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二爷传奇-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卑24名庄园子弟、518名朝廷帮助招募的士兵和30名在确山招的兵。另外桐柏山里还有于辉和游济领导的一只百人的游击队。贾迩冶是兵不厌多,让参谋部过年后在难民中招募650名新兵,组成五个训练连队。可是目前武器装备严重不足。

第二天上午贾迩冶带着郑芙、郑蓉和警卫班登船视察。现在已经造好两艘大船,八条小船。每艘大船配备四条小船的计划是郑不败提出来的。小船长三丈,宽六尺,造型与大船相似,但长宽比为五比一,比大船的长宽比更大。小船只有一面桅帆,有蓬无楼。

大船后部约三分之一有两层船楼,前部三分之一有一层船楼,楼顶都是平台,有半人高的栏杆。两个楼顶平台是预留的远程武器作战平台。郑宝船在底部船舱使用了分割密封技术,这是宋代开始使用的技术。中上层船舱有通风设施,上层船舱还有排水和自然光照明设施,使用了厚度达到五厘米的琉璃窗。船上大量使用了滑轮和绞盘机构,用于装卸货物和操控风帆与后舵。船上配有四条舢板,可用滑轮绞盘机构提升上船或放到水面。

四艘大船和八条小帆船顺风顺水驶出浏河口,然后又驶出长江口。小船的速度比大船还快,这是长宽比更大的好处。下午乘着涨潮时返航,进入河口后虽然逆风逆水,但也能用“之”形方式前进。返航时八艘小船没有同行,郑放郑牧兄弟领着渔民们出海打鱼去了。

两艘大船的水手的骨干是郑不败以前的十几个海盗兄弟以及后他们的亲朋好友,都是有航海经验的水手。有了这帮人,加上浏河不乏渔民,水手的队伍可以建立起来了。回来后贾迩冶与郑不败商量建立水手队伍的事情,并且让参谋部接管水手队伍。商定的方案是每条大船编三十二名船员,包括船长在内。每条小船编制五名船员,包括船老大在内。郑不败提出立即给大船制造抛石机和床弩,贾迩冶不同意,理由是时机还不成熟。但贾迩冶要求立即在大船的主桅顶部建造一个观察了望和信号传送的平台。

军队编组和调防不到十天就完成了,四位连长的小情人和小岹移居浏河。眼看年关将至,贾迩冶还是派出了茗烟连的两个排和警卫排的一个班到处购买粮食、种子、耕牛、驴子等等,基地除了加紧生产武器和各种农具和工具。贾迩冶自己成天泡在难民营里,招募新兵,组织第一批移居台湾的难民。

新年正月十五以后,贾迩冶宣布移居台湾的难民每人发放银二两,到台湾后每人分田二十亩,每户分耕牛一头,农具一套,提供半年粮食和食盐,提供种子。到台湾后五年不收农业税,但耕牛、农具、粮食、食盐和种子不是白送的,以现在的粮价从第四年到第五年以粮食偿还。从第六年开始,农业税收都是十五抽一。其它行业十年不收税,十年以后也是十五抽一税。

宣布此项政策后难民都想移民台湾,连士兵都想让家人移居台湾。第一批移居台湾的八百余名难民都是新招募士兵的家人。

二月上旬,各种物品开始装船。郑芙郑蓉返回庄园,袭人、晴雯带领特训班第一批学员十二人及他们的弟弟妹妹共八人、成香为首的五名姐妹队成员来到浏河。袭人和晴雯的人都秘密装备了小号转轮手枪。随后湘云带领小亲卫队和四名丫鬟也来到浏河,小亲卫队正式装备了小号钢弩。菱儿和小岹暂时跟随湘云的队伍。领航小组也来了三人,地质矿产工程师来了两人。

准备到台湾的军队成员有145人,包括肖烈副参谋长为首的半个参谋部、茗烟连和警卫排的一个班。为了使到台湾的部队装备齐全,抽调了其它部队的部分装备,而且携带了八百枚手榴弹,如果海上遭遇劲敌,只能用轻武器和手榴弹拼了。

