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黄巾张狂-第1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然,为了策应安全,以防万一,桥瑁还是派出了得力部将。领着精兵千人,分散在亭台周围二百步外,担任警戒。不过,为避免那些丘八们不懂欣赏风景,乱动乱走,影响了郡守和名士们的雅兴,桥瑁下令,让士卒们不得不潜伏身形,蹲守在一旁。
    桥瑁善于交接士人。维持在各级官吏中的人脉,在官场中混的是如鱼得水。不过,他对军事一道,显然不怎么熟悉。在军中,桥瑁只管两件事情,一是钱粮的消耗,二是军官的任命。至于训练啊,巡逻啊。安营扎寨啊,执行军法啊什么的杂事。桥瑁统统交给了亲信的军官去负责。
    至于他是以什么原则,去任命军中的职位嘛?
    当然是看与桥瑁的关系远近啦。你能指望一个对军事一窍不通的主官,能够分辨出谁是军事行家,能够采纳那些合理的军事建议吗?
    所以,桥瑁手下的兵,战斗力极为可疑。就说今天被派出去执行重要的警戒任务的那一千人来说。为了不打扰到郡守的酒兴,不少士卒干脆跑到了距离宴会亭台四、五百步远的地方拿出从营地里带出来的酒肉和骰子,一边吃喝,一边玩乐,以消磨在野外的无聊时光。
    那么。这些士卒如此放松,他们的长官不会管一管吗?
    对此,那些在消磨时光的士卒们是一点儿都不担心。统御这一千人的营司马,在布置好大致的防御点之后,立马就跑到附近的一个“里”中,去找他刚弄到手的一个年轻相好去了。
    少数在抽签时抽到了下签的倒霉蛋,看着躲在暗处的同袍们有吃有玩,一个个自然也没有心思放哨。在他们看来,就凭旁边大营里驻扎的上万大军,足以威慑住那些想要图谋不轨的贼军乱党。真要是有不开眼的贼子一头撞上来,营中上万大军一出动,必然便能将对方打得落花流水,狼狈逃窜。
    当然,也有少数感觉敏锐的士卒,看着晴好的天色,发下这样的好日子,不但适合宴请宾朋,其实也很适合突袭破阵。
    好,会有这等想法的人,多半被同伴啐上一声,骂一句“杞人忧天”,便将这等无聊的想法丢到一边去了。
    就在此时,有个无聊的士卒,无意间向西方看了一眼,突然间就如同抽了风似的,指着前方,张口结舌,就是说不出话来。
    其他士卒看见他的古怪样子,好奇的转头一看,立刻惊慌失措的大叫起来:
    “敌袭!有敌袭!”
    敌人是一群骑兵。由于他们将马速提到最大,留给桥瑁军的迎战时间显然很是不够。更糟糕的是,因为桥瑁军队敌人的出现毫无心理准备,所以即使在有人发出了敌袭警报以后,很多人依然没能反应过来。
    当数目不过数十的敌方骑兵,轻松突破桥瑁军的外围哨卡时,大部分士卒连武器都没有拿到手。直到对方顺利无比的一路冲到亭台之外,负责警戒和保卫任务的桥瑁军,依然是乱成一团,仿佛一群无头苍蝇。
    这些突然出现的骑兵,是什么人呢?
    乱成一团的桥瑁军,心里自然会想这个问题。不过,他们不会有机会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了。
    当然,想必有看官已经猜出了这些骑兵的来历。不错,这些骑兵,便是曹操亲自带领的,专门要取桥瑁性命的亲信精兵!
