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清兴衰录-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多尔衮一直不让尼堪独挡一面,估计也是有他的道理的,尼堪这个人,很勇猛,但是兵法学的比较差。
作为满清的兵法教科书,尼堪估计也没认真研究。或者说认真研究了,认为李定国太弱小,不屑于对李定国用。对于李定国采取的诱敌深入的战术,尼堪完全没有任何警觉性。
见到李定国败退之后,尼堪的满族自豪感顿时上升,认为清军果然是天下无敌,南明果然不堪一击,自己一出马立马吓得屁滚尿流。
所以二十二日,尼堪日夜兼程,迅速达到衡州府。然后继续追击李定国。
李定国早就选了个好地方埋伏了大军,等着尼堪上钩,他命令前线将士对阵时稍一接触即装出兵力不敌的样子,主动后撤。尼堪“乘胜”追击二十余里,到了李定国的伏击圈。
该挖坑的时候挖坑,该勇敢的时候,李定国自然也不含糊。李定国同志一声令下,顿时全军出击,势如潮涌。清军又不是三头六臂,对于李定国早就挖好的坑,单兵能力再强也没用。
清军顿时乱成一团,尼堪当场阵亡。他为他的轻敌付出了代价,冷月凄风,伴着一代名将尼堪的尸首。
同时被李定国杀死的还有一等伯程尼和尼堪随身护卫多人。定国军士割取尼堪首级献功,“东珠璀璨嵌兜鍪,千金竟购大王头”,全军欢声雷动。在战神李定国面前,清军再也不敢再战,在多罗贝勒屯齐的率领下垂头丧气退往长沙。
这是南明自清军入关之后,第一次在野战中击败满洲八旗,此战李定国利用尼堪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使战局始终居于主动地位。此战也就成了设伏歼敌的著名战例。 史称衡州大捷。
李定国出征不足一年,纵横数省,收复湘、桂,击败清军数十万,在桂林、衡阳之战,两蹶名王,满清政权朝野震动,一听到李定国的名字就颤栗不已,甚至还有放弃西南各省与南明平分天下讲和的打算,南明掀起了掀起了第二次抗清高潮。
黄宗羲赞曰:此万历戊午以来全盛天下所不能有。
李定国因此也成为各方面人物当中,最耀眼的一颗巨星,其他任何人都无从望其项背。###第56章 两大猛人的分手
历史多次告诉我们,如果南明不自己折腾自己,历史是个什么走势,很难讲。而李定国两蹶名王之际,无疑是南明把战线稳定在长江流域的第四次机会。
但是,以上情况只能出现在理想的状态下。
李定国打得太漂亮了,不仅顺治坐不住了,南明也有人坐不住了,他就是孙可望。
由于李定国开创了自清军入关以后南明从来没有过的美好局面,因此人气指数直线飙升,要知道,在战争年代,一般最出彩的就是名将。这也可以理解,毕竟打仗的风险很高,风险很高,收益自然也高。而在家搞内政的丞相,虽然也得从事后勤保障工作,工作也很辛苦,但是由于躲在幕后,曝光率难免就会稍微低一点。
孙可望和李定国本来就有点不大对付,经过这几年的发展,矛盾不但没有少,还愈演愈烈。
现在好了,由于李定国的人气指数直线飙升,孙可望也急了,所以他决定,也打两场胜仗积累点人气。
于是孙可望亲自率领部队进入湖南,目标是李定国没打下来的湖南的几个硬骨头,辰州就是其中之一。孙可望倒也顺利占领了辰州。
我们如果做生意,都会有一个规律,就是最先吃螃蟹的人得到的好处最多,如果做个跟随者,一般来说,能得到的好处就比较有限。
打仗也是如此,有李定国前两次带给人的震撼在前,孙可望这种级别的胜利,基本上就属于可以被忽略的。
