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帝国征服史-第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阮福眼看着手下的兵将溃散,大喊数声,却完全收拢不住。他从升龙府带来的直属部队,绝大部分都在战斗前归入了前军,留在中军和后军的却都是临时调入他麾下的地方部队。前军被击垮,亲兵队又被毁灭,他已经没有控制部下的手段和兵力。

跑光手下,最后留在阮福身边的就只剩三百余人,拼死抵抗着枪阵的进袭。陆贾这时却停了下来,两军的将旗隔着三十步遥遥相对。在后方,欢呼声响起。野战一营的主力终于把二十余头战象解决,两都战兵沿着官道狂奔而来。寄托了阮福最后一丝希望的两队战象,刚刚从溃兵中挣扎出来,七八头踉跄着上了官道,还没走两步,却又被东海的精兵们赶了下去。

杀却了仅存的敌军,对着孤零零留在战旗下的敌军主将,陆贾让亲兵们大喊:“降不降!?降不降?!”

阮福整了整头盔,理好了凌乱的斗篷,伸手扶住了摇摇欲坠的大旗:“老夫征战四十年,世受皇恩。只知战,不知降!”

第二十三章 清化(上)

政和六年十二月初六,乙丑。

虽然是冬日,但交趾毕竟算是热带,日头之烈不逊于中原的初夏。太阳出来不过半日,地面上的积雨大半都已蒸干。除了一些低洼之地还留有些残水,清化城中已经看不到昨日那场暴雨的痕迹。

不过战火留下的痕迹却显眼得紧。城中府衙还留有余火,断壁残垣举目皆是。兵械旗帜到处散落,倒毙的尸体在大街小巷中也随处可见。不过最醒目的还是清化城北门处的那段城墙,从城门向两侧延伸出去,总计三十丈的城垣完全垮了下来。尤其正中的北门旧址,全瞧不出一点城门的模样,只剩一堆碎木土块,以城门为圆心,飞出了数十丈外。

“你们到底在城门底下堆了多少火药啊?连个门样子都看不见了!”赵文看得乍舌不已。这爆炸后的场面比他曾经见识过的几次爆破试验要可怕得多。不仅几十丈的城墙毁了,连城内的屋舍都受到了波及。百步之内的房屋都有不同程度的垮塌,离得最近的城门卫所更是被半截敌楼砸到了地底。

“没得数!反正就是一车。几门火炮都毁了,留着药包也没用,就一起堆了上去。”陆贾回答着。他陪着赵瑜、赵文在瓦砾堆里走了两步,突然脚一崴,像是踩到了什么东西。他低头一看,却是半截大腿。他一脚把残肢踢开:“说实话。一开始真没想到有这么大的威力。本来只是想把门弄开,没想到城墙都没了。幸好大队离得远,不然把自己都能搭进去!”

“不过点火地两个兵现在还躺着呢!都已逃到了二十丈外,还是被震昏了。抬起来的时候,七窍都往外流血,差点就以为没救了!”胥定国在旁插话道。他这个野战一营的第一都都头,昨日一战立了大功。便被赵瑜亲自点了名过来陪话。

“你们炮队里的爆破手呢?火药计量难道他没学过吗?”赵文问道。这时鼻中冲进一股子恶臭,他左右看看。只见就在身边,一段泛白带血的肠子正挂在坍塌的墙头,胃里随即一阵翻滚。

陆贾摇头叹道:“炮队昨日伤亡了有一多半,连朱兄弟都重伤了。三个爆破手也是一死二伤。我们也只能自己估摸着来,只知道往多里堆,哪还顾得了份量?”

他看着赵文捂嘴欲呕,忙把腰间盛酒的葫芦递过去。

赵文谢了一句接过葫芦。打开后连灌几口,便还了回去。他转过身来,不再看地面上碎肉四溅地场面,对陆贾道:“阵亡二十一,轻重伤三十五,你的炮队损失惨重啊!”他和赵瑜进城之后,第一件就是探视伤员,第一营地伤亡数字也了然于胸。“你们怎么就没防着会被包抄呢?!”

陆贾低头自承:“的确是末将的失疏。见两侧地形不利,便没把交趾人分兵包抄的可能性考虑进来,就只顾着前面了!若是论罪,皆是我一人之责!”