    曹操的出现,意味着他正在执行由袁绍布置下来的必杀任务。
    带着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等一帮兄弟,曹操只率领四十名精兵,凭借从刘岱那里得到的可靠消息,在蹲守的东郡郡兵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成功突入桥瑁的宴客现场。
    当是时,曹操一伙人为了避免暴露身份,尽皆用黑巾蒙面,身上披挂着凉州军常见的盔甲,人人皆骑着快马,一口气就冲到桥瑁所在的亭台前。
    由于曹操的身形特殊,为了避免被熟人认出,他在此役中,只是缩在一众兄弟后面遥控指挥。临时担任这次突袭指挥的,却是夏侯惇。
    到了这一步,曹操策划的这次大胆奇袭,算是基本成功了。此刻曹操军还需要面对的,仅仅是桥瑁军的最后一道单薄防线。
    桥瑁的一名亲将,带着十余名武士,便服把守在亭台之下。这些武士,都是军中十人杀以上的强者。若是对上普通士卒,他们还可以展示一下自己的勇武。可惜,在曹操那群至少是“千人破”级别的兄弟们面前,他们完全不堪一击。
    光是夏侯渊一人,便在短短的几个呼吸之间,三箭射杀三人,又两枪刺死两人。其余曹仁、曹洪、夏侯惇等人,根本就没有费什么事,便将剩余的武士统统杀了个干净。
    其中,曹操也没有闲着,手中双戟挥动,从马上划过两名武士的咽喉,显露出极强的身手。由于他的身材在人群中显得相当矮小,故而被亭台中一名风度极佳的文士特别注意,多看了两眼。
    这名翩翩名士,当然便是此次宴请的主角,陈留人边让。
    发生在亭台之外的血腥屠杀,让所有赴宴者都慌了神。特别是宴会的主人桥瑁,他向来自负胆大,就算伪造三公书信,也只是视若等闲。可是,面对不远处那些滴着血的刀枪,桥瑁这才发现,原来自己也有害怕的东西。
    在桥瑁还未曾反应过来之前,已经修炼到准“万人敌”一级的夏侯惇,便从马上一跃而下,大步冲入亭台,大喝一声,一枪刺出,将堂堂大汉两千石的郡守,刺了个透心凉!
    击杀桥瑁之后,曹操一伙人又将所有在场的陪客,统统屠杀殆尽。除了两、三人因为反应够快,及时跳进亭台旁的水中,避免被当场宰杀,其余人都全都难逃一死。做完了这些事情,曹操更不停留,带着精锐部下即刻扬长而去。
    在曹操军跨上马背,用响亮的马蹄声宣告他们的撤离时,一个披头散发的士人,悄悄的从水塘边的芦苇丛里探出头来,用惊恐中带着仇恨的目光,看着那些凶手的模样,仿佛要将他们的样子刻在心里。
    桥瑁手下在现场的兵力,足足是曹操五倍以上,却因为平时疏于训练,队伍不整,战斗力孱弱,更兼郡将被杀,毫无组织,郡兵们居然连来袭者是什么人都没有摸清楚,便眼睁睁的看着曹操一行人,轻松杀穿了郡兵的防御线,不慌不忙的离开。
    此役,曹操四十人不折一人一骑,击杀东郡太守桥瑁以下三十余人,可谓完胜!
    曹操军离开以后,围聚在桥瑁尸身旁的东郡郡兵将校们,还没有就主将被杀之事,议论出一个明确的结果来,立刻又遭到了另一群汉军的包围。
    包围东郡郡兵的,不是别人,正是兖州刺史刘岱部下的兖州州师。
    刘岱手下的兖州州师,在兵力数量上,还没有东郡郡兵多。偏偏刘岱利用对方主将身死的良机,彻底的压制住了东郡郡兵。群龙无首之下,东郡郡兵无心也无力反抗,只得乖乖的被刘岱收编。如此一来,刘岱手下的直接兵力,猛然增长了一倍。这对刘岱控制兖州的局面,无疑是一个极好的消息。(未完待续。。)



第53节 二袁自暗斗
    顺利的解决了东郡太守桥瑁以后,刘岱在兖州的声威,一时间大为增长。兖州不少州郡大吏,虽然对刘岱滥杀同僚的行径极为不满,却不敢对此表示异议。
    当然,刘岱是不会承认自己杀害了桥瑁的。这个名声对谁都不是好事。反正对方没有直接的证据,他自然将所有的罪过,都推到了西边两三百里以外屯驻的徐荣部凉州军身上。
    但是,如此蹩脚的借口,如何能够瞒得过天下州郡大吏?
