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吴三桂的发迹史 (1-3册)-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吴三桂一见如此,便知众将心意。他对众将领说:“难道你们以为我不知道进京城比追击李自成更重要?难道我不懂国仇大于家恨?我不是不肯进京城,扶持东宫,光复明室,而是不能!因为阿济格率着六万大军牵制着我们,一着不慎,我们便有灭顶之灾!到那时,别说扶持东宫了,我们连吃饭的本钱也会输掉。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消灭李自成,越早越好!因为只有消灭李自成,多尔衮才没有理由拦阻我们进京,我们才有可能光复明室!”

  众人一听,觉得吴三桂的话在理,便纷纷表示要与李自成拼死一战。

  吴三桂见众人的思想通了,便将如何与李自成决战部署了一番。

  第二日,吴三桂率领大军直奔定州。

  刚刚到了一平原之口,前锋来报,李自成在前面严阵以待。吴三桂听后一怔,他原以为李自成的农民军已吓破了胆,会一味逃命,不可能还会有心思打仗,谁知却出乎他意料!

  吴三桂略一思索,便命令队伍缓行,等大部队到齐再说。

  不久,大部队到齐。吴三桂率领众将官前去观察。只见平原开阔之处,李自成的队伍列着方阵。少数人马在移动着位置,但进退有序,一点也不见慌乱的样子,显然是早有决战的打算。

  郭云龙问是否用铁骑冲击敌军,趁乱歼敌?

  吴三桂摇摇头说:“敌军似乎早有预谋。”然后指着一望无际的平原说:“平原四周看似宁静,实则有伏兵数万,如果我们的铁骑去冲击,只会尽数而灭。”

  郭云龙见平原虽然宁静,果有伏兵之象,便问吴三桂:“现在怎么办?”

  吴三桂坚定地说:“后退十里?”

  郭云龙惊问:“后退十里?难道我们不打李自成了么?”

  吴三桂说:“不是不打,而是得另设良策!”

  郭云龙说:“末将愚拙,请将军明示!”

  吴三桂说:“先时以为李贼新败胆虚,尽可断而歼之。如今见李贼进退有序,想必是早已做好口袋等着我们去钻。”

  郭云龙听后觉得有理,只是有些不解,因此问:“将军命令后退,不怕敌军趁机追击我军么?”

  吴三桂说:“正要李贼如此!”

  郭云龙问:“那又是何意?”

  吴三桂说:“现在敌军是以逸待劳,以静制动,而我军如果进击的话,刚好中敌之计。因此,我命令大军后退。如果敌军趁机追击,是失彼之长而用彼之短,他所设伏兵无用不说,扎设阵形也失去作用。敌军的布置是长于防御,却短于攻击,因而只要我军退而乱,敌军若追击,必败无疑!”

  郭云龙大喜而道:“谢将军指教!”

  李自成见吴三桂率兵前来,正满心欢喜。谁知吴三桂却即时后撤,并不钻自己的口袋,又好生失望。

  刘宗敏要率军追击,李自成拦阻了他。刘宗敏问为何不追击?李自成说,敌军并非因败而退,而是想诱我出击。

  刘宗敏便说,好不容易等到个机会,现在错过了,以后怎么办?

  李自成说,以后再说。

  吴三桂率兵后撤,见李自成并不追来,也好生失望。

  郭云龙问吴三桂怎么办?

