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逆流伐清-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殿下奉旨入滇留守,暂行监国之权,自当以殿下为尊。”陈盛的功利心稍重,觉得朱永兴比白文选的腿更粗,抱上不吃亏。
吴子圣部将陈奕耀眼珠转动,试探着说道:“皇上令岷世子殿下入滇,又授予大权,莫非是想在缅甸能……”
“慎言。”怀仁侯吴子圣凛然打断了陈奕耀的猜测,说道:“皇上此举定有道理,尔等岂可胡乱揣测?殿下明日即至,我军当有所布置,众将亦当前出相迎。”
张光耀苦笑了一下,此时大帐未搭,举目便可看见军中士兵。其实,很多人已经很难被称为士兵了:一个个衣衫褴楼,遍身污垢,早已看不出原来军装的色彩,就象是从污泥坑里扒出来一样。更有些士兵面孔黑皱,脸上生着丛林疮,向下淌着黄水。伤兵虽不在视野之内,但平日所见的惨状也是了然于心。
“长途跋涉,军容不整,这也是难免之事。”怀仁侯吴子圣轻轻叹了口气,说道:“只能稍作整理,不至太过狼狈了。”
“岷世子殿下一直声名不显,吾等皆不熟悉,也不知其禀性,稍作整理是否有些草率,令殿下疑吾等轻视于他。”陈盛显然更想给朱永兴留下个好印象,对吴子圣所说的稍作整理有些异议。
“条件所限,也只能如此了。”怀仁侯吴子圣心中不悦,但陈盛不是自己的部将,也不好重语斥责,只好委婉地说道:“明日相迎时,吾等礼数规制不缺,又是艰难跋涉至此,殿下当知吾等忠心,不会以表相取人。”
话已至此,众将或心有异议,也无话可说,都遵命而出,各自前去安排。其中尤以陈盛督促得最为积极,自然也不必细说。
;
第三十七章 焚告上天稳军心
陈奕耀作为吴子圣的亲信,刚才虽遭斥责,也知道是因为有张光翠和陈盛这两个外人在场,吴子圣不得不作出的姿态,此时见两人走远,便又上前进言道:“侯爷,我军若奉殿下进退,怕是祸福参半,不得不虑呀!”
吴子圣知道陈奕耀的担忧,与朱永兴在一起自然是水涨船高,容易晋升,却也树大招风,很可能会成为清军攻击的主要目标。对于明朝宗室,清廷可是向来十分重视,必除之而后快。但作为原秦王孙可望的部下,晋王李定国虽用之,也防之,门户之见甚深。若是投靠朱永兴,风险是有,但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
“清军大部已返昆明,此又为边远之地,一时当不会来攻。”吴子圣思索着给部下释疑,“殿下初入滇,兵微将寡,正是吾等投效之时,不可错过。你没见陈盛之色,没听陈盛之言,他可是心动不已,跃跃yù试呢!”
陈奕耀想了想,点了点头,说道:“属下这便去布置,可不能让那个小总兵抢了侯爷的风头。”
怀仁侯吴子圣淡淡一笑,摆了摆手,等陈奕耀走后,自己一个人枯坐沉思,脸色yīn晴不定。
………………
人生不是剧本,岂能按部就班,事事如编好似的发生。朱永兴想通之后,对怀仁侯吴子圣突然而至的猜疑已经去了大半。若说是抗清决心和忠明之志,只有真正亲眼所见,细心揣摩才能够最后断定,哪能凭史书上的只言片语便下结论的。若说是投降者不可信,两年后除李定国病死外,连白文选都选择了这条道路,那又怎么说?
