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逆流伐清-第1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话就说,现在是何时,不必藏着掖着。”马太妃不悦地瞪了李崇实一眼。
“是,老奴便实话实说,还请万岁和太后恕罪。”李崇实无奈地叹了口气,说道:“老奴觉得若要使新皇释疑,以保日后平安,莫过于请辞尊号、退位归藩,然后由新皇决定行止。”
“胡说。”永历立时斥责,“请辞尊号,退位归藩,岂不是令新皇再无顾忌,可随意处置?”
李崇实扑通跪倒,重重地叩头,泣道:“老奴该死,请陛下恕罪。但老奴却是一片忠心,难道非令新皇有所顾忌,方可保日后平安否?”
永历一愣,嘴张成了o形,被这话一下子提醒了。是啊,要想日后平安,便要极力剖白自己再无争位之心,也就是要让新皇消除猜忌和疑虑。请辞尊号、退位归藩不正是最好的办法吗?
马太妃和皇后对视了一眼,不约而同地轻轻颌首。李崇实此言听似荒唐,大逆不道,却正是保全自身的最佳之道。太上皇算个什么,沾个皇字,便会令新皇不舒服。若是普通宗室,不犯错的情况下,新皇想必不会滥行加罪?
……………(未完待续……)

   

第六十一章 以人换人,死战到底
永历回国的时间算是非常合适的,这也是由于朱永兴的布置,在他没有稳操大局的情况下,并没有急于接驾的缘故。现在,这件事情对朱永兴,对整个政局,对整个战争,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可以说,产生内乱是不可能的,明朝的主要精力依然集中在与满清的最后较量上。
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战争的比拼在全面、全方位的展开。前线是将士们在厮杀,后方则是无数民众在支持。从陆地,到海上,物资和人员的运输持续不断,胜利的曙光正显露无遗。
战争形式的改变,以及前景的黯淡,清军也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了。而这种感觉对于前线的将领则更加强烈。
枪声密如爆豆,点点火光闪烁之后,便是大团大团的烟雾,使得视线模糊,但依然能看见不断倒下的人马,听到哀嚎和惨叫。
梅勒额真哈喇眯起了眼睛,呛鼻的硝烟味让他很不舒服,战斗已经打了小半个时辰,结果更令他恼火和无奈。
按照明军的编制,这是一个加强的总旗的兵力,五百多人,配备炮车三辆,辎重车三辆,作为前出的作战单位,还负有侦察和预警的任务。现在,这个总旗被清军骑兵突然包围,总旗中配属的几十名骑兵发完警讯后,已经飞奔而去招唤大队》人马,只剩下这几百步兵在旷野中与清军展开战斗。
而就是这几百步兵,匆匆地围绕一个小土丘展开了防御阵形,用三门佛朗机和几百枝火枪,竟支持了这么长时间,并给予了清军以很大的杀伤。当然,明军的伤亡也不小。但在哈喇看来,即便把这一小股明军消灭,也是严重不成比例,根本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惨胜而已。
换而言之,哈喇绝不希望仗是这样打的。他所率领的三千骑兵,应该是风卷残云般消灭所有孤立的劣势敌人。并以机动优势扰袭明军,为大军在河间重布防线争取时间的。如果战斗都是这样进行,那将是他的失败,因为三千骑兵实在是经不起几次这样的消耗。
“明军是在以人换人?”哈喇转向部将,有些不太确定地问道。
部将也是惊讶不已,琢磨了一下,回答道:“这定是明军精锐,否则岂能死战到底?”
