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伐-第1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比在广陵更为谦逊,更为‘坦诚’地向朝廷人士予以剖白。

“……燕国边塞之地,鲜卑化外之民。然,正是因为这个缘故,燕国上下无不对天朝倾心仰慕。当今燕王,出则晋人虎贲护侍前后,入则晋人智谋之士参赞国事,举国上下,穿着以汉服为时尚,行止言语用汉礼分尊卑。燕王与辅国将军常言道:燕国愿永为晋人!永为晋臣!”

皇甫真侃侃而谈,安西将军谢尚、吏部郎侍中王荟、散骑常侍孙绰等人一愣一愣,抓耳挠腮,喜不自胜。

“永为晋人!永为晋臣!”一旁的王羲之喃喃念叨,心事如潮。

他没有想到,回到建康短短半个月,殷浩硬是弥合了与邺城在敬献传国玉玺一事上的分歧,顺利达成了归降条款,而且把并州归降一事也订定下来。北方归晋、天下一统,就这么轻易完成了。事情顺利的让王羲之恍然若梦。不过,无论如何,这是好事不是?

心潮翻涌间,王羲之倏地抓起一支狼毫,一挽袍袖,在铺展开得宣纸上奋笔疾书,顷刻间,“永为晋人永为晋臣”八个龙飞凤舞的行草大字跃然纸上。

“好字!好字!”王洽双目一亮,失声赞叹,他已看出,王羲之的书法脱胎换骨似乎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王洽的声音将周围诸人吸引过来。这些人没有一个是不通风雅之辈,一见到王羲之新创的行草字体,一双双眼睛登时精光闪亮。

“好啊!果然不错——”

众口赞誉声中,皇甫真竖掌一揖,微笑着对王羲之说道:“逸君贤弟,可否将这幅字赠予为兄,为兄打算进献给燕王,作为燕国传世之宝珍藏,以流芳万年。”

“这个只怕有些不妥……”

王羲之婉转拒绝,脸色为难地解释道:“羲之眼下在邺城担任职司,邺城、燕国虽然同为朝廷臣民,毕竟分属两方,是以,羲之不能随意馈赠燕王礼物。而且,羲之动笔之初,已决定将此字送于石云重。请楚季兄见谅——”

吏部郎侍中王荟插言道:“从兄说得有理,皇甫大人还请见谅。要不请我三兄专为燕王写一幅吧,三兄自小和从兄一道学书,书法造诣江东士人皆知……”

“如此甚好。请敬和兄不吝赐赠墨宝。”皇甫真喜不自胜,又是拱手又是作揖,恳请王洽赠字,局面上的一点点尴尬就此消散无踪。

王氏后宅,秦淮河畔,大体上是宾主尽欢,融融洽洽,其中只有一处稍稍有些不适。在临水的假山基座上,邺城特使刘群愁眉苦脸,和一个三十许的面相朴实的武将相对而坐。武将一身轻甲,兜鍪没有佩戴而是抱在胸前,以至于寸许长的短发毫无遮掩地崭露出来,看起来像是刚刚还俗的僧人,颇为怪异。

事实上这个武将确是刚刚还俗的僧人。武将姓祖名道重,乃是祖狄祖士稚的幼子,也是祖狄、祖约这一系唯一的后裔。

祖狄死后,麾下人马由其嫡亲弟弟祖约统带。祖约没有兄长祖狄的本事,抵挡不住石勒的进攻,遂从河南退回到淮河一线。苏峻乱起,祖约为之相应,后来苏峻兵败,祖约不容于大晋,便转身投奔石勒。石勒听从了部下的进谏,不愿留下后患,遂设计将祖约亲信部将子弟一网成擒,其中包括十岁的祖道重。就在石勒下令诛杀祖约满门之时,一个受过祖狄恩惠的羯人冒险藏起祖道重,将他扮作小沙弥安置在邺城外的寺庙里。杀胡令起,北方各地失去了官府约束,祖道重逃出寺庙,历经千辛万苦潜回江东,还俗恢复祖家姓氏,大晋朝廷感怀祖狄忠义,赐封祖道重为平义将军,率一部人马屯驻淮阴,受扬州刺史殷浩节制。