当然,要说朱永兴就此全无疑惧当然是不可能的,但他冥思苦想之后,也有了些应对之法。虽然这办法有点俗,但对于振奋人心,慑服军心,还是应该作用不小的。
阳光略有些刺眼,朱永兴手搭凉篷向前眺望,已经能看到前方迎候的人群。从吴子圣等人目前的态度来看,似乎还算可信。只是这个人心哪,却是世间最难琢磨的东西,朝思暮改,甚至几分钟几秒钟都有改变心意的可能。朱永兴感慨叹息,勒马停了下来。
眼见仪仗近前,怀仁侯吴子圣等人纷纷跪倒,齐声高喊:“末将恭迎殿下。”
朱永兴早已跳下马,见众人跪倒,急忙快步上前,一一扶起众将,笑容满面地对跪接的众人大声说道:“不畏险途,跋涉而归,足见你等忠心,诸位将领为国征战,劳苦功高,快快请起,不必多礼。”
“谢殿下。”以怀仁侯吴子圣为首,众人起而拜谢。
朱永兴传令自己所率兵马扎营,又命郑砚北派人将携带的粮草和猪羊押送吴子圣的大营,以示犒劳。然后才与众将在野外帐篷内设座,询问详细情况。
艰苦跋涉、瘴气伤病、粮草缺乏……怀仁侯吴子圣等人或表忠心,或真是困顿不堪,对目前军队的情况倒也没有过多隐瞒。
朱永兴虽有慰勉,却并未轻易表态。这些情况与他的估计差不多,但他必须等到易成所派的犒军之人回报,才能放心实施自己的计划。
时近中午,朱永兴又在营中设便宴款待了怀仁侯等人。宴散之后不久,前去犒军的人马便赶回来了,私下向朱永兴报告,吴子圣兵营中并没有发现异常,这才让朱永兴放下心来。
………………
史载:已亥年三月二十六日,帝亲赴怀仁侯吴子圣军中宣慰,见士卒伤病甚多,辗转呻吟,心中愤郁,目中垂泪,撰写表文焚告上天,“明军将士抗清辅明皆本至诚,何皇穹不佑至有今日?若明祚未绝,乞赐医治之法,俾各努力匡扶社稷,重复华夏。如大数已尽,乞赐伤病加吾一身,无害此军民”。帝不食不饮,虔心祷祈一夜,天感帝意至诚,遂赐医治妙法,众军皆服……
瘴气,惟东南之域乃有之。盖岭南地气卑湿,雾多风少,且以冬时常暖,则yīn中之阳气不固,夏时反凉,则阳中之yīn邪易伤,故人有不知保重而纵yù多劳者,极易犯之,以致发热头痛,呕吐腹胀等证……别看中医对瘴气的阐述头头是道,又是阳中yīn邪,又是内必多虚的,其实古代人对瘴气的认识非常有限,并畏之如虎,有“瘴气昼熏体,菵露夜沾衣”的描述。
瘴气对于当时人来说简直是无孔不入,无可躲避。特别是西南一带,有民谣称:“十人到勐腊,九人难回家;要到车佛南,先买棺材板;要到菩萨坝,先把老婆嫁。”则非常生动地描述了古人对瘴气的恐惧。
但后世的医学家们已经确定,所谓的瘴气实际上大多是由蚊子群飞造成的。大量带有恶性疟疾病菌的蚊子聚集在一起飞行,远远的看就象一团黑沉沉的气体。人畜被它们叮咬过之后,便会感染疟疾。在意大利语当中,疟疾叫“yīn风”,与瘴气之称可谓如出一辙。
作为疟疾治疗的特效药奎宁,朱永兴当然没有,但这并不妨碍他运用后世的知识,对疟疾加以治疗和控制。青嵩,又名臭嵩,中医嗤之以鼻,世人也不知道它的药用价值。当然,提炼青嵩素是不可能的,可朱永兴有变通的办法,采了熬水喝,里面总会有点青嵩素?量不够没关系,咱使劲喝,一天三大碗,不,病重的得五大碗,晚上也叫起来给我喝,还就不信了!
