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神魔列国志-第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丁香不加思索,立即答道:“我邦之民,心存畛域,媸妍颠倒,理事欠明,恩怨不分,礼让失调,胜负必争,诸如此类,由来已久,风俗已成习惯,一时难以改革,各位座师想来早已有鉴于此,所以在这次大比的试题中,有‘如何教育儿童’,说明了改变成人的主观难,灌输儿童的意识易,鄙见亦以为这是本邦重要的任务之一。”
  丁香这一番言论,不但使试官陆生极为欣赏,而且在座的群公也都暗自称赞。
  于是陆生向副座陈根使了一个眼色,后者会意,开口道:“那么,试题中另一个‘待人接物的道理’,应该怎样解释?”
  丁香道:“待人接物之道也就是治邦之道。”
  陈根道:“何故?”
  丁香道:“待人宽严相济,恩威并施,接物轻重均匀,大小适宜。”
  陈根道:“请你再说得明白一点。”
  丁香道:“对待‘邦人’,要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馈赠结交,礼尚往来,莫贪分外之财。此理以小喻大,推之于治邦,似乎亦无不宜。”
  陈根正在点头,暗示“深得我心”,但另一副座赫芳已经抢着问道:“丁香,你对于改革社会秩序有什么好办法吗?”
  丁香道:“兹事体大,门生才疏学浅,不敢信口乱道,妄作主张,想各位座师已胸有成竹了。”
  赫芳道:“你尽管放胆发表意见,即使说错了,我们也不会怪你的。”
  丁香听了,沉吟一下,道:“本邦社会不安定的原因是由于有些人怕死,以及有些人不怕死。不怕死的人以为自己有几条性命,或能死而复活,所以做事也就做尽做绝。怕死的人眼看不怕死的人横行无道,任其发展下去,不加制止,因此,许多狡黠之徒都去做不怕死的歹人,而社会秩序也就混乱不堪,未能安定。如果有人能以不怕死的精神和毅力,去制止不怕死的歹人做坏事,我邦的社会情况必可大为改善。”
  赫芳道:“你的意思是:握有权力的人不应该对暴力低头示弱?”
  丁香道:“是。”
  赫芳道:“可是本邦也有法律制止不怕死的歹人呀!”
  丁香道:“不错。可惜得很,法律条文纵横密布,太细碎了,却变成像蛛丝网那样的陷阱,使守法良民无形中受到重重缚束,寸步难行,偶一不慎,立即堕入阱内,无法脱身,反使歹人,依靠了本身的财势,从容地将法律破坏,或从它的空隙中安然通过,而执法者却置之不闻不问不见,犹如一个聋哑盲三者兼而有之的残废人物,所以这种法律有不如无。”
  赫芳道:“丁香,你似乎对执法者说得太过份了吧!”
  丁香微笑道:“门生并非信口雌黄。”
  赫芳道:“你能举例吗?”
  丁香道:“由于执法者本身藐视法律,或利用它暗做坏事,许多歹人也就看样学样,所以当脱脱侵犯我邦时,老百姓因对执法者怨毒已深,无一肯为本邦出力抵抗,而执法者和许多歹人却反为侵入者收罗利用,都变成了内奸叛徒,为虎作伥,这就是明显的举例。”
  赫芳道:“你痛砭前期的弊政,颇有见识,本座深为感动,……”他停顿片刻,叹息一声,接着道:“过去的事,我辈都有责任。往者已矣,来者可追。”
  这时,主座梧桐先生目如炬,静静地看着和听着丁香发言内容和态度,觉得此女端正,秀丽,雍容,娴淑,虽出身贫户,却有大家风度,出言从容不迫,发音口齿清爽,心里颇有好感,于是问道:“丁香,你何不略抒安定社会的意见。” 有大家风度,出言从容不迫,发音口齿清爽,心里颇有好感,于是问道:“丁香,你何不略抒安定社会的意见。”
  丁香道:“立法应简而整,执法应严而明,爱民而不扰民,即能使社会安定。”
  梧桐先生道:“言之有理……好!口试到此为止。”
  丁香听了,随即起身,鞠躬而退。
  接着书房传出声音,命于玉女史入内。
  于玉整衣而起,进入书房,向众座师作礼后,坐于末位。
  试官武青照例先问考生的姓名、籍贯、经历,以及家庭状况,然后言归正题,道:“于玉,你是前朝将门后裔,想来对于军事学识,必有深切研究,是吗?”
