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混在大唐-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太子也是有傲气的,听到武清这样说,心下便有些喜欢这个表弟了,原本对于父皇和母后对武清的赞誉很嫉妒的,没想到这家伙很谦恭。
“好了,从你嘴里说出的话,谁听了都会喜欢的。”太子的脸上露出了微笑。
“嗯?是吗?”武清表示怀疑,若喜欢,那前世的自己为何是**丝一枚呢?武清拱手说道:“那臣倍感荣幸。”
太子李弘略一沉思,说道:“等这段时间忙完了,到我东宫坐坐吧。”
这是命令,还是邀请呢?武清不禁心中奇怪,说真的,对于大唐这段历史,武清还是知道大概的,至少知道自高宗皇帝死后,武后便掌政了,没过几年便当了皇帝。你这太子,估计也做不长吧。
但武清嘴上还是应允,太子,按目前来说,那是未来的皇帝,他可是得罪不起的。
第六十二章 蹴鞠场上初遇子安
武清回到府中,便被等候在府门外的秋菊带到了家庙。
看到已经聚集了很多人,都是武氏偏房的族亲。武清这才明白,这是要祭祀祖先了。武清一一向杨氏和武氏请安,而后便看到了武敏之一脸严肃地跪在武家列祖列宗的牌位前祷告着什么。
看着武敏之,武清的眼眸中露出了利芒,虽同为表兄弟,但这家伙实在是非我族类,一个被改姓的人做了武家的后嗣,如果用后世人的想法来说,这完全是自欺欺人。
这样想着,武清似乎抓住了什么,但却什么也没抓住。不过片刻,武敏之大声喊道:“祭祀开始!”
随即,武氏的男子们站到一边,有诰命的命妇们站到一边,依长幼为次序,绵延到门外。武敏之摆上祭品,而后只听得武敏之大声吟诵着祭词,什么武氏一族元日祭拜,什么保佑武氏这一年风调雨顺,人人身体健康什么的。
总之武清就在门边上跪着,眼睛一直盯着武敏之的后背,这畜生,跟杨氏私通,如今还一本正经地跪在那里祭祀先祖?这是你先祖吗?
第二日一早,武清要去西内苑看大唐的蹴鞠比赛,这是他跟上官婉儿约好的事情。对于蹴鞠,武清在前世就非常向往,说实在的,蹴鞠作为后世足球的祖宗,却因为满清入关之后而被废弃,农耕文明被游牧民族几乎摧毁殆尽,历史倒退,致使我华夏大族沦为世界下等种族,足球更是惨不忍睹。
如此,武清对于满清的痛恨那不是一天两天的,如果有可能,他愿亲率大军彻底铲除这个祸患,消灭于萌芽。
可惜,历史不是一个人就能推动的,但一个人的力量未必不能影响世界。
武清牵着上官婉儿的手,如一对情侣一般,两个人手中握着冰糖葫芦,一边游玩,一边打闹着,很快便出了光宅坊,通过了兴安门,兴安门的守卫也不理会。因为这七日西内苑的蹴鞠场是向长安百姓完全开放的。长安百姓也有幸观看为时数日的蹴鞠比赛。
穿过西内苑的日当门,经过守门士卒一番检查,检查主要是检查是否携带了兵器,当然一些铁制的东西都不能带进西内苑的。等检查完毕后,就可以进入西内苑含光殿前的球场了。
含光殿自然是给皇帝和大臣们休息的地方,那些参赛队伍自有一旁的空地。这里本身就是太宗皇帝打马球的地方,自高宗即位大修大明宫之后,每一年元日休朝七日期间,便要在西内苑里的球场(应该是“毬场”,这里为方便阅读改“球场”)里举行蹴鞠比赛,在上元节举行马球比赛。
至今二十余年来,从未间断。长安的皇亲国戚也逐渐有了自己培养的蹴鞠队,如太子李弘的东宫队,沛王李贤的沛王队,英王李哲的英王队,还有国子学、弘文馆、太学等学子队。以及各王府还有皇亲国戚以及勋戚的蹴鞠队,粗略统计下来足足三十多支队伍。
几年来沛王队和英王队的争夺最为激烈,魁首也在这两队中产生,至于其他队相对要弱一些。当然这里面很有可能含有水分,毕竟跟皇子争魁首吃饱了撑的?