自然,后世那些防病常识也被朱永兴编制出来予以推行,什么患者隔离,喝开水,注意防蚊、驱蚊,不准随地便溺,修厕所撒石灰……反正他就是写一张纸的工夫,自然有下面的人忙活。
若只是这些还显不出朱永兴的神奇,他当然想好了比较具有震撼效果的招数,那就是蛆疗。东南之地,气候湿热,外伤最容易感染化脓,依照当时的医疗水平,在没有抗生素的情况下,就基本上只能凭个人的体质和抵抗力来听天由命了。
第三十八章 三师相会
古代人当然不知道感染创面上孳生的蝇蛆非但不会加重感染,反而有利于愈合。而朱永兴也不会等着伤员的感染伤口上自然生蛆,他有他的养蛆的简单办法,那就是借鉴南方“肉芽”菜的制做方法。
肉芽菜听起来恶心,看起来也恶心,但却是高蛋白食品,很补,据说吃起来也可口,只是朱永兴还没有勇气去尝试罢了。菜的做法是将肉配好所需调料吊起,引诱苍蝇来生蛆,蛆长胖了便跌落到肉下挂的兜里,唤做肉芽菜。
而后世有研究人员表示,蛆虫清理难以愈合的大型伤口的速度可能要超过手术;蛆的分泌液还能够破坏不健康或异常组织;而对健康组织无损;蛆虫能清除创面的细菌,能刺激伤口愈合……
不看口号看疗效,朱永兴不必解释,也解释不清,以上天、神赐的名义反倒更容易让人们相信,并且产生一种敬畏感。
天命,气数,古人常把国之兴衰用类似的虚幻东西来解释。所以,朱永兴装神弄鬼,并不只是提高个人威望,更重要的是提振人们继续抗清的战斗信心。
明祚未绝,气数未尽,上天才赐医治之法,这必将产生极大的政治影响。传扬开来后,影响的就不仅仅是周围这几千人了。而且传言向来有艺术再加工,再升华的特点,朱永兴都不敢想象以后到底会传成什么样子。
…………
之前还是细小的蛆虫,在溃烂的伤口上饱餐之后变得粗大许多,因为无食可吃,有的蛆虫已经开始向外爬。
医官将蛆虫扫掉,检查了伤员一番后,向旁边神情怪异的陈奕耀禀告道:“将军,他的烧在减退,看这情形暂无性命之忧。其他的伤员也多有好转,卑职带您去看看?”
从惊愕到怀疑,再在事实面前对朱永兴佩服得五体投地,积极地在军营中推广蛆疗,这位医官的态度是陈奕耀看在眼里的。他轻轻摇了摇头,示意不用了,转身走出了帐篷。
伸手挡了下刺眼的阳光,陈奕耀看见了老上级怀仁侯吴子圣,正在一个草棚里背着手围着什么在慢慢转悠。
“见过侯爷。”陈奕耀走进草棚,给吴子圣行礼。
吴子圣摆了摆手,眼睛还盯着草棚里悬着的肉,已经有细小的蛆在钻来钻去,他似乎也适应了,不再是一脸的恶寒。
“你说,就这么个小东西,原来粪坑茅厕里钻来爬去的恶心人,换个法子养,竟能治伤救人。”吴子圣拧眉挤眼,不知是感叹,还是依旧不敢相信,只是不想提蛆这个名字,以小东西来代替。
“殿下说过,这上面的东西长胖了掉下来,还是大补的东西呢!”陈奕耀突然面带苦相,好象真有肉芽吃进了嘴里,连连摇头,“那个,什么高蛋,高蛋白,殿下似乎是如此称呼的。”
“消受不了,你我之辈肯定无福消受。”吴子圣连连摆手,苦笑连声。
陈奕耀陪着笑了一会儿,试探着问道:“听说张光翠和陈盛明日便要率兵启程,前去腾冲与殿下会合?”
吴子圣点了点头,略带嘲讽地说道:“二将生恐投效迟,巴结晚哪!”