赵文摇头:“如果单说此事,你有责任,朱正刚有责任。作为参谋长,赵大才没有尽到辅佐之责,也一样有责任。二十一人枉死之过,可不是你一人能担下来的。”

“好了!好了!没有哪个人打仗会一点错不犯,只要能弥补过来,日后注意不要再犯就行了。”既然赵文唱起了红脸,白脸的工作也就落在赵瑜身上,“毕竟是场大胜!”他回头冲着陆贾、胥定国笑道:“先败强敌,再破坚城。一日之间,两场恶仗。皆是以少敌多。却都赢了。这样的战绩,就算写进史书里。也是够资格地。”

陆贾忙低头谦道:“不过是杀敌千人的小仗,那里够资格写进书里的!何况昨日两仗,也就对上那四千交趾兵时打得凶一点,这清化城,根本就没怎么打。炸开了北门,守将自己烧了府衙就逃了,也只是在城中平乱时,稍稍费了点力气,算不得功劳。”

赵瑜笑道:“但分兵守在西门外,趁机捉到了交趾主帅,还不是功吗?好歹也是一国太尉,相当于大宋枢密使的人物啊!”

陆贾依然谦虚不已,但眼中嘴角还是忍不住流露出一点自得的笑意。昨日清化北港官道一战,虽然被象军偷袭后阵,但他带着一都枪兵,却杀败数千敌军,阵斩敌军主将——战后审俘,才知道那个宁死不屈的老将竟然是交趾殿帅,放在大宋,也照样能称太尉了。

击败了交趾殿帅的四千大军,第四营的援军才姗姗来迟。不过休息了一个时辰,陆贾他又带着一千兵直攻清化城。在清化城下,他先派了两都人马大张旗鼓去守着东西二门,又在北门下堆起了一车炸药。本想着围三阙一,逼城中守兵从南门逃走,但没想到北门被毁后,那个交趾枢密使却带人从西门冲出——可能是想得太多了——正好被堵上。

一百名步兵没有正面硬阻,而是让开去路,配合陆贾临时派来地二十名骑手,衔尾追击,轻轻松松的把五百交趾精兵全数歼灭,交趾前军主帅、金吾太尉黎伯玉见势不妙,下马请降,却是识趣得紧。

一日之间,杀一太尉,俘一太尉,这个战绩,当年郭逵带着三十万宋军,也没能做到。率部不逾千人,就立此大功,郭逵若是还活着,听到这个消息,怕是要一头撞死了。陆贾与所有参与此战的东海将领一样,都在参谋部下发的指导方略中,看过四十年前的这个战例。有了宋军的战果做参照,他自然知道自己地功劳有多大,虽然口中逊谢,但心中免不了要暗暗得意。

赵瑜夸了两句,便收住了嘴。离开了北门废墟地带,当先往城中走去。主街上,来回巡视的东海军见到赵瑜一众,纷纷止步行礼。参加昨日之战的第一营和第四营一部,都已经休息了。这些巡兵,都是今日跟随赵瑜前来的第四营余部。

看看城中还在冒着浓烟的府衙,赵瑜问道:“昨日的火,今日的烟,胥浦渡的交趾人应该都能看到罢?而且昨天北门的爆破声也不小,不知他们会有什么反应?”

赵文没有答话,他知道这是赵瑜在考陆、胥二人。陆贾先偷眼看了赵文一眼,方小心翼翼的回答道:“清化是交趾四府,南方重镇,此城一失,交趾人必然要全力收复。不过清化有六千军驻守,却一日尽没。收到这个消息,李乾德恐怕也会掂量掂量。多半会先在胥浦渡驻扎数日,等全军尽数渡过南桑河后,方全师来攻,以图一举收复清化。”

赵瑜微微点头:“如果我要活捉李乾德,你有什么办法?”

陆贾皱眉想了想,道:“要活捉李乾德,必须先要歼灭剩下地五万交趾军。但我军人数太少,击败敌军容易,要想全歼却有些难。就像昨日官道一战,四千交趾兵大半散入野地,还有一些先一步逃回城中,真正消灭地就只有一千。”

赵瑜慢慢走着:“那就是没办法喽?”