祖狄、刘琨不仅并称大晋双杰,还是极好的朋友,闻鸡起舞说的就是两人相交时的故事。作为大晋双杰的后人,刘群和祖道重可谓世交,虽然以前从未谋面,然而经人一介绍,两人即刻躲开众人,凑在一起说话叙旧。

忆了一阵心酸往事,再看看秦淮河畔嬉闹安逸的一众名流,刘群忍不住唏嘘不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为兄终于懂了。道重贤弟,你回江东也有一两年了,可还习惯?呵呵,为兄问的多余,只怕贤弟早已习惯这儿的生活,再不愿回北方受苦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公度兄,此言出于何典?”祖道重脸现困惑之色,却没有回答刘群的问题。

刘群道:“此乃孟还真家书所载。石云重说,孟还真家祖乃是孔仲尼一系儒家子弟,所遗之书于经世务实颇有益处,是以定为中原学子必修之课。”

“经世务实?”祖道重蹙眉琢磨了一阵,缓缓说道:“道重不知事情是否如此。不过,中原百废待兴,确实需要经世务实之士。”

刘群笑了笑。“道重贤弟放心,石云重确是经世务实之士,这一点,为兄知之甚清。”

“这就好。小弟驻守淮阴,与徐州毗邻,以后去邺城拜访兄长倒甚是方便。”祖道重点了点头,转口问道:“对了,公度兄长何时启程回返邺城?”

刘群答道:“若是不出意外,七月末朝廷会遣宣诏使北上宣读赐封诏书。为兄到时会随宣诏使一道回返邺城。”

第十三章 邺城的框架

在皇甫真若有若无的提醒下,殷浩和大晋理政的司马昱准备下一局大棋。这局棋以智慧为基石,靠制衡予以维系,乃是真正的以巧破力,若是能够完成,必将是名垂千古的典范。

这局棋重点围剿的是荆州的桓温和邺城的麻秋、石青两大势力。布局之人是代表大晋朝廷的司马昱、殷浩。燕国慕容氏、并州张平,西凉张氏是用来对付荆州、邺城的三枚棋子,荆州、邺城也是受他们摆布、彼此相互制约的两枚棋子。

这个棋局的布局思路非常细密,不仅有从外围入手制衡荆州、邺城的大略,还有挑动益州刺史周抚、梁州刺史司马勋从内钳制桓温,利用荀蕤、郗愔等北上之士辅助麻秋抗衡石青,以分裂邺城势力,督促西凉张重华向关中渗透,鼓励并州刺史张平与燕国保持距离等等诸般具体动作。

这是一局宏大而又细密的大棋。为了下好这局棋,朝廷很痛快地赐封麻秋为“民王”,张平为并州牧,传国玉玺尚未敬献到建康,大晋朝廷申责桓温的诏书已经通过快船送到江陵去了,大晋天子诏谕,命令桓温以天下一统的大事为重,答应邺城的要求,把降将乐弘、上官恩送交北方。

这道诏谕由司马昱精心构思,诏谕要求桓温答应邺城的要求,但对邺城的要求说得却极是含糊,除了点明归还降将这一点,对于汉江北边的新野、邓州、樊城三城的归属和荆州军退回汉江以南、不得无故进入江北的要求提都未提。

荆州军退到汉江以南,邺城人马进驻樊城,两军隔江对峙,那就很难发生冲突。为了让两军保持近距离接触,司马昱可谓用心良苦。但是,他的这些手段在桓温面前不顶用,桓温在建康呆了三十多年,建康人士的心理和处世之道被他摸得通透。接到诏谕后,他一眼看出司马昱有用荆州军压制邺城的用意,既然如此,他干脆连降将乐弘、上官恩也不交了,并做好了建康、邺城、江陵三方相互扯皮的准备。

石青是通过历史了解的建康人士。认识的没有桓温那般真切、敏锐,仿佛中间有些距离,这种距离让他像个旁观者,有时看得比桓温更全面,更透彻。所以,建康方面的消息传入耳中之后,他只随便咀嚼了一下,便将其抛在脑后。

