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伐-第1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技艺创新推广一事可能很多人不明白其意义所在。石某试举两例诸君就会明白。当年石赵崩乱,二十余万南下流民困于泰山左近,时值严冬即将到来,这些流民眼看就要被冻死,石某想起听人说过的火炕一法,遂在青兖大力建筑火炕,但若炕下余烬尚存,人在其上便不知酷寒,二十余万流民由此熬过严冬。另外一例就是骑士马镫,马镫是很简单的东西,可是骑士一旦配备马镫,战力却得以成倍提升。这些就是技艺创新的好处。在新成立的掾属中,石某希望工部能够组织能工巧匠,专门成立一技艺创新推广司。创造出有益的新技能新技艺,并在中原普及推广……。”

第八章 慕容霸的成长

五月二十二,率军驻守代北、窥视并州的慕容霸匆匆赶回蓟城。石青在邺城心无旁骛地建制布政之时,幽州蓟城所有的话题和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慕容霸此行就是为了石青。燕王慕容俊传诏命其回朝商议攻略邺城大事。

进了蓟城,慕容霸过家不入径直赶往辅国将军府,到了辅国将军府一打听,慕容恪不在家,府上人说是在燕王府议事。慕容霸闻讯,当下一扭头就拐往燕王府。

随同燕王诏令一起传到代北的还有慕容恪写给慕容霸的一封亲笔书信,慕容恪在信里将三月中旬发生的战事前后因果以及过程一一详细说明,最后向慕容霸问计:该当如何应对石青?

看罢书信,慕容霸得知慕容恪奇袭无功,最后反被石青逼得议和退兵之后,吃惊之余,还有几分窃喜。

慕容霸时年仅二十六岁,却有十二年的军旅生涯。这十二年是燕国最辉煌的时期,降服高句丽,收降宇文鲜卑,灭亡扶余、新罗,南下中原占据幽州,当真是武功赫赫。同时,这十二年还是慕容霸声名鹊起之时。燕军每一场重要战事都有参与、而且经常被任命为前部先锋的慕容霸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两三年间便成了燕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少年英雄。

虽然早早便功成名就,心高气傲的慕容霸内心还是有些遗憾。因为他的声名与兄长慕容恪相比实在算不得什么。慕容恪在燕国的分量太重了,即便足够内敛,也从未有一个燕国人会看轻他三分。这样的荣耀正是慕容霸梦寐以求的。事实上,慕容恪对自己的兄弟极为推崇,多次说慕容霸之才远甚于自己。然而,慕容霸明白,若没有合适展现自己全部才能的机会,这一生只能是慕容恪这个统帅下的得力先锋,获得的荣耀永远不可能超越兄长。

所谓合适的机会就是慕容恪遭遇强敌并且受挫,最终由他慕容霸出马击败这个强敌。只有这样才能彰显他慕容霸的本事不在兄长之下。然而,这样的机会太少了。

慕容霸以前不相信能遇上这种机会,这世间怎会有让兄长受挫的强敌呢?谁知道天可怜见,中原横空杀出一个石青,竟然让兄长在稳占先手的情况下以和局结束。这样的话,只要他慕容霸能击败石青,其手段与兄长孰高孰低自然一清二楚。

怀着极其复杂的振奋心情,慕容霸回到蓟城。

“四哥!四哥——怎么会这样?那个石青有何本事,竟逼得四哥无功而返?”慕容霸大步迈入燕王府,人未到,声音已传进慕容俊的书房。

书房里有五人,除燕王慕容俊、辅国将军慕容恪外,还有辅弼将军慕容评、辅义将军阳鹜、典史令皇甫真。五个人似乎正在为什么事懊恼,尽皆沉默不语,使得气氛显得很沉闷。听到声音,慕容恪勉强笑了一下,向慕容俊说道:“王兄。五弟回来了。”

慕容俊僵硬的脸色缓和了一些,点点头道:“五弟才略出类拔萃,待会看他怎么说。”

“四哥,四哥——”叫嚷声中,慕容霸健步跨进书房,眼光在书房里一扫,立即聚焦在慕容恪身上。

“四哥,你这次想差了。对石青这样的对手,不该用奇兵突袭,而应以堂堂正正之师向南直推,方才管用。”慕容霸对其他人熟视无睹,疾步趋到慕容恪面前,一开口就直指慕容恪军略失误。

