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蒙山军-第30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布党中央痛苦地承认,他们主要的对手不是高尔察克和邓尼金,而是进步神速的华军!十几年前。日本人在满洲的胜利给俄国人带来了巨大的阴影。现在关于新中国军事实力的解释就顺理成章了,中国国防军可以干脆利落地击败红军有了充足的理由,他们可以打败日本陆军,曾是日本手下败将的俄军自然不是对手。关注哈尔科夫战役的西方军界认为。无论在指挥、训练还是装备上都远胜红军!只要中国人愿意(估计看美英法的态度)。他们可以一直打到彼得堡去!
  但实际情况可能不是这样。自蒙山建军。战后总结是必做的功课,无论是胜仗还是败仗,各级指挥官都必须向上级做出详细的总结。曾有打败仗因总结到位受到表扬而打胜仗却因为总结敷衍而受到处分者。远征军在哈尔科夫战役实际是两个战役:哈尔科夫防御及罗姆内攻防。前者的指挥官是石大寿上将。后者是熊勋上将,两个战场其实是独立的,只有战略上的配合而没有战术上的协作。石大寿上将坦率地检讨,认为哈尔科夫防御战打的不算好,特别是仓促接管阵地的第11军尤其如此,暴露了该军在防御战中存在很多问题,虽然守住了阵地,但巨大的伤亡表明该军缺乏战术的研究,只会打猛仗而不会打巧仗。11军军长曲致庸也很痛苦,在战后向集团军、远征军总部均报了申请处分的报告。战后,该军32师师长被降职,表明了远征军总部的态度。
  石大寿认为布党红军战力强过了俄军,特别是他们建立政治委员制度后对部队的控制加强了,一个营可以连续投入三次进攻,有的连队打掉一大半仍拼死冲锋。据俘虏供认,红军的军纪极为严酷,政治军官拥有很大的权力,甚至可以否决军事指挥官的决定。而政治军官均是布党成员,勇于献身,在战场上的表现极为勇敢,有一种宗教式的狂热,非常值得我们注意。
  罗姆内战役则是完胜。此役再次证明熊勋领章上三颗五角金星的含金量十足。但熊勋本人对罗姆内战役却多有不满,他在给远征军总部及总参谋部的综合报告预测了俄国内战的前景,熊勋不认为哈尔科夫战役就改变了双方的力量对比,如果要实现南方(指大俄罗斯国)和北方(指布党政权)力量的平衡,远征军还需要获得一次重大的胜利,要消灭三五十万布党的精锐军队才行,因此,远征军不仅不能削弱,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接下来分析了罗姆内战役第1集团军的伤亡,喟叹伤亡多来自新兵,一个参加过三场战斗并存活下来的老兵的作用超过五个新兵!因此建议调集更多的部队来俄国“练手”,实战永远强于训练,罗姆内战役再次证明了骑兵的没落,即使我们拥有了外蒙及唐努乌梁海,也没必要发展骑兵了。就陆军战场通讯和侦察而言,战马也必将被小型的侦察汽车所取代,汽车已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运输工具,在罗马尼亚和罗姆内一再证明了其战略价值,但机械损耗和战场损耗太大了,罗姆内战后,本集团军损失了50%的汽车,一部分是受损于机枪和炮火,如果将汽车装上一层钢板就更好了……在这里,熊勋第一次提出了装甲汽车的概念,尽管想法还很模糊。熊勋还对军用汽车的可靠性和运动力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他看过了在乌克兰北部摧毁的德军坦克残骸,对钢质履带很感兴趣,建议国内试制一批装备履带的汽车,那样对通过泥泞道路就有把握了。
  熊勋还就战术问题做了长篇分析,认为运动战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而巷战对于进攻一方则是最不可取的作战方式!必须尽量避免巷战的出现。就罗姆内战役而言,如果以第1军切断罗姆内的对外联系,逼迫红军主动寻战或突围会好的多。这是一个优秀统帅应有的素质,总是能发现自己排兵布阵的不足而不是满足于胜利的结果,那些只重视结果的将帅难免落后于形势的发展甚至被淘汰。

