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军火帝国-第10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款105毫米le。FH18榴弹炮,战斗全重1525千克,炮弹重14。97千克,最大射程10671米,最大射速约7发每分钟。其曲射弹道不但可以进行远距离曲射压制射击,而且还能灵活调整火炮弹道进行有效的直瞄射击,在近距离具有反坦克炮的直射弹道特性。
但是105毫米le。FH18榴弹炮最大射程仅有10671米的性能,就完全不符合北方军历来崇尚火炮射程第一的传统了。
北方军如今普遍装备的法国M1913式105毫米火炮,比德国人列装的105毫米火炮超重了近800千克,但是其最大射程达到12700米,就射程而言德式火炮完全没有优势可言。
当初购买Gr。W。34型80毫米迫击炮就已经有些勉强了,如果不是看着德国34型迫击炮精度更高、拆运更便捷、弹种配备又多,尼森公司是断断不会购买其生产许可证的。
陈安最后拍板买下的Gr。W。34型迫击炮,口径80毫米,全重57千克,其中身管长1143毫米重19千克,发射34型3。5千克迫击炮弹,最大射程2400米。虽然射程抵不上法国人更显粗糙的M1927式81毫米迫击炮,但是德国人的80毫米迫击炮更符合一线步兵机动作战的要求。
显然,这回德国军方又是硬塞来的105毫米榴弹炮,尼森公司直接就放弃了。
生产105毫米榴弹炮的德国莱茵公司被惊动了,很快给出一个折中方案,愿意给尼森公司设计一款加大射程的同款火炮。
即使是强大的德国莱茵公司,一时半会也拿不出更好的修改方案,干脆尝试着直接加了一个炮口制退器,结果意外发现效果非常不错。随后对炮管和炮座进行加强之后,就紧急生产了六门提交军方测试。
德国国防军更是敷衍了事,随便测试了几次之后,就赶紧添加了一个105毫米le。FH18M型榴弹炮的临时编号,匆匆推给了尼森公司。
虽然改进之后,射程达到了12325米,但是重量也增加到1985千克,崇尚机动作战的德国国防军看不上这增加的400多千克炮重。
思忖二三后,尼森公司接受了这款改进版105毫米榴弹炮。虽然射程依然少了数百米,但减少的300千克炮重以及优异的弹道性能,让北方军的大本营点头同意了。
被收入北方军囊中的105毫米le。FH18M榴弹炮,却被德国国防军华丽的忽视了,直到多年后战略进攻势头明显颓势,发觉远程压制火炮射程不够,才匆匆忙忙在资料库的故纸堆中重新翻出并疯狂生产。
第一二二章 德惠败北
北方军的德械化过程在不断加快。
只能说是大体上的德械化,毕竟还有很多军火领域,德国制造并不都是出类拔萃的。比如工艺品般的鲁格P08手枪,就远不如厚实的M1911手枪更受官兵喜爱。
还有98K毛瑟步枪虽然更精良,但是也不如粗制滥造的捷克ZH…29半自动更具有威力,如果碰上更胜一筹的美式大八粒半自动那就只能甘拜下风了。
M35头盔是德国人免费送给尼森公司的专利技术,因为德国人无法履行当初接收北方军提供的一战德国潜艇技术资料时候的承诺,在北方军政府控制区域内帮助建立一个大型船坞,并协助生产潜艇。
北方军控制区内根本没有不冻港。
吃了一个哑巴亏的北方军,只好无奈的接受了所谓M35头盔生产技术作为道歉。
当然,背后的事情没有这么简单,毕竟M35钢盔即使不用技术资料,光是兰州机器局那些技艺精湛的老师傅用铁锤都打得出来。
德国政府不顾日本的多次抗议,同意了南京政府购买二十四门150毫米榴弹炮的军购协议,据说最大射程达到15千米,光是炮弹就重42千克。火炮重量高达6吨,只能使用汽车牵引。
