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蒙山军-第1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由华源出资,联合晋源票号组建华源商业银行是好事,这个不消说了。跟随李鸿章办洋务几十年,对于银行的作用清楚的很。就算以前认识不到位,晋源票号高调介入鲁南,其发挥的作用之大周馥可是亲眼目睹。对于龙谦以晋源票号为本,华源实业再出一部分现银,组建华源商业银行的方案,周馥挑不出什么毛病。晋源票号的老板贾继英周馥是认识的,很精明的一个山西人。不清楚的是贾继英和龙谦究竟是什么关系。因为周馥看来,龙谦基本能做贾继英的主。因此,龙谦提出的建立银行的提议是可行的。周馥当即表示赞同。
  但龙谦所讲的华源与中兴之间进行资产重组并且将华源迁出鲁南迁至济南,联合山东机器局二次创业的方案周馥却慎重起来。仔细琢磨龙谦的方案,有几条内容周馥深表疑惑或者说不甚赞同。
  其一就是华源实业将沂州铁厂等一大批厂子“卖”给中兴实业不赞同。这当然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就算是中兴划价收购,周馥也不赞同。为什么呢?那些厂子前景都极好,现在的资产你可以搞清楚,但未来的利润,你怎么算钱?这不是明着亏华源的股东吗?就算是中兴将西药厂交给华源。好像也是亏本生意。
  其二就是山东机器局了。它可不是像鲁南两大实业完全是民办,山东机器局是地道的“国有企业”,当初开办之时,费银二十余万两,包括征地,建厂房,从英国等国购置设备以及运输等费用。开业之后,每月还向省藩库领取3000两作为运作经费,实际上不够的,藩库实际支付大约在5000两以上。
  龙谦打的什么算盘。周馥一清二楚。嘴上说的是与机器局合资合作。实际上肯定在谋划将已成立二十余年的机器局吞下肚去。现在的情况是,华源的实力绝对超过了机器局,华源真的有实力买下机器局。如果将机器局“卖给”华源,一定会遭遇到有心人的弹劾。便是那徐建寅。又怎么会将费尽心血的机器局拱手送人?
  最后就是儿子周学熙的问题了。这个最有出息的儿子对当官毫无兴趣,却对办实业充满热情。龙谦将华源迁至济南合并机器局,将学熙置于何地?
  龙谦看出了周馥的疑虑。“大人,华源与中兴间的业务调整势在必行。我们总不能将山东两个最具实力的实业集团全部搁置于鲁南一隅吧?所以至少要调一个出来。中兴有张毓蕖的心血,台枣铁路刚刚通车,张毓蕖绝不会同意放弃他的峄县煤矿,跑到济南来重新创业。所以华源动出就是唯一的选择了。”
  周馥眯着眼哼了一声,也听不出他是赞同还是反对。
  龙谦似乎看出了周馥的疑虑,继续说下去,“关于华源和中兴间的资产转移,当然不能简单折算现银,而是股权之置换,华源移交给中兴的实业,换做中兴的股权,而中兴支付华源的现银,同样换算为股权。所以华源的股东们不必担心自己的股份受到影响。”
  “唔,这个法子好。”周馥琢磨了一下,表示同意。如果自己因此占了中兴的股份,好像蛮不错的。中兴的具体情况不晓得,但据学熙讲,赚钱的本事不比华源差。
  “大人,昨日华源的董事长陈超先生已经来到了济南,一是勘察下华源总部设在哪儿为好,再一个就是与机器局先接触一下。大人如果方便的话,是不是跟徐建寅徐大人大哥招呼?待两家合并,可以让陈超退出来,将董事长一职交给徐建英,世兄还是做新公司的总裁,这样两全其美。”
  “退思,你的心思我明白。但机器局都是朝廷的资产,如果有人抓住这个问题小题大做,对你我都不好吧。而且,这样是不是有些对不住陈先生?”周馥最后一点担心也消失了。既然龙谦能够做出如此让步,想必徐建寅不会反对吧?
