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血沃轩辕-第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正看着,就见自己的大舅子陶海也从里面走了出来,笑道“良辰美景,你不在里面陪着美人,却出来做什么?”

那陶海吞吞吐吐,犹豫了半晌说道:“督帅,你可还记得那个平儿吗?”

“平儿?”朱斌怔在那里,想了半天,才终于想起是谁来:“就是那个几年前,你从北京私娼窑子里带出来的小女孩?”

陶海点了点头:“就是她……这些年来,她在我身边为我煮饭洗衣,端茶递水,纵然我再晚回家她也在那守着我,从来没有半句怨言的,我,可我到现在还没有给她一个名分,心里实在是对不起她……”

他若不说起平儿,朱斌早把这个不起眼的女孩子忘得干干净净,现在拍着脑袋说道:“哎呀,我倒真把她给忘记了,那你的意思是……”

“督帅!”陶海鼓足了勇气,说道:“我想求您回到杭州后,抽空和我父说个情,让我把平儿和郑妥娘一起娶了回去……”

这可让朱斌着实难办了,按说这陶海是江南军得力干将,又是自己的大舅子,他既然开口了,总得帮忙。可这平儿身份却实在让人头疼。那些秦淮河上的女子,总算是出身名门,加上明末风气使然,娶了回去非但别人不会看不起,反而还可能谱写出一段才子佳人,英雄美女的故事出来。

可那平儿,却出身私娼,虽说是被人拐卖去的,也未曾失身,可私娼窑子里出来的,别人管你有什么遭遇,总是为世人所不容。加上陶家又是大家,门风严正,断然不会允许平儿这种女人进了家门。

自己身份也颇是尴尬,既是江南省总督,又是陶家的女婿,无论拿哪种身份前去说合,似乎都不太妥当,正在朱斌犹豫不绝的时候,就听身后一人道:

“你又何需烦恼,像你这样重情重义的人上哪去找,等回到了江南,我便与你一同去海盐,若是你陶家不许平儿过门,我便与你长跪不起!”

看去时,正是郑妥娘,这郑妥娘素来言辞锋利,脾气甚坏,不想这番说出来的话,却是如此的知书达理。

那陶海正欣喜间,朱斌却大是头疼,心里直叫大姐你千万别来添乱了,你虽然可以嫁入陶家,可身份顶天了也只能做陶海的一个小妾,陶家哪里会轮到你来说话?别说长跪不起,就算你跪死了陶家也不会拿正眼看你一下……

可看着两人期盼的眼神,朱斌叹息一声:“罢了,罢了,老子算是毁在你们手里了,他妈的,这次回去,老子亲自上你陶家去,你家老太爷再大,总也大不过我这个武英侯吧!”

陶海大喜过望,与郑妥娘相视一笑。

“好一个重情重义的陶将军,好一个有情有义的武英侯!”

这时暗夜里又有一人开口说道,直把朱斌吓了一跳,心里想到这时候的人怎么一个都喜欢神出鬼没的?

见到走出那人,容貌文静秀丽,体态风流,郑妥娘一见便笑道:“三番五次请你不到,想不到我们即将去江南,你却来了。”

转向朱斌说道:“侯爷,她便是我们席间说起的钞库街寇家之女,寇湄。”

齐了!朱斌心里暗叫一声,算上这个寇湄寇白门,秦淮八艳除了个陈圆圆,今日可终于在这眉楼之中聚齐了。史书上记载是保国公朱国弼发五千兵,于夜间迎娶寇湄,现在可变成了自己借五千兵,把金陵一众美人娶回江南。

只听那寇湄说道:“当初我不愿来,是不想趋炎附势,今日来,是为你们送行。可方才听到侯爷和陶将军的一番话,情不自禁,这才赞出好来……”

“你又何必赞好?”朱斌放声笑道:“你这一众姐妹都去了江南,何等热闹?你一个人留在金陵,孤零零的,又有什么乐趣?不如随我们一起去了江南,身边也好有个伴,也看看我江南军如何英勇,是否那些权势之徒?”

寇湄脸上微微一红,可这些女人都有一个脾气,豪爽上不比男子差上半分,她看着朱斌问道,也不见些畏惧:“这莫非算是侯爷的邀请?”