大喜过望的南京政府,当即宣布以这些火炮和附属的机动车辆为核心,将成立一支摩托化重炮团。
虽然真正接收这批火炮还尚需时日,南京政府已经迫不及待地派人赶赴德国,一边督促进度,一边设法偷师学艺。
只是刚付完订金的南京政府,马上被泼了一盆冷水。
收到钱后的德国政府,忽然告诉南京来人,提供的火炮系统因为军工企业生产任务非常繁重,需要延长一年供货时间,至少要到民国三十六年才能供货。
随后,某些德国政府消息灵通人士,又悄悄透漏一个情报给南京驻柏林代表。
万般无奈之下,南京政府终于勉强同意了一个附属条件,放两门重加农炮过境给极端仇视的北方军政府,这样就可以疏通某些环节加快自己订货的生产时间。
于是,两门自重达10730千克的K16重加农炮,在专门的12吨级Sdkfz8半履带牵引卡车的拖动下,缓缓在广东港口上岸。
K16重加农炮,德国人一战时期发明的恐怖杀人武器,150毫米口径,全重10730千克,炮弹重51。4千克,最大射程22000米。
为了给这门超过十吨的重家伙提高机动力,德国军方专门生产了一种12吨级的半履带式卡车,这就是新生的德国国防军第一种生产的半履带卡车Sdkfz8了。
Sdkfz8半履带牵引车,长7。34米,自重就已超过12。7吨,载员10人,汽油发动机功率185马力,最大时速50千米,最大行驶距离250千米。
在齐齐哈尔战役中,北方军对日本关东军使用专门牵引车的八…九式150毫米野战加农炮是羡慕不已。但是战斗的过程中,无论是**式重炮,还是专门的牵引车都被炸得粉身碎骨,没有任何缴获。
北方军自己使用的施奈德M1917长管加农炮,虽然没有超过十吨的巨大重量,但是为了能够让它机动起来,基本上都是拆除了能拆的重量以后,采用道奇重卡勉强拖动的。
甚至在某些时候,一次性被废几辆重卡都是经常的事情。
夏尔B1坦克进入北方军序列之后,马上就被赋予了拖动这些重家伙的任务,这才形成了一定的机动能力。
因此,与其说是购买K16重加农炮,还不如说北方军是在购买Sdkfz8半履带牵引车。
话说回来,K16重加农炮的过境之路简直是历经坎坷。
沿途各式各样的军阀都为之垂涎欲滴,小动作接连不断,南京政府也多次掀起截留这批重型军火的喧嚣,日本人收买的汉奸破坏几乎没有停止过。
尼森公司付给德国方面,一门K16重加农炮加上一辆12吨级半履带牵引车,总共不过四万五千多美元。炮弹不计算的话,两套系统也不过是九万美元。
可是为了让这两套火炮系统顺利坐上火车到达甘肃,北方军政府前前后后花去了至少五百多万美元的过路费,这还不算出动大批特工人员护送的开支。
所幸是弹炮分离运输,配套的炮弹都过瓦罕走廊崎岖的山路提前到了境内,真正从南方走的是无法通过瓦罕走廊的火炮系统罢了。
看着两门有炮无弹的K16重加农炮,各方势力有些遗憾地收下了北方军政府的过路费,假惺惺地放行了。
没有炮弹,截留下来也没有什么用,还要冒着得罪陈安的怒火,不合算呀。
唯一暴跳如雷的,就是最终没能毁掉这两门火炮的日本人,以至于在江南的日本很多头目被迫因为这起失败的任务而自裁谢罪。
就在K16重加农炮事件尘埃落定的时候,民国二十四年初夏,东三省大规模战事再起。
北方军高桂滋军团在得到邓宝珊军团支援后,调动主力东进,直扑长春和哈尔滨之间的交通枢纽德惠地区。
而东边的李燮和军团虽然大部分在休整,依然调动了机动兵力沿着黑龙江南下,威胁哈尔滨之敌。
西边的邓宝珊军团也不含糊,虽然抽调了部队临时划归高桂滋指挥,但是依然将一部分兵力摆出进攻辽源的模样,随时有可能威胁长春以南的交通枢纽四平。
德惠前线,双方反击的火炮几乎打红了天空。
少尉排长带着自己的坦克排六辆夏尔B1坦克,呈锲形分布,紧紧地跟在中尉连长的坦克后面,加大油门,顶着弹雨向日军的阵地狂冲。