  于玉道:“当年家父授徒传武,门生在座旁听,虽略有心得,但也不过学到一些皮毛而已,”
  武青唔了一声,道:“大将与名将如何区别?”
  于玉道:“兵法精通,勇敢善战,积功擢升,可为大将;智计百出,战绩辉煌,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是谓名将。为名将者,必是大将,但大将不一定是名将,此中区别在于学识精与不精,以及理论与实践能否结合。”
  武青道:“管子所谓:‘兵贵于精,不贵于多。’与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理论上有否矛盾?”
  于五道:“用兵之道,千变万化,此一时用此,彼一时用彼。
  不可同日而浯。兵贵于精,不贵于多,与将兵多多益善之间,并无矛盾。主要在于大将军能否巧为运用,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武青道:“试问纸上谈兵,是否无补于实际?”
  于玉道:“古来每一个军事家,在其未成名时,必先经过一段纸上谈兵的初阶,再加上精密研究和考察,并随时于以修正,才能有补于实际。因此,出身行伍的人,其成就往往在纸上谈兵者之上。”
  武青道:“王者之兵与霸者之兵,如何区别?”
  于玉略加思索后,答道:“仁者之兵,视士卒如子弟,推之以诚,用之以救人,战功永垂千秋。霸者之兵,视士卒若牛马,施之以术,用之以杀人,纵有一时的战功,但不久必趋灭亡。”
  武青首肯道:“武将的光荣是否在于战功?”
  于王道:“英雄不如英魂,‘万骨枯’比‘一将成名’更为光荣。”
  武青道:“世界有无长胜将军?”
  于玉道:“兵,凶器也,用之得当者胜。反之则败,虽胜不武,何况胜败乃兵家之常事,怎能长胜不败?”
  武青道:“屡败屡战,可否称勇?”
  于玉道:“屡败屡战,勇则勇矣,但这不过是战败者说体面话遮羞而已,其实还是败绩,不如反败为胜,更为勇敢,”
  武青听了,连连点头,向副座陈根看了一眼,于是后者开口道:“请问,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你对这话的见解如何?”
  于玉道:“君者,国之主也,若拥兵自重,不受君命,形同跋扈,岂是为将之道?这种人终必为患,门生以为不取……”
  赫芳抢着道:“本座也要问一句:‘治国之道,重文乎,重武乎?’”
  于玉道:“太平盛世,重文,多难之邦重武,文不忘武,相辅为用。总之,先礼后兵可也。”
  最后,主座梧桐先生发言问道:“国家养兵少则不足御敌,多则经费甚钜,国库负担太重,尤其是我们的罗刹小邦,常遇凶荒之时,百姓贫穷,试问如何养兵?”
  于玉道:“寓兵于工农,既可使军队自力更生,又能减轻国家负担,而达到全国皆兵的目标,门生认为这是一举两得的办法。”
  梧桐先生赞遣:“于玉真不愧是将门之女,熟读兵书,对答如流,可喜可贺……口试完了!”
  于玉起身裣衽而退。
  接着,梧桐先生对众同僚道:“我邦有幸,否极泰来,现在我们已得到一文一武的人才了。”
  口试过程,都由赫天云记录在案。
  不久,王凤进入书房,长揖而坐。
  梧桐先生参阅了王风的报名录,知道她是平山郡洛村宿儒王遵之女,武师邬英之妻,年已四十,又是五子之母,早寡,素有冰雪心,柏舟操的清誉,设帐讲学,文名远播,听说这次正榜和副榜中式的考生中,有五个是她的门下女徒,不由肃然起敬,破例不问她的姓名,籍贯,和家庭状况,就直接举行口试,道:“本座知道王女史是本郡不可多得的教育家,实深钦佩。”
  王风道:“门生徒有虚名,却蒙座师谬奖,汗颜之至。”
  梧桐先生道,“你的文章甚为工楚,显然是家学渊源,况武功也臻上乘,更是难能可贵,但不知是否由尊夫邬英武师生前传授?”