陈奕耀犹豫了一下,开口说道:“殿下已至腾冲城十余日,又有广昌侯高文贵、定朔将军吴三省率军来会,兵势日壮,似有与清军交战之心。”
“兵势稍壮而已。”吴子圣叹了口气,不无忧虑地说道:“殿下得神灵指点当不是虚言,只是年轻气盛,急于交兵,却不免有些cāo切了。久驻腾冲,竖王旗传檄诏,岂不正引清军注意?只怕现在的永昌清军正筹谋准备,不日就要引军前来了。”
陈奕耀沉默了半晌,猜测着说道:“若李晋王与巩昌王闻檄而来,或是其他友军赶来会合,也未必没有一战之力。”
“殿下不南下与晋巩二藩会合,焉知会急书相召?”吴子圣捋着颌下胡须,皱着眉头说道:“殿下所图甚为深远,非你我所能知。罢了,大不了一场恶战,殿下有夷兵数千,加上所会合之军队,又兼以逸待劳。清军若是远途来攻,所部不多,也未必不能战而胜之。明日,我等也起兵北上,为殿下添一臂助可也。”
……………
追与逃看似一个主动,一个被动,但若客观分析,便会发现两者可能同样的辛苦。只是逃的一方心慌意乱,无暇思考到这些,也就没有停足不前,反戈一击的心思。
朱永兴见到了怀仁侯吴子圣所部的困窘境况后,又有了新的思考和判断,信心也愈加提升。南明军队驻扎滇、桂总有几年了,尚且不能完全适应水土,有效抵御瘴疠,何况远道而来、初入东南湿热之地的清军?史书上只寥寥数语提及清军不习水土,却没有言明严重程度,正象史书说磨盘山之战是明军战败,却少说明清军也是伤亡惨重。
这就是清朝毁书篡史的结果,掩败为胜,只说战果,少说损失。朱永兴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分析,应该说是得出了比较准确的结论,这无疑便是信心高涨的原因所在。
“百草萌芽,瘴气日厉,昆明清军想大举出边,困难很大。”站在腾冲古城的城楼之上,朱永兴正与广昌侯高文贵、定朔将军吴三省分析形势,做着自己的判断,“若是等霜降瘴息再出兵,又怕吾等收拢残军,会合一处,坐大难制。而最快捷的办法便是由永昌清军就近出动,急攻速剿。”
“殿下于此大张王旗,原来是要诱清军来攻。”定朔将军吴三省作恍然状,旋即谨慎地劝谏道:“永昌清军近万,来攻者也必不会少于六七千人,我等皆是残军所聚,休整尚待时日。虽有夷兵助战,但他们不习战阵,殿下应慎之。”
“若是凭城固守,尚有成算。”广昌侯高文贵拍了拍厚重的城墙,说着自己的看法,“清军远道而来,粮道漫长,久攻不下,自然会退去。”
第三十九章 三鬼与成丑
腾冲位于永昌西南部,距离二百余公里,历史上曾是古西南丝绸之路的要冲。由于地理位置重要,历代都派重兵驻守,明代正统年间建造此城,景泰年间又予加固,城墙全系巨石,周匝七里三分,至高两丈五,城楼高四丈有奇,被称为“极边第一城”。
吴三省所部有两千余人,但近一半是李定国大营兵将的妻子家眷,作出残军未整,猛山克族人马不习战阵的判断,也不足为奇。高文贵所部有三千余人,经磨盘山战役后退至此处,他根据腾冲城的坚固程度作出自认为最稳妥的建议,当然也无可厚非。
只是——朱永兴既不想与来犯清军堂堂正正,阵而后战;也不想死守孤城,自陷被动。守腾冲,却不战于腾冲。朱永兴每日有空便冥思苦想古往今来的战例,对着旅游地图谋划运筹,已经初步制定出了这样的计划。
当然,这是纸上谈兵,朱永兴对此也心怀忐忑,需要高文贵、吴三省、吴子圣这些老将的指正和建议。在总兵力上,南明军队并不占优,且分属各部,若是不能意见统一,齐心协力,朱永兴宁肯不打这一仗。
至于清军能不能来,朱永兴心中只有五分把握。希望自己折腾得够凶,靶子够大,宗室之名够威胁;也希望清军狂妄轻敌,张勇贪功心切。
从整体形势来分析,朱永兴觉得带领猛山克族急走安南并不是上策,他担心在安南遭到滇桂两省清军的联合进攻。而在滇西搅上一把,使南明军队有所振作,兵势有所增强,则可能牵制住滇省清军,使他在安南高平只需要面对广西方面的压力。
实在是有些迫切地想得到一场对清军的胜利啊!尽管兵力还嫌不足。对此,朱永兴既有些无奈于现实情况,又有些期待与所谓古之名将的对阵。但现在还不是向高文贵和吴三省合盘托出计划的时候,他还需要一些情报证实,还需要南明残军休整得更好一些,还需要猛山克族尽快熟悉作战地区的地形地势。