德军的坦克排基数是六辆,重新休整之后的南部军团,虽然不愿意装备德国人那种还不如装甲车的一号坦克,但是却将坦克排的编组基数改成同德国一致的模式。
镗的一声,夏尔B1坦克一阵剧烈的晃动,脑门上马上被撞出一个大包的少尉大骂几句粗口,抹去额头的冷汗,赶紧重新观看外面的敌情。
估计不知从哪里打来一颗37毫米炮弹,显然被夏尔B1的厚实装甲给弹飞了。
日本人的八…九甲坦克部队出现了。
“开稳了,我要打它一辆再说。”少尉大嗓子在车内大喊一句。
日本人的八…九甲坦克装甲厚度不足,在同样装备37毫米火炮的情况下,自然是先被摧毁的对象了。
“短停????开火”不待坦克完全停稳,少尉边喊边打出了第一发37毫米炮弹。
车体轻轻一震,随后明显看到远处日军的坦克炮塔上爆发出一团火光,炮弹击穿了薄薄的八…九甲坦克装甲,北方军的少尉兴奋地大吼一声,“打中了。”
一声巨大的爆炸随即也在少尉的坦克旁边出现了。
排里的一辆夏尔B1坦克,同样被日军坦克发射的炮弹击穿了,浓烟过后很快就翻到在了一侧,没有弟兄从里面活着爬出来。
少尉的坦克里面一片寂静。
目瞪口呆的少尉,愕然自语,“不可能呀,这个距离我们的坦克装甲应该可以弹开37毫米炮弹?”
双方更多的坦克投入了对射的过程。
在日军坦克部队几乎同归于尽的疯狂反击下,北方军进攻的坦克集群损失惨重,很快就失去了锐气,未能完成掩护后续步兵夺取一线阵地的任务。
最倒霉的,却是准备续演东部军团在伊尔库茨克突击群战术的Sdkfz13装甲车集群。
眼看在各个接合部就要被这些横冲直撞的北方军轻型装甲车突破,自家的九二式装甲车却难以应付,日军一线指挥官急了,直接下令将加强给防守部队的九三式防空用大口径机枪压低枪身,对着北方军装甲车就是一阵扫射。
日军大量装备的九二式装甲车,装甲同样不过是薄弱的6毫米而已,但是无论是动力还是火力上,却还要比北方军装备的Sdkfz13装甲车要强悍一些。
只是不多的九二式装甲车,如何能挡得住如狼群一般涌来的Sdkfz13装甲车大部队。
日军指挥官情急之下下令防空大口径机枪压低射击的命令没有错,但是其结果却让这个指挥官简直是欣喜若狂。
日军新加强的九三式大口径防空机枪,实际上是哈奇开斯13。2毫米口径防空机枪的仿制改进型号,口径13。2毫米,使用轻型三脚架时全重31。75千克,30发弹匣,主要是用来对低空目标进行防御射击。
打打低空掠过的低速飞机确实效果不错,但是偶尔打打轻装甲目标同样是战绩斐然的。在200米近距离之内,即使是日军自己装备的八…九甲坦克都是毫无还手之力,更别提那些不到10毫米厚装甲的轻型装甲车了。
第一波发动进攻的坦克集群损失惨重,执行突击渗透任务的装甲车集群更是遭受了灭顶之灾,这个无比沉痛的战斗结果让所有人都是目瞪口呆。
进行空中支援的北方军空中力量也是频频折翼,不只是He…45侦察机在德惠上空不断被击落,就是P…12战斗机亦或是霍克战斗机也是屡遭厄运。
以至于虽然德惠上空,日军的九一式飞机没几架升空迎战,但是北方军的飞机却损失惨重。
得知大规模进攻被顶住后,焦头烂额的日本关东军总部,简直是如释重负,甚至弹冠相庆。
连续数次的失败,已经给关东军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再也没有比他们希望得到一场胜利更迫切的了。
于是,丝毫不顾四平受到的严重威胁,关东军总部调动长春、吉林守军,大举北上增援德惠日军。
激战三天后,高桂滋军团主动撤退,避免有可能出现的反被包围情形。
第一二三章 捷克坦克
总是打马后炮的北方军情报署官员,在一线军官的咒骂声中,神情尴尬地将才到手的日本关东军军事装备材料移交给前线的三大军团。
