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军火帝国-第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事实上,从九一八事变开始,关东军根本就没有总的战略指导,完全是走一步看一步,也就是东北军的怯懦才造成了关东军的大胜,但也因此暴露出关东军底蕴不足的问题。
第八师团的主动撤退,造成了南攻的北方军无法及时完成占领承德的任务。
但是准备趁火打劫的汤玉麟纠集了数千乌合之众,小心翼翼地挺近承德的时候,再一次遭受到那一股神秘的胡子势力打击。
刚开始还心存愤懑准备反击的汤玉麟,惊奇地发现这支胡子武装,居然一口气拿出十几门迫击炮,将自己的所谓军队炸得仓惶四逃,那种精准的迫击炮技术就是东北军直属的炮兵团都难以匹敌。
心中恍然大悟的汤玉麟再一次抛弃了自己的部队,夺路狂奔返回关内,数千乌合之众当即烟消云散。
于是,连续两次伏击了汤玉麟的胡子部队,打出了辽南义勇军的旗号,堂而皇之地进入承德城,从此截断了东北军再入热河的可能。
第一一零章 松岭山脉
热河被北方军中部军团收复,但是山海关和锦州一线依然被日军第八师团牢牢占住,第十四师团退守姚南。
临近夏末的时候,紧急增援锦州的第六师团,仗着新来乍到气势正盛,抽调精锐在山海关以西锦州以南山区和北方军狠狠打了一场山地战。
作为第六师团先锋的一个步兵大队,沿着小凌河西进,在松岭山脉一带与驻守凌源的北方军混成旅一个步兵营发生激烈交火。
结果北方军步兵营大败亏输,只好西撤大凌河源。显示在步兵营一级,北方军确实不是同等规模的日军大队对手。在吉林是这样,在热河同样如此。
坐镇承德的邓宝珊,马上将手头临时划归指挥的一个山地步兵营,直接调往松岭山脉。这个山地步兵营应经在锦西一带,作为辽南义勇军的主力,厮混了很长时间,对锦州一带的地形相当熟悉。
于是,刚脱下胡子装饰的王河山等人,很快又投入松岭山脉的对抗作战。
山地营的指挥官意外重伤,刚准备回归本队的黄炜临危受命,担任这个山地步兵营的指挥官。在当时的辽南义勇军中,黄炜就一直担负联络指挥任务,麾下就有这个山地步兵营的三个主力连队,接替指挥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驻守凌源混成旅的步兵营,伤亡惨重,三个主力连队基本都被打残了。而第六师团的步兵大队,伤亡率不足三成,真正阵亡的不超过二百人,战场交换比高达一比二。
山地步兵营紧急赶到后,马上扭转了不利局面,至少是和这个精锐的步兵大队打成了一比一的战场交换比。
只是日军步兵大队已经伤亡了近四百人,很快出现后劲乏力的现象,没能支持下去,很快就被山地步兵营击溃了。
第六师团又惊又怒,立即再次抽调二个步兵大队,加强两个四一式75毫米山炮中队,再次进入山地作战,支援溃败的步兵大队。
北方军这边立即增援了两个75毫米山炮营和一个步兵营,并派出承德前进机场的战斗机携带炸弹参战。
山地里面沟堑纵横,P…12战斗机又不是专用的轰炸机,携带的炸弹除了炸毁了很多山石之外,几乎没有取得什么战果。锦州一带的日军九一式战斗机很快来袭,结果逼得剩下的P…12战斗机赶紧扔掉炸弹进入格斗状态。
沿着地面进攻的两个山炮营三十六门75毫米山炮,被士兵拆解了又背又扛的弄到了山上,顿时发挥了巨大作用。只要是稍微有点怀疑的地方,反正就是一通山炮轰了过去。结果使得日军两个步兵大队被迫连续转移,体力精力消耗巨大。
日军两个山炮中队,加上步兵大队自己的山炮小队,也不过是十二门四一式75毫米山炮而已,在数量上远远低于北方军投入的火炮,一下子就被压制住了。