慕容恪不以为意,反而亲热地抓住慕容霸双臂自责道:“五弟说得是,为兄当时有些侥幸,捣蒜营造出危机局面,一举破了石青,哪知行事不顺,最后反被石青抓住破绽,以至于无功而返。唉,细究起来还是因为大意,为兄若是谨慎一些,多多筹集兵马粮草,再以泰山压顶之势从中山向南推进,以石青未曾稳固的势力,必定难以正面对敌。”

慕容恪、慕容霸都是军略大家,一谈起兵事便滔滔不绝,极是投契。书房内其他人还不在意,慕容俊却有些不乐意,怨艾地扫了慕容灞一眼,随后轻咳一声。

慕容霸眼中向来只有统帅兄长慕容恪,没有燕王兄长慕容俊,听到轻咳恍若未闻,犹自拉着慕容恪絮叨着战事不妥之处。慕容恪不同,听到轻咳之声他立即意识到慕容霸的失礼,当下一推慕容霸道:“五弟。日后时间还长,我等可慢慢探讨其中差漏,你且先见过王兄和叔父等。”

“也好。晚上兄弟去四哥家说话。我们慢慢再聊。”慕容霸先回了慕容恪一句,这才转向慕容俊道:“小弟奉诏而回,见过王兄。王兄一向可好?”

“嗯。本王很好,只数月不见,五弟看起来清减不少,远戍代北着实辛苦了。”慕容俊微笑着温言慰勉。

慕容霸并不喜欢和仁德的慕容俊多应酬,支吾了一声便转头招呼慕容评、阳鹜、皇甫真三人。

慕容俊一笑,待慕容霸和众人都见过礼,若无其事地说道:“五弟。代北情形如何?可有南下并州之机?”

“南下并州?此事说易也易,说难亦难。”

慕容霸先定下基调,随即狼视鹰顾,在书房内豪迈踱步,傲然说道:“并州刺史张平虽久经军旅,不过是中上之资,不能和石青相提并论,另外,并州郡守兵仅四五万人马,分散驻防与并州南、北、西、东四个方向。以此推算,攻略并州并不很难。然而,并州亦有其倚仗之处,一者并州胡汉杂居,民风剽悍,我军南下遇到的抵抗必将十分强烈;二者是并州四面群山拱卫,地势险要,特别是与我燕军接壤之地,东有太行阻隔,北有五台绝岭、雁门险隘。若强行攻打,需做好长期作战和大量伤损的打算。当然,并州虽有倚仗,但是王兄若下定决心攻打,小弟有九成把握用半年时间抚平并州。”

慕容霸说罢,慕容俊和慕容恪相视一眼,慕容恪摇了摇头,慕容俊叹了一声。“半年?时间太长了……”

“王兄!四哥。小弟以为,与攻略中原相比,用半年时间拿下并州非常必要。”

慕容霸眼中精光一闪,霍然转身,冲慕容俊一揖手,截然说道:“石青已然降晋,有大晋朝廷依托,短时间内我军不宜与之正面冲突,该当布局落子,以待时机。并州地势高峻,易守难攻,而且突入中原腹地。一旦拿下并州,我军可西进关中、南下司州,也可东出太行,能从三个方向给予邺城施加压力。一俟机会到来,我军主力从幽州正面南下,另遣一路人马在并州与之呼应,以正合,以奇胜。石青必定顾此失彼,首尾难顾。如此一战而决!”

激昂的声音嘎然而止,慕容霸顿了一顿,随后缓慢而又坚定地说道:“王兄!四哥。自收到诏命以后,小弟日思夜想,已然想的明白。欲破石青,必先破并州。并州实乃刺向中原腹心的利刃,实乃石青的致命要害,请王兄允许小弟率兵南下取之。”

慕容俊没有作答,只看了眼慕容恪。

慕容恪开口说道:“五弟想得和为兄半个月前的想法不谋而合,只是眼下事情又出了些新的变化。”

“哦!什么变化?”

