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世界历史未解之谜-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度过了美丽而快乐的童年。他的故事中多写到王子和公主的美丽的爱情故事,人们不禁发出疑问,这是安徒生暗示其真实身份还是他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的体现?权威的传记作家们以不容置疑的语气告诉我们,1805年4月2日,这位伟大的童话作家出生在丹麦富恩岛上的欧登赛城中一间又矮又破的房子里。他的父亲是一位整日为生活而忙碌的鞋匠,他的母亲则是一个非常迷信的洗衣妇。贫穷的童年使安徒生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他陆续写出了《阿英索尔》、《维森堡大盗》等剧本,《阿马格岛漫游记》等浪漫幻想游记和《卡尔里·克里斯蒂安二世》等历史题材的小说。1835年他的第一本童话集出版。他的童话世界是美好幸福而快乐的,他知道这些童话对那些贫苦的孩子度过童年是有益处的。每年圣诞节他都出版一本童话书,作为礼物送给孩子们。这些礼物很多成了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名著。例如《丑小鸭》、《夜莺》、《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等。写作将近40年,发表160多篇作品的安徒生是丹麦人民的骄傲。
安徒生是平民百姓之子还是一位落难的王子?丹麦人对权威传记作家们所提供的论证并不信服,据说几百个丹麦人曾在1990年,到作家故乡的欧登赛大学举行了听证会,研究安徒生的身世之谜。历史学家延斯·约根森写了《安徒生—— 一个真正的童话》一书,书中说安徒生其实是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八世和劳尔维格伯爵夫人的私生子。在他出生后,王室把他安置在了安徒生父亲——这个欧登赛鞋匠的家中。作出这种推论的根据是安徒生是一个鞋匠的儿子,身份低微,可是后来竟能进入上流社会,出入于皇家剧院,甚至在皇家宫殿中阿马林堡宫居住了一段时间,如果没有王室的暗中帮助,这些是不可能的。丹麦作家皮特·赫固也有类似看法,他提出了另一种根据,一位海军上将的女儿亨丽艾特·吴尔芙1848年给安徒生的信中曾提到安徒生自己也发出自己是“王子”的慨叹。
但是听证会上许多人感到疑惑的是,安徒生在《我一生中的童话》这本自传中为什么没有提到自己是王子,甚至连暗示也没有呢?有的学者找到了180多年前教堂户口登记册的复印件,登记册上记录了1805年4月2日凌晨1时,鞋匠汉斯·安徒生与其妻子安娜喜得贵子,并且记录了安徒生是在4月16日那天受洗礼的。
丹麦著名历史学家塔格·卡尔斯泰德为了解开安徒生出生之谜,翻阅了大量有关那时国王克里斯蒂安八世的档案,档案表明,国王和贵族与平民妇女偷情的问题是存在的,而且很有可能生下孩子。国王处理这种情况的方法就是给那个妇女写信,并寄去一笔钱用以抚养孩子。
安徒生是否是落难的王子也许并不重要,人们只不过是对这位作家想了解得更多一些罢了,重要的是他的作品享誉全世界,他创造的美妙的童话世界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增添了不可或缺的美丽回忆。
音乐大师贝多芬猝死之谜
天才似乎总要受到更多的磨难,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便是这样。他一生与病痛为伴,饱受折磨,尤其是耳朵失聪几乎要断送了他的音乐前程。由此他的精神支柱坍塌了,甚至曾一度绝望得企图自杀,终于,这颗音乐巨星于1827年3月26日下午5时30分陨落,给世人留下无限遗憾。
关于贝多芬是什么原因致死的,人们大都认为:这位作曲家的死是由严重酗酒而引起肝病所致,他在55岁时发现患有严重肝病。但是英国尤维尔区医院风湿科顾问医师帕尔福曼对这种看法提出了异议。他认为折磨这位作曲家的许多病痛是一种少见的风湿病引起的,这种少见风湿病会使身体的每个器官发炎,并逐渐侵袭全身。贝多芬禁不住要自杀主要应是因为这种病痛非常剧烈。最后,贝多芬被这种风湿病折磨致死。他还认为,如果用现代的类固醇给他治疗,给他做肝脏移植手术,贝多芬可以多活许多年,足以让他完成“丢失”的第十首交响曲。