“正是!”朱斌笑道:“我武英侯,镇南将军也未必辱没了姑娘,况且江南离金陵不远,若姑娘决定水土不服,朱斌当时就派人送你回来……”

寇湄微一沉思,说道:“既然侯爷有命,寇湄如何敢不答应?侯爷请,寇湄这就回去,待侯爷出发之日,寇湄自然在家中恭候着侯爷!”

第199章 万里江山

大明崇祯十年,朱斌借兵五千,迎娶金陵一众美女,保国公朱国弼亲自由金陵护送至于江南境内方别,入江南,沿途欢迎军民官员无数,江南军以两万人迎之,声势浩大,为崇祯朝前所未有之盛事!

崇祯闻之,亲赐“江南之喜”四字牌匾,以示朝廷恩宠。

三月,朝廷委任江南军监军曹桓到达。正逢江南军诸将大办喜事之时,曹桓以清水两坛贺之,诸将惊愕,曹桓坦然道:“江南军之心,如水之清白……”诸将方喜。

是夜,众将大醉,朱斌独留曹桓彻夜长谈,以银票珠宝试其心。曹桓勃然变色:“江南军清白,莫非我便是黑心黑肺不成?”

朱斌不怒反喜,言明其心,以罪告之。曹桓方消怒气,慨然曰:“侯爷与曹桓之事,乃私怨;曹桓于侯爷之事,乃国家之事,曹桓岂会以私怨而误国家大事?曹桓虽一阉人,却明法理,知事体,愿在青史留下一笔,曹桓死亦瞑目!”

后来果然如曹桓所愿,史书记载,明之宦官多奸邪,或结党营私,把持朝政;或蝇营狗苟,祸乱国家。唯曹桓、王承恩寥寥数人,以残疾之身,行壮士之举,真英雄也!

也许崇祯把曹桓派到朱斌身边,最初的想法是曹桓与朱斌有杀师之仇,心中必然对朱斌痛恨,监视起来当不遗余力,可是,他却看错了曹桓这个人。曹桓与崇祯身边的一些太监一样,一般地忠诚,但也许这个宦官心里,更加忠实的是这个国家……

同年,贼寇复起,李自成部十余万人肆虐中原、又有张献忠联合罗汝才等部二十余万人,沿江东进,分散活动于蕲州、霍山一带,崇祯正式启用杨嗣昌为兵部尚书,以其“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策为剿贼方针。

初,起王家祯为五省总理,与太子太保、兵部尚书、五省总督洪承畴遥相呼应,以图在最短时间内剿灭贼军。洪承畴奋进,接连取胜,奈何王家祯庸才,驻足不前,畏首缩尾,致使屡丧良机,坐养贼匪之大。

在这样的情况下,杨嗣昌向崇祯推荐两广总督兼广东巡抚熊文灿取而代之,并向向崇祯保证,下三个月死功夫,了结“十年不结之局”,中原贼匪必清……

奈何熊文灿也是一个废物,屡战不能得胜。洪承畴连连上书告急,崇祯召众大臣以问之。御史岳谨元上书,可启用武英侯朱斌重新为总督,重用江南之军,以灭反贼之势。

崇祯色变,谓之曰:“武英侯久战,劳苦功高,亦多辛苦,岂有为小事而烦武英侯者,况江南朝廷重地,亦需武英侯镇守……”此事遂再无人说起。

十年,江南总督、武英侯朱斌宣布,江南军扩充至三十七营十一万人,每营三千六百余人,每营俱设火枪队,每三营设一火炮营,至崇祯十一年冬,各营火器比例当达五成以上。以魏重义为火炮大统领,以龙默寒为火枪大统领。

同时,再增额外军费两百万两,以做火器研究。设火器研究署,朱斌自领之。凡江南一应能工巧匠俱集于杭州。朱斌又张榜告之,有为火器献一谋可用者,赏银一百两;有自制火器才可大用者,赏银千两。

榜单才一贴出,水军统领李德献“火龙出水”,其以纸糊筒外绑第一级火箭,龙口内又有第二级火箭,射出后加大射程击中敌方船舰,用于水上攻击,射程可以达到两千步之遥。朱斌得此大喜,升李德一级,并以纹银赏之。