第九节晋衔与调职

哈尔科夫战役之后,7月初,龙谦在北京召开了专题会议研究军事问题。拟定的议题有三项,第一是俄国战局,认为俄战已进入了新阶段,国家的对俄战略要做全方位调整,战略目标以协助俄国打击德奥同盟国争取获得外交、经济、国防更有利地位转为巩固大俄罗斯政权并建立一个与中国长期友好并在政治军事经济上依赖中国的新政权。第二是一批高级将领的褒奖和晋升;第三则是下一步国防重心、军队顶层机构的设置及部分军方人事调整。
开幕式上,龙谦明确讲道,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国防体系肯定要做调整,但这次只是务虚性质,远征军还在俄国打仗,西欧的战争还在进行着,不宜遂行改变现有的机构,一切等和平实现后再做。但讨论和研究是必要的,难得把这么多高级将领聚在一起,大家可以畅所欲言,特别是各军区的同志,平时来北京机会不多,当面谈,当面争论总比拍电报强嘛。
会议共进行了七天。前三天分析研究了俄国战局的发展走向和国防重心的调整,由总参谋部主持。后三天研究了国防机构的建设和调整,由国防部主持。最后一天范围扩大了,政务院、国会两院的主要首脑应邀参会,由龙谦亲自表彰晋升了一批高级将领,并宣布了人事调整方案,最后做了总结讲话。
整个会议龙谦只在一头一尾出席了。但期间他按照老习惯设家宴宴请了外地赴京的将领们。
对于俄国战局,会议形成了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分裂俄国对于中国有着深远的意义。利益极大。因此应大力支持大俄罗斯国,特别在现阶段,远征军的任务是歼灭或重创布党红军主力,但不应彻底打垮之。具体的战场选定,战役指挥应交给远征军总部负责。总参谋部的意见是大俄罗斯国重心应东移,不应平分兵力,彼此失顾。
对于中国的国防重心。军方几乎都是激进派,主张继续扩大疆域。收回历史上失去的权益和领土。具体方向上却分成了南进、西进和北进三派。以胡宗玉为代表的南进派认为应乘法国无暇东顾之际扶持越南的独立。这派的理由是北进和西进在经济上均是投入,收益暂时看不到,而南进则不然,投入小而收获大;西进派以封国柱为代表。认为西北历来是中国的软肋,不知有多少中央政权的垮台来自西北的变乱。现在新疆仍然存在不稳定因素,既然俄国开放了中亚,这是千载难逢的时机,俄国的分裂使得他们无力南顾,不乘此良机西进则会遗恨千古。主张第一步彻底肃清新疆分裂势力,然后进兵汉唐故地,扩土开疆,彻底解决西北问题;北进派以程二虎、张作霖为代表。认为乘机驱逐日本、收回辽南权益并相机夺取海参崴是最好的选择,这种情况下,大俄罗斯国不敢说什么。日本绝非中国的对手,别说远征军了,只要动员北方军区、中央军区及卫戍区的兵力就可以将日本彻底赶出中国领土。
会议对此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
对于国防机构的设立和调整,一部分人提出了应设立陆军总司令部。既然设立了海军司令部和空军司令部,而总统一向主张陆海军协调发展,以国防部和总参代行陆军指挥权似乎不那么顺。不可避免地带出了军事机关的地位级别问题。现在的情况是国防部、总参谋部和联勤总部三总部为最高。其中国防部管人事和经费,总参管作战、训练及军事教育。联勤总部管后勤。但联勤总部的地位似乎低于国防部和总参。总参下面又设了好几个兵种部,比如炮兵、工程兵、通信兵,而这些兵种部的人事和经费却又被国防部管着,成了双重领导,扯皮推诿效率低下的问题日益严重,如果设立陆军总部,即可将相关兵种部纳入陆军总部,管理就顺了。另外,大军区和兵种部的关系也比较乱,总体上嫌兵种部指手画脚,几位军区司令官都提出了这个问题。
但设立陆军司令部则严重影响国防部的地位,所以主持会议的封国柱元帅很不高兴,司徒均劝慰,既然总统拟定了这个题目,就让大家说嘛,最后不是有总统把关嘛。