武清和上官婉儿手拉着手走进球场之后,便被这里的热闹给震惊了,整个球场周围密密麻麻地围满了人,到处都是人头!看不到球场的模样。
武清和上官婉儿人小,根本看不到球场里面的情况,武清便拉着上官婉儿使劲儿往里挤,奈何人小力气小,根本挤不进去,恰在此时,一个女童的声音响起。
“表哥,你在这里做什么?”
武清转身一看,正是太平公主,武清沮丧地说道:“表妹啊,我想挤到里面看球啊!”
“看球?蹴鞠?你跟我来吧!”太平公主自有宫中侍女开道。
武清拉起上官婉儿的手,便跟着太平公主来到了只有皇亲国戚才能坐的高台之上,正是含光殿前的台阶上。武清站在上面,朝下面望去,整个球场尽收眼底。
球场足有后世大半个足球场那么大,有两根高高的竹竿竖在正中央,上面是一个门框样子的球门,不是很大,武清也看不清楚,但猜测一下那便是传说中的**眼,球门的古代版!
此刻在场上有两队身着红衣和身着青衣的球队在场上练习,高宗皇帝和武后还没有到,故而蹴鞠还没有开始。
太平公主是个非常喜欢热闹的主,上了台阶,便有宫人搬来绣墩,也没理会武清和上官婉儿手牵手,说道:“表哥,如今场上的可是太子哥哥的东宫队和国子学的生徒队,本来历年东宫队是稳赢国子学的,可这一次那武敏之犯了事闭门思过,东宫队却是少了球头,我估计啊,这次东宫队很难赢了。”
武清听得清楚,心里不禁对武敏之的才能更加佩服,这家伙要是学好的话,完全是一个栋梁之才啊,为何就坏成那样呢?实在是道德败坏啊。这个时代最讲究的就是一个人德行。唯才是举也只是说说而已,当然几十年后的武则天除外。
“表妹这么肯定吗?”武清则是不懂,要是后世的足球还是稍微懂一点点的。但蹴鞠还真不懂。
作为一个诚实人,武清可不会装懂不懂,不然那会闹天大的笑话的。他也就图个热闹,来这大唐几年了,就没怎么好好玩过。更何况如今有女神的童年在身边,也能满足下自己那颗小小的骚动之心。
太平公主笑道:“山无常势,水无常形,这谁又能说得准呢,表哥只管看就是了。”
好高深!这太平公主这么小就能懂这些道理呢?武清感到了一种压力,再想想历史中的太平公主,觉得这些名人果然不凡。
不过盏茶功夫,只听得殿中少监那尖细的嗓音喊道:“皇上驾到!”只见羽林卫甲士开道,高宗携着武后,身**女打着宫扇和撑着伞盖,在一帮大臣的簇拥下来到了含光殿前的御案之后。
等高宗皇帝和武后坐定后,群臣拜见,百姓远远叩拜,高宗这才让众人平身,而后宣布蹴鞠开始。
蹴鞠开始之时,同时赌局也开始了,只是很简单猜输赢,不关进球数。而且这个时候的长安百姓对此乐此不彼,甚至王公贵族子弟都参与其中,赌注还很大。
太平公主把武清带到了英王李哲的面前,武清很无奈,只好拜见了英王李哲。这个今后很窝囊的皇帝,但此时却是一点也看不出他窝囊,相反,英王很英俊,剑眉朗目,也怪不得上官婉儿会喜欢这个李哲,的确是一个美男子,如今已经十六岁了,有一股皇家的贵气。
李哲是认识这个表弟的,所以非常亲切,拉着武清的手说道:“改日我在府中请你饮酒,正好你可以说说那千年狐妖占据了苏妲己的身体后发生了什么。”
武清苦笑,对这个青年文学爱好者则是心中赞叹一番,于是便说道:“多谢英王殿下,在下被圣上封为英王府陪读,都还没来得及拜见英王呢,是微臣太过失礼了,还请英王殿下恕罪啊。”
英王听到这么一说,心道,对啊,这小表弟还是父皇封的自己的陪读呢,这以后不是有的是时间吗?哼哼,他沛王有王勃,我可有武清!