其后,龙默寒依据朱斌之指点,历时经月有余,研发出燧发枪转轮枪。朱斌并将此命名为“江南神机转轮枪”,并以此开始装备骑兵部队。

这对江南骑兵来说应该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刻,从此骑兵的作战方法便开始发生重大变化。随着转轮枪的装备,骑兵终于拥有了能够在飞驰的马背上射击的火器。但显然习惯了在马背上抡刀作战的刘风,初期还是有些抗拒的,但随着时日长久,刘风和他的骑兵们,很快体会到了种新式武器所带来的好处。

而对于火枪兵的运用,朱斌也开始严格实行轮替射击法,即“三段射击法”,将士兵分为三组,一组射击时,另两组填弹引火。每一击之间有充足的间隔时间,如此轮番射击,使火枪的威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提高!

进入到了六月间,有流落到江南的四川唐姓者,献毒弹于朱斌。当时朱斌听到了四川唐姓和毒弹这几个字,脑海里第一个冒出的念头就是“四川唐家”,他知道虽然四川唐家没有自己那个时代一些书上描写的那么神奇,但却是的的确确存在的,没有想到自己竟然能亲眼一目唐家的人,也算是件幸事。

那唐家之人进献的乃是早已失传,但在采石之战的时候,宋军重要的武器霹雳炮毒火球,内部除了火药外,还有巴豆,狼毒,石灰,沥青,砒霜等物,爆炸时产生毒烟,中者口鼻流血。朱斌以动物试之,只一试目瞪口呆,这样的毒物绝不亚于自己那个时代的毒气……

化学武器,真正意义上的化学武器!

当时朱斌决意成立“毒火营”,以卫士队长何凯为统领,唐家人为辅,调兵三千,在绝密的状况之下,专职研究霹雳毒火球一类的武器……

这边军事上搞得风生水起,那边军费哗哗地像流水趟出,陶一元等费劲心思弄来的银子,转眼之间就有一半被武英侯信手拿来,放到了军事之上,直弄得陶一元叫苦连天,几次三番想找朱斌理论,可他武英侯躲起来的功夫天下无双,又哪里能找到机会诉苦……

……

崇祯十年四月,朝廷再加“剿饷”二百八十万两;六月,大臣刘宗周等人上奏指出温体仁的十二大罪,最后曹化淳向朱由检密告,指称温体仁自有党羽,最后朱由检震怒,免除温体仁的阁辅之职。

而到了这年八年间,让崇祯焦头烂额的中原群寇事件,却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这一年的八月,流寇张献忠遭到总兵左良玉的袭击而受伤,幸亏他的部将、绰号“一堵墙”的孙可望奋力抵挡,才突出重围。

熊文灿派人前往劝降,张献忠和闯塌天刘国能表示了降意。正在前线监军的太监刘元斌立即向朝廷报告,张献忠求抚。杨嗣昌考虑到张献忠最为骁勇善战,唯恐其中有诈,主张命令他袭击闯王李自成、老回回马守应作为考验,否则就予以剿杀。

但崇祯却不知道从什么地方考虑的,以为此法不妥,并且驳斥他道:“岂有他来投降,便说一味剿杀之理?”于是发出了“剿抚并用”的指示,默认了熊文灿的招抚。

张献忠何等狡诈,早摸透了熊文灿急于通过招抚立功的心理,将计就计,借此获得一个宝贵的喘息时机。当时他驻扎在谷城县城,获悉当年曾有救命之恩的陈洪范在军营中,就派人带了重礼去求见,对他说:张献忠当年蒙恩公相救,未及报答大恩。今天再次相遇,实乃天意,愿意率部投降,在马前鞍下效力。

陈洪范早就想建立奇功,一听此话,大喜过望,马上在熊文灿面前斡旋。随后张献忠派孙可望带了稀世珍宝碧玉珍珠之类,经过陈洪范的介绍,送到了熊文灿手里,当面请求投降。

熊文灿自从出任五省总理之日起,就决计招降张献忠,如今人家上门请降,并收了重贿,岂有不接受之理?而与此同时,闯塌天刘国能也在随州请降。据说他是奉母亲之命,颇有悔罪之意,在请降时叩头说:愚民陷于不义,承蒙长官给予洗刷更生的机会,愿意率领部下投诚,在麾下尽死力。