对于预先放出的晋衔之风,参会的将领们更为关注,建国之后实行军衔制以来,军衔成为和职务平行的“名位”,由于建国以来对外的一系列胜利,军人的地位极高,特别是军官受到了极大的尊敬,军官的职务看不出,但军衔却摆在那里一眼就看得到。所以晋衔的**不次于晋级,何况军衔和职务是挂钩的,有编制军衔一说,什么职务配什么军衔,大致不乱。军衔制实行之初,编制军衔定的相对低,全军只有那么几个上将,都是国防军的元老级人物。但参加欧战后大家的视野开阔了,与外军交往也多起来,同样是军长,人家是中将,自己是少将,感觉到低人一等。要求与世界主流接轨的呼声一直在。而且,国防军高级将领晋衔卡得很严,非战功难得晋升,晋衔的将官们多出自山东之役及俄战,让无缘参战的将军们大有意见,比如蓝心治、胡宗玉、程二虎等人尤为如此。这次军事研讨会上二人便强烈要求赴俄参战,遭到了封国柱和叶延冰的训斥——都去俄国打仗,大军区谁管?兵谁练?
他们情知远征军诸将肯定又要“占便宜”了,没得办法,谁让人家有实战机会呢?熊勋因罗马尼亚战役而晋升上将,吴佩孚因波东战役而晋升中将,这一次还不知有多少人沾光呢。
胡宗玉知道封国柱肯定知道内幕。作为主管人事的国防部长,封国柱肯定晓得方案的详情,于是私下向封国柱了解情况。遭到封的训斥——总统的性格你不知道?打听这些干什么?该是你的就是你的,跑不了。不是你的也争不来。
直到最后一天,由龙谦首先宣布了高级将领的晋衔。
远征军总司令王明远不出意料地晋升为陆军元帅。
晋升吴念、程二虎、蓝心治、胡宗玉、瞿鸿翔、曹锟、冯国璋七人为陆军上将,范德平、萨镇冰为海军上将。
晋升杜三立、黄锦辉、蒋方震、丁小富、阎树林、张作相、薛晓才、郭海昌、高虎子、张孝准、蒋存先、蔡锷、迟春先、韩子英、梁华达等15人为陆军中将,晋瑞功、姜义柳、李准、黎元洪为海军中将,隆鸿渊为空军中将。
一批战功卓著的准将和上校被晋升为少将、准将,由各军区、总部机关及远征军总部宣布并晋衔。
委任王明远元帅为国防部长。委任封国柱元帅为远征军总司令官,两位最为龙谦器重的国防军巨擘再次做了对调。这不能看做是对王明远的“贬斥”。反而是对王明远的重视。远征军已经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战果,他的使命已经基本完成了,对付布党红军,封国柱足够了。
龙谦脱稿解释了晋升的原因:功绩。完全是功绩决定的。功绩不独来自战场,管理和训练同等重要。几位由中将而晋升上将的同志,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理应晋升。大军区司令、海空军副总司令的编制军衔都靠上了上将,完全是按规定办事。龙谦特别提了两个人,第一是范德平,认为在俄国建立了卓越功勋,理应得到晋升。其二是萨镇冰,辅佐方时俊司令在海军建设上功绩卓著。完全配得上上将军衔。一些该晋衔的没有升,自己去找原因。当然,可以申述。也可以跟我讲,但如果就此闹情绪,对不住,我是不理的,不像话的,我就剥了他的军装。总之。要珍惜荣誉,经常地想一想。自己的贡献配得上肩章上的星星吗?
对于国防重心的确定,龙谦没有明确指向,他说大家讨论的意见都看到了,很受启发。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今天先不定,大家继续思考。
对于国防军最高管理机构的调整,龙谦认为目前情况下海空军力量与陆军相比还严重不对等,国防军还是以陆军为主,成立陆军总部暂时没必要,国防部就是陆军总部嘛。等海空军发展到一定水平,陆军司令部是要成立的。
关于总参下属的兵种司令部,龙谦认为利大于弊。不仅不能取消,而且应当加强。兵种司令部和大军区是平级,在训练上有权指导检查各军区,特别是炮兵、通信兵和工程兵,但兵种部直辖的部队,比如由总参直管的重炮师,可以下放到军区管理,这样比较顺一些。政府机构分条条和块块,军队也一样,军区就是块块,兵种部就是条条,各有各的作用。实践证明,兵种部对于特种兵建设是有巨大贡献的,要做的是进一步理顺权利和义务,尽量将责权利明确下来,总参谋部应加强研究,理顺关系。
