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世界历史未解之谜-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美军在海湾战争中为何未将萨达姆彻底推翻
美国政坛父子总统并不多见。老布什卸任之后没几年,小布什便子承父业,在总统大选中险胜戈尔荣登总统宝座。不知是不是父子连心的缘故,如今小布什所遇美伊之争竟与当年老布什在任时如此相似——非常棘手。无怪乎美国朝野部分党人近期纷纷对老布什11年前没有“斩草除根”多有怨言。
第一次海湾战争中,老布什发动“沙漠风暴”行动,围伊救科,但终未对萨达姆一剑封喉。老布什何以要留此隐患,产生爆发第二次海湾战争的可能呢?
很多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总结他们的看法,不外乎以下几点:
第一,美国担心对萨达姆逼得太急,伊拉克将使用生化武器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同归于尽的结果是美国不想看到的。
第二,当年如果美军进入巴格达,萨达姆在情急之下,很可能点燃当时已经开发的石油矿。
第三,如果美军乘胜进入巴格达,推翻萨达姆的政权,伊拉克的政局当如何处置呢?这也是当时困扰老布什的一个很重要因素。如果萨达姆政府垮台后,在伊拉克建立一个亲美政权,才符合美国政府的战略利益。伊拉克最大的反对派组织——伊拉克国民大会是美国非常看好的“伊拉克代理”,但其所作所为却令美国政府感到非常失望,因为它滥用美国援助、无法招募新成员、甚至内部出现分裂。更让老布什头痛的是,萨达姆垮台之后,伊拉克难免陷入地方势力争权夺利的混乱局面,到时候,美军就不得不在伊拉克派驻军队以维持地方秩序。在中东这种事故多发地区,美国将为维持地方秩序大伤脑筋,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也未必能控制住,到时也许会形成“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结局。
此外,还有一个“权力真空”问题。如果萨达姆政权倒台,势必将影响整个中东地区局势,并将影响到世界石油市场。而土耳其则担心萨达姆倒台后,伊北部库尔德人乘机建国,诱发土耳其1500万库尔德人要求独立。沙特则担心伊南部什叶派反对势力投向同派的伊朗,如果伊朗过于强大,对美国也是不利的。为了稳定战后的局面,防止发生分裂,美国必须寻找一个能威震四方的领袖人物,而此人只能从伊反对派中寻找。但伊反对派派系林立,力量分散,且内部争斗不断,难以产生美国所期待的人物。
如此看来,似乎小布什完全没有必要埋怨老爸,毕竟当年老布什也是身不由己。但伊拉克这个始终被美国视为敌对政权的国家,在海湾地区所处的重要战略地位和丰富的石油资源控制权又是个不可不加以警惕的危胁。小布什何去何从,还得三思而后行。
科索沃战争中“特遣部队之鹰”计划缘何流产
战火燃烧的1999年3月,美国迟迟未向科索沃派遣地面部队,受到北约其他国家的广泛质疑。
美国的妙计是什么呢?是“特遣部队之鹰”。原来,为了赢得各成员国民众的支持,并在战争中最大限度地减少飞行员的伤亡,北约专门制订了所谓“捕获-22”战略计划,对南联盟的军事目标发动有限的空中打击。对此,美国国防部的高级官员和北约最高司令克拉克将军多次向白宫提出警告:企图靠几天的空袭使米洛舍维奇屈服是不现实的,飞机不可能摧毁南联盟的武装。对此,白宫无从回答。因为按照白宫的设想,这个任务属于“阿帕奇”。
但是,在所有的一切都准备好了之后,美国当局突然下令撤回“阿帕奇”。就这样,耗资数亿的“阿帕奇”在没发射一枪一弹的情况下,便领命按原路返回了。为什么要取消原定计划?为了探得其中的缘由,《今日美国报》资深记者达娜·普里斯特对驻欧美军40多位飞行员和指挥员以及包括7名四星上将在内的华盛顿高级国防官员进行了几个月的采访。2001年1月2日,答案终于水落石出:最终导致白宫不让“阿帕奇”参战的是拉尔斯顿等人估计出的令人沮丧的伤亡人数。
