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黄巾张狂-第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王这是汉人的书读多了!”
    接到命令,被和连要求主动出击,从正面迟滞敌人的一名鲜卑小帅,私下里对自己的亲信抱怨着说道。虽然这个命令,并不要求小帅率部与汉军硬拼。然而,对汉军的弩箭极为忌惮的小帅,心里已经做好了损失十分之一兵力的准备。
    由于古代交通信息交流的不便,在凉州地区已经被不少羌人装备上的马镫,在北方的鲜卑部落中,却没有几个人知道。而没有马镫提供的马背稳定性,骑兵的近战肉搏能力,至少要下降五成。
    至于后市被某些“砖家”“叫兽”推崇备至的骑射,其实应当从中间分割开来,描述为“骑”和“射”。无论是骑马,还是射箭,都是鲜卑人极为擅长的。但是,在骑马的时候还能射箭,就不是一般的鲜卑人能够做得到的。
    再说那比骑在马上射箭,还要更加高级得多的奔射,也就是在策马奔跑时进行射箭的技巧,能够做到的草原人,就更加稀少了。即便是在收罗了不少骑射高手的和连手下,也只有不足千人的骑士,具备这项高级技能。
    而且,在奔射的过程中,无论是所射出箭矢的力道,还是准确度,都只能用“糟糕”两个字来形容。自古以来,奔射这种手段在战场上的运用,也基本上局限于小规模的精英斥候追逐战当中,少有运用到正面战场上的。
    在小帅的部下,那些能够做到奔射的鲜卑人,多是军中的精英,大大小小是个头目。深知汉军弓弩强悍的鲜卑小帅,可没有打算将手中这几十号宝贝疙瘩,去与汉军弓弩手交换性命。
    最后,还有一件更加关键的事情,让鲜卑小帅完全没有发动奔射的考虑。那就是:
    战马的状态。



第57节 短弓对强弩
    草原骑手们之所以通常在秋季南下,除了秋季汉人正好收获,有大把的粮草可以掳掠以外,战马的状态也是一个关键所在。
    草原人可不像汉人养马那样,可以喂食大把的豆类和谷物。真要有这些粗粮,人还不够吃的呢。所以,在春夏季节,让马儿好好的吃草养膘,到了秋季,战马才积蓄了足够的体力,可以完成突入汉地,转战千里的艰苦行程。
    可是,鲜卑大王和连这次为了追求进攻的突然性,在战马还没有养出足够的肥膘时,就力排众议发动了长途奔袭。一路上的奔波,鲜卑骑兵固然是一人双骑,轮换骑用。但骑兵们胯下的马儿,也依然掉膘掉得厉害。
    就在前来美稷王庭的路上,因为战马跑不动、跟不上而掉队的鲜卑人,足有上百人之多。勉强跟上来的游牧骑兵,也有很多人的马儿,看起来状态极为虚弱,难以经受激烈的战斗情景。
    鲜卑小帅用自己的经验,推导了一下。如果派出精锐,用奔射去骚扰汉军。先不说汉军可能的反击,单是现有的战马,只怕每次出击,都会跑死跑废几匹。
    这些好马,都是小帅部落里的优质财富。若是累死了,和连大王也不会为此补偿什么。何必为了和连一个人的好处,让自己接受这么大的损失呢?
    鲜卑小帅带着手下的六百名游牧骑兵,来到汉军前方两百步的距离,没有任何企图发动冲阵的打算,反而全军下马,提起体积巨大的步弓,抽出可以射得更远的轻箭,准备用弓矢迟滞汉军。
    写到这里,必定有人会问,这些鲜卑骑兵,干嘛要下马射箭呢?