可是张献忠与刘国能不一样,他的投降只是权宜之计,不肯俯首交出兵权,在谷城举行受降仪式时,湖广巡按御史林铭球、分巡道王瑞旃与总兵左良玉密谋,待张献忠一到立即逮捕,遭到熊文灿的极力反对。

熊文灿只要投降这一形式,至于投降以后如何安排可以不予计较。张献忠把部队分散驻扎在谷城四郊,熊文灿考虑之下,只发给他二万人的军饷,其余必须遣散。

张献忠拒不接受,一定要发十万人军饷,并且表示愿意保卫郧阳、襄阳、荆州三府的疆土。昏庸的熊文灿深信不疑,立即给朝廷上书,要求紧急调拨十万人六个月的军饷……

可是这个时候的朝廷,饷银虽然一加再加,但连年加连年用兵,早就入不敷出,到哪里去找这么一笔银子来?思前想后,崇祯终于再一次放下了架子,把希望放到了镇守江南的武英侯朱由斌身上!

当监军曹桓把朝廷的急旨交给朱斌的时候,朱斌并没有细看,只是交还给了曹桓:“监视大人,朝廷又来要饷了,这事你怎么看?”

曹桓沉默了一下,说道:“本来朝廷要饷,我等自该献上,可是这一次,我也不太赞成……那张献忠我久闻其人,狡诈多变,前年还攻进中都凤阳,烧了皇陵,陛下居然能宽恕了这样的罪……若张献忠真的降了,给予饷银倒也无妨,可若是诈降,以此为喘息之机,朝廷未免有养虎为患之嫌啊……”

“何止是如果啊……”朱斌倒颇佩服这个监军的判断:“那张献忠、李自成之流,是绝不肯投降朝廷的,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无非在和朝廷做游戏,将来一旦时机成熟,反的还必然是他们,这饷银断然不可给,非但不能给,相反还要趁他们疲惫之时,一鼓而歼之!”

“圣上要肯这样做,当初也就不会命令侯爷撤兵了……”说到这,曹桓也感觉到了自己的失言,咳嗽了几声掩饰过去:“这样,我这就向朝廷上书,言江南目前财政拮据,一时无法筹够那么多的银子,请朝廷宽限一段时候,只要把时间拖延过去那就好办了……”

朱斌心中大是感激,都说大明朝廷的监军太监里,十个中倒有九个不是东西,可上天对自己也真眷顾,派来的监军,却是个实诚之人,太监中难得的正直之士:

“监视大人,我看这奏章还是我来写吧,否则,只怕圣上会对你有看法啊……”

“你写?”曹桓的表情不知是哭是笑:“你当我真的不知道圣上对侯爷的态度吗,你知道圣上在曹桓出京之前嘱咐过些什么吗?侯爷,我心里对你到现在还恨,可是,我也知道,朝廷里像你这样忠心为国的大臣不多了……曹桓可以有事,可侯爷你绝不能出事,否则,这大明的万里锦绣江山,还能够指望谁啊!”

大明的万里锦绣江山!

朱斌默默地看着面前这个瘦小的太监,若是朝廷中的大臣们,人人都能像曹桓般不记私仇,一心想着报答朝廷,什么中原流寇,什么关外金虏,早就已经灰飞烟灭了……

“侯爷,我会以密折的方式把江南的困难上报给朝廷的。”曹桓轻声说道:“希望这样圣上能够不怪罪于我们,只是,只是这样的状况,究竟要到什么时候啊……”

“快了,我想应该快了……”朱斌怔怔地出神道:“大明的万里江山,不会被流寇,更加不会被金虏强占去,只要我朱斌活着一天,这样的事情就绝对不会让它发生!”