没能挽回支持率,此时的孙可望,已经有点被私心冲昏了头脑。一方面有孙可望自己的问题,另外一方面,永历小朝廷也“功不可没”,它好的没带来,倒是把党争的传统给带来了。李定国和孙可望最终走了水火不容地步,永历实在是“居功至伟”。
由于被永历小朝廷“雷”过,所以孙可望一向对永历小朝廷不满。不过不满归不满,一开始孙可望还是给了块地方安置朱由榔。这个时候,他对永历小朝廷的政治意义是比较清醒的。
挟天子以令诸侯,对于孙可望也确实是最好的选择。但是渐渐的,孙可望的想法发生了变化。
平心而论,孙可望在接掌大西军领导权之后,仅三数年时间便把云贵等地的军政事务治理的井井有条,同时更根据形势变化提出联明抗清的战略大计,是当时出类拔萃的领袖人物。正是有了孙可望和李定国的出现,南明才第一次让人看到了曙光。
孙可望本人雄心勃勃,一力以问鼎中原为己任。但是这个人的也是有不可忽视的缺点的。
一是野心太大,胸襟又太窄,缺乏应有的格局与气度。
第二个毛病是孙可望缺乏政治家必要的弹性,能伸而不能屈。
而正是孙可望的这两个缺点,也注定了他将来的结局。
在当年那个时代,孙可望终究是个第二类人物,他可以在历史的道路上或快或慢的奔跑,他不缺少治国的才能,意志也很坚定,追根到底,相比第一类人物,他缺少——全局观。李定国,虽然是个军事天才,但客观来说,也属于这个层次。
所以虽然是权倾朝野,对于气量狭小的孙可望来讲,每天醒来,想到永历帝这个家伙竟然是自己名义上的领导,就很生气。
尽管只是名义上的老大,但是出生草莽的孙可望恰恰是比较在乎这个名义的,要不他也不会千方百计的要搞个“秦王”的封号了。
而且永历帝当年还在这个事情上给了孙可望老大一个难堪,孙可望想想就更加来气了:这个废物为啥都不用干,就能吃好的喝好的,还一大堆人奉他为老大。当这个念头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多,感情的冲动就代替了理智的判断。。
所以他慢慢的越来越嚣张,越来越不把朱由榔当领导。按理说,作为大权独揽的领导,需要的是笼络人心,消除大家对于他这个权臣的恶感。可惜的是孙可望器小,器小则易盈,在初试锋芒后便迫不及待的想要连名义上的老大也一起当了。
而且由于太过不尊重领导,搞得事情还没做,天下人就都认为孙可望早晚会废掉永历帝。因为他确实做的比较明显,比如给自己修的房子搞得像个皇宫,给朱由榔的房子就是普通小别墅。。再比如,凡跟永历关系稍微亲密之人,孙可望必认为是故意和自己唱反调,为此不惜采取暴力手段,1651年8月,孙可望杀了兵部尚书杨鼎和,逼死阻挠封秦的首席大学士严起恒,最后硬生生将很多人赶到了自己对立面去。
而且他还大肆准备搞什么“永历禅让”把戏的前奏工作——如让御用文人搞什么“秦王功德隆盛、天下钦仰、今日天命在秦”等,同时把永历贬低的一文不值——“彼时天子尚有诸侯,诸侯亦尚知有天子,今天子已不能自令”。
由于孙可望实在嚣张,野心又很大,所以反对孙可望的势力还是不小的。
客观来讲,永历虽软弱无能,却是南明抗清力量拥戴的精神象征。孙可望作为南明国政的实际负责人,只有暂时推诚拥戴永历,才能得到更多人的信服和支持。因为形势很明显:?满清的兴起,已经不是哪一家地方势力能搞定的了。要想驱除鞑虏,只有搞联合,也只有反清复明能够作为抗清统一战线的口号。除了大西军,其他势力东南沿海的的郑成功,“夔东十三家”以及其它内地各种或明或暗的抗清势力,都是以复明为宗旨,是不可能接受孙可望为帝王来领导,只能接受哪怕是名义上朱由榔。更何况即使是大西军内部,李定国、刘文秀也不是孙可望能摆平的,他们也是站在朱由榔这一边的。。