    问这个问题的童鞋,需要去了解一下,骑兵弓与步兵弓在性能上的明显差异。
    骑在马上射箭,哪怕马儿不动,射出去的箭,无论是力道,还是准确度,都比步射相差明显。要是骑在马上射箭,想要对汉军造成有效杀伤,必须要逼近到五、六十步的距离以内。否则,只怕骑兵射出去的箭,都落不到汉军的阵型里,更别提什么有效的杀伤力了。
    然而,在五、六十步的距离上,汉军的反击弓箭,会让鲜卑骑兵的队伍,遭受到难以忍受的巨大伤亡。反而是隔着七、八十步的距离,与汉军步射,双方的交换比,会比较的好看一些。
    但是,鲜卑小帅的打算,并没有能够实现。
    弓箭迟滞,无效……
    太行军的前锋,是谢逊率领的千人队。此人虽然年纪轻轻,但是家学渊源,兵法出众,特别是对鲜卑人的常用战法,了若指掌。能够在人才辈出的太行军中,力压臧霸、典韦、赵云等人,成为千人队的队长,若没有真材实料,又怎么可能做得到?
    谢逊本部兵马,不过九百人。这些人对上五六百骑兵,单看声势的话,居然还差上一截。可是训练有素的太行军,在前进的时候,依然不紧不慢。
    对前方那些试图用弓矢狙击己方的鲜卑人,端坐在马上,居中指挥的谢逊,只是派出了一队五十人的弓弩手前去迎战。
    两军交战,首重弓弩。对于这个道理,太行军自然极为重视。
    在太行山里窝着的几年,张狂已经成功的建立了一个中型弩弓作坊,每年可以生产强弓六百具,硬弩八百具,将将满足了太行军的作战需求。如果单以数量来算,太行军的人均弓弩装备量,已经超过了大汉北军。
    当然,在这些弓弩的质量上嘛,那就不能讲究太多了。不过,与制作工艺更加简陋的鲜卑人相比较,太行军的弓弩,还是有着明显优势的。
    谢逊的主力,前进速度基本不变。只有被派出去的弓弩手,以小跑前进的方式,逼近到距离鲜卑人百步的距离。
    ——区区五十人,就想压制我五百张弓吗?汉子们,你们也太狂妄了!
    鲜卑小帅的心里,愤愤的想着。只要汉军再前进一点儿,他就要让如同暴雨般的箭矢,将这些大胆的汉军给浇透!
    可是,汉军偏偏就在这个距离停下了。
    在这个距离上,即使用的是射程较远的轻箭,鲜卑人的弓箭,依然基本上射不到。即使少数射程达到的,也不具备什么杀伤力。眼看对面的汉军,举起弩机,整齐的放出一排飞矢,鲜卑人的阵型,立刻就骚动起来。
    “噗嗤”、“噗嗤”……
    几声箭头咬肉的声音,伴随着鲜卑人的惨叫声响起。这一阵射击,得益于鲜卑人疏散而宽大的阵型,汉军强弩的命中率并不高。五十支劲箭,只有四、五支命中了目标。
    但是,普遍缺少铠甲,只是以鞣制过的皮衣护体的鲜卑人,在这些力道至少达到五石的强弩面前,显得是那样的脆弱。中箭的四人中,除了一个入肉不深,还可以继续战斗之外,其他三人,都变成了无法战斗的伤员。
    被汉军这么当头一射,不少沉不住气的鲜卑人,也急吼吼的将手中的长箭射了出去。虽然鲜卑人使用的是射程较远的轻箭,可是隔着一百步的距离,不用说,自然无法对汉军造成什么有效伤害。
    两三百支长箭,纷纷扬扬的落在从六十步到九十步的距离上,仿佛地上突然长出一小片芦苇来似的。
    当然,鲜卑人也并非全然无功而返。一名平素就颇有名望的“射雕手”,一箭正中一名汉军的胸口,将那名汉军士卒吓了一大跳。
    所谓的“射雕手”,原本是指匈奴人中,射箭最好的大力士。后来,随着匈奴人对草原的长期统治,其他草原民族,慢慢也借鉴了这种说法。