法国著名作家阿尔方斯·卡尔是贝多芬的同时代人,他的《在椴树下》一书为贝多芬之死的原因和具体情况提供了新的线索,并详细介绍了作者自己的观点。他写道:作曲家死前不久的一天,他的侄子来信说自己在维也纳被牵连进一桩麻烦的事件中,只有伯父出面才可以帮他脱离困境。贝多芬接到信后立即徒步上路。夜宿于一家农舍,到了夜里,贝多芬感到浑身发烧,疼痛难忍。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睡,于是爬起身,赤着双脚到田野里徜徉。由于时间呆得太长,夜寒侵骨,回来时他已冷得发抖。主人从维也纳请来一位医生为其诊治。最后医生确诊为肺积水。医生说他的命已危在旦夕。得知贝多芬病重的消息后,德国著名钢琴演奏家和作曲家胡梅尔来看他,但贝多芬已无法与其交谈,他仅用饱含感激的目光凝视着他。胡梅尔通过听音筒向他表示他的悲伤之情。贝多芬以听音筒依稀听见几句大声的喊叫之后,顿觉畅然,他两眼灼灼生辉,对老朋友说:“胡梅尔,我果真是个天才吗?”说完后,他张大嘴,两眼直勾勾地瞪着胡梅尔,溘然长逝。
另外,还有一些研究专家试图从贝多芬的家庭关系上来揭开作曲家的死亡之谜。我国学者赵鑫珊在《贝多芬之魂》一书中认为:贝多芬侄儿卡尔长期的烦扰,大大损害了他的健康,给他的精神带来了莫大的痛苦,导致他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他的侄子在别人面前称呼贝多芬“老傻瓜”,而且只要人家看到他同这个“老傻瓜”在一起,他就觉得丢脸。只要贝多芬对他稍加严格,言语过重,这个无赖就会用自杀来威胁。但是尽管如此,贝多芬对他慈父般的爱还是有增无减,并且一再容忍他。1826年12月1日,卡尔不听贝多芬之劝,硬要去军队服役,贝多芬只好陪他上路。就是在旅途上贝多芬得了严重风寒,从此一病不起。他回到维也纳时,完全是个去日无多的老人。可是伯父卧床不起的消息传到卡尔那儿后,他竟无动于衷,依然自娱自乐。严重的肺炎过后,接着便是肝硬化,最后引起水肿。有的学者非常明确地说:实际上,贝多芬是被侄儿气死或逼死的。
贝多芬真的是死于酗酒所致的肝病吗?亦有人说他的耳聋和他在爱情上的失意使得他的身心遭受极大的创伤,由此而抑郁成疾。有关贝多芬的死因我们现在去探究似已无必要,我们对他更多的只是崇敬和景仰罢了。
凡·高开枪自杀是精神失常了吗
现代印象派绘画艺术的杰出代表——凡·高,具有非凡的绘画才能,他的绘画作品在他死后才被世人视为珍品,他也由此享誉全球。然而他生前命运多舛,贫困、疾病、饥饿以及天才的不得意使得凡·高的境遇十分凄惨。最后,在1890年6月29日他开枪自杀,因伤重不治而亡,年仅36岁。
近年来,随着对凡·高所代表的印象派绘画艺术欣赏和理解的人的增多,有关凡·高生平的研究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这位艺术家的死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他选择以自杀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呢?有一点似乎非常明显,这是他的精神失去控制后,在失常情况下所采取的非理智行为。可是,凡·高精神失常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早已在文化界、艺术界乃至化学界、医学界的专家和学者们中激烈地展开了。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学者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