第200章 外虏内寇

崇祯十年皇帝要求江南紧急运饷的命令,被朱斌和曹桓二人联手顶了回去。面对曹桓的密折,崇祯沉思良久,忽然面露怒容:

“江南朝廷富裕之地,焉能无银?曹桓与朱由斌有杀师之仇,对朕又忠心耿耿,此必然是受到朱由斌胁迫,难道朕少了他朱由斌,就灭不得贼寇,定不了天下了吗?”

其后,崇祯再次拿出内帑,交熊文灿十万人六月饷银,以安张献忠等人之心,但这个时候的崇祯,却在心里对朱斌的猜忌又多了几分……

而随着饷银的到位,张献忠看起来似乎本分了不少。

张献忠、刘国能的投降引起了连锁反应,混十万马进忠、射塌天李万庆、曹操罗汝才、过天星惠登相、整世王王国宁、托天王常国安、十反王杨友贤、小秦王王光恩等部叛军陆续投降,湖广、河南的心腹之患一下子得以平息。

到了崇祯十一年的时候,朝廷局势似乎得到了进一步的缓解,甚至面临着大好的局面。

原来就在张献忠投降的时候,五省总督洪承畴、陕西巡抚孙传庭在陕西全力围剿李自成、过天星等部贼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贼军接连受到挫折,几乎近于瓦解。

李自成为了摆脱重压,与残存的六队、祁总管等部合计三千人马,由阳平关、白水江逃往四川。洪承畴命令陕西军队追击,四川军队堵截,经过几次激战,祁总管投降,六队损失殆尽,李自成仅一千人马出川,进入汉中的深山密林。

闯贼李自成不甘心失败,走出深山密林,企图进入河南,与尚未投降的革里眼、左金王、老回回等部会合,因此必须从潼关突围。

洪承畴获悉这一动向,命令孙传廷在潼关南原布置埋伏,不让一人一马得以逃脱;又派曹变蛟从后面追赶。李自成边战边退,在潼关南原遭遇埋伏,阵脚大乱,全军覆没。狼狈的李自成丢弃妻女,与刘宗敏、田见秀等十八人策马逃往商洛山中。

眼看着剿匪一步步顺利实施,贼军已被逼得无路可走。可是崇祯却还深陷在了一个问题里,“虏”与“寇”――外患与内忧困扰着崇祯。十一年五月初三日,他在中极殿召见大臣,要他们就这一问题出谋划策。他的担忧概括为八个字:“剿兵难撤,敌国生心。”也就是说,如何兼顾安内与攘外?

杨嗣昌第一个表达出了这的观点,他认为就算强盛如光武帝者,为了稳定国内局势,这位皇帝力排众议,接受五官中郎将耿国的建议,接受匈奴单于的议和请求,实现了北方边境的安宁。杨嗣昌的意图十分明显,就是主张与清朝议和,争取时间全力从事“安内”。

在他的授意之下,辽东巡抚方一藻、总督太监高起潜派出一名算命先生周元忠,到清朝方面试探口风,受到清朝方面的礼遇。

皇太极表示,如果确实能够议和,他愿意撤兵东归。杨嗣昌接到方一藻、高起潜的报告,向崇祯汇报:既然对方有意议和,不妨请他们在宁远谈判,这样就不至于每年都有京师畿辅的岌岌之危,可以腾出手来平定“流寇”。因此请求皇帝准许方一藻、高起潜在谈判中可以“便宜从事”,这一要求得到了朱由检的默许。

使者周元忠回到宁远,带回皇太极写给总督太监高起潜的一封信,信中说,同意和谈,如果不能达成协议,“夏秋必有举动”。方一藻在给杨嗣昌的私人信函中,极力主张“和议消祸”。

杨嗣昌随后向崇祯报告了这一情况,并且强调指出,假如有人用计谋使满洲铁骑三年不来,那么中原内乱早已平定了。按照自己的意思,用议和争取边关三年没有战事,以集中全部精力平定内乱。

一接到朝廷居然与金虏议和的消息,朝野上下乱成了一团,纷纷指责杨嗣昌通敌卖国。儒臣黄道周反对最为激烈,毫无商量余地,认为必不可议和,议和必不可能成功,即使成功必不可能持久。

到了后来素有儒臣之称的黄道周,简直是在朝廷里肆意谩骂了。崇祯当即怒斥黄道周等人,并且作出决定:黄道周降六级、贬为地方小官;弹劾杨嗣昌的何楷等人,都给予降职处分。但是崇祯虽然以这样的方式支持杨嗣昌,但是却始终也没有对和议明确表态!