  王凤道:“不,门生的武技乃是家师上悟下音所授。”
  梧桐先生疑惑地道:“圣尼年逾期颐,难道尚在人间?”
  王风道,“她老人家隐居峨媚,足不出户,门生每三年前往拜候一次。”
  梧桐先生点头叹道,“难得名师出高徒!王女史家有五子,以慈母而兼严父之职,想来好像窦燕山那样,教子必有义方。”
  王风道:“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古今少有,门生岂敢望其项背?不过,门生对于教育儿童也有一套理论。”
  梧桐先生道:“什么理论?”
  王风道:“不是门生批评前贤,燕山窦氏只教好自己的儿子,而不能推广到别人的子女,似乎有些自私。”
  梧桐先生笑道:“依你之见,应该怎样?”
  王凤道:“教人之子如己子,教人之女如己女,施行大众教育,对国家更为有益。当然,教育别人的子女,必须要他们的家长合作,才有成就。”
  梧桐先生唔了一声,道:“怎样合作?”
  王凤道:“儿童性喜仿模,父母和老师合作,随时给儿童看好的榜样。”
  梧桐先生道:“如果儿童犯了过失,应否体罚?”
  王风道:“体罚是教育的末路,不足为训。”
  悟桐先生道:“教不严,师之惰,师严而后道尊,对犯了过失的儿童不施夏楚,怎能称为严师?不有严师,何来高徒?”
  王凤道,“宰子昼寝,孔子也不过骂两句:‘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而已,但它的效果却比体罚更大。”
  梧桐先生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对教育的影响如何?”
  王凤道:“这是孔子的消极话,对天真的儿童是有害的,但若对成人教育而言,那就另作别沦,否则做老师也太辛苦了。”
  梧桐先生道:“你以为我邦需要大众教育吗?”
  王凤道:“是,现在的学校越多,将来的牢监越少。”
  梧桐先生道:“此话怎讲?”
  王风道:“人生衣食真难事,自占皆然。学校是教导孩子勤学明理,训练各种技能的地方,等到学成,出而问世,已有谋生的本事,不致流为盗贼。所以,西语谚云,为成人建立监狱,不如为孩子们建立教室。”
  梧桐先生对王凤的话大为赞赏,道:“那西谚与孟子的‘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偏僻而孤陋寡闻的罗刹邦里,王风竞能援引西谚,加强她的教育理论,无怪别的试官对她也都刮目相视,击节称善。
  口试完毕,王风退出书房,接着进来的是个女道士,年轻美貌,向众座师稽首,然后稳重地趺坐。
  对于佛道两家的知识,除梧桐先生外,在座诸公从未研究,所以口试依然由他主持。
  他先看了报名录,知道来人是本邦硖岭女巫邱玄师太的弟子,道名石碧,年十九岁,于是问道:“石道姑,你所学的是养生之道,还是鬼神预先知道休咎之事?”
  石碧道:“二者兼而有之。”
  “试问生死之道如何?”  。
  “旷达者寿,反之则夭。”
  “生死是否可求?”
  “生可以求,死不可求。”
  “何解?”
  “人皆有欲,欲有多端,寡欲者长生,故曰生可以求。正常的人决不求死,而求死者必是不达观的人,故曰死不可求。”
  “本座对于寡欲便能长生一点,极为怀疑。”
  “心平气和,性静意诚,即得长生。门生所谓长生者,乃遐龄延寿也,并非不死。”
  “不死有术乎?”