“不!”陆贾摇头,作为有点野心的将领,在接下任务后,早就考虑过战局接下去地发展,以及相应的对策,甚至还跟朱正刚和赵大才讨论过,现在不过是叙述出来罢了。“争战之要在于以己之长、攻敌之短。我东海长于水战,炮利船坚。虽然现在是在陆上对上交趾人,但也没必要把战船的战力都白白浪费着。”

赵瑜转头与赵文对视一眼,笑着说道:“继续!”

“末将觉得,既然李乾德要来攻城,就等他来好。等交趾全军渡过南桑河,就用车船封住水道,隔绝南北,让李乾德来得去不得。清化府是交趾国南方重心,有南方最大军粮囤仓。现在既然已落入我军手中,交趾人的后勤就只能靠从北方运来。只要他们渡河后断了水路,数日之内就要断粮。就算李乾德下令就地征集,怕是也缓不济急。”

“也就是说,要把他们饿死?好像慢了点!”赵瑜半开玩笑的说道。

“饿是饿不死,但足以让其军不战自溃。只要交趾人溃散,以我军兵力盯住护卫李乾德的禁军,还是绰绰有余的。”

“如果李乾德早早得逃回北面呢?二十多条车船,守不住整条南桑河!而且李乾德很有可能只派兵渡河,自己却不过河,而直接回升龙府,那该怎么办?”

陆贾沉声道:“那不是更好?我们本来不就是有着突袭升龙府的计划吗?只要升龙府周边不再聚集着五万人,攻下升龙府又有何难?照样可以活着李乾德!”

第二十四章 清化(下)

政和六年十二月初七,丙寅。

清化城北门。

北门处,坍塌的城垣依旧。尽管有坚守城池的计划,但赵瑜并没有下令把被炸毁的城墙稍加修复。只是在离豁口百步,东西相隔五十丈的两处地方,驱使交趾降卒强行拆毁了民居,正用木石搭建着两座炮垒。

“快点!快点干!别磨蹭!”东侧炮垒工地上,一个东海军的小军官挥着马鞭。鞭梢抽打着空气,噼啪作响。几十个交趾降兵听到鞭声,忙加快了搬运砖块的速度。不过小军官的催促也稍显多余,几具穿着交趾官袍的尸体就倒挂在一边的墙上,而另一边则放着一大桶热腾腾的白米饭,两厢对比,由不得那些交趾苦力不快。

“还要多久才能完工?”一个年长一点的军官走了过来,胸甲左侧绘制的三枪交叉徽章是都头的标志。

小军官忙放下马鞭,立正应答:“禀都头,傍晚之前,东炮垒外墙就能搭好!”

“傍晚前!?炮垒外的壕沟都快挖好了,就属你这儿最慢!”都头冲着小军官一阵大吼,唾沫喷得他满脸:“再快点!申时之前必须完工!要是输给西面的第四都,等着挨军棍罢!”

小军官被喷得头也不敢抬,等那都头走后,拿衣袖擦了擦脸上的口水,举起皮鞭就朝苦力们冲了过去,恶狠狠地照脊梁连挥几鞭。把几个苦力抽得满地乱滚:“磨蹭什么?爷爷挨训,你们也好过不了!”

一个降兵在地上滚了两圈,咬牙切齿的抬头瞪视,眼露凶光。他抄起一块拳头大地碎石,爬起来就要冲上去拼命。这时噌的一声弦响,一支木羽箭从后飞来,又把他钉回地上。

小军官闻声回头一看。立时大怒。抽出腰刀,把那降兵的首级生生割了下来。与交趾官员的尸体一起挂在墙上:“谁还敢起异心,他就是榜样!”

午后申时前,两座半丈高的半圆形炮垒比计划中提前了半日完工。第四营的炮队进驻了炮垒,六门火炮平均分配在两座炮垒中。炮垒之前,是两道长达六十丈的胸墙,四百名水兵弩手守在墙后,配合着炮队。正正封住三十丈长地城墙缺口。

晚霞中,赵瑜在赵文等人的陪同下,巡视了整道防御工事。炮垒之中,火炮擦得精光闪亮,胸墙之后,弓弩长枪整齐排放,数百名士兵对着赵瑜一行齐齐立正敬礼。

看着不远处仍旧凝固在爆炸后地那一刻的城墙豁口,陆贾问道:“为什么不把城墙修一下?炮垒建得这么靠后。让交趾人冲进来怎么办?”