被逼无奈的日本人,很快就决定趁夜色进行突袭,实行近迫作战,因为在一线作战兵力上,北方军只投入了一个步兵营和一个损失很大的山地营,少于日军作战兵力。
据守一线的王河山等人,在前沿很多角落悄悄拉起不少系着空罐头的小绳子。结果日军连夜摸了上来,撞到了不少空罐头,叮叮当当响个不停。
黑夜中看不到东西,被突然惊醒的北方军官兵,反正就是按照事先部署,对着各自负责的扇区就是一阵狂扣扳机,轻重机枪更是没个停歇,尤其是冲锋枪和大八粒的组合更是发挥了巨大威力,几乎封锁了所有能上来的区域。
日军很快就发起了反击,只是很快就削弱了下去。
几分钟之后,耀眼的照明弹才匆忙升空,入眼的只是满地的死尸。日军被迫放弃了这次倒霉的夜袭。
殊不知,这个时候的王河山等人,已经快打光自己手中的弹药,正准备往后撤退。日本人只要坚持一把,再进攻一次,说不定就轮到王河山等人狼狈逃窜了。当照明弹升空后,负责指挥进攻的日军大队指挥官,错误地判断已经失败了。
为了供应两个步兵营和两个炮兵营的弹药,驻守凌源的混成旅其他部队,都成了运输大队,甚至还加上军团直辖的三个运输营,疯狂向前输送弹药,才勉强保住了前线弹药不虞短缺。前线的储备弹药,基本上只能打上两天。
山地作战的过程中,除了不停的压制射击和狙击对方外,更多的是突然冒出来的遭遇战,拉一下打一发的三八大盖,显然不是直接可以把你打成蜂窝的冲锋枪实用了。
而日军步兵小队装备的6。5毫米歪把子轻机枪,不仅数量上是二比三,又打不穿对方的石头掩体,被威力更大的勃朗宁轻机枪彻底压制,顺带着连自己的狙击手也被北方军的机枪打压的厉害,发挥不出真正的作用。
几天之后,日军第六师团终于撑不住巨大的损失,被迫放弃了松岭山脉的袭击战。第六师团差不多损失了一个步兵联队的战斗力,而北方军也付出了超过两个步兵营的伤亡,其中阵亡的就达上千人。
松岭山脉袭击战的结果,证实了参谋本部的判断,北方军和日本关东军的战力比大概是二比三左右,前提是混成旅以上级别投入战斗。如果是营级规模战斗则是三比二了,日军战力反而更强一些。
除非打成更大规模的围歼战,而且明显火力占据优势,否则北方军和日军的战场交换比是远远达不到一比三的希望目标,甚至连一比二的理想目标都是非常艰难。
因为有着内兴安岭山脉和阴山山脉的阻隔,再加察哈尔过来都没有什么好路,更别提铁路线了,从漠南经察哈尔到热河的运输线路还是非常困难的。
守住热河南部山区以后,邓宝珊马上挥军北上,准备和高桂滋的南部军团合力围歼姚南之敌,彻底打通从海拉尔到热河的运输线路。
关东军在黑龙江省和热河省的连续惨败,虽然说有一些关东军高层故意而为的成分,但是还是震惊了海军控制大权的日本内阁,甚至引起皇室对海军漠视不管的微词。
很快,一个新的满编师团启程前往辽东半岛,将关东军下辖的日军师团数字扩大到七个,并且更多的**甲式坦克,更多的九一式战斗机,都被运送到了前线。**式150毫米加农炮却不是一时半会能够补充的,光是熟练的炮手都难以补充。
最大的变化是**甲式坦克,根据一线部队的意见,日本研制部门换掉了饱受诟病的37毫米火炮,装上了九零式57毫米战防炮,无论是射程还是威力上都比原来的37毫米火炮高上一大截。
退换下来的37毫米火炮,日本人也没有放弃,直接修改以后,组成了步兵联队新增的一个步兵炮中队武备。按照原计划,每个步兵联队新增一个步兵炮中队,携四门37毫米步兵炮,用于反装甲使用。
但是旧款37毫米火炮实在是难堪重用,很快又遭到一线部队反对,只好再次退回后勤部门,而研发单位则抓紧对旧款37毫米火炮进一步修改。
步兵炮中队流于形式,但是一款以后驰骋沙场的利器却出马了。步兵大队原本装备两门四一式75毫米山炮,结果在日军大队进攻防御时还是略显偏重,东京大本营干脆利落地换上了一款九二式70毫米步兵炮。