  “不死属于仙道,世俗所谓老而不死者曰仙,也就是道家的练道长生,但如何能使人不死,这方法门生尚未学得,目前无可奉告。”
  “听说除了仙之外,神也是长生不死的,不是吗?”
  “是。天地生万物,物有主之者曰神,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
  神,天之神也。祗,地之神也,皆能长生不死。此外,还有佛和圣,也能如此。”
  “佛和圣?”
  “佛是梵语佛陀的简称,僧修练得道者即能成佛,轻举能飞,身有白光。圣,凡精通一事而他人其能及者,或于事无所不通者,或道德修养到达了登峰造极者,皆得谓之圣。仙佛神圣,都已越出了轮回之外,能与天地同寿……不过他们本身都是由人类炼成的。”
  “做了仙佛神圣,是否只做好事,不干坏事?”
  “做坏事的是妖魔精怪,或凶神邪仙。真正的仙佛神圣是救人的,只做好事。”
  “妖魔精怪如何解释?”
  “妖,异于常物而害人者谓之妖。天反时为灾,地反物为妖。
  魔,梵语魔罗之略。凡事成习而不能排除者,皆谓之魔。魔分三品: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奇妙之术超出于自然作用之外,不能以常理解释之者,如观星,详梦,预卜凶吉,祝由科,关亡,召魂,扶乩之类,皆称魔法或魔术。精、神怪之称。万物之粹美者亦谓之精。怪,奇怪非常之人或物曰怪,也就是子不语‘怪力乱神’的怪。”
  “何为凶神邪仙?”
  “凶神为之煞,阴阳家有八煞之说(星名)或称八杀。邪仙即野仙也,有仙之名,而无仙之实。”
  “鬼的定义和种类如何?”
  “人死曰鬼。凡阴险害人,或作事不光明皆谓之鬼。鬼死曰散,或作蛰。善鬼成神曰魍,小儿鬼谓之魁。”
  “魈和魃如何区别?”
  “魑即山魑,是山内木石之怪。魃,旱神也。神异经云;南方有人,长二三尺,而目在顶上,行走如飞,所见之国人早,赤地千里。““试问魑魅魍魉是什么东西?”
  “魑,山神兽形;魅即怪物也。魑辖,山林之神怪,幽壑深谷异气所生。魍魉,川泽之精物。总之,魑魅魍魉,山林川泽之邪神,均有害于人。”
  “请问夜叉是何种鬼物?”
  “夜叉者,捷疾鬼也,又名药叉,夜叉有三种,一在地,二在虚空,三在天,俗称飞天夜叉。”
  “精与魅有何不同?”
  “据阅微草堂笔记:‘山魈厉鬼,依草附木而为祟,是谓之魅。
  老树千年,英华内聚,积久而成形,如道家之结圣胎,是谓之精。’魅为人害,精有时为人害,但亦有不害人者。”
  “妖魔精怪为什么要害人?”
  “花草木石,飞禽走兽,在修练时,必须利用人类的精气,才能蜕形化人,成为人形的妖魔精怪。既成人形,即归人道,不复幻化原形。除非他们继续为恶,遭受天诛,则又将重现原形了。”
  “人类修成仙佛,必须道力坚定,但亦非一世所能奏功,甚至经过一二十世而尚未正果者,试问此中过程如何?”
  “道家修行,以换形为本,释家修行,以夺舍为本。换形者,修行时本身血气已衰,而大道末成,乃入世物色一个体力强壮、精神盛旺之躯,与之互易,以此类推,直到成仙为止。
  夺舍是借孕妇之胎转世为人,复加勘修,功德圆满,即能成佛。”
  “试问释道在修行过程中,或夺舍或换形,是否一定能够得证正果?”
  “这是很难说的。道心坚定、智慧澄清,不为外物所诱,则水到渠成,即能正果。反之,若宿根退化,不修旧业,沉湎于声色,浸淫于逸乐,必将堕入轮回,前功尽弃了。”
  “成仙成佛之后,是否再会堕入轮回?”
