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黄巾张狂-第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董卓被公孙瓒这番话,气的是吹胡子瞪眼睛。他大力的一拍手,就要让帐外的亲兵,将这个满心不服的愣头青,赶出大帐。
    其实,董卓虽然在表面上做出这般行为,可他在心中对公孙瓒此人,还是很有好感的。
    不说别的,大家都是边地的武人出身,都是为了保卫大汉的边疆,常年累月的与周围大大小小的蛮夷血战厮杀。虽然大家分属不同的州郡,可是从这一点来说,就是同行,或者用后世的话,说得更详细一点儿,就是汉室朝中被合称为“武人”的同一利益集团。
    而且,公孙瓒这人尊敬师长和上司,那是出了名的。毕竟他的老师卢植才刚被去职下狱,如果公孙瓒不是表现出这样的反应,那才叫怪事。有了这些大背景,对于公孙瓒的出言挑衅,董卓的心中,实在是没有什么好生气的。只是为了保持自己在军中的威信,董卓赶起人来,也是没有丝毫犹豫的。
    并且,董卓在军中的心腹,还隐隐的听到一种军中流言,说是他董卓嫉妒卢植将要获得的剿灭黄巾军大功,在小黄门左丰面前大力挑拨,这才让左丰盯住卢植,索要贿赂。
    这个流言,恶毒就恶毒在,从明面上看,卢植下狱的最大受益人,就是身为副将的董卓。所以,如公孙瓒这般的卢植嫡系,就算不完全相信这个流言,至少也是半信半疑。
    要论起来,公孙瓒的行为,还算是好的。卢植的另外一个学生刘备,在董卓刚刚接任主将职位的时候,居然就一声不吭的开溜了。这才是真正的不给一点儿面子的行为呢!
    不过,无论是已经开溜的刘备,还是留下来出工不出力的公孙瓒,都属于义务前来帮忙的“义兵”。这些不领汉室俸禄的“义兵”,属于需要朝廷大力表彰的孝义典范,单是在道义上来说,董卓还真不能拿他们怎么样。
    当然,如果比较起实力来,那又是另外一回事。只要董卓完全不顾忌自己的名声,他还是能够治这些义兵的罪的。但如此做法,对董卓来说,完全是得不偿失的。
    “不必叫人了!”
    被董卓下令驱逐,公孙瓒并未做什么激烈的行为。他只是从鼻孔里冷哼了一声,在大帐中的众将注视下,面无表情的掉头就走。这一幕,让少数几个怀着看热闹心思的将领,比如射声校尉,略微有些意外。
    公孙瓒只是个愤青,可不是傻子。
    董卓的东中郎将官位,倒是没什么要紧。公孙瓒作为边境郡国的长史,也是秩六百石的官府要员。凭借一句牢骚话,不过是秩两千石的董卓,还治不了他的罪。
    但是,不要忘了,董卓作为冀州讨伐军的主将,还有一个头衔,可是“持节”啊!
    所谓“节”,代表了皇帝的身分。凡持有“节”的使臣,就代表皇帝亲临,象征皇帝与国家,可行使权利。举凡如持节分封诸侯、持节收捕罪犯、持节镇压起兵叛乱、持节出使外国及持节签约议和等事。
    作为一个“持节”的大将,意味着董卓,平时可杀无官位之人,战时可斩杀二千石以下官员。若是公孙瓒不知好歹,在大帐里闹将起来,固然可以让董卓很没有面子。但是董卓在恼羞之下,要是真的想斩杀公孙瓒,那可就轮到公孙瓒倒大霉了!
    等器宇轩昂的公孙瓒,沉着的出了大帐,董卓携着顺利赶走公孙瓒的气势,环视了众将一眼,厉声喝道:
    “可还有不同见解?”
    众将相互对视了几眼。这个时刻,即使是副将宗员,也没有发出不同的声音。
    ——打就打!