历史上,面对同样的情况,比比皆是,比如曹操就明显聪明的多,既然天子被自己关进笼子里面了,那么自己就是主角,主角不一定就是剧情中地位最高的人,事实上主角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剧情中地位最高的人,而关进笼子里的天子也要时不时在非关键时刻出来客串演一下剧情中最高地位的人。
再比如北魏时期的高欢,在晋阳关起门来作威作福,可见了北魏皇帝还是执礼甚恭,甚至屁颠屁颠的跟在皇帝后面提宫灯。
由于水平的差距,孙可望终究只是一个猛人,算不上枭雄,更不是英雄。
孙可望已经逐步失去理智,当他反其道而行之的时候,朱由榔坐不住了。朱由榔简直是如坐针毡,随时随地感觉到到头顶上悬挂着一把锋利的宝剑,不知道什么时候,脑袋就没了。为了求得自身和朝廷的安全,朱由榔和他的亲信把惟一的希望寄托于李定国。他们对李定国的战功、兵力、人品和同孙可望之间的矛盾早已有所了解。
所以朱由榔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自然是要拼死挣扎的,必须要拼命地把李定国拉倒自己这一边来,让孙可望不敢太嚣张,搞这种事情,南明向来不缺乏人才。
他们经常在孙可望面前煽风点火,出谋划策,如何威震西南,打压李、刘两王;另一方面,在李定国、刘文秀等人面前,又数落孙可望狂妄自大,独断专行,全不念手足之情,假惺惺地提醒他们要当心两王府换上“孙”字大旗。
在南明不断的努力下,果然孙可望和李定国的梁子越结越深,本来两个人也就是心里不满,有时候发发牢骚,到了现在这个地步,竟然日趋白热化,谁都看不惯谁。
这次孙可望在李定国大局已定的情况下,进入湖南。李定国心里就有疙瘩的——我打了胜仗,你过来干嘛?
永历七年(1653)二月,打了两场胜仗的孙可望率军到沅州,他决定要在沅州召开军事会议。
同学们,大家注意,这次会议是比较重要的,过程也是比较值得推敲的。
关于这次的军事会议,后世的记载是孙可望阴谋搞“鸿门宴”,以开军事会议的名义诱捕李定国。李定国留个心眼,派他的心腹先行带领先锋部队向沅州靠拢,后来刘文秀的儿子洞悉了孙可望的阴谋(注意,刘文秀因为在四川打了败仗,被孙可望给罢免了,刘文秀的儿子有没有搞离间,实在很难讲),向李定国报告,李定国忍辱负重,怀着惹不起但是躲得起的悲愤心情,从湖南跑到了广西,避免了上演“同室操戈”的惨剧,为了维护大西军的稳定做出了重要的牺牲。
李定国还写了封信给孙可望:“今天好不容易取得这么好的局面,成败就在眼前,我们应该齐心协力,共同努力恢复大明江山,请你不要听信谗言,使我们自相残害,希望你能够三思呀。”
当然这个是从李定国的角度看的问题,由于最终李定国坚持抗清,明朝遗老记载这个事情的时候,自然是认为孙可望是搅屎棍,是坏人,李定国是大局为重,是好人。说到底,还是立场问题。
我们如果从孙可望的角度,就会看到一个不太一样的世界。第一,何以见得孙可望要摆的就是鸿门宴。第二,就算要摆鸿门宴,为什么要搞得人尽皆知。第三,李定国的部队并不少,孙可望是否有这个把握。第四,孙可望为什么跑到湖南来杀李定国,为什么不在自己的老巢。第五,面对有实权并且已经出了名的李定国,孙可望敢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至于李定国那封信,在孙可望看来,那就是毫不留情的地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自己身上。是可忍孰不可忍!