  “成了仙佛之后,逍遥自由,快乐无比,但长时期的太自由和太快乐,有时反会感到寂寞空虚,终于静极思动,或云游太空,或访友寻伴,或跋涉尘世,偶一不慎,随时有魔道前来牵缠,以致迷失本性,违犯罪过,于是遭受天谴,贬入下界,让他们享受荣华富贵之乐,以及经历生老病死,或艰难困顿之苦以后,若能觉悟,即可返本归元,否则再堕轮回,继续受到折磨。”
  “石道姑,你有否亲眼目睹,看到过神祗或鬼魅?”
  “家师有此道行,井常与鬼神周旋,但门生修养浅薄,能耐未精,无缘获识他们的尊容如何。不过,若能假以时日,相信亦能达到这个目的。”
  梧桐先生与石碧谈话到此,方才言归正题,问道:“假如你被选为本邦的邦主,是否将以鬼神之道治邦?”
  石碧毫无犹豫,答道:“以神道设教,使顽民有所警惕,不敢为非作歹,似对我邦有利无害。”
  梧桐先生听了,不置可否,就转移话题,道:“令师道行高妙,本座极为钦佩。”
  石碧聪明人也,听到对方改变话题,知道口试完毕,随即缓缓起身,道:“多蒙赞美家师。”接着向在座诸公稽首告退,走出书房。
  过了一会,传朱筠女史入内谈话。
  朱筠容貌秀丽,文才武功虽属上乘,但拙于辞令,发言讷讷艰难,于是陈根问了她几句话之后,就草草了事。
  接着,传吴雯女史。
  此女虽是大家闺秀,但懦弱畏羞,神经紧张,显然未经世面,所以武青略问数语。就算门试告竣。
  相继进入书房谈话的是周慧贞和胡英二女,前者性阴沉,多机智,语必思考,意皆含蓄;后者府者胸襟开朗,有男子气概,但口没遮拦,说话滔滔不绝,答多于问,因此,她们都不为试官陆生和彭志所喜,看来已没有做女邦主的希望了。
  口试第九位是曹珍女吏——试官彭志的甥女。由于舅甥关系,他立即起身,退出书房,暂行回避。
  曹珍芳龄十九,龙郡梅村入氏,容貌犹如“白菡萏香初过雨”,姿态好比“红蜻蜒弱不经风”。陆放翁的诗句正宜为她写照。
  经过口试后,试官赫芳认为她学识兼忧,上由天文地理、邦国大事,下至世故人情,礼仪细节,无不了若指掌,说来头头是道,堪称才女,但可惜娇躯瘦弱。武功稍逊,未免美中不足。
  她是王风的女弟子,这次师生同来应试,又同登正榜,可称科场佳话,儒者殊荣。
  第十位接受口试之女名叫董雅仙,年已双十,自称本邦边区蛮岭山坳村人氏。其实她的原籍是摆夷邦,居处接近罗刹邦的蛮岭。其父董清觊觎女邦主的荣誉,在不久之前投机取巧,暗中迁入山坳村,冒充本邦之民,怂恿她前来应试,果然得中正榜。
  当董雅仙进入书房时,试官们的眼睛为之一亮,盯着她看了良久,包括年已耄耋的梧桐先生在内。
  这是为了什么?
  原来董雅仙容姣媚,貌娇娆,具有妲己褒姒的姿态,西施王靖的风度,尤物倾城,人间少有,即使罗刹邦诸公过去以妍为媸已成习惯,现在见到了她之后,在心理,卜立即为之改变,认为妍究竟是妍,媸究竟是媸,决难混淆,无怪众目瞪视不已。
  她面现笑容,态度大方,姗姗地进入书房,步法犹如流水行云,不徐不疾,既自然又美妙,所谓讨人欢喜,接着向众试官一揖后,坐于末位,低头恭候口试。
  座上诸公观察了董雅仙一会,主考悟桐先生默然无语,别的试官也不敢抢先发言。
  梧桐先生正在暗想:“美人绝色,薄福者多,若为邦主,奈苍生何……”
  恰在这时,彭志进入书房,看到同僚闷坐,一片静寂,心里觉得纳罕,归坐原位后,问道:“由谁主持口试?”