接下来,封国柱宣布了人事调整方案。这是他离任前最后履行国防部长职责了。
以梁华达为铁道兵司令,黄锦辉为炮兵司令,骑兵出身的蒋存先接替张孝准为工程兵司令,一直负责海军基地建设的晋瑞功被任命为基地司令官。新设了防化兵司令部,以张孝准为防化兵司令,应对欧战普遍使用的化学武器。特别加强了海军和空军的建设,抽调了一大批陆军准将和少将到海空军。其中最出人意料的是范德平被任命为海军第一副总司令,成为了方时俊的第一副手。
各大军区司令也有重大变动:石大寿奉调回国,出任西北军区司令官,任命胡宗玉为北方军区司令官,蓝心治为西南军区司令官,瞿鸿翔为东南军区司令官,韩子英为卫戍区司令官,曹锟为南方军区司令官,高虎子为中央军区副司令官代理司令官。
军区司令官们的岗位再次调整了。其中率16军在俄国作战但战功并不算出彩的高虎子一跃而升为大区司令,但此刻他还在回国的路上。
曾率部挺进西藏的曹锟被晋升上将并出任大区司令,打破了国防军传统。他是第一个非蒙山系将领出任大区司令的,这对于消除派性隔阂具有重要意义。而冯国璋、吴佩孚、蔡锷、徐树铮等人蒙获重用更是信号,标志着北洋系彻底融入了国防军。
远征军指挥机构及主要指挥官也做了调整,委任熊勋上将为远征军副总司令兼第1集团军司令官,程二虎、吴念分任第2、3集团军司令官,薛晓才为参谋长,徐树铮为副参谋长。
北方军区司令官程二虎如愿以偿地接替了回国的石大寿被派至了俄国战场。
国内对熊勋建议调更多的部队入俄实战极为重视。批准调第6、13、18军及铁道兵第4师入俄,替换第16、15军及铁道兵第2师、重炮兵第1师回国。远征军继续保留3个集团军的建制。
龙谦在会议最后的讲话重点谈了海空军建设问题,他说,“现在我们还是陆军当家,特别是在俄国内战未息的情况下。陆军的编制还不能缩小。但这存在很大的问题,看看在座将军们的军服颜色就行了,等远征军使命完结,我们将适当压缩陆军的规模,而扩大海军和空军的规模,军费如此,人事亦如此。这次将在俄国立了大功的范德平调给了海军,他还有些不愿意,但经过我做工作。他转过了这个弯子,认识到了海军的重要性了。晋瑞功、黎元洪也一样。今后还会有更多的陆军将领穿起海空军的军服,大家不要舍不得陆军。要知道,下一场战争,或许就是海军唱主角了,辽阔的太平洋,将是你们建立不世功勋的舞台。现在我们的海军还很弱,还不行。但我相信。随着国家国防战略的调整及经费的投入,我们会慢慢追上别人的。有人担心自己打陆战还行。搞不了舰船,这是错误的思想。不会没关系,学嘛,只要你肯钻研,就会成为行家里手。当初我们蒙山军就几百号人,连机关枪都没见过,现在不是有了一支可以和列强角逐的强大陆军了嘛。
“空军也一样。我们起步不算晚,但因为我们工业的底子差,就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人家迅速追了上来,迅速超过了我们,人家一年可以造几千架飞机,我们只能生产几百架,让空军的人很郁闷。商凤春就多次这样表示过,舍不得我们的飞机,对在俄国战场巨大的损失表示心痛。不付出代价,怎么能建设一支世界一流的空军?熊勋将军给总参的报告说的非常好,训练永远不能代替实战。他说一个参加过几场战斗老兵的作用抵得上好几个新兵,这是真理,是真知灼见。陆军是这样,空军也是这样。和海军相比,空军与欧美强国的差距没那么大,随着我们工业实力的增强,飞机的生产能力会成倍增加,所以,商总司令的担心完全是不必要的。关键不是飞机的数量,而是飞机的质量和飞行员的素质,以及空军的后勤保障水平。程建国给总参的报告说,飞机的出勤率一直超不过70%,也就是说,十架飞机中总有三四架在地面修理,这就是个大问题。今后空军建设要抓住要点,将研制和训练放在首位,而不是一味扩大规模……