历史不容假设,翻开历史的迷雾,我只能说,这次可能是个阴谋(这个确实没办法排除),但是也可能是一次和好的机会,更可能是就是一次军事会议,为刚刚开创的大好形势作进一步的安排。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在这个重要的关口确定今后的方向是很重要的,后来确实因为没有方向,形势急转直下。
可惜的是,由于孙可望一向心胸狭窄,而李定国也是一向对孙可望不太服气。导致在这次事件中,这两个人一个认为对方违抗军令,另外一个认为对方心怀叵测。 事实上,后来李定国当了一把手之后,他对于刘文秀的防备绝对不比孙可望对他的少。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啊!
不管是什么情况,1653年,这一年,对南明来说,是个悲剧,最终的结局是,因为孙可望召开这次会议,而李定国没有奉号令,气量狭小的孙可望甚至派出冯双礼派兵前往袭击,而李定国奋起反击,最后孙李失和,从此分道扬镳。
而永历王朝的实力就在互相倾轧中慢慢磨掉了,丧失了这可能是最后一次绝佳的机会。###第57章 再次发光发热的洪承畴
正所谓此消彼长,对满清来说,尼堪率领大军身死沙场,而且损失了很多精锐八旗,吴三桂因为实力问题,暂时也不敢继续进军,顺治的日子过得比较艰难。
艰难归艰难,顺治最终还是挺了过来,这是不容易的,顺治之所以能挺过来,除了名字起的好,还靠了我们的老熟人——洪承畴。
前面已经介绍过,洪承畴再次启用为五省总督(湖南、两广、云贵)。相比上次多尔衮认命他为江南五省总督不同的时候,这次的洪承畴权力更大,上次洪承畴主要负责政务,这次洪承畴主要负责军务。
顺治皇帝对洪承畴是寄予厚望的,临行前,顺治帝设宴饯行,赐宝马、宝刀。破格授予“假以便宜”之权:“应巡历者随便巡历,镇抚以下听其节制,兵马钱粮听其调拨。一应剿抚事宜不从中制,事后报闻。清朝兵或留或撤,酌妥即行具奏。文武各官在京在外,应取用者择取任用。升转补调随宜奏请,吏兵二部不得掣肘;应用钱粮即与解给,户部不得稽迟。归顺官员酌量收录,投降兵民随宜安插。”
从满清角度来说,洪承畴的确是不负期望。
满清入关,论战功豪格以评定张献忠的战绩排名第五,前面四位中的三位已经各就各位了:多铎、吴三桂、勒克德浑。
这另外一个就是洪承畴。尼堪挂了之后,满清朝野震动,一听到李定国的名字就颤栗不已,这个时候,作为总督军务兼理粮饷的洪承畴,这个屡次为大明朝力挽狂澜的洪承畴,这个汉奸的洪承畴,再一次立下大功——为满清。
虽然南明政权在战术上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是战略上,还没有完全改变形势。
所以满清的问题,主要在于信心上,战略上还是占据主动的。
洪承畴显然是认识到这个问题所在的,所以在大家都失去信心的时候,洪承畴没有。同时深谙明朝官场的洪承畴,也十分清楚南明的问题——党争,南明会自己把自己搞死,只不过是时间问题。所以他坚持“以守为战”的方针,他要做的就是等待。
果然这个机会不用等太久——刚打了胜仗没多久,南明就在1653年发生了孙李内讧。
洪承畴对于南明动向了如指掌,孙可望和李定国分手,兵还是那些兵,将还是那些将。但是打仗最重要因素之一的士气,已经不行了。
名将就是名将,要知道,洪承畴的才能绝对不在李定国之下。善于把握时机,这是洪承畴的打仗基本功。