  梧桐先生道:“我们正在等你前来。”他说着,把考生报名录递给彭志,自然地打破了宁静沉寂的局面。
  彭志看了董雅仙的报名录之后,仍然照例问了她的姓名年龄籍贯和经历,发觉此女犹如“生菩萨”,不由心里暗想:若选为邦主,太美丽了,恐非邦人之福……不过,我们正在移风易俗。挑选一位美丽的女邦主作为榜样,也好纠正邦民过去以妍为丑的心量观点。
  打定主意后,他问遭:“董女生精通翰墨,擅舞刀剑,不知令师是谁?”他一边说,一边观察对方的动静。
  董雅仙眼若秋波,展眉微笑,指如春笋,合掌一拱,声媲莺啭,启嘴答道:“门生幼承庭训,足不出户,平时所学,都是家父传授。”
  彭志点头,又问道:“令尊作何生涯?”
  董雅仙想了一想,道:“身兼渔……樵……耕读。”
  彭志心里生疑,道:“奉邦山坳村并无河流水道,岂有鱼虾可捕?”
  董雅仙自知失言,疑迟一下,道:“他老人家常到摆夷邦边境的浒江网鱼捕蟹。”
  彭志鉴貌辩色,心中愈疑,暗想道:“问起她的父亲作何生涯,照理应该直爽回答,但此女讲话吞吞吐吐,想了一想,疑迟一下,莫非其中有诈?”
  可是他也不去点穿,也不再追讯,另换别的话题,道:“山坳村村长王孝,董女史认识否?”
  董雅仙听了面色微生,但立即恢复原状,道:“认识……不,门生不认得。”
  彭志道:“令尊认得王孝吗?”
  董雅仙道:“可能认得。”
  彭志想试一试董雅仙的见识如何,于是又转变话题,道,“勇若怯,智若愚,智勇双全是否可称伟人?”
  董雅仙道:“智勇双全,不一定可做伟人,即使做了伟人,也不一定始终能保持智勇。”
  彭志道:“何故?”
  董雅仙道:“许多智勇双全的伟人,往往到了晚年,却变成昏庸懦怯。至于其他有智勇而不能成为伟人者,那就更不必论了。”
  彭志道:“智与勇如何结合?”
  董雅仙道:“智寓于理,勇寓于义,失去理义,即是失去智勇。
  二者相辅为用,无往而不利,反之必败。”
  彭志道:“智与勇,孰重?”
  董雅仙道:“二者并重。生重于义而舍生者,愚夫失理也,理重于生而全生者,懦夫失义也。”
  彭志点头称善,接着又想试试对方的为人怎样,道:“待人接物之道如何?”
  董雅仙道:“待人应先知人之贤与不肖,然后尊而近之,或敬而远之。接物勿视物之轻重,合于情者受之,悖于理者拒之。”
  彭志道:“如何知人之贤与不肖?”
  董雅仙道:“十人中若有七八人说其贤者,必非不肖之入,反之,其贤亦必有限,所谓贤与不肖,出乎众口是也。”
  彭志道:“不肖者可否感化?”
  董雅仙道:“可。”
  彭志道:“方法如何?”
  董雅仙道:“人若奸诈,我以诚心感动之;人若凶暴,我以和气吹嘘之;人若自私自利,我以正义激发之;往来交接之道,以宽恕为贵,退让为尚,使其自惭而悟,人非木石,无不感化。”
  彭志苜肯道:“假如董女史被选为女邦主,试问何以治邦?”
  董雅仙道:“治邦之道,必先富民,民富易治,民贫则顽,无所不为,治亦难矣。”
  彭志道:“如何能使民富?”
  董雅仙道:“邦无游民,生产必多,民有专业,生计必善,若能如此,而民不富,吾不信也。”
  彭志道:“民富而趋于骄佚懒惰,为之奈何?”