“特遣部队之鹰”司令约翰·亨德利克斯和克拉克早就告诉美国政府,任何伤亡估计都是不足信的,但在这场特别注重飞行员安全的空袭战中,最敏感的问题还是伤亡。
到了今天,一些北约和美国的军官仍然愤愤不平,要是“阿帕奇”能够及时派上场,战争早就解决了。美国陆军部长卡尔迪拉谈及流产的“特遣队之鹰”计划时愤愤不平地说:“某些人形成了一种奇怪的思维:在训练中死多少人都是可以接受的,战争中却绝对不能死人。他们给士兵们设立了一种错误的标准。”然而,按照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的一些成员和五角大楼官员的说法,之所以取消计划,并不是过于担心人员伤亡,他们的理由是:“特遣部队之鹰”存在许多问题,它太脱离常规了,抵达阿尔巴尼亚太慢了,它不可能消灭足够多的敌方目标,从而彻底使战争进程改变。何况5月中旬,A-10飞机已经参战,“阿帕奇”就更没有参战的必要了……
不管怎样,“特遣部队之鹰”终于胎死腹中,留给美国的是一肚子的牢骚和不平,也许还有其他……真可谓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第五部 名人
荷马及其史诗之谜
众所周知《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两部不朽的史诗,至今仍有其独特的文学价值。这两部史诗的作者相传为公元前8世纪的荷马。现代研究表明:这只是古希腊人的说法,这两部巨著的作者,可能另有其人,目前还无法肯定这两部史诗是否为一位诗人独立创作完成,也无法肯定叫荷马的写诗者,是单独一个人还是一个团体。公元前7(或6)世纪留下来的一首古诗曾经有过这样的记载:“(荷马是)住在契奥斯岛(爱琴海中一个岛)的一个盲人。”可是这种说法无法考证,所以近3000年来,一直受到文学界的怀疑。
关于荷马的生平事迹,只有这两部史诗可以引以为据,但其中线索也少得可怜。不过,有一点今人是可以确定的,荷马是古代希腊在公众场合表演吟诵诗歌的人,即古希腊人所称的“吟唱诗人”。对这一点我们之所以这么肯定,是因为希腊人恰好在荷马时代之前不会使用文字。在公元前8世纪中叶,地中海东部的腓尼基人教希腊人学习字母之前,希腊人根本无法书写记载。在荷马以前,故事传说只是凭借口头传播,之所以采取歌谣形式,是为了使“吟唱诗人”容易记诵,较有才能的吟唱者也可以当场即兴发挥,并且,每次表演的细节都不完全一样。每个吟唱者把一首诗歌以自己的方式进行修改,一首诗经过日积月累,就不断有各种发展。《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两部史诗最终写成时,肯定是已历经润色增补的最后的定稿。
读荷马史诗中一些段落,很有短诗的味道;而且诗中若干事件,发生的时代似乎比其他部分更早,充分表明荷马史诗是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由很多“作者”创作完成的。
因此,经过推测得出的结论是:就在希腊人从腓尼基人处学会字母,知道如何书写时,一个天赋极高的吟唱诗人出现了,他汇集了大量累积下来的口传诗歌,把它们整理成两部具有丰富内涵的史诗,并用文字记述下来。
对这两部史诗的起源和写作过程做这样的假想,应该是极为妥当的,但又有疑问产生了:因为除了《伊利亚特》某些用语似乎比《奥德赛》时代较早之外,这两部史诗的语调与主题的差异也很大。比如,《伊利亚特》描写的主要是发生在几日内的事,并且对战阵军功极为强调;《奥德赛》所述事迹则长达10年之久,同时专写幻想和神仙魔鬼。因为《奥德赛》内容几乎没有涉及到战争残酷的一面,所以19世纪英国小说家巴特勒指出:《奥德赛》作者应该是女人而不像是男人!