……………
昆明城西北角的五华山,永历的宫殿,虽然还没有经过吴三桂的大规模扩建,但南明军队主动撤出,未经战火,建筑依然华丽而壮观。在后花园内,把泉水引进园子里的水渠,宛若一条流动的碧带,水流两边建有楼台,凌空而建的桥梁象彩虹连接起两岸的建筑。
然而,此时大煞风景的是,吴三鬼、洪成丑两个大汉jiān,正在这如画美景中,在碧水旁的亭中密议。
此次清廷用兵云贵,虽说是三路进军,但三鬼亲自指挥的一路军却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向云南推进时,三鬼一路领先,承受了主要战场的作战任务,同李定国的精锐展开激战,冲锋陷阵,独得头功。朝廷给赏,自然不在话下。可水涨船高,吴三桂的也随着时间在不断膨胀,正做着继承明代沐氏家族世镇云南的地位。
“经略,边外之地路途艰险,瘴气难防,满洲兵将又不适应此地气候,宁南靖寇大将军罗托、安远靖寇大将军多尼、征南将军赵布泰等都希望早日班师回京休息,朝廷亦有意调回甘陕之兵,倘滇事反复,所关匪小也!”吴三桂愁眉不展的说道。
年交半百的吴三桂有一副五官端正的面庞,肤色白净,眉宇间英姿勃发,一双微陷的眼睛闪烁着睿智的光芒,只有那绺略显花白的胡髯和眼角的皱纹表明他已到天命之年,但威严英武的气慨尚在。如果要在他的面部找什么缺陷的话,那就是他的鼻梁上横留着一条红色的伤疤。
“长伯,汝之心意吾明白。”洪承畴微微点了点头,缓缓说道:“兵部会商的意见是由多尼下固山额真宜尔德留镇省会昆明,以长伯为统帅,以汉军和绿营兵为主,会同固山额真卓罗带领少数满洲兵一道进军缅甸捉拿伪帝永历。”
“经略,此议不妥。”吴三桂急忙说道:“滇省人心未定,各路土司、伪营残兵各私受伪札、伪印,歃血立盟,伺隙起衅。兹若一闻大兵西追,势必共思狂逞,避实突虚,以复窜内地。彼时追剿大兵相隔已远,不能回顾,而云南大兵又以驻扎省城,未能远追,其祸非小。”
洪承畴淡淡一笑,说道:“吾已上疏朝廷,言云南地方蹂躏至极,兵火残黎,朝不保夕。粮米腾贵,买备无出。土司繁多且反复无定,惟利是趋,有如我兵不动,逆党假永历以号召内外诸蛮,饵以高爵重禄,一被煽惑,遍地蜂起,此其患在肘腋也。须先有先有内安之计,乃可为外剿之图。”
“经略大才,一语中的,朝廷必会采纳。”吴三桂略微松了口气,恭维了一句。
洪承畴颇有深意地看了吴三桂一眼,吴三桂的心思他岂不知道,乃是静观朝廷安排再作定夺之意。满州兵将不习水土,早晚必走,这云南之地,非倚重吴三桂的兵将不可。若是穷追猛打,一举荡平南明残余,吴三桂自然担心清廷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暂且放过逃避入边境土司,不过是爝火余烬的南明残军,正是养贼自重之计。
“虽然不可大举兴兵,但伪留守岷世子入滇一事,长伯亦不可轻忽啊!”洪承畴微皱眉头,语重心长地说道:“缅甸之永历如冢中枯骨,倒不是非常重要,这个伪留守倒有些胆色,敢出缅入滇,大张王旗于腾越。有此寄托,各路土司、伪营残兵,势必争相云集,切不可令其坐大呀!”
“假言托命,垂死挣扎而已。”吴三桂对此似乎并不太在意,冷笑道:“不过两千多不习战阵之蛮兵,再加伪侯吴子圣残破之兵两千余,心胆俱裂、亡命逃窜之辈,不足为虑。吾已传令永昌张勇,率军急速进剿,旦夕可灭矣。”
…………
第四十章 两奸计议
“边外之地,山高林密,瘴气丛生,远道往攻,不可大意呀!”洪承畴嘴上说得谨慎,其实也没真把腾越边外的朱永兴放在眼里,象李定国、白文选这样的名将都连连战败,逃避边外,不敢擢清军锋芒,何况仓促会集的乌合之众。
“是,经略说的是,吾这便传信给张勇,嘱其慎重用兵。”吴三桂说得恭敬,却是敷衍之语,停顿了一下,他试探着说道:“经略深谋远虑,三桂请教之处尚多,还望经略多多赐教啊!”吴三桂从袖中抽出一份礼单轻轻递给了洪承畴,“区区薄礼,不成敬意,还望经略万勿推辞啊!”