半个领航小组一到浏河就开始测量记录太阳高度角和北极星高度角,用快三分和慢三分两只大钟以基地的时间为标准,午时测定两地的时差。时间差实际上就是经度差,以基地的时间为基准,时差线就是经度差值线。在图上往海的方向画出一系列时差线,可以反映到海岸的距离。当时的船多沿海岸不远的地方航行,有了时差线就可以多一些信心远离海岸航行了,这样就比别人多了明显的优势,这个优势是具有军事意义的。等六分仪测量数据积累多了,就可以确定二维坐标,优势就更大了。由于地球曲率,在海面上只能看到三十余公里的远处,没有坐标系统在茫茫无际的外海航行是没有信心的,没有参照物也就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

出发前一天晚上贾迩冶、袭人和晴雯登上了浏河号。舰艉二楼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是驾驶指挥中心。领航小组的两只大钟和工作台也设置在这里,后半部分是三间舱室。贾迩冶、袭人和晴雯占据了一间。湘云和两名丫鬟占据了一间,另一间被菱儿和小岹以及湘云的另外两名丫鬟占据。郑不败船长被挤到别的地方去了。

晚上这些人以及茗烟和郑不败在指挥厅饮酒消夜。郑不败多喝了几杯酒,说道,“小兄弟,你怎么不带我的妹子到台湾去?”

贾迩冶说道,“唉,以后都要去的。大哥,到时候你可要动员浏河的父老乡亲们都迁到台湾去啊。就怕大家故土难离啊。”

“小兄弟,元兵真的能打过来吗?”

“很难免啊。年前淮西大军攻打正阳之敌,无功而返。反之这几年敌人在其进攻的方向连连得手。今年初元廷开始在襄阳前线增兵,情报说增兵十万,今年荆湖之地一定又要打大仗。敌人在汉水造了几千艘战船,一旦敌人进入长江,就会形成水陆齐头东进的局面。如果抵挡不住,江东难保啊。我想在敌人打到这里之前在台湾建立一个基地,大家都要努力啊。”

第二卷 武装割据 第一章 宝岛台湾(三)

1—3

浏河号和秦淮号以及八条小船沿着东南沿岸冷水海流航行,这条海流出现于冬春季节,郑不败手下的不少弟兄都熟悉这条冷水海流。贾迩冶几次攀上主桅杆顶部的了望塔,借助三十倍望远镜有时可以看到海岸线和海岛。

有四条小船没有装载货物,船员们一路上都在忙着捕鱼,供给大船上的人食用,提供蛋白质来源和减少船上粮食的消耗。三位小领航员十分忙碌,一路上都在忙着测量,在粗略的海图上标绘时差线,标绘的轨迹就是海流的位置。以刘敏和戴钟为首的特务组织成员以前和领航员在学校时都是同学,现在他们都对领航员的工作发生兴趣,自动和领航员一起工作。

两艘大船上最忙的人是水手和渔民出身的士兵,他们总是在忙于用唧筒取海水,冲洗甲板、搂顶和一、二层船舱。一二层船舱的污水流到污水池后还要用绞盘和大桶提升到甲板上倒进海里。很多人都晕船,二层船舱的战马、耕牛和少量驴子、猪、狗、猫也晕船呕吐,如果不及时冲洗,呕吐物气味实在难闻,而且还会污染粮食等物品。

贾迩冶多数白天时间都在二楼驾驶指挥中心写写画画,他在设计航速器,实际上就是个小水车加机械计数器。如果航速器能研制成功,那么配合时钟和罗盘就可以标定航迹。另外贾迩冶还经常在甲板和楼顶上走动,跟水手和移民聊天。聊天最多的人是位叫倪礼利的秀才。倪先生四十多岁,是襄阳府人氏,原来居住在汉水东面五十里的一个村庄,家境颇殷实,耕读传家。几年前为避兵祸迁往随洲,失去了土地,全家仅靠倪先生教书为生,入不敷出,渐入窘境。贾迩冶在随州收集难民时倪先生闻知贾迩冶的小小队伍竟然敢深入敌境打仗,别的战果不清楚,但缴获了三百多匹战马是有目共睹的。倪先生毅然率全家投奔,后来其长子应募加入军队,倪先生决定全家跟随贾迩冶移居台湾。