这些观点一般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由医学界、化学界的专家所持的自然原因观点。他们从凡·高的生前嗜好、日常活动和生理疾病着眼,作出了不尽相同的解释。一些人认为:凡·高的精神系统被他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严重地损害了,这直接导致他因失去控制而自杀。他们指出凡·高生前非常喜欢喝艾酒,而艾酒内含有对动物神经组织极为有害的物质岩柏酮,饮艾酒成了他的癖好,这严重伤害了他的神经系统。有大量的证据表明,凡·高体内含有相当惊人的高浓度的岩柏酮。他去世后一年,他的棺椁就被种植在他坟墓上的一棵喜欢岩柏酮的小树的树根紧紧包裹起来,后来为他移坟的人被迫连此树一起移走。也有人认为,凡·高有癫痫症,为了治疗而长期使用对神经系统有麻痹作用的药物洋地黄,最终因这种药物的中毒而导致神经损坏。
第二类观点认为,社会原因造成凡·高的精神失常。一种说法是:凡·高精神崩溃而自杀是因为对心理疾病和自身生理感到恐惧和羞愧。直至最后,持这种观点的人在大量研究历史资料后指出:凡·高死前不但患有严重的青光眼,而且还患有梅毒症。他自己也清楚,他不久将失去对画家来说最珍贵的视力,而且,他也有很强的“恋母情结”。这给他很大的精神压力,终使他不堪重负而崩溃。也有很多的艺术、文学界人士是从思想方面找寻原因的。他们认为,凡·高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历经了太多的磨难。他干过9种职业,四处颠沛流离,饱经了生活的艰辛和世道的不公。他渴望去拯救那些劳苦大众,可现实总是粉碎他的理想。这就足以使他对生活不再抱有希望。作为艺术家,绘画是他的生命。而且,他有极高的天分,极强的创造力。他从事绘画不过7年,就创作了大量水平极高的作品。可是在那个时代,世人并不理解和认识他所代表的艺术风格,因此作品一点销路也没有。在他生前,只有一两幅画被售出,以至于他不得不依靠弟弟的不断资助来维持生活。他本来已经脆弱的神经被这些无情的现实极大地撞击着,终于不堪重负,所以他才选择用自杀的方式逃避这个没有给他带来什么温暖和快乐的世界。
也许,单纯从某个角度来分析凡·高精神失常的原因都有失偏颇,如果能综合而全面地分析凡·高可能会得出对凡·高死因的最好的解释。不管如何,这位画家总算在死后能安息了。
弗洛伊德放弃性诱惑论之谜
弗洛伊德是后世公认的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同时他也被尊为性学的始祖。然而人们对弗洛伊德为何后来要放弃性诱惑论一事非常困惑,此事在当时也闹得沸沸扬扬。
1897年9月,在给弗烈斯的一封信中,弗洛伊德说:“我想告诉你一个极大的秘密,这几个月来我一直被它所缠绕着,它就是我对我的性诱惑论产生的疑惑。”弗洛伊德不再相信性诱惑论。但他仍旧认为病人讲给他听的故事确有深意。批评家认为,弗洛伊德在他为何放弃性诱惑论上是撒了谎,他说谎的原因更加不可告人,他是为不想让别人发现他放弃性诱惑论的真正的原因而撒谎的。
杰弗里·马森是一位年轻的美国精神分析家。他在1980年以前,本应该顺理成章地继任国会图书馆弗洛伊德档案馆馆长一职。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马森把弗洛伊德写给他的朋友弗烈斯的信件全部看了一遍。弗洛伊德的书信选集,曾在1950年由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编辑出版。但通过进一步检查档案,马森发现选集中遗漏了大量信件,马森在进一步查证之后,发现这些遗漏的材料与弗洛伊德的性诱惑论有关。这些信件说明弗洛伊德并没有像后来自己指出的那样坚决而迅速把这一理论抛弃;相反,他一直坚持这一理论有数月、甚至数年之久,他希望这些理论的正确性有一天能被证明。
弗洛伊德为什么会把自己的发现放弃了呢?马森推断,当时因为这一理论,弗洛伊德不但已受到同事的中伤,而且更因为到处泛滥的猥亵的说法而被含蓄地指控。由于弗洛伊德迫切地想得到同事的支持和赞同,所以就宣布不再相信这一理论。马森在他出版于1984年的书中这样写道:“我极不情愿地发现弗洛伊德之所以放弃性诱惑论说是因为缺乏勇气。”
弗洛伊德在给一个病人弗烈斯的信中说,可能身心失调是引起埃克斯坦继续出血的原因,可笑的是,这个诊断荒谬绝顶,是对弗洛伊德性欲望转移和压抑性欲望理论的很明显的模仿。马森认为从这个荒诞可笑的诊断中可以看出,弗洛伊德如何对他的同事曲意迎合,又如何急于把病人的病症归结在幻想上,而不认为是一次医疗事故。弗洛伊德不敢直接与弗洛斯发生冲突,因此,也就不敢对他所谓的鼻子理论进行批驳,更不敢说手术是被他搞糟的。同样,在性诱惑论上他也是如此。他不敢坚持自己的性诱惑论是正确的,不敢说在全国猖獗的令人不悦的猥亵事实是正确的,怕把他与那帮维也纳同事的关系搞僵。