哈喇沉默半晌,咬牙道:“那便尽歼这明军精锐。以寒敌人之胆。”
“轰!”的一声,明军突然推出佛朗机车炮,向着敌军喷射出死亡的霰弹,扫倒了一大片的敌人。
人马的尸体横陈枕籍,在明军所布置的防御阵形外围成了一个大圈,对后续骑兵的冲锋攻击造成了很大的阻碍。而明军也伤亡过半,阵形不断收缩,但还是在小土丘上岿然不动。
以人换人。哈喇得出的判断虽不是十分正确,可也有那么几分道理。但这却不是明军刚刚开始遵循的宗旨。
当火枪兵的训练以一个月甚至更短的时间为周期,当明军普遍换装火枪、刺刀后,战争中“以人换人”便成了明军立于不败之地的一个方法。这也没什么可以被指责的,在综合国力的比拼中,人数也是各种资源之一。而且,对满清这个少数民族进行消耗战。或许是最为稳妥的取胜之道。
特别是在北伐之后,针对北地的特点,以及满清骑兵的优势,明军更坚决地贯彻了“以人换人”的作战原则。
具体的做法便是步兵以总旗为最小的活动单位,配备两门或更多的佛朗机车炮。配置少量的侦察骑兵。当在野外遇到清军时,骑兵负责预警并向友军求援,步兵则就地防御。
各军都下了死命令,宁死不逃,战斗到底,否则军法从事。这样一来,即便因为增援不及而被敌人所歼灭,也要尽可能地多杀伤敌人。而且,这样也避免了在仓促撤退时被骑兵肆意追杀的结局。
至于为什么要以总旗为最小单位,也不是谁拍脑袋便决定的,而是结合了实战中的经验,经过反复研究得出的结果。一个总旗约为四五百人,可以结成一个相对稳固坚实的方阵,而且这样的人数在行军时不会拉得太长,就地结阵所花的时间也就比较短,能够快速转化成防御阵形。
明军在缺乏成建制的骑兵,并且能与八旗对抗的情况下,采取这样的策略也是不得以而为之。因为骑兵对行军大队的骚扰、突袭是很难被彻底防范的,而始终保持方阵行军又是不可能的。
在目前看来,明军的步兵具有战略进攻能力,可在战术机动上,则要弱于八旗骑兵。但在兵力上,明军的优势还是很明显,全火器装备的优势也很大,进行一场主力间的大会战,胜算极高。所以,明军可以采取这种类似“以人换人”的消耗战,哪怕在局部损失些人马,只要大部队推进到京师附近,就逼迫满清不得不进行决战,或者继续后退,直到退出关外。
“射击!”唐季吹响了尖厉的哨子,在爆豆般的枪声中,向前冲击的清兵在飞溅的血花中不断倒下。
“射击!”又是一声长哨,又是一排的火枪攒射,烟雾弥漫,惨叫声此起彼伏。
箭矢也在不断射来,增加着明军的伤亡,伤兵被拖到中间,也就是土丘的最高处,因为人数减少,防御阵形不断地后退收缩,以保持士兵的密度,保持火枪攒射的威力。
明军还剩下不到二百人可以战斗,而防御阵形的四周,则倒毙着四五百清兵。从唐季从军到现在,他还是第一次经历如此长时间、不间断的火枪射击。如此激烈的战斗,便显出了训练时间长、作战经验丰富的优势。特别是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明军士兵更爆发出了死战到底的决心和意志。
逃跑,四面都是敌人,人又怎么跑得过马匹?投降,且不说敌人会不会接受,就算侥幸得活,也难逃军纪的处罚。更何况,自己如何表现,还关系到家人,还关系到本身的荣誉。
“你怕死嘛!”“当兵不怕死,怕死不当兵。”
每天,按照明军的规矩,主官都在吼着问自己的士兵;而士兵则要毫不犹豫地高声回答。这是一种不断加深强化的心理暗示,同时也是最基本合理的要求。当兵嘛,就是要战斗,就是可能负伤或牺牲,没有这样的心理准备,那还是一个合格的士兵吗?
