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地师-第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嗨!”

郝彤大吼一声,双手握刀,抡圆了向着那木桩劈去。只听得咔嚓一声,想象中的障碍并没有出现,木桩子在钢刀面前就像一块豆腐一般,被劈成了两截。上半截微微地晃了晃,便轰然落下。

“好!”

众人一齐喝起彩来,刀是好刀,郝彤的武艺更是了得。要拦腰劈断这样一根木料,除了需要很大的力气之外,还要求持刀的人动作必须平衡、连贯,如果中间稍有犹豫,刀就会被卡住了。

“此刀竟是如此锋利!”郝彤的脸上布满了惊讶和欣喜的神色,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只见在眼前剩下的这半截木桩子,断口十分平整,看不出半点毛糙之处。而刚刚劈断了这根木料的钢刀,刀刃上没有任何的卷曲与破损,如果换成军队中寻常使用的大刀,那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哈哈,果然是好钢!”郝以宗也喜出望外,刚才他把刀制出来之后,已经试验了一下,确认的确是一把削铁如泥的好刀。郝彤这番表演,更印证了他的感觉。以他作为一名老匠人的经验来看,这把刀的品质,远远超过了所谓的镔铁刀。

关于镔铁,其实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一般被认为是由高碳钢和熟铁混合而成的一种材料。中国古代冶炼高碳钢的技术发展缓慢,反而是北方民族和波斯、天竺等地在这方面做得更好。所以中国内地的镔铁,往往都是从波斯等地传进来的,价格很高,而且很难获得。

与普通钢材相比,高碳钢的强度和硬度都更高,所以被当成制造上等兵器的材料。但在高锰钢面前,高碳钢就算不上什么了,尤其是在韧性方面,更无法与高锰钢比肩。郝以宗在工部当工匠的时候,是接触过镔铁的,他知道,苏昊开发的这种钢材,远比镔铁要强得多。

“贤侄大才,这高锰钢果真了得。”郝以宗向苏昊抱拳说道。

“怎么,这钢是苏百户炼的?”郝彤瞪大眼睛看着苏昊。

苏昊连忙指指郝青,说道:“这钢可不是我炼的,是你大哥炼的,要谢,你就谢他吧。”

郝青道:“小人岂敢贪功,若非苏百户授我这炼钢之法,小人怎知在钢中加入这锰矿石能够炼出如此好钢。”

郝彤问道:“你们刚才说,这钢叫什么高猛钢?嗯,果然名副其实,确是猛钢啊!”

“是锰钢……”苏昊无奈地纠正道,“是金字旁的锰字,是一种矿物的名称。”

郝以宗笑道:“贤侄,我倒觉得,用这凶猛的猛字,更为贴切。”

“没错,就叫猛钢吧,我并不识什么金字旁的锰字。”郝彤兴奋地说道,他把刀插回刀鞘,抱在胸前,走到苏昊面前,问道:“苏百户,这猛钢的冶炼之法,可艰难否?”

苏昊道:“说起来倒没有多难,主要是要找到锰矿石。江西不是盛产锰矿之所,我也是偶然才发现了一个小矿脉,储量没多大。”

苏昊说这话是有根据的,中国盛产锰矿的区域主要是在广西、贵州、湖南等地,江西的锰矿资源并不丰富。丰城只是因为处在几个区域性断裂带交汇处的地区,具备多种成矿条件,所以许多种矿藏都有少量的分布。但如果要按工业化开采利用的要求,这些矿都是没什么价值的。

“你这个小矿脉里的矿石,够冶多少斤这种猛钢?”郝彤继续问道。

苏昊挠挠头皮:“这个不太好估计,几十万斤应当有吧。”

按五十万斤来算,也就是250吨。高锰钢里锰的含量是13%,所以只需要30吨左右的锰。就算锰矿石的品位差一点,有百来吨矿石也就够用了。苏昊发现的小矿脉,采出百来吨锰矿石还是没问题的。

“能够冶出几十万斤这种猛钢!”郝彤喜形于色,“实在是太好了。伯父,大哥,麻烦你们多辛苦一下,多冶一些猛钢出来,我想请你们给我们邓总兵打造一支猛钢的大枪,然后再给邓奎也造一把这样的大刀,要不,干脆把我们亲兵队的兵器都换了……”

“等等,我说郝彤,你把我这当成兵器局了?”苏昊打断了郝彤的幻想,说道,“你以为这高锰钢说炼就能炼出来的?你大哥今天辛辛苦苦忙了一天,也就是炼出了这几十斤钢,哪经得起你这样挥霍?