  “陈先生是我长辈,为了大家共同的利益,让一让无妨。”龙谦顿一顿,“其实,我希望华源与机器局合并,更主要的原因是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这边搞一摊子,那边搞一摊子,自己拆自己的台,那不是蠢人之为吗?”
  “唔,说的是。可是,机器局是朝廷的财产,总得有个妥善的法子才好。”
  “大人,下官以为,官办的实业一定搞不过民办。便是军火厂,也是这个道理。只要将股份捋清楚就行,朝廷的股份分红归朝廷,谁能说什么?机器局这么多年不死不活的,全靠藩库拨银子总不是个办法。如果机器局能与华源合并最好,将机器局的子弹火炸药乃至枪厂整顿一番,将产量和质量抓上去,现在朝廷正在大力扩建新军,北洋六镇已经组建,听说南洋也要建新军,军火的需求极大。而这玩意是最赚钱的买卖了,何愁不发财?咱们自己发财是小事,为朝廷整顿武备节省银子就是大功了。”龙谦压低了声音,“如果促成机器局和华源的合并,大人在华源的股份不变,中兴那边,我会给大人留这个数。”龙谦伸出巴掌,意思是将百分之五的股份留给周馥。
  周馥心动了,“据学熙讲,华源的资金也不充裕呀。”
  “这个勿虑。筹措资金的法子极多,绝对用不着大人盘算您的藩库。西洋诸国工业化所需的资金是海量的,比如美国修建铁路,一条干线就是几千里长,哪个公司也筹不出如此巨额的资金。怎么办?很简单,就是公开向社会发行股票,民间大量的资金立即拿到手了。其实,不消说西洋诸国的事,就是在大清朝,股票也不算新鲜事了。远在光绪八年,上海即成立完全为华商所拥有的“上海平准股票公司”了,股价的议定,交易的佣金都有了相当不错的规范。我们为何不能学一学?您想啊,华源只要拿出一半的股权来,能筹集多少银子?”
  华源的总资本有多少,周馥当然清楚,“喔,这倒是一个办法。还是退思你手腕灵活。若是能筹集一千万银子……”周馥眼睛亮了。
  “何止一千万?我们不会老实到一两银子的股票只买一两吧?新股上市都是要溢价发行的,至少翻两倍。华源在山东已经有了名气,便是在江苏安徽河南诸省,华源的市场也是有的。原先咱们在鲁南,股份都是内部发行,这自然将筹钱的路子堵住了。当初华源初创,人家未必认,现在则不同了。您想想,不说别的省,就是咱山东一省,有多少手里攥着大把现银的土财主?”
  “不错,是这个理。”周馥旋即想到自己还在谋划着两江总督的宝座,目光又黯淡下来。”
  “大人无须顾虑升迁之事。有下官在,华源也罢,中兴也好,都是咱们手中的实业。办实业嘛,最缺的不是资金,也不是技术,更不是原材料,而是市场。大人若是主政两江,那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华源和中兴将跟着大人的脚步进军两江,有大人的照拂,不发财简直没有天理了。大人为朝廷立了功,挣了脸面,公司发展挣钱,一举数得呀。要下官看,大人官运正旺,用不了几年,定能进军机处了。”
  “哈哈,退思你真会哄老夫开心。好吧,就按你的想法办。华源迁至济南和机器局那边,老夫会妥善处置。不过,退思你军务在身,还是要将精力放在整军练兵上。你不是说朝廷会在近期派要员前来点验第五镇吗?袁慰庭可是治军的好手,你可不要让他将你压下去呀。”
  “这个请大人放一百个心。下官别的本事没有,练兵打仗,可不服他袁世凯。等朝廷钦差来了,就让他看看我山东子弟兵的雄姿!”