洪承畴微微一笑,不动声色的将礼单纳入袖中,开口道:“长伯,你我世交,不必如此!云贵地方初辟,节制弹压,亟需总督重臣。云南同贵州相比,尤为险远,土司种类甚多,治之非易。所以,元朝用亲王坐镇,明朝以黔国公沐英世守。吾自会上疏请议政王贝勒大臣为久长计,留长伯驻镇,俾边疆永赖辑宁。”
“既如此,三桂在此多谢经略。”吴三桂听得此言,起身一揖。
“且慢,且慢。”洪承畴轻轻摇着头,说道:“还有些事情,长伯需得知晓。”
吴三桂愣了一下,急切的问道:“洪兄但请明言,三桂定当听之。”
洪承畴缓缓说道:“满洲兵将不服此地气候,且思归心切,长伯yù想永镇云南,还是不得心急,须要记住:不可使滇中一日无事矣。”
“不可使滇中一日无事矣。”吴三桂仔细回味着这句话,了然于心,朝廷还未批准他永镇云南,还未封他为亲王,如果云南各反清武装被快速扫平,岂不是得不偿失。留着些抗清武装闹事叛乱,等待清廷加恩于己,这才是上上之策。而且使云南不安定,始终处于紧张的状态,朝廷就不会收回给予吴三桂的大权,就会不断拔饷增粮于云南,吴三桂的地位自然会日益巩固。
“大事不可有,小事不可断。”洪承畴摆出一副智者的神态,沉声说道。
“经略金玉良言,三桂受教了。”吴三桂真心实意的再次谢道:“久闻经略知识广博,三桂偶得几件古物,才疏学浅,竟不识之,还请洪兄帮忙鉴赏一二。”
“长伯美意,洪某敢不从命。”洪承畴笑着谦虚道,转而又正色对吴三桂说道:“长伯,若地方土司作乱,当雷霆扫平之,不可使之蔓延;至于缅甸伪帝永历,丧家之犬可缓图之。吾当向朝廷上疏,请拔粮饷,以备使用。”
“经略之言甚是。”吴三桂点头赞同道:“九月或十月间滇省粮食将告磬,到时马匹粮草俱无,自然无法进剿,还望经略多多美言。”
洪承畴与吴三桂早在关外降清前,已结成世交,吴三桂以晚辈待洪承畴,十分敬重,关系很深。降清后,他们继续保持密切关系,而此次又同征云贵,洪承畴总经略其事,无处不关照他,自无疑问。及战后,洪承畴又提出以一王镇守云南,仿元、明两朝成例,世守此地。他明里暗里举荐吴三桂,为他谋得永固的地盘。所以,吴三桂得以留镇云南,与洪承畴的支持确有很大关系。
两jiān谈笑相宜,各得所需,却也融洽,却不知道轻敌必自败,腾冲的征剿之战竟会出现令人瞠目的结果,以至滇西震动,形势转变。
……………
“攻城战役,尺寸必争,处处激战,我敌肉搏,山川震眩,声动江河,势如雷电,尸填街巷,血满城垣……”
站在来凤山上眺望腾冲古城,朱永兴耳旁似乎又响起了纪录片《远征军》的解说词。几百年后,这座古城沦陷于来自东海的葺尔倭寇并毁于战火,而倭寇也将在这里犯下罄竹难书的罪恶。等到从倭寇手中重新收复失地时,上万的中国将士在这里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时代不同,但战火却依然可能要降临到这座古城头上。对此,朱永兴感慨不已,长长叹息。虽然他筹谋了一个很出人意料的巧妙计划,但能否成功却并不确定。所以,作为备用计划,即死守腾冲古城,挫敌于坚城之下,勘察腾冲古城的屏障来凤山的地形地势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只是在勘察过后,朱永兴的信心开始动摇,因为来凤山实在太小,驻扎不了太多的军队。而一旦来凤山被清军占领,腾冲城便会被四面包围。这本来便是历史上死冲腾冲的日军的作战方案,最后被全部消灭。