“铁道兵、工程兵、通信兵以及炮兵的建设还要加强,俄战对于国防军是一个重大考验,我一直担心我们的后勤是否供应得上,现在联勤总部及铁道兵、工程兵部队交出了一份令我满意的答卷,前线部队所取得的每一场胜利,都有后勤部队的功劳。王帅多次表扬了后勤,建议为后勤官兵记功受奖,这是完全应该的。国内建设的担子仍很重,下一步国防重心将放在西北,首先要将铁路修到新疆去,川藏公路、青藏公路已经开工建设了,需要继续加强工兵和铁道兵部队的建设……通信问题的重要性不谈了,认识不到位的不多。但炮兵建设是一个新课题,还是暴露在俄国,黄锦辉分析了两个独立重炮师的作用,认为组建独立重炮师存在很多问题,作用不如想象的大。这是一个可以长期研究的军事学术领域的课题,炮兵司令部要研究,总参更要专题研究。但炮兵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这就带来了一个新问题,即部队的编成将向着缩减步兵、增强特种兵的方向发展,向着组建合成军的方向发展,这是一个不容改变的趋势。坦克已经应运于战场,我们在乌克兰也打了德国人的坦克,似乎很简单,但这东西绝对是陆军克敌制胜的锐利武器,千万不要小看了它!在洛阳和太原的兵工厂,我们已经拿出了自己的坦克样品,熊勋将军很有创见,不仅仗打得好,对于装甲兵器也有自己的心得,让我很高兴。不远的将来,我们还会组建装甲兵司令部……
“我知道政府和议会的先生们一定考虑到另一个问题,即军费问题。现在因为打仗,军费开支非常高,客观上影响了经济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的建设。现在我们是研究军事问题,但军队的将领们一定要关注经济,关注民生,不能走穷兵黩武的路子。我们国家还很穷,尽管建国八年来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在经济总量上超过了日本,但还是很穷,特别是农民的日子还很苦,据政务院有关部门的调研,农民的人均实际年收入还不足200元!这个现状决定了军队不能任性,军队的编制不能率性增加,在俄战结束后,我们将压缩陆军编制,下大力气抓好预备役建设,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美国人在一年之内将军队规模从20万扩至400万,而且派至法国的完全由新兵组成的美军部队已经成为对抗德军的主力,其中的经验,值得我们很好地研究学习……”
龙谦最后强调了纪律,“纪律是保证胜利的基础。军队是最讲规矩的组织,纪律就是规矩。经验早已证明,一支部队能不能打胜仗,不在于武器,而在于纪律。这些年国防部、总参谋部、联勤总部下发的文件不少,那都是规矩,都是必须执行的纪律。但实际情况是总有些人不那么当回事。自己喜欢的就执行,不喜欢的就敷衍甚至阳奉阴违。这方面的举报不少了,一些直接送到了总统办公厅。下一步三总部要加强纪律执行情况的检查,严厉处分一批不守规矩的混蛋。各军区,总部各机关也要严格自查!远征军在国外流血牺牲,留在国内的胡作非为决不允许。还是那句话,不要以为自己有资历,有功劳就可以摆资格,不守规矩了,我跟你们说清楚,特别是蒙山军出身的将领们,我是不讲面子的,如果你犯了错误,就按错误处理,如果你犯了罪,就按军法办!
“和平已经不远了,欧战快要结束了,别看德国人在某些战场仍保留着进攻的锐势,不过是回光返照罢了。欧战结束,世界局面将会出现新的格局,我们打赢了这一仗,为国家,为民族拿回了本属于我们的一些东西,这是军队的光荣,更是全国民众节衣缩食支援军队的结果。俄国局势稳定后,远征军当然要回国,军队将转入和平态势,你们要适应这个新态势,抓好训练,大力支援经济建设,继续发扬蒙山军的优良传统……军队要支援地方,但不准干预地方行政事务!”
方声远、宋教仁、洪粤诚、陈超、唐绍仪等人列席了会议。政府及议会并不能干预高级将领的晋升调整,完全是军队内部事务。但几个人几乎同时想到了一个问题,如果龙谦真的在第二届任期届满退位,谁能掌控军队?龙谦可以挥洒自如地教训军队,换做他们是无论如何做不到的,虑及隐患,方声远不必说,连洪粤诚也担心起来。