“五弟有所不知,月初司州传回一份探报。探报说,四月底,就在我军和石青议和之际,豫州牧张遇联手并州郡守兵、氐人蒲健部突袭司州和枋头。唉——石青的运气当真不错,这份探报若是早来几日,为兄绝对不会撤兵,就算议和已成,也要借故和石青再战一场。谁知这份探报偏偏在为兄回军之后才到,使得我等失去了一个破敌良机。”

“竟有这等事!”慕容霸大感诧异,旋即追问道:“那……石青和张遇战况如何,若是胜负未分,我军当即刻出兵予以牵制才对?”

“为兄确有这个意思,接到探报后,一边派人急速南下打探究竟,一边整顿兵马打算再次南下。哎——可惜的是,天不遂人愿,探报今日传回消息,言道上月底张遇便已大败,甚至连豫州都丢了。”说起这些烦心事,慕容恪无奈地长叹一声。

“这这……”听到这个消息,慕容霸啼笑皆非,不知说什么好。讷讷了一阵,他回过神来,问道:“张遇败了就败了呗,与我燕国何干?我等只管想办法拿下并州才是。”

“是这样的。”

慕容恪详细解说道:“张遇大败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大意,豫州军突袭枋头之后,有些大意,被突然杀出的石青关中军奇袭了官渡浮桥,断了回防豫州的归路。虽然丢了豫州,豫州军主力却没受到大的损伤,其中一部随张遇退进了并州。张遇、张平同属南和张氏,此时患难与共,联手对外,我军攻略并州必会艰难许多。”

“咦——”慕容霸不由得蹙起了眉头。并州易守难攻,处处险隘,但若守军增加一分力量,攻击一方往往要多付出四五分力气。

“王兄之所以不愿攻略并州,除了并州兵马有所增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五弟天纵英才,雄武不凡,然而平日过于注重军略,对于政略留心不够。不能轻易攻伐并州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有关合纵连横的……”

慕容恪话语淳淳,点拨着说道:“并州是南和张氏的天下,南和张氏和石青结缘甚深,然则张举是被燕国处死的,论起来张氏与我燕国仇怨更深。这样的话,我军攻略并州若不能迅速拿下,被逼无奈之下,张平很可能会投降石青。依照石青的性子,他不会在意私怨,必定会出兵救援。如此,我军不仅不能攻克并州,相反等于把并州推进石青怀抱。此举诚为不智。”

慕容霸闻言,霎那间满头大汗,如梦初醒。这一刻他对慕容恪佩服的五体投地,再没有半点争竞之心。过了一阵,他收束心情,诚恳地问道:“四哥。以此说来,该当如何方为上策?”

慕容恪道:“并州东、南、西三面被石青包围,东北有我燕国,正北有与我燕国交好的拓跋部落,可以说,张平置身所在实属绝地。五弟你想,此时的张平最想要的是不是一条出路?”

慕容霸沉思片刻,旋即点点头。

慕容恪继续说道:“战乱年代,仇杀私怨在所难免。张举因巧言欺诈被处死,乃咎由自取,怪不得我燕国。同样,石青压制张遇,谋夺豫州,乃乱世英豪份内之举,无可指摘。所以,无论是我燕国还是石青,都有同南和张氏重归于好的可能。并州之地太过重要,燕国和石青谁能得到,谁就会在日后行事时占据主动。是以,王兄决定,不惜一切代价结好张平。五弟一直在负责并州攻略,对张平的情况比较熟悉,诏令五弟回来,就是想商量应该如何结好张平。”

“结好张平?只怕很难呢。”

脑中闪过并州军布防情形,慕容霸为难地说道:“张举毕竟是被燕国处死的,石青与南和张氏却没有血仇,张平只怕是把燕国当作最大的仇敌了,宁可面对石青的上党郡空虚,也要把主力人马调至五台山一线。丁零人翟鼠在雁门关外烧杀抢掠他只是闭紧门户,再没有多余动作,把注意力全部放在我军这边。”

“这样……”慕容俊眼光闪了几闪,转而对慕容恪说道:“看来张平是不可能归降燕国了,为今之计,只能诚心和他相交,然后再行结盟。”

“暂时只能这样。”慕容恪点头附和。

慕容霸还没明白过来,问道:“王兄,四哥。到底该怎么办?”