第六师团首先换装了这款新锐重火器,评价非常之高。甚至不少尉佐军官说,如果早一点得到九二式70毫米步兵炮,松岭山脉战斗也许就不会输了。
九二式步兵炮,口径70毫米,全重204千克,弹重3。79千克,最大射程2800米,轻巧牢固便于拆卸使用,非常适合攻击战壕和土木机枪掩体,设计得非常成功,没多久就被选定为日军所有步兵大队的炮兵小队标准装备。
也许是因为九二式70毫米步兵炮设计得十分成功,洋洋自得的日军,居然认为只要九二式70毫米步兵炮加上**式50毫米掷弹筒,就足以完成步兵大队的攻防火力支援任务,以至于忽视了迫击炮的研究,也没有在部队中大规模列装迫击炮。
驻守姚南的第十四师团,不仅得到了一个步兵联队的补充,而且首次获得了两个坦克中队二十四辆坦克的加强。
日军的坦克中队,大多是所谓的中战车中队,拥有二辆轻型坦克和十辆中型坦克。而中型坦克,也就是**式甲型中战车了。
日本本土产钢量并不高,难以提供足够的钢铁用于坦克生产,在生产时序上也是优先保障海军,然后是飞行队,最后才是装甲部队。因此年产坦克数量并不大,年均只有大约四百多辆左右,轻型坦克和中型坦克各占一半左右,还有为数不多的所谓重型坦克。
缘由于此,东京大本营成立专门的坦克集群计划始终都是放在陆军武备的最后面,好不容易生产出来的坦克,只好以坦克中队甚至坦克小队的名义,加强到各个师团。
第一一一章 拼消耗了
加上原本属于关东军总部直辖的一个坦克中队,一直临时划归第十四师团指挥没有归建,据守姚南的第十四师团虽然缺少了一个骑兵联队,但是却多了三个坦克中队,实力只增不减。
民国二十二年秋,占领齐齐哈尔的北方军高桂滋军团开始南下,前锋和挖壕死守的张海鹏部伪军发生激烈交火。
也许是知道如果丢了姚南,就会成为丧家之犬,再也不复往日的花天酒地,张海鹏部的伪军终于开始拼命了。
在日本人的支持下,张海鹏悍然吞并了当初从齐齐哈尔南撤的伪军残部,又疯狂招兵买马,重新建立了五个旅的步兵部队,并且还组建了一个二十四门三八式75毫米野炮的炮兵团,总兵力达到四万多人。
依托姚南北部经营良久的半永备工事,张海鹏用督战队提着大刀压阵,居然在铺天盖地的炮火面前,用人命死死地扛住了北方军的连番进攻,让高桂滋也是咋舌不已。
在姚南南部,则是以二万二千多人的第十四师团为主构筑的野战工事,准备迎接北方军邓宝珊军团的北上夹击。
关东军总部也没有含糊,直接调动了第八、第十两个师团,西进辽源,但是却没有北上救援,而是伺机而动。
辽源以西是通辽,而再往西虽然没有大路,但是沿着河边小路往前,就是开鲁了。开鲁正是热河往姚南的必经之路。
万一邓宝珊军团北上姚南作战的过程中,屯兵在辽源的两个日军师团抽调精锐翻山越岭西进,突然截断开鲁后勤线路,主力再北上夹击邓宝珊,那就麻烦大了。
邓宝珊手中的一线作战力量只有九个旅,除了必须留下三个旅以及军团直属力量驻守热河南部外,能够投入北线作战的只有三个混成旅和二个装甲旅。
仅凭五个旅四万多人的力量,是无法同时对抗三个满编日军师团,近七万人的三路夹击的。
得知空中侦查结果后,邓宝珊马上有了新的应对。中部军团六个直属炮兵营立即从承德被抽调出来,编成一个炮兵群,会同一个混成旅和一个装甲旅,组成二万多人的北上作战群,狠狠扎在姚南南部。
北上作战群唯一的任务,就是在日本人还没有反应过来前,疯狂抢筑工事,形成一个环形防御圈,内中就是整整九个炮兵营。
无论是第十四师团,还是伺机而动的第八、第十两个师团,却是一时都没有反应过来。
原本第十四师团一直严阵以待,就等邓宝珊军团北上作战群发动攻势,偏偏几天过去了,始终没有动静。等待一线防御的第十四师团反应过来,就已经只能叫苦不迭地看着对方一个纵深防御圈已经形成。