“就是要让他们从这里冲进来!”赵文答道:“留个给交趾人进城的路,省得他们把主意打到其他地方去。”

他回身一指清化城的城墙:“清化城城周十余里,我们能配属给城中才三千人,就算都站上城头,也没法儿把城墙站满,而交趾人却还有近五万人。所谓‘十则围之’。有十倍兵力的优势,足以把敌军团团围住加以歼灭。

而交趾围城的兵力更是我们守城人数的十余倍,如果其同时进攻,就算我军精兵战力远胜,但也做不到四面兼顾。首尾不得相顾,城破也转眼间地事。所以不如留个口子,让他们把兵力集中到这里,其他几面的压力也可以就此减轻。”

十二月初八,丁卯。

赵瑜站在北面的城头,一旁就是半拉断墙。十几个亲兵护在左右。他手里举着个圆筒状的东西。用一只眼睛瞄着,向城外远处眺望。

这是望远镜。是东海出产的第一只成品,可能也是这个世界上的第一只。不过,虽然台湾岛上有玻璃作坊,但制造这具望远镜的材料依然是透明的白水晶(注1)。东海出产地玻璃总是带着微绿,而且气泡尤多。作为器皿,做得精巧些,还能卖出些价,但作为磨制透镜的材料,却还差得甚远。

为了制造这具望远镜,赵瑜使人从杭州强行请来的水晶匠人磨坏的水晶原石有数百斤之多——虽然他们制造的水晶首饰精巧细致,雕刻出的手指大地贴身小佛像连眉毛都能看得清,但把水晶凿成片状,再磨出凹凸来,难度还是高了些。

尽管此时的水晶矿石价格不高,但花出去的钱钞也有两三千贯,如果用来铸炮,至少能造出三四门了。成本之高,让本打算给所有都头、船长都配备一具望远镜的赵瑜,彻底放弃了这个念头。“还是等透明玻璃造出来再说罢!”拿到这具望远镜的那一天,赵瑜是这么对赵文说的。

赵瑜举着望远镜,对远处望着。三里之外,一队交趾人的骑兵终于出现。大约百多人的样子,远远的绕着城墙来回巡游。队伍中打着几面白色的大旗,不过旗号地细节却看不分明,这望远镜放大地倍数也不算高,不过三四倍的样子,要想看清三里外地幅面不过三四尺的旗帜,精度还差了一些。

赵瑜放下望远镜,转手递给了赵文。“终于来了!比预计的还要慢上一天!”他说道。

赵文举着望远镜对着交趾人的骑兵细细观察:“看起来只是放出来的侦骑。从这个速度推断,李乾德的主力,至少要到三四日后才能全部渡过南桑河。”

“那不是正好!?我还嫌时间不够呢!”赵瑜笑道,“要把城内的交趾百姓都处置掉,至少还要两三天。”

面对交趾五万大军,赵瑜的三千东海兵要守住清化城,人力十分吃紧。虽然城中还有数万百姓,但给赵瑜十个胆子,他也不敢冒险把交趾人征发起来协防。如果是守自家的城池,还有征发民兵的可能。但清化府毕竟是交趾国的大城,城中百姓虽说不上是对李乾德忠心耿耿,但也绝不会有帮东海军与自家人相斗的念头。

虽然在东海的长枪利箭威逼下,他们像羊羔一样驯服,但一旦对准他们枪刃转向城外,赵瑜几乎可以确定,这些交趾人肯定会化身成狼,在东海军的身后狠狠咬上一口。仅仅是为了亲友报仇,他们也会这么做——陆贾进城的时候,虽没有刻意屠杀,但死在爆炸和强弩下的交趾军民人数绝不算少。