    空中飞鸟,惟雕难射。射雕不仅要准,还要能拉得动强弓。
    因为草原上的雕,羽毛为了减少滑翔时的空气阻力,在千万年来的进化中,变得油亮光滑。如果弓箭不是垂直入射雕的身体,就马上会在它的羽毛上打滑,很难刺伤或杀死它。
    想要射中飞行极快的草原雕,对射手的要求极高。即使是以骑射著称的草原民族,这样的高手,也是万里挑一的。
    不过,那名汉军士卒,明显没有受到什么大的伤害。他回过神来,随手将长箭从皮甲上拔下,丢在地上。除了皮甲上留下的那个小洞,一点儿也看不出这名汉军士卒曾经中箭的迹象。
    射完一箭的汉军弩手,开始就地装填弩箭。若是在平时,这些弩手装填的间隙,就是鲜卑骑手冲锋的机会。可是,看着前方稳定前进的大队汉军,依然留在马上的几十名鲜卑精锐骑士,完全没有冲锋的想法。
    上完弦的弓弩手们,在大队人马跟上来的时候,再次主动的向前推进了二十步。可别小看了这二十步的距离。当双方的距离拉近到八十步的时候,鲜卑人的弓箭,终于有了一定的用武之地。
    鲜卑小帅一声令下,除去一百多名负责牵住战马,不让战马四散的“马桩子”,和数十名随时预备发动骑兵突击的精锐骑士,近五百张弓,“呼啦啦”的发出好一阵响声。
    这一波的箭雨,声势远远超过了上一波。其中,射程足够远的那一批箭支,纷纷扬扬的落在汉军弩兵的阵地中,总算是给汉军带来了一些伤害。
    六名汉军弓弩手,被十四支长箭命中。其中穿透了铠甲,造成伤害的有四箭。不过,汉军优秀的甲胄,有效的保护了弩手的安全。除了两名弩手轻伤以外,汉军没有任何其他损失。
    但是,缩短的二十步,又何尝不是鲜卑人的灾难?
    就在鲜卑人射箭的同时,五十支强劲的弩箭,也在这一刻射出。固然,比起人多势众的鲜卑射手,汉军的箭阵有些微不足道。但是,若是计算起鲜卑人的伤亡来,鲜卑人明显吃了一个大亏。
    五十支弩箭,有二十九箭命中,杀伤了十七名鲜卑人,更有两人被当场射死。
    唯一值得鲜卑小帅庆幸的是:射箭的速度,无疑比强弩装填的速度快上许多。所以,在汉军弓弩手发射出第二轮弩箭之前,鲜卑人可以抢先多射出几轮箭雨!
    “射!快射!不许停下!”
    鲜卑小帅大声的嚎叫着,督促部下进行攻击。他没有打算与汉军白刃交战,这一刻自然也不用顾惜手下的体力。一连射出了三轮箭雨,鲜卑小帅才叫嚷着下令,让部下停止射箭。
    小帅不得不停下攻击。因为,鲜卑人刚才的猛烈攻击,基本没有发挥作用。
    射出一箭的汉军弓弩手,并没有如同鲜卑人预计的那样,冒着箭雨进行装填。恰恰相反,这些弓弩手,居然每人从身后摘下一面轻薄的皮盾,然后就地一蹲,一声不吭的躲避起敌方的弓箭来!



第58节 轻骑刺心腹
    鲜卑小帅呆了一呆。
    弓弩手,有随身带着盾牌的吗?
    但是,不管怎么说,有一面盾牌的保护,鲜卑人射出的那些轻飘飘的箭矢,基本上就完全没有作用。想要将汉军士卒手中那面薄薄的皮盾射穿,即使是箭术高明的“射雕手”,也必须逼近到三十步以内,使用杀伤较强的重箭,才有把握做到。
    就在鲜卑小帅发愣的时候,大队的太行军步卒,已经不紧不慢的进入到距离鲜卑人一百步之内了。
    谢逊威风凛凛的骑在马上,对身边的旗手下了一个命令。接着,伴随着军中小鼓的一阵擂动,一杆旗帜连挥数下,向前一倾。排在最外围的一支五十人队,随着本队的五十人长大叫一声“突击!”忽然之间,由稳步前进,变成狂飙突进,飞奔鲜卑人而去!
    鲜卑人大惊!