构筑了防御阵地的北上作战群,拉开炮衣后,对着第十四师团就是一阵猛烈的炮轰。双方的炮战随之打响,显然北方军除了打炮战之外,没有任何发起进攻的意图。
而邓宝珊本人,则亲自掌握两个混成旅和一个装甲旅,进驻卡鲁,牢牢护住了后勤补给,也警惕辽源之敌的突袭行动。
拥有足够的装甲机动作战力量,这就是北方军最大的优势。
姚南至开鲁五六百里路,夏尔B1坦克只要加满油甚至可以一次性从开鲁跑到姚南,所需时间不会超过十二小时。这在大部分已完成新式坦克换装的邓宝珊军团来说,完全不是很难的事情。
中部军团作为北方军总预备队,新式装备换装必然是具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除非是前线迫切需要,否则肯定是优先换装的。
像去年的P…12战斗机,就是在前线已经开打的高桂滋军团优先换装了。但是这回的夏尔B1坦克,因为运输也需要时间,反而是邓宝珊军团首先完成了三个装甲旅的换装。
这完全是取巧罢了。
进入民国十九年以后,也就是西历三十年代以后,日本的炼钢业开始大跨步发展,迈入了年产三百万吨钢材的行列,但是却依然始终没有超过美国人的十分之一。
中国的炼钢业更是惨淡经营,关内的年炼钢能力只不过四万吨左右,要不是北方工业公司在全国疯狂收购钢材,刺激了钢铁需求,说不定年产钢材还要更低。
反倒是当年张雨亭手上的东北还有几万吨炼钢产能,不过现在都被日本人占去了。北方军政府的北方工业公司才是真正的产钢大户,东北和关内加起来还没有一家公司产钢量来得多。
无论如何,北方工业公司的年产钢材也不会超过日本人的二十分之一。
但是日本人年产三百万吨钢材,首先要满足数十万吨的舰船生产,然后才能轮到火炮、飞机、坦克等等,再加上生产过程中的废品和必要的耗损,平均年产坦克四百多辆也就不足为奇了。
兰州机器局生产的军火也有废品和相当的耗损,可是陈安的军火车间没有废品的概念,以及固定的大约百分之十的莫名消失,其他都是成品了。
这就是最无耻的作弊了。
同样的一万吨钢材,日本人真正用在成品的坦克身上的只有五千吨,折算下来也不过三百多辆**式甲型坦克而已。
而陈安军火车间运进去一万吨钢材,却有百分之九十被利用掉了,也可以生产三百多辆夏尔B1坦克,但是夏尔B1坦克重达25吨,远不是**式甲型坦克12。7吨可以比拟的。如果生产日本人的**式甲型坦克,那就可以省六百多辆了。
不需要生产军舰的北方工业公司,足够将绝大部分的钢材产量,投入到陆军和空军装备的改进过程中,再加上差不多国内产量类似的对外采购优质钢材,事实上形成了远超过日本军事工业对陆军的支持力度。
已经升级为第九权限的阶州大本营军火车间,每日生产系数达到超过三百二十吨军火,为了运送足够的原材料以及将成品军火运出去,陈家庄甚至专门开了一条六车道的宽阔水泥路,专门用于汽车运输。
阶州大本营军火车间每天就可以提供一个中队十二辆夏尔B1坦克,一个月就可以满足一个装甲旅的坦克需求,远远超过日本年均四百辆坦克的产能,这也是浪费严重的日本军工体系难以弥补的最大差距。
在飞机生产方面,因为可以使用大量的木头、皮料代替,所以日本方面的年产能还是比较大的,按照现在的水平每年可以提供一千五百多架。
但是阶州大本营军火车间的产能就更可观了,纯粹以重量为生产计数标准的产能,疯狂生产的话,一天就可以提供超过十个飞行中队二百四十架P…12战斗机。
如果不是阶州训练大营每年至多只能培养出一千名飞行员,估计北方军政府上空早已经是飞机满天飞了。当然,军政府储备的汽油也是远远不够的,中国至始至终是一个贫油国,绝大部分汽油都要靠进口。
这些都是大规模战争的底蕴所在。
在姚南地区,眼见只能被动挨打的第十四师团心有不甘,鼓起勇气发起了一次强有力的反击作战。