所以赵瑜和赵文的打算很简单,既然没有利用价值,又有潜在的威胁性,就干脆处理掉好了。当然,赵瑜并不打算搞什么大屠杀——这不是因为他心慈手软,而是他清楚,一旦他的兵举起了屠刀,沾了血腥之后,再想用纪律约束起来,没十来日功夫可做不到。交趾主力就在眼前,他可没时间浪费着——赵文所提出的建议,仅仅是直接把清化城中的两万七千余交趾百姓全数赶出城去。

十二月初十,己巳。

最后一队交趾百姓在东海军长枪劲弩的监视下,拖儿携女,挎着包裹,排着乱哄哄的队伍,缓缓的走出南门。

两天之中,两万七千余名交趾百姓依照城中坊市的划分,按次序被驱出清化城。在这一过程中,交趾人没有起来反抗,而是很顺服,甚至可以说是十分配合的离开——留在城中,很可能死于战火,而离开清化,却是逃出生天,他们当然知道如何做出选择。

不过,赵瑜驱民出城的主要目的并不只是预防遭人背后捅刀,更重要的还是为了消耗交趾人的军粮。被赶出清化城的数万张嘴,李乾德究竟会如何处置,赵瑜、赵文等人都很期待他的选择。

赵瑜这时正站在南门的城楼上,望着已经出现在南门外的交趾军,看着出城的交趾百姓向他们的同胞奔去,脸上一点奸计得逞的微笑:‘这三万百姓,你养还是不养?’

政和六年十二月十一,庚午。

夜。

城外星火点点,仿佛九天银河落于人间。五万交趾大军在花了四天时间渡过南桑河后,在清化城四门外建好了军寨,把方圆五六里的城池围得水泄不通。

北门的缺口处,尸横遍野,从损毁的城墙下,到东海军的胸墙前,一片狼藉。几具巨大的黑影倒在城墙内侧不远处,那是战象的尸骸。

从昨夜起,交趾人已经组织了数次攻城。从一开始的五百人夜袭,到天亮时的两千人齐攻,再到午后的四十头战象突击,三次进攻都顺利冲进城中,但没有一次能在箭雨和炮弹下攻破东海军的简陋工事。

不过赵瑜很清楚,今天只是试探进攻。以交趾军的兵力,真正的攻势将从明日开始。他冲赵文点点头:“差不多是时候了,让那些小子准备起来罢!”

随即,一连串的烟火从清化城中飞向夜空,在半空中,绽放出七彩的花朵。半刻后,从东北方,也是一连串的烟花飞起,那是停留在河中的船只做出的回应。

注1:宋代的水晶器皿、首饰、帘子出土甚多,且多半是民用。同时白水晶也是佛教七宝之一,宋代寺庙里供奉的佛像坐台也常常用之。所以在宋时,水晶工匠和作坊并不少见。

第二十五章 俘王(上)

政和六年十二月十二,辛未。

五更时分,城外响了一夜的军鼓声终于止歇。

耳边没了噪音,睡在城东一座作为指挥所的大宅院中的赵瑜却反而醒了过来。他起身下床,推开房门,清爽的晨风便吹了进来。赵瑜深吸一口,神清气爽。他看着东方的晨光,心中有些感慨。交趾军中毕竟有能人,仗着兵多将广,疲兵之术是轮番施来,倒害得他一夜未睡稳。

这一夜,先是一夜惊天动地的鼓号声,接着又连派几队骑兵绕着城池施放火箭,紧跟着又有几千士兵潜至城外百十丈的地方齐声鼓噪,做出要夜中攻城的样子,打算着把城中的东海军闹得难以入睡,不得安宁。

不过赵瑜对这一手早有防备,东海军的训练也有这方面的科目,何况有城墙围着本就是最好的防护——就算没有壕河的清化城也是一样——除非交趾人能攀上城头,不然再喧闹也是无用。但为了防止交趾人假戏真做,他还是下令沿着城墙点了一圈火把,在城墙下燃起几十堆火堆,把城上城下照得透亮。又派了四个都轮回巡视,如果真有交趾人夜袭,只要他们阻上片刻,城中援军便能赶来协防。