所以乘着孙可望和李定国内讧的时候,洪承畴果断抓住战机,首先拿打仗水平稍差(相对李定国)一点的孙可望开刀,柿子嘛总是要从软的捏起。
清军在宝庆大败孙可望,古人云,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古人还云,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由于孙可望长期在后方搞内政,公事之余顺便搞点业余爱好——享乐,又绞尽脑汁想着怎么整朱由榔,所以此时的孙可望已经不是那个打仗特别彪悍号称“一堵墙”的孙可望了,他这堵墙不太灵光。
孙可望可谓兵败如山倒,清军又进一步攻占了衡州、武岗、靖州、辰州、沅州、黎平等地,洪承畴很快稳定了湖南的形势。
至于李定国,洪承畴就不是那么有把握了。李定国的军事天才,满清早已领教。洪承畴从来不是一个喜欢找人决斗的“莽张飞”,他没有必要盯着李定国的主力部队,也没有一定要打败李定国的想法。
军事,是政治的延续。——克劳塞维茨语。
所以洪承畴需要做的只是收复失地,死磕是不合算的,而且现在敌弱我强,是犯不着冒险的。慢慢磨总能把李定国给磨死,他再猛,没有根据地,没钱没兵也是没有用的。所以洪承畴决定不和李定国正面干。
不正面干——可以背后干。
洪承畴不愧是个老狐狸。
所以清军乘着李定国主力还在路上的时候,快速进攻梧州、桂林等地。考虑到南明只有一个李定国,没有第二个,所以这些地方,很快又落入到了洪承畴的手中。
这样,李定国好不容易取得的湖南和广西,在洪承畴的统筹下,很快就又没了。
不过,老狐狸洪承畴也没有继续进军,西南地区的地形是比较复杂的,虽然李定国和孙可望搞了内讧,南明的有生力量还是不小的,贸然进军,搞不好像尼堪一样,中个伏击也不是没有可能。
洪承畴之所以这么小心谨慎,主要是由于以前在崇祯朝功劳太大,满清贵族对于他的信任向来是比较有限的。顺治为了用他,也是顶着很大的压力的,所以其他人可以冒险,他洪承畴是绝对不能冒险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老老实实坚持“以守为战”的方针。
洪承畴有资本搞“以守为战”的方针,李定国是没有那个资本的。西南那个地方,本来就比较穷,除了云贵在孙可望的治理之下,比较富有。现在得罪了孙可望,又丧失了很多土地,显然李定国的日子是比较难过的。
当然,永历皇帝是“支持”李定国的——仅仅是精神上的,在实际行动上,不给李定国添乱就要烧高香了。
各方面都没指望,穷人的孩子也得当家。李定国也只能两眼一摸黑,自己探索。
广西这个地方,自古就开发的晚,生活条件自然好不到哪里去。当然因为生活比较艰苦,这个地方的民风也比较彪悍,自古以来就有广西狼兵雄于天下的说法。所以李定国的兵源素质不错。
对于李定国来说,除了需要兵,更重要的是要粮饷。民风彪悍的广西实在是没有实力给李定国又出兵又出钱。
所以李定国把目光投向了广东,要知道,广东的国际贸易做的如火如荼,税赋起码是广西的十倍。而且如果得手,还能和郑成功的福建根据地连成一片,对北伐大大的有利。###第58章 潮州之屠
所以1653年三月,李定国发动了广东之战。
李定国的军队果然很厉害,一路上锐不可挡,很快抵达肇庆,又分兵占领了四会、广宁等地。
李定国一来,竟然引发了连锁反应,两广地区的地方游击队纷纷冒了出来。不过力量最大的是反复“跳槽”的潮州总兵郝尚久,毕竟这是一支正规军。
郝尚久,李成栋的部将,由于李成栋经历比较传奇,所以他的经历也很传奇。1644年,他跟着李成栋投降清朝,1648年又跟着李成栋反水,哪知道到1650年,李成栋战死了。