三十多辆**式甲型坦克分成三个三角形梯度,在后方一个步兵大队,以及联队直属炮兵中队的支援下,悍然冲出姚南南部,向邓宝珊军团发起快速反击作战,力图冲进北方军防御圈内摧毁规模庞大的北方军炮兵部队。
坦克反击战刚一打响,双方的战斗机部队就已经纠缠在一起,再次进行漫天飞舞的空中格斗。北方军的P…12战斗机群凭借着庞大的数量,已经逐渐开始取得制空权。
邓宝珊军团北部作战群指挥官,当机立断,也派出阵地最前沿的一个坦克营进行反冲击,防止日军的坦克部队一举突入防御圈。
作战结果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夏尔B1坦克最厚装甲25毫米的优势,终于彻底发挥出来。日本人**式甲型坦克虽然使用锻压镍铬合金装甲,防弹性能略高于渗碳钢装甲,但是只有17毫米。
差别过于悬殊的结果,就是第十四师团的坦克部队还在冲击的半路上,就被北方军的反击坦克一一击毁,北方军只损失不到一半的数量。
但是马上就轮到北方军的夏尔B1坦克悲剧了。跟进的日军步兵部队,立即组织了大批的敢死队员,毫不顾惜伤亡,利用人命绕开正面冲锋,居然使用集群手榴弹将剩下的夏尔B1坦克摧毁了大半。
最后几辆夏尔B1坦克,只是在后来紧急增援的另外一个坦克营的支援下,才侥幸逃得生天。
地面攻击和反击时间不长,几乎是一逝而过,但是双方都是伤亡巨大,尤其是日军的步兵大队,差点被后来增援的北方军坦克连给打残了。
北方军证实了自己的坦克远胜于日军,日本人证实了使用人弹战术完全可以克制坦克突击,双方顿时都大松一口气。
根本就是迥然不同的判断。
北方军更是坚定了发展装甲力量的决心,同样的兵力可以成倍的增加战斗力罢了。日军则再次忽视了装甲力量的研制,更痴迷于乃木希典发明的人弹战术。
第十四师团坦克力量被歼灭之后,无论是对据守姚南的日军还是伪军士气都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这种情势下,第八、第十两个师团被迫放弃了伺机而动的战略,紧急增援姚南。姚南战役最终演变成了双方的消耗战。
第一一二章 两线压力
深秋的初晨,雾水依然十分浓厚,尤其是在湖泊旁的伊尔库茨克。
城池西侧数十公里远,就是远东共和国据壕死守的三道纵深防线了,只是最前沿的一道战壕被战火久经摧残,早就残破不堪,最多只能算是一道有众多火力点的警戒线罢了。
白俄军保尔士官看着观察哨外面浓重的晨雾,视线很差,只好不满地嘀咕了一阵子,随手拿起一瓶伏特加,狠狠地呛了一口。
浓烈的伏特加,顿时让保尔士官郁闷的心情一下子舒畅起来。
伊尔库茨克防线已经好几年没有开战了,不少潮湿的堑壕内都发出了霉烂的气息。但是令保尔非常不满地是,短暂的和平却没有给远东共和国带来富裕的生活,看着背包里坚硬如石块的黑面包,他不由咒骂了一通仿佛如吸血鬼的北方军政府。
远东共和国人口已经超过一千五百万,还得到了仇恨苏俄的西方列强大力支持,但是却依然没能集聚起足够的财富,因为大部分的国家财力都用在购买北方军政府半强制输送的那些军火弹药上了。
北方军政府成为了白俄百姓心中仇恨的第二对象,仅次于不把人命当回事的苏俄了。
把手中的酒瓶放在观察哨的窗口,保尔吁了一口气,准备叫醒手下换班了,“伊万,该死的,起来换班了。”
躺在低矮的弹药箱上打呼噜的伊万翻了个身子,居然没有在狭窄的木箱子摔下去,显然是丝毫不理会。
保尔也不客气,一脚就踹了过去。
哎呦一声,被踢中背部的伊万,疼痛地一跃而起,马上就看到了怒目相视的自己保尔士官,只好讪讪而笑不敢争辩。
叫起来伊万,保尔自己就躺了下去,先假寐一段时间再说吧。
啪地一声,伏特加的酒瓶摔在了地上,碎成了无数块,浓烈的酒气顿时弥散开来。
保尔大怒,爬起来就骂,“伊万,你干什么?”