    大家虽然表面上不敢说,私下里早就将刘岱当做杀害同僚的凶手。若是有机会的话,兖州大部分官吏,都不介意合伙坑这家伙一把。
    反而是曹操这个真正的斩首实施者,却由于突袭行动的快速完美,外加曹操所部对身份的刻意掩饰,人数也少,居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暴露身份。曹操也知道自己这种做法很犯忌讳,在完事后,多次不厌其烦的提醒部下,切切不可泄露自己所干的恶行。
    而背了黑锅的刘岱,出于对妹夫袁绍名声的考量,以及自家的一点儿虚荣心,自然也不会故意泄露曹操的身份。如此一来,曹操便在对此事遍地的议论声里,大摇大摆的渡过黄河,返回河内,在袁绍面前交了差。
    曹操完成了袁绍布置的任务,自然得到了袁绍的重点培养。而桥瑁被杀以后,空出来的郡守位置,袁绍当然也不肯交给别人。不过,当袁绍写信给刘岱,想要让曹操这个小兄弟出任东郡太守的时候,刘岱的信却已经到了。
    在信中,刘岱杂七杂八的说了好几件事情。比如“显思【袁谭】近来颇能接待士人,有本初之遗风”,比如“阿宝【袁尚小名】虽年幼,已学完《急就章》”等等。而在信的末尾,刘岱轻描淡写的告诉袁绍,东郡地位重要。不可一日无太守,他已经让名士王肱暂时领东郡太守,以接替不幸被“西贼”【董卓军】所害的桥瑁。
    刘岱之所以大力支持袁绍的行动,除了大家是亲戚,需要相互帮助以外,也是由于刘岱在兖州根基不稳,急需扯着袁氏一族的大旗来壮大己方。
    虽然是汉室宗亲出身,可是刘岱所属的一支,很早就淡化了宗亲的身份。摇身一变,成为大汉有名的高官显宦世家。前任太尉刘宠,便是刘岱的伯父;父亲刘舆,也是大汉名臣,所治理过的郡县,无不对其歌功颂德;兄弟刘繇,也曾出任一郡太守,现在正在家中养望。运作出任一郡或者一州大吏之事。
    对袁绍的行径,刘岱可谓半喜半忧。袁绍对抗朝廷的举动。并不符合汉室宗亲的根本利益。但作为州郡大吏,刘岱却很欢迎这种,可以名正言顺的独立于朝廷管辖之外的状态。他与袁绍两人间的关系,差不多便是亲戚加亲密的政治盟友。
    但是,支持归支持,刘岱好歹是大汉的宗亲。出于对家族利益的考量,是绝不可能投靠到袁绍手下,真正听命与他的。所以,如果有什么双方都可以下手的实惠,刘岱可不会因为亲戚关系的原因。就对此手下留情。权柄这个东西,还是抓在自己手里的比较可靠。
    刘岱的举措,无疑提前堵死了袁绍插手兖州的手段。想来刘岱经过桥瑁一事,对手中的权力抓得更紧,也是意料中的事情。袁绍除了对此感叹一句,倒也没有其他意见。他现在的心思,还在关注反董战争。倒是曹操得知此事以后,心里颇为惆怅。
    出力的是自己,收益的却是别人。在曹操的心里,这等寄人篱下的滋味,可是不好过的很哪!
    相比袁绍的镇定,同为袁氏兄弟的袁术,对兖州传来的桥瑁被杀之事,可是暴跳如雷。
    兖州由于刺史刘岱的存在,可以被看做是袁绍的势力范围。冀州牧韩馥,也是袁氏故吏,可以算是袁绍的支持者。还有扬州刺史陈温,虽然没有明确支持袁绍,在态度上也是有所偏向的。
    而他袁术,堂堂汝南袁氏嫡子,到现在居然还是依靠江南来的土鳖孙坚,逼杀南阳太守张咨,才凭借自己后将军的牌子,暂时占据了区区一个大郡南阳。同样是袁氏一族,双方的势力影响,却有着巨大的差异。要知道,自己可是正牌子的袁氏嫡子,不像袁绍那个婢生子呢!