粮饷充足,待遇优厚,后顾无忧。朝廷该做的都做了,该给的都给了,你选择了这个职业来光宗耀祖、升官发财,或者养家糊口,那就要有尽职尽责的觉悟。
说实话,没有不怕死的人,但在死亡面前能够不怯懦,能够勇于面对的,才是真正的勇士。不敢说明军中没有胆小的,但整体作战时便是如此,你身边的袍泽和战友能给你带来勇气,能让你坚强。如果是逃跑,那就另当别论,只能是个人之间比赛跑步,顾不得他人了。
清军加强了攻势,更多的骑兵跳下战马,加入了进攻。最外围开始白刃格斗,往往是一命换一命的捅来砍去,残酷而血腥。明军使用了手榴弹,在二三十米的近距离进行猛烈轰炸,勉强又打退了清军的进攻。
还有多少能站着的?唐季咬着牙,勒紧了肩头上的绷带,粗略地数了一下,一百多个吧,都是满身染血,疲惫异常。阵地再一次收缩,只剩下了土丘上面方圆三十多米的大小。
“检查武器,装填子弹,把手榴弹都取出来。”唐季嘶哑着嗓子连声下着命令。
士兵们默默地执行着,都意识到将是最后的时刻了,连轻伤员都勉力拿起武器,咬牙忍着痛。
“他娘*的。”一个老兵突然举起了枪,尸堆里一个被震昏的清兵摇摇晃晃地站了起来,轰的一声,这个家伙象被铁锤击中一般,直挺挺地倒了下去。
“打得好,老黑。”喊彩声响了起来,沉闷的气氛一下子又有所缓解,很多人都笑了起来。
“老子至少打死了十个。”叫老黑的家伙挺胸昂头,掏出烟袋锅,边装烟边大声笑道:“值了,太他娘*的值了。”
唐季笑着点了点头,这个时候,这样的话太提士气了。突然,他转向南面,那里似乎响起了枪炮声。
不光是唐季一个人听到了,很多士兵都循声观望,心中又浮起了希望。援军吗,是援军赶到了吗?
以总旗为单位的明军方阵徐徐出现在梅勒额真哈喇的视线之内,一共是三个,成品字形直插而来。阵前是佛朗机炮车,阵后是迈着整齐步伐的步兵,刺刀闪亮,耀花了哈喇的眼睛。
“让杜鲁率兵阻住来援明军,命令豪发猛攻土丘。”哈喇咬着牙,决定拼死一搏。如果损兵折将,却连五六百明军都没有拿下,这对己方士气是极大的打击,而对敌方,则是极大的鼓舞,他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号角呜咽,枪炮声轰响,激战又一次展开……(未完待续……)r1292

   

第六十二章 幸存者的打击
枪声、炮声、喊杀声响彻四野,战马奔腾,骑兵呼啸,枪弹和弓箭在空中来回激射。
三个总旗的明军方阵象喷火的刺猬,坚定而顽强地向前推进。清军则象浪潮般从三面卷扑,要把明军方阵淹没消灭。
徐进、射击,迈步、射击,向前,射击……在一团团腾起的烟雾中,明军将冲击的浪潮击碎、击垮,踏着敌人的尸体和鲜血在挺进,挺进。特别是三个方阵的间隙地带,交错密集的火力将进入此中的清军打得人仰马翻,伤亡惨重。
哈喇没想到一场本来应该很漂亮的围歼战竟变成了现在的大混战,敌人步兵方阵的严整和顽强出乎了他的意料。对于冲之不溃的步兵,面对密集连续的火枪攒射,骑兵的优势难以发挥。而硬碰硬的结果,便是他极力要避免的消耗战。
时间越拖得长,对清军越是不利。拉开强弓射出利箭,虽然很有威胁,但却耗费气力;战马也有疲惫之时,且在火枪、火炮的轰鸣声中,不时有马受惊乱蹦乱跳。而明军的火枪兵在付出伤亡的同时,也用武器和火力的优势给敌人制造着死亡,摧毁着他们的意志和士气。
骄横之色在从清兵脸上消失,冲击的气势在逐渐消退,在血与火面前,高超的骑术和武技也抵不过一颗廉价的铅弹。战马奔驰冲杀,也无法击垮顽强、坚韧的步兵方阵。一道道烟雾腾起,便是血花迸射,便是摔滚在地的清兵,他们捂着自己的伤口,痛不欲生地嚎叫惨呼。