采矿石需要成本,买焦炭需要成本,这些都不去说了。光是这个坩锅,就得花多少钱去造?这一口坩锅用上几次就得报废,你算算看,一百斤钢的成本有多大。”

“嗯,原来是这样。”郝彤也开始冷静下来了,“要不,咱们多招些铁匠,多升几个炉子来炼?”

郝以宗摇摇头道:“不可,这冶炼高猛钢之法,不可声张。咱们毕竟是小门小户,万一这法子被别人看中,欲强取豪夺,我们可扛不住。依老夫之见,咱们只冶几炉钢出来,打几件兵器自用,或者送给像邓总兵这样与咱们关系密切的将军,也就罢了。若是其他人慕名而来,求购兵器,咱们就推说矿石难觅,爱莫能助,这也是一个避祸之法。”

“这……多可惜啊!”郝彤瘪着嘴道。

苏昊也有些黯然:“郝伯父,咱们真的只能如此吗?明明是好东西,却不能拿出来造福于民,小侄实在有些不甘心啊。”

郝以宗拍拍苏昊的肩膀,说道:“苏贤侄,你还年轻,不知这世事凶险。你读的书中,可有楚人无罪,怀璧其罪一说?老夫读书少,这也是听杂造局里其他的人说的,我想,贤侄你当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吧?”

第106章 怀璧其罪

这是苏昊穿越过来之后,第二次听到这样的劝告了。前一次是在有地痞滋扰陆秀儿之后,工房书吏戴奇对他说的。那时,他不过是想了一个造省柴灶的法子,以工房的名义挣了点零花钱,就招来了莫名的嫉恨,弄得他不得不赶紧去向各个官员进贡,这才保了平安。

苏昊拥有诸多技能,这些技能都是能够变成财富的,但他却缺乏能够保护这些财富的能力。这就使得他像一个怀抱金银在闹市中行走的小孩子,任何人只要起了贪念,都可以上前去抢夺他的东西,顺便再把他暴打一顿。

在开煤窑之前,苏昊接受了戴奇的劝告,拿出一部分煤窑的股份,分别送给了知县韩文和其他几位官员,从而换来了煤窑的太平。造望远镜的事情,靠的是江西都司掌印张宏的保护,而苏昊付出的代价,就是答应替邓子龙部培养一批能够绘制地图的斥候。

如今,苏昊又开发出了这种神奇的高锰钢。在苏昊看来,这高锰钢其实也没什么了不起的,不过就是后世非常普通的合金钢罢了,自己比古人强的一点,就是认识啥叫锰矿石,另外还知道锰元素可以提高钢的性能。但在郝以宗的眼里,这高锰钢代表的,是海量的财富,这种财富是会给自己和苏昊带来无尽麻烦的。

拿镔铁的价格来类比,郝以宗相信,这种高锰钢一斤可以卖到一两银子以上,而市场上普通的生铁,一斤才值3分多银子,二者有近30倍的差价。若按苏昊所言,他发现的锰矿脉可以支持冶炼几十万斤高锰钢的需要,那么仅这一项,就能够获得几十万两银子的利润。

这么高的利润,足够让方方面面的妖魔鬼怪都把黑手伸过来了。

“郝伯父教训得对。”苏昊想明白了这一节,他向郝以宗躬身行了个礼,然后问道:“那么,依郝伯父看来,咱们的这个炼钢之法,就只能深藏不露,永不见天日了吗?”

郝以宗捻着胡子微微笑道:“不然。这世间的富商巨贾,获利百万也同样能够安危无恙,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们有靠山。贤侄要想让这技艺得见天日,必须找到一个足够大的靠山来荫护你,这个靠山,你现在有吗?”