“我什么都没做。”伊万大声争辩。就在这个时候,一股强烈的震动从地表传了过来,两人都明显感觉到了。
保尔显然不是伊万这种新兵蛋子,马上警觉起来,一把拉开伊万,抢到潜望镜面前就朝西边看去。
天哪?!
一辆接一辆的坦克,间杂着大量的装甲车,刷着鲜艳的红星标志,鬼使神差地从近在咫尺的晨雾中钻了出来,眼看快要冲到一线战壕了。
猛然间如坠冰窟的保尔,僵硬地扭过头来,艰难地说了一句,“打电话报警,敌军坦克进攻。”
话没说完,铺天盖地的炮火就覆盖了前线第一、第二道战壕。
民国二十二年深秋,北方军两个军团在东北和日本关东军大打出手的时候,苏联红军突然发起大规模进攻,新组建的苏联红军第十一坦克军如摧枯拉朽之势一举突破纵深三道防线,将战火径直燃烧到伊尔库茨克城外。
苏联人新成立的坦克军,一般编成有二个坦克旅、一个摩托化步兵旅,以及少量直属部队等。而每个坦克旅,由三个坦克营、一个摩托化步兵营,以及工、辎、炮兵各一个营等部队组成。
苏军坦克部队的基本编制,与西方普遍采用六辆的坦克排不同,采取了五辆坦克编为一个坦克排的基本组成,如果使用重型坦克,这个基数还被降至为三。中国和日本的坦克基本编制,却是四辆坦克为一个排,日军叫坦克小队。
每个苏军的坦克连下辖三个坦克排,每个坦克营辖三个坦克连,大约五十五辆坦克左右。每个坦克旅中编成的坦克就将近两百辆了,还有近三十辆装甲车和近五百辆汽车卡车,以及一个营火炮支援部队等。
远东共和国的白俄军在伊尔库茨克外围遭到惨败的根本原因,是紧急出动反击的雷诺轻型坦克完全不是苏俄军新列装的T…26坦克对手。
这些刚刚定型生产的T…26最初型号,采用的双炮塔结构,一门37毫米火炮加上一挺7。62毫米机枪,全重绝对低于十吨,装甲也不过15毫米,越野速度达到了15千米每小时,最高时速可以达到30千米。
而移交给远东共和国的旧式雷诺轻型坦克,虽然火炮口径也是37毫米,但是最大时速不过10千米而已,相对于T…26简直就是缓慢的活靶子了。
紧急出动的白俄军三个轻型坦克营一百五十多辆雷诺轻型坦克,不到半个小时就被苏俄正面攻击的一个坦克旅给全部摧毁殆尽,T…26坦克损失不过十余辆而已,连带着后面的摩托化步兵营就一窝蜂地冲过了三道防线。
最惨的还有白俄军的航空兵部队。装备斯帕德战斗机的远东共和国航空兵部队,在苏军的伊…5战斗机群的疯狂打击下,大败亏输,差点是全军覆没。
苏军装备的伊…5战斗机,属于单座双翼战斗机,最大时速286千米,武备是两挺7。62毫米机枪,航程530千米,在技术指标上远胜于事实上属于上次欧洲大战末期水准的斯帕德战斗机。
大批的伊…5战斗机很快就控制了伊尔库茨克上空的制空权,导致速度虽慢但是具有良好稳定性和操作性的爱尔…5双座双翼专用侦察机,在空中耀武扬威地盘旋掠空,为地面火炮部队指示炮击目标。
大量使用了木质结构的爱尔…5侦察机,确实是苏联空军的一款杰出设计,不仅操作非常优异,而且结构简单、可靠、工艺好,无论是野战还是机场环境都能游刃有余。后座飞行员不仅可以操作机枪,而且也是电报员,实现了实时侦查报告。