    两相比较之下,袁术自然觉得很不满意。他暗中联络桥瑁,也是为了在兖州这个关键的大州上,谋得一份属于自己的影响力,好从袁绍手中扳回一盘。就算暂时超不过袁绍,袁术认为,也要至少与其持平,才算是过得去?
    但是,袁术万万想不到,自己好不容易通过桥瑁这个钉子,在兖州占了点儿上风,袁绍居然就不按规矩出牌,悍然以武力杀害了桥瑁。这让袁术数月来的那一番辛苦筹划,尽数打了水漂!
    但是,不管袁术再是如何愤怒,他却连指责袁绍的理由都没有。而且,在当今讨伐董卓的关键时刻,袁术可不能因为与袁绍的关系不和,而影响到整个讨董大局。
    这是大局。作为官宦子弟,袁术在怎么纨绔,也是明白做事要服从大局的。
    虽然二袁之间的矛盾,还没有公开浮上水面,不过,董卓作为当今朝廷的权臣,自然不会不知道兄弟俩之间的那些龌龊。就算董卓原来不知道,他还有个好女婿李儒,可以时刻提醒他呢。
    二袁在兖州的那番较量,最终居然动用到武力,这对于被关东诸侯逼迫,以至于不得不迁都长安的董卓来说,实在是一个再好不过的消息了。
    关东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经济发达,要论起战争的动员力来,不说是十倍于董卓,至少也有三、四倍的优势。董卓之前一直对关东诸侯联军忌惮不已,便是由于此。但是,如果关东诸侯自相争斗起来,对一个不能够齐心合力的关东,董卓就不会太放在眼里。
    想当年,同样占据关中地带的秦国,不就是以关中之地,陆续击破关东六国,最终一统天下的吗?
    只是,出兵打仗是要花钱的。董卓如今每天头痛的,不是兵力不足,而是钱财不够。
    在六月份的时候,由于税收太少,朝廷的财政收支,就已经难以维持朝廷和军队的日常开销了。不得已之下,主持日常朝廷事物的司徒兼尚书令王允,提出了废弃五铢钱,改铸小钱的获利方法。
    董卓和李儒何尝不知道,这样做将会导致的结果?
    只是,被形式所迫,不得不为而已。
    在这件事情上,不但朝廷内部和司隶地方上,都对董卓议论纷纷,指责不断。就连朝廷目前唯一的盟友——并州,都旗帜鲜明的强烈反对。可是,就算如此,董卓依然顶着这些压力,强行实施了新的钱法。
    不如此,就没有足以维持朝廷运作的钱粮。不如此,董卓不用等关东叛逆们打过来,自己先就被沉重的财政压力给压垮了。
    用凉州军手中的刀剑为筹码,董卓成功的利用铸造小钱的手段,聚敛了一笔够朝廷过上两、三年的收入。不过,这样做的代价,便是司隶一带百姓,已经废弃了货币交易的形式,直接采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作为相互交易的手段。而朝廷铸造完小钱以后,这个手段就没有下一次使用的机会了。
    “关东叛逆之间,已经出现了火并的苗头。可否让关东叛逆之间的火并,变得更加激烈呢?”
    董卓虽然肩上可谓压力山大,但他化压力为食欲,短短半年以来,腰围又足足长大了一圈。看着老岳父的庞大身材,李儒有时候都忍不住恶意的想,岳父的那几房娇滴滴的妾室,居然还没有听说有哪一个被岳父大人给压扁,真是一个奇迹。
    “回大人,儒以为,可以任命北军中候刘表为荆州刺史。”
    “刘表?就是那个‘党人八顾’之一的刘表、刘景升?”
    董卓有些疑惑的问道:
    “不错,便是此人。”
    “又是党人!文优,你看看,现在山东那些家伙,蹦的最欢的那几个,多半都是党人!这个刘表既然是党人,怎么能够让他担任如此要职呢?”
    如果不是知道李儒绝对不可能背叛自己,董卓都要以为他又是一个怀有异心的士人了。自从入朝为执政以来,董卓已经见识过太多的异己。一开始,他还被那些士人给蒙骗过几次。但到了后来,除了王允、李儒等区区数人,董卓已经完全不相信其他的朝官和士人了。
    “正因为刘表是党人,才能够被放出去做荆州刺史啊!”