潮州,地处广东,号称“粤南大粮仓。”由于郝尚友的老大挂了,郑成功胆子就大了起来。郑成功也确实是缺粮食啊。
郑成功打算攻下潮州,永久性解决军粮供应的问题。可是此时的郝尚友,那也是归南明永历政权管理。郑成功图谋夺取潮州的行为,就属于挑起明军内讧的“不义”之举。
郝尚久直接就懵了,郑成功疯了不成,不打清军打明军?马上派兵全力防御,飞鸽传书请示自己上级,南明永历帝桂王朱由榔。
朱由榔看见书信后也傻了:“郑成功还不如他老爹郑芝龙呢,郑成功直接挑起明朝内战,你们这族都喜欢离经叛道。”马上顺风快件致郑成功,强力谴责这种无义之战,要求郑成功马上退兵。
可惜郑成功不是岳飞,你就是给他12块金牌也不好使,何况他现在也没领导。郑成功只知道,粮食基地即将到手,郑氏集团从此衣食无忧,为了这个“宏伟”的目标,不可能就此善罢甘休,继续增兵进攻潮州。
清军发现南明居然发生了内战,高兴的不行,大举南下,开始从北面攻击广东。也坑苦了郝尚久,他腹背受敌,两线作战。
郝尚久眼看自己不是被郑成功打死,就是被清军打死。一怒之下,决定叛明降清,他致书信给孔有德:“我愿意投降,啥条件也不要,只要你能灭了郑成功。”
清将孔有德马上抓住机遇,率军攻击郑成功,与郝尚久里应外合,郑军全线溃败回福建。
当然对于郝尚久这样的一会投靠你一会投靠他的墙头草,清军显然是没啥好脸色的。而且郝尚久还是有一点基本的羞耻心的。
所以当李定国一打广东,脑子一热的郝尚久立刻再次“跳槽”,以为可以和李定国对尚可喜形成两边夹击。
我想如果郝尚久好好测量一下李定国和他的距离,再做这个决定,可能他会更加理智一点。
所以,在和李定国形成两面夹击之前,郝尚久已经被四面夹击了。
李定国要从肇庆打到潮州,是比较难得的,甚至是不太现实的,要知道,在洪承畴的“以守为战”战略指导下,各地的防守明显上了一个台阶,肇庆的防守也不例外,而肇庆总兵许尔显也是一个比较合格的守将。
李定国亲自指挥部队架梯攻城,但是效果不太好,挖地道,直接通到城里面,又被许尔显给发觉了,许尔显牢牢守住地道出口。李定国付出了不少的代价,但是效果不太好。许尔显在抵抗李定国的同时,向坐镇广州的清平南王尚可喜求援。
鉴于李定国的威名,同一个战壕里的弟兄孔有德又是被李定国给干掉的,所以尚可喜也非常害怕,胆战心惊,向清廷请派援兵。
另一个方面,尚可喜亲自率领主力到肇庆支援。(考虑到郝尚久的实力比较小,还是李定国更可怕)
当年朱由榔从肇庆逃跑很容易,现在要夺回来很难。尚可喜一到肇庆,发现肇庆城墙坚固,易守难攻,心里放下了一大半。
他带领的广东清军主力一到,双方兵力对比悬殊的局面也已经改变,李定国军想攻下这个城的可能性不大。尚可喜也是很有两把刷子的,四月八日,他出其不意地命令军队杀出城去。迅速击溃了李定国的前锋部队。
李定国只能率部撤退,在距离肇庆五公里的地方扎营。尚可喜再接再厉,一举冲破李定国的临时狙击阵地。
攻城的,反而被守城的打成这样子,如果李定国不是傻子的话,他只能——撤退。
李定国撤退,自己倒不要紧,最惨的是就是那个想两面夹击的郝尚久。
本来兵力就不够,又被广东福建的清军夹击。更悲剧的是,尚可喜向清军增援,增援部队还没到肇庆,肇庆之战早就结束了。援军出来一次总不能空手回去吧,于是本来负责对付李定国的“牛刀”只能用来杀郝尚久这只鸡了。
所以郝尚久一下子很荣幸的吸引了福建清军、广州清军和来自南京的增援部队,也算是很有面子了。