慕容恪答道:“眼下张平最需要的是出路,王兄有意向建康求恳,请朝廷赐封张平为并州牧。嗯,对了,雁门关外的丁零人五弟顺便帮张平解决了,然后燕军全部退出代北,和并州军脱离接触。想来,这份举措足以显示燕国之诚心,张平若是明智,联手的对象应该是我燕国,而不是私怨未解的石青。”

慕容霸思索了一阵,却有些顾虑。“四哥,指望和张平结盟,关键时刻万一靠不住怎么办?”

慕容恪和慕容俊相视一笑,慕容恪从容道:“王兄决定四管齐下。结好扬州刺史殷浩、征西大将军桓温、凉州牧张重华、并州张平,时机到来时,但有一方能成为臂助,石青便难逃覆亡命运。张平只是其中之一罢了,与他结盟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不让并州倒向石青。”

慕容霸深沉地望了慕容俊一眼,他没想到这个自己看不上的王兄手段心计竟是如此周密狠辣,不动声色间就在石青四周布下了死局。

四哥说得对!我太在意兵事军略,没在政务权谋上面留心,这样终究不妥,以后该当向四哥和王兄好生请教才是。

心中闪过这些念头,慕容霸身子一缩,向不显眼的地方退过去,和慕容恪的习惯相差仿佛。

第九章 燕使皇甫真

慕容俊非常明白,石青虽然已经降晋,但只要一天没成为砧板上的鱼肉,大晋朝廷和士人就一天不会放过他,归顺只不过是让双方间的争斗从两军公开对垒,转变为勾心斗角,换了种形式而已。所以,他打算联手殷浩、桓温、张重华、张平共同对付石青,对这个打算他极有把握,不说燕国和大晋朝廷、西凉张重华之间保持了很多年的深厚感情,就凭“远交近攻”这一点就能让各方人士禁受不起诱惑。

五月底,前往西凉拜访张重华和往荆州拜访桓温的燕王使者先后离开了蓟城。

六月初六,代表燕王慕容俊前往广陵拜访殷浩、出使建康朝廷的燕国特使皇甫真离开蓟城,踏上南下旅途。

皇甫真是安定朝那人。安定朝那原意是西汉在今宁夏固原置得安定郡朝那县,然而,安定朝那和皇甫氏连在一起,意义便有了变化。皇甫真这个安定朝那人,指得不是地理籍贯,而是代表家族荣耀的郡望。

汉时,安定郡朝那县的皇甫氏出了许多冠绝一时的杰出人物,如皇甫谧、皇甫规、皇甫嵩等。皇甫嵩在世时,正是士族大户蓬勃发展时期,皇甫氏因此成了安定郡朝那县最富盛名的姓氏。接下来曹魏时期推行九品中正制,皇甫氏当仁不让地成了安定朝那郡望。汉末以来,战乱不断,皇甫氏家族不断内迁,百余年间如流民一般辗转到过十余个地方。然而,无论是在青州或是在司州或是漂泊到塞外,安定朝那郡望——这个代表家门荣耀的名号一直被皇甫氏当作籍贯在使用。久而久之,安定朝那人指的就是皇甫谧、皇甫规、皇甫嵩的后裔。

皇甫真这个安定朝那人没有辜负先祖的名号。天资聪颖,才高八斗;弱冠之年就被慕容廆拜为辽东国侍郎,慕容皝即位,拜为平州别驾,慕容俊继任燕王,迁为典史令,进入燕国权利核心,那时的皇甫真不过三十三岁。历史上,慕容恪死后,前秦和前燕争锋,前秦人道:前燕并不可惧,智谋之士唯皇甫真一人耳,可伐之。苻坚道:真亦秦人,而燕用之。遂兴师伐燕。邺城被攻破后,皇甫真归降前秦,王猛不仅不以降将看待,反而对他推崇备至。皇甫真之才由此可见一斑。

皇甫真的才能素来为慕容氏信服,所以拜访殷浩、拜偈大晋朝廷这个最重要的出使任务就落到他身上。他这队使者之所以走得这么迟,主要是在等待太原方面的消息。联盟四方的策略定下来之后,蓟城即刻派遣使者前往太原向张平说项,劝张平归顺大晋,燕国保证为张平争取并州牧之职。