但大多数思想史学者则认为,弗洛伊德放弃性诱惑论的动机不像马森说的那样猥琐和卑鄙。他们认为,弗洛伊德过于简单的叙述,虽然是对事实的不忠,但却是为了使叙述更为夸张而采纳的方法。
许多学者认为,实际上,放弃性诱惑论不失为英明之举,因为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幻想同他们的父母发生性行为的观点,要想得到医学界的认同,非常困难。至少,与猥亵儿童现象猖獗的观点相比,“恋母情结”要更加激进一些。因为猥亵儿童现象已经被许多医生证实确实存在,但人们之于“恋母情结”,除了知道它是源于一个希腊神话外,其他便一无所知。
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为何要放弃性诱惑论似乎给人们出了一个难题,他此举到底是出于何种原因,也许用他的心理学学说来分析他的行为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普希金之死和沙皇尼古拉一世有关吗
普 希金是19世纪俄国著名的诗人。1837年2月,他在与情敌丹特斯的决斗中身亡,俄国文坛从此陨落了一颗巨星。诗人的英年早逝震惊了俄国人民,人们纷纷举行活动悼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同时也在思考着普希金死亡背后的真正原因。
年轻的普希金风流倜傥,才华横溢,很早便显露其诗人才情。他在与莫斯科的绝色佳人娜塔莉娅·尼古拉耶芙娜·冈察洛娃相遇后,二人便一见钟情,共同坠入爱河。不久之后便结为夫妻。
几年后,沙皇禁卫军军官、法国纨子弟乔治·丹特斯在一次舞会上偶然结识冈察洛娃,对她展开猛烈的攻势。普希金对这位第三者,气愤之极。对于他人的夺己之爱的企图,他无法容忍。普希金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与名誉,毅然决定同丹特斯决斗。奸猾的丹特斯在普希金尚未准备好时便开枪击中了普希金的要害。因枪伤严重,一代诗豪终于不治身亡。
俄罗斯人为诗人的悲惨命运而流泪,人们要求惩治凶手。但普希金难道真的是死于情场上的一场决斗吗?
在对有关史料做了详细研究后,有关专家指出:普希金之死,完全是一个阴谋。
原来沙皇尼古拉一世在此之前,就已经觊觎普希金妻子冈察洛娃的美色。丹特斯受沙皇指使,在各种公开场合引诱冈察洛娃,故意把普希金激怒,使其与他决斗,趁机把普希金杀害。此外,这件事也被沙皇在上流社会大肆传扬,致使普希金被多次中伤,名声大损,由此也挑起了这场血腥决斗。
普希金之死倒底谁是真正的凶手?这位“俄罗斯诗歌的太阳”为何在如日中天时突然失去光芒,人们对此一直心存疑惑。我们在诵读诗人美妙诗句的同时也希望能早日找出杀害诗人的真正的凶手。
托尔斯泰晚年离家出走之谜
列 夫·托尔斯泰是俄国著名的大文豪,其一生创作颇丰。他的作品对欧洲文学影响极深,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这位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家晚年却做了一件让世人皆惊的事,即离家出走。托尔斯泰为何要离家出走,这还得从他晚年的思想变化及其生活说起。
晚年的托尔斯泰开始笃信宗教,宗教观、社会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73岁时,托尔斯泰回到了故乡雅斯纳雅·波良纳庄园。然而晚年的托尔斯泰对他庄园的看法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他开始习惯于关注在他的农田上辛苦劳作的农民们,这些贫苦可怜的农民让托尔斯泰感到不安与自责。
为了减轻自己的内疚感,托尔斯泰开始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甚至开始自我折磨:他变得厌恶人情世故和亲友间的应酬,也拒绝出席贵族的宴会。他经常戴着草帽,穿上旧衣服,脚踏树皮鞋,在农田里干活。