第十章新时代第一节陈豪的报告

陈豪上校押护特种列车在6月底回到了国内。所谓特种列车,就是装载了五百余吨黄金的伪装成运兵车的列车,军情局副局长张小丁少将亲自组织了警卫队押送这趟特别列车,毫无意外地将这笔巨额财富运回了国内。
在长春交卸了差事,警卫队的使命就结束了,参与该事的军官全部重新安置,不再返回俄国战场了。陈豪的关系转回了总参,同时他获得了一个月的长假,也就是说,他可以一个月后再去总参报道。

陈豪第一想见的当然是母亲和妻儿。不过,在回无锡之前,他先到了北京,见到了一直关心着他的叶延冰上将。

当时国防会议仍在召开期间,主管国防科技工业的叶延冰算是列席参加,会议之前,龙谦给叶延冰安了一顶新帽子——国防部第一副部长,使得他有权对于军队建设发表意见。大半年来,叶延冰已经完全进入了新角色,喜欢起自己的工作了,会议结束后,封国柱即启程赴俄,而王明远要等封国柱到任后方可离开,这段时间里,国防部的担子就压在了叶延冰头上。

叶延冰是在自己家里接见陈豪的。

“不容易啊,也算死里逃生。现在我总算放心了。”叶延冰握着陈豪的手,凝视着年轻的上校,“总体情况我已经知道了,你先回家住一段时间,去年秋天徐怡曾带着孩子来京。当时还没有你的消息,很担心,现在她放心了。下一步有什么打算。跟我说说。”

“我被分配到总参了,我觉着还是到下面带兵好。”

“我理解你。可是,在总部机关工作是难得的机会,会教给你在野战部队学不到的东西。我的意见你还是安心在总参工作一段时间吧。总统正召开国防会议,按照总统的判断,无论是欧战还是俄国内战,剩不了几天了。大规模的战争已经结束了。陆军一定会缩编,下去带一个团。不过是完成日常的训练科目,没多大意思。而留在总部就不同了,要学会站在更高的层次看待问题,明白吗?”