无论如何,这两部史诗写成之后,并非一成不变,而以后的吟唱诗人又在已写下的史诗上作了新的补充及润色。虽然在留存至今的这两部史诗以书写形式出现的手抄本中,没有早于公元前3世纪的,但是两部史诗呈现出相仿的风格,足以表明某一个时期确有一个统摄的力量,促成了这两部史诗。但这统摄力量源于何处?是个人还是某个集团?为什么找不到任何记载?也许这些疑问还将长期困扰着文学界。
苏格拉底为什么娶悍妇为妻
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649年前后,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学生柏拉图详尽地记述了他一生的言行。更有趣的是:这位大哲学家娶了一位有名的悍妇为妻。
究竟这位哲学家是什么样的人呢?他本人没有作品,因而我们所知道的他的事迹主要来自柏拉图和赞诺芬的著述。虽然上述二人对苏格拉底生卒年月的描述完全相同,但对其性格方面的描述却完全不同。
苏格拉底经历了雅典文化最辉煌的时期及被斯巴达打败的日子。他当过步兵,做过小官,妻子据说是个出了名的悍妇,生有一个儿子。苏格拉底曾为西方道德哲学做出了很多贡献,最终,他因坚持自己的信念牺牲。雅典当权者指责他轻视传统神祗、鼓励年轻人怀疑传统信仰与思想,而使他们道德败坏。苏格拉底在放逐与死亡任择其一的情况下,挑选了死亡,喝下铁杉毒液自杀。可是他仍然得到了他那一大群才智与年龄参差不齐的学生的尊崇。他们都曾免费听他讲学,学习他在回答中揭露矛盾,从而寻求真知灼见的方法。
然而,苏格拉底到底是怎样的人?在柏拉图的对话录中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是一个热心追求真理、品格高尚的人,虽然他有时幽默而平和,但性格基本上严肃而认真。除此以外,他还跟柏拉图一样被描写成有同性恋的倾向,他对女性是敬而远之的。
另一方面,赞诺芬写的“座谈会”,有可能是用来驳斥柏拉图的,他在文中写到苏格拉底生性活泼,不但嗜酒,还时常跟女表演者开玩笑,主张严肃的问题要在饭宴作乐完毕后才能够开始讨论。毫无疑问,他喜欢女色,而且说话也极讨人喜欢,认为只要女人受到适当教育,则除体力外并不比男人差。据赞诺芬说,苏格拉底愿意娶悍妇为妻的原因就在于此。赞诺芬猜测苏格拉底认为如果可以教导好她,便能够教导所有的人。
以上两种描述似乎从不同方面反映出作者的个性和喜恶。但两人所写的苏格拉底又相差甚大,究竟哪一个更真实呢?柏拉图与赞诺芬都与他十分亲近,所描述的苏格拉底为何相差如此大?苏格拉底娶悍妇是出于对女性的敬畏还是要以哲人的头脑教导她?这些疑问都不得而知。
天文学家托勒密真的是欺世盗名吗
托勒密是希腊有名的天文学家,他因地心说而影响深远。托勒密的地心体系学说认为地球居宇宙中央不动,日月星辰都围绕地球而运行,这个概念是他学说的基础。后来,他的学说被推翻,但他仍是公认的才华横溢的科学家和天文学家。可是,美国巴尔的摩市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天文学家牛顿,对托勒密是否是天文学家提出了质疑。牛顿在彻底研究分析了托勒密的思想方法和数学法则之后,作出了这一论断。他说托勒密根本就不是天才,而是骗子。
随后,牛顿在《托勒密罪状》一书中指出,托勒密为了使自己的理论成立,不惜捏造观测结果,甚而至于他还篡改了较早期天文学家的一些发现和观测记录。
牛顿找出了证据来证明他这种石破天惊的论断。首先他把托勒密在特定时间内观测到的月亮位置的数值记录,与我们今天知道的当时月亮所在确切位置的数值进行比较,发现与托勒密所宣称的观测结果相差太远,这不能以古代仪器不够精密来搪塞。托勒密的观测甚至还不如较他早几百年以肉眼作的观测准确。托勒密的数值误差超过1/4度。这样看来误差似乎并不算多,不过这样等于表明托勒密只是将仪器瞄准月亮边缘,而不是瞄准月亮中央。这样大的错误即使是略知一二的生手也不应该犯,更何况一个天文学家。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错误数值正好与托勒密自己假设的天文公式的数值相合。
牛顿还宣称托勒密有一次甚至报道一项绝对没有人能做得到的观测,这可以说他是个骗子!托勒密报道说这项观测是古代天文学家喜帕恰斯做的,他提及的这项观测是公元前200年9月22日下午6时30分的一次月食。但是我们现在知道,那一天,月亮是在托勒密记载的时间后半小时才升起来的。因此,如果不是原来的观察记录是杜撰的(如果是杜撰,托勒密应该看出来),那么就应该是托勒密把喜帕恰斯的观测结果给改了,又或者这一观测结果是他自己凭空捏造而硬说是受人尊敬的喜帕恰斯所述,并以此为自己编造的数值增加声势。由于喜帕恰斯的记录原本现在已经失传,我们无从考究。不过他说的月食时间正好跟托勒密理论所预测的完全吻合,牛顿就十分肯定究竟是谁在耍把戏了。