    仔细论起来,大汉立国四百年以来,汉军已经经历过无数次屠城灭国的大战役了。就连曾经雄霸北方大漠草原,疆域不下于大汉的匈奴人,都被汉军打成了一条乖乖的看门狗,在并州西河郡老老实实的呆着。区区一群蛾贼,还不值得让大家心怀恐惧。
    前任冀州讨伐军主帅卢植在之前,之所以不肯出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不想让部下死伤太大。毕竟,冀州汉军的组成中,卢植的弟子门生们比例不低。站在卢植的立场上,如何让这些弟子门生尽可能的保留下来,并且稳妥的获得足够的功绩,比起尽快剿灭张角,还要更加重要一点点。
    不过,作为凉州人的董卓,可就没有卢植那么多的顾虑了。反正不是自己的嫡系,多死一批,少死一批,对他来说根本是无所谓。不但如此,就算是董卓自己亲自率领的手下士卒战损了一半,他只要回到并州,发一个征兵的通告,就能召集到更多的悍勇士卒。反正征兵花费的钱财又不是董卓自己的,对凉州人来说,他们最好的出路,就是在大汉朝廷里混上一份军饷。
    当然,董卓也不会让手下白白送死就是了。
    见到众将知趣的没有发出不同意见,董卓这才满意的开始向众将布置出战任务。
    目前,冀州讨伐军的总兵力,大约为四万上下,对外则号称十二万。这种号称是惯例,并不是董卓故意的吹嘘。
    其中,以大汉北军的“步兵营”和“射声营”为基础,又临时征募了大量司隶地区的“良家子”所组成的约一万朝廷大军,是讨伐军的主力。其余辅助战斗部队,则包括了董卓从西凉带来的两千余凉州铁骑,和冀州州师一部,约一千多郡国兵。
    这些加起来达到一万六千人的部队,是真正可以被冠上“汉军”称号的部队。至于剩余的两万多接近三万人,一大半是当地豪强的私兵,另一小半则是来自冀州以外的各地,自发聚集而来的义兵。
    作为一名汉军中的老牌将领,董卓在这些天的接触中,对豪强私兵和义兵的战斗力,表示很是不屑。
    其中,豪强私兵也还马马虎虎算了。虽然他们训练极差,装备的盔甲很少,武器也不算充足,好歹为了保卫家园,拥有高昂的士气。若是打起来的话,击败同等人数的黄巾军,那是正常现象。
    不过,那些所谓的义兵们,可就切切实实的让董卓看不上眼了。
    按说起来,这些义兵武器装备比起豪强私兵们要好得多,战斗的技巧和经验也更加强力,其中还有不少“十人杀”、“百人斩”一级的勇士。光是从军事水平的角度来看,他们至少比起豪强私兵们,可要强上不少。
    但是,在深入了解了这些义兵的底细之后,董卓却绝不敢将这些家伙,派上大规模的厮杀战场。



第21节 二帅意自平【上】
    在深入了解了这些义兵的底细之后,董卓却绝不敢将这些家伙,派上大规模的厮杀战场。
    原因无他,只因为义兵们都是冲着黄巾军的财货和人头来的。若是小规模的厮杀,这些家伙为了汉室悬赏的官位钱帛,还肯搏上一搏。但是,真要打起大型战斗来,除了寥寥几只义兵队伍,其他的大多数义兵,通常是战场上崩溃得最快的一群人。
    毕竟,义兵们是来求财求官求爵位的,不是来拼命的。如果没有直接的好处,他们可不愿意被别人当做炮灰使用。一个很直观的数字,就可以说明真正的汉军,与豪强私兵和义兵们的差距。
    在历次的战斗中,董卓麾下的凉州铁骑,大约达到两成左右的伤亡比例,才会出现士气崩溃的现象。对射声营和步兵营,虽然不是太熟悉,董卓估计他们也应当忍受得了一成六到一成八左右的伤亡。
    豪强私兵们,为了保卫家园,一般可以达到一成五左右的伤亡才崩溃。不过,有鉴于这些临时被组织起来的私兵的武器装备,董卓不认为他们可以大用。在多数时间下,除了比较出众的几名豪强所统帅的私兵,其他私兵多是被当做辎重兵,或者说民夫来使用的。
    但是,那些前来求财求官求爵位的义兵们,可以忍受的伤亡程度,绝不超过一成。如果己方的胜利几率没有达到七成以上,惯于计较的义兵们通常便不会愿意出战!