  吴三桂说,我料定敌军今夜劫我军营,到时,只要我军依计而行,必大败李贼。

  当夜,吴三桂让众兵士隐藏在军营之外。

  到了后半夜,李自成果然率兵前来劫营。吴三桂一声令下,吴军与清兵从四面八方围住了农民军。农民军只好与敌人展开血战。

  战至天亮,农民军损失惨重,李自成也负了伤。眼看着农民军再无退路,李自成只得率兵拼死杀出一条血路奔固关方向而去。

  吴三桂立即率兵,穷追不舍。

  李自成不敢停留,又往山西方向逃去。

  吴三桂率兵追至固关,见敌军已远去,只得在此驻扎下来,暂时休整。

  三、多尔衮趁机率兵占领了京城

  自从依洪承畴之计,派一万骑兵增援阿济格,慑迫吴三桂放弃进京而去追杀李自成以来,多尔衮一直处于惴惴不安之中。因为,按照他对吴三桂的理解,他觉得吴三桂不会轻易屈服阿济格的慑迫而放弃恢复明廷的大业。然而出乎他的意料,吴三桂确实奔西追李自成去了。这令多尔衮兴奋不已,他觉得千载难逢的机会来了,只要自己此时能占据北京城,何愁明廷不灭,又何愁清朝占领中原之梦不成?

  多尔衮兴奋之余,又有些沮丧。因为他觉得北京城既为明廷故都,有数百年根基,自己即便占有了京城,也未必能够使汉人依附于清朝,但他绝不想因此而影响自己进京的计划,于是他召集众人来商量。

  多尔衮将众人毕集于自己的军营之中,然后认真地巡视一圈,轻言细语地说:“吴三桂已率兵追李自成去了,我想问各位,我们的下一步棋该如何走?”

  洪承畴听了,心里暗惊:完了,大明廷彻底完了。虽说他已归降清朝多年,但他毕竟是明廷的故臣,多多少少对明廷尚有一些依恋之情。那日为多尔衮设计,他只是因为屈服于多尔衮之淫威,之后,他便心存侥幸心理,总认为吴三桂不会因为家仇而放弃国恨,忘记恢复明廷之大业。不想事情恰恰如此!这不能不让洪承畴惊惧。

  坐于帅位之上的多尔衮早就注意到了洪承畴的失态,知道他心里还存有一丝恋旧之情,本来他觉得可以理解,但联想到此计又是洪承畴出的,多尔衮心里对洪承畴充满了鄙视。因此,他故意对洪承畴说:“洪大人历来都是心怀韬略,我想问你我们下一步该如何做?”

  洪承畴没有想到多尔衮竟然会指名道姓地要自己说,他的头脑本来还因为先前听到的消息而出现空白,现在由多尔衮问及此事,他一时无法回旋,脱口而出:“进京!”说完之后,他便后悔了。这样一来,岂不将大明廷推入真正的深渊么?

  多尔衮见洪承畴那种诚惶诚恐无所适从的样子,心里有一些快感,不知为什么,他觉得自己既喜欢利用又非常鄙视洪承畴之类的人。从洪承畴的表情上,多尔衮可以判断出他是处于一种痛苦与恐惧交合的混沌之中。他进一步以极威严的语气问:“进京之后怎么办?”

  洪承畴没有料到多尔衮穷追不舍,又见他满脸严肃,便有些慌乱了,结结巴巴地说:“这个,臣子说不上来。”

  多尔衮知道洪承畴心机狡诈,没有不知道的可能,便满脸杀气地继续恐吓他:“洪大人历来都是满腹心机一肚韬略之人,今日怎么会说出此言?难道洪大人心里有什么顾忌不成?”

  洪承畴听了后,以为多尔衮怀疑自己心怀异志,便赶忙跪下来说:“小人虽肝脑涂地,亦难报大王恩德。”

  多尔衮旁若无人地大笑起来:“洪大人不必惊慌,我只想问我们进京之后怎么办?”

  洪承畴战战兢兢地说:“进京之时,必须要名正言顺,否则激起汉人怨恨,事情便难办些!”

  多尔衮说:“怎么才能做到名正言顺?”

  洪承畴说:“汉族人将大明江山看得很重,都以为大明朝就是他们自己的。只要我们说是为了保护明廷而来,汉人必然会欢迎的。”

  多尔衮觉得奇怪,问:“那李自成后来却为何没有受到京城人们的拥戴呢?”