东海军中日常训练,从起床到整队完毕,不会超过半刻钟。而像现在这样大敌当前的情况,虽不至于和甲而卧——这样根本无法好好休息——但枕戈待旦却是肯定地。如果听到警讯,十息之内便能重新着甲,二十息之后,便能整军出发。这样的速度,除非是敌军已经冲入营中,否则,敌军的奇袭再突然。也能来得及反应。常年经受严格训练,又不必像赵瑜那样要为全军担心。三千东海兵当然是安安心心在营中睡上了一夜好觉。

交趾人虽是做了一夜无用功,不过夜中出来做幌子的,肯定只是些杂军。真正的主力也肯定在大营中安睡,静待天明后的战事。

赵瑜本有着弄些鼓号报复回去的想法,也有过派几都人马出城反击地打算,不过都是想想便作罢了,他在交趾人的后方有一支舰队作为奇兵。用不着再冒险偷袭。

洗漱之后,赵瑜率着亲兵上了城头。城中地鼓号这时响了起来,百十道炊烟在城内冉冉升起,已是开始生火做饭了。而在城外,交趾人也开始准备早餐。一缕缕炊烟密密麻麻地绕着清化城,却有数千股之多。赵瑜看在眼中,笑在心里。从这些炊烟数来,李乾德应该是把被赶出清化城的百姓们都收拢了并养了起来。不然也用不着那么多灶头。

七万多人,加上马匹、战象,每天的消耗的粮草就要上千石。而交趾人过河匆忙,运力大半应耗在了人马上,而用在粮草转运上的船只必然不多——这也是赵瑜把绝大部分船只都撤出南桑河的功劳,要是被交趾人发现河道中有大批的东海战船。肯定要先顾及粮道安全——以赵瑜估计,能有五千石已是多了。

交趾不是大宋,州县中都有常平仓储备,其在南方,唯一地粮囤正在赵瑜手中。只要东海舰队封锁了河道,凭李乾德手中的这点军粮,三天之内,他就要收紧每日的口粮配给,再过数日,他就只能给自己的中军主力供给粮草了。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若是无粮,军心可就要出问题了。

炊烟淡去。日头高起。北门之外的交趾大营中开始擂鼓,很快,其他三门外的偏营也跟着擂鼓。一支支队伍从四座营寨中奔出,数万士卒在营前的空地上列阵。旌旗招展,阵列巍然,一面一丈多宽的黄龙大旗,就在北门主阵后地一座三丈有余的高台上迎风飘扬。

“当真是李乾德!”赵文放下望远镜,惊喜说道。能在大旗上绣着护国黄龙的,在交趾也只有李乾德一人有资格。

“当然!用耳朵听就知道了!”赵瑜冷道。随着北来的和风,一阵阵口号声传来,侧耳细听,却是在呼喊‘万岁’二字——交趾此时脱离中原不过百余年,汉语依然通用,何况汉家文明辐射天下,不论日本、高丽,还是契丹、交趾,呼起万岁来,都是同样的发音。赵瑜、赵文如何听不懂?

这声音开始时甚是轻微,不过,高呼‘万岁’的人很快就多了起来。由百至千,由千而万,人数越来越多,从北门延伸到东门、西门,再转到南门,一时之间,清化城外四面八方都在呼喊同一个字词。

‘万众共一呼’!其声响遏行云,直如天崩地裂一般。大地仿佛都在抖动,城头上地一些碎石扑簌簌的往下掉落。从交趾军阵中腾起的战意,迎面而来,冲得人站不住脚。

“这是在示威啊!”赵瑜冷笑,神色丝毫不为所动。

“这应该也是李乾德在鼓舞士气!”赵文补充道。“前军覆没,主帅被擒,还丢了城池,交趾军这时的士气如果不鼓动一下,接下去的战斗也不好打。”

赵瑜哼了一声,回头看看身边的亲卫。倒有几人脸色发白。他微一皱眉,他的亲卫多是经过杀阵的老卒,他们都被眼前的场面吓到,下面的士兵恐怕也免不了有些慌乱:“所谓有来有往,还是回敬一下好了!……传令下去,让炮队发号炮回应!”