日本关东军临时加强德惠守军的是八八式75毫米高射炮,性能相当不错,结果就让高桂滋军团的空军部队倒了大霉。
八八式75毫米高射炮,口径75毫米高射炮,角色类似于北方军装备的Flak18防空炮,专用于野战或要地防空。全炮重量2450千克,炮弹重6。54千克,最大射程14800米,最大射高9100米。
必要的时候,也可以战场上临时充当压制火炮使用,甚至效果也相当不错,据说在1000米距离内可以轻松贯穿75毫米左右的均质装甲。
至于日军大逞威风的九三式大口径机枪,在北方军的作战兵器中并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装备。
在德国人看来,他们更喜欢用更大口径的20毫米机关炮,而不是大口径机枪,因为前者威力更大,射程更远。
尤其是当MG34这种大杀器出现后,轻重机枪领域的光芒似乎一下子都被MG34给压下去了。
面对MG34似乎是永无休止的子弹需求,步兵连对大口径机枪的火力加强需求明显削弱了。而到了步兵营这一层面,已经完全可以使用20毫米机关炮了。
北方军参谋本部最终还是放弃了在步兵连增加一款类似大口径机枪的计划,因为更新式的Sdkfz222系列轮式装甲车,已经装上火车源源不断运往齐齐哈尔了。
新式轻型轮式装甲车,采用的是20毫米机关炮和MG34各装一门的武力架构,火力上完全可以弥补大口径机枪缺乏造成的缺口。
日本人在德惠战场,完全按照当年欧洲战场堑壕战的经验,布置了纵横交错的战壕体系和连环配套的永备工事,再加上不断完备的火力构造,远战是炮火反击阻隔,近战是地雷掷弹筒横飞,直接就成了一个钢铁刺猬。
在东北平原上,要想使用步兵冲锋战术,成功穿越炮火和地雷构筑的死亡区,进而夺取德惠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要想在不付出重大伤亡而又快夺取德惠,最理想的就是使用装甲集群突破城垣了,当然不是那种简陋的轻型装甲车。
同时,北方军得到的了一个勉强算作好消息的坏消息。
日本关东军在德惠战场上使用的八…九甲式坦克,面对无力对抗北方军坦克的情况,立即进行了改装,大胆地将原本的37毫米火炮,换成了57毫米火炮,虽然防御没有上去,但是相同距离内已经完全可以击毁夏尔B1坦克了。
难怪当日战斗,北方军的坦克亦是损失惨重。
这是坏消息。
好消息是日本人根本来不及改装和生产更多的57毫米火炮八…九甲式坦克,整个关东军除了在四平交通枢纽还有一个战车大队以外,其他地方都没有这种坦克了。
德惠战区原本是有的,结果上次战斗中一次性就全部消耗殆尽了。
北方军在拼命地更新换代自己的军备,日本人和苏俄老毛子一点也没含糊。
事实上,从实战角度出发,严谨的德国人异想天开般地创造出了许多杰出的武器和战术概念,却还是远不如死板的日本人,或者是毛糙的苏联人,乱七八糟搞出来的一些武器更有用。
比如德国人津津乐道的所谓一号坦克、二号坦克计划,北方军的军工技术人员简直是不忍目睹,除了动力和装甲之外,其他的设计还不如早已淘汰的FT…17雷诺轻型坦克。
至于磕磕碰碰重新起步的克虏伯兵工厂,其表现就完全不如在其历来在中国人心目中那种无所不能的形象了。
当然除了88毫米Flak18防空炮除外,这个确实是克虏伯的产品。
在步兵防坦克炮方面,而37毫米Pak35型防坦克炮是克虏伯的死对头,德国莱茵公司生产的。在榴弹炮方面,105毫米le。FH18M榴弹炮也是莱茵公司的。在加农炮方面,K16重加农炮倒是克虏伯的,但是却是在二十年前研制的。
在战役战术炮火支援上来说,防空炮应该还有小口径和更大口径两种搭配火力,防坦克炮也应该需要更大口径的类别,在榴弹炮上至少还需要75毫米和150毫米不同类别,而加农炮方面105毫米也是需要考虑的。