于是英王李哲很有涵养地说道:“表弟且莫自责,朝中都知道表弟是个大忙人,特别是表弟那《霓裳羽衣曲》更是被长安百官家喻户晓啊。”
“球进了!”
忽然一声高喊,全场沸腾,英王更是跳起来,大喊大叫,手舞足蹈,完全没了皇子形象。
武清一看那记分台上,果然是国子学率先进球夺得一分。在场边观看蹴鞠的国子学生徒们欢声雷动。
太平公主则是小拳头握得紧紧地,面露失望之色。再看那陪在高宗武后身旁的太子,倒是没有任何不满意的表情,似乎东宫没进第一球对于他来说不算什么。
场上继续比赛,双方各五名球员在球头的带领下你抢我夺,背后铲球,使绊子什么的都不时地发生,武清对于这样的节目是大感有趣,这实在是太有意思了。
边上有一个裁判,只负责维持场上比赛秩序,只要不出现公然性的斗殴他是不会管的。
蹴鞠相对于马球来说要温和地多了,若是在马球场上如果不能保护好自己都有可能被废的可能。虽然大唐盛行马球,但由于马球对抗性太强,也只是在军队和宫廷中偶尔举办一次,每到番邦使节来朝贡的时候,也会举行马球赛,以彰显大唐武功之盛。
蹴鞠发展到如今,不仅仅是皇亲国戚的娱乐项目,民间也是广为流传,甚至女子蹴鞠在宫内到如今变得十分流行,当然女子蹴鞠没有什么对抗,而是一种纯属以游戏娱乐为目的,所以叫做白打。
恰巧太平公主自学会跑路之后,便和宫女经常玩白打,但是太平公主更喜欢这种对抗,并乐在其中,所以一旦举办蹴鞠比赛,她都会观看。如今看到国子学率先进球,她才显得那么激动。
武清前世是个宅男,对于在曾经大学时候体育差点挂科的人来说,实在是一件很不感冒的事情,当然足球除外,足球的意义不在于它的本身,更是一种荣耀。
所以接下来,他便很认真地听着一旁太平公主和英王的讲解,以及英王身边的那些走狗斗鸡者们的插科打诨。
沛王李贤则是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反正他的对手是英王队,其他队不在他的考虑之内。在李贤身旁也是他的走狗斗鸡者,不过其中有以个青年颇为引人注目。
武清看向那青年,觉得他丰神俊朗,有一种说不出的洒脱之气,这种气质不就是自己追求的吗?
随着武清的注视,那青年也感受到了武清的目光,抬头便看到了竟然这段时间颇为有名的武清,便拱手说道:“原来是教坊使,王勃有礼了!”
“王勃?神童王勃?那个六岁便能解属文,九岁读颜氏汉书,十岁读六经,十四岁被右相刘祥道举荐而授朝散郎,而后在沛王府侍读的王勃?”武清心中震惊无比,王勃神童之名是天下皆知,他是大儒王通的嫡孙,是太原王氏的族人。
这也是后来武清虽称神童,那些百官们没有太过注目的重要原因。何况这个时代还真不缺神童,神童太多了,太宗时期的骆宾王,六岁就能作诗。其他还有杨炯,卢照邻等等!
“子安兄有礼了!”武清拱手一拜。
(虽然是长章,说真的,这章写得有些不在状态,但王勃也只能这样出场了)
第六十三章 武后的心思
对于武清来说,向王勃这种历史文化名人,那是相当崇拜的,那些达官贵人,皇亲国戚们留下了什么?除了一时荣华,什么也没留下。
传至后世的,也唯有这些在历史潮流的变革中留下自己的印记的文人高士,他们的印记不会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泯灭,如那孔子老子等诸子百家,屈原,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陶渊明等等。对后世的影响,不可谓不大。
只是,武清与王勃从不曾相识,如今初次见面也只能打个招呼,算是认识了,如果由可能,武清是很想跟这个天才文人深交一番。
“球进了!”