    “啊,何解?”
    “如今的关东,遍地皆为党人和袁氏党羽。但凡忠于朝廷之官吏,多为叛逆所谋害。因此,荆州刺史一职,如非党人或袁氏党羽,绝无可能上任。”
    “两害相权取其轻。以袁氏之强盛,朝廷自然不可再为虎插翅。而除袁氏党羽外,朝廷剩下的选择,只有党人。”(未完待续。。)



第54节 刘表入荆州
    见丈人一家子依然在脸上挂着“我不理解”四个大字,李儒不得不将道理掰碎了讲:
    “刘表虽为党人,却也是汉室宗亲。如无大错,那帮互相标榜的逆贼,也不敢肆意对刘表动手。而且,身为大汉宗亲,刘表必不能无视朝廷权威。”
    “因此,选刘表上任,则关东群凶无法推阻,其人亦不至于为害于大人。如今袁术小儿借孙坚之力,正横行江表,视荆州为口中之食。刘表一到,便是虎口夺食。以袁术小儿之气性,必然与刘表不睦。”
    “若是选派之人不得法,只怕又会如壶寿1一般,落得个无功而返。”
    壶寿,字百年,是年初的时候,董卓任命的冀州牧。这位新鲜出炉的冀州牧,从并州绕道进入冀州,想要以天子诏书取代现任冀州牧韩馥,结果被冀州当地大吏共同排斥,只得灰溜溜的回到长安城里。
    听到李儒的解释,董卓并没有表示满意:
    “可是,如今本来就是袁绍强于袁术。吾再给袁术竖立强敌,袁绍小儿岂不为患更剧?”
    面对董卓的疑问,李儒从容回答。
    “袁绍虽然有名望,如今却是无源之水。河内兵祸连结,民力已穷。渤海远在千里之外,不足为恃。袁绍军如今的用度,皆来自冀州。冀州牧韩馥,可会甘心总是为袁绍做仆役?”
    “韩馥本身位高而权重,固然出身于袁氏,举主却非袁绍。他可以辅助袁绍一时,却可能辅助袁绍一世?”
    “既然如此,则袁绍、韩馥不久后必有冲突。由此可见,袁绍之势。未可长久。”
    “反观袁术,此僚固然纨绔膏粱,却占据天下大郡,户口近百万。有此根基在,岂是袁绍那无源之水可以比较?更兼又有孙坚凶猛,袁、孙两人若是相合。可谓互补。这等大敌,大人自当全力相抗!”
    在李儒的细细劝说下,董卓终于点头了。
    “如此,便拜刘景升为荆州刺史!希望他上任以后,能够对朝廷恭敬些。”
    于是,一封朝廷诏书,便在两日以后,送到了刘表面前。
    刘表身高八尺,仪表堂堂。很早就被天下士人公推为“八顾”之一。但是,近些年里,他的仕途却并不算顺利。
    中平元年党锢之祸一解除,刘表就被当时的大将军何进辟除为幕府的掾吏,不久出任北军中候。
    北军中候虽然秩不过六百石,却拥有考核监察北军五校尉的权利,可谓是位卑而权重,一如各州的刺史之于郡守。
    不过。北军中候理论上的这种权力,其实很难得到真正的运用。毕竟。雒阳为天子帝都,能够在帝国北军里出任校尉的,不是名门世家子弟,便是名动天下的士人。而在北军中候以上,又有无数的直接管辖者,比如大将军、车骑将军、司隶校尉等等。北军中候看似权重。其实也不过是仰人鼻息而已。
    所以,刘表在出任北军中候之时,其实并无太多事情可做。于是那段时间里,刘表最主要的行动,便是交结雒阳城内的士人英杰。袁绍、袁术、曹操、蔡瑁、蒯良、蒯越、黄祖等人。都是刘表在这段时期里认识的。
    北军中候这个位置,因为理论上权柄很大,极受各方重臣关注,其实没有几个人能够久居此位。一般来说,很少有人能够长期坐在这个位置上,也很少有人会多次出任这个职位。
    不过,刘表却是一个例外。
    他出身大汉宗亲,汉灵帝刘宏对他表示信任。而刘表经历了党锢十几年的磨砺,自然可以做到慎言谨行,十常侍们对他表示可以接受。何进则是刘表的征辟者,自然也不会故意难为刘表。
    后来何进与十常侍之间“相爱相杀”,结果被袁绍乘势一网打尽,刘表又因为与袁绍、袁术二人都有些交情,在袁隗指使董卓对雒阳军队进行清洗整编时,成功避过风头。
    等到董卓与袁氏翻脸,开始铲除朝廷里的袁氏故吏时,刘表再次因为自己的汉室宗亲身份避过一劫,反而与董卓手下的几员干将,如董越、李傕、张济等人,建立起和睦的私人关系。
    于是,在北军中候的位置上,刘表于第一次出任之后,居然又一次成为了这个要缺的填充者。这也创造了当时官场上的一个小小奇迹——自光武帝之后,有史以来,刘表是唯一一位两次出任在北军中候的大汉官吏。
    但是,这种奇迹,刘表宁愿不要。他可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新一代刘氏宗亲,心中的大愿便是中兴大汉,岂会在意一个区区六百石官位?
