱手。不再多话,就一扭头如他来时一般迅快地转身而去。
看着匆匆而退的赵文。陈正汇不禁露出一丝笑意。拘捕方七佛一行,是按照大宋律法行事,理所当然。但赵文过来却是意外之喜,能顺道打压一下军方,陈正汇自然乐见其成。这里可不是总参,贸然跑进敌人阵地,想全身而退可没那么容易。就算不刻意传播。等到明天,赵枢相被陈相公严词叱退的流言就会传遍基隆城中——无论哪个国家的首都,政治流言总是容易被传播开去的——赵文恐怕就会后悔不迭今日来过这里。
“二郎!”从政事堂回去后,午后时分,赵文又走进了赵瑜书房。
“是文兄弟啊!”赵瑜从摇椅上坐起身,被打断了午睡,显得睡眼惺忪:“什么事?”
赵文从手上的文件夹中抽出几份文件,递了上去。“这是从昌化刚刚发来的公文。请二郎看一看。”
赵瑜接过文件,没有翻看,只笑道:“我还以为你会跟我说方七佛地事呢,吃了个闷亏,心里不舒服罢?”
对于赵瑜的消息灵通,赵文并不以为意。没有这点手段,赵瑜也枉称东海王了:“陈相公说地有理,俺也没有什么好抱怨的。”
“那就好,幸好你能想得通,”赵瑜点头笑道。虽然东海算不上将相和,但陈赵两人到底算得上有公心,至少不会内斗到误事的地步。
“二郎。你会赦免他们吗?”
“……再说罢!”赵瑜犹豫了一下,摇了摇头:“我不喜欢明教!虽然他们劫船时没有杀人,但如果他们铁了心要食菜侍魔,我想我还是会让他们流放到南洋孤岛一辈子。”
“连方百花一起?”赵文有些促狭的问道。他知道赵瑜喜欢什么类型的女子。蔡婧外柔内刚。而陈秀娘更是英武非常,都是赵瑜最为欣赏的类型。赵瑜之所以没有大开后宫。一方面是因为事务繁忙,无心于此,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对于时下的娇弱女性兴趣不大。但像方百花这等指挥过千军万马地女将军,肯定合赵瑜的胃口。
赵瑜笑着摇摇头,不理会赵文的戏言。低头翻了翻公文,“原来是增添援兵的申请书啊!”
“正是!麻逸、阇婆、勃泥诸国都已灭国。南洋地区就只剩下真腊和三佛齐这两个大国了。要想对付这两个国家,武弟的第四舰队还是有些吃力。”
“……武兄弟这一年多来的功劳不小,我给他的命令是一月三千奴工,而他给我的却是七万多精壮。也多亏了这些人,岛上地金矿、煤矿、铁矿都能加速开采,麻逸的铜矿、日本的金矿也都铺开了场面。这多亏了武兄弟和他的第四舰队!”
“但武弟那里的损失也不小。五千水军,战死、病死还有出了意外的,已经有近八百人,接近两成地死亡率。”
“只牺牲了八百人,就换来了这么大笔的收入,有人有钱,是大赚特赚啊!”没有外人,赵瑜的话说得肆无忌惮,“武兄弟做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