到了后来,托尔斯泰想要解放他的那些农民,把田地分给他们。同时,他也打算把他全部著作的版权,无偿地献给社会。
托尔斯泰不顾妻子反对,最终公开发表声明:从1881年以后他出版的任何作品,可以由任何人免费出版。
在这样一个阶级社会里,托尔斯泰的朋友亲人都不理解他的社会观、宗教观。在家里,家人不时与他发生冲突;在社会上,许多报刊攻击他;科学家、家教界、沙皇政府都表示对他不满。
正在作家受到了孤立与打击之时,切尔特科夫出现了,他用花言巧语取得了作家的信任,在作家生命的最后9年,切尔特科夫在老人众多家人、随从者中地位最特殊,对老人的思想也影响最大。
其实这个家伙的真正目的,是要夺取托尔斯泰那些作品的继承权,尽管作家自己的许多朋友都知道切尔特科夫的险恶用心,但他们都没有敢直接告诉托尔斯泰。
本来,作家的日记都是由妻子保管的。但由于与妻子产生了矛盾,再加上切尔特科夫的花言巧语,托尔斯泰把他最后10年的全部日记都交给了切尔特科夫这个骗子。
妻子索菲亚也敏感地猜到了发生的事情,她对此非常痛苦,脾气也越来越坏,把怒气全都撒在了作家的身上。
1910年8月30日晚,她又和作家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她甚至愚蠢地说她并不是痛恨切尔特科夫,而是不能原谅托尔斯泰。对于妻子的愤怒与谴责,作家采取的是宽容谅解的态度,因为他在晚年一直奉行“不抵抗主义”,他总是把错误都想到自己身上,而尽量原谅别人的种种不对。在作家的最后一段岁月里,他的生活并不美好,他的周围充满了责难。为了能够平和地过完后面的日子,作家开始打算离家出走,以躲避这些纷争。
10月28日还不到早晨5点,作家就带着私人医生离开了波良纳。在火车上,作家病倒了。寒冷的天气使他不停咳嗽,并开始发高烧。他们在阿斯塔波瓦车站下了车,7天后他就病逝在这个荒凉的小站里。
有关托尔斯泰离家出走一事,很多专家和学者都曾对此进行过研究,许多复杂的因素纠合在一起促使这位巨匠作出了令人震惊之举,但这并不会影响这位文学巨匠在我们心中的地位。
“硬汉”海明威自杀是因患有ED症吗?
海明威这位作为一代文风简约的语言艺术大师,其自杀之举引起世人的极大关注,各种各样探索海明威自杀之谜的作品不断涌现出来。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海明威自杀是“精神抑郁症”造成的。另一种认为,海明威是因为对自己才思枯竭感到绝望而自杀。然而这两种观点都没有强有力的证据。肯尼思·林新近出版的《海明威传》,却给我们提供了思考海明威自杀之谜的新角度。
海明威自杀的真实动机始终没有定论,他在自己的遗嘱中是这样说的:“我所有的希望已破灭,我那意味着一切的天赋如今已抛弃我,我辉煌的历程已尽,为维护完美的自我,我必须消灭自己。”但是,人们并不完全相信他自己对这一行为的解释。2000年7月,人们从一本新出版的海明威传记中窥见了这个谜团的冰山一角。这本传记的作者是肯尼思·林,他在书中明确指出,海明威在其成名后的很长时间里,一种我们今天所说的ED(勃起功能障碍)一直困扰着他,这种疾病严重地影响了他与几任妻子的关系和他相当一部分的家庭生活,ED造成的强烈的心灵痛楚更是他最终自杀的重要原因。
有一系列事实可以作为海明威在晚年是一个ED患者的佐证。海明威于1961年6月因为被医生认为患有“精神抑郁症”而被安排住进了圣玛丽医院的“自杀看护部”。通过医院护士精心看护,他的精神状态有所好转;新的一轮电休克治疗重新唤醒了海明威的性欲。他向罗姆医生抱怨说欲火难耐,罗姆于是立即打电话通知海明威的妻子玛丽前来。玛丽高兴地赶到海明威就诊的医院,与丈夫度过了一夜。但事后据玛丽说,那一晚“双方都没有完全满足”。玛丽在其后几个晚上再也没有与海明威同房。据罗姆医生后来回忆,海明威曾多次要罗姆在他面前发誓,永远不要将自己患有ED病的真相告诉世人。海明威与前几任妻子的分手,好像也可以旁证海明威患有ED症。在1961年6月,海明威与玛丽又经历了一次失败性的尝试之后,深深地对自己的ED症感到绝望,认为只有将自己的肉体消灭,才能维护自己的尊严。因此,海明威的自杀之举存在着一定的内在必然性。