  洪承畴说:“那只是因为李贼进城的宗旨是为了推翻明廷。”

  多尔衮想了想说:“我没有觉察出我们与李自成有何区别!”在他心里,他认为自己也是想推翻明廷。因此,他觉得如果汉人欢迎自己而不欢迎李自成是不可理喻的。

  洪承畴说:“这其中有很大的不同!”

  多尔衮来了兴趣,问:“有何不同?”

  洪承畴说:“当然,区别不在于事情本身,而在于说的方式。对于我们与李自成进京的目的,汉人都是心知肚明的。区别在于李自成进京时,宣扬自己的目的是为了推翻明廷,而我们宣扬自己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明廷。”

  多尔衮越发觉得不可思议,奇怪地问:“洪大人的意思莫非是指汉人只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内容么?”

  洪承畴逢迎他说:“大王的悟性极高,一点即透。汉人真是这样!就好比你对待一个汉人,打他一记耳光时,如果在大庭广众之下,他必会奋力反抗,甚至以死抗争;如果在私下里打他,他不会反抗,甚至不会感到受到了侮辱!”

  多尔衮问:“他不同样都是受到了侮辱么?”

  洪承畴说:“这其中便有大大的不同。无人在时,你打他耳光,他只会觉得你打了他,却不会认为你侮辱了他;有人在时,你打他耳光,他不会觉得你打了他,而是认为你侮辱了他。其关键在于:有没有人知道你打了他。”

  多尔衮问:“怎么会这样呢?”

  洪承畴说:“因为人在多数情况下并非为自己活着,而为别人活着。”

  多尔衮赞叹说:“汉文化真是博大精深!”然后语气一转,继续说:“按洪大人的意思,只要我们继续打着保明廷的旗号便够了么?”

  洪承畴说:“基本如此!”

  多尔衮问:“洪大人能否说得更明白些?”

  洪承畴说:“进京之前,我们发布一布告,告知明众,我们进京之目的是为了复君父仇保护明廷,等待太子,光复明廷。进京之后,我们守好明廷宗室即可!”

  多尔衮会心一笑,心想:我非为明廷的孝子贤孙,却为何帮明廷守好宗室?从这里也可看出洪承畴尚存一丝私心。我只管先进了京城再说!多尔衮忍不住又看了洪承畴一眼。洪承畴惶恐地避开了他的目光。多尔衮心里沾沾自喜,任你洪承畴奸似鬼,也要吃本大王的洗脚水。

  根据洪承畴的意思,多尔衮打出了保护明廷光复明廷的旗号,并率兵于一六四四年六月六日进京。

  那是极晴朗的日子,天空之中已没有春日朦朦胧胧缠缠腻腻的情绪,已呈现出夏日时的清清爽爽利利索索的氤氲。多尔衮坐在极为华丽的马车之上,眺望着四周目光各异的汉人,心里充满了无限的快感。他认真地观察着欢迎自己的人们,想从中寻找出一些特别的地方来。果然,他发现了一个独特之处:那就是欢迎的队伍之中,没有普普通通的百姓,只有明廷故官或者高贾大户。那些百姓只是站在离欢迎队伍很远的地方,用一种审视的目光看着多尔衮和多尔衮所率领的清兵。不知为什么,多尔衮心里划过一丝恐慌。

  见到富丽堂皇的皇宫之后,多尔衮所有的杂绪都消失了,完全沉浸于汉族文化的氛围之中,为明廷皇帝所享受的荣华富贵而惊叹!多尔衮率众人走进英武殿,情不自禁地朝皇帝的御座走去,然后便坐了上去。

  洪承畴说:“这就是皇帝的御座!”

  多尔衮故作吃惊地连忙站立起来。其实他知道这是明廷皇帝坐的地方。因此,在心里他有些怨恨洪承畴!同时,也不得不为洪承畴的缜密心思而赞叹。他知道洪承畴在提示着他!突然他想到上午进城时的奇异现象,便问洪承畴:“本大王进京之时,为何只见明廷故官和一些商贾之人在欢迎,却不见百姓呢?”

  洪承畴笑了笑说:“这不用奇怪!”