在浏河时贾迩冶就发现倪先生有胆有识,遂将许多组织移民的事物委托给他,宣布的移民政策就是由倪先生向贾迩冶提出来的。但贾迩冶向倪先生提出难民到台湾后分得的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买卖权,以此政策杜绝若干年后会发生的土地兼并现象,防止出现大地主阶级。对此倪先生十分赞赏,但指出至少几年内暂不公布,贾迩冶深以为然。

这天傍晚,贾迩冶又将倪先生请到驾驶指挥中心聊天,两人就着鱼鲜边饮边聊,郑不败和茗烟作陪。湘云、袭人和晴雯对贾迩冶礼遇倪先生早已习以为常,贾迩冶向她们透露过到台湾后将请倪先生主持移民政务,她们也喜欢这位有学问的老先生,都在旁听。

酒过三巡,贾迩冶问到了台湾的发现和开发历史,“不知先生可知台湾开发的历史沿革,晚辈请先生不吝赐教。”

倪先生沉呤片刻说道,“赐教不敢。台湾之称谓还是听贾公子所言,一般都称流求,汉朝时称夷州。”

贾迩冶说道,“晚辈愿闻其详。”

倪先生笑了笑说到,“关于台湾,我也只是从书籍中略知一二,恐怕不能满足公子的求知欲望。”

晴雯说道,“倪先生不必过谦。先生所知不多,我们却是一无所知,我们都想聆听先生教诲呢。”

“好吧,那我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了。《尚书》的《禹贡》篇中有关‘岛夷’的记载说的就是台湾先民之事。说岛上居民以麻织品为衣,以贝壳为饰物,使用竹器,其地产桔柚,并且向大陆进贡。”

晴雯拍手欢呼,“啊,太好了。我们要有水果吃了。”

“《三国志》《吴志·;孙权传》中记载吴主孙权曾派将军卫温、诸葛直于黄龙二年(公元230年)率军到过台湾。”

贾迩冶问道,“诸葛直和诸葛亮有关系吗?”

“具体关系不太清楚,但是诸葛氏同时在蜀汉和孙吴为官是肯定的。哦,当时吴人沈莹著的《临海水土志》中描述夷州在临海郡,也就是浙江东南,相距有两千里。夷州土地无霜雪,草木四季不枯,四面是山,土地肥沃,生长五谷,又多鱼肉。”

贾迩冶猜想吴人从江浙出发到台湾,很可能走的路线和现在走的路线相同,到达的地点是台湾北部的盆地,所以才会产生这样的地理描述。古人确实了不起啊。

“隋朝时称台湾为流求,《隋书》记载隋炀帝曾经三次派人前往台湾。第一次是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炀帝遣羽骑尉朱宽、海师何蛮到达流求,第二年又派遣朱宽去慰抚。大业六年(公元610年)炀帝再遣中郎将陈棱、朝靖大夫周镇洲率兵万余人渡海到流求。”

晴雯惊叹道,“啊,古代就有那么多人到台湾,他们的后代应当有很多人了。”

“人口应当有一些,但也不会很多。历朝历代,当有兵祸战乱时,都有沿海居民避祸逃亡台湾。唐朝进士施肩吾曾经率族人渡海移居台湾西面的澎湖岛定居,并且写诗志事。现在的情况公子已经了解了,我就不再多言了。”

晴雯说道,“先生,我们还不了解呢,你就说说吧。”

“这个吗,我知道的还是公子告诉我的,还是公子说说吧。”

贾迩冶说道,“我知道的是向朝廷的官员打听的,三言两语,细节也不清楚。现在台湾和附属岛屿属泉州晋江县管辖。岛上居民稀疏,唯澎湖人口较密集,有军民屯戍澎湖。我们现在不到澎湖'奇‘书‘网‘整。理。'提。供',直接到台湾北部土地肥沃有矿产资源的地方去。”

晴雯说道,“我们到那里会不会因为我们需要土地和当地人发生冲突?”