郝彤插话道:“伯父,这张都司难道不能算是我们的靠山吗?咱们造望远镜,可不就是仗着他荫护的?”

郝以宗道:“咱们造望远镜,不过是2万两银子的造价,其中的利润几何,外人一时还看不清。加之这望远镜纯粹是军中订货,银子是从南京兵部那边付过来的,所以还不太招人垂涎。若是这冶炼高猛钢之法传出去了,眼红之人可就不是一个两个了,届时张都司怕也荫护我们不得呢。”

苏昊点点头道:“伯父所言有理,实在是小侄过于幼稚了。望远镜的事情,张都司所以照顾我们,只是有求于小侄。若是再有其他的事情,恐怕张都司也懒得出手相助的。”

郝以宗道:“说起张都司,老夫倒想起一件事来。张都司提拔了你,又许了200部望远镜的采买,你还没有谢过他呢。如今,既然咱们炼出了这高猛钢,你何不献一柄上好的钢刀给张都司,以表谢意?”

“伯父,这柄刀可是你早就许给我的,我可不愿让苏百户拿去送礼。”郝彤闻言,连忙抱紧了怀里的刀,生怕郝以宗把它拿走。

郝以宗笑道:“三儿说哪里话,伯父许给你的东西,怎么会拿回来呢?我的意思是说,我们再冶一炉钢,好好地打造几柄钢刀,一柄送给你那个叫邓奎的兄弟,一柄让苏贤侄献给张都司。我想那张都司是军中武人,定然是非常喜爱这好兵器的。”

“嗯,那就麻烦郝伯父了。”苏昊说道。从他内心来说,对于这种给上司送礼的行为是非常厌恶的,但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他如果不随波逐流,恐怕日后就要寸步难行了。

还是要想办法当官啊,苏昊在心里暗暗地想道,哪怕只是想让自己的知识能够造福于民,自己也必须去谋一个更好的出身。待到训练斥候的事情结束之后,自己是不是要赶紧辞掉军职,到书院去好好读几天书,然后去考个举人、进士啥的?想到要花几年甚至十几年时间去学四书五经、写八股文章,苏昊就忍不住郁闷了。

与郝以宗、郝青父子又交流了一番冶炼高锰钢的技术之后,苏昊便告辞回家了。郝彤也谢绝了郝以宗要留他吃饭的好意,兴冲冲地捧着钢刀回勘舆营去了。这天晚上,郝彤与邓奎轮番拿着那柄钢刀在营中砍树过瘾,以至于第二天一早,士卒们发现营房四周的树木伤痕累累,还以为是闹鬼了,这等丑事自不必多提了。

按着军规来说,如果没有什么理由,苏昊这个百户是必须在自己的军营中过夜的。但在明朝后期,大明军队纪律松驰,内地的卫所更是没什么纪律可言,谁也不会去查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再说苏昊这个百户所本来就是为了训练斥候而临时设立的,上面有江西都司和南昌卫的人罩着,作为直接上司的小港千户所自然不会没事找事,去挑苏昊的毛病。这样一来,苏昊跑回家过夜,也就没人干涉了。

苏昊在家住了一夜,听取了陆秀儿关于煤窑收支盈利情况的汇报,又听取了苏小虎关于到南昌去推销蜂窝煤情况的报告。这种采煤、卖煤的生意,利润还没有大到引起高官、衙内们眼红的地步,所以目前还没什么麻烦。陆秀儿说到煤窑已经挣了几百两银子的时候,眼睛里闪烁着激动的光芒,让苏昊在心里很是不屑了一番。

苏小虎去南昌推销蜂窝煤的情况比较顺利,这蜂窝煤的模子和煤炉都是由苏昊提出思路、由炉匠吴达设计开发出来的。蜂窝煤的使用比普通煤炉要容易,炉火也更旺,所以一经推出,就受到了一些富裕家庭的青睐。由于丰城的市场太小,苏小虎带了几个人前往南昌,开设了几家专卖蜂窝煤和炉子的商号,生意非常火爆。