据牛顿推测,惟一可能的结论是:托勒密把自己的假设作为基础,然后推算出能支持他的说法所需要的数值,再宣称这个数值确实是从观测中所取得的。他还对所用观测仪器以及观测方法作了详尽无遗的描述,这样无非是可以使他的大骗局更加可信罢了。
牛顿的著作非常复杂难懂,但是,如果牛顿的这一论断被证明正确无误的话,那么托勒密的学术讹骗则不仅有害于天文学,而且也毁了他自己。因为像托勒密这样具有优良设备的科学家,要想取得真实观测数值并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而且也许根据那些真实数值,就能使他发现太阳系的真相:地球是绕太阳而转动的。这一真相,直到14个世纪之后,哥白尼才发现,但哥白尼所用的数学方法和观测仪器,并不比托勒密当年所用的精密多少。
不管托勒密理论体系是否科学,但他在享誉科学界的伟人中还是名声赫赫,我们期待着能有更多的资料让我们去全面地了解这位伟人。
米开朗基罗的“怪癖”与其创作有关吗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出现过一位多才多艺的巨人。他不仅是伟大的雕刻家、画家,而且也是一位杰出的建筑家和诗人。这个人就是米开朗基罗。
米开朗基罗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创作的人物雕像气魄宏大,雄伟健壮,蕴含着无穷的力量。他的大量作品显示了写实基础上非同寻常的理想加工,典型地象征了当时的整个时代。但是生活中的米开朗基罗却给人以“怪人”的感觉。
年轻时代的米开朗基罗因酷爱学习而陷入了绝对的孤独。别人都把他看成一个孤芳自赏、性格乖僻、疯疯癫癫的人物。米开朗基罗总是表现得举止粗俗,与社会格格不入,社交活动总使他感到腻烦。这与达·芬奇的相貌堂堂、举止优雅、风度翩翩、受到上流社会人士的喜爱形成鲜明的对照。他只和几位严肃的人士来往,没有其他朋友。他终身未婚,生平只爱过著名的德·贝斯凯尔侯爵夫人维多利阳·柯罗娜,然而却是一种柏拉图式的恋爱。
米开朗基罗创作时需要绝对的孤独是他的又一个怪异之处,只要旁边有一个人在场,就能将他的情绪完全扰乱。他必须获得一种与世隔绝之感,方能得心应手地工作。为身边琐事所纠缠,对于他来说简直是种折磨。
在他塑造的成千上万的人物形象之中,他没有遗忘过一个。他说,只有预先回忆一下以前是否用过这个形象,然后才能决定是否让人动手勾画草图。因此,在他笔下,从来没有重复现象。在艺术上他表现出让人难以想像的多疑和苛求。他亲手为自己制造锯子、雕刀,不管是什么细枝末节,他都不信任别人。
米开朗基罗追求完美有时达到苛刻的程度,一旦他在一件雕像中发现有错,他就将整个作品放弃,转而另雕一块石头。这种追求完美的理想使他毁掉了不少成型的作品,甚至在他的才华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时,他所完成的雕像也并不多。有一次,他在一刹那间失去了耐心,竟打碎了一座几乎峻工的巨大群像,这是一座名叫《哀悼基督》的雕像。
米开朗基罗一生孜孜以求,从不懈怠。一天,红衣主教法尔耐兹在斗兽场附近与这位已是风烛残年的老人在雪地里相见了,主教停下车子,问道:“在这样的鬼天气,这样的高龄,你还出门上哪去?”“上学院去。”他答复道,“想努一把力,学点东西。”
骑士利翁纳是米开朗基罗的门徒,他曾把米开朗基罗的肖像刻在一块纪念碑上,当他向米开朗基罗征求意见,问他想在阴面刻上什么的时候,米开朗基罗请他刻上一个盲人,前面由一条狗引路并加上下面的题词:我将以你的道路去启示有罪之人,于是不贞洁的心灵都将皈依于你。
人们认为一般艺术家都有怪癖,但米开朗基罗的性格确实十分独特。这位伟大的艺术家的创作与其性格竟是什么关系呢?可能性格之于人就像双刃剑吧。
达·芬奇神奇的创造力来源于他人吗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伟大先驱列奥纳多·达·芬奇,是举世瞩目的旷世奇才。达·芬奇才华横溢,知识广博,在许多领域都有建树。他不仅在绘画、雕塑等艺术领域取得了极为丰硕的成果,而且在物理、数学、解剖、地质学、天文和建筑、工程制造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在这些学科领域中他无愧于“杰出创造者”的称号。就是现代科学家也十分惊讶于达·芬奇的精深的知识结构以及惊人的天赋。因为人们几乎不能相信上天会慷慨地把盖世奇才和美德完美地赋予一个凡人。而天才达·芬奇却能集这两者于一身,在世界人物史上也很鲜见,他为何如此幸运地得到上苍的青睐成为一个难解之谜。