贾迩冶说道,“那里人口不多,可耕地多没有开发,不会因为土地发生冲突。那里的人都是我华夏子民,与我们同文同种。只要我们不去侵害他们生存的基础,应当不会有大的矛盾。我要对你们说清楚,到那里以后,当地人和移民要一视同仁,和平相处,公平买卖,逐渐融为一体。”

倪先生赞道,“公子所言极是。公子仁德,定能归化历朝历代的遗民。”

贾迩冶笑着说道,“先生过誉了。晚辈哪里敢言仁德二字。”

“不然。公子是受皇命行事,公子仁德就是大宋皇帝仁德,天经地义。”

当夜大家饮酒尽欢,第二天上午了望塔报告,西南方向发现较大的海岛。领航小组核对海图后确认海岛是隶属福州的海坛岛。贾迩冶下令船队脱离海流,转而向东进发。两天后天刚亮,贾迩冶就被震耳欲聋的欢呼声惊醒,了望员发现前方有陆地。不少水手和士兵先后攀上了望塔用三十倍望远镜观看,搞得了望塔人满为患,摇摇欲坠。郑不败及时下令谁都不许爬上去才避免了事故发生。

整个上午人们聚集在甲板和楼顶上看着陆地越来越近,越来越大。下午已经沿着一段近东西向的海岸航行,快天黑时船队到达一条大河河口,这里的海岸线是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的转折处。当晚船队在河口附近抛锚,有些水手和士兵放下舢板先行登陆。

经过几天的踏勘,贾迩冶选定盆地中央为移民点。这里是一片没有人烟的沼泽密林,北、西、南三面环水,东北和东南部为丘陵,土壤适合栽种水稻。这里实际上就是台北的地方所在。在真实的时空,台北原来是沼泽林地,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基于寓兵于农的策略,率领军民在此屯垦开发。造山演绎的宝二爷的故事发生在QD时空,虽然缺了个郑成功,但是来了个郑不败,意思也差不多,时间却提早了三四百年。

在航行期间贾迩冶就组织了一个移民自治委员会,并任命倪礼利为委员会主任。贾迩冶和自治委员会协商了开发计划。一百六十余户移民将村落建在一块较高的林地里,划定分配了各户的住宅地和耕地,然后伐木建临时简易住房。虽然是二月下旬,这里的天气却很温暖。因此贾迩冶要求移民简易住房建成后各户都先开垦出一块秧苗地,播下稻种后再开垦计划的土地和建永久住房。

贾迩冶将军队的营地设立在河岸边的一块高地上,距离移民村落只有三里地。军队的动作很快,几天时间就扎好营寨。军队每天还派出一个班帮助劳动力不足的移民户。湘云、袭人和晴雯的人马和水手也没闲着,大家都在勤奋地建设新的家园。

转眼间两个月的时间在紧张的劳动中渡过,每户移民差不多都开垦和种植了计划中的四分之一土地。军队也开垦种植了五六百多亩稻田,还砍伐了两船木料准备带到浏河造船。贾迩冶决定让茗烟带领四个战斗班和侦察通讯班返回浏河。现在回去至少在台风季节来临时再送一批移民过来。

第二天船队返航时贾迩冶交给茗烟一封信和一张图纸。信是写给项飞参谋长的,内容是下批难民过来时送来两个新兵连,尽量优先装备齐全。其他三个新兵连配属给驻扎浏河的三个连队。然后再招募三个新兵连。下批移民来时不用再带许多粮食了,因为这里栽种的水稻最多过两个月就成熟了。尽量多送些人和耕牛来,现在这里军民耕牛的总数才二百头。

图纸是交给索师傅小组的,让他们立即研制航速器。另外问金总管无缝钢管项目有无进展,如有样品就带个样品过来。还有个任务是找一下杨大侠,了解前线最新形势

第二卷 武装割据 第一章 宝岛台湾(四)