纵观海明威的一生我们可以发现,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他的生活和创作一直都和ED对他的影响有密切的关系:ED首先将他的人格扭曲了,继而这种人格的扭曲又被带入了他的行为和创作中,最终彻底毁灭了他。在当今时代,有人会因为ED而自杀是一件让人难以想像的事情。人们不再会偏狭地认为自己会因为ED丧失了尊严,不会觉得ED可以将全部的生活摧毁。不仅如此,人们还有足够的机会获得帮助,还有足够的手段克服ED,而海明威那个时代,这一切是不能办到的。
有人认为:如果肯尼思·林的论述能够成立的话,或者说海明威确实是一个ED患者,那么海明威在各种作品中创作的“硬汉”形象只不过是作为一个幌子来掩盖自己作为一个ED患者的事实。
毕加索是纵欲身亡的吗
毕加索是20世纪绘画史上拥有极高声誉的画家,他的作品既继承传统艺术,又具有独创性,成为世界性的艺术瑰宝。这位具有无穷创造力的人,有着鲜明的个性。毕加索为了躲避人们对他的热情追访,隐居在坐落于山顶的一所别墅里,而且,他只接待他愿意会见的人。他一生之中,特别喜爱恶作剧和离奇古怪的花招。这些使他的死亡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希腊女记者阿里亚娜·斯特拉辛奥波洛斯·赫因汤于1988年6月在美国出版了《毕加索——创造和破坏者》,书中向大家揭示了这位艺术大师的一些奇闻逸事。她认为毕加索性格专横粗暴、不负责任、自私自利、诡计多端。书中曾写到毕加索与一名年轻的茨冈人搞同性恋。后来,因为茨冈人离开了他,他发誓要报复。阿里亚娜还写道:“毕加索在巴黎大街上与一名17岁的少女玛丽·特里萨·沃尔特相遇,并对她说:‘我是毕加索,您和我在一起会成为名人的。我们在一起一定会快乐的。’”在他与妻子奥尔加科拉瓦一起度假时,他也把玛丽安排到附近。白天,他让玛丽当模特儿;一到晚上,他就找借口溜出去与玛丽幽会。至此以后,毕加索就开始纵欲,成了一个可怕的男人。后来,毕加索又抛弃了玛丽。于是很多人认为长时期的纵欲,是毕加索死亡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
在《住宅与庭院》杂志上,艺术史学家和传记作家约翰·查理森曾披露:在1915~1916年间,毕加索曾与一位名叫加布里埃尔·德佩尔·莱斯皮纳斯的巴黎妇女有过一段鲜为人知的罗曼史。查理森说,最令人惊奇的是毕加索曾在一张纸上写道:“我已请求善良的上帝允许我向你——莱斯皮纳斯求婚。”此事也为纵欲一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还有的学者试图从艺术规律、艺术与女性的关系对毕加索之死进行探讨。毕加索在其一生的创作当中从无数个女人身上得到过灵感。如果艺术家的爱情、婚姻和家庭状态处在比较和谐美好的阶段,便会给艺术家创造良好的创作环境。感情因素在促成艺术家创作力爆发的各种因素中是一根“导火线”,毕加索的创作在与他的最后一任妻子雅克琳结婚之后又重新焕发了青春的活力。从毕加索最后10年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结婚后生活的安谧以及妻子的激励与迫近的死神之影相互交错。但是据学者、专家的考证,在毕加索生命的最后一年,毕加索钟爱的雅克琳“神经不正常”,使他感到无限痛心,这不能不影响到他的生活和创作。另外,从艺术创作规律来看,高峰期过后,便是无可挽回的衰退期,任何一位艺术家都无法摆脱这一命运,当然毕加索也不能例外。而毕加索最后几年的创作实际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两个原因,对毕加索的打击是很大的,毕加索就是在这种氛围下抑郁而死的。
有的学者则对这种观点提出了疑问,他们认为证据不足。由于毕加索性格非常古怪,喜欢独居,对许多事情避而不谈,这使得人们无从知道其死亡真相;再加上又没有详细的关于他死亡的报告,人们就会发挥想像纷纷去猜测了。也许感情生活曾经在画家的创作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但画家是因纵欲身亡吗?我们不得而知。
全书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