  大事议定,周馥答应以他的名义上奏朝廷,对山东巡防营进行整编。其余的事,如说服机器局诸事,只能在下面私下沟通了。至于华源和中兴的业务调整以及组建华源商业银行等事,当然要靠龙谦来主持了。
  周馥送走龙谦,当即给在鲁南的儿子写了一封信,将与龙谦的交易原原本本告知。信写好后,立派心腹专程送至沂州。周馥很高兴,沉浸在升官发财的自我的幻想中。但他没有想到,随着华源迁至济南,龙谦完成了他的另一个布局。就像一个人必须两条腿站立一样,军事占领仅是一条腿,经济利益将山东上层绑架起来才是最厉害的。当山东士绅的利益与华源中兴两大实业集团紧紧捆在一起后,山东真成了龙谦的根据地了。别说是其他人来,便是周馥留任山东也发不出多少声音了。
  龙谦就是要在周馥任内完成他的经济布局。一些事真不是他这个山东提督可以办妥的。如果来一个刻意与自己为难的新抚台,事情就麻烦多了。
  龙谦回到住所,陈超已经回来了,听陈超讲了与徐建寅的会晤,龙谦十分高兴,“想不到徐大人如此通达,待明日我亲自上门拜访。”
  
  第二十四节重组预备役及整顿巡防营一
  
  自光绪二十九年秋,山东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第一是兵事,“盘踞”鲁南的威胜军右翼被扩编为北洋陆军第五镇,统制官龙谦就任山东提督,留在山东(主要在济、青、莱三州)的北洋部队撤出山东。第五镇各部开赴各地旋即大规模招兵并展开了对省内巡防营的严厉整顿。
  兵事涉及的人总是少数,包括鲁山等人的“叛逃”,对于一般的民众而言无关自身。影响只在军界。倒是新提督对各地巡防营的整顿因涉及面广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第二就是经济领域了,已经名震山东的华源实业集团总部即将迁至济南,沂州各界对此大为不满,引起了风波。沂州商会是在光绪二十八年成立的,由商会出面,向沂州知府衙门及华源实业总部提出了请愿,强烈要求将华源留在沂州。而济南方面,传言机器局要被华源吃掉,也带来了不稳的因素。
  第三是政界的变动,反而是小事了。因为主要变化在鲁南两州:沂州知府唐绍仪高升奉天巡抚,兖州知府吴永转任沂州,山东盐运使张莲芬兼任兖州知府。
  除却涉及切身利益的少数人,山东省内的一般人,即便是关心时局的中下级官员和士绅,也不会注意到上述三条。其影响反而比不上第五镇在全省范围内的招兵。
  纵观天朝历史,军人在社会上的地位一向很低,除却少数时期。比如晚唐及五代算是例外。大部分时候军人都处于社会的底层。就官员而言,重文轻武已是惯例,就是在后人极为推崇的宋代,赵匡胤不杀士大夫成为美谈,优容士大夫的宋朝,从来没有对武人客气过,该砍头的绝不手软。到了明代,重文抑武的情况更为严重了,一个二品武将见了六品文官甚至都要叩头。清代制度多沿袭明代,一般情况下。军人待遇极低。军饷本来就少,还是打折发放,即便如此,拖饷欠饷成为了常态。好男不当兵的民谚流传甚广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山东。直到袁世凯带武卫右军入驻。这种状况才发生了变化。客观上讲。袁世凯治军是有一套的。他花大力气组建的小站新军,一改数百年的陈规陋习,使这支军队面貌一新。其主要的办法一是大幅度提高了军饷。即使军中地位最低的伙夫,每月亦有三两银子可拿。而且是足额按时发放,基本杜绝了吃空饷喝兵血的陋习。其二是在新军中提倡官兵一致,杜绝打骂役使士兵。曾有德国教官打士兵耳光被袁世凯发现,抓住这件事不放,严惩了教官,维护了士兵的尊严。其三是加大了军官团的培养,举办随营军校,大力提升中下级军官的文化水平,培养对军队的忠诚度。当然,袁世凯的目的是培养对他自己的忠诚度,还上升不到国家民族的高度,更主要的原因是袁世凯将新军作为自己前程的最大保障,不会去教育官兵对朝廷乃至国家民族的忠诚。