目前而言,重整军备的德国人能够拿得出手的炮火,除了上述的四种,其他的类型要么重量过大,要么射程过近,很难媲美敌对方同类型的军备,根本对应不上所谓的昔日火炮工业帝国之荣誉。
所以,不要以为德械一定全是好的。
实在是没有办法,北方军才大规模的列装德械军火。毕竟在这个当口,除了德国,北方军已经找不到能够完整提供整个军火架构的援助国了。
号称中立的瑞典、捷克等国,确实可以找到不少经典武器,但是不成体系,无法应对长期战争过程中的全面对抗。
一种武器打遍天下的想法,只存在于幻想当中,永远不可能在现实战争中实现。
很诡异的,在这个世界上,具有完整军工体系的,竟然只有六个罢了,而不巧的苏联和日本已经是北方军的世仇了,英国、法国、美国更是不怀好意地盯着不放,剩下的只有一个让北方军也觉得有些偏激的德国了。
全面转向德械军备体系,很有些无奈,却是此时唯一的选择。
至于日后德械装备是否会大放异彩,这就要看北方军能不能拿到最新的德械了。
这个世界上,永远都有一句话,利益才是永恒的主宰。现在中德关系热火朝天,谁知道以后会不会突然翻脸成仇呢?
大规模掀起的德国国内排犹运动,点燃了德国人激进的民族主义色彩,又有谁敢保证以后会不会发生排华呢?
德国国防军内部,在激烈的争执中,军方高层终于勉强同意了得到希特勒支持的古德里安建议,研制一款专门用于摧毁敌军坦克的坦克,这就是著名的三号坦克计划。
但是始终抱着坦克只是配合步兵进攻陈旧观念的德国军方,同时也启动了另外一款火力支援型号的新型坦克计划,这就是四号坦克计划。
由于是火力支援型号,四号坦克计划一开始就准备上75毫米榴弹炮,以加大火炮威力。但是在三号坦克计划中,德国军方坚持认为只要37毫米加农炮就足够了,因为现在的坦克装甲厚度都很容易被37毫米火炮撕开。
只有37毫米火炮的主战坦克计划,让古德里安暴跳如雷。
曾经跟徐永昌深入交流过的古德里安,再加上和苏联的秘密试验,已经对坦克集群作战有了深入的了解,显然是不满意所谓的37毫米火炮方案的。
即使是德国军方从捷克购买了两辆具有先进水平的LT…35坦克作为测试参考,倔强的古德里安依然没有被说服。
捷克的LT…35坦克,全重10。5吨,乘员4人,武备是一门37毫米火炮和两挺7。92毫米机枪,携弹量分别是72发和2550发。水冷汽油发动机功率120马力,最大装甲厚度达到35毫米,最大时速35千米,最大行程193千米。
从各项数据上来说,就这个时候而言,这款坦克确实是相当先进的。
无论是火力、防御、还是机动,都得到相当程度的系统综合,足以胜任目前绝大部分的坦克作战任务。
没能在法国搞到后继型号夏尔B1bis坦克的尼森公司员工,很快注意到了德国人买来研究之后就弃之不用的LT…35坦克。
虽然LT…35坦克的装甲厚度不如夏尔B1bis型坦克恐怖的40毫米,火炮口径也不抵法国人新研制的SA35型47毫米高速加农炮,但法国人搞得是重型坦克,捷克造的是中型坦克。
为了驱动重达32吨的夏尔B1bis坦克,法国人惴惴不安地用上了有些不牢靠的300马力发动机。
大马力发动机代表的不仅是吨位,还有巨大的油耗。
被古德里安纠缠不休的德国国防军高层,最后只好搞了一个折中方案,虽然继续使用37毫米火炮计划,但是炮塔火炮基座却是可以安装50毫米火炮的。
于是三号坦克计划终于开始加快研发进度了。
尼森公司的人员上前一问,本来就被古德里安搞得脑袋都大的德国军方,随口就答应了将其中一辆试验用的LT…35坦克转手尼森公司。
本来没有报多大希望的尼森公司,接获通知后,大喜过望,连夜就派人将这辆宝贵的坦克样车送上了回亚洲的货船。
后来才发觉自己没有生产或销售许可权限的德国军方,很有些尴尬,但想想当初美国飞机也卖了,干脆就不理会了,转头忙起来就忘记这件事情了。