    六年里,眼看着多少与刘表齐名的党人成为州郡大吏,他的官位却始终没有多大提升。对再次出任北军中候这种事情,有什么好高兴的?
    由此可见,当董卓下达的任命诏书送到刘表手中时,他心里会有多么激动。那天晚上,刘表破天荒的召集手下的门客,聚众欢饮,喝了一个酩酊大醉。盖因他觉得,这个好消息实在是来的太是时候了。
    荆州刺史耶!
    那可是天下十三州里,辖区面积数一数二的大州啊!
    当然,在兴奋过后,刘表沉下心来,立刻就明白,这个位置并不好干。若是好干,董卓也不会任命他为荆州刺史了。
    荆州的治所,本在在南部武陵郡的汉寿,但其精华地带却是北部的南阳和南郡。可是如今的南阳城里,却盘踞着一个连董卓都奈何不得的巨无霸。敢于逼杀前任荆州刺史的江东土豪孙坚,却在这个巨无霸的面前甘拜下风。
    面对袁术这个雄踞南阳、北窥雒阳的巨无霸,刘表一介士人,堪称光杆一个,凭什么去南阳上任,夺回那些原本属于荆州刺史的权柄?
    刘表心里也知道,自己若是傻乎乎的一头撞进南阳。被袁术给发现了,多半就会马上被袁术派人给软禁起来。这种事情,袁术可是有先例的。
    所以,在接下了荆州刺史的任命以后,刘表就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三天以后,刘表在送出了若干封书信后。又前往一处民居拜会过一个朋友,便收拾行装,只带着十余名强悍的侍卫,将队伍分成三队,踏上了前往荆州的冒险之旅。
    想要前往荆州治所,刘表首先要面对的,便是如何通过袁术的地盘。
    袁术与刘表有交情,但只是一面之缘。如今刘表既然接受了董卓的官职任命,袁术必然会将刘表天然的视作敌对一方。而且。袁术盘踞南阳,小日子过得正滋润呢,突然头上多出一个荆州刺史来,哪怕只是名义上的上司,那也不会舒服。
    所以,刘表想要光明正大的通过袁术的地盘,可能性比袁术突然病死还要小。
    好在光明正大的过不去,并不意味着隐姓埋名会过不去。以袁术对南阳的控制力。不足以达到这种指如臂使的程度。只不过,想要匿名通过。就必须尽量的避免发出动静,身边的随行人员就必须要尽量的少。
    如此一来,道路上的安全问题就出现了。
    天下纷乱,正是盗贼横行之时。外加上各地又有黄巾军的存在,让大汉的不少地方变得危机四伏。单个的行人,面对旅途的种种艰险。很难避免路上的意外。十人以下的旅者队伍,在路上也需要冒着相当大的遇贼危险。如果没有黄忠,刘表是不敢采用悄悄的潜行,以通过南阳地界的。
    黄忠,字汉升。南阳人,身高八尺有余,勇武过人,箭术通神。他是刘表几年前响应故大将军何进的辟除,前往雒阳,路经东郡时,在一处黄氏豪强那里招揽到的大高手。虽然黄忠此人深沉内敛,等闲不与人交手,但作为在天下英杰辈出的北军中厮混过的刘表来说,他肯定看得出黄忠的实力到底如何。
    这些年里,虽然刘表自身的官位不曾有多少增长,却帮助身边不少人都谋了一个职位。黄忠在刘表身边充任亲随,刘表自然不会亏待他。虽说只是一个虚职,并不领兵,但黄忠确确实实已经是大汉北军里的秩六百石军侯,俸禄丝毫不打折扣。