  可怜的是满清建政后,囿于其出身,也囿于其见识,一直回避国家和民族这两大问题。而这两大问题的阐明,恰恰是一个现代国家的标志。
  回到刚才。因为有了那三条,袁世凯所部在山东的扩兵便顺利了许多。必须承认,军饷的提高和足额发放是最关键的因素。
  自蒙山军横空出世,情况又发生了变化。在1903年底,蒙山军有袁世凯北洋军之长,却又具备了北洋军没有的特点。由于其高待遇,极强的纪律性和荣誉感,换来了驻地百姓的真心支持。所以,第五镇的招兵就比较顺利,特别是在蒙山军常驻的地区,青年踊跃参军的现象就更为明显,报名人数和录取人数大约在五比一。
  龙谦多了百余年的见识,建军治军方法上总体上高明于袁世凯。自蒙山整军,龙谦的目的就是打造一支超越时代的强军。这是他实现自己目标的根本。最初的做法是在采取更有效更科学的军事训练的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军人的纪律性和荣誉感,从上层开始打造一个忠于自己,有道德有纪律有奉献牺牲精神的军官团。但限于条件及形势,只能采取稳步推进的办法,无论是官兵待遇还是思想教育,都尽量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比如在军饷问题上,在蒙山时期是没有军饷的,直到打开郑家庄建立农村根据地后才开始发放军饷,其标准也是逐步提高的。一直到部队被改编为威胜军右翼,其军饷待遇才基本与袁世凯新军接轨了。但具体的操作上还是有很大的区别,比如袁部给中高级军官的特支费,蒙山军基本没有。但最早的一批官兵却拥有了“股份”,股本来自两大块,一块是没收郑经的财产,另一块是来自北京的抢劫。享受“股份”的官兵构成了蒙山军的骨干,龙谦的想法显然是依靠这批人来发展壮大自己的实力。这个做法执行下来,搞得蒙山军有点像股份公司了。后来加入蒙山军的司徒均受过德国的正规军事教育,对龙谦的这套做法曾提出了异议,认为存在很大的隐患。龙谦却清楚,眼下还需要借助满清这棵大树遮风挡雨,尽管这棵大树根子已经腐烂了,但毕竟没有倒,还有很大的利用价值。现在的情况下去讲国家民族等观念,肯定会引起朝廷的警惕,招来朝廷的猜疑甚至是强力的措施。所以,直到第五镇组建,龙谦的部队性质上和袁世凯的北洋军并无实质上的区别,说穿了就是一支军阀武装,绝大多数官兵们效忠的是龙谦而不是朝廷,首领的威望更多来自于自身的素质——律己,识人,公道,廉洁,果敢以及有办法。
  对于大多数官兵来说最高首领有办法才是最关键的。当部队不断扩大,人员。地盘,装备都在不断增强,军官们不断升迁,薪饷在增加,部队的忠诚度就在,凝聚力也没有问题。只有最核心的军官团,才抱着一个更高的目标——为推翻满清,建立龙家王朝而奋斗。这背后还是利益的驱动,从龙建政,那就是开国功臣啊。
  有这个目标鼓舞着。龙谦超越时代的严苛军法——不抽大烟。不赌博,不嫖妓,这些在当时很难维持的纪律才能基本得到保证。
  任何时代,士兵的纪律主要来自军官带头。这一点龙谦做的最好。他治军是从自己开始的。要求下面做到的自己带头做到。然后是核心军官团,再往下推广至中下级军官。即使在龙谦出任第五镇统制官,深入部队出早操。吃大灶的习惯依旧保持着,每礼拜至少有一天是在基层连队度过的。
  有了高级军官的示范,下面的问题就好解决。
  整军主要是两个环节,第一是将第五镇充实,最简单的办法是招兵。兵员根本没有问题,但龙谦将缺编员额的50%留给巡防营的精锐,这就将整顿巡防营提上了议事日程。