对于整日蒙头做梦的人来说,美梦做得再怎么好,也没有实现美梦的勇气、力量和经验。这样的人永远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威胁。邺城不需要为之操心忧虑,有那功夫不如踏踏实实做点实事。

五月底到八月初,将近三个月的时间,石青老老实实待在建立各种施政官署,邺城连窝都没挪过。

历史上,三省六部制是使用时间最长,最为成熟得施政结构。自隋开始,“三省六部制”中的六部便非常稳定,很少出现变动,一直被沿袭,三省在发展的过程中却有不少争议,行政权经常在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间换来换去,元、明、清甚至是采用一省六部制。鉴于已知的经验教训,石青对三省六部的职能做了些改动,以此为框架构建邺城权利机构。

当然,这种机构不能明目张胆地宣之于口,只能用另外的名称代替。邺城的权利架构因此有些不伦不类,其中分别叫做:

政务部(尚书省),政务院主管、副主管(宰相、副宰相)执掌下辖行政事政。

秘书监(中书省),秘书监主管、副主管(中书令、中书侍郎)起草王谕诏令。

监察部(门下省),监察院主管、副主管(左、右谏议大夫)负责审核监督政务部、秘书监。

政务部下设六曹,分别为:

功曹(吏部),掌管官吏升迁罢免。

仓曹(户部),负责邺城财政征收及支用。

工曹(工部),负责组织重大工程、大规模的开发生产以及技艺的创新和推广。

户曹(拟议中的‘民部’),下设五斗米互助社、义仓等,专事赈济灾民,安置流民。

刑曹(刑部),制定刑律,主管诉讼,维持民生治安。

学曹(吏礼部),负责推行官学,普及教育,对胡人进行汉化,选拔人才,春秋祭祀。

以上就是经过石青修补完善后的“三省六部制”。没有明示的“三省六部”归民王麻秋下辖,对民王府负责。需要说明的是,石青把军事从“三省六部”之中独立出来了。

乱世之中,唯有刀枪才是最有力、最直接的力量。他必须把兵权牢牢控制在手,任何人都不能与之分享,邺城下辖的所有军队将由征北大将军府统带。为了方便管理,石青在邺城建了一个“征北大将军邺城行营”,行营设装备制造司、辎用供给司、青壮征募司、组织人事司四个掾属部门,以便从三省六部获得行政、后勤资源。

历史证明,军队独立于行政之外是种很糟糕的体制,后患无穷,不可为长久之计。石青明白这一点,只是为目前形势所迫,他只能如此办理,只有等时机成熟之时,冀州征北大将军府和邺城邺城行营才会撤消,与中枢机构合并。

与麻秋的封号相对应,邺城下辖的所有军队将统称为“民军”。随着襄国三月一期的整编进度的推进,“民军”将会是一支由征北大将军府直接下辖的人马,再没有私兵的存在。

征北大将军府对将领的任命权一直向下延伸到营校尉一级,营也是民军最基本的独立作战单位,人数编制最少八百人,最多三千人。

两个或两个以上、六个或六个以下的营合起来可成一军,一军之首为正将,直接下辖人马不能超过一万五千人。八千人以上的军必须设一员副将,一万二千人以上的军必须设置两员副将。邺城辖下十州的州将军如徐州将军周成、兖州将军贾坚等都是正将。只是边州的人马配置的多些,设的有副将,内地州的人马较少,就有正将直接统带各营校尉。

遇到战事或者特殊情况下,两个军或者三个军人马需要联合行动之时,应该有一位都督统一指挥。只是都督是临时职务,战事结束,便告解职。

以上便是目前民军高级将领的分级体系。

营校尉以下采用的是汉时二五进制的兵员编制,五人为伍,十人为什……以此类推。

营校尉以上只有统带偏师的副将和统带一军的正将两级,非常的简明。不过,为了给予部下将领晋升机会,石青把正将细分为六级。从最低的一级开始,按照军功考绩等向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六级一级级攀升,越到后面,升级需要的功绩越多,晋升便越难。