  多尔衮问:“我只是不明其中道理。”

  洪承畴说:“在百姓看来,兴,是兴皇帝之明廷;灭,也是灭皇帝之明廷。是兴是灭又与己何干?”

  多尔衮一脸惊诧地看着洪承畴,心想:原来汉文化如此精深,自己要学的地方还多着呢!

  四、吴三桂恐怕再失时机而班师回朝

  在固关休整的吴三桂见李自成逃入山西,头脑渐渐冷静下来,再无穷追李自成的兴致,经过仔细的考虑,他觉得自己中了多尔衮的恶计。虽说自己应该为吴家报仇雪恨而追杀李自成,但多尔衮怂恿自己去报仇所表现出来的“义气”却未必是出于好意。他只是为了阻止自己进京!然而自己在血仇蒙住了眼睛的情况下竟然忘记了国事,失去了进京恢复明室的大好时机。

  他认为自己不能够一错再错落个千古遗恨。自己必须尽快回京,一者可监视多尔衮的行动,二者可筹划恢复明室之计。然而,令他心里有所顾忌的是阿济格及六万清兵。阿济格本来就是来牵制自己的。现在自己如果提出来要返京,阿济格想必不会同意。如果自己与阿济格发生冲突,阿济格的力量又优于自己,自己势必要吃亏。所以,他不得不慎重起来。为此,他召集自己的将领开了个绝密会议。

  吴三桂将自己的意图与忧虑都对众将领说了,然后要众将领帮他出个主意。

  胡守亮说:“只要我们仍然按兵不动一段时间,阿济格便会同意我们班师回京的。”

  吴三桂问:“这却是为何?”

  胡守亮说:“因为这样,阿济格便会生疑,一生疑,他就不敢随我军深入山西去追杀李自成。到那时,他便只能放弃自己的意见而同意我们回京!”

  吴三桂想了想,虽然觉得胡守亮的主意可行,但怕时间紧迫,误了大事,正要说出自己的顾虑时,方献廷说话了。

  方献廷说:“此计虽好,却不可施行!”

  吴三桂故作不解地问:“为何不能施行?”

  方献廷说:“因为时间紧迫,我们不能再等待,若再失时机,必将铸成千古大错。”

  吴三桂没有作任何表示,只是问:“请问你有何妙计?”

  方献廷说:“其实谈不上妙计!只是对胡兄之计有些更改罢了。胡兄认为等待阿济格生疑,这是被动的。我认为倒不如变被动为主动,设计使阿济格生疑。”

  吴三桂略表赞许,然后说:“你将自己的计谋说出来吧!”

  方献廷便将自己的计策说出来了。

  自从随吴三桂追杀李自成至固关以来,阿济格心里已隐隐不安。他的内心是矛盾的。如果随吴三桂继续追杀李自成,怕自己控制不住吴三桂,自己一逼,反令吴与李结盟。到那时,自己便反被吴三桂控制,甚至围杀!如果不逼吴三桂继续追杀李自成,又怕放虎归山,让李自成逃了。

  现在,他见吴三桂驻在固关已休整多日,丝毫没有要继续去追李自成的迹象,他认为这其中有阴谋,但到底会是什么阴谋呢?他没有根据,也说不上来。因此他打定主意派人严密注视吴三桂的动向。

  但经过两日观察,除了吴三桂按兵不动之外,仍然没有其他迹象。阿济格便有些急了,亲自跑到吴三桂的帐篷里来了。

  阿济格直接奔入帐篷,却未见吴三桂坐于军帐之中,心里一愣,便问兵士。兵士告诉他说吴三桂已不进军账多日。阿济格心里更多了些疑惑,问吴三桂现在何处?兵士告诉他说吴三桂在自己的房里。

  阿济格又奔入吴三桂的住房。吴三桂正和衣而卧,听说阿济格来了,便装作挣扎着起来。阿济格连忙奔过去,问他何故如此?吴三桂说只因连日来过分劳累,又加上前日偶染风寒才病倒的。说到这里,吴三桂正色地说:“只是耽搁消灭李贼的大事,心里难有片刻的安宁!”