  龙谦的办法是用重建预备役来解决巡防营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将战斗力低下,军纪涣散的巡防营全部纳入至蒙山军的体系中。
  第一步当然是重组预备役。鲁山、范德平、邓清华等预备役高级军官“叛逃”,预备役名存实亡了一段时间,龙谦任命宁时俊兼任预备役司令官,张玉林为参谋长,重建了预备役司令部,稳定了预备役部队的军心。
  因为宁时俊很长时间将无法顾及总部的业务,龙谦任命司徒均代理第五镇参谋长。
  鲁山第一批带走的军官和骨干士兵高达五十余人,其直接的结果就是导致了预备役部队的军心不稳。鲁山等人临别之际虽然做了一些安排,但更多的士兵却无法得知真相。而根据计划,第一批之后,还将有至少两批预计200人要远赴东北,除了总部各处抽调骨干外,基本要从预备役抽调。
  预备役司令部仍在武定府,宁时俊到任后,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如何安抚有些不稳的军心。不能说明真实情况,就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宁时俊紧急请示龙谦,希望龙谦来武定一趟。于是,龙谦在十一月上旬去了趟武定,召集预备役排长以上军官开了一个会。
  “很抱歉,这个会开的有些晚了。”龙谦开门见山,“这段时间一直有针对鲁司令等人的各种传言,大家心里也憋着许多话。今天我就是给大家解惑的。鲁山,范德平,熊勋,邓清华等,都是跟随我很久的老兄弟,久经考验,屡立战功,是蒙山军的功臣!他们的出走,绝不是因为对整编不满的背叛!而是执行一项特别的任务。”
  这句话一出,在座的军官们立即长出一口气。
  “为什么要秘密离开,是因为任务的极端机密性。不能向全军传达,只好让他们背了黑锅。今天我对你们讲出这个秘密,是相信大家,希望大家为了蒙山军这个团体,严格保守这个秘密。别人问到这个问题,你们就说不知道好了。下一步,在座的一些兄弟还会被选出来,派出去,大家做好准备就是。
  “预备役部队是我们蒙山军的重要组成,绝不是后娘养的,低人一等。看看在座的各位就晓得了,很多是参加过蒙山整军的老兄弟,一半人进过随营军校,都是我们蒙山军的精华和财富。宁参谋长担任你们的司令官,足以证明我对预备役的器重。今后,预备役还要扩大,扩大到什么水平?是一个标还是一个协?就看各位的本事了。我可以保证,预备役的军饷跟主力部队完全一样,条件具备了,装备也会按照主力部队的标准配齐。其实,谁是主力,要看战场上的表现,不是自封的,也不是我封的。将来有战事,预备役肯定是要上的,大家千万不要有别的想法。而且,司令部还会从主力部队及随营军校毕业学员中抽调大批军官充实预备役的。
  “眼下预备役的主要工作是什么呢?就是整顿全省各地的防营。大家也知道,巡防营的前身就是绿营兵,在座很多人是与他们交过手的,没什么战斗力,纪律很坏,养成了许多恶习。朝廷任命我为山东提督,我就有责任整顿巡防营。怎么整顿呢?有人说干脆解散了事。且不说朝廷允不允许,实际情况决不能那样做。如果简单解散了,就是祸害地方!说不得要在全省范围内培养一大批响马土匪出来。所以,我们不能那样做。我的想法是将他们中间一部分优秀的官兵吸收到主力部队中,一部分比较好的,充实到预备役,一部分自愿领了遣散费回家的,发银子走人,其中还会安排他们中的一批都沂州和兖州的厂子去做工。你们将要承担这一艰巨的任务,千万不要认为这件事简单,我告诉大家,这件事很难。更不要有畏难情绪,从而不愿意执行这个命令,或者表面执行,实际上敷衍了事。巡防营的官兵,都是我们山东子弟,只要我们将政策制订好,将办法想好,就一定能做好这件具有非常重大意义的事情办好。全省的巡防营有多少人?告诉你们,两万有余!如果将这么大的一支力量转化过来,我们蒙山军的力量要增加多少?