    因此,这一次的出战,董卓只是打算调动几只比较强一些的义兵,来充当游击、骚扰黄巾军的外围轻兵。豪强私兵,则一半守卫营地,一半在后阵摇旗呐喊,助助威就行了。
    至于此次战斗的主力嘛,还得靠正牌的汉军!
    “……步兵营为第一阵,冀州军为左翼,凉州军为右翼,射声营为接应……
    这是对汉军主力的接战安排。
    ……传令,公孙瓒所部为军前游击。田丰所部为后军督战队。颜良、文丑、高览三部为备队【即预备队】。……”
    这是对义兵和豪强私兵的安排。
    ps:田丰曾经被太尉府征辟,举茂才,迁侍御史。因不满宦官专权,弃官归家,此时当为冀州一豪强。
    颜良、文丑、高览并称于河北,加上张郃,合称“河北四庭柱”。在文中,他们是以豪强的身份首次出现的。
    董卓的命令,简单明了,只是布置下每个手下的基本任务,而不会事无巨细,对具体的执行过程多加干预。只要达到了董卓布置下来的要求,他才不会去管你是威逼还是利诱呢!
    所以,这一次的军议,并没有持续太久。当然,面对那些个背景深厚的军中将校,董卓也不能真正的搞成一言堂。所以,当多数将领要求将备战的时间放宽裕一点时,董卓也很是从善如流的答应了。
    当军议散去之后,一名步兵营的军候随着众人,快步走出大帐,急匆匆的回到自己的小帐篷里。他翻出一条烧制得很细腻的木炭,在一张小块的绢布上匆匆写了几个字,便急急的出了营帐。趁周围没有旁人,军侯动作敏捷的将卷成一团的绢布,悄悄的塞给了一名不起眼的军中马夫。
    马夫将绢布塞在怀里,若无其事的回到他的工作场所——马棚。他提起一桶水,开始洗刷马棚中的十匹战马。然后,在无人关注的情形下,马腹将包裹好的绢布,小心的塞入了一匹栗色战马的马鞍底下。
    过了一会儿,一队斥候行色匆匆的快步走过来,一人牵上一匹战马,向着营门走去。一个留着两撇小胡子的斥候,习惯性的将手伸进马鞍中,整理了一下。战马是斥候的半条命,而马鞍则是战马最重要的装备。对于要出发执行探查任务的斥候来说,所有的细节都必须要注意到。
    当小胡子斥候的手指触及细滑的绢布时,他不为人注意的抖了一下。然后,小胡子立刻恢复了正常,开始执行斥候的日常任务了。
    一出军营,这一队斥候就分散为两组,每组五人,分头进行侦查活动。在经过广宗城外两里远的一处废弃房舍时,一直表现正常的小胡子,突然一捂肚子,大叫一声:
    “啊呀!额【我】地肚子疼,要方便一下……”
    于是,在其他斥候的打趣声中,小胡子翻身下马,将手伸到马鞍下,借着拿出厕筹【功能相当于现代的卫生纸】的掩护,把绢布塞在怀里。
    半刻钟之后,这处断壁残桓中,除了留下一坨臭烘烘的黄白之物外,还留下了一个秘密。
    一个时辰以后,一名不知道从哪里转出来的鬼祟汉子,捏着鼻子,从两块被人撬松的土砖下,掏出了这个转手了三、四次的情报。然后,一如他鬼祟的来,这名汉子的消失,也如同鬼祟一般,半点也让人摸不着边。
    又过了半个时辰,这名鬼祟汉子已经来到了广宗城下,一处不起眼的墙角边。上面的黄巾军卫兵一见到此人的到来,立刻快手快脚的放下一个箩筐,将此人拉上城头。