虽然可以借鉴历史上远征军反攻腾冲的经验教训,但冷兵器时代的作战特点与热兵器时代是完全不同的。因此,朱永兴对于死守腾冲是越来越不看好。
守腾冲,但不能战于腾冲。朱永兴把目光投向北方,湍急的怒江和海拔3000多米的高黎贡山是护卫腾冲的两道天然屏障,应该把战场选择在那里,在高黎贡山险峻的隘口设下重重关卡,据险阻击清军,使清军知难而退。
是的,如果自己原来的设想不能成功,阻敌于高黎贡山就应该是最好的选择。只要坚持一个月,随之而来的雨季将使怒江的水面宽度从八十多米陡然间涨到四百多米,且水流湍急,山中驿道更是路滑难行,清军的补给将无法保障,甚至有被切断后路的危险,只能想办法渡江撤回。
一阵银铃似的笑声打断了朱永兴的思绪,梦珠带着两个侍女从山路上转了过来,带着清新纯真的气息来到了朱永兴身旁。
“殿下,那温泉起来真舒服,我差点都睡着了。”梦珠的两腮红扑扑的,象是抹了胭脂,容颜更添俏丽,头发也还是湿的,晶莹的水滴在阳光照shè下闪shè着光芒,仿佛满头的珠翠,使离朱永兴不远的侍卫皆为之侧目。
第四十一章 天机不可泄露
来凤山是座火山,温泉是其固有的特点,即便在后世,也是旅游的亮点之一。朱永兴笑着轻轻摇头,说道:“今天就不去了,咱们下山,还有很多事情要最后确定下来呢!”
梦珠笑着点了点头,跟在朱永兴身旁缓步向山下走去,边走边意犹未尽地形容温泉的好处,深以朱永兴不能去体验而感到遗憾。
朱永兴含笑倾听,偶尔插上两句,使梦珠的兴致继续维持。等梦珠的叙述告一段落,朱永兴才斟酌着字辞开口问道:“你们的族人都已聚集完毕,会不会对我盘桓不去,还要用你们的族人打仗感到不满?”
梦珠犹豫了一下,还是照实说道:“有几个寨老确有非议,但已被我父及大巫压了下去。他们目光短浅,不明白帮殿下便是帮猛山克族的道理。如果没有殿下的封诰,没有明军的助阵,就算打下高平也不得安宁,那安南郑氏岂肯干休?再者,清军是殿下的敌人,也是猛山克族的敌人,今日不打,以后怕也躲不过去。”
“能这样想便好。”朱永兴松了一口气,沉顿了一下,说道:“我这就下谕旨,封思威族长为安南都统使,有了这个名义,也能安定你族众人之心。嗯,说起来也是我疏忽了,未能提早想到此事。”
“多谢殿下。”梦珠笑得开心,说道:“殿下不是凉薄之人,更不是过河拆桥之辈,我,我爹和大巫都深信于此。其实就连带兵的几位寨主也很佩服殿下,愿意为殿下而战。”
“是吗?”朱永兴略有些怀疑,但现在能得到猛山克族的全力相助是很重要的致胜关键,这些天生的丛林战士在sāo扰袭击方面不可或缺,是目前的明军所不能替代的。
“真的。”梦珠眨着睫毛奇长的大眼睛,一本正经的说道:“殿下祈祷上天,得医病疗伤的妙法,我族之人也因此受益,谁还怀疑殿下不是神使?”
没想到装神弄鬼的影响会这么大,朱永兴心中感慨时代的特点,又觉得或许以后可以在关键时候再故伎重施。当然,什么埋石人儿、鱼肚子里塞布条、半夜三更学鬼叫这样低级不上层次的招数,朱永兴已经不屑为之。
一行人刚刚回到腾冲城内,还未来得及歇息一下,易成便急急忙忙地赶来,告诉了朱永兴一个好消息。
“挖通了?好,太好了。”朱永兴听到这个好消息,立刻从椅子上蹦了起来,满天的云彩都散了,实施他筹谋的军事计划的最后障碍解除了,作战行动终于可以按他的想法开始进行了。
“殿下,恐怕还需要十余日方能最后完工。”易成强压喜悦,谨慎地提醒道。
十余日,朱永兴摸着下巴想了想,觉得时间上应该来得及,便笑着赞赏道:“吾虽未奖赏,但你最近立的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