又是一声欢呼,全场沸腾,就连高宗皇帝也猛然起身,差点手舞足蹈,可忽然想到要保持帝王威仪,便硬生生忍住了,脸憋得通红。
武后抿嘴一笑,这皇上还跟个半大的孩子一样,真的是玩性不改啊,她看了看不远处的李贤和李哲,便侧身说道:“皇上,且坐下来。”
高宗一愣,面露赧然之色,尴尬一笑而后坐下,他不禁想起与武后成婚之后,每每与武后一起,他便像一个孩子一般,总忍不住在她面前撒娇的冲动,高宗握住武后的纤手,说道:“皇后啊,朕老了,不知道还有多少年可活。”
言外之意,高宗就是想放纵自己,其实高宗才不过四十二岁而已,面容俊朗,一点也看不出老态,只是病痛折磨,加上酒色使得高宗看起来一副病怏怏的样子。
武后颇为伤感,她知道高宗话里的意思,他也为高宗的病痛而烦恼。她对高宗的感情很复杂,既有爱,也有些微不满,既有感激,也有几分溺爱。
多年以来,她想如长孙皇后辅佐太宗皇帝一般辅佐高宗,可惜的是高宗比起太宗皇帝差的不是一星半点的,于是她开始辅佐高宗主持朝政。但她毕竟只是一个女人,女人也需要可以一个依靠的对象。而高宗显然不是,他经常病痛缠身。
武后握着高宗的手,说道:“皇上,臣妾思及太宗皇帝,不禁感慨万千,先帝曾亲征高丽,在弥留之际甚至还不忘记征讨高丽之心,实乃万古之帝王典范。陛下如今您依然健朗,何必说那些丧气话呢?”
高宗一听说到父皇,脸色庄重起来,对于父皇,他是非常崇拜的,自即位以来,他便以父皇为典范,于是高宗说道:“皇后说的对,父皇都能做到,朕即使做不到,也应该效仿先皇。”
武后这才微露笑容,而后起身,拉起高宗,俩人齐齐站立,武后伸出纤手向着远处的李贤李哲等人一一指去,说道:“皇上,您看,他们都是您的子嗣,他们都是您的臣子,他们都是您的百姓,您拥有四海,普天之下皆是您的王土,如今高丽灭亡,突厥远避,吐谷浑内附,回纥臣服,吐蕃称臣,西域诸国皆为陛下驱驰,海外番邦年年朝贡,可谓万邦来朝,陛下,您还有什么觉得遗憾的呢?”
经武后这么一说,内心有些颓丧的高宗,双眼爆射出精芒,没错,他拥有四海,普天之下皆是王土,父皇没做到的,我做到了,父皇不曾灭亡的高丽,让我给灭了,如此想来,自己也不差父皇多少啊。
高宗一时间没有理会蹴鞠场上的角逐,他感激地握住了武后的手,说道:“媚娘,你真的是朕的母仪天下的皇后啊。”
武后笑了,这一刻,她知道,从内心深处,高宗终于承认了自己的才能,于是又拉着高宗坐下,说道:“皇上,武敏之德行有亏,臣妾想贬他为庶人,恢复他的贺兰姓氏,您看,怎么样呢?”
高宗一愣,他不明白皇后为何这样做,当初让贺兰敏之改姓而后继承周国公,对武敏之可谓呵护有加,如今纵使犯了不少错误,但也用不着一棍子打死吧。
更何况心底里,对武敏之是很歉疚的,如果这样对待的贺兰敏之,那他良心何安呢。这一刻,高宗脑海中又闪过韩国夫人武顺和魏国夫人贺兰敏月的美丽容颜。他无法做出决定。
武后一看高宗犹豫的表情,就明白,高宗还是念念不忘自己那姐姐和侄女,心中颇有怨气,但她不可能表现在脸上,心思一转,便对高宗说道:“皇上,臣妾想让太平下嫁武清,您觉得呢?”
“武清?”高宗脑海中浮现出那个小神童身影,从某种方面来说高宗很喜欢武清,也很嫉妒武清,那么小就已经有一番成就,那长大之后呢?想想他小时候虽然饱览群书,可终究没那份聪明才智。所以高宗对武清喜爱是很复杂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高宗也没有给武清更高的爵位和官职。只是要让太平下嫁,这里面又有什么东西呢?