是的,清兵的冲击给方阵带来了些许混乱。带来了不小的伤害,但明军方阵很快修补,或者收缩,却始终没有溃败,依旧向外喷吐着火焰,炽烧着敢于靠近它的人和马。
逃跑比坚持死得更快。或许不是每个人在压力下都这么认为,但当你置身于整体,周围的同伴会给你力量和勇气,并使你在有些失措的时候有参照可学。
火器犀利,战阵森严。步兵靠这样的法宝击败骑兵,在历史上并不鲜见,特别是近代之后,能挡住视死如归的骑兵墙式冲锋的,也只有同样拥有钢铁意志的近代步兵了。何况。现在的清军还根本不知墙式冲锋为何物。
游牧民族的掠夺和杀戮靠的是他们的武勇和战技,而农耕民族的抵抗和战斗则多要依靠他们的科技和装备。
火器的进步和使用,在汉民族第一次击败异族统治时,居功至伟,那是朱元璋领导的灭元之战;时隔数百年之后,明军的武器装备重新走到了世界的潮头,还具备了近代化性质的理念和意志,并且正以这样的优势再一次向异族发起了狂猛的反攻。
当然。要说明朝时的火器研发,其实也可以算是在世界的领先水平之列。当时就已经有了自生火铳与鲁密铳。与燧发枪基本上是一个思路和结构。
但明朝末期,百弊丛生。首先是火器质量的可靠性难以保证,这其中原因复杂,涉及关系众多,到明朝灭亡也没有找到解决之道。
而更重要的是明军的纪律败坏,甚至有些狠如匪盗。粮饷固然是个问题,但却不是“匪来如梳,兵来如篦”的理由。如此一来,再精良的火器,也发挥不出威力。
所以。武器致胜论在当时是不完全正确的,关键还是在人,在于士兵的意志和纪律。李定国能取得衡阳大捷,郑成功能兵逼南京,在很大程度上便说明了这一点,并且还显示出八旗和汉人组成的军队,如果作战意志同样坚决的话,差距并没有象满清吹嘘的那般大。而现在,明军便是在更明确地向满清证明,一个崛起的民族是不会被征服的。
更多的明军赶到了战场,唐季所率的这个总旗用英勇死战吸住了清军,争取了时间,使得以步兵为主的明军能够赶来增援,逐渐形成了兵力优势,并开始实施围攻。
明军步兵没有机动优势,如果清军骑兵不主动发起攻击,就始终无法迫使其进行面对面的战斗。现在,哈喇的眼中是远方不断涌来的明军,一个个方阵割裂了清军骑兵的阵形,命令的传递变得艰难,越来越多的清军遭到了交错火力的打击。
该是撤退的时候了!梅勒额真哈喇看到土丘上的战斗已经结束,在尸体枕籍中已经没有站立的人影,他在心痛损失之余,却也略感安慰。
呜咽的号角吹响,清军骑兵利用速度优势飞快地脱离战场,向远处奔驰。只要骑兵想逃,步兵便无法对骑兵构成歼灭性的打击,这无疑是步兵难以弥补的缺陷。
火枪依旧在响,不时有清兵被击落下马,一些在战斗中失去马匹的清兵则更跑不过激射而来的铅弹。
梅勒额真哈喇回头观看,这或许是此战最为后悔的一个举动。在那座染满鲜血、堆满尸体的小土丘上,突然摇摇晃晃地站起了一个身影,接着是第二个艰难而起的……旗帜被重新竖立了起来,鲜红得耀眼,刺痛了哈喇的眼睛。
这就是最后的结果?哈喇不想承认,却又不得不承认。同时,他也知道,所有心中还存着一丝安慰的清兵将会因这几个伤重欲坠的身影而心如死灰。损兵折将,骑兵无法撼动步兵,这已经是心理上的沉重打击。而这几个幸存者,则使清兵灰心丧气,再无战斗之意。
嘴唇咬得出血,哈喇匆匆集结部队,已经是伤亡过半,以后的骚扰和迟滞任务将不可能完成。面对五六百明军都无法将其干净彻底地消灭,士气低落到极点是可以想见的事情。
但战斗并未因清兵的脱离而结束,明军步兵在增援,而集中起来的千余龙骑兵却已经迂回切断了清军的退路。