圣上既然没有对和议表态,方一藻、高起潜当然不敢自作主张,明朝和清朝之间的和议尝试就此不了了之。

皇太极早已声明在先,如果和议不成,“夏秋必有举动”。果然,到了九月间,满洲和蒙古联军,从长城墙子岭、青山口南下,直逼北京。不久,京师戒严,朝廷下令征调正在平定内乱的洪承畴、孙传廷保卫北京。

这一年满清的大举入侵,由睿亲王多尔衮、贝勒岳托联合蒙古军队,兵分两路,从密云东面的墙子岭、喜峰口东面的青山口,突破长城要塞,大举南下。朝廷急调辽东前锋总兵祖大寿入援京师;同时特赐卢象升尚方宝剑,命他总督各路勤王之师,全力拱卫京师……

这一次满清扫荡的目标极为明确,就是肆虐畿南、山东等地,使明朝顾此失彼,无法全力应对,以达到最大程度地疲惫大明王朝。

可惜的是,卢象升是坚决反对朝廷与满清议和的,因此他也遭到了杨嗣昌和高起潜两人嫉恨。因此对卢象升多方阻挠,卢象升名为总督天下兵马,但根本调动不了其他人的兵马,他定下的几条用兵策略一条也没法实现。

杨嗣昌并且说动崇祯,将援兵一分为二,卢象升统领宣大兵二万,关宁铁骑数万大军皆归太监高起潜指挥。卢象升由涿州进据保定,命令诸将分道出击,在庆都和清军主力大战,小胜之。

当时编修杨廷麟上疏言:“南仲在内,李纲无功;潜善秉成,宗泽殒恨。国有若人,非封疆福。”算是对杨嗣昌一针见血的讥讽。结果杨嗣昌大怒,将卢象升的两万宣大劲旅交给兵部陈新甲统领,只给卢象升老弱残兵五千,保定巡抚张其平还拒不发饷。

自古未有权臣在内,大将能立功于外者,这一点卢象升是深知的。他得罪了权臣杨嗣昌和高起潜,会遭到什么样的命运,在卢象升的心里比任何人都要清楚……

“帅爷,帅爷!”正当卢象升心里凄凄惶惶之时,爱将李重镇忽然冲进来道:“门外聚集了大量的百姓,都是大名三府的,他们在那吵吵嚷嚷着要见帅爷!”

卢象升心里微微吃了一惊,他曾出任过大名道,与当地百姓关系最好,这时听说那些百姓来了,赶紧收拾好了衣服,匆匆来到军门之外。

才到军门,就看到上百百姓聚集在那,领头的一个老者说道:“帅爷,我们是代表大名三府的所有百姓来的,今天来恳请帅爷答应我们一件事情!”

“有事尽管说来,哪里还劳动如此乡亲到来,这让卢某心中怎得安生啊!”卢象升赶忙道。

“我们来叩请帅爷转驻广德、顺昌,再寻找时机克敌……”那老人大声说道说:“自本朝皇上登基,转瞬间十年已过,明公为了这朝廷,百死一生却丝毫也不计较。可是现在奸臣在内,像帅爷这样的忠良反而受到猜忌。我们听说了,都被帅爷觉得不值,那杨嗣昌和高起潜都是小人之辈,分明是想要害死明公。

明公请听了小人的计策,移军广顺,召集义师。三郡子弟若知明公到来,皆愿效命以从明公与贼死战,百死无憾。只要明公登高一呼,从者以十数万计,粮草以数十万计,我等为明公披肝沥胆,死而后已,望明公从我等之言!”

卢象升的眼泪一下就落了下来,谁说大明无忠良?谁说大明的百姓人人都想着造反?看看面前的这些老百姓,看看面前的这些人吧。圣上,杨嗣昌,高起潜,你们都来看看啊!