    然后,一刻钟以后,那块绢布已经被送到了一名专门负责情报收集的黄巾军小帅手中。小帅摊开绢布看了一眼,立刻变了脸色。他小心的收好绢布,急匆匆的穿过两道房门,进入一个院落,来到了一处僻静的小院外。
    这处小院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只有两名门卫守护,可小帅却真真确确的知道,此处应当是整个广宗城里戒备最为森严的三处院落之一。
    如果有人胆大妄为,想要潜入此院,就必须先避开遍布院外的十五处暗桩,再避开院内的六组埋伏起来的岗哨。
    避开这些人之后,潜入者的考验还没有完成。因为,有四条猎犬,被安置在院落的角落里。一旦发现了陌生人的气味,它们就会低声的小吠起来。
    就算潜入者想法子瞒过了猎犬们,也不能算是完成了考验。他将要面临的问题,是由一群鹅带来的。
    鹅是一种体型颇为高大的家禽,在很多农家都有饲养。可是被饲养在此处院落里的这群鹅,在经过了一位太平道道众特别的手法调教之后,已经变成了极为机敏的哨兵。一旦发现入侵者,它们就会“嘎嘎”的大叫起来。
    会叫的家禽家畜多着呢。可关键的是,在人们的认知中,狗是很好的卫兵。至于鹅嘛……唔,肉质有点粗,但是很好吃。
    因此,这些鹅作为哨兵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入侵者对它们的毫无防范。
    自从四个月以前,广宗城变成黄巾军与汉军双方对峙的战场以来,有三个潜入者,被明哨暗哨的卫兵发现;有六个潜入者,就擒于猎犬的鼻子下;被这些鹅发现的潜入者,却只有一个。
    被鹅发现的那名潜入者,也是唯一一个,没有被埋伏的卫兵们擒下的潜入者。
    在鹅群的警报声发出之后,那个强悍的潜入者,丝毫不慌乱。他抽出背上的长剑,大步向外冲去。一路上,有十七名精锐甲士、四名“五行士”、两名剑客和八张强弩,对此人进行了狙击。
    然后,那名武技高超到恐怖的潜入者,一路杀戮,所向披靡,一剑刺出,必有一人倒下。从院落内到院墙外,那人一共冲了二十四步,出了十八剑,击倒了七名甲士、三名五行士、两名剑客、六名弩手和一名仆役,共十九人。
    最后,那人利落的翻身出墙,消失在广宗城内。
    ps:五行士是起源于汉朝的奇门间谍。他们掌握了不少奇特的五行遁术,在施展之后,可以有效的躲藏隐蔽,逃离险境。后来,五行士的一个分支流传到东瀛,逐渐演化出著名的“忍者”一词。



第22节 二帅意自平【下】
    在入侵者摆脱伏杀之后,张宝见到伏兵们损失惨重的结果,当时就从脚底板升起一股寒气!
    被击倒的十九人,最后只有三个人活了下来。而这样大的阵仗,这样惨重的伤亡,换来的战果,也只是那人身上的一处剑伤和一处箭伤。
    ——太可怕了!
    以张宝修炼《遁甲天书》《地》之卷所得到的道法神通,面对此人的追杀,未必就不能顺利逃脱。但是,也有三成的可能性,是张宝面对此人如此凌厉的剑势下,会被此人在一个照面内重创。
    还好,彪悍到如此程度的猛人,普天之下,仔细数来,也只有寥寥几人而已,尚够不上一只手的手指之数。根据事后的仔细调查,太平道很快查明,这位可怕的入侵者不是别人,正是被大汉各路豪杰公推,号称为“大汉第一剑”的王越!