这个青年农民,在乡下的时候木木讷讷的,只知种地出力。自从当了苏氏商行的二掌柜之后,做生意的潜能居然被激发出来了。苏昊听苏小虎说起生意经的时候,头头是道,真让人不禁刮目相看了。

次日一早,苏昊穿戴整齐,前往县衙去拜见韩文,他毕竟还有一个师爷的头衔,需要时不时地向知县请示一下工作。

还没走进县衙,苏昊就觉得气氛有些不对。门口守门的衙役脸色凝重,像是有什么重大事情一般。走进县衙大门,平常在院子里晃来晃去串门聊天的那些吏役都看不见了,一个个全躲在自己的廨舍里,装模作样地办着公务。

苏昊一时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他像往常一样,径直向大堂走去,远远地便看到大堂门外站了两名兵士,他们身上穿的,竟然是飞鱼服。

大明军士,除了上战场之外,平时穿得最多的,是一种长过膝、窄袖的胖袄。这种胖袄里外有两个颜色,可以翻转过来穿,故称为鸳鸯战袄。但有一支部队的服饰,与其他部队是不同的,他们穿的衣服上有飞鱼图案,看起来十分华丽,这支部队就是被称为皇帝亲军的锦衣卫。

飞鱼服和绣春刀,是锦衣卫的两大标志,如今站在县衙大堂门口的这两名兵士,恰好就具备了这两项标志。

锦衣卫的名气之大,苏昊不用到明朝也已经听说过了。但穿越过来这么长时间,真正的锦衣卫,他还是第一次见到。据他的印象,锦衣卫出现在哪个地方,一般来说都不是什么好事,也难怪县衙里那帮平常大大咧咧的衙役们一下子都变得像绵羊一样乖巧了。

“来者何人!”

就在苏昊站住脚,犹豫着要不要继续往大堂走的时候,两名锦衣卫中的一个低声发话了。他的声音里带着一种威胁之意,一只手也有意无意地扶到了绣春刀的刀柄上。

苏昊只好上前两步,拱手行礼道:“二位军爷,学生是县衙的师爷,正打算去拜见县尊大人。”

他没有说自己是南昌卫的百户,主要是不想和锦衣卫扯上关系。锦衣卫名义上也是军队的一支,但其职能与普通军队是完全不同的。甚至可以说,锦衣卫与普通军队是有着一些敌对关系的,他们是受皇帝直接领导,用于监督百官,同时也监督军队的一个特务组织。苏昊仅仅说自己是县衙的师爷,相信这样一个身份是不会引起锦衣卫的兴趣的。

果然,那名锦衣卫士兵对一个县衙师爷根本没放在眼里,他像轰苍蝇一样地摆了摆手,对苏昊说道:“我们常公公在和你们知县说事,闲人不得打扰。”

“哦,学生冒昧了。”苏昊心中一凛,脸上却不露声色。他向两名锦衣卫士兵行了个礼,便折回工房去了。

工房里,戴奇带着六七名衙役,正悄悄地趴在窗口,看着大堂门口的那两名锦衣卫士兵,脸上流露出忧虑的神色。

第107章 矿监

“老戴,出什么事了?”苏昊走进工房,对戴奇问道。

见苏昊进来,衙役们不好意思再趴到窗口偷看了,都纷纷回到自己的位子上,有人赶紧给苏昊端来了茶水,侍候着苏昊坐下。

戴奇凑到苏昊身边,小声问道:“苏师爷,你刚才和那两个锦衣卫说话了?他们跟你说什么了?”

苏昊道:“他们说,有个什么常公公在和韩大人说事,闲人不得打扰。这常公公……莫非是太监?”

戴奇一拍大腿,对旁边的衙役谢思志说道:“老谢,你看我说对了吧,果然是常公公!”

“唉,苦啊!”谢思志长叹一声,“咱们丰城惨了。”

其他的衙役也都长吁短叹起来,其凄苦的样子,好像县衙里来的不是什么常公公,而是什么黑白无常一般。

苏昊问道:“怎么,你们知道这个常公公,他是干什么的?”