  “在座的都是军官,职务最低的也是排长。军官是什么?就是军队的骨干。就是负责将毫无组织纪律性的农民,流民,城市无业游民训练成合格士兵的人。做不好这件事,就不是合格的军官。能不能做好呢?我认为完全可以。咱们自蒙山整军,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练兵治军方法,只要你们带头,那些纪律松弛,恶习多多的巡防营兄弟就会跟着你们走,就像当初你们以各种身份参加蒙山军一样,逐步成为蒙山军的合格士兵,甚至加入军官的行列。对于那些屡教不改,严重违反军纪的家伙,有军规摆在那里,你们照章办事就是。
  “请大家认真思考我今天的话,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预备役建设和对巡防营的改造中来。”
  龙谦在武定待了三天,跟预备役主要军官们都谈了心,了解了他们的想法,谈了自己对巡防营改造的思路。但对于他们追问鲁山等人的去向,龙谦含笑不答,问的急了,龙谦说,少则三五年,多则七八年,鲁山他们就会回到咱们蒙山军的!
  龙谦与宁时俊商定,对巡防营的整顿,先选择试点。这个试点,就从武定府开始吧。
  
  第二十五节重组预备役及整顿巡防营二
  
  十一月十一,卸任沂州知府的唐绍仪来到济南。与他一同到来的还有陈淑及刚满周岁的龙振华。
  自接到旨意,整整六天,唐绍仪都泡在了酒席上。宴请他的不止是沂州官府,商会,华源公司甚至还有军方都设宴为他送行。无法推辞,只好整日泡在酒席上。
  唐绍仪对于自己新的任命,心情是复杂的。之前,他根本想不到自己会从知府之位直升巡抚。尽管老主公袁慰亭如今位高权重也做不到,他推测原因,大概是因为满洲日益紧张的局势吧,有资格担任奉天巡抚的都不愿往那个火坑里跳。
  朝廷在日俄关系日益紧张的当口在满洲搞官制改革在唐绍仪看来是不明智的。东三省所设的将军如故,徐世昌也就没能坐上东三省总督的位子,这个位子给了赵尔巽。或许是朝廷看出袁慰亭的野心,既然许了自己奉天巡抚,就不能再任命袁世凯的另一位挚友了。
  袁慰庭显然不满足将自己的势力局限在直隶一地,他看中了满洲了。而太后显然不糊涂,不准袁世凯过多地染指满洲。
  这两年多来,唐绍仪一直与袁世凯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书信不断,基本上半个月通一封信。袁世凯关注着龙谦在山东势力的增长,总是要索要有关蒙山军的军力及鲁南实业的情况。起初唐绍仪是尽心收集情报,原原本本地汇报给袁氏的,后来就不免有些敷衍了。
  为什么会这样?唐绍仪不止一次地问过自己。答案是已经将鲁南当做了自己的基业。
  唐绍仪对于军事一窍不通。蒙山军的军事会议基本上不通知唐绍仪参加,但鲁南实业的兴建却自始至终参与其中了。留学过美国的唐绍仪是见过世面的,知道完成和正在完成工业化的国家是什么情景,和詹天佑等同学一样,唐绍仪也抱有实业救国的梦想。对比中国和美国,落后是全方位的。如何追赶上去,在他看来,兴教育以培养人才,办实业以厚国力是强国的不二法门。回国后进入官场飘荡了这么多年,自己的梦想竟然在鲁南得到实现。
  龙谦引入山西票号筹集资金打造华源及中兴两大实业集团的做法深得唐绍仪激赏。尤其是龙谦为华源和中兴拟定的公司章程令他钦佩不已,不愧是在美国出生长大的人,眼光就是比土生土长的同胞强!