一州牧首和刺史有天壤之别,牧首直接辖治一州之军政民诸般事物,可谓无冕之王。天下归晋已是大势所趋,归降能得到并州牧首之职对张平来说实在非常意外,同时也充满诱惑。

张平并不信任慕容氏,尽管心中一百个愿意,表面上却不露神色,既不拒绝也不答应。慕容俊的使者看出对方是要见到州牧的赐封才会当真,于是回来如实禀明慕容俊。慕容俊随即命令皇甫真南下,结好殷浩并为张平讨封,若有机会,顺便提醒建康人士提防石青狼子野心,以归降之名,行反叛自立之实。

石青和慕容恪签订的议和条款里包括有商旅借路通行这一款。皇甫真经由冀州、青州、徐州等一路南下,畅通无阻,六月二十渡过淮河进入大晋辖,二十三便到了广陵。

南下出使团有五十余人组成,有护卫、有挑夫、车夫还有照应前后道路通传。既然是代表燕王出使,就需要讲究一些礼数。通传早早在前联络禀报,大队在后缓行。来到广陵城北五六里时,淮南太守陈逵率一队人马从城内冲出代表殷浩前来相迎。

陈逵是上任扬州刺史,褚衰北伐时,敌军未至他就弃守淮南,临逃走时一把火将淮南城和无数辎重焚烧一空,事后大晋朝廷没有严厉追究罪责,只将他的刺史之职改为淮南太守,淮南被烧成一片废墟,他这个淮南太守没有治所,就一直滞留在广陵。

皇甫真一行被迎入广陵,在驿舍安顿下来后。皇甫真向陈逵请求拜会刺史殷浩。

陈逵答道:“殷刺史已经置办好酒宴为燕王使者接风洗尘,诸位稍事洗漱,这便随陈某去吧。”

皇甫真说了声多谢,随后洗了把脸,换上宽大的名士袍服,便带上随从礼物随陈逵前往征北大将军府。

得到禀报,殷浩带了一帮学生到府外迎接,一直住在征北大将军府上的郗超年少爱热闹,蹿揣王羲之一道跟出去看看。王羲之无可无不可,郗超遂扯着他躲在一群学生里偷偷打量燕国使者。

“姑丈,看这人穿着可真别扭。”郗超指着皇甫真偷笑。

王羲之看去,但见正在和殷浩寒暄见礼的皇甫真身材高大,腰板挺得笔直,双目顾盼有光,看起来像个威风凛凛的将军。彰显儒雅风流的名士服穿在他身上,果真十分的不谐调。

不仅郗超、王羲之发现了这点,殷浩的学生也看出来了。这些学生深得名士狂放不羁的性情,可没郗超、王羲之的沉稳。一见之下,即刻嘻嘻哈哈冲皇甫真指点。

皇甫真也感受到了周围的嘲笑,若无其事地向四周望了一眼,然后冲殷浩一揖手,赫然说道:“江东名士风流,皇甫真仰慕已久,有心效仿之,不曾想成了东施效颦。哈哈,边塞荒僻之人,只知身暖腹饱,不知文化经义,见笑,见笑了。”

“皇甫大人客气了,安定朝那人渊源久远,殷浩闻名已久啊。”殷浩微笑着安慰皇甫真,随后一收笑脸,佯怒着斥喝一帮学生:“汝等好是无趣,塞外不比江东,蛮荒之地,礼仪不行,皇甫大人能够这般已是不易,汝等岂知其中艰难辛苦。”

在府外稍一停留,殷浩引着皇甫真一行进了征北大将军府。郗超和王羲之落在后面,望着皇甫真挺直的背影,郗超感觉更加地怪了。“姑丈,这人眼神极正,看起来不像谄媚之辈,怎地会如此表现?”

“许是有所求吧……”王羲之若有所思地回答。

来到征北大将军府正堂,皇甫真在主宾位坐定下来之后,让随从一担担、一篓篓地呈上燕王赠送殷浩的各色礼物。殷浩欣喜地收下,说了一阵感激的话,又把王羲之、郗超等人一并介绍给皇甫真,忙了大半个时辰后这才开始酒宴。

宴会之上,殷浩问道:“楚季(皇甫真表字),此番燕王遣使前来,不知主要为何?”