欧洲一些专家学者近年来广泛而认真地研究了达·芬奇的生平,企图从中找到一些奥秘。有人用计算机分析了他一生的成果。结果令人们大吃一惊,若要完成他全部的绘画、雕塑、研究和各种发明等工作,就算一刻不停地做,需要的时间至少也是74年。这对他来说,简直不可能,因为他只活了67年。
人们从达·芬奇的生平中,还能隐约感觉到某种神秘之处。他一无家庭,二无亲友,终其一生都在躲避着那些被他称为“多嘴的动物”的女人,他隐秘的生活使他从事的事业非常机密。这更使专家们怀疑,达·芬奇可能是得到了神秘人物的帮助。否则,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何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达·芬奇的社交圈很狭小,这就使人们很容易对达·芬奇惟一的仆人托马兹·玛奇尼产生兴趣。托马兹·玛奇尼是一个时刻跟随在达·芬奇左右的人,他是一位面目慈祥、体格强壮并有一双智慧之目的中年术士,阅历十分丰富,曾到过东方,受到过东方圣人和统治者的接见,还带回了大量的古阿拉伯和古埃及的书籍。据记载,他是一位出色的水力专家、雕刻家、机械师,同时对炼丹术和妖法极为热衷,只是因为他身份低微,故不为人们所知。有些学者从这些史料中得出结论:托马兹·玛奇尼是达·芬奇的有力合作者。
但大多数历史学家对上述的观点颇有微词。他们认为,托马兹·玛奇尼这个人物是人为臆造的,并不是历史人物。
有些专家认为,达·芬奇可能是立足于古人的创造发明并对它们进行了再创造和改良而得到如此丰硕的成果的。他们指出,类似直升机的画,早在达·芬奇之前的佛来米派艺术家手稿中就已出现过,与达·芬奇后来的设计很相像。另外,有记载表明,达·芬奇与东方祭司相交甚密,长期往来。他可能从这些古代文明的传继者那儿,得到许多人类知识的精华。
对达·芬奇一生的创造也有人表现出不以为然的态度。他们指出,达·芬奇的科学创造,都只是停留在构想阶段,与真正的科学发明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持这种观点的专家不得不承认,达·芬奇是一个集崇高美德和天才智慧于一身的奇才。
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是阴差阳错吗
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事实早就被载入了史册,而他本人也因此彪炳千秋。距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到现在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了,有关哥伦布的传说仍在大西洋两岸流传着,传说中这位航海英雄只是阴差阳错地发现了美洲大陆。但是,进入20世纪以来,人们便逐渐对这些说法产生了怀疑。
许多历史学家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哥伦布如何会犯下这种错误?大量证据显示出他发现的地方既不是日本也不是中国,他为什么在此情况下还一再坚持说他发现的地方就是印度,居住在当地的人就是“印度人”呢?在一些历史学家看来,哥伦布从没想过要去亚洲,他的“雄心勃勃的印度计划”只是为了把其他探险家的注意力引开而精心设计的一个障眼法。他们认为哥伦布的目标从一开始,就是去发现新大陆。
哥伦布向世人宣布,他是以印度作为目的地的,他那个时代的编年史家们相信了他的这种说法。
哥伦布在1492年10月21日,登上了一座在他看来极为偏远的岛屿,在当天的航海日志的一开始他就写道,亚洲大陆仍然是他的航行目标,他要亲手把伊莎贝拉和斐迪南写的介绍信交给“大汗”,即中国的皇帝。哥伦布在返回西班牙途中,给伊莎贝拉和斐迪南写了一封信,其中谈到他建立了一座将有利于“和邻近的大陆……以及大汗做一切交易”的要塞。
从这些资料中,我们可以推断出哥伦布的航向和他的目的地。为哥伦布辩护的多为传统主义者。传统主义者们在著名的航海家萨穆埃尔·埃利奥特·莫里松的领导下,回应了这些质疑,他们说《授权条款》虽然没有非常明确地提到印度,但它所规定的哥伦布享有利润的份额中所罗列的宝石、珍珠,以及香料等,全部都是亚洲的产品,因此,他的目的地显而易见。