    王越此人,十八岁就曾经匹马入贺兰山,只身取一名羌族首领的首级而归,无人敢当其锋。然后,他在三十岁技艺大成后,开始周游各州,拜访天下武道高人,据说是打遍天下无敌手。就连有着“太平道第一高手”称号的管亥,也远远不是他的对手。
    有鉴于王越的恐怖武力,大贤良师张角曾经很下力气的招揽过此人。但是,王越因为出身贫贱,因而热心出仕,决意要从朝廷讨到一个六百石以上的官位。所以,他非常直接的拒绝了大贤良师的邀请。
    后来,王越为了取得功名,在雒阳开武馆谋生,不断接触各个达官贵人,希望讨个一官半职。只是,那些世家豪门鄙夷王越的出身,对他的人品也不太相信。这些年下来,王越的身家倒是丰厚了不少,但出仕的前景,依然黯淡无光。
    如今黄巾军起义正是波澜壮阔中,闹到了汉帝下诏,承诺“凡杀贼者皆有赏”。作为热心功名之人,王越只身潜入广宗,想要刺杀黄巾军首领,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过,在王越潜入刺杀失败之后,这处院落,就再也没有了敢于窥探者。即使这所院落中,住着一位可以让一名游侠刺客,就此封侯的目标人物。
    地公将军——张宝!
    “地公将军”张宝,作为“大贤良师”张角最为重要的助手,掌握着处理黄巾军中的不少关键事务的权力。在这些繁杂的大小事务中,最为张宝所重视的一件事情,便是谍报。要想做到“知己知彼”这四个字,不依赖周密的谍报工作,那就是个笑话。
    张宝虽然年过四旬,看起来却不过三十岁上下的人。光从长相来说,“道骨仙风”就是对其最好的描述。放下手中的毛笔,张宝用手指捏了捏鼻梁上的“攒竹”穴,以缓解处理文书太多而导致的眼花,一边问着将绢布传上来的小帅:
    “确认了吗?”
    虽然已经看过多遍,但在这一刻,小帅还是忍不住再次将目光,投放到摊开在几案的绢布上。绢布上的字迹并不好看,还很是潦草。但是,小帅依然一眼就认出了这几个字:
    四日后全军总攻!
    “消息来自北军的暗线,是马【义元】大帅保下来的。另外,五行士也多次查探到,汉军营中正在厉兵秣马,像是有大动作。”
    张宝闭目。
    小帅恭谨的侍立在一旁,不敢发出声音。
    “干得不错!”
    短短片刻,张宝睁开眼,脸上露出微笑,夸了小帅一句。
    “地将【地公将军的简称】过奖了……”
    “此事重大,我要去知会兄长。这些缩头的汉军,终于敢出来一战了,也不亏我与奸阉们合作了一次。”
    张宝在自己的心腹手下面前,并不忌讳泄露什么机密。因为,暗中贿赂、沟通十常侍中的张让,构陷汉军前主帅卢植这件事,正是眼前的小帅,一手派人操办的。
    不光是与张让有联系。事实上,如果需要,张宝随时可以找出联系汝南袁氏和弘农杨氏的渠道来。毕竟,太平道这几十年的发展,早已经将触角伸到了大汉的各个角落。上至二千石的高官,下至一无所有的流民,都有虔心信仰太平道的。
    作为太平道传教发展的重中之重,雒阳城中,即使在叛徒唐周的告密下,一次性被诛杀了千余道众,得以保留下来的残余势力,依然要数以百计的。想要将一个根基深埋在民众中间的大型宗教做到斩草除根,可不是一次大屠杀就能够做得到的。
    如前文中提及的那名汉军军候,以及马夫、斥候等人,便是得以在那场惨无人道的京师大屠杀中残留下来的道众之一。
    与张宝住处的戒备森严相比,大贤良师张角的住所,简直就是毫无防范的典型。不说别的,只看守在门房的两个仆役,居然都是年纪在五十岁以上的老头子,根本没有任何战斗力。
    而且,在此地的院里院外,以及张角的住所周围,也没有几个明岗暗哨。大约是个强壮一点的士兵,就能够不太费力的克服守门人的阻扰,从院子外边,一直冲到院落深处。
    但是,偏偏这样一处看起来毫无戒备的院落,却是从来没有敌人敢于潜入其中。之所以如此的原因嘛,自然是有赖于“大贤良师”张角历年以来所创下的赫赫威名。
    管亥被公认为“太平道第一高手”,依然有不少太平道中的武将、游侠很不服气,想要与他斗上一斗。可是,在“大贤良师”面前,即使是人称“大汉第一剑”的王越,也绝没有半分把握,能够全身而退!