在哈喇视野中,明军的龙骑兵都跳下马来结阵,队形越拉越开,排出一个四列的宽大的散兵线,看似单薄的四列火枪兵排得十分密集,笔直站立在他们前方,近千枝火枪指向了他们。
……………(未完待续。。)

   

第六十三章 攻掠辽东
明末清初,辽东地区战乱频仍,百姓流离,田野荒芜,人烟稀少。顺治入关时,为了使百万满族人能“从龙入关”,绝其后顾,清兵还毁坏了大量村镇房屋和田地农具。同时,也使明朝二百余年,不间断地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在辽东修筑的密集型城镇,“从山海关到开原,形成的五里一堡、十里一台、三十里一城的建筑体系”,毁于一旦。
1644年,多尔衮下令严禁汉人进入满洲“龙兴之地”垦殖。“禁关令”使得东北人口更加稀少,满清统治者视东北为“祖宗肇迹兴王之所”,借口保护“参山珠河之利”,历史上在长达两百多年的时间里对东北实行了封禁政策。
为了严格执行“禁关令”,从顺治年间开始,清朝政府不惜代价于满洲境内分段修筑了一千多公里名为“柳条边”的篱笆墙——满洲长城,也称柳条边墙、柳墙、柳城、条子边。从山海关经开原、新宾至凤城南的柳条边为“老边”;自开原东北至至今吉林市北的为“新边”。边墙以东的满洲严禁越界垦殖,边墙以西则作为满清的同盟者蒙古贵族的驻牧地。
“合河东河西之边海以观之,黄沙满目,一望荒凉……此外患之可虑者……”
“……以内而言,河东城堡虽多,皆成荒土……河西城堡更多,人民稀少。独宁远、锦州、广宁、人民凑集。仅有佐领一员,不知于地方如何料理。”
“合河东河西之腹里观之,荒城废堡,败瓦颓垣。沃野千里,有土无人,全无可恃。此内忧之甚者。”
对于辽东地区的荒芜凄凉。清廷的奉天府府尹张尚贤便曾上奏,做过以上的种种描述。
在他的描述中,奉天整个境内都是一片荒凉,只有奉天(沈阳)、辽阳、海城还稍微有一点州府县治的模样,但辽阳和海城却没有城墙。而如盖州、凤凰城、金州等地,却不过数百人。“铁岭、抚顺。惟有流徙诸人。不能耕种,又无生聚。只身者,逃去大半。略有家口者,仅老死此地,实无益于地方。”
何其凄凉啊!如今人口已达百万、数十万的盖州、凤城、金州,当时才“不过数百人”。那时的铁岭、抚顺只有流放迁徙之人,不能种地,单身的人一大半儿都跑了。
就是在这样恶劣且空虚的环境下,明军开始了在辽东地区的攻掠。首先是在鸭绿江一线。凤城、宽甸、岫岩、桓仁等地相继被光复,又借朝鲜平安北道为屯兵养息之所,从而形成了进可攻,退可以江为防的稳固基地。虽然中原大战使得明军继续增兵辽东面临困难,但在北方招募的新兵却不断被运来,在铁山、龙川、盐州进行训练,前后已经有五千之多。
既然已经放弃了在锦州附近实施大规模登陆,从而将满清主力尽歼于关内的作战意图。明军便又采取了历史上针对东北的攻略。那便是将以辽东、辽西作为两个战略进攻方向,形成两大战略集团。对东北的清军进行夹击。
现在,辽东战略集团趁着清军空虚之际抢先成立,稳固了根基后,又借着水师之利,以及辽东清军陆续向鸭绿江沿线集结之机,突然水陆齐出。于三山海口(现大连地区)登陆。击败当地为数不多的清军后,一万多明军在半岛最狭窄处挖掘壕沟、修筑工事,从而将旅顺地区彻底切断。而两千陆战队和三千主力陆军则由于七亲自率领,转而向南,歼灭旅顺清军。
旅顺虽是清军防御的重点。但限于兵力,千里辽海,即便不能派兵驻守,也要分派了望和预警哨,要防守的地区实在是太宽广了。所以,驻防兵力亦不过一千多人,算上家眷、包衣奴才等,总数也不过三千上下。