  阿济格连忙安慰他说:“先安心养病,其他以后再说。”

  吴三桂感激涕零地说:“李自成灭我吴门,吴三桂不报此血仇,死不瞑目!”

  阿济格见吴三桂动了真情,又无法分辩其真伪,只好温言好语地安慰吴三桂一阵,然后怏怏不乐地走了。

  阿济格回到军营之后,继续思索吴三桂是真病还是装病,是真要继续灭李还是假意之际,部下进来报告说有情况。阿济格连忙打起精神,问是什么情况?部下说根据自己安插在吴三桂内部的眼线发现昨日夜间有两个神秘人物进入了吴三桂的帐篷。阿济格问是什么人?部下说现在还不知道!阿济格心里一凛,严厉地说,必须想方设法将其捉拿。部下说他已经派人跟踪而去,趁机捉拿那两人。

  当夜,阿济格还没有休息,部下来报说捉拿到那进入吴三桂军营中的人。阿济格连忙招呼带进来。

  阿济格一看,见只有一人,便问:“还有一人呢?”

  部下有些不好意思,说让那人走脱了。

  阿济格一听,心里紧张起来。看来情况有些不妙!现在只有先问明情况再说。于是,阿济格虎眼一瞪,吼道:“你是何人?”

  那人一副无所畏惧的样子,既不看阿济格,也不说话。

  阿济格又严厉地问:“你是李自成的部下吗?”

  那人依然是不说话。阿济格见之大怒,令部下严刑伺候。然而,尽管如此,那人依然没有开口说话。阿济格无法,叫部下将他看押,以候再审。

  部下将那人押走之后,阿济格便沉思起来。这人是李自成的部下已经无疑,但他到吴三桂的军营里来干什么?与吴三桂说了些什么?如果李自成与吴三桂串通一气,再引自己深入腹地,自己岂不有灭顶之灾么?想到此处,阿济格不寒而栗。他决定再问审那人。

  就在这当口,部下慌慌张张地跑来说那人已经逃脱。阿济格听后大怒,叫人将看押之人斩了。他的内心又恐慌起来。因为他不知道李自成与吴三桂之间到底有何勾结。他思考一阵之后,觉得唯一的办法就是明日去试探吴三桂。按照常理,吴三桂本不会太热衷于追杀李自成而应该有意回京。如果他执意要去追杀李自成,便说明其中有诈;如果他不想去追杀李自成,便说明他还没有异心。阿济格打定主意明日到吴三桂军营中一探虚实。

  此时,吴三桂在自己的卧室里与那个神秘人说着话。吴三桂问:“三强,你是否依计而行了?”

  陈三强说:“只有一事没按方兄的要求办!”原来,方献廷叫陈三强与另外一人假扮李自成的部下与吴三桂深夜密谈,以造成李自成与吴三桂勾搭的假象。

  吴三桂听后,连忙问:“是何事?”他恐怕陈三强有什么不慎,坏了连环之计。

  陈三强见吴三桂有些惊慌,连忙对吴三桂说:“公子不必惊慌!只是我对阿济格没有按方兄的要求说话。”

  吴三桂问:“那你如何说了?”

  陈三强说:“什么也没有说!”

  吴三桂问:“怎么会什么也不说呢?”

  陈三强说:“我觉得什么也不说比说好些!”

  吴三桂问:“那是为何?”