“太平还小吧,再说武清可是你的侄儿啊,这不符合大唐律吧。”高宗幽幽地说道,显然他有些不愿意。
武后没想到,在太平的婚事上,高宗竟然不愿意,难道自上官仪想废自己皇后之位以后,高宗对她产生了隔阂?但她摇了摇头,觉得这有些不大可能。或许是有大臣进了言,武后看向那些大臣,一双凤目不禁盯向了郝处俊等几人。
武清可不知道武后和高宗的谈话竟然涉及到了他,甚至武后还想把太平公主下嫁给他,他则是牵着上官婉儿的手,神情激动地注视着蹴鞠场上激烈角逐。
而武后看到武清的手竟然挽着一个女孩儿的手,脸色不禁为之一愣,晒然笑道:“这小家伙竟然自己找了个媳妇儿!”但太平下嫁武清之事,这已经在当初见武清的时候跟自己的妹妹说好了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又岂能儿戏,她才不担心武清敢违抗她的命令。
此时随着沙漏漏尽,一声锣响,东宫和国子学的第一场比赛算是结束了,自有司球监报上比分,只听得那人大声报道:“东宫进球两个,得两分;国子学进球四个,得四分!”
一连声的报分声音传至全场,全场爆发出了热烈狂呼,东宫的仆从和属官则是黯然神伤,往年东宫对上国子监都是轻松取胜。没想到这第一场就差了两球,那第二场估计就差多了。
很快随着铜锣敲响,第二场比赛开始,双方开始角逐,你追我防,你背后铲球,我来个转乾坤,你若强行阻断,我便来个燕子归巢。总之一开始双方就打得热火朝天,寸步不让。双方人员气冲牛斗,挥汗如雨,对抗十分激烈,大有两军对阵,不拼个你死我活的架势。
其实蹴鞠就是发源于军中,后来皇帝觉得可以以蹴鞠练兵,便列入兵法,再经过演变首先在宫中和皇亲贵族中推广开来,直到大唐时代,民间已经广为流传。
第二场蹴鞠的激烈,让武清都觉得大唐果然武风极盛,这种对抗,估计后世的什么巴西、意大利之流的早就被打败了。当然武清也知道后世足球的规则太多,不可和蹴鞠相提并论。
但不管怎么说,这个时代的文人,可不是自唐以后的文人那么弱不禁风,都必须强身健体,学习武术,也正是如此,这个时代的文人都可以上马征战沙场,下马以安天下。后来宋代的程朱理学的发展,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学而优则仕的畸形理念更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扯远了,回到蹴鞠场上。
武清拉着上官婉儿的手,跟个球迷似的地欢呼雀跃,其实他一点都不懂。
“清哥,你高兴个什么啊?”
耳畔传来上官婉儿的脆生生的声音,这丫头居然第一次这么叫自己,这是不是一种进步呢,他不禁大为高兴,停下了兴奋,看向了上官婉儿,“媳妇儿再叫一遍呢?”
“能放开我的手吗,弄疼我了。”上官婉儿补充说道。
第六十四章 梧桐院母子情
“表哥,你们在做什么?”太平公主看不下去了,她虽然对男女之情不懂,但表哥从来没有像这样拉过自己的手,这使得她有点儿生气。
武清一愣,只好放开上官婉儿,看着上官婉儿的俏脸,又看看太平公主的那张大盘子脸(史书记载,武则天和太平公主都是“方额广颐”,并不是说不漂亮,而是很惊艳很大气),两厢比较下来,竟然让他十分震撼,这两个女神的童年竟然是如此地迥异不同。
上官婉儿那清纯的小脸让人心生怜爱,太平则是有一种小小的惊艳的感觉,这长大后,不知道会让多少男人们为之疯狂?也无怪乎太宗皇帝初见武则天的时候,便取名媚,太平公主实在是第二个媚娘啊。
武后一开始也只是随意看了下武清和上官婉儿,但当她再次瞧向上官婉儿的时候,也不禁被上官婉儿的姿容所吸引,于是便吩咐一旁的侍女,道:“阿莲,去把那武清和他身边的女娃儿叫到本宫身边来。”
高宗皇帝依然专注于蹴鞠场上,不曾听到武后的言语。
武清和上官婉儿被带到了武后的身边,武清和上官婉儿齐齐叩拜,武清又大呼“皇后娘娘万岁!”