    鲜卑人这次南下,是来乘火打劫的,不是来拼命的。缺少战斗**的鲜卑人,不等小帅发话,立刻一窝蜂的向后撤退,返回自己战马停放的地方。
    不过,表面上的混乱,并没有瞒过一些老兵的眼睛。这些鲜卑人在撤退之时,基本上没有发生什么相撞,拥挤之类的事件。也就是几次呼吸的功夫,那队步兵只冲过了五十步,绝大部分的鲜卑人,便已经从留守的“马桩子”手中接过缰绳,骑到了马背上。
    从这里,就能够看出,这些鲜卑人,绝非是一般的乌合之众,而是有着相当的战斗经验和训练的正式军队!
    能够将这些平日里相互之间都难得见上几次面的草原牧民,训练到这种程度,鲜卑人的组织力,明显的高出匈奴人一筹。
    但是,成功的在汉军步卒冲上来之前,就拨转马头,退出两百步之外的鲜卑人,很快又停了下来。因为,汉军刚才的冲锋,居然只是个假动作!
    出击的五十名汉军,仅仅冲出了六十余步。在受惊吓的鲜卑人拨马狂奔时,已经停下脚步,原地休整了。
    当鲜卑小帅整理好己方的骑兵,重新掌控了部队的指挥权以后,回头一看,那两支刚才冲出来驱赶他们的汉军小队伍,此刻已经重新融入到汉军大部队的阵型当中,没了踪迹!
    “长生天在上!这些汉子,是大汉的北军吗?”
    鲜卑小帅倒吸了一口凉气。在崇尚英雄,拥有自由散漫风俗的草原上,何曾见识过训练如此有素的军队?
    张狂若是能够听到这个小帅的心声,当大笑三声,以示开怀。他窝在鸟不拉屎的太行山里,不惜消耗钱粮,精心训练两年的军队,还是很给力的嘛!
    虽然心头有些恐惧,可是小帅估计了一下己方的伤亡,还是硬着头皮,打算再重复一次箭雨攻击。要不然,发现汉军前进速度几乎不受影响的和连大王,再看到他部下区区十数人的伤亡率,一定会大发雷霆的。
    于是,这种类似于“猫玩老鼠”的事情,接连重复了两次。不过,有了刚才的经验,鲜卑人在汉军出动小股步兵,进行驱赶时,动作明显从容多了。而随着对汉军战术的适应,鲜卑人多多少少,还是迟滞了谢逊所部的前进脚步。
    “第四次了……”
    谢逊自言自语。
    然后,看着在与弩兵对射完毕,开始懒洋洋准备后撤的鲜卑人,谢逊冷笑一声,扭头对身旁的副将下令:
    “时机已到,出击!”
    “诺!”
    谢逊的副将,原本一直在步行。听到谢逊的命令,他大声的应诺一句,身体轻轻一跃,翻上了战马的背。
    与此同时,数十名一直牵着战马,隐蔽在中军大旗附近的精锐战士,在副将带领下,也纷纷飞身上马。
    但听得一声悠长的号角,整个太行军的军阵,从中间突然向两边分开,就犹如一只张开大口的巨兽。而数十骑突然发动的精锐骑兵,便是怪兽噬人时,所露出的锋利獠牙!
    “杀!”
    伴随着一声暴喝,爆豆般的马蹄声,猛然响起。蓄谋已久的太行军谢逊所部,终于对被成功麻痹的敌人,展示出一记真正的杀招!
    愕然中的鲜卑人,还没有从这些变故中反应过来,汉军的突骑,已经一头撞进那些没有来得及上马的人群之中!
    银光一闪,一个枪头轻松的刺入鲜卑人的咽喉,击穿了他的喉管,切断了他的颈部大动脉,然后在撞上坚硬的颈骨之前,已经被抽出鲜卑人的身体,掉头撕咬着另外一名鲜卑人的血肉。
    持枪的人,正是汉军副将。但见他年纪不大,也就是二十出头。不过,从他那淡漠的表情,可以看出,这是一位久经沙场的老手。
    但见此人枪花飞舞,在后续骑士冲入鲜卑人之前,已经连出了十六枪,挑杀三人,重伤四人,一路杀到了鲜卑小帅的马前!
    “啊!”