捷克的军火公司本来就全世界卖军火,先前不过是因为英美搞小动作不好意思卖给北方军政府罢了。
德国军方的货被北方军搞去了,捷克人也搞不清楚到底是谁违背了销售协议转手倒卖,LT…35坦克在国际军火市场还是比较抢手的。
德国人不当回事的另外一个缘由,是希特勒大肆推进的扩张生存空间计划,捷克和奥地利首当其冲,他们现在已经自顾不暇了。
第一二四章 柏林航线
兰州机器局飞机试验基地,欧宝卡车正在牵引一架全新的单座单翼飞机缓缓离开机库。
“为什么不干脆将机枪装上去呢?德国方面发来电报说,他们的3号机已经成功了。”一名技术人员有些嘀咕。
带头的军工专家笑了笑,不以为意,“我们的2号机,不过与3号机只相差机枪而已,先试飞成功,再装上去也来得及吗。”
其他人都没有吭声,专心地看着这架飞机进入跑道。
很快,在地勤人员的示意下,一架曾被人戏称为“这玩意永远成不了战斗机”的新式飞机轻盈跃入空中。
强劲的英国罗罗发动机爆发出轰鸣声,高达695马力的功率,让这架德国空军秘密送来的Bf…109V2飞机非常轻松地飞出了470千米的最高时速。
转了几圈后,飞机成功降落了。
地面测试中心的数据一出来,试验基地瞬间就沸腾了。
太不可思议了,这一种单座单翼的轻型战斗机,虽然只是原型机,居然也能够飞出如此令人难以想象的高速。
随后,另外一架近距离支援飞机Hs…123就冷清了许多,显然没有Bf109战斗机这么璀璨夺目了。
这两架新式飞机都是德国空军秘密送给北方军的礼物。
除了表达新任德国空军总司令戈林的谢意之外,当然也有测试新式飞机的意味。
民国二十四年,希特勒正式公布德国扩军计划,德意志帝国战争机器终于开始全力开动起来,整个国家的军工体系呈现出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井喷状态。
首先就是历经坎坷差点夭折的Bf…109计划终于完成了第一次成功地试飞,立即就征服了德国空军诸多军官。
高度关注Bf…109计划的戈林,将新飞机的试飞当成了对自己升任总司令的祝贺,好大喜功之余竟然决定将第二架试验机秘密转送北方军政府,以感谢多年来的支助。
按照戈林的命令,梅塞施密特博士被迫安排了两架2号试验机的生产任务,并且提前向尼森公司的代表移交了其中一架先完成的飞机。
以至于德国方面自己的2号试验机,居然是在装备武器的3号试验机之后完成装配的。
而在北方军政府的2号试验机到达兰州机器局的时候,德国方面的3号试验机已经完成了试飞任务,还十分爽快地将试验改进技术方案传给了兰州方面。
只是如此一架蕴涵高技术的战斗机赠送他方,没有一定理由终究是要出问题的,即使戈林是空军总司令也难以一下子摆平。
于是,另外一架更加倒霉的飞机就意外成了尼森公司的购买计划之中,并且一并送到了兰州机器局。
这就是Hs…123近距离支援飞机,实际上是第一款按照德国空军紧急计划研发的俯冲轰炸机。
为了给地面陆军突击部队提供近距离支援而研发的Hs…123战术支援机,说实话,确实仍不失为一款设计成功的双座双翼攻击机。
Hs…123攻击机,全重2215千克,空重1500千克,使用一台650马力的发动机,最大时速340千米,最大航程855千米。
其武备是安装在发动机罩上的二挺7。92毫米机枪,在机身中线挂载一枚250千克炸弹或者一个副油箱,翼下还能挂载四枚50千克炸弹或者是二门20毫米机关炮。
也是因为德国军事技术的大跨步发展,导致了Hs…123攻击机生不逢时。
几乎就在Hs…123攻击机成功试飞一年不到,另外一款更优秀的俯冲轰炸机也顺利试飞了,这就是Ju…87俯冲轰炸机。
俯冲轰炸机和近距离支援攻击机,到底哪一个更有价值?