这才把高宗皇帝吸引过来,笑道:“小爱卿啊,也怪不得皇后这么喜欢你,就你这嘴,都让人喜欢。”
武清一愣,高宗不会有别的意思吧?但还是拜谢,道:“多谢圣上夸奖,微臣不敢。”
“好了,好了,今儿个高兴,可别有这么多规矩,皇后,你找武清想必有事吧,朕就不打搅了。”高宗一边说着话,一边大叫一声:“好球!”
武清大为感叹,足球的魅力,还真不分时代啊,无关乎富贵无关乎贫穷,看来自己也得练练,说不得自己将来如那几百年后的高俅一般踢得一脚好球而位列三公呢?
武后一直注视着这个侄儿,对于武清,武后是很满意的,温良恭俭让,是个很好的孩子,甚至她在自己的几个儿子的身上根本找不到这些东西,好在李弘还基本符合自己的标准,只是李弘身体比之高宗还不如。为此,她和高宗都有些忧虑。
“清儿,这女孩儿是谁呢?”武后柔声问道。
武清一愣,武后怎么会问这个事情,难道自己在教坊司中的事情被发现呢?但他立马答道:“回皇后,她是教坊司的云韶,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武后有些疑问,沉思片刻,便问道:“上官仪是你何人?”
上官婉儿有些害怕,心智颇已成熟的她还是鼓起勇气,欠身说道:“回皇后娘娘,正是奴婢的祖父。”
“哦?”武后显然很意外,但也在意料之中,略一沉思,说道:“教坊司固然是一个好去处,不过你以后便跟在本宫身边吧。”
听到这话,武清心中大怒,这是什么事儿啊,跟到你身边,那我怎么办啊,这可是我内定的媳妇啊,武则天,你也不能这样吧。武清悲愤异常,但很清楚,也很明白,武后的话就是圣旨,金口玉牙,谁敢忤逆?
上官婉儿不是很懂,但却知道一点,那就是跟在皇后娘娘身边一定比呆在教坊司要好很多,再说她对大明宫也是向往已久的,于是,当下便叩谢武后恩典。
武清呆呆地望着上官婉儿,有一种心痛的感觉,眼眸中露出了一抹忧伤。而这恰巧被武后看在了眼里,武后心道,我这侄儿果然是大智慧之人,如此年岁便能懂得男女情爱之事,如今正好让你们分开,也免得做出出格的事情来,再者我已决定把太平许配给你,怎能再让你勾搭其他女子?
“嗯,你今日便去收拾一下,便到宫中伺候吧,阿莲,你且陪着婉儿走一趟吧。”
武清眼睁睁地看着上官婉儿和那叫阿莲的侍女走了,上官婉儿竟然连说再见都没有,武清小小的心脏真的受伤了,咔嚓一声,他听到了破碎的声音。
“清儿,你是我大唐的臣子,但你也要记住,你也是我武家的儿郎,我武家未来的兴盛,将在你的身上,你可要用心读书,切莫被一些虚名所累。”武后语重心长地说道。
武清收拾起悲愤的心,说道:“侄儿多谢皇后娘娘教诲,侄儿记住了。”
武后想了想,而后递给武清一枚玉佩,只见上面是一只凤凰,栩栩如生,精美异常,武后说道:“你且拿着,你若在学业上有任何不懂之处,可去翰林院找刘祎之,给他这枚玉佩,他会明白的。”
武清可不知道刘祎之是何人,但依言慎重地收入囊中,并拜谢了武后。
这个时候,只听得一声铜锣敲响,战鼓震天,人声鼎沸,原来东宫和国子学的比赛结束了,东宫队惜败于国子学,比分最后依然保持在第一场的进球数二比四。
武清没有欢呼,他告辞了太平公主,拜别了王勃,便出了西内苑朝着平康坊走去,他感到了一种失落,尽管他跟上官婉儿只是玩伴,但从内心深处,她早已是自己内定的媳妇儿,不为那名声,只为了满足他心中那骚动的女神之愿望。
还记得第一次失恋吗,那一夜,他喝了三瓶老白干。如今呢?他还要喝吗?