    作为白身起家的黄忠,对刘表给予的待遇极为感激,在刘表面前持礼甚恭。如今刘表需要用到黄忠,他当然是兢兢业业,全力效犬马之劳。
    在通过南阳的路上,刘表一行五人,曾经三次遇贼,每一次贼人数目都在数十人左右。然而,这些不长眼的贼人,没有一个能够靠近刘表五步以内。通常在十步的距离上,便是贼人们命丧黄泉之时。
    除了黄忠以外,刘表还带上了自家一个武技最好的侄儿。他的侄儿名叫刘磐,自幼不喜经书,只好习武,武技虽然不如黄忠那等大汉罕有的“万人敌”,却也达到了“千人破”的平均水准。有这样两位堪称猛将的亲将贴身保护,哪怕道路险阻颇多,刘表依然走的极为顺利。
    通过了南阳,来到南郡最靠近南阳的襄阳城,刘表立刻亮出自己荆州刺史的印信,凭借他身为“八顾”的声名,顺利震住襄阳县令。
    随后,刘表夺取了原本县令的权柄,收其县兵,将县令架空,遂以刘磐、黄忠二人为将领,开始组建一支可以被刘表直接掌控的荆州州师。(未完待续。。)
    ps:  ps:1关于壶寿,见于《三国志。袁绍传》:绍到,遂屯斥丘,以陶升为建义中郎将。乃引军入朝歌鹿场山苍岩谷讨于毒,围攻五日,破之,斩毒及长安所署冀州牧壶寿。
    不过,壶寿之事发生的时间当在193年以后,本文将时间提前一点,当无大碍。



第55节 荆北新安定
    襄阳是南郡的大县,人口众多,财赋充足,让刘表在短时间之内,便能组建起一支两千人的州师。同时,襄阳城里的实力派大族蔡氏,也在刘表的诚意邀请下,表示愿意支持他夺回荆州刺史的权柄。
    但是,面对北边拥众数万的庞然大物袁术,这点儿人马,自是完全不够用。侄儿刘磐为此极为着急,屡次向刘表问计,却被刘表笑而不答。倒是黄忠对此毫无异议,专心整顿兵马,调教弓弩手,其沉稳镇定之处,颇有大将之才。
    黄忠跟在刘表身边数年,当然知道刘表绝对不是一个胆子很大,喜欢冒险的人。在趋利避害,明哲保身上,刘表倒是很有几分眼色。既然在如今的状态下,刘表都能够安之若素,那便充分说明,他必然对目前的困境有所准备。
    果然,只是耐心的多等待了几天,好消息就传来了。
    刘表在单身离开雒阳赴任之前,曾经拜访过一个朋友。此人便是江夏郡安陆名门黄氏之后,原本在朝廷里担任秩比四百石“执戟侍郎”的黄祖。
    黄祖是前代名臣黄香之后。黄香为东汉时期的文化名人,史籍记载他年方九岁,知事亲之理,每当夏日炎热之时,则扇父母帷帐,令枕清凉,蚊蚋远避,以待亲之安寝;至于冬日严寒,则以身暖其亲之衾,以待亲之暖卧,于是名播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他是“二十四孝”中“黄香温席”故事的主角。后世的《三字经》里。也有“香九龄 能温席”的说法。
    黄祖此时年过三旬,在朝廷官场上并不得志,早有回家当他的土霸王的念头。刘表与黄祖的关系本来并不算太亲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