德国空军方面争论非常之激烈,以至于双方观点成了水火不相容的无情抨击。最终俯冲轰炸机的理念赢得了争论,近距离支援任务成了Ju…87俯冲轰炸机的临时任务。
Hs…123攻击机只好悲剧了。
为了保留一点脸面,德国空军依然同意了生产一批Hs…123攻击机,但是所有的研制任务都被彻底取消,转而将主要精力投入Ju87俯冲轰炸机研制上。
姥姥不疼爷爷不爱的Hs…123攻击机顿时陷入尴尬之中。
尼森公司代表出面化解了这个死结,购买了一个中队十二架飞机,顺带着将这笔生意的成功而赠送的Bf…109试验机送回兰州。
按照戈林的构想,新扩建的德意志帝国空军由航空队、航空团、大队、中队四级构成,每个飞行中队大约十二架飞机,其下还有四机编组的小队。
飞行大队则是三个中队三十六架飞机构成。航空团也成为飞行联队,由三个飞行大队组成。航空队则是按照地域划分,调配数目不等的各个飞行联队或航空团组成。
北方军德械化的过程,自然不由自主地将战术编组都向德国国防军的模式靠拢。
其实原本的北方军空军编制,只是飞行中队规模被放大了,大队这一级别则被取消,中队直接隶属于飞行联队罢了,这是美国人的通行做法。
只是Hs123攻击机机翼下可挂载的机炮,原本是德国人旧款的20毫米机炮,弹重较轻,初速也低,无论射程还是威力都不如厄利空20毫米机关炮。
兰州机器局的军工专家探讨后,直接使用北方军已经购买的厄利空FFL机炮,将Hs123攻击机上的挂载机炮换了下来。
很快又碰到了另外一个麻烦。
厄利空FFL机炮使用的是六十发弹鼓,虽然总体重量没有超过Hs…123攻击机的机翼挂载限制,但是这弹药就成了问题了,没两下就打光了。
迫于无奈,尼森公司只好向厄利空公司寻求技术支持。
厄利空公司的技术人员很是稀奇地看着尼森公司的代表,很快就拿出来一个现成的解决方案,采用弹链结构的厄利空机炮系统。
还是不行。
兰州机器局技师欣喜若狂地将弹链结构的机炮装上Hs123攻击机,结果超重了。
第二次求助于厄利空公司后,对方笑呵呵地收取了第二笔巨额的技术支援费,随口指点道,可以将弹鼓放大那么一点点吗,德国人好像也来商洽了。
原来不仅是中国人吃了亏,德国人也被坑了一笔呀。
六十发弹鼓马上被升级到一百三十五发弹鼓,勉强满足了近距离支援的要求,也算是非常成功的一种设计吧。
后来的传闻,日本人也陷入了这个机炮携弹量不足的窟窿。
但是已经和厄利空公司闹僵了的日本军工企业,无法得到后续技术支援,只好自力更生,结果搞出来一个一百发弹鼓技术,也算是一种比较不错的改型了。
但是随后兰州机器局对Bf…109A的改进却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兴许是日本人升级坦克火炮口径的影响,再加上Hs…123攻击机成功的挂载机炮改良,北方军空军也像兰州机器局提出了Bf…109A能否改换更大口径枪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