  董稚仙道:“骄佚者,终必犯法,懒惰者,终必转贫,那都是富民自暴自弃的后果。至于如何惩治,就有赖于各位座师了。”
  彭志听了,不由微笑,暗想道,“好一个狡猾的女子呀!”
  众试官也都有这样的感想。
  彭志沉默片刻,想不出什么可问,于是道:“口试完了!”
  等到董稚仙起身裣衽,退出房外之后,彭志向同僚说出自己心里的疑点,并征得了梧桐先生的同意,立即派遣干吏方桂赶赴本邦边区蛮岭山坳村,向村长王孝调查董雅仙和其父董清的身世,井嘱速去速来,立等回音。
  在罗刹邦王宫的书房里,众试官开始评论正榜十名女考生的口试成绩。
  试官陆生首先发言道:“十名考生之中,丁香、于玉、王风、曹珍以及董雅仙等五人应于优先考虑,不知各位有何高见?”
  武青道:“石碧和朱筠也有考虑的价值。”
  陈根道:“若依公平原则,吴雯。胡以与周慧贞也应加以讨论。”
  梧恫先生道:“我们先规定一个原则,那就是衡量考生,应以德才学识四个字作为标准。”
  赫芳道:“主座之言极是……选择邦主,事关百姓幸福,我们必须慎重研究考生的品德,才能,学问,见识。有学无才,不成大事。有才无学,终误国事;有才学而无见识,必出乱事,有才学识三美而无品德,难免祸事。因此,我们决定用这个原则。”
  陈根道,“刚才我们以考生姓字的笔划最少者先行门试,现在评论考绩,应以姓字笔划最多者开始,以示公允。”
  彭志道:“好,先评董雅仙……”顿停片刻,接着道:“此女的学才识三点极为可取,只怕品德似有问题。”
  陆生道:“何以见得?”
  彭志道:“当我问她是否认识山坳村村长王孝的时候,她面色微变,先说认织,忽又改称不认得,其中必有问题。因此,我已派方桂前去调查。如果王孝证明董稚仙品德甚佳,她就有女邦主候选人的资格了。”
  赫芳道:“对!现在我们不妨暂时先把她列入候选人的名单内。
  等待王孝那边有了回音,再作最后决定。”
  大家赞成,一致通过,赫天云立即记录在案。
  接着讨论曹珍。
  除了彭志之外,众试官认为曹珍德学才识都有过人之处,理应列入候选人名单。
  彭志反对,理由是曹珍的体力和武功未见出色,只宜备位女官而已。
  知甥莫如舅,于是她就落选了。
  现在讨论胡英。
  陆生道:“此女才学不错,可惜天真烂漫,未脱乳气,应予放弃。”
  赫芳亦以为然。
  评论周慧贞时,赫芳道:“周女学识颇佳,但城府太深,似非女邦主之才。”
  陆生同意。
  衡量吴雯的考绩时,武青认为她生性懦善,对人情世故毫无体会,若为女邦主,将来必受小人欺弄。因此,她就被摈弃了。
  过了片刻,陆生道:“朱筠如何?”
  陈根道:“朱女文武全才,极为难得,可是天性口吃,母仪本邦,似未适宜,不如割爱吧!”
  武青附议。
  轮到讨论石碧时,梧桐先生启嘴道:“石道姑虽精于鬼神之学,仙佛之道,但疏于人事,也非女邦主之才,决定放弃。”
  主座这样说,当然无人提出异议。
  接着梧桐先生道、“王风女史对德学才识,可称四美俱全,若选她做女邦主的话,资格绰绰有余,惟一缺点。她是寡妇,不能代表我们的公主,此中原因,谅诸公都已明白,无须老夫赘述。”
  众同僚点头称是。
  原来公主葡萄仙子,学仙心切,虽不愿出嫁,但选择一个寡妇代表她做女邦主,总觉有失体面,而且也非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