11—4

大家都很高兴,惟独贾迩冶闷闷不乐。移民高兴是因为自己拥有了土地,而且丰收在即。看着庄稼的长势,家家户户需要建粮仓啊,何况一年能有两熟,哪里需要第四年才开始返还耕牛和农具的钱。贾公子和自治委员会的村官还要大家种些甘薯,农民觉得没有必要,只是象征性地种了一点,免得村官们罗里罗嗦的烦人。

劳动力充足的移民户不仅开垦出了属于自己的全部土地,先后种上秧苗,不少人家或单干,或几家联合,开始挖窑烧砖烧瓦,只要在自己的土地上,干什么都可以。美丽富饶的家园不是遥远的事情。种地和盖房的同时,有些人还将眼光瞄向茂密的森林、翠绿的竹子和无边无际的芦苇,那些都是财富的源泉啊。将那些粗壮的樟木运到大陆做家具,那要赚多少钱啊。在这资源丰富的土地上,只要付出劳动,财富就会滚滚而来。面对美好的前景,能让人不高兴吗?

军队每天都有十个人来到村庄帮助特别缺乏劳动力的人家种地盖房。贾公子将这些士兵教育的多好啊,军队是我们的子弟兵,哪有孩子舍弃年迈的父母的?军队自己也开垦土地,还要伐木造船,邻里互相帮助吧,我们的孩子都在同一只队伍里当兵啊。有时候那些孩儿兵也来帮忙,他们的将领还是大户人家的小姐呢。

最高兴的是那些孩儿兵们,他们说是练兵演习,从军队借来战马四处游猎,队伍常常出去几天才回来。丘陵地带的动物成了肉食的来源,尽管大家都不稀罕,沼泽地里和河流里的鱼、虾、蟹、鳖、泥鳅、黄鳝、螺蛳、河蚌多的很呐,但大家都接受了孩儿兵馈赠的猎物。这是孩子们的心意嘛,怎么能不要呢?

晴雯的小特务们浑身本事,但现在特别羡慕曾经是同学的小兵们。他们可以用钢弩打猎,而自己的手枪别说用来打猎了,纪律规定不到必要时手枪是不能暴露的。但是他们也有办法,他们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孩儿兵外出拉练的队伍,他们在山地里表现出的本领让孩儿兵认识到什么是特别训练,匕首、钢丝缆绳、陷阱不仅仅可以有效地捕杀猎物啊,何况他们发现和追踪猎物的本领特别大。孩儿兵的将领湘云姑娘受到启发,她要将小小的队伍训练成特种兵。小特务们成了孩儿兵和他们的将领的教练。

贾迩冶闷闷不乐是因为他带着三名警卫和两名地质矿产工程师到处找矿,他们找到许多矿点,带回许多矿石样品。但矿石样品越多,贾迩冶的脸拉的越长,以致于说话越来越少了。如果开口说话,语气令人难以接受,最近袭人和晴雯都离他远远的,尽量不去惹这个越来越不讨人喜欢的家伙。

今天湘云送来了一条野猪腿,晚饭很丰盛,除了野猪肉,还有几样鱼鲜、蘑菇、莲菜和别的野菜,袭人还开了一瓶贾迩冶最爱的老白干。吃完饭后,贾迩冶端着小凳子又去呆呆地看着屋檐下排列整齐的矿石样品。袭人她们将小桌子放在门口,沏了一壶茶,递给贾迩冶一杯他很喜欢的龙井茶。

湘云首先打破了沉默,“二哥哥,是不是矿石不好?”

贾迩冶叹口气,懒懒地回答,“凑合着能用吧。”

湘云追问,“是不是矿石太少?”

“都是一窝一窝的,但以我们的生产能力,也够用了。”

“那,为什么最近找矿回来都不高兴,而且越来越不高兴了?”

贾迩冶看看湘云,又看看袭人和晴雯,有点诧异,“我有不高兴吗?”

晴雯撇撇嘴,“不知道是谁的脸越来越长了,不说话则已,说话就冲人,好象谁欠你的钱似的。”

袭人说道,“二爷,你最近好象对什么都不满意。”

贾迩冶张大了嘴,好一会才说道,“我对什么都不满意吗?实际上我对很多事都是很满意的。”

湘云说道,“那,二哥哥,你对什么事不满意呢?”