    鲜卑小帅狂嚎一声,发出了垂死挣扎般的声响。伴随着这声大叫的,是一道裹着淡蓝色“战炁”的刀光。
    汉军副将一路撞过来,连杀数人,气势已泄,招式用老。而鲜卑小帅的这一刀,虽然是在巨大的惊恐中发出的,却由于恐惧,气势反而更足,在威势上,居然压倒了汉军副将!
    “希律律!”
    在战马的长嘶声中,汉军副将扯起马头,硬生生的用坐骑的脖子,挡下了这气势汹汹的一刀!
    鲜血飞溅在鲜卑小帅的脸上,并没有鼓起他的勇气,反而带起了一缕更大的惊恐。因为,伴随着马血飞溅过来的,居然还有一个枪头!
    一个带着血迹的枪头!
    枪头所属的长枪,被那名汉军副将牢牢的握在手中。这就意味着,鲜卑小帅目前的处境,极为危险……
    “呲……”
    枪头在鲜卑小帅反应过来之前,刺入了他的咽喉。锐利的枪尖,重重的顶在小帅的颈骨上,将小帅的尸身,撞离了马背。然后,这支长枪的主人,极为敏捷的落在小帅所骑战马的马鞍上,完成了这次杀人夺马的惊险表演。
    但凡看到这一幕的鲜卑人,无不目瞪口呆。一个鲜卑人,口中魂不守舍的用鲜卑语念叨着:
    “飞行的燕子……简直就是一只飞行的燕子……”
    这句话,是这名鲜卑人最终的遗言。但是,此人的描述无疑极为贴切。因为,做出这般高难度动作的人,在太行军中的绰号,便是“飞燕”。
    ——“大贤良师”张角的义子,原冀州黄巾军“飞骑营”首领,由于身手矫捷,剽悍过人,人称“张飞燕”的张燕!
    “杀!”
    做完这让敌人目瞪口呆、匪夷所思的一幕,张燕的脸上依然平淡。他两腿一夹刚刚夺得的战马,一个转身,将两名不及躲闪的鲜卑人撞到在地,再次对周边的敌人,发起了无情的攻击。
    鲜卑人,崩溃了。
    最先逃走的,是那些留在后排的“马桩子”。
    所谓的“马桩子”,指的是鲜卑骑兵中,被留下来,负责牵住其他战士的战马,防止战马无故走散的人。这个人,通常在所属的编制中,是战斗力最为弱小的一个,才会在战场上,被派做不直接参与战斗的“马桩子”。
    既然如此,“马桩子”们的胆色,难免比一般的战士要差一些。可是,从逃跑的便利程度来说,“马桩子”却是最方便的。
    张燕飞一般的杀入敌阵,片刻之间,阵斩鲜卑小帅。这样的打击,让所有的鲜卑人,恐慌无比。固然还有人想要战斗到底,可眼看形势不妙,掉头就逃的,也极为不少。
    连战兵都出现这样的波动,“马桩子”们,就更害怕了。当然,最害怕的还要数被张燕长枪所指的那个“马桩子”。看着从枪尖滴下的,从小帅体内带出的鲜血,那个“马桩子”失魂落魄的大叫一声,飞快的翻身上马,用力的一扯缰绳,掉头就跑!
    这一跑不要紧。可是,别忘了,还有五、六匹马,被这厮抓在手上呢!
    于是,一人逃跑,带动一群马儿逃跑。一群马儿逃跑,带动了所有骑马者的逃跑!
    骑马者的逃跑,使得所有的马匹开始乱跑。这样的局面,对那些还在马下步射的鲜卑人来说,简直是灭顶之灾!



第59节 汉家有好甲
    面对着乱成一团,又失去了坐骑的鲜卑人,张燕骑着新抢到的好马,耀武扬威,不可一世。所过之处,杀伤极大。
    见到战局出乎意料的顺利,谢逊自然不会傻站着不动。鼓号声响起,谢逊从本部兵马中,分出一个百人队,只披着轻甲,手持短兵,呐喊着向混乱的鲜卑人杀去。
    半刻钟之后,当一只新的鲜卑骑兵,远远出现在前方时,张燕已经带领着部下,心满意足的回到了大队人马之中。很快,距离谢逊部不到一百步的张狂本部,就收到了谢逊的简略战报。
    “我军死七人,受伤二十一人。斩首……一百二十!俘虏……一百六十!缴获战马……六十七匹!此战,可谓全胜!”