  短短两年多,华源实业从无到有,如今已是资产过千万的庞然大物,拥有了几十个厂子,从发电、采矿炼钢到民生所需的林林总总的物事,板着指头都数不过来。放眼全国,即便是张之洞苦心打造的汉阳工业基地,也比不上华源一家了!何况西面还有一个实力不次于华源的中兴!
  办实业需要眼光,更需要方法。唐绍仪正是从华源的组建到兴旺看到了龙谦超人的才气,比如股权的设置管理,人才的引进培养,薪酬制度的设计,广告之宣传,消费之诱导以及市场之培育,几乎都是按照龙谦划定的框架进行的。尤为可贵的是,龙谦非常注重公司内部制度的指定和执行,严格奉行各司其职的原则,股东会是出资人机构,董事会是由出资人代表构成的为股东会负责的,经理层是董事会聘用执行董事会确定的经营方向,实现董事会确定的经营目标的。而他自己之躲在幕后充当董事会顾问的角色,从来不干预公司的具体运作。而且,劝告官府也不要参与实业公司的具体业务。
  唐绍仪尤其欣赏龙谦对他说的一段有些粗俗但含义深刻的话,实业公司是什么挣钱干什么,官府是什么不挣钱干什么。举例说明吧,实业公司开酒楼,官府修公共厕所。官府的钱从哪儿来?收税呀!实业公司越发展,你收的税不是越多吗?但税收上来怎么花,却能量出政府的水平。
  这段话很有意思。不与民争利是儒家正统的观点,但没有哪个朝代,哪个政府真正做到。比如盐铁专卖的历史有几千年了,汉代还有过关于盐铁专卖的激烈争论。为什么盐铁专卖,还不是其利润惊人?
  不过,有过留美经历的唐绍仪基本赞同龙谦的观点。去年,特别是今年,沂州的税收陡然增高,增量基本来自华源实业。税收的结构出现了划时代的转变,即农税大幅度降低,破天荒地降至了六成左右。不是农税少了,而是商税多了。官府有了钱,加大对学校的投入,启动城市道路改造,修建公共浴室等利国利民的好事也就有了着落。随着中兴药厂的组建,沂州出现了西药房并且筹划设立第一所西医院。
  为此,他这个知府不仅受到朝廷的褒奖,也受到了百姓的拥戴。尤其是对龙谦提出的在各县设立新式中学,在各镇设立新式小学校的提议,唐绍仪极为动心。在文盲率高达九成以上的现实中,普及基础教育的意义根本不要龙谦提醒。唐绍仪认为,如果沂州所辖各县各镇能实现这个目标,那将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
  袁慰庭猜忌龙谦有什么必要?龙谦下大力气在鲁南兴建实业,其绝大部分都是民用目的,钢铁火药当然可以用于军事,但民用不是更迫切吗?就算建立军火工厂,那也是为了减少进口嘛。若是各省各府都有龙谦这样的人物,国家实力该增强多少?所以,唐绍仪对于袁世凯交代的刺探龙谦军力和鲁南实业的命令,后来就有些应付了。军队的事他根本不清楚,随营军校他只去过一次,不过是走马观花地看了校园景色一番,人家如何培养军官哪里晓得?但华源实业的情况是了解的,他曾详细介绍了华源内部的管理细致,希望老主公在直隶能够借鉴。他仍将自己当做袁世凯的人,毕竟俩人的交往太久了,没有袁世凯的提携,就没有他唐绍仪的今日。便是这次意外的升迁,不用问,当然是老主公袁世凯的运作。
  袁世凯为什么猜忌龙谦,是因为过去的恩怨还是担心龙谦有朝一日取代其位子?或者是担心第五镇的威胁?唐绍仪有些不以为然。论地位,袁世凯已是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进军机处看样子也是一两年的事了。而龙谦不过是山东提督而已,和袁世凯差的远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