在这个时候,那些原本无比咒怨北方军的白俄老毛子们,忽然之间诚心祈祷北方军的援助尽快到来了。远东共和国一日数电,向北方军政府发出求援电报。十万火急的关口,唯有北方军才有实力拯救即将崩溃的伊尔库茨克前线。
苏俄军队在深秋突然发起对白俄的进攻,要说跟日本人没有关系,那是谁都不信的。即将进入寒冬前夕,在远东发动战争却是不是明智的选择,万一搞不好冻伤的人都比打仗伤亡的人还要多。
日本人的三个师团在姚南打得十分艰苦,自然希望要从另外的方面给北方军增加压力,最好迫使北方军转移兵力主要投放点。
苏联人非常识趣,以红军第十一坦克军、第五集团军为主力,很快就在贝加尔湖一带动手了。
中亚的伊万诺夫在英国人和苏联人的配合默契下失败倒台以后,北方军政府就非常明确,远东共和国作为北部吸引苏俄注意力的屏障,绝不能再被搞倒了。
现在伊尔库茨克战事的危急,根本不是提供大批军火物资援助可以解决的。阶州大本营当机立断,直接调动北方军机动兵力,刷上白俄军队标志,穿上白俄军服,临时转为白俄海外军团的名义参战。
远东地区本来就人种混杂,除了白俄人种为主体外,还有大量的没有回迁的中国人,也有更多的犹太俄罗斯人、波兰人、非洲人等,甚至还有不少搞不清究竟是朝鲜人还是日本人的唧唧歪歪人群。
生搬硬套扯上一个海外军团的名义,也是说得过去的,鱼龙混杂的移民在远东为数众多,至于有没有合法证件那就天知道了。
二天后,在海拉尔的林玉山冲锋队六个步兵营,乘坐火车首先冲进了已经被苏俄军队攻破了城防进入巷战的伊尔库茨克。
装备有大量自动枪械的冲锋队,从理论上讲,一个班的火力足以压制苏军两个班,毕竟苏军步兵中大量装备的还是莫辛纳干步枪。
兴许是冲锋队这个显赫的名称,林玉山手下的这些精锐老兵,更喜欢使用索米冲锋枪,结果在狭小空间、突发战斗为主的城市巷战中,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
经过一天一夜的血战,精悍的冲锋队虽然伤亡过半,也没能击退苏军进攻部队,却硬生生遏制了苏军大举突入的势头。赤塔一带的白俄军增援部队很快到达,在冲锋队的协力下,终于牢牢守住了伊尔库茨克城的东半部。
次日苏军再次组织部队发起突击时,冲锋队的枪弹很快告罄,就在林玉山准备将冲锋队撤出伊尔库茨克的时候,孙蔚如的空降旅也乘坐火车赶到了,顺带着还运来了大量北方军制式的弹药。
伊…5战斗机漫天飞舞,笨重的亨德利佩奇运输机也不敢轻易撞在这些天空死神的手中。
阶州大本营的P…12战斗机无法轻易出动,只好立即调动齐齐哈尔一带的三个P…12战斗机中队增援伊尔库茨克。在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无论是冲锋队还是空降旅,都打得异常幸苦。
刚转场到伊尔库茨克的P…12战斗机,首战即开胜绩,一举击落伊…5战斗机和爱尔…5侦察机各一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