    谢逊派出的传令兵,激动的向张狂汇报。以谢逊部派出作战的人手数量而言,这样的战果,可以说是极为辉煌的。哪怕是打老了仗的张狂,对这等战果,都听得极为满意,就更别说谢逊的部下了。
    “很好!”
    张狂面带笑容,对传令兵说道:
    “回去告诉谢仟长,功劳记下了。想想他的外号,一只兔子,能够填的饱他的胃口吗?”
    片刻之后,张狂的这句话,被传令兵传到了谢逊的耳朵里。谢逊听了,哈哈一笑,愈发是豪气冲天。他的外号,还是张狂无意中取的,号称“金毛狮王”。张狂这是将鲜卑人当做了兔子,来激励谢逊,建立更大的功勋。
    “建功立业,就在今日!”
    谢逊的大嗓门,展现出它的威力。而首战完胜的太行军,一个个也是神采飞扬,大声应和着主将的激励。
    “汉军!”
    “威武!”
    巨大的声音,远远的在草原上传开,让一里地之外的鲜卑大王和连,脸色变得更加阴晦起来。
    和连是个聪明人。他的父亲,一代雄主檀石槐,自然知道,一个好的继承人,对于鲜卑部落联盟来说,拥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所以,从和连很小的时候,檀石槐就重禄聘请了身边的才俊之士,教导和连与他的兄弟们习文练武。无论是论文才,还是比试武艺,和连都是诸兄弟中的佼佼者。除了他那位死去的兄长,没有哪个能够比和连表现得更加出色。
    但是,聪明人所做的事情,未必都很聪明。
    因为,聪明人往往会将事情想得过于复杂,从而犹豫不决。这一点,和连在屡次的战场指挥中,体现得极为明显。
    就比如这一次奇袭美稷。若是其他鲜卑人当主将,一看敌方已经严阵以待,讨不着什么好了,多半就当机立断,率军掉头就走。若是这样,张狂是完全拿鲜卑人没有办法。
    然而,和连这时候,不光考虑了战场情形,还要考虑自己在整个鲜卑人中的影响。想得太多,使和连该撤而不愿撤,想打却不能打。这种犹豫,让张狂抓住机会,成功指挥大军,进逼到鲜卑人的营地跟前。
    这个时候,若是和连抓住太行军初来乍到,立足未稳的实际,主动出击,虽然未必能赢,却也足以有效的威慑张狂,让张狂不敢随意的出击。
    或者,干脆乘机撤退,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汉军虽然在占领南匈奴故地后,得到了大批的优良战马,毕竟骑兵数量有限。真要是追击鲜卑人,凭借鲜卑人的骑兵优势,只要付出一些轻微的代价,就可以摆脱汉军的追击。
    可是,在第一波出击的鲜卑骑兵,大败亏输的逃回营地之后,鲜卑人士气大受打击。如果此时撤退,气势汹汹的汉军骑兵,必然会毫无顾忌的穷追猛打。鲜卑人若是还想要全身而退,怕是已经没有什么可能了。
    这些关节之处,不用其他人提醒,和连都已经想明白了。但是,明白归明白,接下来的决断,和连依旧难以作出。
    ——战,还是逃?
    在犹豫中,和连原本相貌堂堂的脸,被笼罩在一层灰暗当中。从身边亲卫的角度来观察,哪还有身为据地万里,统帅数十万之众的鲜卑大王的那种威严?
    ——和连大王,毕竟比不上老大王啊……
    但凡见识过原来檀石槐风范的亲卫,心中无一不是这样想的。
    “大王,现在事情紧急,已经没有选择了啊!”