当然,旅顺在中国传统意义上看不过是一座孤城,深入敌后千里,但是依仗从登莱送来的源源物资,这里却将活力充沛,成为插在辽东清军腹上的一把尖刀。而凭借现在明军的后勤能力,绝不会上演当年东江镇的窘迫局面。
其实就很多明军将领来说,对于朝廷目前调动起来的人力物力都颇感惊讶。当年的万历天子疯狂搜刮矿税、商税、瓷矿,靠这些资金保证了边军的战斗力,但是也将大批手工业者逼得家破人亡。所以,万历天子虽然赢得了“三大征”的赫赫武功,但也在历史上留下“万历苛政”的坏名声。
象朱永兴这样,一边能实施惠农政策,一边还能用粮饷物资供应各路大军,对于不是深入了解明廷财政运作的人来说,确实是有些匪夷所思。穷兵黩武,自古以来便有这样的名言。但显然,朱永兴在发掘一切可以积聚钱粮的手段的同时,对外掠夺也是其中比较关键的因素。
没有安南占领区,没有日益扩大的湄公、河仙两省,在粮食供应上便不会满足现在的需求。
“国朝近三百年来,百万同袍遗骨关外,却依然令鞑虏做大,荼毒大江南北,实在是令人痛心不已。”于七骑在马上,秋末的冷风吹在脸上,他不由得发出了感到慨之声,“如今我等又踏足辽东土地,实是万岁英明。”
万岁英明!这在封建社会,对于官员来说,应该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嗯,不管是大事小情,只要能和皇上沾点边的,不拱手说句“万岁英明”,似乎便显得不够忠心。
当然,于七发出感慨也并不是没有原因,也不是光为了恭维拍马,而是朝廷,或者说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等同于朝廷的皇上朱永兴,确实给了军队令人称道的物资供应。
粮草且不用说了,刚到深秋,第一批棉衣便已经运抵前线,这对于在寒冷的辽东地区作战的明军将士来说,感恩戴德是一方面,增强了胜利的信心则更为重要。
同样挂着总兵衔的高得捷虽然只带出了四百多骑兵,却并不统属于七所部,所以于七说话也客气得很。同时,于七对这批装备精良的骑兵是羡慕不已,甚至有过转到骑兵的冲动。
高得捷与于七是差不多的感觉,没有文官掣肘,不用操心粮饷,不用操心武器装备,不用操心军用物资,甚至军队纪律也由军法处接管,武将就只管练好兵,打好仗,这样便显得轻松,也更能专心致志。
“于将军所言极是。”高得捷指了指自己手下的盔甲,说道:“此乃购自西夷的甲胄,花费不菲,我军目前也只有四百具。但参谋总部已有呈文告知,日后每月将拔付三百具,这样的速度和财力,除了万岁外,谁又有这个本事?”
在十四世纪以前,西欧铁甲与其他地区一样,以锁子甲为主,鳞甲、札甲为辅。真正意义上的板甲则出现于十五世纪初,锻造大型弧型金属的技术和冶金技术的大发展,奠定了后世整体式铠甲的基础。
尤其是在公元1400年以后,在材料学上出现了重大突破,就是发明了高炉:燃烧温度的上升使铸造铁的出现成为可能(在此之前使用的都是块炼铁),钢铁生产量大增。另一方面,水力锻机的出现、在文艺复兴时期科学指引下的冶金技术发展等等,奠定了这个时代中铠甲工艺飞跃的基础,使十五世纪成为板甲成型并获得大发展之时代。
而且,人们很快发现:板甲的防护力和同等重量下带给士兵的灵活性为其他铁甲所不及,而且还提供了冷热加工的更加便利的条件。无论是锁子甲还是鳞甲、札甲,由于其构成要件(小铁圈、甲片等)太小,加工极其繁琐,不仅耗费人力,而且也难以加工强化。
到了16世纪,板甲进入全盛时期,有效抵御了当时冷热兵器的攻击。无论早期火绳枪、刀剑矛斧,还是古老的弓弩,都无法有效对抗板甲。而板甲与英国长弓的对抗,便被认为是“盾”超越“矛”的典型范例。