不知不觉中,便回到了府中。
当经过暖阁的时候,武清听到了一连串嬉笑的声音。便有些好奇,这大白天的杨氏的阁楼中是谁在嬉笑呢?他悄悄地走近,而后透过围墙的花窗朝里面望去。只见阁楼大堂的门敞开着,里面荣国夫人杨氏竟然脱得一丝不挂,玉体横陈在那案桌之上,身侧有一个年轻男子,正是那武敏之,那武敏之正在往杨氏的身上涂抹着什么,仿佛是一种油。
武清震惊的同时,瞬间也变得面红耳赤,这,这叫白日宣淫吗?太不是滋味了。祖母啊,你怎么能这样呢?武清赶紧逃离了这个地方。他想不通,真的想不通。原本以为那些私通媾和之事也只是传说,毕竟仇视武家的人不在少数,可没想到,当亲眼目睹这一切的时候,他除了惊呆了,也只剩下惊呆了。
这是大唐吗?大唐就应该这样的吗?尽管前世的时候对这段历史稍微有些了解,知道一些关于武则天和太平公主面首的事情,也知道唐玄宗霸占了自己的儿媳。但当这种事情真实地发生在自己亲近人身上的时候,他有一种屈辱,一种从未有过的耻辱!
他想逃离这个地方,逃离这个肮脏的地方,甚至逃离这个肮脏的世界。
武清回到了梧桐院,收拾自己的行囊,秋菊不知道武清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情,只见他怒气冲冲地收拾自己的衣物。她便急忙跑去告知晋国夫人武氏。
武氏立刻来到武清的房中,只见武清满脸怒气,不禁问道:“我儿这是何故,为何如此愤怒?”
武清不理会武氏,背起已经挽好的包袱准备出去。武氏从来没阻拦过武清,也从来没用重话问询过,而且武清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很恭顺的孩子。她拉住武清的手臂说道:“我儿到底是为了什么竟如此生气,竟要离家出走吗?”
武清被拉住,人小力气也小,盯着武氏说道:“你认为呢?你去看看那杨氏,她如今在做什么!武敏之可是她外孙啊,如此苟且之事都能做出来,这样的家,住在这里我都感觉到肮脏!还有你,母亲,你跟你母亲杨氏一样,都是**的货色。几年前,那个姓郭的人是谁,别以为我不知道!”
瞬间,武兰呆住了,她从不曾想过她做错了什么,她也从不曾亏待过自己的孩儿,纵使为了武清,她愿意做任何事情。但她没想到,自己在武清的眼中,竟是如此不堪。
“啪!”
狠狠地一巴掌抽在了武清的脸上,武兰面色痛苦不堪。
武清感到脸颊火辣辣地疼,而后只听得武氏悲戚地说道:“这一巴掌,算是我为你刚才辱我之言打的,你是我的孩儿,无论我做过什么,你都不应该如此辱我。杨氏乃你祖母,你也不可以非议,因为你就是走到天涯海角,甚至你死后也是我武家子嗣,因为你身上流着的不是其他人的血,你流的是我武家的血。为娘十月怀胎,受尽磨难生下了你,我从不指望你能有多么出息,只希望你能平平安安地活着,因为,你是为娘身上掉下的肉,是为娘的心头之肉,我可以糟践自己,也可以被世人诟骂,但你不可以!打小为娘叫你读圣贤之书,就是让你明白做人的道理。这一巴掌,就当是你还了为娘的养育之恩。你若要离开这里,从此往后,你我便是陌路之人,只希望你往后长大成人,平平安安地活着,为娘在九泉之下,也就瞑目了。”
武氏一脸悲切地说完,瘫坐在地上,泪流满面,痛哭不已。
武清早已被那一巴掌打醒了,他内心自责,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千错万错,他作为人子都不应该这样说,哪怕所有的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