用了半个月的时间,“三省六部”、征北大将军邺城行营的框架在邺城搭建出来。框架很容易就搭建出来了,“三省六部”主管、邺城行营各司主事、十州将军、刺史、各郡郡守人选等人事任用却令石青非常头痛,奖功罚过,拔擢人才,剔除昏庸之士等等只是基本考量。在这些基础上,他必须考虑哪些人更可靠,哪些人暂时动不得,哪些人必须分拆开……。在这种特殊时期,在这种恩主私军盛行的年代,有些东西他不能明示出来,不能公开制度,只能依靠手段悄悄地进行改变。否则的话,即便不是众叛亲离,也会有不稳定的变故出现。

维稳啊!一定要维稳——

石青一边苦涩地念叨,一边煞费心思,整整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才和麻秋、郎辏У热讼嗌套虐迅鞑克局饕倮羧搜∏枚ㄏ吕础

各部司官将领的任命需得民王麻秋宣布,麻秋宣告的任命只有等大晋赐封的民王封号下来了才有法理意义。因此,人选敲定之后,邺城的“三省六部”尚不能马上成立,只能依循前例暂且维持。

大多部司之政务可以从容图之,有一些部司事宜却耽搁不得。户曹(民部)辖下五斗米互助社的铺展、掳掠的幽州南部民户的安置,工曹(工部)下辖技艺创新推广司的创新立项、推广项目立项以及学曹(礼部)在中原诸州宣扬汉家礼仪、推广官学教育、对胡人汉化等等诸般事项皆是石青日程中的优先项。

没有任何宣扬声张,祖胤、孟还真、郎肃、郗愔四个内定的学曹司官悄悄就任了,祖胤是学曹掌总的主事,孟还真是负责推广官学的从事,郎肃是负责胡人汉化的从事,郗愔是负责宣扬汉家礼仪的从事。

与此同时,工曹(工部)主事和技艺创新推广司也悄悄地开始运转。秋天来了,眼见天气一天冷是一天,内定的工曹主事王羲之还未回转邺城,功曹下辖技艺创新推广司的从事诸葛裕就忙碌起来了。他一边组织人手在莱芜大规模挖掘石炭,冶炼钢铁,一边在青兖征募熟练的泥瓦工匠,去冀州北部推广火炕技术,另外还承担起投石车的研制。

不同的历史阶段,投石车的叫法不一。历史上所谓的石炮、霹雳炮、抛车,说得都是投石车。中国象棋中的炮指得也是投石车。在冷兵器时代,投石车是真正的攻守利器,然而,自春秋出现以来,直到宋时投石车才得到大规模的运用。究其原因,主要是投石车不易生产、不易操作、笨重不易携带等三个方面。种种弊端让投石车的发展经常出现中断,到五胡乱华这等历史倒退时期,中原工匠只从传说里知道些投石车的大致轮廓,至于制作工艺却是半点不知。是以,石青想得到投石车,必须聚集熟练工匠如创新般研究制作工艺。

悄悄铺展开得几件事都比较急切,需要指出的是,其中有一件事不仅急迫而且带有凶险,这件事就是对关中胡人的汉化。

八月初六。石青传令驻守在冀州北部与幽州燕军对峙的各路都督,准备接收经过襄国整编新军,与此同时,原有人马需要重新到襄国整编并注册登计。

这一次接受整编的人马总计有五万余,规模极为庞大。石青勒令各部都督,必须在八月底完成换防,九月初十前,需要整编人马必须抵达襄国训练营。传令信使离开之后,石青招来何三娃,让他亲自走一趟襄国,暗地交代孙威,十月中旬,襄国整编队伍的野外行军操练将在司、豫两州进行,其间可能会有实战演练,请他做好各项准备。

石青和王猛有过默契,冬季农闲是迁移关中胡人的最好时机,在襄国接受整编的五万人马和关中魏统、诸葛攸枕戈以待的三万人马将是这一进程顺利实施的最有力保证。

万一开头难,这次迁移人数大约有十余出头。只要开始强行将其分散开,十余万人洒在司州、豫州广褒的大地上,连朵浪花都浮不起来。有了这个基础,垒屋定居、屯耕赋税、登记造册等等日后豫州刺史杨群的管理和礼部进行的汉化将会省力的多。