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的航行只是他4次航海生涯中的第1次;其后,他又在1493年、1498年和1502年先后3次前往那里。持与比尼奥德特相同观点的人推测,哥伦布在途中肯定曾注意到他所发现的这些岛屿与约翰·曼杰维利以及马可·波罗所描写的地方完全没有共同之处。日本和中国等伟大帝国究竟在何处呢?金屋顶和大理石街道到底在何处呢?这里所有的,只是一些原始的村落。
可能直到第3次航行时,哥伦布才把事情的真相搞清楚了。他在1498年7月航抵了今天委内瑞拉的帕里亚海湾,才开始觉得可能这里并不是中国海岸线外围的岛屿。眼望着宽阔的奥里诺科河三角洲,他估计如此多的淡水只有可能来自一块具有相当大规模的陆地。依照拉斯·卡萨斯的记述,哥伦布在航海日记中曾这样写道:“我相信这块陆地是相当广袤的,迄今为止,我们仍对它一无所知。”
但在这短暂的清醒之后,哥伦布再次陷入了比他最初的“关于印度的伟大事业”更荒诞的想法之中。他把这块新大陆当作“人间天堂”,认为它是传说中的伊甸园。对此,他还作出了进一步的解释,因为它“就位于被权威人士认作是天堂的所在地的赤道附近”。
哥伦布很可能到死时还一直相信他去过的地方就是印度。如果事实果真如此,那么哥伦布的目标专一和倔强可真是天下无双;如果不是这样,他绝不可能对他在以后的航海中所得到的证据视而不见——当然也包括他第一次航海中所得到的证据。不管怎样,无论哥伦布的意图究竟是什么都不重要,我们只要知道美洲大陆的发现为人类文明史增添了重要的一笔。在这块富庶的土地上,后来曾发生许多历史事件,世界史从此改写。丑恶与美好并存,财富与贫穷同在,历史短暂而又意义深远,这些在哥伦布当初也许都没有料到吧。
牛顿精神失常之谜
坐在苹果树下的牛顿并非一生正常,据了解,这位卓越的英国科学家曾在50~51岁时一度精神失常,两年后才有所好转。这是怎么回事呢?
有些学者推测,这是他长期极其紧张地工作、长期用脑过度而造成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缘故。
也有许多学者不赞成这种猜测,他们认为,牛顿之所以精神失常,主要原因是由于长期形成的心理机能障碍在外在因素的刺激下引起心理异常的结果。1677年,他的恩师巴罗和皇家学会干事巴格相继去世,这使他异常悲伤、情绪低落,曾使证明万有引力定律的研究工作一度中止。1689年,他母亲的逝世使他陷入悲伤痛苦的深渊,再加上一场无情的大火将他多年心血凝成的重要论文原稿烧毁而对他精神产生了沉重打击。在这一系列打击面前,牛顿精神失常也就不足为怪了。
曾经有两位研究牛顿生平的学者,获得了牛顿遗留下来的几绺头发。他们发现牛顿头发中含有高浓度的有毒微量金属元素,其含量高出正常人许多倍,尤其是汞的浓度令人害怕,汞在他体内的积蓄量比允许值超出了20倍。许多学者由此断定:由于牛顿长期进行物理、化学实验,经常暴露在一些有毒金属的蒸汽中,尤其是长期接触汞而终致汞中毒,他们推测,汞中毒引发了牛顿的精神失常。
但以美国科学家狄士本为代表的一部分学者认为这种推测是不可靠、不可信的。这是由于:首先,今天人们已根本无法证明这几绺头发是牛顿精神失常时期还是其他时期的头发,而不同时期的头发,所含微量金属元素的种类和数量是大相径庭的;其次,头发中所含微量元素会受不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而牛顿这几绺头发分别保存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环境中,历经250年,在漫长的年代里,遭受到了不同的外来环境因素的干扰与影响,也可能吸收了外界中其他有毒物质而发生变化,即使这几绺头发是他精神失常时期的头发,保存到今天已是面目全非了。最后,据学者们调查表明,即使在牛顿发病期间,也未出现牙齿脱落、手指颤抖等能证明汞中毒的任何迹象。因而他们认为,牛顿的精神失常的病因是心理方面的而不是生理方面的。他的病症是现今所谓的临床抑郁症,绝非汞中毒。
以上所列举的种种推测都极有可能是导致牛顿精神失常的主要原因。但真正确凿可信的病因,还有待科学家们进行更为深入的全面研究方可知晓。让我们拭目以待。
安徒生是丹麦国王的私生子吗
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度过了美丽而快乐的童年。他的故事中多写到王子和公主的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