晴雯也追问,“那你对什么事满意呢?”

贾迩冶想了想,“这正是我感到烦闷的事情。满意和不满意都是因为这个地方。”

湘云说道,“二哥哥,你就说这里什么好什么不好吧。”

袭人说道,“这里除了人少之外,没有什么不好啊。再说人太多又有什么好的。我觉得就这样过日子挺好的。”

贾迩冶又叹口气,“在这里过日子是不错,但我们到这里来不是为了过小日子的。我们到这里是为了避开元廷的锋芒,在这里保护我们刚开始搞起来的一点点工业生产能力和人才,积蓄力量,然后回去推翻半奴隶制半封建制的元廷。”

湘云说道,“这里正是理想的地方啊。这里土地可以养活很多人,也有你说的工业生产需要的矿产,能有什么不好呢?是不是因为人太少了?”

“人不是很大的问题。四五年时间我们就可以移过来几十万人口。”

湘云问道,“二哥哥,你是说四五年后元兵就能打到江南吗?”

贾迩冶愣了一下,看看晴雯,晴雯摇摇头,没有说话。贾迩冶说道,“这是推测,可能性很大。”

湘云说道,“有几十万人口也可以招募不少军队了。以二哥哥练兵打仗的能力,我们会实现目标的。”

“唉,这里养活人的自然条件和水力资源都很好。问题是矿产不行。”

“二哥哥,你不是找到矿产了吗?怎么会矿产不行呢?”

“矿产的种类太少了,你们看看这么多矿石样品有几种矿物?”

晴雯不假思索地说道,“黑的是煤,褐色的是铁矿,黄的很好看的那种不知道是什么,还有白的像土一样也不知道是什么。”

袭人说道,“白的好象是明矾。”

“你们说的对。黄的是天然硫磺,可以用来制造硫酸。白的是制作明矾的原料。”

晴雯好象领悟到什么,“是不是矿产种类太少了?”

“是啊,正是这个问题让我揪心,甚至想放弃这里,在大陆上找一块根据地。”

袭人连忙说道,“二爷,千万别放弃这里啊。这些移民好不容易有了自己家园,怎么能放弃呢。”

“是不能放弃,而且还要尽可能地多移难民过来,以后学校在教小孩念书的时候要教育小孩自己是中国人,世世代代都要记住这一点。” 贾迩冶说这话的时候眼睛看着湘云。

湘云说道,“二哥哥,你别看着我。我以后不教书了,我要带兵。”

贾迩冶又叹了一口气,“其实打仗是一代人之事,教育是永世之事。教育是传承文明,发展文明,意义非同小可。”

“那,有宝姐姐他们就行了,再说二哥哥自己也教了许多弟子,他们都有一些别人不会的本事呢。他们也可以再教别人呀,反正我要带兵打仗。”

“对幼童是教育,他们长大一些以后还要自己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在研究中发现和创造。”

晴雯说道,“还是先说说究竟缺少什么矿产吧?”

“唉,缺少很多。除了铁和煤之外,我们制造武器还需要钨、硼砂、锰、铜、铅,这里都没有,制造炸药需要的硝石也没有。”

袭击有点担忧,“缺少这么多东西呀,那怎么办?难道真要到别的地方去?”

晴雯不以为然,“就是到大陆上也没有用,除非拥有很多地盘,否则哪里会有这么多种类的矿产呢。”

湘云接着说道,“拥有许多地盘还需要避开别人的锋芒吗?干脆针锋相对就行了。我们怕谁呀,是不是这样,二哥哥?”

贾迩冶眼睛一亮,“你们好象说到关键问题了。继续说下去。”

晴雯问道,“我们说到什么关键问题了?”

湘云也问道,“是啊,什么是关键问题?”