为长远计,石青把胡人汉化一事视为重中之重,看得比麻秋封王还要重要。他一早就打定注意,一俟麻秋封王、自己成婚的大典结束,便即刻挥兵南下,亲自坐镇司、豫,耗上一个冬天把胡人迁移一事办下来。

“石帅!徐州来报,前日大晋宣诏使仪仗过了淮河,以日行五十里的速度北上,刘大人、王大人、郗大人都有随行。”一名亲卫进来禀报大晋宣诏使的最新行程消息。

“哦,这么快!”石青从琐事中回过神来,眼珠一转,兴奋地说道:“来人!快马去冀州传令……哦,不!不是传令,是去请祖凤将军尽快来邺城……”

“完婚”二字在喉咙里一打转,又被石青咽了下去。

第十四章 齐人之福

“应天顺时,受兹明命,皇帝诏曰:谯郡麻秋,齐大夫麻婴二十八代苗裔也。勇武果毅,忠贞精白。时匈奴猖獗,羯胡祸起,中原沉沦,社稷蒙尘。秋有不忍,立志驱除鞑虏,继而潜入羯胡之中,披肝沥胆,坚韧磨砺,每遇战阵,必迎忍而上。凡三十年,除征西都督,成有为之士。秋不忘汉身,心属大晋,渴欲恢复中原衣裳,适逢石酋亡故,石氏子自相征伐……”

大晋永和七年,八月二十二。

琨华殿前,炉、鼎、龟、鹤,吐出缕缕香烟;金钟、玉磬,琤琤琮琮,清脆悦耳。高高的丹樨之上,大晋宣诏使侍中纪据手捧皇诏,声音抑扬顿挫,正在朗声诵读“忠贞之士”麻秋的“显贵身世”;丹樨之下,麻秋垂首倾听,神色颇为谦恭。一干邺城文臣由刘征、申钟领衔立于大殿左侧。一干武将由石青领衔立于大殿右侧。

站在右侧武将队列中里的荀羡对邺城人士杜撰出来的麻秋身世没有半点兴趣,心神恍惚之际,他隐隐感觉到不妥。不妥的原因来源于他将要接受的新职务——征北大将军邺城行营丁壮征募司主事。

按照邺城新颁布的品秩制度,行营各司主事的品秩和军中副将相当,与原来就任的亲卫步兵营校尉相比,担任青壮征募司主事算是拔擢,但是荀羡对这种拔擢非常不满。朝廷正在限令邺城裁撤人马,中原战事越来越少,哪里需要征募青壮?这种情况下,征募青壮司铁定是个闲散的养老所在,可怜他尚未满二十八岁,哪里就需要养老了?养老不养老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因此丧失了领兵权。

荀羡和兄长荀蕤一直认为,他们这伙人包括戴施在内,最好的局面是荀羡、戴施领兵,郗愔、王羲之在邺城朝堂辅助麻秋,郗超贴身监视石青,郗昙、谢石、荀蕤三人担任刺史郡守之类的地方官吏。如此地方、朝堂、军中三方相互呼应,很容易聚拢出一股势力。然而,荀羡不知道石青是有意还是无意,竟将自己调出兵营,将谢石、荀蕤、郗昙等尽皆调进了邺城。此举若是无意还好,日后可以慢慢周转,若是有意……想到这种可能,荀羡就不寒而栗,石青的狠辣他很清楚,对方若是摸清了自己一伙人的意图,后果可就太可怕了。

“……兹,钦命麻秋为民王,暂代天子牧守青、兖、司、豫……”

纪据的声音如风拂耳,没在荀羡心中留下半点痕迹。“不行!必须通知郗超,让他尽快摸清石青的想法。”

荀羡正暗暗决定的时候,琨华殿里哗地一片乱响,嬉闹声、恭贺声不绝于耳。原来纪据把诏书宣读完了。麻秋正在遥拜,谢天子之恩,其他人则一蜂窝地向麻秋道贺。

犹豫了一下,荀羡迈开步准备向麻秋道贺。就在这时,静鞭一响,负责礼仪的宫人扬声唱到:肃静——请民王沐浴更衣,上座受百官朝贺——

琨华殿倏地一静,麻秋哈哈大笑,数十名早已准备多时的宫女端着盛放王冠、玉带、王袍等物的玉盘,一拥而上,拥簇着麻秋去了偏殿。

荀羡见状,缩回迈出的脚步,退进武将队列。

不一会儿,麻秋更衣完毕,头戴王冠,身着蟒袍,腰缠玉带,满面红光地在宫人服侍下到丹樨王座上坐定,祖胤越众而出,唱礼道:“民王麾下诸臣公,行两跪六拜礼——”