“苏师爷,你是不知道啊,唉……”戴奇说了半句,便停了下来,只是摇头叹气不迭。

苏昊哭笑不得,问道:“戴奇,你们玩什么玄虚呢,有什么事不能好好说吗?”

戴奇这才丢开装神弄鬼的样子,说道:“苏师爷≮更多好书请访问。。≯,你可曾听说过矿监吗?”

“矿监?”苏昊想了想,说道,“我好像听人说起过,是朝廷派出来,专门负责采矿的太监吧?”

“没错,正是如此。”戴奇道,“这个常公公,就是朝廷派到咱们江西来的矿监。啊,不对,应当说他是矿监的副使,这正使是李公公李龙。这常公公叫常芜,有人把他的名字倒过来念,叫他无常。”

赶情这县衙里还真是来了一个无常,苏昊不禁为自己的预见而感到自豪。可是,一个矿监怎么会变成无常的,苏昊还是弄不明白。

“苏师爷,韩大人有请。”

没等苏昊向戴奇进一步地求证,衙役李兴出现在工房门口,对苏昊说道。众人扭头向外看去,只见大堂门前的那两名锦衣卫不知什么时候已经不见了,估计是那个常芜已经与韩文谈完离开了。

苏昊随着李兴来到县衙的二堂,二堂里除了知县韩文之外,还有县丞、主薄、典史三人,以及正牌师爷方孟缙。李兴把苏昊送进门之后,便退了出去。苏昊向众人分别行过礼,韩文指了指一个位子,对苏昊说道:“改之啊,坐吧。”

“谢县尊。”苏昊答应着坐下了。

“各位同僚,适才常公公前来说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改之还不清楚。吾辉啊,你向改之介绍一下吧。”韩文说道。

方孟缙点点头,对苏昊问道:“改之,你刚才进县衙,可曾见到两个锦衣卫?”

“学生见到了。”苏昊道。

“你可知道他们因何而来?”

“学生不知。”

“他们是陪着江西矿监副使常公公来的。常公公其人,你可曾耳闻?”方孟缙问道。

苏昊道:“学生此前并不曾听说此人,不过适才在工房听戴书吏说了一句,说此人名叫常芜,还有人送了他一个外号,叫……”

苏昊说到这,没有再说下去了。他不知道当着众位官员的面,说一位太监的外号,是不是合适。县丞王奇替他说了出来:“他的外号叫无常,就是专门管索命的那个。”

“学生听说的,也是如此。不过为什么他的外号叫无常,学生就不知道了。”苏昊答道。

主薄王凤韶道:“朝廷派到江西来的太监,有正副二人。正使是李兴李公公,倒是一个心慈面善之人。副使就是这位常公公,是个笑面虎。他经常直接前往各府县去敦促开矿收税,所到之处,必是生灵涂炭啊。”

“这是何故呢?”苏昊惊道,生灵涂炭这个词,可不是随便乱说的,开个矿,怎么至于弄到生灵涂炭的地步?

方孟缙见苏昊的确不明白,便一五一十地向他介绍起来。

皇帝向各地派遣矿监的制度,始于隆庆年间。当时这样做的原因,在于国库日益空虚,皇帝迫切需要增加财政收入,来维持各项开支。由皇帝派往各地的太监,最早的职责是监督工商税和矿税的征收,以避免地方官吏营私舞弊。由于这些太监都是带着增加收入的任务下去的,所以在无法找出地方官的毛病的情况下,他们就必须想尽一切办法,来从地方榨出更多的财富。

在大明的财政体系中,田赋和工商税是比较固定的,太监们很难有所作为。但矿税是一种额外的收入,只要能够找到更多的矿藏加以开采,那么就可以收取丰厚的税金,来完成皇帝交与的任务。

就这样,由皇帝派出的监督太监,逐渐蜕变成了专业的矿监。他们的任务就是逼迫地方官员找矿开矿,然后收取矿税。一开始,矿监们做事还靠点谱,基本上是按矿收税,找不着矿就不收。到后来,矿监们越来越嚣张了,变成只管收钱,不管开矿。他们每到一处,便向地方官下达收取矿税的指标,至于当地有没有矿,能不能收上税来,他们是不管的。