但就现在而言,由于号称滑膛枪的新火绳枪及燧发枪正普及到士兵手中,板甲在欧洲已经开始衰落。因为轻便而威力巨大的火枪面前,做工良好的板甲确实可以有效抵滞子弹在正面的穿透,但巨大的冲击力常会导致护板内瘪而折损,通行无阻的冲击波同样会给人体带来严重的伤害,这使板甲在实战中愈发力不从心。
也正是如此,朱永兴能够以较为低廉的价格从英、法两国进口板甲,并利用本国兵工厂的高炉和锻压机进行仿制性的加工制造。相对来讲,制造板甲的成本比制造鳞甲、锁甲更低,工艺也更简单。
当然,吸收引进并不是全部的,由于明军和清兵所骑乘的马匹都是二、三百公斤的蒙古马而不是阿拉伯马那种六、七百公斤地大块头,对于马匹的甲胄防护便只能是披上几块轻甲。同时,经过反复试验,为了减轻重量、提高机动力,明军骑兵也没有装备全身甲,只装备带面具的头盔、胸甲、护臂。
即便是这样,明军骑兵的防护力也要普通高于清兵。而就算是暂时没有装备半身板甲的骑兵,也都穿着在各地作战中缴获的好盔甲。对于需要重点防护的弓箭,这样的盔甲还是能起到很大作用的。
……………(未完待续。。)

   

第六十四章 变革的威力
唐太宗曾说过:“吾能以一抵十,无他,甲坚兵利耳。”
唐军的明光铠和陌刀阵,以及其他军械,确实是值得骄傲的。而现在,朱永兴也在竭力装备着他的军队,不仅仅是武器,还有盔甲。
战争的紧迫,促进了科技的发展,但这也要缘于朱永兴的眼光和知识。炼钢高炉、水力锻压机、水力镋床等冶炼加工机械的进口、吸收、仿制,相关人才的聘请引进,半流水线式的作业程序……经过朱永兴的一番运作,明朝的工业水平,主要是与军器制造相关的工业制造又重新居于世界先进水平。
如果没有这些工业科技上的进步,朱永兴也可能打赢这场战争。毕竟什么八旗无敌的吹嘘对他的影响并不是那么深,那么大,而早在东江镇还存在的时候,毛文龙带着辽东难民武装也打赢过清军,这就是个证明。而满清入关已经二十多年,差不多是一代人的时间,颓废的迹象则更加明显。
按照朱永兴那种来自后世的想法,即便武器不具备,战术也会有所变化,力求以最快的速度、最小的牺牲来赢服胜利。而在现实中,战术和武器的革新和改变则是在交替进行。
火绳枪的防御作战,轰天炮的使用,坑道爆破,燧发枪、刺刀的装备,冷热兵器混编的阵列,全部火器的空心方阵,海军舰船的线列战术,骑兵墙式冲锋的训练,板甲的引进和仿制……所有这些连武器带战术的变化,催生出了一场场的胜利,并使这场兴复华夏的战争形势以令人惊讶的速度翻覆过来。
如果你只是处在陆军、海军或骑兵这一单一位置,或许感觉到的变化还不是那么的全面,而只有处在某一个高度。能看到各兵种在这短短几年的变化,便会震惊不已。
但很多人只是看到了武器装备和战术打法的改变,而这却并不是朱永兴最有成就感的地方。制度,只有摒弃了“以文御武”、“大小相制”等陋规,建立起严明的赏罚和晋升机制,建立起近代性质的参谋部门。使军队视荣誉为生命,这才是朱永兴最值得欣慰的。
换而言之,武器装备和战术打法可能是暂时的,但一个行之有效的制度却可以持之久远。
例如高得捷和于七所说到的后勤方面的轻松,其实便是军队更加专业化的一个体现。而随后展开的战斗,则见证了骑兵墙式作战的优势和威力。
所谓的骑兵墙式冲锋就是骑兵呈一条直线平推敌军,马挨着马,肩并着肩,就象一堵快速移动的墙壁。始终以集体力量作战。而不是各自为战的混乱厮杀,所以战斗力要远远大于古典骑士。
通常,传统的骑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