大殿两侧文武将官齐齐跨出三步,在殿中站定。祖胤站在前首中央,一边唱礼“跪——”一边示范着先自跪下,后面人等有样学样,呼喇喇跪倒一大片。

“一拜——”祖胤双臂抬起,双手贴额,手捧额头般极其庄重地向下扣去。

“二拜——”

……。

两跪六拜礼罢,麻秋大笑道:“哈哈哈——好啊!诸卿免礼。”

众人依言退回原位,麻秋扬声道:“诸卿,日月更替,推陈出新。石赵、冉魏已成往昔,当前天下一统,民心尽归江东朝廷。望诸卿抛弃昔日恩怨,与寡人同心与共,辅助朝廷中兴繁荣……秘书监,代寡人宣读诸卿之职。”

一回到邺城便被任命为秘书监主管的刘群恭敬地应了声是,随即手捧民王谕告,来到丹樨下首,面对文武将官宣读道:“上承圣德,民王诏曰:北地沧凉,百废待兴,才俊义士,焉能旁顾。为社稷故,为黎民故,本王选贤拔能,以为任用。具体如下:政务院主管刘征,副主管刘启、郎辏В幻厥榧嘀鞴芰跞海敝鞴苷陨兀患嗖煸褐鞴堋晨诟苯罡鹩稹幽诳じ苯恒健澈?じ苯罾涎艨じ苯欧病

大殿里唯有刘群的宣读声琅琅回响,其他文武将官静谧无声,只竖起耳朵注意倾听自己的和亲朋的职位安排。随着宣读的职位越来越多,荀羡眉头皱的越来越紧。不好的预感似乎由此得到了证实,魏憬、李历、张凡这等不显眼之人如今和他平起平坐,而且手中握着实打实的兵权。反观随自己北上的一群人士,除了远在蠡县的戴施得到了一个校尉实职,其他的不是依附征北大将军府,就是负责礼仪、生产之类的职司。这等职务在图穷匕见之时可是毫无助益的。

荀羡的心不由得慢慢沉了下去……。

“令则。想什么呢?这般出神。”

石青的声音突然在耳边响起。荀羡愕然一惊,抬眼看去,只见大殿里人影散乱,文武百官闹哄哄地正向外走去,原来他出神时间过久,不知什么时候朝会已经结束了。

“哦?这个……属下想到未来职司,不知如何着手,是以……”

窒了一窒,荀羡的回话很快顺畅起来:“石帅,属下以前没做过这等职司,只怕有负所托。其实,属下粗人一个,还是回军中舒坦。”

“呵呵,江东四大名士之一的荀驸马若是粗人,世间只怕没人敢妄言风雅了。”石青避重就轻地戏谑了一句,忽儿话题一转,问道:“令则。你和令兄如今皆在邺城任职,不知贤昆仲是否有携家北上的打算?”

听闻此言,荀羡刚刚舒缓过来的心境猛然一紧,先前的疑惑像是找到了由头:石青不信任江东人士,除非江东人士把家眷迁移到北方。石青的问话用意很明显,就是在让他做出抉择。这种抉择没有含糊的余地,必须用迁移家门的行动来证明。

是迁移家门以获得石青信任还是听任北上王化的意图流产呢?尽管荀羡也是机敏智谋之士,这时也不免踌躇起来,不知如何回答。

“大将军!燕王慕容俊遣使来邺,恭贺民王受封及大将军新婚之喜。民王命属下前去安置接待,大将军有什么吩咐吗?”学曹从事郎肃过来向石青禀事,间接为荀羡解了围。

“燕王真有心呢,郎大人按照民王吩咐,以礼相待就可,若有什么,石某会通知郎大人的。”

石青撇下荀羡,和郎肃谈谈说说出了大殿。来到殿外,他扬声唤来在外等候的何三娃,问道:“北边可有消息传来?”