所谓号炮就是只放火药,不放炮弹地空炮。很快,后方地炮垒一连串的惊雷响了起来,刺鼻地硝烟在空气中弥漫,一时之间,炮队放出的号炮,把交趾人的‘万岁’之声全压了下去。这炮声不是给交趾人听的,而是要镇定一下被‘万岁’声震撼得有些浮躁的东海军心。

鼓舞过人心,交趾人的阵势开始变化。几个军阵撤到了大营边,以竖着黄龙大旗的高台为中心,摆起了防御的样子。一支大约三千人的队伍,排众而出,在离北门豁口约一里的地方展开攻击阵形。这只军队衣甲鲜明,阵列整齐,军容军貌与其他交趾军比起来,要强出许多,看起来像是主攻。

不过,这也只是攻城军队的一部分,在这支队伍的两侧,各有两千多士兵,抬着一具具两三丈的长梯,做出要登城的样子。其他三门,总计五六千的交趾军也都摆出了百来具长梯。除此之外,却别无其他攻城器械。不过这也怪不得交趾人技术水平低劣,在这个时代,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没有资格在城市攻防战的技术上,与大宋叫板。何况只有三五日的时间,以交趾工匠的能力,能造出这些登城梯,也算是难为他们了。

在交趾人布阵时,东海军也没闲着。一队队士兵站上城头,守城的兵械也运了上去。除北门,其他三个方向赵瑜各放了四个都,又把绝大部分的油料和柴薪分配给他们,虽然人数不足,但凭着这些守城利器,也足以挡下几次攻势了。

而北门处,虽然已确定是敌军的主攻方向,站上城墙的就只有两百人,隔着北门豁口正好一边一都,但在城内,除去守候在炮垒和胸墙两道防御工事的六百士兵,赵瑜手上的一千预备队却也是配置在北门附近待命。

鼓声隆隆,从城内城外同时响起。在战鼓的催促下,一万多名交趾士兵呐喊着,同时冲向了清化城。上万人的嘶喊声由远及近,声威震撼,比起前面的高呼也不遑多让。

一里的距离转瞬即逝,但面对进入射程的敌军,东海军却没有射箭的打算。数百架云梯靠上了城头,交趾兵们叼着刀剑,举着长枪,蜂拥而上。这时,城头上,一罐罐油料泼在了云梯上,一束束点燃的柴薪顺着云梯滚下了城头,火焰从云梯顶上燃起,顺了向下流淌的油路,转眼就烧了下去。正踩在云梯上的交趾兵,浑身着火,惨叫着落到了地面。几百个火团在地上翻滚嘶吼,很快便化作了一团黑炭。大部分的云梯都守候已久的东海军点着烧起,其余几十架云梯上的交趾兵,虽没有遭遇火攻,却也没能顺利登城,当他们刚刚把头探出城上雉堞,几把长枪便同时搠了过来,枪尖直贯入脑,没有一个得活。

登城攻势不顺,而冲击北门豁口的三千交趾主力也没能讨得了好。就如同昨日来试探攻击的三批人马,刚刚冲过了城墙残骸,又步履艰难的从废墟堆上跋涉而过,却正正面对上六门加装了霰弹的火炮。

火炮轰鸣,硝烟四溢。爆出炮口的无数铅子把靠得稍前的交趾军打得粉身碎骨。如此惨状,所有残余皆转身而逃,却被一批批弩箭留在了城中。转眼之间,三千精卒尽没。

第二十六章 俘王(中)

炮垒之前,碎肉横飞。残缺不全的尸骸,躺了满地。被铅子扯烂的肌肉和骨骼,在地面上铺出一条血腥之路。而胸墙中,弓弦连响,一排排箭雨飞出,箭矢形成的弹幕,横扫逃在最前的交趾兵,拦住了他们的退路。城头上,用油火轻松解决了攻城危机的两百军卒,配合着胸墙后的弩手,好整以暇、居高临下的攒射着掉头逃回的敌军。前后夹击,交趾人虽奋力奔逃,却始终难以逾越城墙一线。

火炮再次轰鸣,硝烟在炮口化作云翳,迸发出的无数铅弹把杀戮散布到敌群中。垮塌下来的三十丈城墙豁口,真正能让人通过的地段,也不过十来丈。几千人蜂拥于此处,脚下又是嶙峋砖石,就算没有外力妨碍,想由此出城也是千难万难,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