朝廷派到江西来的两个矿监中,正使李龙是个比较讲原则的人,不太胡作非为。但副使常芜则不同,他经常巧立名目地下到各个府县去,敦促地方官开矿交税。如果你不把税交上来,那么他就没完没了地骚扰你,甚至带上锦衣卫,以各种莫须有的罪名拘捕地方官员。

地方官员由于惧怕常芜的淫威,就不得不想方设法去筹钱来交税,这些税金,最终自然是只能分摊到地方上的商户和农家头上的。为了避免激起民怨,地方官往往还得从官衙本身的开支里挪出一部分钱来充作所谓的矿税,这就使得官衙里的吏役们的收入都要受到影响了。

苏昊刚才在工房看到吏役们一个个都垂头丧气,便是因为他们预感到自己名下的钱要被常芜搜刮走了。

“原来是这样。”苏昊恍然大悟,不过,他还有一点没弄明白的,便问道:“方师爷,江西有这么多府县,这常芜怎么就盯上咱们丰城县了呢?这其中有什么原因没有?”

韩文苦笑道:“要说起此事,还得算到你改之头上啊,都是因为你太能干了,所以为本县招来如此麻烦。”

“呃……县尊,此话乍讲?”苏昊冷汗直流,韩文说的,不会是他开煤窑的事情吧?至于造望远镜,这件事属于军方的事情,估计常芜还不太清楚。

韩文道:“今年四月以来,全省大旱,各府县虽奋力打井,但终因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农家庄稼欠收至少在五成以上,多地已经出现饥荒,百姓苦不堪言。唯有我丰城县,因为改之勘井得力,打井顺利,庄稼收成最好,躲过了饥荒。当此之时,这常公公要下来收税,岂不就选中我们丰城县了?”

“这也算是楚人无罪,怀璧其罪了吧?”苏昊现学现卖,把刚刚别人说他的话,用来描述眼前的事情了。

江西因大旱而遭灾,许多个县的百姓连吃饭都成问题了,在这种情况下,常芜当然不可能再去盘剥,否则引起民变,他也吃罪不起。在这种情况下,丰城由于苏昊这个妖孽打井有功,在大旱之年无大灾,百姓能够吃得上饭,于是就成了常芜眼中的肥肉。韩文说这桩麻烦是因苏昊而来,倒也没说错了。

“常公公提出什么要求了?”苏昊问道。

韩文道:“常公公说,他在京城的时候,就听说丰城这个地方物华天宝,矿藏众多,所以希望本县多组织民壮探矿,交纳矿税,以解朝廷之难。”

“这倒是一个冠冕堂皇的要求啊。”苏昊道,“如果是这样一个要求,县尊倒也不必忧虑。丰城煤藏众多,学生辛苦一下,多去探几个煤藏出来,开些煤窑,交点税给那常公公,也就罢了。”

韩文道:“改之有所不知啊,这常公公要的,可不是煤窑的那点税,他是要本县去开金矿呢。”

“真是滑天下之大稽,这金矿岂是想开就能开的?本官在丰城几年,也未曾听说丰城有什么金矿,这不是明显的讹诈吗?”县丞王奇恼道。刚才常芜来与韩文谈事的时候,他也在场,对于常芜的这个要求,他是知道的。

韩文道:“其实,常公公估计也清楚这一点,所谓开金矿,不过是一个借口罢了。他向本县提出的要求,是一年上交黄金2000两,相当于白银万两。若是交不上,本县就只有从其他地方挪借,凑出万两白银给他了。”

“一万两白银……”苏昊念叨着,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如果分摊到全县的商户,足够把一半以上的商户逼得破产了。他因做望远镜的暴利,倒是可以拿出一万两白银来,但这笔钱无论如何也不能落到他一个人头上吧?

“实在不行,也只能劝说县里的富商大户乐捐了。”典史王一学道,“这真是无妄之灾啊。”

几位官员也都摇着头,表示这可能是唯一的办法了。韩文却是把目光投向苏昊,好一会,才缓缓地问道:“改之,本县素知你有测地勘矿之能,以你之见,本县能找到金矿吗?”