    一个须发皆白的魁梧老人,大声的催促和连。在当前的弹汗山王庭中,敢于这样直接提醒大王和连的,只有一个人。那便是,檀石槐昔日的亲信,和连的丈人,中部鲜卑大人:
    柯最。
    柯最出身鲜卑大族,自幼拜汉人士子为师,学习儒家典籍,精通算数。原来在檀石槐身边时,他主要从事后勤管理,很少随军出征。
    这次柯最出马,本来是为了统计大军在美稷城里,所得到的收获的。但是,他毕竟也是在军中呆过的老人,对军中的各种突发情况见得多了。看到如今的局面,柯最既然看出了不妥,终于还是忍不住,敦促和连赶快决断。
    和连毕竟是个聪明人。他只是因为想得太多,这才显得举棋不定。但是,当形式变得明朗起来,适合的选择已经不多的时候,和连还是能够准确的做出决断的。要不然,他又不是檀石槐的长子或者幼子,凭什么能顺利的排挤掉其他的兄弟,成功登上鲜卑大王的宝座呢?
    “传令下去,撤军!”
    艰难的说出这句话,和连的脸色显得越发的灰败。他拨转马头,一边交代,一边向大营走去。
    “偏何,带一半铁骑断后!”
    “遵命!”
    一个身披精致鱼鳞甲的魁梧骑手,大声的应诺。此人便是偏何,弹汗山常备骑兵——王庭铁骑的首领。虽然他出身卑微,却由于勇武过人,被和连看上了,一路提拔“王庭铁骑”首领。
    每当和连与敌接战,见到形势不妙,想要撤退的时候,负责断后的,都是此人。结果,在那些对和连不太服气的鲜卑大人口中,偏何就有了一个外号,叫做“牛尾巴”。
    这是什么意思呢?
    牛的尾巴,是用来做什么的?
    赶蚊子、苍蝇的。
    如果将追兵看做是恼人的蚊子、苍蝇什么的,那偏何这根尾巴,就需要反复的出动,阻止追兵逼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个外号,颇有些夸奖偏何的意思。
    但是,单凭“牛尾巴”这个词,就不能说是个好听的词语。以出身来评价一个人,并不是大汉士人的专长。在草原上,这种观点可是更加流行。
    不过,不管怎么说,光凭偏何率领着用来断后的那五百骑兵,任谁也看得出,这是一支精锐中的精锐。
    要看出这一条,单凭一点就够了。
    在铁器稀缺,不少牧民只能使用木头、骨头和石头做武器的情形下,这五百名“王庭铁骑”,居然能人手装备一副玄铁甲!
    这样的装备,已经无限逼近大汉最精锐的北军五校了!
    以鲜卑人那落后的锻造和制甲技术,绝无可能打造出如此多的精良铁甲。如果要追根问底的话,只能感慨当年的老大王檀石槐,留下的底子真是厚实啊……
    檀石槐一生中,东征西讨,缴获无数。可是,在铠甲方面,他收获最大的一次战役,却还要属十多年前,与汉军之间所发生的“落日原之战”。
    “落日原之战”里,鲜卑全民动员,起兵十万余,以“诱敌深入,待其疲惫,击其惰归”的战略,一举歼灭汉军两万余人。那一仗,鲜卑人虽然最终付出了士卒死伤高达一万余人的代价,可是收获也丰厚得吓人。光是缴获自汉军的,保持完好的玄甲,就高达两千余具。
    这些来自大汉的上等玄甲,极大的提高了弹汗山大军的披甲水平。即使是在十多年之后的现在,弹汗山手中,依然有接近两千具的,基本上完好无损的玄甲。
    不过,在这一战里,“王庭铁骑”的另外一项装备,比起玄铁甲来,还要关键得多。那便是:
    战马。
    ps:今儿有些感冒受寒,连打了数十个喷嚏,感觉鼻子都要肿了。不爽。
    晚上躺到头痛缓解,起来更新,居然发现有站内短消息,说是本书本周将获得潜力频道潜力力荐,窃喜。
    此记为念,以作小感。



第60节 王庭选良马
    草原民族的兵制,一向是全民皆兵。游牧骑兵需要自备武器、铠甲和马匹,来响应首领的兵役征召。然而,和连手下的一千名“王庭铁骑”,却是一个例外。
    “王庭铁骑”的建立者,当然是鲜卑雄主檀石槐。为了保证自身的安全,维持对其余鲜卑部落的军事威慑力,檀石槐下令,所有的鲜卑贵人,必须派出自己成年的儿子和侄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