皇甫真搁下酒盏,肃然答道:“燕王虽是化外之民,然仰慕中华礼仪,为朝廷效忠精白之心不敢稍有怠慢。听闻邺城归附朝廷,燕王不甚欢喜,特命皇甫真南下建康拜表恭贺。另,邺城归附之后,石赵余孽仅余并州一地,为了完成天下一统之伟业,燕王遣使前往并州,说服张平归降朝廷,张平本有归附之心,只担心朝廷追究过往罪孽,有些犹豫。是以,燕王命皇甫真向朝廷禀明此事,了解朝廷对并州之意向后再做定夺。”

“楚季此话当真!?”殷浩又惊又喜,若是并州也归附大晋,天下一统的伟绩可就要在他手中完成了。

皇甫真微微一笑,颌首肯定道:“不错!若朝廷能打消张平顾虑,并州就是朝廷下辖了。”

殷浩眼珠一转,思索着说道:“当真巧了,殷浩昨日与麻督特使刘公度完成邺城归附朝廷之条款,正准备携刘公度前往建康请朝廷和会稽王作最后定夺,可巧楚季就来了。既然如此,不如我等一道前往建康。楚季以为如何?”

“哈哈哈,如此最好,殷刺史贤德无双,声名远播,皇甫真远在塞外也是如雷贯耳,正想找机会请教呢。”皇甫真放声大笑,看来着实欢喜。

坐在殷浩下首的王羲之和郗超颇为疑惑地对视一眼,不明白殷浩什么时候与刘群达成的协议。两人非常清楚,刘群和殷浩的谈判并未结束,其他的好说,只是在传国玉玺敬献方式上,双方分歧大的几乎相对立了。

刘群说邺城愿意把传国玉玺敬献给朝廷,但朝廷应给予邺城赏赐。然后给殷浩开了一个数量恐怖的赏赐清单。这个赏赐数目是刘群在石青订定的基础上加了五成。

江东富庶,但是江东富庶的是世家豪门,不是大晋朝廷,大晋朝廷穷得经常发不出粮饷俸禄。邺城讨要的赏赐江东顶尖的几个世家也许能想办法凑出来,大晋朝廷却绝对没办法拿出来。殷浩深知这一点,因此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言道把传国玉玺敬献给朝廷是臣子的本分,邺城不应该讨要赏赐,即便邺城有功,朝廷可以官爵赏之,不一定要用金银布帛。

可惜的是,邺城不要官爵,只要实物。谈议因此便僵持下来。

“殷渊源和皇甫真通往建康,只怕是想把并州归附的功劳揽归自己,这么说来,他要向刘公度让步了。”郗超侧过身子,小声在王羲之耳边嘀咕了一句。

王羲之一皱眉,无奈地摇摇头,低声叹道:“若是如此,恐非国家之福啊。”

大晋朝廷拿不出这笔赏赐,殷浩若是贸然答应下来,很可能会造成两个结果,一个是朝廷强行在江东募集,引发民众不满甚至动荡。一个是毁诺,毁诺造成的后果可能更严重,一旦引起邺城不满,先前的努力可能尽皆白费,麻秋、石青可能再度作反。

想到这里,王羲之愁肠满怀,这顿酒再也喝不出滋味了。

在座的其他人不管是嘉宾或是主人都没有王羲之的愁绪,你来我往,酒兴正酣。酒过三巡,皇甫真似乎想起什么,一拍脑袋,大呼道:“哎哟。差点忘了这件事。”说着,转向殷浩道:“殷刺史。中原逆乱,四海倒悬,燕王不忍中原民众受石赵荼毒,前年高举王师义帜南下幽州,替朝廷救民于水火。如今邺城、并州即将归附,四海升平,天下一统就在眼前。燕军也该退出塞外了。只是幽州之地该当如何交予朝廷呢?”

皇甫真一言出口,四下里马上一静。每个人都惊诧莫名地向他望过去。燕军要退到塞外,把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幽州归还给朝廷?天下真有如此忠心之士?