    那么,为什么大家不称张角是“太平道第一高手”呢?
    这是因为,在所有人的眼中,“大贤良师”张角,已经不是一个凡人了。他所拥有的战斗力,不单是武技,而且还包括道法和神通了。举手投足之间,张角就有着引动天地风雷之力的可怕实力。即便是强大如王越,修炼到武技接近通神的境地,难道还能挡得住雷电之威不成?
    作为一个“陆地神仙”一级的人物,有谁敢将张角,当成自己对比的对象?
    真要有人想不开,非要如此比较,他也只能得到一个唯一的结果,那就是自取其辱。
    所以,像“太平道第一高手”这样的称号,还是留给凡人们去争夺!
    张宝敲了敲门,然后自动推开房门,来到了正在修行的兄长张角面前。
    刚才那小帅在张宝面前有多么恭谨,现在的张宝在张角面前,就有多么恭谨。
    作为整个“太平道”的灵魂人物,作为所有黄巾军的精神领袖,“大贤良师”张角,并不亲自掌管冀州的十五万黄巾军。
    “人公将军”张梁负责指挥作战,“地公将军”张宝负责人事后勤。一应的杂务,张角都交给了两个弟弟。只有在关系到整个太平道前途命运的大事情上,张角才会特别的多问上一句。
    “汉军要进攻了?”
    张角一开口,就点破了张宝的来意。
    “是,兄长。”
    张宝毫不意外。作为“陆地神仙”一流的人物,张角未卜先知点儿什么事情,那是再正常不过了。
    “你要战,便作战。”
    张角神色不变分毫,淡淡的说道。
    “传令给阿梁【张梁】,全军备战!我且去见识一下,董卓到底有几分本事。”
    “诺!”
    见到张宝接受了命令,拘谨无比的退下,张角的心里,不由得产生了淡淡的遗憾。身为一个庞大宗教的最高领袖,似乎已经没有哪个人,敢在他面前神色自如的说话做事了。就连一母同胞的亲弟弟,也是如此。
    ps:据说王越此人,是魏文帝曹丕的师公,在曹丕所著述的《典论》中有过提及。
    关于本文的武力层次,本书归根到底,还是以《三国演义》的武力级别进行推演。按照《三国演义》中的基本标准,张角代表的是本书最顶级的bug级人物,在设定中可以使用强大的道术。但是,本书的武力,依然是一个可以达到平衡的体系。



第23节 黄巾密密铺【上】
    张宝退出张角的静室之后,立刻赶往下一处地方。在那处地方,成天人来人往,川流不息。而那处地方的主人,自然是张氏三兄弟中最小的一个,“人公将军”张梁。
    张梁身高八尺有余,全身肌肉饱满,面目威严,一看便是个骁勇的军中悍将。此刻,他正在对一个跪伏在地的黄巾军小帅破口大骂。
    “废物!损失了几十个兄弟,竟然连人家的一根毛都没有捞到!你还有脸来见老子吗?”
    那个跪伏在地的小帅,不敢申辩,只是将头颅俯的更低了。
    “人将【人公将军的简称】,其实这事情,也不能全怪老席。那个董胖子,据说是前几年刚死掉的段颎之后,凉州所冒出来的又一位‘万人敌’。遇上这样的家伙,没有几百上千的兵将一拥而上,可是累不死他的……”
    一旁几个小帅,异口同声的为地上的小帅开脱。张梁想了想,怒气渐渐平息,走到那犯了错的小帅身边,没好气的踢了这厮一脚,气呼呼的说道:
    “滚!三天之内,别让老子看见你!”