第108章 金矿

听到韩文的话,王奇等官员都停住了口,把目光投向苏昊。他们刚才还有些不满,不知道为什么韩文要请苏昊这样一个无名无份的小年轻来参加县衙的最高层会议,但此时,他们忽然明白过来了,如果要采矿的话,还有谁比眼前这个年轻人更合适的呢?

在王奇等人的潜意识中,认定了常芜要求丰城县开采金矿仅仅是一种讹诈的手段。像这样的手段,矿监们用得已经非常娴熟了。比如说,他们会走到一户人家跟前,说这地底下有金矿,要求这户人家拆房腾地。这户人家如果想要免灾,就不得不拿出钱来打点。

常芜到丰城县来说开金矿的事情,也是如此。王奇等人在县里当官好几年,从未听说过丰城有什么金矿。常芜非说丰城就有金矿,其用意就可想而知了。

但韩文把苏昊找来,却突然给了大家一个启示:苏昊此人,能够找到地下的水源,能够找到地下的煤矿,没准他还真能在丰城找到一个金矿呢?

见大家都在看着自己,苏昊无语了。他对韩文问道:“县尊,你的意思是,真的想替那常公公找到金矿?”

韩文道:“这开金矿之事,本县素来反感,所以也从未想过要去做。但现在事到临头,若本县不能找到金矿,那就只有动员富户乐捐,补上常公公要的矿税,这种勒索百姓之事,本县是做不出来的。若改之真有此奇能,能够在县冶之内找到一处金矿,无论能够产金几何,这常公公也就无话可说了。本县现在唯一不确定的,就是丰城县到底有没有金矿。”

苏昊点点头道:“县尊,如果你是这个意思,我可以肯定地回答你:有。”

“真有金矿!”韩文和其他几名官员的眼睛都直了,简直不敢相信苏昊说的是真话。苏昊这个人的人品,他们在这段时间内也已经有所了解了,知道他不是一个信口开河之人。苏昊说有金矿,那就十有八九是真的有了。

“本县在任三年,怎么从未听说过此事?”韩文问道。

苏昊道:“此事说来话长,学生也不想耽搁各位大人的时间了,各位大人只需要知道一点,丰城的地质结构复杂,各种成矿条件都有,不过大多数的矿脉的储量不高,除了煤炭,还有……呃,也就是煤炭还比较多吧。”

苏昊本来还想说铀矿,话到嘴边赶紧给咽回去了,铀这种东西,在明朝说出来,实在是太超前了。

“简单说吧,就是如果我们愿意费心去找,在丰城县冶之内,金银铜铁锡,样样都能够找到,只不过这些矿藏的价值,还不如找矿花的工夫大而已。”

韩文听到此处,不禁有些泄气,他说道:“改之的意思,是说丰城这个地方肯定能有金矿,但要找起来,费时费力,轻易难以找到?”

苏昊道:“县尊是大福大贵之人,遇事总能够逢凶化吉的。这金矿一事,学生从未关注过,但在下乡打井之时,却偶然发现了一处有可能成矿的地形。学生未加查证,不过有七成的把握,能够找到一个金矿。”

“真的?在什么地方?”韩文急切地问道。

苏昊道:“是在县冶东南的大顺乡源里村,以学生的经验来看,那里的山里应当有金矿。”

“此事不可玩笑视之。若是没有金矿,欺瞒矿监,就相当于欺瞒圣上,那可是要掉脑袋的大罪啊。”韩文说道,“改之,你可愿再去一趟源里村,确认一下?”

苏昊点点头道:“遵命,学生这就去一趟。”

韩文大喜,道:“那就有劳改之辛苦一趟了,改之此去,不管能不能找到金矿,本县都会记下你的功劳。若是真能找到金矿,应了常公公吩咐下来的差事,本县日后定有重谢。”

苏昊道:“县尊言重了,这本是学生职责所在,岂敢懈怠。”

韩文交代过苏昊,又回头对县丞王奇说道:“王县丞,常公公那边……”

王奇连忙起身道:“县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