“多谢,多谢各位父老乡亲的好意!”卢象升擦抹着眼睛说道:“我卢象升自从领兵以来,这么多年从来没有失败过……可是,这次我手里只有五千老弱残兵,根本就抵挡不了来势汹汹的金虏铁骑……我不能往你们那去,一旦去了,金虏必然跟在后面紧追不舍,我又怎么可以为了我一个人拖累父老乡亲们啊!”

一众百姓俱都落泪不止,忽然齐刷刷地跪了下来:“明公,明公,和我一起走吧,我们都不怕被连累了啊!”

只见那卢象升也是“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乡亲们,我求你们了,你们的好意我心领了,可是,我是真的不能走啊。”

眼见卢象升铁了心不肯走,那老者站起身喝了声:“诸位,明公既然不肯走,咱们不能白白看着他送死,来啊,乡亲,把明公架走啊……”

那些百姓蜂拥而上,可卢象升身边士卒却一个个一动不动,卢象升急切间大叫一声:“且慢!”

看百姓停住了脚步,卢象升猛然从腰间拔出了宝剑,架在脖子上道:“诸位请勿逼我,否则,卢象升只有一死以谢诸位!”

所有人都呆在了那里,他们流着累,看着他们敬爱的帅爷,看着他那视死如归的样子,这些百姓心里都很清楚,他们从此以后将再也见不到他了……

……

好容易劝走了百姓,一回到自己军营,李重镇就狠狠地道:“若是帅爷训练出的精锐之师尚在,我等又何惧金虏?恨只恨奸臣当地,将帅爷逼入死境!”

“你们都怕死吗?”卢象升微微一笑问道。

“怕死?”自中原剿匪后就被调到卢象升麾下的祖宽瞪大了眼睛:“帅爷,别的咱不敢夸下海口,可这死字咱从来没有怕过,只是,就这样死了,实在是不值得啊……”

卢象升拍了拍他的肩膀:“不怕死那就好,咱们这是为朝廷而死,为大明而死,也许,当朝廷接到咱们的死讯后,圣上他会铲除那些奸臣乱党的,那咱们的死,也就有了意义……”

“圣上……”祖宽的嘴角露出了一丝不屑的冷笑。

“难道,难道就真的没有人能来救咱们了吗?”雷时声皱起了眉头问道。

卢象升沉默了会,忽然道:“若说有,这普天下只有一个人能救得了咱们!”

他的那些部下顿时眼睛里露出了希望,齐齐看向了卢象升。

卢象升来回走动了几步,这才沉声说道:

“这人,智勇双全,百战百胜。无论是贼兵还是金虏,闻他之名皆闻风丧胆。他为人又最是胆大,从来就天不怕地不怕,当年甚至还违抗过圣旨。若是得他来助,或许,或许能解得了咱们目前的状况……”

几名部下的眼睛一下就亮了起来,雷时声第一个说道:“帅爷说的,莫非是武英侯,镇南将军,江南总督朱由斌朱大人?”

“正是此人!”卢象升微微点头:“我与他虽然交情不深,可是彼此肝胆相照,当日京师一别,从来相隔两地,可是我若相求,无论山高地远,无论有何艰难,他必然发兵来救……”

“帅爷!”李重镇站起身,大声道:“请帅爷下令,李重镇单枪匹马,连夜赶赴江南,请侯爷发兵来援,若不能冲突出去,请斩李重镇之首级以谢帅爷!”

第201章 赴死发兵

江南。

满清第四次入塞,扫荡畿南、山东的消息早已传到了江南,江南总督朱斌两次上书朝廷,愿领江南军奔赴河北、山东等地,俱被朝廷驳回。

知道已经逐步失去崇祯信任的朱斌无奈,每日里只能加紧练兵,又派出麾下众将,往来江南边境,打探消息。

京里陶慕晴和丝丝已有消息传来,杨嗣昌把持朝政,与高起潜狼狈为奸,只把老弱残兵交给卢象升以御清兵,那卢象升部形势岌岌可危。

闷闷不乐的朱斌,每日里呆在校场上,连家都懒得回了,弄得家里的三房小妾,每日里只能把饭食给他送到校场上,问他什么事,朱斌却又不肯说出来。

这天是朱斌新纳的小妾寇湄为朱斌送饭,到的时候天色已经有些发黑,看了眼中午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