    腰上挨了重重的一脚,那小帅不但不恐惧,反而大喜过望,连声谢道:
    “谢人将!谢人将!俺这就滚……”
    其他几个站在一边的小帅,也一齐舒了一口气。张人将的脾气就是这样。踢了一脚,就代表这件事过去了。三天之内别出现,就意味着第四天一切便恢复正常。
    在张梁打发完部下的请罪以后,张宝这才走进张梁的军议大厅。
    “六弟!”
    “二哥,有什么事情?”
    兄弟二人平时各管一摊的事情,如果没有重要的大事,也不会经常见面。张梁脾气直,也不与张宝拐弯子,直截了当的就问起来了。
    “四日之后,汉军会全军出战。”
    “什么?”
    听到这个消息,张梁先是一惊,立刻反应过来,高兴的大叫起来:
    “好!老子等了这么就,那帮京师来的无胆鬼,终于敢从营地里出来了!二哥,你先等一会。来人,聚将!我这就让小的们准备出战!”
    见到张梁的兴奋,张宝也被他感染了一点儿。他也不卖关子,接着抛出了下一个好消息。
    “大兄会亲自出面,教训教训这些可恶的汉军。”
    “真的吗?”
    张梁越发的兴奋了。
    “有大兄出手,看来那些司隶公子哥们,这下子是在劫难逃了!既然如此,二哥,我们也全军出动,争取一口气灭了敌人!”
    “如何调度布阵,六弟你要好好的思考一下。这一战关系不小,大兄可不是哪一战都有出手的兴趣的!”
    “我晓得的。二哥就放心!”
    于是,伴随着黄巾军高层传达下来的命令,黄巾军的战争总动员,也轰轰烈烈的展开了。一场超过十万人参加的大战,即将开场!
    四天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这四天里,张宝可以说是忙了一个四脚朝天。毕竟,要管理十五万大军的相关事务,特别是后勤辎重的分发任务,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缺少大量有能力帮手的情况下,这个任务,自然就更加的艰巨了。若非黄巾军采取的是极为粗放的“渠帅负责”制度,可以将一支部队内部的各种事项都交由带兵的渠帅们自行处理掉,就算将张宝劈成八个来用,也是远远不够的。
    当然,这种粗疏的管理方法,大大削弱了太平道高层对各支黄巾军内部的支配掌控能力。若非有着“大贤良师”张角那无可比拟的崇高威望,各自将几百数千部下紧紧抓在手中的渠帅们,未必会乖乖的听从太平道高层颁布的各种命令。
    张宝和张梁都是明白人,知道如今的组织形式太过于松散,而且权柄操于下边的诸多渠帅,不是长久之计。只是目前局势严峻,黄巾军并不适合进行大规模的改组和整编。但是,在击败了眼前的董卓军以后,如果要乘胜上雒,就必须将目前的十余万黄巾军重新编组。
    在张宝的预料中,接下来的几天,将会比刚过去的四天更加忙碌。
    十多万大军出征,如果胜利了,打扫战场,清点缴获,记查俘虏,安排犒赏,登记军功……这一大堆的杂务,足可以让张宝忙上十几天。
    ——若是败了……
    ——不过,有大兄【张角】出马,黄巾军又怎么可能失败呢?
    定下的决战之日很快就到了。从这一天的一大早上,黄巾军各部就开始埋锅造饭,整顿兵器甲胄,等待出战的号令。有些大战经验的士卒们都知道,在正式的大规模交战前,别的不说,光是想要让十万大军列好阵型,就需要一个极长的时间。
    说起来,广宗黄巾军号称是四十万,实则真实人数只有十五万。而真实的十五万人的大军中,其实与汉军号称十二万,实则四万人一样,也含了不少水分在其中。
    十五万的数字,只是一个总的人口数目。在广宗黄巾军大军中,有不少老弱妇孺充斥其间。
    这些老弱妇孺,都是黄巾军战士的家属。当然,这些被算进十五万人当中的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