“谢谢您的关心。我只能服从分配。还能怎么办呢?”

“从军队的本质上看,不喜欢有个性的军官,但战场上总是那些有个性的将军更容易出彩。你呢,骨子里有些叛逆,是不是?”

陈豪咧嘴一笑,“我没有觉得。”

“不要紧。我没有要你改变什么。今晚跟我到我岳父那里吃饭吧,他听说你回国了,很高兴,要见见你。”

“行。”陈超一直视他为子侄。陈豪明白。他不明白的是叶延冰一句都没有提他被俘的事。他以为叶延冰会问的,但没有。

“国防研讨会还没有散会。会上谈到了国防重心问题,有三种意见。向南,向西以及向北。哦,向北其实是针对日本的,有人认为解决旅顺及南满铁路的时机已经成熟了。对于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这个,我没有想过……”

“上校距将军已经一步之遥了。不想不行啊。石司令奉调回国主掌西北军区了。你可能还不知道。这个题目就留给你,想好了跟我谈谈。”

“是。”

“在家里就不要那么正规了。我帮你准备了一点礼物。喏,就是那些,你带上,这就过去吧。我让我的车送你,我还有点事,随后去。”

陈豪忽然觉着自己很不懂事。应该在长春买些礼物的,一来他没想,二来他身上真没钱,远征军将士的军饷发放跟国内部队不一样,是记账式的,华元在俄国也不通用,相反倒是那种以津贴形式发放的军票可以购物,回国之前,他将自己攒的军票全部给了扬基生上尉了。

是不是该去总参领了自己的军饷?远征军出国作战是享受一等战区津贴的,他攒的军饷应该不少,假如他被俘的那段时间也给发饷的话。

“对不起叶司令,我身上没钱,礼物应该我准备的。”

“就是个心意嘛。这样吧,”叶延冰起身回卧室找出些零钱,大概有几十元,交给了陈豪,“嘿嘿,我是夫人当政,这些钱你先带着。等你到新单位报道后再领军饷吧。现在有关档案不一定转回来,去了也不好办。”

见过了陈超,次日陈豪便返回了无锡。与家人重聚的喜悦不必细表。只是妻子徐怡说起叶延冰和陈娴曾来无锡之事令他诧异,倒不是诧异叶延冰夫妇的细心体贴,而是徐怡说起的邻居陶静的情况让他费解,那晚去陈超府上做客时,陈娴也在,根本没提陶静的事。按徐怡所讲,叶延冰显然认识陶静,俩人还聊了很久。而陶静却拒不谈与叶延冰交谈之事。陶静不过是一个美术教师,就算其父是无锡社会名流,距离国防军上将也远的很。此事真是蹊跷,如果陶静与叶延冰有旧,叶延冰怎么会带着陈娴见她?而徐怡最后说起的陈娴曾叮嘱她不要对任何人谈这件事更令陈豪纳闷。

陈豪认识陶静。文静美丽,待人接物透着难言的优雅。这真是个谜一样的女人……

说来也邪气。就在陈豪夫妇俩夜谈陶静的次日,陶静上门来了,“陈上校,我是奉家父之名来的。现在全社会都在关注着英勇的远征军,您是在俄国征战了两年的有功将士,家父之意,想请陈上校到学校做一报告,万勿推却啊。”

“做报告?要我做什么报告?”将儿子架在脖子上的陈豪有些奇怪。

“内容你来定。讲什么都行。虽然报纸上常有咱远征军胜利的消息,总想听听亲身经历啊。学生们想。教师们也想。家父听说您回来探亲,命我促驾成行。陈上校,给家父和我一个面子吧?”

“可是……”徐怡想起丈夫被俘的那段经历。有些犹疑。

“好吧,我去。什么时候?”陈豪想起在火车上的的经历,迅速做出了决定。

“看您的时间了。如果可以,明天下午四点钟如何?”

“成。”

“到时候学校来车接您。”

“不用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