  陈三强说:“因为若说了话,阿济格便可依据它去判断真伪,而什么都不说,令阿济格只能自我猜度,越猜越乱,越乱才越会生疑。”

  吴三桂听后大笑说:“没想到三强也聪明了。”

  第二天,阿济格来看望吴三桂。吴三桂已经坐到军营之中,对阿济格说:“英王不来找我,我也要去找你了。”阿济格问何事?吴三桂便把自己要进入山西追杀李自成的意图说了出来。阿济格一边听着一边察言观色,内心暗惊:吴三桂与李自成果然勾搭上了!幸亏自己发现得早,否则非被吴三桂吃了不可。于是,他装出极其疲劳的样子说只因劳顿太久实在想回京休息了之类的话以拒绝了吴三桂的请求。

  吴三桂听后,心里暗喜。

  五、多尔衮对汉人推行恩威并施的政策

  多尔衮进驻京城之后,觉得自己应该有所行动,不能被动地等待,但又不知从何处入手,才能够得到好的效果。他便召集众人商量,集思广益。

  多尔衮问众人:“今本朝定鼎燕京,天下罹难军民,皆吾赤子。然本王面对如此纷乱混杂的局面,一时难以决断从何处入手治理。所以,请你们来畅述己见。”说完之后便看看众人。

  明廷投诚过来的故官一时不知多尔衮话中的真实意图是什么,所以不敢乱说,只是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而清朝的郡王们自然知道多尔衮的意图,只想观察明廷故官的动向以后再说。

  多尔衮见众人都不说话,便知明廷故官的心里多多少少存在一些怀旧的情绪,知道自己不明言点将,僵持的局面便一时难以打开。多尔衮看了看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智顺王尚可喜三人,心想这三人受大清皇恩厚重,对明廷的感情淡薄些,就从他们身上打破缺口吧!于是他问:“不知三位王爷有何见解?”

  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三人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像在进行着某种信息交流。之后齐声道:“任凭大王做主!”

  多尔衮心中骂道,这些老奸巨猾的家伙。然而他却不能对他们生气,因为这些王爷们并没有什么过分的表现。因此,多尔衮感到有些为难!在他看来,要让汉人明白自己占了京城是得乎天意顺应民心的义举,首先得让明廷故官中的重要人物承认这回事。目前看来从这三位王爷身上打破缺口是较难的,多尔衮不得不将目光投向众人。当他看到洪承畴时,心中一喜:虽然他知道洪承畴并非什么举足轻重之人物,但他善于见风使舵,倒是极容易驾驭的人物。所以他觉得还是应该在洪承畴身上打开缺口。多尔衮对洪承畴说:“不知洪大人有何高见?”

  洪承畴看见多尔衮的脸色非常难看,吓得赶忙回答:“臣觉得应该恩威并举!”

  多尔衮问:“为什么要采取恩威并举的策略?”

  洪承畴说:“据臣观察,对待我们汉人,既不能以严相待,那样容易激起汉人对我朝的仇恨,于将来治理不利。同时,也不能仅施恩惠,那样容易让汉人认为我朝软弱可欺。所以,臣认为要恩威并施!”

  多尔衮不由自主地点点头,然后对洪承畴说:“这恩威并施之举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还是请你拿出个具体方案来吧!”

  洪承畴一听,心里急了,这下自己给自己捅了个马蜂窝,将来汉人不骂死自己才怪呢!然而,说出去的话是泼出去的水,自己已无法收回了,只有硬着头皮上了。

  在洪承畴等人的策划之下,多尔衮推行了一系列所谓恩威并施的政策。

  第一、收拾汉族人心。

  对于一般民众,则蠲免明季所行的额外征收。为了防止官吏暗中敛财,还明文规定:

  自顺治之年为始,凡正额之外,一切加派如辽饷剿饷练饷及召买米石,尽行蠲免……

  如有官吏朦胧,混征暗派者,察实纠察,必杀无赦。倘纵容不举,即与同座。各巡按御吏应速去各地,亲自问民疾苦。凡境内贪官污吏加耗受贿等事,朝离夕奏,毋得少稽。

  对于明廷故官,在京内的,准进级录用;在各地的,准照级录用;对于地主阶级之清廉高蹈者,亦遣人征聘,委以重任。对于明朝贵族,亦照旧予以恩养。

  第二,严防汉、满混杂。

  根据满人之中有人将汉族中的贫民作为奴仆或充兵役的等种种行为,发布如下告示:

  凡我黎民,无论新旧,同属朝廷赤子。近闻有将归顺人民给与“满”字背贴,径充役使。

  或给资本,令其贸易,同于家人。或擅发告示,占据市行,与民争利;亏损国税,乱政坏法,莫此为甚。除已往姑不追究外,自今传谕以后,宜亟改正。若仍怙势不悛,定置重典,绝不宽宥。其新附军民若能自赡者宜各安本业,不许投充势要,甘为奴仆。如有奸棍士豪,自知积恶畏惧有司,因而委曲钻营,结交权贵,希图掩饰前非,仍欲肆志害民者,定行加等重治。

  第三、限令汉人剃发。

  本来在一六四四年四月,就已经颁布剃发令,布文如下:

  今本朝定鼎燕京;天下罹难军民皆吾赤子,出之水火而安全之。各处城堡苔遣人持檄招抚。

  檄文到日,剃发归顺者,地方官各升一级,军民免其迁徙。其为首文武官员即将钱粮册籍兵马数目亲赍来京朝见,有虽称归顺而不剃发者,是有狐疑观望之意。宜地方远近,定为限期;届期至京,著量加恩。如过限不至,显属抗拒,定行问罪,发兵征剿。

  由于汉人非常看重此事,认为士可杀而不可辱,故一直没效果,洪承畴根据此情,请求多尔衮变通其办法。多尔衮问为何要变通?洪承畴告诉多尔衮,说对于汉人必须用特殊的办法,因为汉人非常看重面子。比如说,你暗地里屈服于他,而表面上却打他一记耳光,他会觉得你侮辱了他,他死也不会接受;如果你暗地里致他于死命,而表面上却屈服于他,他会认为你尊重他敬畏他而接受你。

  多尔衮想不清其中是何道理,但还是接受了洪承畴的建议,变通了其办法,意思如下:

  予前因归顺之民无所分别,故令其剃发,以别顺递。今闻甚拂民意,反非予以父教定民之本心矣。自兹以后,天下臣民照旧束发,悉从其便。予之不欲以兵甲相加者,恐兵到之处,民必不堪;或死或逃,失其生理故耳。

  但洪承畴所提出的变通之法遭到了豫亲王多铎等满人贵族的强烈反对。认为这样一来,满人过分示弱于汉人,不利于将来的统治。因此,多尔衮又在京城内外颁布了极严厉的剃发令,内容如下:

  向来剃发之制,不即令画一,姑听自便者;欲俟天下大定始行此制耳。今中外一家,……自今布告之后,京城内外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尽令剃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若规避惜发,巧辞争辩,绝不轻贷。该地方文武各官皆当严行察验。若有复为此事渎进章奏,欲将已定地方人民仍存民制,不朝本朝制度者杀无赦。其衣帽装束许从容更易,悉从本朝制度,不得违异。该部即行传谕京城内外,并直隶各省府州县卫所城堡等处,俾文武衙吏师生一应军民人等一体遵行。

  此剃发令一颁布,汉人惶恐不已,私下里大骂吴三桂引贼入关。

  六、吴三桂拒绝剃发,张氏一语释怀

  吴三桂在班师回京途中,心里非常快乐。因为阿济格这次不仅没有阻止他,反而极力支持他回京,所以他有一种突出重围之感。虽然他知道阿济格同意他回京,并非是出自善意,但毕竟给了他一个机会。

  他的心里在作种种美好的设想:他觉得自己进城之后便要邀集明朝故臣恢复明廷大业,然后扶助东宫即位,再然后自己便成为了与开天辟地有建国之功无异的大臣。他的内心是越想越激动,越想越恨不得早点回京。

  然而,就在他到达京城西郊时,一件事将他从梦中击醒,心里的美梦也随之被击碎。那日他骑着高头大马夹在队伍之中行进,突然,他看到前面有些骚乱,便驻马询问。部下便跑过来告诉他说有一小孩在前面捣蛋。吴三桂问那小孩为何捣蛋?部下却支支吾吾说不出个名堂。

  吴三桂气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