何三娃禀道:“禀大将军,襄国、冀州刚刚传来消息。襄国孙都督来报,整编已毕的四万人马分作三路,二十一日凌晨动身北上,分别赶往中山郡、鲁口郡、渤海郡三地。冀州丁司马传来消息,他于二十日率五千精骑赶往安国,将会密切注意幽州军的动向。”

“嗯。这就好,本将军可不想在新婚之夜收到燕军奇袭冀州的大礼。”石青若有所思地一笑。

拟议中的封王大典从八月二十二开始,到九月初八结束,整整有半个月时间。在这半个月里,邺城七门不禁,皇城大开,供四周民众自由往来观赏。当然,这半个月时间不是连轴转地进行庆贺赐宴这等事,其中只头三天的日程安排的比较有意义,比如受封、赐宴、拜祖、祭天等等都是在这头三天完成,以后的时间虽然还是在大典期,活动的重心已经转移到各部司官署人事职能的充实上去了。其中还有一个插曲是,石青娶亲。

八月二十六日是申钟、刘征、刘启几位老人亲自占卜的适宜嫁娶的黄道吉日。这一天石青同时迎娶两位夫人,大夫人是民王之女、郡主麻姑;二夫人是忠烈之后祖氏之女祖凤。

征北大将军邺城行营设在李农曾经居住过的原大司空官邸。官邸按照石青的意思重新规划过,一道围墙隔出了一个小小的院落作为石青和两位夫人居住的后宅。前院是行营四司和石青办公之地,占了官邸面积十成中的七八成。

尽管石青希望婚事从简,可到了如今这个地位,有些东西已经不是他能随意决定的了。二十六日这天,喜乐连天响,宾客如云来,青兖新义军旧部,关中东来人士,襄国、鲁口归降之众,邺城本地头面人物,司、豫等地相应的豪杰,一拨拨,一群群蜂拥而来。邺城行营前院开了两三百桌流水宴席,犹自不够用,回廊下、花径间、林荫下到处站满了等待下一波入席的来宾。

石青不敢怠慢任何一路来宾,从辰时起就端着酒壶酒盏四处周旋,遇上乡老郡望、德高望重便敬上两杯,遇上老部下对饮两杯,遇上新附之士则是慰勉一番,忙的他四脚朝天,口干舌燥,即便花车载了新娘进门,他也没和送亲之人多做应酬。

天黑下来后,几百盏灯笼燃起,映的邺城行营亮如白昼。这时候已没有新的宾客到来,但行营前院依旧觥筹交错,喧闹连天,至少还有七八百人滞留。石青浑身酸软,感觉这一天比上阵厮杀还要难受,留意到剩下的来宾大多是比较熟的面孔,便告了声罪,转回后院。

石青不愿意因为有两个夫人的缘故就把自己的家分成两个小家,所以,后宅没有再进行分隔,而是一个整体的院落。正堂与院门相对,麻姑、祖凤的居处则分布在正堂和院门两侧,两人对门而居,中间只隔了一块花圃。

后宅里灯火通明,用作装饰的彩绸锦缎在灯光下熠熠生辉,十几个侍女来回奔走,不知在忙些什么,看见石青进来,一起屈身行礼,莺莺燕燕地叫道:“将军回来了……。”石青眉头一皱,为难地向两边望了望,踌躇了一会儿,这才举步向麻姑的居所走去。

麻姑住的是栋连轩带厢的套间。石青进了轩室,没见到麻姑,便踱进里间厢房。进了厢房一看,但见麻姑独自一人安安静静地坐在妆台前,听到动静却没有回身。

“麻姑。”石青唤了一声,走到麻姑身后站定,双手抚住她的双肩。

“石青。”麻姑温柔地唤了一声,缓缓转过身来。带她转过身后,石青霍然发现,麻姑俏脸粉红,似乎有说不出地害羞和欢喜。

“咦。麻姑,你怎么啦?”石青惊讶不已。虽然刚刚举行婚礼,可是两人早有了夫妻之实,其间有几次欢愉到极处,两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