一片惊愕中,皇甫真若无其事地一笑,对殷浩道:“幽州距离建康太过遥远,朝廷只怕一时难以顾及。邺城既然归附朝廷,要不皇甫真禀奏朝廷……。请麻秋或者石青率兵进驻,暂时替朝廷辖治幽州?”

皇甫真殷切地望向殷浩,似乎极为盼望对方允准。

“万万不可!”殷浩霍然站起,大惊失色道:“皇甫大人,此事用不着禀奏朝廷。殷浩就能作主,幽州不能交给邺城,燕军暂时不能退到关外,必须为朝廷驻防幽州。”

“啊——这样啊,为什么呢?”

皇甫真纳闷地挠了挠腮帮,为难地叹了口气:“唉——燕王只怕会非常失望。燕军入关已有两年,将士们眷念故土,终日思归,长久下去,军心难安啊……”

皇甫真摇头晃脑,自怨自艾,却不防和他斜对而坐的郗超双目放光,如同发现了猎物般正仔细地审视着他。

第十章 至方君子

建康即今日之南京市,最初称作秣陵。长江从秣陵城侧畔而过,在城西南至东北方向环绕出一道弧形的天然屏障。建安十三年,诸葛亮出使江东,对孙权说:“秣陵地形;钟山龙蟠;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孙吴建国,遂以秣陵为都,改为建邺。建邺城周长二十余里。东傍钟山,南枕秦淮,西倚大江,北临后湖(玄武湖),四面皆是天然屏障。

公元316年,大晋建兴四年,匈奴刘汉大军围困长安数月,城内粮尽,晋愍(通‘悯’)帝司马邺乘坐羊车,口噙玉壁,开城请降,当年年底,刘汉皇帝刘聪处死司马邺,中原晋室彻底断绝。公元317年,琅琊王司马睿在建邺重塑晋室,为避司马邺忌讳,改建邺城为建康。史称东晋。

北地世族不服匈奴刘汉统治,在司马睿重塑晋室之后纷纷带领家眷仆妇私兵护卫渡江南迁,聚集到建康城一带。建康人丁数目因此很快超过一百万,成为天下人口第一繁密之地。

急剧膨胀的人口不是东吴孙权筑得小城能够容纳的。司马睿朝廷重新规划,依照洛阳皇城的格局将东吴都城改建为由宫城和官员办公的官署区组成的皇城,然后以皇城为中心,东西南北各四十里为限大规模扩充建康城区。

扩充之后,皇城北面的白石垒(白下)、宣武城、南琅邪郡城,西面石头城,西南冶城、西州城,东南东府城,南面丹阳郡城等八个小城或者堡垒尽皆纳入新城区。散落在皇城四周的八座小城堡和长江、秦淮、玄武湖、钟山联在一起,仿如中心皇城颈项上戴了一串严密无缝的珠链,构成了一道完美的防护屏障。司马睿朝廷遂在八个小城堡派驻重兵,这便是所谓的东晋皇家禁军——台军。

扩充后的建康城区太大,筑就城墙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工程,司马睿朝廷最终放弃筑城念想,在城区四周竖起了一道简易篱笆充当外郭,这道篱笆外郭共有五十六道篱门通往城外。

大晋永和年间,经过司马氏和南下世族数十年经营,建康城已经变得异常的繁华,人丁数目差不多达到一百五十万之巨,城内百货俱全的大市和单一货物的小市几有近百座。秦淮河这时候不是烟花之地,而是建康最主要的经济大动脉,大大小小的码头十余处,每天有上万条船舶在其上穿行,或者出长江口,西往荆州、巴蜀,东去扬州、京口;或者溯流而上,走破冈渎运河,进入江南四通八达的太湖水网。

秦淮河作为建康最重要的水运枢纽,主要依靠舟楫沟通东西南北,只是在建康皇城的南门外,也就是朱雀门外出现了例外,为了交通方便,大晋朝廷在朱雀门外的秦淮河内河上搭建了一座浮桥,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朱雀桥。朱雀桥建成后,秦淮河东西航运因此中断。为了沟通东西商货流通,大晋朝廷在朱雀桥两端建了可同时停泊上百艘船只的大码头,这就是朱雀航。东西往来的船只抵达朱雀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