不过这个面子郝尚久肯定是很不想要的,万般无奈之下,郝尚久只能向老冤家“郑成功”求救,郑成功倒是很积极——积极地过来征粮。
于是在郝尚久生死存亡的关头,郑成功亲统大军进入潮州府境,筹集了粮食之后就笑眯眯地满载而归。
郝尚久算是彻底歇菜了。
应该说,反复跳槽的郝尚久这次还是表现得很有骨气的(估计他也明白清军也不会再接受他的投降)。不过,郝尚久在四面楚歌的情况下,从八月十三日清军包围潮州,到九月十四日,清军攻入潮州,还是苦苦支撑了一个月,这点还是值得赞扬一下的。潮州失守,郝尚久自杀。
必须要提一下的是,清军可能觉得郝尚久实在是一只小蚂蚁,不足以证明自己的英勇善战。因此,清军再次祭出屠刀,向老百姓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屠杀。
于是,满清“靖南将军”哈哈木率领来自南京的增援部队对潮州进行了一次大规模屠城。斩杀无算,大约有十万人被杀,史称潮州之屠。
满清再次给自己的历史增加了“光彩”的一幕,而这个“路人甲”的靖南将军哈哈木也因此一屠成名。###第59章 大家都有难处
第一次进军广东失败之后,李定国总结了经验教训,决定第二次再次进军广州。
考虑到一个人实在是能力有限,李定国决定找个盟友,毕竟双拳难敌四手。
什么,第一次有盟友?郝尚友那个级别。。。。只能算民兵。
思来想去,可能帮得上忙的,也就只有郑成功了。于是李定国很热情地联系了郑成功。
面对李定国的热情,郑成功不好拒绝,但是他也是有苦难言。
由于根据地太小,为了解决粮食问题,郑成功甚至自家人算计自家人,连自己在厦门的族叔都干掉了。而对于是友非敌的郝尚久,郑成功更是临死都要踹一脚。
虽然郑成功人品实在不敢恭维,但是如果不是实在没办法,他也不会出搞这么没品的事。
占领了厦门收编了郑彩的部队之后,虽然兵力又增加了,但是粮食危机反而越来越麻烦。
要知道,郑成功是十分迷恋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他是不会随便裁军的。
所以郑成功开着他的战列舰只能到处“征粮”——还有另一种叫法是抢劫(史料记载“舍水就陆,以剽掠筹集军饷” ),搞得沿海地区不得安宁。
虽然郑成功后来立过功,但是,他现在这个行为绝对是很无耻的,和民族利益是一点都不挂钩的(我以为,我有必要把郑成功的另一面也讲出来)。——后世评价,这种行为简直是竭泽而渔,使得民心尽丧,老百姓宁可做满清的顺民,也不愿意做郑成功的“义民”,也正因为如此,郑成功在福建混了这么多年,还是没有能建立稳固的根据地。
相比海盗郑成功,老百姓还是愿意跟着清政府混。
由于这种事情太过不道德,常干这种事情,还是会有报应的。
报应果然来了,1650年十月,郑成功再次准备率领船队出去搞“创收”。
这个时候,终于有个人实在看不下去了,斗胆提出了质疑。
为什么是斗胆呢,这要从郑成功的性格说起,
从郑成功对郝尚友和郑彩的行为来看,郑成功这个人是不太有道德底线的,经常对盟友也是背后插刀、心狠手辣,基本上继承了郑芝龙的海盗思维,嚣张跋扈。而且他还特别地刚愎自用,基本上听不见不同的意见。
从他对老百姓的态度来看,他这个人,始终还是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之所以他没有跟着郑芝龙一起投降,主要还是因为他认为个人利益不一定能得到保障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