贾迩冶好象是喃喃自语,“许多地盘,许多矿产。对,有许多地盘才有许多种矿产。每个地盘都需要为生存而战,这就是只有针锋相对的斗争才能生存。要有个可靠的后方基地,就在这里。这里的土地能养活很多人,而且水力资源特别丰富,是制造武器和提供粮食的理想之所。要有一只装备精良的舰队联系各个地盘和后方。需要许多许多人才啊,需要同盟力量啊。”一个战略构想在贾迩冶的脑海中浮现出来,虽然不是很清晰,但也足以使贾迩冶看到了希望。

“二哥哥,你说什么呢?”

“啊,我在想你们说到的关键问题。”

袭人问道,“关键问题究竟是什么问题?”

“关键问题是只有一个根据地是不行的,要有许多根据地,而且要有办法把分散的根据地联系起来。”

晴雯问道,“是不是不同的根据地能提供不同的矿产,运到这里制造武器?”

“对,但敌后的根据地一定是极其艰苦的。必须为生存而战。我们需要人才,许多许多能在敌后生存和打游击战的人才。你们的那些娃娃兵过几年正适合到敌后担当此项重任。湘云妹妹,你好象在训练你的小兵游击战和特种战。你要多动动脑筋,把他们训练成能在敌后艰苦的条件下进行隐密行动和特种作战的领导人才。明天你就找肖烈副参谋长,和他协商组织有作战经验的军官、士兵还有晴雯的那些鬼灵精组成一个游击战和特种作战的教官小组,对你的小兵进行训练。你对肖烈说这是我的命令。晴雯,这事你和湘云一起办。”

第二卷 武装割据 第一章 宝岛台湾(五)

1—5

五月底,最早种植的水稻已经成熟开始收割,移民和军队都尝到了收获的喜悦。茗烟这时候率领船队返回。这次船队扩大了一倍,大船除了浏河号和秦淮号,还增加了刚下水不久的东山号和牛山号,相应地小船增加到十六条。船队带来的移民有两千余人,两个新兵连及其装备也带来了,新兵连没有马匹。茗烟对他的两个新兵连得到优先装备很是得意,这些装备是基地这三个多月的全部产量。其他三个老连队至今装备不足四分之一,新配属的新兵连没有任何武器装备,训练时都是使用老连队的装备。

粮食比上次带的少多了,但其它物资更多了,除了大船装运了矿产品,有十二条小船装运的都是各种矿产品,运的最多的是硼砂玻璃珠。看样子项飞他们对浏河囤积的物资有点头疼,但贾迩冶并不嫌多。由于修建了码头,卸船的速度比上次快多了。移民被安置在两个点,在倪礼利的帮助下分别成立了自治委员会,领导移民建设家园。高价买来的耕牛分配到各户,剩余的十几头耕牛归军队所有。

新老三个连队混编为一个营,茗烟任营长。营以下设三个连,编制和装备不变。有作战经验的军官严重不足,贾迩冶将他的一个警卫班十人全部编入茗烟营,都担任排长或副排长。新设了营部,除营长和副营长之外,还有一个八人的警卫传令班。这样一个营刚好是四百人的编制。

茗烟带来了一根基地用新研制的车床加工而成的无缝钢管,内径达到三十五毫米,长度达到三百五十毫米。这个尺寸是新机器能达到的加工极限了,而且加工极其费工费时。贾迩冶用手榴弹里的炸药和雷管作成小炸药包塞在钢管里做了十几次耐爆实验,证实钢管可以用来制造小炮。贾迩冶在这里待不住了,决定随船返回大陆,尽快造出小炮来。

经过几天突击给大船上装载木料,船队即将返回大陆,副营长严库带领八个战斗班和两个侦察通讯班武装护航。临行的前一天,贾迩冶召集茗烟、严库、肖烈、晴雯、袭人和湘云开了个会。这六个人被贾迩冶指定成立一个领导小组,负责这里的生产、开发和武装力量的训练任务。这个领导小组的成员都是贾迩冶的铁杆,其中严库和肖烈都是庄园子弟。贾迩冶规定领导小组必须定期开会,遇事不决则投票表决。晴雯被指定为组长,拥有召集定期会议和临时会议的权利,而且一人拥有两票。

会议还决定了一件大家都没有预料到的事情,贾迩冶让晴雯更名为秦文,当事人自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